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三三卷)  2002/8/30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33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第三段所持剎網,第二個中段通明剎種不同這個偈頌,偈頌的第一首:

  【剎種堅固妙莊嚴。廣大清淨光明藏。依止蓮華寶海住。或有住於香海等。】

  這一首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是「頌依住」。世界,這是一個大世界,華藏世界,依什麼而住的?換句話說,這個現象依憑什麼發生的?這個問題就是現代科學家們所探討的宇宙的起源。「剎種」是很大的世界,我們講「剎」是指一個一尊佛的單位世界;一尊佛的單位世界,在大乘經裡面把它稱作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他所教學活動的範圍。

  究竟有多大?過去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這個問題,他說我們銀河系實際上是一個單位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單位世界。以這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單位就是銀河,我們今天講銀河;集合一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這個範圍很大了,叫做一個小千世界。然後以小千為單位,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諸位曉得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中千世界一千再乘一千,百萬。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中千世界才叫一個大千世界。那一個大千世界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區,他教化的範圍。因為這一個組織有小千、中千、大千,我們稱它作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講,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有三個千,這樣說法。這是剎,我們在《華嚴經》上稱的剎。那個剎種那就不一樣,這「種」是集合這個大千世界,集合多少個?那個數字沒法子計算,經典裡面講的是個形容詞,世界海微塵數的佛剎,這是一個剎種。

  這個剎種從哪裡來的?我們今天講世界從哪來的?宇宙從哪來的?自古至今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宗教家都在這裡探討,希望能夠了解宇宙的形成、宇宙的來源。宇宙為什麼會形成?說法很多很多,沒有一種說法能夠教人心服口服。這是什麼原因?智慧不足,能力不足,不知道宇宙是怎麼來的,不知道生命是怎麼來的。

  許多宗教的典籍有很多種說法,最普遍的,在這個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這個三教合起來,信徒的人數是全世界宗教徒裡面佔的比例超過半數,那個三教是一家。他們依據的經典《新舊約》,猶太教是依《舊約》,基督教是依《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它統統都採取,所以是一家!這個經典上告訴我們,宇宙是怎麼來的?上帝創造的,生命、萬物都是上帝造的。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人有能力到其他星球上去探險了,所以神造宇宙、神造萬物這個信仰在近代發生動搖了,對於人、對於上帝產生懷疑,信心動搖,當然造成了嚴重的震撼,現代很多人講信心危機。

  信仰失去了之後怎麼辦?每個人妄想妄念、煩惱習氣要是當家做主,這個世界不得了!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空前的動亂,這個動亂的因素是什麼?我們對於神聖信心動搖了,危機現前了。但是在佛法裡面說得透徹、說得清楚,非常可惜,現在能夠把佛經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的人太少了。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共同的,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經上講的「性識」,就是一般宗教典籍裡面講的「上帝」,宗教裡面講的「真主」,真正的主宰!

  佛經上所講的這個,我們能夠信得過,愈想愈有道理。宇宙,佛法裡面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怎麼產生的?頓現,沒有先後,沒有次第。為什麼會現?佛講世間有三大類:正覺世間,悲願所現的;眾生世間,業力所現的;器世間,性識的相分。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看,心現器世間,佛現智正覺世間,眾生現有情世間,三無差別。三無差別真正的意思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裡頭微妙不可思議,它的理、它的事實真相,「唯證乃知」,說不出來的。

  佛經上常用一個比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裡比什麼都明白,你說不出來。你喝一口水,人家問你:這水熱不熱?熱,給人模糊印象,熱到什麼程度,你自己知道,他不知道。這口水很涼,涼到什麼程度,你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佛法「唯證乃知」。

  能不能親證?能!高明到極處。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句話是講三個圓滿,大圓滿!智慧圓滿、能力圓滿(萬德萬能)、相好圓滿,三個圓滿。三個圓滿是唯證乃知,能證是智慧,沒有智慧你怎麼能證得?佛法的教學,只有一個非常單純的目標,開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你現在的智慧因為有障礙,智慧不能現前,只要你把障礙去掉,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智慧現前,你的能力相好同時就現前。

  智慧是能證,德能相好是所證。你所證得的那個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不是在這個經本上,經本是個說明書。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前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那個剎土就是星球、星系,到底它是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什麼道理來的?智慧一開就明白了。

  那我們智慧跑到哪裡去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把我們的障礙指示出來了,我們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教我們把這個東西捨棄掉、斷掉,我們就是不肯斷。這個事情佛也幫不上忙,佛能幫上忙的全都幫了。

  佛幫上我們什麼?開示,「開」是給我們說明,「示」是什麼?示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你看他的生活,非常簡單的生活,他的工作,天天講經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教學,每一天教學,義務的,不收學費。「相好」,你看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我們示現的是智慧圓滿、能力圓滿、相好圓滿,大圓滿!

  當年佛所遊化的那些地區,國王、大臣、長者對釋迦牟尼佛沒有不尊敬的,沒有不仰慕的,多少國王大臣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你要問學習什麼?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教,就像一個完整大學一樣,你想學哪個科系,佛就教你,顯示出圓滿的智慧。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天下,大大小小點點滴滴的疑難雜症,到世尊這個地方全都解決了。不但這一生,佛還能幫助我們解決過去、未來,這個能力不得了!

  這麼一個好老師,這麼好的學問,佛說了是你自性本具的,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有,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只是你有煩惱習氣把你的大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礙住了,只要你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的能力就恢復了。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是真話。

  『剎種堅固妙莊嚴,廣大清淨光明藏』,那個莊嚴就是「廣大清淨光明藏」所現的。剎種是所現,光明藏是能現,所現的是果,能現的是因。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要發廣大心,要發清淨心。心量小了不行,心有染污不行,心決定不能有染污,要純淨純善。純淨純善自然就放光明,「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這個「藏」是表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它不是一個物質,但是所有物質現象是它變現的,諸位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會。物質現象,物質稱之為妙色、稱之為妙有、稱之為妙莊嚴,妙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個「妙」字是說出它的事實真相。

  我們九法界眾生犯的過失,只知道這個「有」,不知道「妙」,以為它真有,我們錯在此地,而不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象當體皆空。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佛說「當處出生」,為什麼說它妙有?「隨處滅盡」。這個道理前面詳細說過,你真正要參透了、明白了,你的心自自然然跟宇宙、跟虛空合而為一了,心包太虛!你自自然然肯定剎土,無量無邊的剎土無盡無數的眾生跟自己一體,這是大乘經上講的「清淨法身」,有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真的是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法爾如是,妙莊嚴!

  所以這四句裡頭,最重要的是第二句,我們要盡量的把心量拓開。怎麼個拓法?我們講席裡頭講得太多太多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去想,不要為自己。眾生學佛不能開悟,不能證果,學得不像,原因在哪裡?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是學佛而不能入佛的根本因素,在佛法裡面叫做業障深重。什麼業?起心動念都執著我、分別我,這個分別執著太重太重了,障礙你的自性本具的大圓滿,業障!

  你不肯放下,想放又有顧慮,這個我清楚,我是過來人,我天天在經教裡頭,五十年鍥而不捨,這一段日子我走過來了。可是諸位你要曉得,得要有這麼長的時間。如果沒有這麼長的壽命,我如果說四十、五十壽命就到了,或者六十壽命就到了,我入不了這個境界。我感激佛菩薩,延長了壽命,有足夠的時間契入境界,這很不容易!為報佛恩,報佛恩只有一個方法,效法世尊,作斯示現;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眾生示現,也就是說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為大家把這一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除此之外,想想看有什麼方法能報佛恩?沒有法子!

  『依止蓮華寶海住』,「寶海」是自性,下面講的香海是阿賴耶識。自性,它不用別的來形容,用蓮花,意思很深很深;不是真的有一個那麼大的蓮花,那你就搞錯了。佛在此地為我們說的是表法,蓮花表什麼?表清淨,在此地也表「廣大清淨光明」,讓我們從蓮花這個裡面去體會。世尊當年住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離開蓮花,蓮花所表的這個意思是佛自行化他的總綱領、總題目。大乘經裡面有一部經叫《妙法蓮華經》,蓮花。

  蓮花是比喻,比喻的妙法,我們要常常想到。藏密,西藏的密宗,一句六字大明咒,跟顯教裡面一句阿彌陀佛,我看是異曲同工。學密宗的沒有人不會念六字大明咒,學顯教的幾乎沒有人不念阿彌陀佛,其實六字大明咒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怎麼知道?《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名號叫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蓮花就是代表的清淨平等覺,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仔細去觀察體會蓮花所表的義趣,蓮的根生長在泥土裡面,泥土代表六凡、六道、染污。莖在水裡,水代表清淨,染淨。花開在水的上面,你看它的意思,染淨兩邊都不染,那叫純淨純善。要用善惡來說,泥土是惡,水是善,蓮花開在水上面,善惡兩邊都不著,真善純善,蓮花代表純淨純善。蓮花長的時候,它的花的中心是蓮蓬,蓮蓬裡頭就有蓮子,花果同時,所以佛用它來表法。其他的花,因果不同時,先開花後結果,花謝了果才長成。蓮花是因果同時,非常明顯的給我們一個啟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這裡面就包含了十法界,善因善果,不善的因得不善之果。

  你要問為什麼會有輪迴?輪迴是習氣變的。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會有輪迴?什麼道理有輪迴?我可以用個反的問題來問你,你去思惟,你就找到答案了。你為什麼會作夢?你為什麼會有思想?跟你問為什麼會有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同樣的義趣,一個問題解答了,所有一切問題都明白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習氣,這是親因緣;親因緣加上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果報就現前了。實際上是無量因緣,佛把無量因緣歸納起來講四大類,四緣生法,講得好,講的是事實真相。

  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我們今天所緣的,就是說我們所思所想的,就是我們所緣的。是什麼?是純淨純善。再說得具體一點,我們所思所想、所做所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晝夜所思所想、所做所為不離這十句。功夫做到圓滿,豈不就是純淨純善!

  一大藏教,總而言之,不出這二十個字。抓住了綱領,鍥而不捨,功夫自然有進步,時時刻刻向上提升,性德自然現前,煩惱習氣不知不覺的銷融、轉變了,轉煩惱成菩提。把煩惱轉成什麼?轉成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煩惱轉變了。你們想想這十個字,它的反面的意思就是煩惱,真誠的反面虛偽,清淨的反面染污,平等的反面不平,正覺的反面愚痴,慈悲的反面自私自利,那不是煩惱嗎?貴在會轉,轉過來之後,那叫大菩提。所以這五句十個字我在講席裡介紹多次,這是大菩提心。我們通常講大菩提心很難講,一般人聽不懂,我換一個方法來講,大家好懂。

  真誠是菩提心之體,至誠心;清淨平等正覺是深心;慈悲是迴向發願心。要是用《起信論》的話來說,真誠是直心,清淨平等正覺是深心,慈悲就是大悲心,合起來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裡面有體有用,真誠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對人要大慈大悲,對一切人事物;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悟。你們想想,轉凡性為佛性,大菩提心是佛性,這是真正叫從根本修!這個是大乘佛法裡頭圓頓法門。你那個根本轉過來了,你的行持、言行自自然然就都轉了!表現在作用裡面,「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然後你念這個經就懂得,「依止蓮華寶海住」懂得了。

  『或有住於香海等』,它為什麼會有兩句?上面一句是自度,自受用;下面一句是示現,是度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或者講十法界眾生,「住於香海」,香海是唯識所變,自受用的是唯心所現。「依止蓮華寶海住」是唯心所現,這個是覺悟的人常住,《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下面這一句,住十法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遊戲神通。這兩種住,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妙莊嚴!所以這一首偈意思很深很廣,其味無窮,貴在契入。你不能契入,你得不到受用;果然能契入,真的是文人所謂的「妙不可言」,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都是貴在契入。這一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偈頌的第二首:

  【須彌城樹壇墠形。一切剎種遍十方。種種莊嚴形相別。各各布列而安住。】

  這一首偈也是一段,第二段講華藏世界的形狀以及布列安住。形狀在前面長行我們讀過,要是廣說有世界海微塵數。由此可知,這個地方只是舉幾個例子。『須彌』是山的形狀。『城』是城鎮的形狀,特別是我們現在坐飛機,在高空裡面看地面上的城市,我們的概念很清楚。第三個例子是『樹』。第四個例子是『壇墠』。壇墠是什麼?古時候祭祀天地鬼神的祭壇,形狀無量無邊,舉出這四種。這四種是不是隨隨便便舉出來的?我們想世尊說法,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絕不是隨隨便便提出來的。那到底是什麼意思?佛說你們自己去想!那這個就是所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要在這個裡面學習。

  「須彌」這是閻浮提洲最大的一個山,須彌山,通常比喻的是德高智大,用須彌來代表大德大智,須彌眾寶所成,這裡頭就有萬德萬能的意思存在其中。我們讀到這個名詞,就要想一想自己的道德有多高?如何修養?如何提升?尤其是「道德」兩個字,這個名詞的含義要清楚。如果要不清楚,你怎麼個學法?什麼是道?古人有解釋了,凡是跟宇宙全體相應的這個總原則稱之為道,在佛法裡面講與性德全體相應的;德是與性德部分相應的,不是全體,局部相應稱之為德。由此可知,「道」是宇宙全體的總原則、總綱領,「德」是宇宙局部的原理原則,這個解釋很好、很清楚。

  與性德全體相應的原理原則是什麼?在佛法裡頭,初學佛的人,剛剛進門,佛傳授你三皈依,三皈依是道,大道,覺正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眾生最基本的,一切眾生所必須要遵守的,與性德全體相應的那個原理原則,就是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們想想看,這是不是道?道像樹根,德是樹幹,道德要沒有了,那就是根也沒有了,幹也沒有了。剩下來的是什麼?枝葉花果插在花瓶裡面,很好看,過幾天就死了。沒有道德,沒有根本。

  在儒家講「道」,講得非常具體,倫常,大道!倫是什麼?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的關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自自然然的關係,道!五常,性德,「仁、義、禮、智、信」,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五戒,這是大道!儒家講的「德」,講了八個目,八個綱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兩個說法都好,叫八德;在佛法裡面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大德!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淨宗同學修學的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第三個就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十願。很好記,但是要真幹才行!務必要遵守、要奉行,起心動念要以這五個科目做標準,盡可能的靠近這個標準,不能遠離,能夠跟這個標準合一了,你就是在行道,你就是在修德。這五個科目是諸佛的大道,菩薩所修的大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還是隨順?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勉勵同學們,我們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修,真能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

  真修的人,自自然然煩惱輕,智慧長,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惡為善,落實在對人對事上,轉敵為友,轉怨為親,把冤家對頭轉變成親友。轉不過來,是你的德行還不夠,還要認真努力修養提升。到哪一天你的道德圓滿了,全部都轉過來了,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薩在轉,還沒有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如來果地,「須彌」給我這個啟示。

  「城」,意思很深很廣,大眾集聚共同生活的一個社會,這給我們啟示的是什麼?人與人的和睦相處,相親相愛,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菩薩修行是在城市裡,不是在曠野,不是在人跡不到的地方,那個地方建道場修行是教初學的,是為了防止污染,是一種權巧方便。

  修成之後,那什麼叫成就?在紅塵而不染紅塵,在染污而不被污染,這是你的道德成就了,你才有能力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教化眾生。度眾生,這個「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幫助眾生,協助眾生。你想幫助他,你不接觸他,你怎麼能幫助他?而且這個接觸絕對不是短時間的。過去李老師常常跟我講,哪有眾生聽一部經就開悟了、就證果了的?沒聽說過。那要幫助眾生,你要幫助到底,幫助到底怎麼個辦法?你要長住那個地方,請佛住世,你要長住。李老師表演給我看了,他在台中一住三十八年,從來沒有離開過台中,真的是三十八年如一日,表演給我看,我知道,不是不知道。我跟老師講,我沒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緣分,長住在這個地方都要有緣分,沒有緣分想長住都不可能,那是要結緣。李老師跟台中緣深,這個緣不是這一生結的,過去生中結的緣。

  我知道我沒有福報,過去生中跟眾生結的緣不深,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福,沒有緣,我怎麼辦?廣結善緣,全世界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我都去,結法緣。這些年來,得力於科技的發展,我們利用網際網路,利用衛星電視,利用CD、VCD、DVD的流通,跟世界各地的同學結的緣很深。雖然如此,我又何嘗不想定下來,長住在一個地方?依舊是緣不足。要知道像我這種身分,從事於這個行業,多元文化教學的行業,要依靠護持,護法,佛家叫護法;沒有人護持,你這個地方就不能住。

  早年我在香港講經,香港有一位雷太太,雷銳年先生的夫人,她護持,每一年她都邀請我到香港去講經講一個月。雷太太往生之後,香港就沒有人請我了,那個地方,緣就斷了,斷了七年,七年沒到香港去。香港回歸,我去觀禮,這是一樁大事情,我去慶祝、去觀禮,畢竟香港過去跟我有這麼深厚的緣分,沒有人請,我也去觀禮。在香港遇到一些老同修,從前在那邊講經的老聽眾,遇到了十幾位。大家都來跟我講:法師,你為什麼不到香港來講經?我說:我不是不想來,沒有人請我。這樣一來,他們這幾個人才發心,在尖沙嘴租一個講堂,請我去講,我跟他約定每個月去一次,一次講五天,大家非常歡喜,這個緣又續上了。講了兩三年,聽眾愈來愈多,租道場這個租金相當可觀,從前我沒問過,以後我才曉得,我去一次講五天,港幣要用十幾萬。這些同修們,大家想想,這麼高的租金,不如我們自己再湊一點錢,我們買個道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就是在這種因緣之下成就了。這個成就對我來講,我可以長住在香港。

  但是另外一個因緣,韓館長往生之後,追隨館長這一些年輕的出家人,沒地方去了,香港的居留很不容易拿到,跟新加坡一樣,都是拿不到居留。而且居住在這兩個地方成本太高,那個房地寸土寸金,我沒有這個能力,負擔不起。正好此地因緣成熟了,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怎麼想也沒有想到會到澳洲來;到了澳洲之後,從來沒有想到澳洲的緣這樣殊勝!這是過去生中結的緣,不是這一生的,我們學佛的人相信,學佛的人懂得。佛度有緣人,哪個地方有緣,當然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能夠長住下來了。雖然在這裡時間不長,細心觀察,這個地方緣確實很殊勝,大眾在一塊相聚,法喜充滿,而且都是很認真的在學習。而我自己這五十年的學習,也能契入這個環境,多元文化的城市。「城」所表的義趣,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一切作為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這比什麼都重要!

  這幾天因為淨宗學院跟此地的淨宗學會,兩個道場合而為一,我這幾天都在想,怎樣把這兩個道場帶上軌道?這個軌道就是如來正法道場,我們對得起世尊,對得起祖師大德,對得起護法的施主;對自己來講,成就自己往生淨土的大好資糧。這是希有難逢的機緣,可遇不可求,我們遇到了,應當盡心盡力去做。

  想到現前的社會狀況,修學方式還是遵照印光法師的教導是正確的,印祖教導現代人,道場不要大,不要擴張。祖師教給我們大家在一塊共修的,二十個人最好,最理想。我想加四個人,二十四個人。為什麼?原先我們想的四十八個人,彌陀四十八願,我們減少到二十四個人,《無量壽經》的願二十四章,很如法。印祖告訴我們,我們二十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志同道合,修學念佛法門,依據《無量壽經》,不化緣,不做法會,不做經懺佛事,總依淨土三經一論,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有成就。一個往生,一個人作佛了;兩個往生,兩個作佛了,真實功德不可思議!

  學院想來想去還要依照印祖的方法,我們在一塊共學,也不能超過二十四個人。學院每一個人學習講經,講經最重要的條件是德行,要修養道德。德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德行!要真修,要真幹。果然我們能夠住山,十年、二十年不下山,我相信你的德行、你的道業成就了。二十年之後再出來弘法利生,那個效果就不一樣!

  印光大師示現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七十歲才出來弘法,七十歲之前自學,沒有人知道他。他在普陀山擔任的執事是藏經樓的主管,就像學校裡圖書館的館長一樣。在藏經樓裡頭靜修,一住三十年,道德學問成就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厚積薄發」,他積得太厚了,積的德行學問太厚了。所以這一發出來之後,每一句話感人肺腑,寫出的文章,字字都能夠扣人心弦。祖師弘法只有十年,七十歲到八十歲圓寂,你看他這個十年的影響多大!在中國,這一個世紀以來,沒有人能超過他,這是大家公認的。什麼原因?積得太厚了,發出來有力量。年紀輕輕出來弘法利生是好事情,力不足,心不專,同時又被外面境界誘惑,往往到晚年衰敗了、衰退了,他的根基太薄弱,沒有東西發了。我們細細去想想這些道理,自己要找出一條出路,怎麼走法、怎麼做法才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

  我對於印祖的教誨特別重視的原因,是得自於李老師的教誨,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祖為師。他老人家雖然往生了、不在了,真正發心做印祖的私淑弟子,真正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好學生、好徒弟。李老師的教誨言猶在耳,影響深刻。再仔細觀察現前的社會,印祖指導非常契機,小道場小規模認真修行,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們現在兩個道場有著一段距離,但是我們用網路聯繫,每一天這四個小時的講經,依舊是聯繫在一起。同學們,你們的修學能不能有成就,這個是決定在自己,再好的老師也只能夠點到為止。古人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能夠幫助大家的,是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把世尊祖師大德修行的方法、自己學習的心得,跟大家做詳盡的報告,提供大家做修學的參考,我能做到的只有這些。諸位聽懂了就要做,有疑惑的地方來問,疑惑是菩薩修行最嚴重的障礙。世尊當年在世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為大眾破迷開悟,為大眾斷疑生信,疑慮化解了,信心堅定了,依教修行,自然就成就了。

  在現前,我們可以說是有很大的福報,你們年輕這一代,我跟你們相比,你們的福報超過我至少有二、三十倍,我學佛的時候非常艱苦,沒有法子跟你們比。每一天除了在經教上學習之外,還有許多生活上的勞動我要做,不能不工作。如何把念頭轉過來,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歷事鍊心。學教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教,我要把經典裡頭字字句句,怎樣跟我的生活、跟我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融合成一體?這麼一來,我這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都沒有空過。

  不像你們現在一般的錯誤觀念,為常住做一點事情,耽誤我的學習了。你不懂得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習是什麼?就是落實,你把你所學的落實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學習。習是什麼?習是實驗,你所學的東西要通過實驗,那是真實的,你才有心得;不通過實驗,不行。

  儒家講「學而時習之」,佛家也講,你看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鍊心,那就是「學而時習之」。《論語》裡講一句話,在《華嚴》裡頭四十卷經,善財做出來給我們看。方東美先生讀了之後非常讚歎,他說這才是真正的學問,通過實驗,通過生活,通過處事待人接物。

  「樹」這個字的含義,諸位就懂得了,建樹、建立。從我們本身,現前在學習學生的這個立場,樹立我們的形象,樹立我們的道德,這個重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壇墠」,祭祀天地鬼神,這裡頭最重要的是真誠心,對天地鬼神不能用虛偽的心,真誠的心。這一句的意思講不完,希望同學們細心去體會。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