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六卷) 2004/7/21 香港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6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一億世界偈頌第五首看起:
【有能勸向佛菩提,趣入法界一切智,善化眾生入於諦,此住佛心方便力。】
清涼註解裡面說,這首偈是「歎迴向方便」。前面兩句,第一句我們一看就曉得,佛菩提,『有能勸向佛菩提』,第二句『一切智』也是佛菩提,只有這上面四個字『趣入法界』,這四個字是「迴向實際」,第三句是「迴向眾生」。
我們先要來談談什麼叫迴向。我想學佛的同修對於迴向這個名詞一定是很熟悉,我們讀經、拜佛、早晚課誦完畢都要念迴向偈。我們在這邊學習《華嚴經》,我們每一堂下課之後也會把迴向偈打在螢光幕上。有沒有人會想起為什麼要迴向?迴向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學佛的同學應當有,不能沒有。迴是回轉,向是對象,佛教導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做什麼樣的好事,可別忘記迴向。向什麼地方?向三處,就是此地講的菩提、實際跟眾生。這三個對象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實際是理體,就是法性;眾生,眾生就是法相;菩提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教導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有一切的善根,無論大善、小善,微不足道的小善也要迴向。你要問為什麼,你要細心深入的去體會,你就曉得這是如來教化眾生無比殊勝的方便。
末後一句『此住佛心方便力』。佛心是真心,佛心是覺心,覺而不迷這是佛心。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就能夠體會到佛為什麼這樣教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六道輪迴時間太長了,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破迷開悟回歸自性而已。迴向就是最好的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的方法,何以故?凡夫,諸位想想哪一個人沒有私心?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他就決定不在六道;六道裡面的人肯定有。
煩惱裡面最嚴重的,經教裡常講兩種執著:一種執著,我執,另外一種執著,法執。眾生因為有我執,出不了三界,因為有法執,不能超越十法界;兩種執著都斷了,你才能明心見性、才超越十法界。這兩種執著可不容易破,迴向這個方法、這種修學方法能破二執。所以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對這個修學的方法非常重視,我們要能體會到,然後你就知道怎樣去做了。具體的做法,你看看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功德給誰?自己不要,把功德給眾生,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有福給眾生享,自己不要去享受,是真迴向。自己要求的是什麼?求的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菩提。我們要求的是這個,也就是說智慧不斷向上提升,唯有迴向能幫助你。第二個我們想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實際,實際理地。
凡夫不能夠證菩提、不能夠見性,什麼原因?就是我執、法執這兩種執著。這兩種執著真心本性裡頭沒有,兩種執著都起障礙的作用,障菩提、障實際。有一些經裡頭說我執,我執是屬於煩惱,障實際;法執,法執是所知障,障菩提,這個說法也講得通。而實際上,我執障實際也障菩提,法執障菩提也障實際,障礙你見性。這兩種執著不能不破,即使這兩種執著不破,沒有辦法斷掉,你也要有解悟。佛法裡面講悟,悟有解悟、有證悟。證悟你得到真實受用,解悟不行。解悟是什麼?經教裡面你讀得多,你的心地也相當清淨,也就是說你這兩種障逐漸逐漸淡薄,有沒有斷?沒有。兩種執著都有,但是比一般人輕,這就很好、很難得,你能夠解悟,也就是說佛知佛見你能通達。
《華嚴》、《法華》、《楞嚴》、《般若》,像這些大乘經教都是佛知佛見,你都能信、能解,這叫解悟。你的解悟跟佛沒有兩樣,但是煩惱習氣你只能夠伏住,你還沒有斷掉,能不能出六道輪迴?不能。為什麼?出六道輪迴至少要斷見思煩惱,你現在見思煩惱能控制得住、能伏住,你沒有能力斷。這個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真難,真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解悟有沒有用處?不能說沒有用,也不能說真有用,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這一生聰明智慧沒錯,來生一轉世又迷了。所以隔陰之迷,迷了之後產生一個很可怕的現象,你這一生修學的,來生變成世智辯聰,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世智辯聰會讓你造很重的罪業。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稱為八難之一,你遭了難。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因緣具足,你遇到淨土法門,那你真的叫得救了。
在淨宗法門裡面,你的煩惱沒斷能控制得住,你的知見跟佛差不多,只要你對淨土宗、對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一點疑惑都沒有,真正發願求生,那你就肯定得生,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超六道、超十法界。這一樁事情,智者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智者大師實際上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你看看他一直到往生他都不露身分,人家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他不承認;就像印光大師一樣,人家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總是把人喝斥,決定不承認。這裡頭用意很深,為我們博地凡夫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他來教化眾生,不僅是言教,身教,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那個樣子做得太高了,我們凡夫學不到,真的沒有能力;斷惑證真,他有能力,我們沒有能力。但是示現解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個我們能做到。雖說能做到,實在講也不簡單。但是雖然說不簡單,我們只要肯努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做到。這個努力就是前面所講的好學,你要不好學,那就沒法子。你真正肯好學,對於大乘經教鍥而不捨,像智者這種成就,你是決定可以達到的。這是一個人真正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次,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為什麼不幹?一定要曉得世緣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剛經》上幾句重要的話總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間天上二十八層天,夢幻泡影,天人尚且如此,何況這個人間,又何況三途。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
放下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難怎麼樣?難也要放,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下,開始從身外放容易,從內心放難,從身外,身外之物逐漸逐漸把它看淡。身外的財色名食睡,決定不可以貪戀,貪戀這些東西你就麻煩了,為什麼?它不但障礙你開悟,這個悟是解悟不是證悟,解悟它要障礙,還障礙你往生。你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只能說你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往生,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惕。所以一定要看得淡薄,凡事隨緣不要認真,得過且過,何必一定要要求?要求太多了,就是說明執著很嚴重,什麼事情得過且過,隨緣就自在;執著就不自在,執著就很苦。所以這是頭一個要放下的。
財在這個世間不能缺少,夠用就可以了,夠用也有許許多多的標準,所以這是如果不能夠通達理事、因果,這樁事情很難擺平。在這個世間有這麼多人,我們不講過去也不講未來講現在,我們一起住在地球上這麼多人,有人富貴、有人貧賤,有人長壽、有人短命,一般人看到是這不平!這個現象怎麼造成的?這個現象是自然的現象,自然也有因,什麼因?因緣果報的現象。有人富貴,前世修的富貴因,他這一生得的果報,他該得的;有人貧賤,他過去生中沒有修富貴的因,這一生就貧賤,也是他該得的,這怎麼好爭?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怨天尤人,「老天對我不公平」,老天對你才真公平,哪有不公平?老天沒有叫那個人富也沒有叫你貧,沒有,是你自己種的因。
你了解這個道理,過去生中我沒有種好因,現在種行不行?行。如果現在種得很勤、很努力、很認真,果報這一生就現前,不要等來生。這一生所現的,佛在經上講是花報,果報在來生,這一生的花報好。譬如我貧窮,命裡頭沒有財庫,算命講沒財庫,一生貧賤;沒有財是貧,沒有地位是賤,貧賤到極處,我們一般講乞丐,貧賤到極處!可是乞丐裡面也有很快樂的,那是什麼?他明白了,他懂得因果,前世沒修,雖然做個乞丐,他安於乞丐,這很難得!我們就知道他來生的命一定比這一生好。他這一生沒做好事?他也沒做壞事,沒做壞事就是好事。
我出家受戒是在台灣基隆海會寺,道源老和尚是我得戒和尚,在戒期當中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這故事是真的,他們家鄉的事情,他好像是江蘇泰州人。他說他小的時候(小時候他做小沙彌,他出家早,小沙彌),家鄉有一個乞丐長年在外面討飯,以後他兒子發達了,兒子做生意賺了錢,變成這個地方上相當富有的人,所以就有很多人責備他:你現在家庭環境那麼好,你爸爸在外面討飯,你能忍心嗎?他為這樁事情也感覺得非常歉疚、也很難過,所以就打發人去找,找到了,把他父親找到了。找到時候把他父親接回來,勸他父親不要再去討飯了,給他換上新的衣服,也有很好的居住生活環境,也有很多人伺候他,回家做老太爺。
哪裡曉得,這樣才過了一個月,沒有人注意他的時候他又跑掉了,跑到哪裡去?又去做乞丐去了。人家就問他:奇怪,你兒子發了財,你做老太爺不好?你為什麼還要做乞丐?他說:那一種日子受很多拘束,不自在,還是這個生活快樂,無拘無束,天天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討一點飯吃,晚上隨便找個什麼地方,他能睡覺。喜歡過這個生活,這不是假的,真人真事。這個人如果肯念佛決定往生,真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了,他對那個沒興趣了,遊山玩水,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了,當然自在。這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他有他的樂趣。
在最近的一年當中,我曾經三度訪問印度尼西亞。我在印度尼西亞也見過乞丐,那邊乞丐很多,可是這些乞丐沒有貪心。他每天在外面討,只要討到一萬盾,印尼貨幣的單位稱盾,一萬盾。這一萬盾到底有多少?合美金一塊錢。他每天只要討到這麼多,他就足了,他決定不討了,他會把討飯的位置、那個地盤讓給別人,他就走了。他沒有貪心,我一天有一塊美金收入,他的生活就能過去,沒有貪心、沒有積蓄的觀念;我這一天多討一點,愈討愈多,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這就是什麼?這是放得下,只要這一天生活能過得去,他就行了。所以我覺得印度尼西亞的人很可愛。這個國家如果能把教育振興,前途無量。一般人很難放下的財,他能放得下。色、名、利,不重視這個,重視什麼?重視自然的生活,我們一般人講回歸大自然,他們重視這個。這些人要是以聖賢、宗教神聖的教誨,他們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修行證果。
印尼伊斯蘭教佔大多數,伊斯蘭教的信徒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六到八十八,有人說佔百分之八十六、有人說百分之八十八,很大的比例。他們全國人口二億二千萬,要是佔到百分之八十八,幾乎是兩億人。伊斯蘭教修行最高的目標是天堂,《古蘭經》裡面講的天園,那我們知道他沒有斷欲。沒有斷欲生到哪裡?欲界天,看他自己修行的功夫,欲界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很難得!如果他們這種心態、知見、德行、修養,能夠知道佛教西方還有一個極樂世界,他們念佛肯定往生,那一往生超越十法界了,無比的殊勝。
所以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首先要做的功夫就是要離欲,離不掉要淡薄,總得要一年比一年看得淡,這樣我們的功夫會得力,障礙會減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自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覺察到在消業障。如果你是貧賤,生活很艱難、很困苦,這個困苦是消業障。如果你的命好,這前世修得好,你是富貴人家,你要是真正懂得佛法,雖富貴我也要過平常人的生活,節儉,把多餘的財力、物力去布施供養那些貧窮之人。這個世間貧窮苦人很多,你能夠發心去照顧他、去幫助他。如果自己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體力,你去辦個孤兒院、去辦個養老院,用你的內財,內財是你的精神體力;用你的外財,你有這個財富,你去辦這種慈善事業幫助這些眾生,無量功德。
在我們佛門裡面,我過去這是多少年來希望能建一個「彌陀村」,彌陀村跟養老院差不多,但是不是養老院,是個念佛堂。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退休之後,你沒有任何工作了,能住在這個地方,志同道合,我們一起學教、一起念佛,彼此互相照顧。非常難得,這是二十一世紀典型的道場,我只是說說,沒有這個緣分。前幾年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聽到我常常講,他發了心,想在新加坡做,出錢出力的人不少,沒做成。什麼原因沒做成?新加坡的土地沒辦法得到。他也是真正努力到處去找土地,我們一起去看過幾次,談得差不多了,被別人拿去了,價錢太高!
所以他現在這收了那麼多錢,逼不得已把這個錢用在居士林。居士林裡面還有一塊很小的空地,把這個空地蓋寮房,蓋了七層樓。他告訴我大概差不多有兩百多個房間,他說全部蓋好之後,可以容納四百人居住,這也很難得。但是我們曉得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很嚴,外面人到新加坡去頂多給你一個月,所以你在那裡不能長住。但是也很好,總是十方善心人士能夠幫助新加坡的居民,真正學佛人將來能夠在居士林念佛,安心的在這邊念佛,這都有功德。
無論在哪個地方同修,我們出錢出力幫助別人,這就是迴向,迴向眾生。我們發這種善心,我們深深的相信,自己這個地方的緣早晚一定會成就。這一年多我也到國內去過三次,在國內聽說有很多地方,我們佛門的同修在家出家的都發心建居士林、建念佛堂。所以現在有很多居士林,好事!很多年輕的法師大德,在自己的寺院裡面提倡念佛,建念佛堂,建寮房安單,四眾弟子都能夠安心的聽經、念佛,非常難得!還聽說有許多念佛堂真有成就,這個成就是真有往生的,預知時至;還有不生病的,我還聽到有一個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好幾個,我聽到的。這種瑞相佛法裡面講作證轉,你看了之後你不會懷疑,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過去念佛往生的,我們不說太遠,說民國年間,倓虛法師他老人家所說的。他說他一生見這個念佛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走得非常自在、非常瀟灑,他一生當中看到二十多個人。他說聽說的那不算數,那更多了;一生親眼看見的二十多個。他常常給我們介紹的,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那個時候他是哈爾濱極樂寺的住持,我聽說極樂寺是他老人家建的,東北很多寺廟都是他建的。極樂寺建好之後舉行一個大法會慶祝,這個大法會是傳戒,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他是住持,定西法師當時是當家師。
修無師在戒期當中去討一個單,就是做義工,但是沒有幾天他就告假,他說他要走了。倓虛老和尚有修養,你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不會怪你。定西法師就沉不住氣,就責備他:既然發心來了,戒期也不過兩個月,你怎麼這麼沒有耐心。責備他幾句。修無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兩個人呆了,到極樂世界往生,真的嗎?他說真的!定西法師就告訴他:大概多久?他說:不出十天。請常住給他準備兩百斤劈柴,準備往生之後火化。這是真的,出在他們自己道場的事情。到第二天修無師又來找他,他說:老法師,我今天就走了,請老法師派幾個人助念,送他一程。真走了,沒有生病,真走了,有十幾個人幫他念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鐘他就走了,盤腿坐著走的,現身說法。
修無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經教什麼都不懂,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生活很苦。知道苦,聽說極樂世界好,念佛可以見阿彌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平常在寺院裡面什麼樣苦的工作,沒有人做的他去做,他不怕辛苦。一生真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地清淨、善良、慈悲,他真的成功了,你看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這些事情都在《影塵回憶錄》裡頭,《影塵回憶錄》是倓虛老法師的自傳,他說的,大光法師筆記的。大光跟我也是知交,早年我到香港來講經,每一次來他一定請我吃飯,我們要敘一敘;以後在美國,我們也見過幾次面,這都往生了。
所以迴向就非常重要,自己所有的成就,智慧也好、功德也好、福德也好,自己不要享受,統統迴向菩提。我所求的是智慧,希望自己逐漸逐漸開悟,希望自己往生。我們今天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迴向實際,這個要知道。這兩種迴向怎麼落實?落實在迴向眾生,總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有這個行動,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幫助眾生覺悟離苦裡面第一個功德,那就是幫助他認識淨宗,幫助他明瞭淨宗,幫助他修學淨宗,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無比的功德!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念茲在茲,常常想著這樁事情。
平常用的迴向偈,大家都念熟了,八句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首偈三種迴向具足。但是迴向絕對不是說口裡頭念念這八句偈就算完了,這沒有用處;內心,心跟這個偈要相應,我用這個偈,我真的發這個心,這就真的有用處。如果口念這八句偈,念這個迴向偈,心裡頭沒有,心跟口不相應,這個沒用處。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這首偈的意思很深、很廣。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五首,我們還看第五首「歎迴向方便」。總的來說,佛法迴向的教誨就是教我們念念要為眾生想、要為社會想,不要為自己想,真正用意在此地。這種想法,初學的人也許會覺得很奇怪,不為我想都為別人,我學佛幹什麼?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問得不錯,問得好!那佛為什麼要這樣教我們?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自己一生所示現的,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他把王位捨掉,捨了之後他幹什麼?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記載的,他一生從事於社會教育,他去教化眾生,這裡面的意義就深了。我們不能不知道。
大乘經教裡面跟我們所講的,世尊一生的事跡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裡面最初,我們不必按這八個次序來說,觀察到一切眾生皆有生老病死苦,太子出城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這是說明一個動機,知道人生真的有生老病死,誰也不能避免,這真正是大苦!換句話說,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覺悟。覺悟之後就常常想到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做國王能解決的,不是發展經濟財富能解決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也不是科學技術能解決的。他到處尋師訪友,出家修道,他也真的是廣學多聞,學過許許多多的學術、宗教,都不能解決,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這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當然釋迦牟尼佛這是示現的,這不是真的。因為經上他自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這一次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是第八千次了。換句話說,世尊常常在這個世間示現,沒人知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智者大師是現比丘身。在印度當年這示現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身;在中國是現比丘身,跟三十二應裡面所說的沒有兩樣。
自己悟了之後再幫助別人,這是經教裡頭佛常常講的,自己沒悟就不能幫人。所以要幫助別人,自己的問題先解決。依照四弘誓願裡面的說法,第一個是你要發心,悟了之後你會發心,知道什麼?宇宙法界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佛知佛見。智慧開了、慈悲心現前了,所謂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才真正做出了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犧牲奉獻,忍辱負重,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看作自己一生當中第一樁的大事,自己已度,那就是度別人。在我們淨土宗的修學,自己先能夠取得淨土,這就是智者大師在中國示現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他自己為我們示現的就是隨時他能往生。自己事情已經辦了,已經解決了,自己沒事了,再有事情呢?再有事情就是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三輪教化,口為大家講解,身做出樣子給大家看,佛所說到的統統做到,他自己全做到了。
所以我說,自己做到之後再說,這是聖人、這是佛,做到然後才說;說到之後他也能做到,這是菩薩、這是賢人,他所說到的他統統能做到;說到做不到,那是凡夫。說得沒錯,跟經上講的一樣,可以拿經來做印證,說得不錯,但是自己做不到,凡夫。智者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這個境界,在中國示現的是這個境界。在印度示現,那是做到之後再說,在中國示現的是說到自己做不到。所以,他示現往生淨土跟學生們說五品位,學生們問他:師父,你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說五品位。做這個示現鼓勵我們,也就是說像他那個樣子,我們末法眾生都可以做到,只要你真幹,很好的榜樣。五品位就是你能說到你做不到,你所說到的一點都沒錯,佛知佛見,但是自己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雖然沒斷,但是他能伏住,什麼東西伏住?他的知見正,他能持戒,他有戒定慧,但是這個戒定慧不能斷煩惱,可是能伏煩惱,那就行!煩惱伏住不起作用。
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眾生,沒有一念為自己,給諸位說,這是真為自己。有念頭為自己,那就錯了!為什麼?只要有念頭為自己,你就想想,你是不是天天在增長我執、增長法執?我執、法執要破,你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法執、我執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二障破,你才能夠出得了六道、十法界;二障不破,你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永離十法界,你說這個多殊勝!所以這個法門被稱之為易行道、門餘大道。這個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特別在哪裡?不要斷,伏住就行。可是你要記住,伏住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我執斷了、見思煩惱斷了,生方便有餘土;如果是法執也斷了,塵沙惑、無明惑也破了,生實報莊嚴土。在教下理論上講得通,不是講不通,你能斷更好,你不能斷也能往生。
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就是四土在一起,不像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四土,不在一起,也就是我們講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像我們看電視不同頻道。所以我們現在生活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見不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世尊這四土都有,但是我們見不到。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它四土在一起,同一個頻道,太殊勝了!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觀音、勢至,觀音勢至跟阿彌陀佛在實報土;我們也能見到許多阿羅漢,《彌陀經》上說的,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所以到那裡去統統見到,一個頻道,不是四個頻道。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同一個頻道。老師是諸佛如來,同學是大阿羅漢、法身菩薩、等覺菩薩,你說你這個修學環境、生活環境多殊勝。那個世間決定沒有一樁惡事,決定沒有一個不善的人,你找不到!所以在那個環境修學,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進步,每個人快慢不一樣,有人進步得很快,有人進步很緩慢,絕對沒有退步的。這個進步快慢當然與自己善根福德因緣統統有關係,這是屬於因果,成佛還是離不開因果的定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現在要加功用行、要發憤努力。
修行,很多同學問我,從哪裡下手?世尊、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教我們現在這樣的人、現在環境裡面,我們怎麼落實。佛祖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你要能持戒、你要能吃苦。你不能吃苦、不能持戒,這一生你就空過,怎麼樣修,說老實話,連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你也沒分,其他法門更不必說。所以你真要想成就,這兩句話要記住,你不能怕苦,你不能不持戒。
而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就在淨土經裡頭,你說這個多殊勝。淨土經裡頭什麼?《觀無量壽佛經》上的「淨業三福」,我們怎麼知道這一段經文是我們入門的方便、基礎的基礎?是世尊自己說的,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細心去體會。三世諸佛,那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人修成菩薩、修成佛都是這個基礎,都是從這裡修起的,這十一句就是入佛的總綱領總原則了。
你看看第一他說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裡入門,「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是什麼?是孝親尊師的落實。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還做殺生、偷盜、邪淫,還幹這些事情,這不是孝順父母,這不是奉事師長。後面一句是更具體給我們落實,第三句是提個綱領,第四句落實了,落實在十善業。所以我們能夠培養慈悲心、能夠修十善業,就是孝順父母、就是奉事師長。所以這個第一福,我講經的時候常說,落實在《十善業道經》,從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科目來講,那就是落實在《弟子規》。
我們今天這一條做不到,就是十善業我們做不到,我也常常給同學們說,你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沒有《弟子規》。如果你有《弟子規》的基礎,《弟子規》不是叫你念的,你要曉得,不是叫你讀誦、不是叫你會背、不是叫你會講,你要做到,字字句句都要落實。而且什麼?一生不能離開的。你從小學,三、四歲,五、六歲你學這門功課,一直到老死都不可以離開。不是說這個東西只限於兒童,那你就錯了,你一生都不能離開,往後你所修學的許許多多的經論都是從這個地方擴充。《弟子規》就好像我們蓋房子,這是什麼?鋼架,這是柱子、這是樑,以後建牆那慢慢再補充、再充實。這是一棟高樓大廈,《弟子規》是骨幹、是基礎,你才曉得它這個東西重要。如果我們有《弟子規》這個架子,那麼戒律是補充,很容易做到。
我們今天求生淨土,高深的這些理論,微細的德行,我們真的是做不到,所以我們只求一個什麼?只求一個最低的標準,這個標準能夠幫助我們取得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智者大師所示現的,我們就很滿足了。智者大師以後,我們淨土宗祖師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是佛知佛見,印光大師讚歎「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要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你說這個《要解》是不是佛知佛見?而蕅益大師自己常常講,他念佛求生淨土能夠有下品下生,他就很滿意了。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身分沒有暴露。那我們想想看,印光大師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要解》這樣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細心想想,那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凡人。他裡面註得真的是佛知佛見。那是什麼?佛知佛見他所示現的,他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斷,就跟智者大師示現一樣。但是他以戒定慧能伏住煩惱,只要能夠把淨業三福做到,煩惱就伏住了。
所以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是《十善業道經》,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句,我常常講,落實在三皈五戒、《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修可以學,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你要是把這些東西做到,也是伏住煩惱並沒有斷,凡聖同居土中輩往生。第一條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無量壽經》講上輩、中輩、下輩,如果九品來說,下三品,第一條做到是下三品往,第二條做到是中三品往生,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三品往生。這都是什麼?煩惱習氣沒斷,可是你有能力伏,能夠伏住。這是什麼?這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人能夠做得到的。
發菩提心,菩提心真發了就發心住,那是什麼?實報莊嚴土,絕對不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發心,相似!這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常常勉勵同學,我們起心動念一定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縱然有距離,距離不要太遠,這就是淨業三福裡面的「發菩提心」。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特別是在人事環境裡面學,學什麼?我真誠心對人、清淨心對人、平等心對人、慈悲心對人;不要問別人怎麼對我,我要用這個心對人。這就是你學淨業三福的第三條,你要很認真、很努力,人事環境裡頭練功夫。
講席裡頭我常講,決定不能有害人的心,戒律裡頭講不殺生,不可以有害人的心,不可以有佔人便宜的心。為什麼?那是盜心,總是想貪一點便宜,這個念頭不可以。希望什麼?我們願意吃虧,吃虧是福,這中國古聖先賢講的。再就是不敢為別人先,跟大眾相處總是退一步,要退讓,不要爭先,爭先怎麼樣?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不爭先,退後,總是讓別人。這是什麼?好勝,屬於瞋恚,傲慢、好勝。我們退一步,處處讓別人,這都是給現在社會人做好樣子,因為現在社會人他的念頭是競爭,無論在哪個地方總是爭,爭不是好事情。佛法裡頭沒有爭,佛法裡面讓,謙虛、禮讓,要這樣子教人,我們自己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
「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知恩報恩,別人對待我們,我們要知道報恩,不可以怨恨對人;「分人之過,不能分人之功」,別人有過失我來承擔,我替他承擔,別人有功那是他的,我們讚歎,我們不可以侵犯、不可以佔有,這是真正在落實。古人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家做好事情,我們全心全力協助成就他;他做壞事情,我們不能幫他忙。隱惡揚善,他有不好的地方不說,不但不說,不放在心上;他有好的地方,我們要讚揚。這樣子對人,時間久了人家會感動、會生慚愧心,你看我做一點點好事,他都常常表揚我;我有很多壞事,你看他原諒我,他絕口不提。人會受感動,感動他就會回頭,怎樣把惡人轉變成好人,怎樣把一個迷惑的人轉變成有智慧的人,要在這裡用功夫。
要求自己絕不辜負任何人,別人辜負我沒有關係,我不能辜負別人。決定不能夠毀謗別人,別人毀謗我,可以,我接受,我絕不毀謗別人。養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是什麼?這叫修行。你們講今天修行從哪裡落實,就從這些地方落實。要以真誠、善意對待一切人,不能有絲毫惡意。毛病習氣有,總要盡量的去把它溶化掉。溶化用什麼?用戒定慧。你要是不認真去修戒定慧,惡的念頭沒有了,惡的行為沒有了,惡的習氣還會在。
習氣很難斷,佛經裡頭常說:現行容易斷,習性很難斷。世尊當年在世就舉了很多例子,有些真的證阿羅漢果了,證阿羅漢果,三毒確實斷了,貪瞋痴真的斷了,見思煩惱斷了,習氣在。到什麼人習氣沒有了?佛說辟支佛沒有習氣,阿羅漢跟辟支佛還有很大的距離。譬如傲慢,貪瞋痴慢疑,這是見思煩惱,阿羅漢確實斷了,真的沒有了,但是傲慢習氣還在,常常還表現這個樣子。他是真的斷了習氣,在言論上、言語上,在態度上,對人好像還很不客氣,其實心地真的慈悲,確實沒有,可是態度還有,那是什麼?習氣。這個我們要知道,阿羅漢尚且有習氣,何況我們凡夫。但是這個習氣常常會引起別人誤會,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習氣要不要斷?要斷,會引起別人誤會。你真的沒有惡意,人家認為你有惡意,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對人說話,顏色要柔和、言語要謹慎,特別是對那些我們一般講看不順眼的人、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更要小心謹慎。到什麼時候這些好惡,我喜歡的、我討厭的,在心地上逐漸逐漸平了,那是功夫,這個平了是什麼?就證明你的心清淨平等了,清淨平等心裡面沒有好惡,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我對佛很恭敬,我對一切人也很恭敬,對善人恭敬、對惡人也恭敬,禮敬諸佛,看他跟看佛一樣,你這修行功夫到家了。
所以恭敬是平等的,十大願王頭一條「禮敬諸佛」。稱讚那就有差別,你有善,我稱讚你,你不善,不稱讚,恭敬不稱讚,差別就在此地。普賢菩薩對惡人,他對惡人惡行不讚歎,恭敬供養絲毫差別都沒有,不容易!只是不稱讚。你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那是大權示現,這裡面有幾位!勝熱婆羅門的愚痴,伐蘇蜜多女的貪愛,甘露火王的瞋恚,這很明顯的代表什麼?代表貪、瞋、痴。你看看善財去參訪,善財是接受文殊普賢的教誨,禮敬供養,沒有讚歎。那就是說他們這種行為,菩薩可以、羅漢可以,凡人不可以,凡人不能學,凡人學了你造罪業。所以禮敬供養沒有讚歎。在這個裡面我們就學到,學什麼?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應該遵守的原則。
今天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在學校裡上課,學校裡開的有一門課「公共關係」,他說他覺得這一門功課對他沒用處,沒有必要學,他來問我。我告訴他有用處:你將來雖然不從事於這種工作,但是你懂得。為什麼?你的目的是希望將來有機會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一門學科可以幫助你觀機;有用處,不是沒有用處。他聽了有道理,他說:好,我好好的學這一門。
人際關係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最難的一個環節,你怎樣與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平等對待。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教化眾生,你要不懂這個,你怎麼能普度眾生?你能懂得這些道理、懂得這些方法,你所度眾生的緣就寬廣,確確實實有願心、有方便,轉惡為善,轉冤家為親家,轉敵為友,轉迷為悟,最後能轉凡成聖。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學習,你學的東西在哪裡用?就在對人接物的時候用,要用得上!戒律都從這裡起現行。
不殺生,決定沒有害人的心,這一條才修成功,我們不能說圓滿,這一條你學得力了。別人害我,我也沒有害他的念頭,我也沒有報復他的念頭,你這一條戒得力,功夫得力了。絕對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心,別人欺負我、佔我的便宜,我絕對沒有佔他便宜的心,你不偷盜的戒功夫得力了。別人欺騙我,我以誠心誠意待人,不妄語這一條戒你功夫得力了。條條戒在哪裡?都是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頭勘驗你真功夫。你能夠理解多少,你能夠做到多少。理解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理解幫助你做到,做到又幫助你理解。放下什麼?放下,我不害人,我不欺騙人,我不想佔別人便宜了,把那個害人、欺騙人、佔別人便宜放下了。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你的功夫從此之後不斷向上提升,一直到究竟佛果。
所以,你要離開一切人、離開一切世緣,你到哪裡去修?到深山人跡不到蓋個茅蓬、住個山洞,能不能修成功?不能,菩薩修行是在境緣當中。從前李老師教我,火裡面的蓮花那真可貴,水裡頭的蓮花不希奇,就是形容這樁事情。真正戒定慧是在像現在這動亂社會當中,一切人事物裡頭修成功的。所謂是即世間而出世間,不是真正擺脫,這才叫「善化眾生入於諦」,這是真正善巧方便。在這個世間裡頭,你能夠清淨不染,你能夠正而不邪,你自己修行就是給別人做出榜樣,這是什麼?身教!到最後一招表演一個自在往生,給一切念佛人作證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在台中親近李老師,老師就給我們講過幾次。我在台中十年至少聽他講過三次。講什麼?香港何東爵士,這個故事以前人大家都知道,現在恐怕淡忘了。東蓮覺苑那個房子是何東爵士的,他捐出來的,他夫人往生度他一家人。一家基督教徒,何世禮將軍夫妻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是畢竟是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吃齋念佛,所以他家裡也供的有佛堂。母親最後往生的時候告訴他:我們這一家信教自由,彼此都不相干涉,很難得!她說:你們是基督教徒,我今天要往生了,你們能不能念幾聲佛號送我往生,也是我們母子一場。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所以何世禮夫妻帶著小孩,在往生的時候也念佛送她往生,看著她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有一點病不嚴重,盤腿打坐走的。這麼樣一往生之後,全家都念阿彌陀佛、都皈依了。你看看這個老太太有智慧,最後這一招把全家都度了,那是什麼?我表演給你看,你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到?這一表演,你看看你信不信?現身說法,一家人都得度。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住佛心』就是佛,如來果地上有這樣的方便,所以迴向著重在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真正自利就是利益別人,你看何世禮將軍的母親念佛成功了,這往生一表演全家都皈依了、全家都信了,自利利他。我相信這個老人也是要為度她一家人,自己真正用功。因為什麼?你自己不用功,到時候你沒有法子示現這個相,你想度一家人枉然。平常真正努力修行是為一家人,為度一家人,為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分不開。你曉得這個道理,然後你才真正懂得迴向的真實義,也真正知道念念迴向一切眾生,念念迴向實際、迴向菩提。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