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五九卷)  2007/6/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看第五光。這一段總共有四十四光,看第五「歡喜光」。我們把經文念念:

  【又放光明名歡喜。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愛慕佛菩提。發心願證無師道。造立如來大悲像。眾相莊嚴坐華座。恆歎最勝諸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歡喜光有兩首偈,第一句是名稱,『歡喜』,下面三句是光的作用,末後一首是講這個光的因。每個光,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說過,名稱、作用,光的因、光的果,都在經文裡面顯示得很清楚。「歡喜」,我們還是用一般人所用的名詞術語,中國人講的氣氛、氛圍,外國人講的磁場,接觸這個氣氛能生歡喜心,這就叫歡喜光。實際上,佛的光明裡面,這四十四種的磁場統統具足,由此可以能顯示到佛心、佛願、佛德、佛行的究竟圓滿。佛在教學的當中,實在講都是舉例,無量無邊殊勝功德說之不盡,這四十四個光是舉例子,哪止四十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接觸這個光明,你看有這麼多的感受,感受愈明顯、愈細微的,那就是心地愈清淨、愈真誠、愈平等;心浮氣躁的人也能感受,感受幾種。譬如歡喜是很容易感受到的,柔和、安穩,在這裡面有安全感,在他的氣氛裡頭有安全感,不會有急躁,有柔和、有歡樂,有這些感觸。如果說這裡舉這四十四種例子統統都能感受到,那是個修行有相當德行的人,才能夠圓滿的感觸到。

  歡喜光是四願裡面的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這一願,這真正是佛光遍照。『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愛慕佛菩提,發心願證無師道』,所以佛光接引眾生。為什麼有人接觸到佛趕快就離開,這是什麼?這是業障很重,應當是說多生多劫迷失自性,遇到佛不願意接受。這個不願意接受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什麼?叛逆。諸位要曉得,這個叛逆是叛逆自性,他的思想、言行跟自性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慚愧,這個好,認為自己業障很重,罪業很深,不敢見佛。我見過這種人,到寺廟去玩,他不敢上大殿,問他為什麼?自己罪業太重,不好意思見佛。我們知道有這麼兩種人。這有慚愧心還不錯,他一回頭的話,就很容易得度;不過回頭,要等待時節因緣,一點都不能夠勉強。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佛菩薩不會勉強任何一個人。你明天的緣成熟,佛菩薩知道,也不會在今天勉強你,很有耐心來等待。不像凡夫,凡夫有很多事情不能等待,於是變成什麼結果?諺語所謂「欲速則不達」,反而把事情搞壞了。真的不如順其自然,這是最好的道理,要順其自然。

  佛的氣氛、佛的氛圍,確實對有善根的人很容易被攝受,「令其愛慕佛菩提」。佛、菩提都是梵語音譯的,一般稱佛,都是從相上講的。釋迦牟尼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成佛了,這點我們要特別留意。遇到一般人來問我們,「你們學佛,佛是什麼?」要講得清楚,「你就是佛!」為什麼你就是佛?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誰放下誰就是佛。而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講本來沒有,所以佛在經上講這個話真的千真萬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沒有放下呢?沒有放下你還是佛,你是個沒有放下的佛。沒有放下的佛,我們常講你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你是個糊塗佛;放下之後,你是個明白佛,你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的佛。這麼講他就清楚了。反對佛教是反對自己,就是反對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這麼回事情。這是從總的綱領、原則上來說,無論我們學或者是沒有學,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放下,放下,智慧就開了。放一分,智慧就開一分,放下兩分,智慧就開兩分,放下十分,智慧就開十分,就這麼個道理。

  對像我們這樣初學的人來說,放下煩惱習氣,什麼是煩惱?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佛經之外,儒家所講的、道家所講的,其他宗教裡面所講的都很多。煩是令我們心煩,煩躁不安,煩惱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前面滅愛光裡面所說的。你喜歡,喜歡是煩惱,你討厭,討厭也是煩惱,總而言之,你的心不平,就是煩惱。所以心要像水一樣,我們供水,每天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自己家裡面,供一尊小佛像,其他都不要供,只供一杯水。這個水最好用玻璃杯,小杯子玻璃杯。作用是什麼?作用是提醒自己,我今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要像水一樣,那麼樣的乾淨,不夾雜,那麼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能時常想到,時時刻刻能做到,真修行。這種修行方法就是《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用的「照見」,照見是真實智慧。沒有照見,念誦的功夫就不得力;有照見,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都得力。心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所以水表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它就能照,就像鏡子一樣能照,那個照就是覺,所以覺在其中。

  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佛也翻作覺,佛是能覺的人,菩提是所覺之法。你看佛法終極所追求的目標,這個要知道,學佛人求什麼?只求無上正等正覺,只求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梵文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菩提,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三菩提就是正覺;三藐,三是正,藐是等,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上面還有一個阿耨多羅,阿耨多羅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阿是無,耨多羅翻作上,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不能忘記,忘記的時候你的方向錯了,你的目標錯了。你學佛追求什麼?學佛就是追求這個,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把目標定在這個,這是佛道。

  我們平常講的,怎樣才能夠到達?佛在《華嚴》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能夠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成了正覺,就是三菩提。成正覺,他的名號叫阿羅漢,阿羅漢是三菩提;菩薩,菩薩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他比阿羅漢高。阿羅漢只放下執著,沒有放下分別,菩薩分別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還有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什麼叫破一品無明?妄想放下了。妄想是什麼?我講得通俗大家好懂,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沒有妄想了。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本來是佛。無上正等正覺,那要是成無上正等正覺有什麼好處?現在人都要問有什麼好處,問有什麼好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一樣也沒放下。可是他真有好處,為什麼?他才「愛慕佛菩提」。

  所以此地「佛菩提」三個字,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把佛、菩薩、阿羅漢統統包括在其中。有什麼好處?六祖大師開悟的五句話,答覆得太好了!你想不想身心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你想不想你居住的環境清淨?這個人都想。紐西蘭是現代人間淨土,尤其是南島,去了之後捨不得離開,為什麼?環境清淨。身心清淨,住在那個地方是神仙生活,哪個不嚮往?這第一個。你想不想不生不滅?這個沒有一個不想,生死太恐怖了,不生不滅沒有生死了!外國宗教裡面講的永生,印度所有宗教追求的涅槃,涅槃就是永生,佛菩提就是永生。第三個,你希不希望得到圓滿的智慧,究竟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個每個人都願意要!這總的來說是福報,無量無邊、無與倫比的大福報,這裡面包括智慧、德能、相好。佛菩提這裡頭全部具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你願不願意永遠沒有雜念?我們現在念頭麻煩,妄想紛飛。雜念、妄想統統沒有,你本無動搖,佛菩提裡頭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後面一句,你願不願意知道遍法界虛空界的真相?這是現在人所講的知識。過去、未來,此界、他方,整個宇宙的真相,你願不願意統統了解、明白?佛菩提裡頭也統統具足。為什麼?能生萬法,整個宇宙,過去未來統統在它裡頭。這個要是搞清楚,你怎麼不愛慕!愛是喜歡,慕是羨慕,真正的去嚮往。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自然發心要學,要發願我要證得。

  凡夫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那要像釋迦牟尼一樣,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一樣,上上根人。我年輕的時候,真的接觸佛教的書本第一部就是《壇經》,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跟方老師打交道,還沒有。我在公家機關做事,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度假,很難得,服務三年,以後每年有一個月的長假,度假。我到台中看我父親一個老朋友,我在他家裡住了兩個星期。他書房還不錯,有個相當寬敞的書房,裡面藏書也很多,跟我父親一輩,都喜歡讀古書。我在那個書房裡面翻,翻到一部《壇經》註解,丁福保的《六祖壇經箋註》,是線裝本。我偶然拿來一看,看了很有味道,所以很細心兩個星期把這本書念完,念得是很喜歡很喜歡,第一次的。

  以後見到方老師,見到章嘉大師跟李老居士,就問我讀過哪些佛書?我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偶然的翻到,非常喜歡。三個人異口同音,告訴我這個書你可不能看!我看到很喜歡,怎麼不能看?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惠能大師以前,沒有看到一個惠能,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再看到惠能,那是天才!自古到今只出這麼一個,你可不能學他,學他,你學不到。方老師告訴我,惠能是一步登天,他真的一步就上了天,你要一步上不了天,掉下來粉身碎骨。這是警告我,學佛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不可以躐等,我自己不是這個根器,這一步登天決定登不上去。那怎麼樣?爬樓梯!這是方先生告訴我的,爬樓梯,你上一層就高一層,上兩層又高一層,用這個方法。他不讓我學法性宗的東西,就是佛家的空宗、性宗,他不主張我學這個。他勸我學法相宗,法相宗就是爬樓梯,中下根性的人步步高升,爬不到頂端,爬到一半也有一半的利益,這個很有道理。

  以後遇到章嘉大師、李老師都是同樣的警告我。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就是爬樓梯,確實畢竟是爬樓梯成就的人多,一步登天太少了。我們細心去觀察,真正的一生用圓頓大法的就是兩個,印度就是釋迦,中國就是惠能。其餘就是上上根人,惠能大師所接引的四十三個人,這個了不起,在中國佛教史裡頭空前絕後,四十三個大徹大悟,上上根人。他們沒有一個是像惠能那樣的,也都是參學多少年才頓悟,惠能是一下就頓悟,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遇到李老師之後,李老師勸我修淨土,在那個時候我對淨土沒有好感。初學佛,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的時候,我對淨土都排斥,自以為很聰明,淨土是度老太婆的,是度下下根人的。實際上對淨土誤會,不知道人家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曉得。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住過五個半月,他是修淨土。在茅蓬裡面我做義工,照顧這三個法師、一個老人,朱鏡宙老居士,那時候七十歲。三個法師當中大概菩妙法師最年輕,懺雲法師大我一輪,大我十二歲,菩妙法師好像大我五、六歲的樣子,好像他跟韓館長同年,大我五歲。所以我做義工,小茅蓬義工只有我一個,我最年輕,每天燒飯、撿柴火,不要砍柴,山上樹枝很多,撿柴火,種菜,那時候挑糞,這都是我的事情。工作量也不少,這是出家之前在佛門裡面培福。每天懺雲法師教我拜佛,規定一天拜八百拜,叫我看《印光大師文鈔》,我在那裡五個半月,把《文鈔》看完了。看完之後對淨土宗才有認識,不毀謗,不敢輕視了,但是還沒有發心學淨土。

  對於經教很有興趣,這個跟我入門有關係,我入門是跟方先生學哲學,方先生告訴我,佛經是高等哲學。而且那個時候的方先生跟晚年不一樣,晚年他也進步了。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好像他四十五、六歲樣子,大概他大我二十歲。他跟我講,佛經裡面有十分之二是高等哲學,另外十分之八是迷信,這個對我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我知道佛教裡頭有哲學、有迷信。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教我學講經,我才恍然大悟,方先生看到佛經裡頭十分之二是哲學,那是什麼?那是佛教的大門,他看到了。後面十分之八他沒有看見,他說那是迷信,那是裡面,裡面比外面更精彩、更殊勝!這是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我明白了。但是方先生晚年,他也明白了。

  我在台北辦大專佛學講座,道安法師辦的,請我做總主講。有一次我就很想請方老師來給同學講「因明」,科學的方法論,因明的性質跟邏輯、跟辯證法相似。方老師告訴我,他說這個東西,這種科學方法論,對中下根性的人行,向上一著,他說全沒有用。我就明白了。向上完全超越了,你說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邏輯什麼還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要放下、捨棄才能成就。但是對於初學有幫助,到相當一個程度這都沒用了,所以我們這門課就沒有開。

  所以,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你的心發不起來;那要搞清楚、搞明白,真的不是容易事情。第一個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第二個要遇到真善知識,耐心的教導你,你還要有能力,聽了之後你就能悟入。這個不容易,聽經能悟入的真的是不多。老師開一個班,班上幾十個同學,老師天天給我們上課,真正能悟入的沒有幾個。能悟入是解悟,悟入之後最重要的要落實,要把你領悟的這些道理、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才真的有受用,才真的叫心得。如果不能夠巧妙應用在生活上,你止於解悟,那就變成什麼?李老師說的佛學,不是學佛。所以佛學、學佛,儒學、學儒,道學、學道,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李老師告訴我的,很有道理。能說不能行,你沒有說錯,你怎麼沒有說錯?你的老師沒有講錯,你讀經領悟的沒錯,可是你沒有做到。你沒有做到,你懂得沒有做到,那叫儒學、叫佛學;你所領悟、懂得的,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實,那你是學佛。學佛才能成佛,佛學不能成佛;儒學不能成儒,學儒能成為當代的大儒。關鍵是要你真幹,你不真幹不行!

  幹從哪裡幹起?在這點中國人比外國人幸運。為什麼佛法,你說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的佛教育,在印度成就的人不多,沒有中國多。而且印度的佛教應當在一千年之前衰滅了,到現在沒有了。現在慢慢的再興起來,是從中國、從泰國那邊傳回去。為什麼在中國真的是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在中國清朝中葉以前,代代都有高人,都有聖賢出現,什麼原因?這個諸位要知道,得力於中國的家教。印度沒有家教,外國人疏忽了家教,家教從胎教教起,這個在西方沒聽說過。小孩從出生下來教,那就不得了,我們也沒有聽說過。最近西方這些心理學家,從深度催眠當中,發現胎兒在母胎裡頭有知覺,發現這個。所以才講到,懷孕的時候母親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會影響胎兒,現在才知道這個事情,可是還沒有提倡胎教,知道胎兒已經在學習。

  但是這樁事情,在中國五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就知道,就非常重視,而且普遍提倡。所以中國人疏忽傳統教育,也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事情,中斷。中國遭這麼大的苦難,遭苦難的原因我們清楚,我們明白。佛教在中國能夠生根,能夠茁壯,能夠成就這麼多的聖賢,有它的道理。中國人非常幸運,在過去從小就紮三個根,儒釋道的三個根,所以他容易成就。這個在其他國家地區他不知道,他的成就實在講不能跟中國人相比。科學技術不是好東西,中國人不是不知道,中國人不要這個東西;有這個能力,但不向這方面發展,向倫理道德上提高人性。

  所以,我們對於國家民族要有信心,這信心從哪裡來的?我們祖宗積的德太厚,積的德很大,後世子孫必定有前途、有光明的一天。現在只是西方文化的一種衝擊,我們的方向、目標錯誤了,受這麼多的苦難,現在慢慢覺悟回頭了。你看看現在中國國內、跟海外的僑胞,都重視儒釋道的教學,這就慢慢省悟過來,省悟過來就好了。我們常常講,四個教育是一體,家庭教育是根,永遠是這個根。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宗教就是聖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開花結果。

  這好比一棵大樹一樣,從愛慕佛菩提,發心、立志,願就是立志,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回歸自性。「證無師道」,我們的學習都有老師,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的基本的德行,就是孝親尊師。不孝父母的人,在社會上不能立足,沒有人理你;背師叛道的人,同樣在社會上不能立足。為什麼?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你的一生對你恩德最大的就是這兩個人,父母、師長。這個悖逆是大不孝、大不敬,你怎麼能做人?可是佛法到最後給我們提出「無師道」,沒有老師。這個諸位千萬不要把意思錯會了,我學佛可以不必拜師,你就錯了。無師道是向上一著,真的是無師。

  你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去求學,有老師,到三十歲這十二年他親近的老師很多!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那些高人都曾經指導過他。最後怎麼樣?我們現在明白了,搞得很清楚了。這些老師,宗教跟學術,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沒有放下的就叫世間法,大乘教裡面講不究竟。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示現、表演,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一放下,豁然大悟,佛經上所說的「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無師道;給諸位說,明心見性是無師道,徹底放下了。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無師道,無師還是有老師,為什麼?老師給你做證明。釋迦牟尼佛真的是無師,惠能大師還有個五祖忍和尚給他證明。只要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你不會見性。

  我們講師承,有師承,到什麼時候?在《華嚴經》上十信位,也就是說在十法界裡面有師承。再向上一著,沒有師承,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叫無師道。你們想想,什麼叫無師?他還有沒有師這個念頭?有師的念頭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那他就是六道凡夫。到這個時候沒有師,他的性德怎麼顯現?給諸位說,實在講讀了《華嚴》,我不講你也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是不是師?是!一切眾生都是師,一切眾生都是父母,這才叫究竟圓滿,沒有分別執著。

  他見性了,曉得一切眾生,包括時間、空間全是自性所現的,分別執著所變的。這是大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分別執著變現的,一真法界、諸佛報土是唯心所現的。心性是能現能變,萬物是所現所變,哪個不是老師,哪個不是父母!所以,孝敬遍法界遍虛空界,這叫大圓滿。然後我們才真正明瞭,無師道是師道的大圓滿,無孝道是孝道的究竟圓滿。我們的修學要從孝達到究竟圓滿,要從老師達到師道的究竟圓滿,這就沒錯了。孝敬父母,尊師重道,這是古時候教學裡頭第一義,能把孝順父母的心行孝順一切眾生,能把尊敬老師的孝敬,孝敬一切眾生,這才叫圓滿,這才叫究竟,究竟佛果。

  什麼人證得?在大乘教裡面證得的人,剛剛證得,這好比在學校拿博士學位,剛剛拿到,叫圓教初住菩薩,他剛剛拿到。往上十住,上面有十行、有十迴向、有十地、有等覺、有究竟佛果,那是什麼?那是老博士。證得的功夫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真放下了。真放下、剛剛放下是初住菩薩,所以初住菩薩他的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沒有兩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差別?差別那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要斷了,叫究竟佛果。他在十法界與一切有情眾生感應道交,這種能力、智慧、神通、道力沒兩樣。所以《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的註解,那個諸佛就是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等級,叫諸佛,註得好。是從無始無明習氣有淺深厚薄不同而分,統統是諸佛,是平等的,習氣沒有什麼大障礙,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你要發這個心,要去證無師道。無師道淺的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乘教常講見性成佛,這個佛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古人的比喻也比喻得好,我們也可以參考,不要執著,古人比喻,把月亮做比喻。我們晚上如果在池塘邊上,你看到水裡頭有月亮,祖師大德們把水裡面的月亮比喻作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那真的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我們一般人觀念當中的佛。更接近真相的是「捏目所見」之月亮,怎麼捏目?我們晚上看月亮,你拿一個手指在眼睛上按一下,你會看到兩個月亮。兩個月亮當然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假的,但是那個假的是真的現出來的。我們現在曉得,我們兩個眼睛是兩個不同的焦距,看到兩個月亮。這個比喻什麼?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的,很接近真的,「捏目所見」,《楞嚴經》上佛舉這個比喻。

  真的月亮是什麼?真的月亮,我們正常看到天上的月亮,真的月亮,初二、初三有個月牙,那個月牙是真的,可不是假的。初三又亮一點,初四又亮一點,到十五它就圓滿了。佛用這個比喻,比喻法身菩薩是真佛。初二、初三的月牙就好比是十住位,初五、初六的就是十行位,初八、初九的是十迴向位,到十二、十三那就是地上菩薩,十地位,到十四是等覺位,十五就圓滿了,統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除最後那個圓滿,從月牙到十四都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這個比喻你能夠知道是真不是假,但是裡面會讓我們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光不一樣,放光大小不相同,還會產生這種錯覺。我跟諸位講的,大徹大悟之後,跟究竟佛的光明是相等的;還有這麼多差別,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清楚。無始無明的習氣決定不妨礙你的智慧德能,不妨礙,所以你在十法界裡面隨心應量,眾生有感你就有應,隨心應量跟究竟佛果沒有差別。

  這是我們在大經上學習這麼多年來領悟到的真相,沒有差別。何以沒有差別?因為圓教初住的人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究竟果地也是放下,哪有差別!所以用月亮比只能比個相似,不是真實。你要從相似裡面體會到真相,這個重要,不可以死在相似的比喻當中,你就會錯了。明白之後我們的信心具足,我們一定要追求,一定要幹!可是我們根性真的不是上上根,那怎麼辦?中下根性這自己要承認,中下根性一定要從基礎上慢慢學,八萬四千法門要知道選擇法門。為什麼?法門雖然平等,理上是平等的,對每個眾生並不平等。每個眾生學起來,這個法門學得容易,那個法門學得很難,這就不平等;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事上不平等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業障造成的。業障重的人學東西就非常困難,業障輕的人一般學東西容易,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不平等,不是佛法,是我們自己。

  業障深重的人怎麼辦?佛很慈悲,八萬四千法門之外,開了一個特別法門,這就是念佛成佛的法門,淨宗法門。你要是明白有這麼一個法門,深信不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祖師說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修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我就告訴你,還是放不下。這個放不下不是講的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是當然放不下,執著,你的執著沒放下;執著放下了,沒有一個不往生。諸位要曉得,執著真的沒有放下,但是執著能控制住,雖沒有放下,執著不起作用,帶業往生,這就是淨宗裡面講的功夫成片,是這個境界,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執著真放下,你就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同居土,提升很大的幅度。如果再把分別放下,你生實報莊嚴土,那怎麼會一樣!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

  理清楚了,方法清楚了,境界清楚了,那下面欠的就是我們自己要真幹!真幹從哪裡幹起?記住,從放下幹起。怎麼放下法?學《弟子規》。你看看《弟子規》前面講孝悌,《弟子規》是性德。不孝是執著,錯誤的執著,要把它放下,要學孝道。跟人處不好,處不好是不悌,這個悌是在家庭,跟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擴大到社會,跟一切大眾和睦相處,悌道。孝道是對父母、對長輩,悌道是對平輩的、對晚輩,要懂得和睦相處,這就是要放下。所以,學《弟子規》是持戒,持戒念佛。《弟子規》能夠全部落實,凡聖同居土的往生你就決定可以拿到,所以這個東西不可以輕視。現在很多人一看,這小孩學的,我們怎麼學這個東西?他還有這樣的執著的話,他念佛只能跟西方世界結個法緣,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

  如果你要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爭取更高的品位,更有把握的往生,你必須還要學《感應篇》,學《十善業道》。如果這三個根紮下去,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一定高。學教要從這裡學起,你再學大乘經教,統統要有這三個根,如果沒有三個根,學所有大乘佛法也都落空,你不會成就。你不相信,試試看,學了一輩子,貢高我慢還在,自以為是還在;那就是自私自利還在,名聞利養還在,貪瞋痴慢還在。這個東西障礙你往生,你求生淨土沒有把握,不可靠。

  再看後面一首偈,後面這首偈是講因,成佛道的因,『造立如來大悲像,眾相莊嚴坐華座』,這兩句話就是叫你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裡面最殊勝的就是護持正法,舉這個例子來說,造像。造像就是念佛,你造佛像,你心裡頭先有佛像,你才能把佛像造得出來,你心裡常常想佛,常常念佛,心裡有佛。現在造像比古時候容易,為什麼?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看到好的佛像、莊嚴的佛像,一定要發心造像。怎麼發心?你把莊嚴的佛像用照片照下來,再放大拿去影印。

  我們這麼多年,三十年了,我們供養的,最初有個老居士送了一尊阿彌陀佛給我。那時候在台灣,他住的地方太小,沒地方放,先是交給我代他保管,以後我們建立圖書館,他很慷慨把這個佛像就捐獻出來了。就是現在諸位看到我們印的,它是瓷的,不是玉的,瓷的,白瓷的這尊佛像。這個佛像很特殊,佛像至少有三百年了,好像是乾隆時代的,現在還供養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瓷的像很容易打破,所以我們供奉的時候,我給它做個座子,座子當中有一根柱子,柱子上用塑膠軟的東西包起來,這個佛像裡面是空的,把這個佛像套在上面,地震就不怕了,保護得很好。我們常常出國,出國就看不到佛像,最後我就照相,我照了大概有十幾張,照十幾張照片常常帶在身邊。以後就大量的來印,現在這個佛像大概也流布全世界。佛像特殊是什麼?它是童子像。你看他的相貌是童子,跟一般的佛像不一樣,阿彌陀佛現童子相,讓人看到都生歡喜心,造像。

  「眾相莊嚴坐華座」,一般佛像都是坐的,坐在蓮花座上。我們供養這尊阿彌陀佛的童子像是立在蓮花座上,是站著的,接引相。這是舉這一個例子,從這個例子你就曉得,護持正法要造佛菩薩形像、要造經典。現在造經典比從前容易,你看從前古人怕經典遺失,費多少苦心,把佛經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石頭上,全部的《大藏經》用石板刻出來,我們看到都流眼淚。刻了多少年?刻了八百年,全藏才刻完。藏在深山裡面,怕什麼?怕戰爭動亂佛經失掉,用這個方法藏諸名山流傳給後世。希望後世子孫將來發現之後,佛經還存在,這用的心良苦!可是現在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地震,不就全毀掉了?如何把佛經能夠保存永遠傳下去,不會受到災難破壞?只有大量的去印,一萬個地方收藏。世界怎麼發生大災難,我想不可能這一萬個地方統統都毀滅,不可能,總有幾個存在,那就流傳下去了。在從前是做不到的,沒有法子做到的,沒有印刷術他怎麼能做到?印刷術不發達的時候也不容易做到。現在容易,成本又低,所以我總是有這麼個心願,希望能夠在一生當中能夠流通一萬套《大藏經》。我們這麼多年來,印《大藏經》分送給全世界,已經送了六千多套,距離一萬套不遠了。

  早年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個居士送了我一筆錢,供養我,這筆錢數字很可觀,五百萬美金。一九九九年,就是中國大陸建國五十週年,就是那一年,那一年國家宗教局邀請我參加五十年的慶典,我去了,在北京。趙樸初老居士派人帶我去到房山看石經,我就看到古人一個字一個字雕刻在石頭上的這部《大藏經》,我看了非常感動。我就向葉局長報告,我說我收到這筆錢,希望這筆錢拿來印石經。他說石經不錯,我曉得他告訴我,他拓了六套,就是石版上拓印,拓印了六套,現在他們保存著的。他也答應我來印,我說我印這個我一本都不要,希望印一千套,把這筆錢拿來印一千套,印出來給誰?給國家,希望國家把這套石經贈送全世界每個國家圖書館、國家的博物館,給世界著名的大學去收藏,它有典藏的價值。

  中國佛教會也做了,但是他印的字縮小,縮得太小,沒有辦法讀。所以我說一定要印大字,大字成本較高,這筆錢可以能做得到。但是幾經交涉,有障礙,不讓我做,那就沒法子了。所以這筆錢以後就拿來印《乾隆大藏經》,我們印了好幾次。去年印出來這個版,紙張用聖經紙,一套一百二十冊,裝訂都非常美觀,封面也很考究,每個人看到都歡喜,我說繼續再印四千套。這個錢是這麼來的,除這個之外,我從來不接受別人供養的,這是個很偶然的機會。這是護持正法,正法久住。

  除這個之外,建塔院,建塔,塔是供養佛舍利的,寺院是供養出家修道人的。我們總是希望佛教能夠恢復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狀況,那是教學;換句話說,寺院庵堂要恢復成佛教的學校,佛教的修道院,而不是一般人觀光旅遊的景點,那就錯了。觀光旅遊景點,出家人還能修行嗎?從早到晚接待客人,到晚上精疲力倦。每天一個廟裡頭有幾千人來參觀,雖然能帶來一筆收入,道心沒有了,這破壞道心。

  所以,第三句說得好,『恆歎最勝諸功德』,「歎」是讚歎,永恆的讚歎佛法最殊勝的功德。這句話說什麼?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做了四十九年,每天沒有間斷,一個人也給他講,兩個人也給他講,眾多的人來見釋迦牟尼佛,也給他講。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時間,釋迦牟尼佛一開口,都叫做講經;一開口,都是讚歎諸佛菩薩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所以世尊,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一生講經三百餘會,這個三百餘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辦班教學。一生辦班三百多次,時間有長有短,小班,可能只有幾個小時;大的班,一個大單元可能要講好幾年,講一個系列,這是我們在現在經論裡面所看到的。你看《般若經》就是大班,佛講了二十二年。大單元裡面還有小單元,像《大集經》,這一個大的單元裡面分作幾十個小單元。聽眾不相同,聽眾的需求不一樣,世尊都能滿足每個人,所以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我們要問,我們能不能開?能。不要說妄想,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性德就現前,智慧、德能、相好自然就恢復。雖然不圓滿,恢復的這些足夠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

  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教我們,這必須要知道的,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就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嚴持戒律,認真修行。所謂成就,佛的標準是證阿羅漢果,也就是說持戒可以能夠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法一切執著能放得下。像法時期,人的根性就差了,為什麼?這個世間人所說的,文明愈來愈進步,文明的進步也就是說明染污愈來愈多了。人心沒有像古人那麼樣的淳厚,單持戒不能成就,所以就提倡修定,禪定成就,像法時期。佛教傳到中國正好是像法時期,佛滅度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像法。所以在中國的佛教,經過一千年,禪宗鼎盛,在全世界任何地區都沒有中國這個禪的風氣這麼樣興盛。「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像法一千年。

  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末法,可以說是從明朝以後就是末法了。末法的人心跟像法比就差很多,所以禪定不能成就,參禪不會開悟。早年倓虛老法師常講,他是天台宗的祖師,晚年在香港。曾經說過,他一生跟禪宗大德往來,他說開悟一個都沒有看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得定有,修禪得禪定,但是沒有開悟。淨土宗念佛往生的,他說他親眼看到二十多個,聽說的那太多了,不計其數,「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念佛往生是從智者大師起,智者大師本身就是念佛的,所以天台宗的祖師沒有不念佛,都是求生淨土。真的是所謂「教宗天台,行在淨土」,修行都是用念佛的方法,都有成就。這是世尊在世,等於說給後世的學人指出一條道路。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我們的根性又不是很利,自己要認真好好反省去想想,除了淨土法門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成就?李老師教導我們這些年輕人,一生當中無論研究哪部經論,一定都要回歸淨土,我們是遵守老師的教誨。當年在世,我跟另外七個同學,我們八個人啟請,請求老師講《華嚴經》。我們是想留他長住世間,講一部大經,大經沒講完總不可以走!他也有這個意思,當年接受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我把《華嚴經》講完,講圓滿之後再講一部《無量壽經》,他就往生。我們非常歡喜,那個時候我估計他要活到一百三十歲,他這個工作才能做完,沒想到九十七歲沒講完就走了。

  這個沒講完,實在講他的病是食物中毒,兩次食物中毒。所以人太慈悲了不行。他老人家的習慣,是人家做東西送給他吃,他一定當面吃給他看,吃完讓他歡喜,這是老師的習慣。有一次碰到人家煮了一碗麵給他吃,他聞聞那個麵不對了。這個麵是市場買的,那個一把一把的麵,那都能保存得很久,裡面有防腐劑,有化學東西,要不然它不能放很久。大概已經過期了,所以煮的時候味道不對,他還是吃了。他是醫生,是很好的中醫,我們一些同學要是生病的話,都是他老人家開方子治療,從來不到外面看病。他回去用解藥,真的化解了,沒事。過了半年以後又碰到這麼一次,他也吃了,那個時候九十七歲了,都是在晚年碰到,都是在九十多歲碰到的,他碰到這麼兩次。最後一次他吃了之後,回去用解藥來不及了,擴散得太快了。畢竟人年歲太大,體力跟從前不一樣,這一擴散就沒有法子。所以這一病病了三個多月,三、四個月,身體元氣大幅度的傷害。我去看他好幾次,每次看他,都叮嚀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這句話至少跟我說了十遍以上。所以我就記得很清楚!

  他老人家平常吃東西很小心,許多次同學請客,請他老人家吃飯。我在台中十年那個時候,他都帶著我一道,都叫我坐他身旁邊。看到東西味道不對,豆腐餿了,味道不對,他就碰碰我,這個不要吃,很小心。他告訴我,壞了的東西不吃沒有罪過,千萬不要說這個東西不吃糟蹋掉有罪過,他說你不能這樣,你的想法錯誤。壞的東西你吃了生病,還要好多人來侍候你、照顧你,你的罪過不是更重嗎?變了味道的,餿的、過了時候的絕對不吃,他老人家的習慣。所以,他就沒有能夠人家送一碗麵變味道的,他立刻就拒絕,「你這個麵有問題,拿回去,不能吃,你也不能吃」,這樣就好了。我想想人家也不會怪他,他還要吃了讓人家生歡喜心,自己吃這麼大的虧。所以《華嚴》沒有講完就走了。

  我當時在台北也講《華嚴》,我講的進度比他快,時間比他多,講得比他老人家詳細。因為常常出國,所以也是講了很多年,也沒講完,講一半。以後老師往生了,老師留給我的《無量壽經》,他自己親手的眉註本,我就好好的念了幾遍。美國那邊同修要求講這部經,所以《無量壽經》第一次講在美國,講得大家很歡喜,我前後講了十遍。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所以我就把《華嚴》放棄,不講了,我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所以就沒有再繼續講了。到韓館長往生之前,一再要求,希望我把《華嚴經》好好的重新講一遍,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給後世學人做參考。我答應她,所以這一次《華嚴經》是韓館長啟請的。到新加坡,我把韓館長這個事情告訴李木源,李木源非常歡喜,非常熱心,告訴我,他說我跟韓館長兩個人啟請,我就答應他了。所以,這一次的《華嚴》是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的。他還特別建了兩個塔,華嚴塔,塔下面有石頭的盒子,裡面放《華嚴經》來做紀念。這一次講經的因緣是這麼來的。

  所以佛法住世最勝功德,就是要宣揚佛陀的經典,講經不能中斷。我希望我們的講堂,最低限度要保持每天四個小時講經。因為這是都市,不是寺院,能夠每天有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念佛,這就很如法。我們九樓有念佛堂,希望永遠不中斷,在這個小道場。現在我又有個幫手,鍾茂森居士到我這兒來,將來他出來講我也要鼓勵他,希望他每天講兩個小時,我講兩個小時,這樣我們每天有四個小時。他講也在攝影棚,同步用網路播出,也都做成光碟來流通。所以,後頭『是故得成此光明』,我們學這個,在這個道場要兌現。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