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六卷)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6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八首看起:
【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睹。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這後面三首「破相行」,破相就是離相,大乘教裡頭常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決定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破相不但是要破我執,還要破法執,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都不分別,你才能見到實相,見到實相就是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三」,就是最後這三首偈是「破相行」。「初一正明」,初一就是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正明,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第二首偈「後二轉釋」,就是第九、第十這兩首,這兩首轉釋。現在我們看第一首,「今初,初三句反顯」,清涼說得很好,「金容煥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後句」就是第四句,「正顯,法性超乎視聽,唯可虛己而求」。這是很重要的教誨。我們先看這一首應該怎樣學習。
這一首前面三句都是從反面來顯示,『不見十力空如幻』。「十力」就是如來,就是諸佛。前面我們讀過,如來果地十力圓滿,所以用這個來代表佛。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得很好,我們合起來看你就很清楚。註解裡面說「金容煥目」,佛是身金色。金,我們學佛,特別是學《華嚴經》,要懂得經中表法的義趣。我們念讚佛偈,天天都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兩句就是這裡四個字:金容煥目。為什麼佛一定要金色,銀色不行嗎?藍色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金色?這裡頭有表法的意思,我們千萬不能著相。凡夫之人都把佛像塑成金色,佛在經上講佛都是金色光明,塑成金色也未嘗不可。佛法隨緣!尤其是說佛相,佛沒有一定的相,諸佛菩薩、法身菩薩,不要說是法身,阿羅漢就有能力隨心應量,眾生想看什麼樣的相,他就能現什麼樣的相。那個金是什麼意思?在所有一切物質當中,特別是五金,這是貴重金屬,金不變,這是它的特色。我們現在所講的氧化,它接觸空氣產生氧化,銀氧化就變成黑色的,現在用擦銀油把它清洗,這個銀色才放光;但是金色不會變,金不會氧化,這是它的特質。由此可知,金在佛法裡代表永恆不變,這是它的意思,這叫金色,永恆不變。
永恆不變是什麼?絕對不是物質,你看後面這三個字「而非形」,沒有形色,有形色哪有不變的道理?現在你就了解,阿彌陀佛身金色,永恆不變的那個身是什麼身?法身,永恆不變。為什麼永恆不變?法身沒有相,非形。非形用現在的話說,不是物質,物質就有形色,有形色它就會變。我們今天塑造佛像都用金色,讓你看到這個佛像你就能體會到它的意思,永恆不變。佛法裡面講,前面一首偈講法性永恆不變,法相會變,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千變萬化。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說哪一法不是法性變現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如」是如來,法法皆是。這是真身,在一般宗教裡面稱為靈性,這個性它不是死的,活的,它裡面充滿了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也有究竟圓滿的相好,那個相好是隨眾生心起變化的。所以第一句就說得好,「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睹』。雖見,《楞嚴經》上講「見非是見,見猶離見」,你要是真的見到了,見到佛的形相,歡喜得不得了,錯了。佛為什麼不現相給你看?因為你沒有契入實相,契入實相你就見到了。凡夫之人見到佛菩薩形相,無論現什麼樣的身相,感應,那個相從哪裡來的?是你心裡面的心想所生的。世尊在經教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常常想佛你就會見到佛,常常想菩薩你就會見到菩薩。你所見的那些佛菩薩,跟你說是化身,化身是暫有還無。
早年,好像大陸還沒有開放,大概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聖一法師到普陀去朝山,到潮音洞去拜觀音求感應。他說他們三位法師,當地有些官員陪同他們到潮音洞去拜,他們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現相了,三個人都很歡喜,沒有白來,真的見到了。離開潮音洞之後,彼此就問你有沒有見到?見到,三個都見到。你見到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子?聖一法師講他所見到的觀世音菩薩,那個相就像地藏菩薩的像一樣,戴毘盧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戴毘盧帽。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像我們通常看的這個畫的或者是塑像裡面白衣觀音。第三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穿袍大衣出家人,出家人的相。三個人同時在那裡拜,都見到了,見到的不一樣。沒有緣分的人跟在一起,在洞裡頭看不見。你不能說他看花眼了,他看的時間很長,不是一秒、二秒。
同一個地方,各人看到的不相同,豈不是證明《楞嚴經》上所講的「隨心應量」。一切法從心想生,隨著各人的業力,你所看到東西不同。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你見的佛相也好,菩薩相也好,見二次、見三次、見四次,你仔細去想,絕對不會有兩次相完全相同的。你要問什麼原因?念頭不一樣。我們這個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念念都不一樣,絕對不會有一個念頭是相同的,你應該相信。現在全世界重視指紋,全世界將近七十億的人口,絕對沒有兩個人指紋相同,奇怪。江本勝博士實驗水十年了,天天在做實驗,他用玻璃瓶裝的水,每次實驗,那實驗應該有幾十萬次都不止,水的結晶圖案絕對沒有兩個圖案完全相同。這是「雖見非見如盲睹」。
這兩句說明,不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也不能說我們這個肉眼見不到。雖見,肉眼見到了,見到是化身,石火電光,剎那之間就消失了。如來的真身永恆不滅,怎麼會剎那就沒有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第三句說出來,『分別取相』,所以你『不見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樣能見?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你就見到了。這種條件誰具足?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金剛經》上說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見到了,見到就是你證得永恆不變的法身。法身雖然沒有相,它能現相,現相我們就稱為法身,不現相我們就稱為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雖然現相,相不可得。為什麼?性是清淨寂滅,它現的相怎麼能得到?所以相剎那生滅,生滅同時。這《金剛經》上才給你說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你要是分別執著,想見佛相、想見佛決定見不到。
我們取相分別能不能有感應?能。感應能,真正見,見不到。為什麼分別取相的心沒有斷,你能見佛?那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看到你過去生中累劫修行,善根成熟了,機緣到了,佛也不一定是什麼方法,這個方法還是自己心裡有感,他就有化現。他示相這個目的何在?通常只是在幫助你、啟發你的信心,觸動你宿世的善根,這叫增上緣。初學佛的人對佛法信心不定,半信半疑,如果遇到這些異相,這不可思議的感應,他的信心就堅定了。這都是不尋常的現象,你見到佛的相、見到菩薩的相,這個不尋常!你聞到異香、見到光都是屬於感應,增長你信心。
我在初學佛的二、三年,這樣的感應事情至少有十幾次,感覺到很詫異。我住的這個宿舍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子,雖然這個小院子裡面有五、六棟房子,沒有一家是學佛的。這個小院子外面,外面的村莊至少一公里外才有其他的房舍,這民間的宿舍、房屋。我在房間裡面看經,忽然有一陣香味,像檀香一樣的,聞得很舒服,有好幾分鐘。這香從哪裡來的?我自己沒有燒香,住在一起的朋友沒有人燒香。縱然說鄰居,鄰居最近的都一公里,他家裡燒香怎麼我這裡會聞到?你怎麼想都找不出答案,只有佛法裡面講,這大概是感應,增強信心。過個若干天又會有一次,有的時候這個香真的叫異香,從來沒有聞過;有人見到光明,有人見到佛相,都是很不思議的感應。
以後我把工作辭掉,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把工作辭掉。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去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他問我有什麼感應,我就把這些事情告訴他,問他:怎麼會有這個事情?他告訴我:你清淨心或是讀經、或是念佛,在這個時候或是菩薩、或是天人從這邊經過,他看到生歡喜心,合掌在這裡停一下看看你,他身上有香氣你可以聞到,香氣沒有的時候,他離開了。這樣的感應是最平常的,許許多多初學的同學都有。所以這是增長你的信心,堅定你的信心,會有這些感應。見佛、見菩薩亦復如是,你相信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曉得,見性才能成佛,見性是真正見到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前面講的法性。這個地方講的「不見佛」是不見佛性,也就是你沒有見到真佛,你所見到的是應化身。「分別取相」,見應化身,不見法身。這三句都是講你見不到。
第四句正顯,『畢竟離著乃能見』。「著」是什麼?著相。「離著」,不著相,不分別了,不起心、不動念了,「乃能見」,你見到法性,你見到法身佛。只要見到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你統統見到了。好比一棵大樹,法身佛是樹根,報身佛是樹幹,應身佛是樹枝,你在樹枝上,你什麼都見不到,你要深入,深入到幹,才曉得許許多多枝條是一不是二;再深入,深入到根,才知道許許多多的幹,這個樹幹原來是一個根生的。能生的那是法性,所生的是法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真正明白了,隨拈一片樹葉,你能說不是這棵樹嗎?是真的,一點也不假。不明白、不了解,雖然摘一片樹葉,是!不是不是,他死不承認。他妄想分別執著「這片葉跟那片葉不相干,這個枝跟那個枝不相干」,凡小見解就像這個樣子。菩薩摩訶薩的見解不相同,他已經找到樹幹,已經跟樹根通消息了。這是第一首,把見跟不見為我們明白的顯示出來。你要問,為什麼不見?為什麼能見?下面兩首給你解答,「轉釋」,釋是解釋,輾轉給你解釋。我們看第九首:
【眾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佛身無礙遍十方。不可盡見亦如是。】
這首偈「轉釋」,為什麼不見?第九首說「以妄喻真。眾生妄惑,尚不可窮,諸佛契真,如何見盡」,這就是把生佛不同的地方說出來了。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清涼說尚不可窮,就是無有窮盡,妄想無量無邊,分別無量無邊,執著也是無量無邊。無始劫到今天,妄想分別執著只有在增長,沒有聽說減少,所以不見性,著相,著相不見性。佛,佛跟眾生完全是兩樣,諸佛契真,契是契入,真就是真相,就是實相,就是自性,契入了。你怎麼能見到?
我們看經文,『眾生隨業種種別』。「業」是造作,身體的造作叫身業,總的來說,身體的動作都是屬於身業。講到微細之處,現在人都懂得,我們這個身體是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剎那剎那間都在新陳代謝,念念不住,這個事情佛經講得透徹。這是什麼?這是身業。你有身就有造作,你睡覺的時候你心臟還在跳動,你的肺還在呼吸,你的血液還在循環,這都在動,都是造作,身在造作。口,言語是造作,飲食是造作。意,那更麻煩了,是念頭,念頭確確實實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讓它停止一分一秒都非常困難,前念滅後念生。又何況,眾生隨業種種差別。我們從明顯的方面來觀察,眾生執著這個身是我,於是產生了自私自利,欲望沒有止境,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於是生起貪瞋痴慢。一切眾生所造種種業,這個業裡頭有共業、有別業,共業是什麼?大家所造的相似的業因,所以有共業所感。共業裡面有別業,雖然跟大家有共業,但是你有一些業是別人沒有的,別業別報,共業共報。
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大乘經裡面佛常講,一樁事情反覆講多少遍,這是佛菩薩的慈悲,知道一遍你聽不懂,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千遍、萬遍。世間的老師沒有這種耐煩,中國孔老夫子這一點就比不上釋迦牟尼佛,夫子教人,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他就不願意教你了,你太笨了。佛菩薩不怕耐煩,他可以教你十遍、百遍、千遍、萬遍,到你覺悟為止,這真叫大慈大悲。到哪裡去找這樣的老師!
今天我們展開經卷,經卷分量很大,你細細去讀誦,你會發現一樁事情,這部經上講,那部經上也講,佛常常講;甚至於同一部經前面講,當中也講,後面還講,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慈悲到極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如果不是不斷重複的薰修,怎麼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確的理解都沒有法子。所以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教人都遵守一個法則,這個法則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發明的,哪個人想出來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講法爾如是,那就是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才能把它薰成種子,再薰修,這種子才能夠發芽,不斷的薰修,它才能夠長成,開花結果。四緣裡面講,無間緣。種,雖然是親因緣、所緣緣,可是沒有無間緣的薰修,外面增上緣的協助,沒有法子成就,因結不了果。
所以佛在經教裡頭常常講「四緣生法」。這四緣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前面三個都要我們自己本身具足,諸佛菩薩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緣。我們常常講,你遇到好老師,遇到好的同參道友,遇到好的修學環境,那都是屬於增上緣。你自己前面三緣具足,增上緣對你的幫助非常殊勝;自己前面三緣缺一條,再好的增上緣你都不能成功。這種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太多了,譬如,我們舉最簡單的,親因緣,有!什麼親因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哪個人沒有?各個都有。所緣緣有沒有?所緣緣不一定。所緣緣是什麼?這一生當中萬緣放下,我只要求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講的是願。堅定不移的大願,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願心不定,常常要改、更換,那就不行,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藥師如來,後天念觀世音菩薩,這個不行,亂了。這是什麼?你的所緣緣不專不一,你緣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緣緣,有,真的,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但是他怎麼樣?無間緣沒有,懶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間斷,這不能成功。無間緣是功夫不間斷。人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佛菩薩沒有不幫助你,幫助的是什麼?那就是增上緣,他真幫得上你忙。增上緣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真的,佛菩薩會安排得非常好,該用善緣幫助你就善緣,該用逆增上緣幫助你就現逆境。所以無論現什麼境界都幫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議。增上緣不是沒有,就在眼前,我們自己這三個緣缺一個,見不到,『十方內外難盡見』。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九首頌:
【眾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佛身無礙遍十方。不可盡見亦如是。】
這首偈是以妄來喻真。前面兩句是講眾生隨業差別,『內外難盡見』,顯示佛身遍滿十方,跟眾生的妄相一樣,也是無法盡見。我們要如何來學習這首頌,末後這三首頌的意思比前面所講的要深得多,前面都在相上講,很容易學習。這個地方叫我們要離相,離相就是斷煩惱,這個事情難了;可是煩惱習氣不斷,你就不能見性,見性沒有近路、沒有捷徑,對於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迷惑、造業、受報;諸佛如來所以能成就,就是斷惑證真,迷惑斷了就不造業。所以身口的造作是因為意地迷惑,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現在我們所說的宇宙萬有的真相,不能夠正確的認知。
科學、哲學、宗教,雖然有許許多多的發明、解說,科學家用儀器來觀察,但是這些現象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你用科學儀器去探測、去觀察,看不盡。為什麼?這現象何以如此?只有佛法說得清楚,因為妄相從心想生,你愈是想見,隨著你的念頭它就變化。你要是分別執著沒有了,相就沒有了,這就是永嘉禪師《證道歌》裡頭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幻相統統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佛經上有一句形容得很好,「大光明藏」。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大光明藏就是淨土宗裡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土,大乘經教裡面常常講的法性,就這個意思。大光明藏是法性,你見性了。
由此可知,我們親近佛陀教誨才知道有這樁事情,沒有學佛之前,真的是連作夢也沒想到,哪裡會想到這個事情。人能夠想到過去、未來就算不錯了,諺語所謂這個人有前後眼,有眼光!他能看到未來,替將來著想。多數的人只想到今天,沒想到明天,明天還沒來,不要去理會,正是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過的什麼生活?醉生夢死,迷惑顛倒。這就是永遠不能夠出離輪迴,這樣的眾生佔大多數。
不要看六道,你就看人道芸芸眾生,這個眾生指人。現在地球上有差不多將近七十億人口,誰不忙著眼前的享受?誰會想到老年、會想到來生?不是沒有,太少了。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不想得很遠,你眼前的憂患、災難就多。眼前是什麼?天天都是眼前,眼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現實。遠慮是什麼?我想到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這怎麼辦?現在雖然是年輕,二十歲,你有沒有想到三十歲怎樣?四十歲怎樣?五十怎樣?六十怎樣?七十怎樣?八十怎樣?想不到!想不到,你見到了,沒看清楚,疏忽了。
什麼叫見到?我今年二十歲,我看到那個人三十歲,那個人四十歲,那個人五十歲,那個人六十歲,就在我眼前,我都看到了。你看到八十、九十,你看到那個樣子,我將來也許是這個樣子,有沒有想想?再遠一點,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聰明,他那時候不到二十歲,十幾歲,他看到了,看到什麼?生老病死,人間相他看破了,死了以後怎麼辦?想到這個問題萬念俱灰,不能不放下,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覺悟。好在他生在印度,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國,信仰宗教的人多,修行有成就的人多。
古老印度裡面許多宗教,用現在的話來說,高級宗教,他們修禪定,定中突破了空間維次。這個定不深,不是大定,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所以這些人對六道裡面的狀況親眼所見。定中境界是現量,不是推想而知的,不是計算得的結果,親眼所見的。世間有很多預言,推測到未來的世運,這個世界的命運。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事情好奇,曾經向李老師請教,這個事情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李老師告訴我:定中見到的境界靠得住,現量境界。那就是什麼?時空突破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的事情他看到了,時空界限突破,這個可靠。如果是用數學推算的,不容易準確,為什麼?它不是現量境界,這叫比量,佛法的術語叫比量,不是現量,怕裡面有差錯,小數點後十幾個零、二十個零,錯一個字就不準確。
中國自古以來,很多都是用數學來推算的。數學推算,我們常講一切眾生念念隨業差別,換句話說,天天你所造的業都有加減乘除。你造善業,小善加,大善乘;你造惡,小惡減,大惡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好在你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大善大惡,因此都是加減,加減的幅度不大,所以給你算命的時候都算得差不多、都很準確,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行大善、造大惡,那就是大乘、大除,那就有明顯的差距,很大的、大幅度的差距。造惡的虧折,福報折盡了,智慧迷惑就變成煩惱,沒有智慧;如果修的是大善,那你的福報是大幅度的增加,人聰明智慧,諺語所謂「福至心靈」,大福要來的時候,突然聰明起來,智慧開了,福至心靈。所以這造業,不能不造業,不造業就是佛菩薩了,我們是凡夫哪能不造業?學了佛之後,那我們一定要懂得,隨順佛陀教誨決定不造惡業,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教導我們,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不但不能做,惡的念頭都不能生。果然用真誠心、懇切的心依教奉行,你命裡頭那個數不但是在天天加,倍倍相乘,開頭是加到後來是乘,命運全改了。
《了凡四訓》,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對於馬來西亞同學們做的兩片光碟電影的連續劇,它只有兩片,我很欣賞。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講,這個分量恰到好處,兩個小時,兩個小時你就學《了凡四訓》。如果每天你看兩個小時、學兩個小時,三年不間斷,你也就變成袁了凡。絕對不是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你能覺悟,你不會覺悟;三年千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把這兩片光碟一天看一遍,看三年,每天不間斷,你真正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世出世法聖賢修行的基礎,你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悠悠忽忽,錯過了光陰,你不懂得因果。真正把因果的道理搞通、搞明白,你自自然然會改變你的命運。
我對於《了凡四訓》雖然念的沒有千遍,三百遍那是最保守的估計。我在沒有念《了凡四訓》之前,我對於因果就深信不疑,所以一接觸我就深受感動,想想自己的命運比不上了凡先生,自己的業障、習氣比他重。朱鏡宙老居士把這個小冊子送給我,那時候我二十五歲,朱老先生七十歲,把我當小朋友看待。我展開這個小冊子,那個時候印的字也小,很薄的一本,台灣印經處印的,我大概是在一個月當中看三十遍。它文章不長,我看的本子沒有註解,深受感動,知道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命不好不怨天不尤人。人家命好,他造得好,他過去生中他修善,我命不好,過去生中沒修善!對別人,運好、命好的人也不羨慕。怎麼樣修自己,怎麼樣學習了凡先生改造自己命運,這才是大事,這才重要。
要想改造命運,不能不讀聖賢書,不能不認真求學。所以這才是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尋師訪友,親近善知識。我那個時候年輕,真的,光陰沒有空過,二十歲的時候,二、三十歲,娛樂場所裡頭找不到我,我不會到那裡去,我要求學。什麼地方會找到我?圖書館會找到我,常去的地方;書店會找到我,我就這麼兩個地方去。所以台北市很多書店的老闆跟我都熟,常去,去的次數太多了,不買書也到那邊去看、去翻翻。圖書館更不必說,書可以借出來,也可以坐在裡面看,星期假日一天的時間在那邊讀書、寫筆記。
困難不是沒有,有!得找人請教。請教沒人介紹,我會寫信,當時這些學校裡著名的一些教授,我都給他們寫信。我自己心裡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個年輕人失學,很喜歡學,想來求教,我如果是教授,我一定接見他,我一定會幫助他。我這麼想。果然沒錯,我寫信求見的這些教授們,沒有一個拒絕我、沒有回信的,沒有,都有回信,都有約時間見面。我看的東西、讀的東西有疑問向他們請教,這認識人多了,當時我認識十幾位教授,名教授。那我到底學什麼?最後選定的是哲學。哲學就找方先生,這是在台灣最負盛名的一位哲學家,我找他。沒有繳學費,我繳不起學費的,他肯教,每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鐘點課。以後學佛,章嘉大師也是這樣對我,我對章嘉大師沒有供養過,一塊錢都沒有供養過,沒錢!每個月的收入僅僅夠自己最低的生活費用。
好學,那就是想到將來不是眼前,眼前年輕苦一點無所謂,也沒有在意,也沒有覺得很苦。可是想到到晚年怎麼辦?到失業的時候怎麼辦?這問題嚴重。選擇職業,章嘉大師替我選的,教我選擇弘法利生這個事業,我非常感激他。這個事業好,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人生一大樂事,無過於此,我歡喜接受。既然選定了,世間事業、出世間事業都一樣,你要敬業你才會有成就,你選擇這個事業,對這個事業不尊敬,你不會有成就。什麼叫尊敬?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奉行,這才能改造自己命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後頭還有一句「度一切眾生」,這都是佛家語。把自己以往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掉,全心全力來學習佛法,學習聖人的典籍,這裡頭有儒家、有道家的。
在近代,我還學習西方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活到老學到老,志無窮,學不厭,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幫助別人才真正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德智的起用。這個方向、這個目標永恆不變,這條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平坦,愈走身心愈自在。從黑暗走向光明,我自己的經驗,三十年;換句話說,前面三十年像走黑路,天沒有亮半夜走路,三十年天亮了,一片光明。世間人走的路呢?年輕的時候花天酒地很光明,三十年之後窮途末路,他是從光明走向黑暗。我是從黑暗走向光明,前途永遠是光明的,這是個很好的例子。
希望有志的年輕同學不能怕苦、不能怕難,一般修學不能成就,中途退轉,都是怕難、怕苦。什麼是業障?這就叫業障。怕難是業障,怕苦是業障,不肯親近善知識、不肯親近善友是業障,這些業障要自己克服。這是個很長的道路,走的時候很長,走過來之後,光陰瞬間,六、七十年回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你自自然然會有無限的感慨。只有奮發、努力、精進,對於世間萬事萬法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瞭,確實如佛所說,夢幻泡影,皆是虛妄。不但一切諸法不放在心上,連這個身命都不放在心上,這樣你的心才稍稍得清淨,展開大乘佛法,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佛在這裡講的是什麼,教我們的是什麼,能稍稍契入。
你看這個經文上「畢竟離著」,我們現在是離著,畢竟兩個字還做不到;畢竟離著,等覺菩薩他把生相無明放下,就見到圓滿的法性。如果不放下,古大德的比喻很好,十四的月亮。你懂得十四的月亮什麼意思?十五月才圓,十四還差一點,雖然很明亮,還沒有圓滿,那一品生相無明放下就圓滿。所以,放下重要!放不下是嚴重業障,你不能不知道。你放不下永遠不會有成就,你成就多大就看你放下多少。你看看大乘法裡面,從初信位算起到妙覺五十二個位次,不斷的放下,五十二個位次。
放下見惑,你就轉凡成聖,你不是凡夫。見惑是什麼?頭一個是身,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大類。難,真難!我們很冷靜的想想,這一生當中做不到。所以我們只能夠把目標定在五品位,圓教五品位。解悟,對經論的理解沒有錯誤,正確的理解,跟法身菩薩相同,但是功夫差得遠,還是凡夫。幸好我們遇到淨宗法門,這種條件如果不是念佛求生淨土,還是搞輪迴。搞輪迴有沒有出頭的日子?太難太難!為什麼?你不可能來生得人身再修。來生得人身再修的人,有,不是沒有,太少太少!因為你今生修的善行,來生一定得福報,一定生富貴人家,一享福就迷了。迷了造業往下墮,不再往上升,這樁事情愈想愈可怕!那怎麼辦?把自己所修的這些善行,點點滴滴統統迴向西方淨土,希望往生凡聖同居土,增高品位,這就正確。所以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對於這個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有絲毫的貪戀就墮落,你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有把握了。
我要決定得生,萬緣放下,眼前這些受用,無論是物質,無論是精神,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沒有也不放在心上,得自在!有了怎麼樣?趕快布施,捨掉。沒有呢?不求,一絲毫求的念頭都沒有,這才能解脫,才真正能往生。這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我不是跟經上所說的意思,經上所講的大事因緣是明心見性,是圓初住,我今天講大事因緣是圓五品,這就是什麼?佛告訴我們,了義。圓初住我學不到,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圓五品有把握,這個行。尤其是這五十年所做的,現在做得很順利,從前很勉強的做,現在很順利,熟了。隨喜、讀誦、演說、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我們這四攝六度,自行化他,做得很順利、很有信心,法喜充滿。
知見,我們展開經卷能看出經卷的意思,雖然不能像法身菩薩那樣,這個意思像泉水往上噴,我們現在也像泉水,泉水冒泡,往上冒泡。他們那個是智慧大開,泉水往上噴,我們只是小小的開始冒泡。我用這些比喻,諸位細心去觀察你能體會得到。決不是像一般世間迷惑顛倒,它是死水,那不是活水,死水。那我們自己從前,沒有學佛之前也是一灘死水,天天造作罪業,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這是幸虧過去生中有這麼一點善根,有這麼一點福德。福德就是遇到貴人,遇到這個機會,真正福德。這個福德不是財富,不是功名,不是權位,這些東西統統都沒分。遇到修道的機緣,親近聖賢的機會,這是無比希有殊勝,正是古德常講的希有難逢,佛法裡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
在現前我還參加世界和平的工作,明天我要離開此地到印尼去,也是在那邊開會,結束之後我要轉到日本,九月五號回來。我們想應該在九月七號,我們可以恢復繼續講《華嚴經》,今天正好這一品可以講圓滿。我希望這個世界和平工作由年輕人來接棒,我不要再去參加了,全心全力來講經。我也有願帶幾個學生,為佛法真正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弘法講經條件沒有別的,真正放得下,真正看得破,真正能夠勇猛精進,改過自新,他就能成就。怕苦、怕難永遠不能成就,不畏苦、不怕難沒有不成功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