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一二卷)  2005/7/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12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是很簡單給我們提示了一句,這是第七個比喻,「盲畫示彼喻,喻不見自義失」。清涼這個意思是說,雖然受持正法,(就是說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對於佛法的義理沒有去研究,我們用現在人講的話大家好懂,在佛法裡面一般是講參究、深究,那太深了,我們不說,我們講最粗、最淺顯的,連研究都沒有,所以他不知道修正,這是『多聞』之失,缺失,多聞的缺失。由此可知,聞法非常重要,經上每首偈頌讚歎多聞,但是,聞思修是菩薩三慧,聞一定有思有修,思一定有聞有修,修一定有聞有思,聞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割。一分割毛病就出來了,一分割說實在話,不是佛法,佛法裡面講的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你的路就走偏差了,這是修學大乘不能不知道。

  而且在修學大乘最初你要是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一定會把這樁事情教你,這叫真善知識。為什麼?許許多多人的學習,沒有高人指點,這種錯誤很容易發生,只著重聞法,聽得愈多愈好,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佛說的,四弘誓願裡面就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佛教導我們的。但是,佛講的話是一個原則,即使是原則,佛也講得很清楚,而是我們自己疏忽了。怎麼?四弘誓願這一條是第三條,前面還有兩條,「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怎麼疏忽了?還有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一條是發願,我們世間人講立志,志不立你沒有方向,你沒有目標。你看看,佛法教人立什麼志?發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解釋,那個度就是服務的意思。

  這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要發願、要立志為無量無邊眾生服務,度是服務的意思。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要做出犧牲奉獻,為眾生服務,為眾生修福,為眾生增福,為眾生做離苦得樂的事業,為眾生做破迷開悟的事業。這個志向,這個願望,多麼偉大!你看看四弘誓願這大家都會念,意思不懂,不知道什麼叫度眾生。我這樣解釋,也許有人問:法師,那這樣子我們還要不要往生?還要不要念佛?你們想想,你念佛,你求往生,跟我這一句話有沒有違背?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剛才說得很清楚,我們服務的是兩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例外的,就是做這兩樁事情。

  這兩樁事情幫助你重做一個好人,好人就有好報,做好人是因,得好報是果,不就是離苦得樂嗎?知道一個人應當要做好人,不能做壞人,知道這樁事情,覺悟了。不懂得做好人,還在作惡多端,他在迷,他沒有悟;悟了之後,他自然就回頭了。從這裡起,從弟子規起,從十善業道起,究竟覺悟得究竟樂,那就是往生。往生是到最後、最高峰,眼前教你離苦得樂,這是起步,自始而終都不離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果位上一定幫助你成佛,為什麼?菩薩很樂,比不上佛,菩薩很有智慧,但是也比不上佛,到如來果位上智慧、福德才達到究竟圓滿,沒有更高的,所以叫無上。哪有違背!不但不違背,這個願望,這個方向,這個目標,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統統包括盡了。

  東西方的學術,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不都是講為眾生服務嗎?不都是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嗎?這個意思你要不明、要不透徹,你的自私自利放不下,自私自利障礙了自性智慧、德行。放下自私自利,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它逐漸逐漸就現前,放下一分就現前一分,放下十分就現前十分,為什麼?自性的性德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修來的。放下什麼?放下障礙。

  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就是因為自己有障礙,業障。業障無量無邊,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它分為三大類,這三大類有好幾種講法,通常一般講法,這三大類有惑障,惑是迷惑;有業障,業障是你造作一切善不善;報障,報障就是六道、三途、十法界,這都是屬於報,惑業苦報。連四聖法界也是苦報,他的苦比我們要輕,但是比一真法界,他還是苦報,他無明煩惱沒斷。所以十法界統苦,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曉得。那我們走的是什麼路要知道,我們這個願是不是真的有?四弘誓願不是念的,是我們這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總的指導原則,總的方向,總的目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成無上正等正覺,都沒有離開這個指導原則。我們能不遵守嗎?所以第一要發願,願一發,心量就拓開了。

  我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再辛苦的事情也無怨無悔,不怨天、不尤人、不後悔,我們有三不,你真的學佛。犧牲奉獻,甚至於犧牲自己的身命。你看看,菩薩布施圓滿之相,下一章就講到布施,第八章就講到了,要跟諸位講六波羅蜜圓滿之相。布施的相「割肉餵鷹」,看到老鷹找不到東西吃,害餓,行菩薩道的人把自己身上肉割下來餵老鷹。「捨身飼虎」,看到老虎餓得很可憐,自己跳下山崖,拿這個身體餵老虎,布施波羅蜜圓滿。諸位念《金剛經》,《金剛經》上提到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波羅蜜圓滿。為什麼能這麼做?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了這個願,你要兌現,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的要兌現。今天我們為眾生服務,受這一點辛苦算什麼!

  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個法門就是項目,你做哪些項目。可是無量無邊項目裡頭有個總目標,總的原則,那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離這個目標、這個原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幫助眾生覺悟,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這是佛陀教育,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講得微細。從哪裡做起?佛跟儒沒有兩樣,你看看《論語》、《孟子》裡頭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儒家《大學》裡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你要想為眾生服務,你必須要有智慧,你必須要有能力,必須要有福報,你這三樣東西缺一個,這三個緣缺一個,那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你有心你做不到。這三樣東西可不容易,但是佛告訴我們,這三樣東西你自己本來具足。這很希奇,我哪裡有?佛不說假話,佛教我們不妄語,佛怎麼會妄語?佛說真話,佛有,你也有,而且你所有的跟佛所有的是平等的,決定不會說佛比你高,你不如佛,沒這個道理。性德是圓滿的、平等的,這是佛家講真平等。現在為什麼說佛有,你沒有?佛沒有障礙,智慧德相完全現前,沒障礙;你有的,現在你有障礙。

  障礙不是外來的,障礙是你自己造成的。什麼障礙?《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什麼東西障礙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福報?妄想你有沒有?有;分別你有沒有?有;執著你有沒有?有。佛講,就這三種障礙,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礙掉了,所以現在過這麼苦日子。這三個東西,妄想就是迷惑、就是愚痴,分別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執著那是造罪業。所以佛第二條指導原則煩惱無盡誓願斷,妄想叫做無明煩惱,分別叫做塵沙煩惱,執著叫做見思煩惱。說個煩惱全部都包括了,那修什麼?就修這個,就是把這個東西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分分往外透,減少一分煩惱就透一分智慧。

  這個智慧、德能、相好,剛才說,本有的,也沒有失掉,只是現在有這個東西障礙。有這個障礙,這個人叫凡夫;障礙他統統放下,沒有障礙了,我們就叫他做佛。佛跟凡夫無二無別,佛是沒有障礙的性德,凡夫是充滿障礙的性德。從性德本身來講沒有障礙不障礙,完全沒有,障礙無障礙在人。斷煩惱就是功夫,斷煩惱就是修德,我們自性本具叫性德,性德是平等、是圓滿的,修德就不一樣。也就是我們放下多少,每個人不相同,你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執著,我放下二分執著,我的德行就比你強,智慧也比你高一點;他放下三分,那他的智慧德能比我又強。六道眾生、九法界的眾生差別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廣學多聞要到什麼時候?大乘教裡面出離十法界才廣學多聞,沒有出離十法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標準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你要問為什麼?你沒有出離十法界,你的煩惱斷得不夠標準,沒有達到廣學多聞的標準,沒達到。沒有達到,你要搞廣學多聞,不但沒有利益,你反而受害,為什麼?你分心了。你把你的精神、時間、精力分散了,這一分散之後,你就一無所得,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在十法界。到什麼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出離十法界了,你到一真法界,你到極樂世界,行,那個時候法門無量誓願學。

  諸位其他的經論你沒有涉獵過,《彌陀經》、《無量壽經》你讀過,佛在經典上說,極樂世界的眾生,每天供養十方十萬億佛,這就是廣學。每天供養十方十萬億佛,供佛是修福,你供養佛,你要不要聽佛說法?當然聽佛說法。每天都有十萬億佛給你說法,你還不開智慧嗎?這廣學。你看看修福修慧,修福修慧最厲害的、最殊勝的是法身菩薩,凡夫做不到。所以我講經時候常說四弘誓願我都懂,我現在這一生當中,只修前頭兩條(兩願),後面兩願到極樂世界才辦得到。

  我們在這個世間,見一尊佛都見不到,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說十萬億佛,其實十萬億是表法的,這個用意很深。因為世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距離十萬億佛國土。他說十萬億,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是對這個世界很留戀嗎?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天都可以回來。因為娑婆世界也有佛,你也天天到這裡來供養佛,你也天天來聽法。這一邊有些家親眷屬,這些親朋好友,你也可以看看他,你也可以照顧他,這是人情。你看佛說經,這個話的意思他都顧到,讓你能生歡喜心,覺得只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能照顧到。善友、好朋友照顧到了,冤親債主也都能夠把他變化成好朋友,為什麼?你有智慧,你有能力,你辦得到了,這一想那極樂世界非去不可。

  修其他的法門,這一生不容易成就!你想想看,超越十法界這事情多難;可是淨土帶業往生,不必通過四聖法界,也不必通過三界的天道。修其他的法門古人講豎出,從這裡往這裡豎出,一層一層的出去。我們今天是人道,譬如這是人道,人道上面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這才能出得去。淨宗法門就橫超,沒有這麼麻煩,從這就出去了,從這邊就溜出去了,橫超!連欲界天都不要去就出去了,帶業往生。沒有這個法門,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沒有一個有希望能出離六道。不要說十法界,超越六道的一個都做不到,為什麼?超越六道要斷見思煩惱。試問問我們對於一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不執著,你能做到嗎?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執著,你才能超越六道;你還有執著出不去,你就曉得這個多難。

  但是淨宗法門,諸位也要留意到,雖然不是說斷滅煩惱,你要有能力控制住,把煩惱伏住不讓它起作用。這個作用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你能把它控制住,煩惱習氣沒斷。我這一句佛號憶佛念佛,我能把分別執著控制住、伏住,這個功夫就可以往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在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品位不高,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特別的世界,這是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的,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沒有辦法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那是什麼?為什麼不能相比?任何諸佛剎土都有四土、都有十法界,實在講不平等。這不平等誰造成的?眾生自己業力造成的,與佛不相干,你自己業力造成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它也有四土,但是它沒有十法界,而且四土是平等的。實在就是講其他諸佛剎土,它這個佛的四土是四個不同的空間維次,西方世界這個四土是同一個空間維次。你生在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能夠見到方便土的阿羅漢、辟支佛,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菩薩,你能夠見到寂光土的如來,這是不可思議,這是無比的殊勝。所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讚歎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點都不為過。

  我們把這樁事情,理事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才知道修這個法門之殊勝,修這個法門之可貴,這個法門這一生不能不修。這一生當中,一定把這個當作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做不做無所謂。這樁大事天天幹,一定依教奉行,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成就了。你要認識不透徹,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為什麼都不認真?認識不透徹,了解不夠,所以他的信心不堅固。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一誘惑心就動了,就跟著走,這就錯了。把自己的方向目標迷失了,誤入歧途;有的時候還並不是誤入,知道是歧途,他也要往裡面去入,這就沒法子!

  所以這首偈的比喻很好,『如盲繢眾像』,盲人作畫,畫給別人看,自己看不到。前面是以聾人演奏音樂給別人聽,自己聽不到。前面比喻說,譬喻記問之學,他記得很多,看得很多,聽得很多,不解其義,不知道修行,過失在這個地方。這首比喻的是不知道經教的義理,不知道修正,並不是多聞的過失,多聞不懂義理,不懂修行,過失就像這樣的。我們聽了之後,最重要反過頭來我現前是不是這樣的?法首菩薩這十首偈,每首都是說到我們自己自身現前的毛病。所以我們學了之後感到慚愧,深得其利,他提醒了我們。我們平常真的不覺悟,這一提醒我們明白了,多聞重要,解義更重要。

  在現前這個階段裡面,這個現前階段,我剛才講話諸位要是聽懂了,這個階段包括什麼?我們沒有離開六道,沒有離開十法界,多聞是反覆的多聞不是廣學多聞,這諸位一定要懂。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能力分身、化身同時參訪十方世界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乖乖的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所以怎麼樣?一部經反覆的讀誦,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遍遍不相同,你就得利益了。這個悟就是破除煩惱,覺悟之後就破無明,無明破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跟著也破了。

  所以我們天天讀一部經,一年一年絕對不一樣,就是一部《彌陀經》都不得了。我們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他老人家那個註解,那就是《華嚴經》。所以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相信。這個話我說不出來,他一說出來,我馬上就懂,我舉雙手贊成,他講得好。他能說得出來,我說不出來,說明他比我高,我不如他,可是他一點,我就省悟了,我也能跟上。《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

  如果你要覺得一部經學一生,你覺得很枯燥無味,受不了,那我就給你建議,你這輩子就學這三部經,《彌陀經》、《無量壽經》、《華嚴經》,學這三部經還是一部經,一而三,三而一,還是一門深入,妙不可言。常常讀誦《華嚴》,常常學習《華嚴》,你對於《無量壽經》、對《彌陀經》悟入就有深度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肯定會產生很大的變化,什麼變化?沒學習之前過的是凡人的生活,契入境界之後你過的是菩薩生活。菩薩生活跟凡人生活當然不一樣,生活實在講沒有什麼兩樣,還過得很清苦的生活,快樂可不一樣。凡夫憂愁苦惱,煩惱多,沒智慧;契入境界的人煩惱輕,智慧長。怎麼會相同?

  凡人受這個報只有苦沒有樂,這佛法裡頭講得很清楚,凡人所受的有苦苦、壞苦、行苦,八苦交煎,這是凡人。契入境界的人離苦得樂,三苦、八苦沒有了,你說他多快樂、多自在。生死自在,對於生死沒有一絲毫留戀,沒有一絲毫恐怖,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門深入才能得到。那麼稍稍涉獵,契入境界之後,這個契入標準並不高,可以看看其他經論,或者是儒家東西、道家的,甚至於其他宗教,乃至於學術可以涉獵。涉獵做什麼?像我們在學校裡讀書一樣,選修的課程,幫助我主修的課程。主修決定是佔在我修學課程裡頭二分之一以上,我涉獵所有參考東西,補充的東西,決定不能夠超過二分之一。這已經是很高的一個層次,幫助你悟入,幫助你解義,幫助你修行。我為什麼還要涉獵這個?幫助,使我們解得更圓,行得更圓滿,圓解圓修,到最後證的時候圓證,這叫大圓滿。但是這個都有功夫,不是我們初學能做到的,初學的時候跟老師。

  我跟李老師的時候,完全沒有,想找個參考資料都不行,都要得老師同意,老師不同意不能看。老師對初學管得很嚴,管得很緊,只准你走一條路,絕對沒有岔路給你走,這才叫真善知識,這才叫好老師。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真妄,辨別利害,你懂得這些了,稍微放寬一點,哪些東西你自己可以尋找參考資料;你沒有到這個程度,不可以。我跟諸位同學說過,我跟李老師十年之後,這個標準才稍稍放鬆一點,這裡頭有大道理在。到什麼時候完全放開?連這主修、助修都沒有了,主修、助修是一不是二,到極樂世界。如果不到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間也行,淨土宗講你的功夫證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的。證到理一心不亂入不二法門,正修、助修是一不是二,那才行,真的解放了,進入第三個指導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標準是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是不可以的。沒有明心見性,你還是守住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的煩惱沒斷盡。你看見思斷了,塵沙斷了,無明沒斷。剛才跟諸位說過,見思斷了就出了六道,就出六道輪迴;塵沙斷了在十法界,無明沒斷;無明破一品出十法界,這時候廣學多聞。無明不是完全斷盡,斷一品。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什麼?真心顯露。真心就是我們講的菩提心。諸位在講堂看到我這個對聯上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完全現前。真誠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有體有用,用裡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這個心完全現前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在禪宗裡面講的,在教下裡面叫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

  我們現前最怕的是什麼?我們沒有得到這個位次以為自己得到了,這五種心我都有了,我都做到了。如果我們把這五種心高下層次分為一百個等級,你才是初等,不管用。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用教下的話來說,這五種心如果你能夠拿到六十分、七十分(你現在才只一、二分),是什麼樣的境界?大開圓解。一切經,佛說的一切經到你的面前,你只聽個一、二句,這部經講什麼你全都明白了,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就像六祖大師聽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了兩品,六祖只聽了兩品,告訴他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有這個能力才行,你沒有這個能力不行。《華嚴經》八十卷,你聽一卷就統統明白了,可以,否則的話,不行。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全通達,這是什麼?這就是無明破了一品的現象,那是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德能。我們千萬不可以,沒有得到自己以為得到,沒有成就自己以為成就,那就壞了,那就成了最嚴重的障礙。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法首菩薩偈頌第九首: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第八個比喻,「船師溺海喻」。『船師』,我們今天講的航海家、船長。「謂將導眾人」,導是引導,像現在導遊一樣,「游佛法海」,帶領這些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行,為法所淪」,淪就是沈溺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受持正法也弘揚正法,可是不依佛祖的教誨,完全隨他自己意思來說經研教,能說不能行。那怎麼叫於法海中溺死?你看一生自行化他,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甚至於來生連人身都得不到,就是這個比喻裡頭的意思。這個現象不是假的是真的。

  解不容易,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他說我的意思你都不曉得。老師對學生說,老師說我的意思你們都不曉得,你們怎麼會曉得佛的意思,這是說開經偈裡頭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想想有道理,老師的意思我們真是不曉得,都是猜測,佛的意思怎麼會曉得?怎樣才能知道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要靠悟,怎麼樣才會悟?行才會悟,依教奉行。你不行你怎麼有悟處?由此可知,依靠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是引導而已,還是要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自己所悟得的、所體會得的跟古人的註解來比較,來合起來看,有的時候會一樣的。我所領悟到的跟他所講的相同,這生歡喜心,他給我印證。有些悟處我跟他不相同,但是我是從行裡面悟出的,不相同呢?不相同可以並存,他沒有錯,我也沒錯。如果我不是從修行裡面體會到的,而是完全從自己以為是這樣的,那我們就錯了。

  什麼是體會到的?什麼是自以為是?這裡頭有很大的區別,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會把自以為是的以為是自己悟得的,那就錯了。這個地方很難區別,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難,它有一個方法,有一個原理原則可循,這是什麼?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決定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淡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確實伏住了。我們常講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就是無論在什麼環境常常保持的是平等心,這是好境界,這個時候自己的意思,跟佛的意思往往相近。展開佛經,我確實認為是這麼做的,佛也是這麼講的,佛經給我們作印證。

  所以經典有兩個作用,初學的時候它是我們指導的指南針,我們一定要遵循;到自己行到一定的階段之後,它給我作印證,我是不是真的到達了。它有兩種作用,你修行到某個階段,它給你印證。譬如我們現在學習的這是七信位的菩薩,如果這裡面所講的這些過失,我們統統都沒有,那就是七信位菩薩。如果所說的這些毛病我們統統都具足,我們決定不是七信位菩薩。七信位的菩薩很了不起,在斷證方面來講等於阿羅漢,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盡了。經上所講的這些習氣都是屬於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盡了,這裡所講的習氣全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受持正法,決定不可能有像文殊菩薩所說的這些過失。你看受持正法而不能夠斷貪,不能斷瞋,不能斷痴,不能斷慢,小隨,中隨,大隨,二十六個煩惱。二十六類統統沒有了,受持正法,煩惱全沒有了,我們就曉得這個人七信以上;還有這些煩惱,他還是凡夫,這要知道。

  所以我們學《華嚴》,《華嚴》最大的好處,就是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個菩薩位次,每個位次境界不一樣,它所依的理論、修行方法、境界,這裡都說得很清楚。所以《華嚴經》我們可以依照修行,也可以用它來證明自己修行到達的層次,我已經到達哪個層次了。這些毛病全有,你沒有到七信。七信位在小乘講阿羅漢,這個煩惱這都是講的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盡,超越六道了。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裡面的業你是絕對不會造了。你現在在六道裡頭,或者是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生活行為跟六道眾生沒有兩樣,和光同塵。什麼地方不一樣?心不一樣,事上可能有,心上沒有,事事無礙,理事無礙,《華嚴》圓教無比的殊勝。

  我們凡夫怎麼會知道?知不知道別人不要緊,最要緊的知道自己,我自己今天修行在什麼位子上,在哪個階段上。像上高樓一樣,我現在在第幾層我很清楚、很明白,上面還有多少層,下面有幾層我已經通過了,這個重要。這能讓自己生歡喜心,也能夠勉勵自己不可以得少為足,我還要向上去,這就對了。

  所以學教,諸位必須要知道,決定要悟入。禪宗用的方法直截了當叫你悟入,讀不讀經?不讀經;看不看祖師的這些註解?不看。它有個道理,這個道理很高明,沒有錯誤,他說這個教,經教註解會害人。我們初聽感覺得奇怪,怎麼說會害人?把人的悟門堵死了,為什麼?你學這個經教你執著,一執著智慧就不開,分別。你看看,我們現在學教執不執著?分不分別?一執著、一分別悟門堵死了。所以他用什麼方法?不用這個東西,頂多講講開示,絕對不准你分別執著,叫單刀直入。到什麼時候叫你來看經學教?開悟之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開放了,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一絲毫拘束都沒有了。這個方法是對什麼人?天才兒童,六祖所說上上根人。

  中下根人要依靠經教,還得用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它甩掉,這是教下裡頭講的功夫。你用它你很清楚知道,就好像什麼?這大經上面講的筏喻,我們渡河,渡河我們要坐船。從前木筏、竹筏都是渡河的一種工具,現在講船,你坐船。你要曉得船是渡河的工具,到達彼岸,船就不要了,你放棄它,你才能上得了岸;你不放棄它,你上不了岸,就像這個道理一樣。

  一定要懂得經教是個工具,所以一開始修學的時候,馬鳴菩薩慈悲,他就把這個事情教給我們了。教我們怎樣看經,怎樣聽教,他跟我們說了三樁事情。第一條不要執著「言說相」,你聽經不要執著言語,你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用它不要執著它。第二不要執著「名字相」,佛經裡頭的名詞術語,講佛、菩薩、聲聞、大乘、小乘,這都是名詞術語;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是佛學的名詞術語。今天我在房間裡看到一個人送了一本書給我,《教乘法數》,《教乘法數》全部都是名字相,有用,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壞了,智慧就沒有了,就變成學一些佛學常識,世間法。第三句是最重要的,不可以執著「心緣相」,什麼叫心緣相?我自己以為是這個意思,這就錯了。錯在哪裡必須要知道。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法法圓融,任何一法都包括一切法。《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麼能想是這個意思?是這個意思那別的意思怎麼辦?所以不可以。

  我在講經的時候,過去也講過很多,我曾經說過,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你去想這個意思,那個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那佛到底什麼意思?佛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就是無量義,這樣才能夠大開圓解。佛菩薩講經,不要說佛菩薩,真正開悟的、證果的祖師大德講經,講經怎麼個講法?講經不是講佛的意思,講經也不是講法師的意思,講誰的意思?講聽眾的意思,這契機。一觀察你是什麼程度,你需要什麼,針對你的需要跟你講,聽了好歡喜、好有受用。無量義裡面,針對著你的對象推出一個意思,或者推出兩個意思、三個意思,經本身沒有意思,佛本身沒有意思,講經的人也沒有意思。講經的人一有自己意思,就是這首比喻,這個道理深,這很難懂,也不容易學。為什麼?學不到的,不是從老師那裡學來的,從哪裡來的?悟入的。

  所以佛法最重視的「悟」。所有一切這些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幫助你覺悟,可是你一執著、一分別幫助你迷惑;法可以救你,覺悟就救你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害死你,你不覺悟,迷到裡面去了,你就被佛法害死了。所以你要曉得佛法能救人、能害人,專在真善知識,專在真正有悟處。我當年學佛,那在學生時代,二十幾歲、三十歲,沒出家跟李老師,我就說過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我們同學聽了不服,佛法只有救人,怎麼會害人?去問李老師,他們說是我講的,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們同學講佛法能救人也能害人,老師點點頭,對!沒說錯。老師給我印證說這個話是對的,他們還是不懂,還是有疑問。所以我就舉比喻說好像藥,生病的時候你會吃藥,藥店裡頭藥那麼多,藥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這大家容易懂得。吃錯藥就要受害,甚至於吃錯了,毒死了,就這麼個道理。

  法是藥,契機就是好的,不契機雖契理也會害人。這就是你學佛為什麼要求真善知識,古人所以不遠千里尋師,參訪善知識,那何苦?就是因為沒有過來人指點,怕走錯路,道理在此地。經典裡面雖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領會,需要人指點,什麼人?要真正修行的人。在古時候的標準是要有真正證果的人,現在這個時代證果的人找不到。所以老師教導,不得已而求其次,這個求其次,就是證沒有,但是有行,真有修行;如果行都沒有,他有正解,現在也就算難得。他解的東西沒有解錯,與經教相應,與古來祖師大德的教誨相應,不是自己用自己意思說出來的,這都沒有過失。

  最怕的是用自己的意思,古德講「師心自用」(老師的師),師心自用這很可怕,為什麼?容易誤導。尤其是有福報的老師,什麼叫有福報?有福報就是有名氣,得到很多人尊敬,名是福,人出名,名是福,那就很容易誤導。為什麼?尊敬你的人很多,相信你的人很多,你怎麼說人家就怎麼做。這問題很嚴重,因果要背,你把別人路子指錯了,你不能不負責任。所以有真正善知識指導,這些過失一定會減少。

  修學跟教別人,孔夫子有一個原則非常之好,我們必須要遵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你決定要誤導眾生。我知道的、有把握的我講給你聽,你來問的,我不知道,我沒有把握,不能用強詞奪理,自己想一個東西來答覆,來抬高自己身分,錯了,肯定背因果,你誤導眾生。所以別人來問,不能解答,這是正常現象。我們遇到人家來問問題,我們先都有說明,我不是佛,我也不是菩薩,我也不是羅漢,我知道得很有限,你們提出問題,我能答的我答覆你,我不能答的我不會答覆你,你可以另請高明。這是正確的態度,這是負責任的說法。最忌諱的、最怕的,我不知道也要想辦法找個理由來答覆你,說我知道,這個問題就很嚴重。尤其是在修行,行門裡面關於原理原則,指導這個方面,那要是把人指錯路了,那麻煩可大!

  老師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唯一的依靠,老師所教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還是有偏差的,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老師平常的言行都如法,都能夠與經教、與戒律相應。譬如口業,我們跟老師這麼多年,老師沒有妄語,老師沒有兩舌,老師沒有綺語,老師沒有惡口,再細心觀察,老師沒有貪瞋痴,這就真善知識,我們可以依靠。至於別人對老師的毀謗,這太常見了,自古以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提婆達多毀謗他。提婆達多他的身分,在家跟他是堂兄弟,出家是師徒。他是多聞,釋迦牟尼佛講經,他很聰明都能記住,講得也是天花亂墜,一句也沒做到,能說不能行。就跟此地末後兩句話一樣,『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所以提婆達多墮地獄。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學生,學生裡面有愚痴的,有業障深重的,毀謗老師,毀謗同學,在團體裡面造謠生事。你說今天團體裡有這些人,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佛在世的時候就有這種情形,現在有這個情形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們就知道這是普通現象,正常現象。那我們對這些人呢?對這些人敬而遠之,佛教給我們對於這些惡比丘,就是多聞而不修行的,用什麼方法對他們?佛教導我們「默擯」,默擯就是儒家講的「敬而遠之」,對他恭敬,對他客氣。遠是什麼?不要聽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聽他的,這叫遠之,默擯就是這個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對待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態度。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說得更清楚,你看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諸佛從相上講的,如來從性上講的。禮敬是從相,相大家都一樣,凡是人皆須敬,恭敬沒有分別,惡人我也恭敬你,我對你恭敬的真誠跟敬善人沒有兩樣,沒有差別,沒有等級,平等的恭敬,真誠的恭敬。但是讚歎就有等級、有差別了,讚歎如來,也就說你的言行與道德相應,我讚歎你,如來是性德,與性德相應,我讚歎你;與性德不相應,我不讚歎你,我對你只有恭敬沒有讚歎,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說。這是佛菩薩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說,恭敬。供養,供養還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時候,真的沒吃、沒穿的,我供養他。法供養也可以,你肯不肯學,肯不肯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肯如教修行我們讚歎,你不肯依教奉行不讚歎。實在講,今天我們講世界和諧,這是處理爭端、化解衝突的不二法門,我們能守佛菩薩這種教誨,確確實實可以致世界和平,社會安定。

  這首偈比喻的意思不難懂,我們的學習最重要是我們自己的學習,這個學習是分兩個階段。初學要隨順老師教誨,但是,老師談何容易,找不到!自古以來世出世法裡面都常說,老師是緣分,沒有緣分到哪裡去找?所以明師非常難得。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哪個行業領導人,學術界裡面做老師,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找傳人,能夠傳他道的,能夠繼承他事業的,這種人可遇不可求。找,到哪裡去找?有的時候怎麼樣?不期而遇,這就是有緣遇到了。

  老師找學生比學生找老師更難,學生找老師是想學道,老師找學生是想傳道。學生很多,有幾個人真正能傳他道的?孔夫子當年在世三千弟子,真正得益的,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要論傳道,那七十二人當中有幾個人?十個都找不到。一百年之後出現一個孟子傳他的道,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這就說明我們如果真的找不到好老師,找古人。但是你對這個古人要有決定的信心,你要沒有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要具足對他的尊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是以孔子為師,孟子就是以孔子為師,孔子在哪裡?《論語》就是孔子。你只要真的這一生能夠依《大學》、《中庸》、《論語》,依這三部書修行,那你就真的學孔子。孟子學到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學生、傳人,亞聖。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這個傳人標準更高,要開悟;換句話說,煩惱要斷盡。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至少要破幾品,這是佛的傳人;你煩惱習氣沒斷,你沒有資格傳法。所以在中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從前李老師給我說,一般最低的標準,三果聖人。三果是什麼樣地位?見惑斷盡了,思惑,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五種。這五種煩惱有粗細,粗的他斷盡了,還有微細的,微細的還沒有斷盡,三果。微細的斷盡了,那就變成四果,那就是阿羅漢就超越三界,這樣的功夫!這是祖師大德傳法的人,傳法最低的標準。

  我們粗重的煩惱統統都沒斷,常常在生活當中起現行,這是凡夫,真的是一品煩惱都沒斷,怎麼辦?一定要依靠祖師大德來修行。李老師給我介紹,叫我學印光法師,這是近代的人,印光法師怎麼學法?《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天天依照《文鈔》的教誨改過自新,那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傳人。印光大師的傳人,那你就是淨土宗的傳人,這對了。我介紹給其他同學的標準比這個更高,我勸大家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兩個人所講的,裡面有很多重要的,譬如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是轉告,轉告實在講就是彌陀自己說的。你要是依《無量壽經》修行,你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你是這兩尊佛的傳人,真幹,真做到了,真是一點都不假。你還能不往生嗎?哪有這種道理!

  用什麼來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寫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要常常擺在面前,要常常記在心裡頭,時時刻刻用它來檢查我們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檢查我們的心,起心動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修心;日常生活行為我們用另外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十個字每個字意思都很深很廣。我從前講過,用這二十個字做一個題目講過,好像有不知道是錄相帶還是錄音帶,有做過專題講過。這是修學的綱領,總的綱領,總的原則;細目,細目就是《無量壽經》,再說得廣一點,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你都離不開這個原則。《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這二十個字最後有念佛,決定要求生淨土。依照這個來修行,依照這二十個字修行,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一生對人介紹佛法遵守一個好的態度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定要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但是一定要曉得要不斷提升自己。諸位要知道修行跟求學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不能停,停下來決定退轉。逆水行舟一定要往前進,要勇猛精進,這樣就對了。要常常勉勵自己,你真的肯修,真的有領悟,你在修學裡頭就得到樂趣,法喜充滿。你看看《論語》夫子所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怎麼樣?學了要修行,那個習就是修行;換句話說,你學多少你就要做到多少。學不要太多,太多你消化不了,你接受不了。不要多,少少的,我完全消化,完全得受用了,這個重要。

  經天天要讀,「溫故而知新」,解不解不太重要。前面說很重要,為什麼說不太重要?我們現在是基礎第一重要,基礎在哪裡?一定要把《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這放在第一重要。我預定的時間是兩年,一年落實弟子規,一年落實十善業。為什麼這兩樣不能同時?同時恐怕兩年兩樣都不能落實,確實會有這個現象,一年專門在一部容易。我一年把《弟子規》完全落實了,我到第二年以《弟子規》的基礎來學《十善業道》,很容易落實。你說兩樣一起搞很難,你可以試試看,兩個人可以做個試驗,一個人是一年搞一門,一個人是同時搞,搞兩年,到最後兩個人效果不會一樣。我們還是聽古大德的,還是聽老師教誨,一樣,專搞一樣。才真正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跟我們講的,那個講的原則非常重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就成功了。

  所以學《弟子規》就是這一門,那我還要往生淨土,《無量壽經》天天念,不求甚解,正如同教童蒙一個道理。童蒙,教童子從前私塾,私塾教童子著重在德行上,教他禮節,教他言語,教他動作,這是非常嚴格的,書只教他讀,教他背,不講意思。為什麼?他年歲輕,才七、八歲,智慧還沒有開,記憶力好,專門教你背,專門教你念,這個時候要養成很好的德行,它有重點的。所以到十三歲入太學,太學再講解。你從前讀書都念過這些經典,到太學裡頭講解、研究討論,是另外一個階段,前面是專門背誦。

  我們現在就是學這個方式,這個模式,首先我們用兩年功夫培養德行,經論我們可以讀誦,也只學一部就好。我修淨土,我就學《彌陀經》,或者是《彌陀要解》,或者《彌陀疏鈔》,或者是《無量壽經》,一部就可以,我每天讀誦不間斷。兩年之後我德行基礎建立了,《弟子規》百分之百做到,十善業百分之百做到,我把我所學的這個經教深入的求解。一面求解一面依教奉行,這樣去做,有個三年五載就有很可觀的成績。我們確實,絕對不是說我們的智慧福德不如古人,不是的,我們的方法搞錯了。古時候人他方法正確,所以幾年的時間他有很好的基礎。我們方法統統錯了,搞了幾十年沒有收穫,原因我們要曉得,曉得了,趕緊改過來。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