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4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第五行:

  【復有無量主海神。】

  經文裡面告訴我們這一類的神眾,人數也是無量無邊。像這些詞句我們都要細心去體會,它超越了所有的界限,顯示出一真法界,都在『無量』兩個字當中。主海神,要用我們現代行業來說,就是航運家,我們從前講航海家,做航運工作的。過去只有航海,現在還有航空,看看到後面我們有沒有看到類似的。海,它很深很廣,所以用它來代表我們的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一都是深廣無際。這個意思在這部經裡面有很清楚的顯示,所以它是比喻法性大海。接著我們看上首的德號,一共有十位,每一位裡面都是說性德。

  【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

  唯有自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是寶。世間人往往將希有之物看作珍寶,貴重的金屬、貴重的寶石人人都願意收藏,都希望擁有,這是代表財富,也代表在社會上尊貴的地位。實在說,這些寶物它的用途依舊是非常有限,充其量你一生得其受用,來世之後就不見得能得到,所以世間有形的這些寶物決定帶不走的。佛給我們講自性裡面有三寶,佛教給我們皈依三寶,三寶諸位一定要清楚是指自性三寶,不是自性之外的。自性三寶,世尊給我們說,第一個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悟。不覺是錯誤的,你迷了。自性本覺,這就稱之為佛寶。「佛」這個意思,這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覺就不迷,覺而不迷,這個是寶。第二,自性本來具足正知正見,對於宇宙之間,在佛法裡面講虛空法界,一切萬法,一一法中,無論是大是小,大是經上講的世界,小是經上講的微塵,一一法你都徹底明瞭,這叫正知正見,正知見本有的,這是寶。第三種是自性清淨,真如本性從來沒有染著,淨而不染。所以,自性裡面的覺正淨是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要問,我們是不是不覺?是不是不正?是不是染污?給諸位說,沒有,決定沒有。

  我們現在,佛在經上也常講,我們迷惑顛倒、邪知邪見,不但污染,而且還變成五濁惡世,染污到了極處。諸位必須要知道,迷邪染是意地上面的,不是本性,性上面決定沒有迷邪染,稱之為三寶。迷邪染是意地裡面的,我們講意識、意根,這個是迷邪染。自性怎麼會有迷邪染?自性要是有迷邪染,事情可麻煩了,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明心見性!自性裡頭沒有,只有覺正淨,沒有迷邪染;可是意裡面就有,意裡面有迷邪染,也有覺正淨,這要知道。覺悟之後,意就是覺正淨,迷惑的時候意就是迷邪染。永嘉大師說「分別亦非意」,我們細細玩味他這句話。這稱之為三寶。從這個三寶『出現寶光』,這個寶光是什麼?如果我們具體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出現寶光。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麼?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講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莊嚴,這是從自性三寶裡面變現出來的。佛在這個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自性能現,自性是覺正淨;識是能變,心性是能現,識是能變,把一真法界又變成了十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識變的,識就是意,意變的。因為意有迷邪染,迷邪染的程度不相同,變出來的境界就不一樣,要細說說不盡,無量無邊。境界都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化出來的,覺悟之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如果你要是用心,法界是一真,心是真心;如果你要用的是意,那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十法界、百法界,都是從綱領上講;細分,法界無量無邊。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法界,你的法界跟我的法界不相同,我的法界跟他的法界又不相同。楞嚴會上佛說得很清楚,「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一般大乘法裡面講的共業、別業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張開眼睛我們看講堂現前的狀況,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我所看的決定不是你所看的,你所看的決定不是他所看的,各人是各人的法界。每個人看都差不多,說出來都一樣,那叫同分妄見,我們叫共業。共業就是我這個業跟你那個業是相似,還是各人各人的;共,並不是完全相同,不是的,只可以說相似而已。譬如這個講堂有幾十盞燈,每盞燈放的光,光與光融會起來很明亮,光光交互這就好比是共業。而實際上每一支燈光跟其他的燈光混不混雜?不混雜。你熄一盞,它燈就沒有了,這一盞就沒有了,你這一盞燈熄掉沒有干涉別的燈,你這一盞燈開亮也沒有干涉別的燈,各個不同。然後才知道法界無量無邊,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覺的時候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那是真正覺了。

  所以用心,心是一心,一心就能夠破一切的障礙;二心,障礙就生起來,一生一切生,無量無邊的障礙統統都生。這個道理很深,世間人想不透。實在想不透,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第一個人又是誰?這都叫胡思亂想。能不能把事實真相想出來?決定不能。為什麼不能?這個複雜的現象就是從妄想生的,妄想怎麼能夠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告訴我們,什麼都不想,真相大白,你就統統明瞭。什麼都不想,你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本有的,真心是不生不滅,妄心是有生有滅,真心是不生不滅,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所以佛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一念不生。可是我們凡夫習慣了用妄心,一切時、一切處都有自己主觀的觀念,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這個麻煩就來了。這也是我們學佛不能開悟的第一個因素,那就是沒有辦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在生活當中、在修學當中,統統還用妄想分別執著,寶就沒有了,光也沒有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真心現前,你心性裡面的德能現前、智慧現前,這就是放光。所以「出現寶光」這四個字裡面含的意思無量無邊,都在一個真實,唯有真實才能夠大放光明,遍照法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佛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第二尊:

  【成金剛幢主海神。】

  『成』是成就,『金剛』是般若智慧,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幢』是表高顯的意思。從這個德號裡面我們就體會到,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兩種智:根本智與後得智,成就兩種圓滿的智慧。金剛是根本智,幢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實智,真實的智慧,後得智也叫做權智,我們常常說權巧方便,或者說善巧方便,都是屬於權智。顯示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顯示在教化一切眾生之中,你沒有權智不能夠度眾生,沒有權智自己的生活得不到幸福。可是權智從哪裡來的?權智從實智裡頭來的,實智叫根本智。實智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真正的智慧,真智;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無」很有意思,給諸位說,無很難懂,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無,誰不懂?三歲小孩他也懂。佛法裡面講無、講空,意思很深。我們在這經上讀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無相,無相能現一切相,無知他能無所不知,他都在「無」上。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裡?我們樣樣想有,我們從來不懂得無的作用這麼大,以為無了,什麼作用都沒有了,我們把無的意思錯解。無知能無所不知,無相能現一切相。

  名號裡面權實二智,因為海是表性德,性德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大乘經上講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這三樣是以般若為樞紐,般若智慧現前,法身才能證得,解脫也能證得;法身無相,解脫能現一切相。這個名號裡面關鍵在「成」字,成就,顯示這些神眾圓滿成就二智,出現寶光。從這裡看,他哪裡是普通的水神?主海神、主水神、前面主河神,在我們中國統稱為龍王,海龍王,江有龍王,湖有龍王,甚至於說井都有龍王,龍王大小不一樣,水神的通稱。從這個名號來看,他們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主海神得度,他就現主海神而為說法。第三尊:

  【遠離塵垢主海神。】

  『塵』、『垢』都是煩惱的代名詞,『遠離』就是我們常講斷煩惱。這些名詞術語當中,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煩惱能不能斷?煩惱不能斷,不能斷而說斷,這個斷不是一刀兩斷的斷,不是斷絕那個斷,你那個看法就完全錯掉。煩惱斷掉了,自性也斷了,哪有這個話?這個斷是轉換,大經裡有說,「轉煩惱成菩提」,煩惱有沒有?煩惱沒有了,煩惱變成菩提。所以煩惱沒有就說煩惱斷了,菩提現前就說菩提生了。菩提是印度話,照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是覺。由此可知,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煩惱斷掉了,菩提也就沒有了,這我們要懂得。

  把煩惱轉變成菩提,這叫遠離塵垢。塵是從境界上說的,塵境;垢就是煩惱。怎麼轉變法?怎麼斷法?這要智慧。戒定慧三學,功夫淺深不相同。斷煩惱是修行人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從哪裡下手?從持戒下手。持戒很勉強,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一定要遵守,不可以違犯。初學人是用一種石頭壓草的方法控制住,天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對佛菩薩生起恭敬心,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導,我們這樣去做。做久了就得定,不做也不犯,也不會毀犯,就漸漸得定。定可以把煩惱完全控制住,那就容易,這在佛法裡面叫做定共戒。這就說明定裡面有戒,得定的人決定不會破戒,不會犯戒。持戒的人不一定有定功,有定的人決定不會破戒。

  但是煩惱沒有轉,沒轉成菩提,佛法裡面有個比喻,這是除草沒有斷根,定要失掉了,煩惱又起現行。六道裡面凡夫的定功是四禪八定,初禪以上那個人決定不會有惡念,不會有惡的行為。得到禪定,他們所表現的決定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現前,絕不會有一個惡念,叫定共戒。可是縱然他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天,第八定,這最高了,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壽命是說什麼?他的定功,他有這麼深的定,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後,他定功會失掉,失掉之後煩惱又起現行,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非非想天人還墮阿鼻地獄,世俗裡常講「爬得高,摔得重」。諸位如果要想明白這些事實真相,你去讀《楞嚴經》,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什麼原因他會墮落阿鼻地獄。

  到什麼時候煩惱才不會起現行?智慧開了,煩惱就轉變。轉煩惱成菩提,把煩惱統統轉變成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煩惱一變成為無量的智慧,就是從定裡面開悟,禪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就是遠離塵垢,大徹大悟了。在教下講叫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名詞不相同,意思是一樣的,都是達到轉煩惱成菩提的境界,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知道不但外面境界是不可得,《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外面境界是夢幻泡影;我們能夠覺察外面境界的六根,六根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能得這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我們要問,誰知道不可得?般若智慧照見。般若智慧在哪裡?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的,依六根所起的六識是虛妄的,那個不是真的。六根的根性是真的,楞嚴會上世尊就是為我們發明這個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菩薩,用見性見一切色。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用眼識,你所見到外面的境界相叫色塵,眼識只能見到色塵,眼識是假的,色塵也是虛妄的。佛教菩薩用見性見,見的外面是什麼?見外面是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明心是說你用的是見性,你所見的是色性,那叫見性,明心見性是這個意思。我們聞聲,我們用聞性聞聲性,凡夫是用耳識聞聲塵,六識對六塵。你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遠離塵垢的意思你就明白了。要怎樣遠離?真的像交光大師所說的「捨識用根」,這不容易。《楞嚴經》上所說的,觀音菩薩會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用耳根,他用耳根的根性聞聲性,這叫做反聞聞自性,觀音菩薩用這個法門修成無上道,修成正果,這在楞嚴會上稱之為「耳根圓通章」。也有不少同學讀了《楞嚴經》很想學這一招,我遇到不少人來問我,問我怎樣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我老老實實告訴他,我會講這個經,我不會用這個方法;這個道理方法我都懂,我不會用。不會用怎麼辦?我們還是找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那個法子好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法子我們有辦法下手。觀音菩薩那個調太高,好是很好,我們沒法子下手。怎麼沒法子下手?你來問我從哪裡下手,你已經落在意識裡面去。我給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聽進去依舊落在意識裡,不管用。

  還是念佛這個方法好,念佛這個方法也是特別法門,千萬不要看輕了。許多人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只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特別,不曉得大勢至這個法門特別,這是粗心大意;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特別法門不按順序排列,這是特別法門。《楞嚴經》上這二十五位菩薩,如果按順序排列,他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排列的。觀世音菩薩要是按這個順序排列,應該排第二位,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應該就是觀音菩薩的耳根。他沒有按順序排列,他擺在最後,排在最後去,這叫特別法門。這個排到最後太明顯了,從第二位把他放到第二十五位去,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七大裡面是根大,照七大的順序排列:地、水、火、風、空、見、識,根大就是見,按照順序排列他應該排在第二十三,最後一位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識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他在彌勒菩薩的前面,按照順序排。但是楞嚴會上彌勒菩薩擺在前面,他擺在彌勒的後面。兩個特別法門,我們要留意到,不是一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

  也許有同修要問,為什麼不把大勢至菩薩擺在最後?擺在觀世音菩薩後面不是更好嗎?我們看起來不是更清楚、更明白嗎?不行,不可以這個排法。觀音菩薩排到最後是契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我們現前根機。觀音菩薩在他方世界也許就排在第二位,就不會排在最後了。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得很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他排在最後,道理在此地。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遍契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他不是契一個世界,所有一切諸佛世界他統統適合,所以他排在第二十四。我們要是把這個意思看出來之後,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法門比耳根圓通還要殊勝。

  這是說到遠離塵垢的方法,真正了解不可得,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所有,你在一切活動之中自然就不會著相,不著就是遠離。遠離不是躲避,躲避他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心裡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要加一個沒有妄想。為什麼?因為這個經所講的全是法身大士。在我們凡夫,我們能夠不執著就遠離了,再能夠不分別就更了不起。你要是不離一切法當中不執著,給諸位說,你就離開六道輪迴;你要是再一切都不分別,你離開十法界;再妄想統統都離開,都沒有了,你就證得如來圓滿的果位,所以這個遠離意思就很深。此地諸佛如來示現的,他那個遠離是連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

  我們把這個意思總結起來說,心跟境界是不能夠離開的,為什麼?心能現,境界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麼能離得開?遠離塵垢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要把原因找出來。真正不得力的原因,我們讀經聞法明白一點,明白怎麼樣?不肯去做。也就是說聽經聞法看破一點,看破一點不肯放下,你的功夫就止於這個地方,不能再向上提升,原因在此地。你懂得一點,你立刻就做到,你就放下,這個放下又會幫助你更深入一層的去體悟。所以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不可以執著在一邊,執著在一邊就壞了。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放下多少一定幫助你更深一層的看破,這樣輾轉相輔,一直到如來究竟果位。你要說菩薩用什麼方法修行,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是從總的原理原則上來說。放下由於看破,看破由於放下。第四尊:

  【普水宮殿主海神。】

  這尊菩薩德號裡面,『水』是潤澤的意思,『宮殿』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這部經上前面宮殿說得很多,宮殿的意思是慈悲覆育。覆是什麼?蓋覆。我們住在宮殿裡面可以遮蔽風雨,這是覆蓋,保護我們身心的安穩;育是養育,宮殿有覆育的意思。「水」當然是法水,法水滋潤。『普』是清淨平等。這一尊主海神以清淨平等心廣施法水,覆育眾生,取這個意思。名號裡面完全是度化眾生的意思,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他不二,所以度化眾生就是真正度自己。如果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自己是決定不能得度的。原因在哪裡?我執破不了。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我的利益擺在第一,總想著自己,你就想這個我執是多麼的堅固,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夠出離輪迴。縱然你一生斷惡修善,你所感得的果報也不過是三善道而已,不能超越六道。你要是造惡業,決定墮三惡道。所以佛菩薩教我們念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廣大眾生。這個名號就是這個意思。第五尊:

  【吉祥寶月主海神。】

  『吉祥』前面曾經多次讀到這個名號,也許同修當中有新來的,前面沒有聽過。吉祥這兩個字中國人常常掛在口邊,吉祥這兩個字怎麼講法一定要清楚。簡單的說,你應該得到的福你得到了,這是吉祥;不應該得到的你要是得到的話,就不吉祥,就不是吉祥。換句話說,我們在一生當中所獲得的、所享受的,都是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這叫吉祥。凡是非分,你想獲得,必定有災禍在後。古時候人見面的時候,恭維的話都是吉祥。從佛法裡面來說,與因果相應的這就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要得善果就不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

  『寶月』都是性德的比喻。「月」,光明,光是清涼的,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吉祥寶月,這個意思就深,意思就廣。我們自己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教化別人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句話裡面簡簡單單的說,就是善因一定得善果,反過來惡因一定有惡報。善因善果,這是吉祥寶月。所以德號裡面是勸勉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所享受到的果報就像清涼寶月一樣。第六尊:

  【妙華龍髻主海神。】

  這個名號我們一看就明瞭,菩薩以無礙的辯才應機說法,能度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妙華』就是妙法,唯有佛法才稱妙。『龍』是表變化,這個變化在菩薩身分裡面來說,隨類現身是變化,隨機說法是變化,都是龍表這個意思。『髻』比喻高顯的意思。古時候女子梳頭髮都梳得高高的,稱為髻;在一個人的身分上,這是最高的地方。用這個字來比喻、來形容菩薩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今天講高明極了,就是這個意思,非常高明。第七尊:

  【普持光味主海神。】

  『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失去;『光』在此地是智慧,『味』是法味,『普』是平等。在四弘誓願裡面,第三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普持,得無量法門。現在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總是提倡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這裡面有沒有矛盾?特別是對於初學的同修,尤其是初學的知識分子,今天聽到我們講一門深入,他搖頭。一部經怎麼能成就?一句名號怎麼能成功?他懷疑,他不相信,他想到佛法也應該同世法一樣要廣學多聞。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佛說得那麼多,我們當然要多學。這話說得沒錯,是應當要廣學多聞,現在為什麼不准你廣學多聞,叫你一門深入?這個道理你懂嗎?廣學多聞的條件是智慧開了才行。你智慧有沒有開?你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智慧怎麼辦?斷煩惱。四弘誓願順序不是這樣嗎?先叫你發心,要你發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為什麼要發這個心?這個心是菩提道上勇猛精進的動力。你沒有這個心,你修行會懈怠懶散,不能成就,所以那是個動力。世間人的勞動,推動他的是名利。佛法裡面,名聞利養統統捨棄,什麼力量推動他?願力。什麼願力?普度一切眾生的願力。所以這個一定要先發,不發這個心決定不會有成就。

  我們這個道場,居士林跟淨宗學會這些領導人都是虔誠的佛弟子,他們不要名聞利養。為什麼一天到晚全心全力在這裡推動佛法?就是願力。所以願力推動你,頭一個要斷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就沒有智慧。煩惱斷掉,智慧就現前,你才能學法門。所以現在教你一門深入,用意在哪裡?斷煩惱,沒有別的。你現在要廣學多聞,只會增長煩惱、增長邪見,永遠不會開悟。教你一門深入是什麼?定心,收心,你不會胡思亂想,起心動念在一門上容易得定,所以一門深入是斷煩惱。煩惱斷了,智慧現前,才能夠學法門。學法門,給諸位說,是長智慧,不是長佛學。如果你煩惱不斷,你廣學多聞,你天天增長是什麼?佛學,佛學懂得很多。說佛學是恭維你,好聽;清涼大師就一點都不客氣了,清涼大師說什麼?增長邪見;他不是講長佛學,長邪見。

  所以四弘誓願,佛已經把修學的順序、階段告訴我們。我們從哪裡下手?怎麼學法?我們修淨土的人,在這一生當中,四弘誓願只要修前面兩條,後面兩條「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到極樂世界再辦。你看看多省事,四弘誓願現在完成一半,到西方極樂世界完成後一半,我們修淨宗是這個做法。愈是專精愈容易成就,我們才真正能夠得一心不亂,這個功夫成片,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在此地多說。第一個好處是無量壽,廣學多聞有的是時間,時間長得很。有的是修學的好環境,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古大德註解《無量壽經》、註解《阿彌陀經》,上善是指什麼人?等覺菩薩,這是上善。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無量無邊,跟這些人天天在一起,哪有不長進的道理?所以成就快速。你要問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會退轉?天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想退也退不下來,他們提攜你,他們幫助你。又何況每天去供養十方諸佛,你說這個福報多大。我們供養一尊佛都供養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去供養十方佛,一尊佛都不漏。既供佛,當然聽佛說法,每天接受十方佛的教誨,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快,一生就成就,這是他方世界所不能夠相比的。「普持光味」,智慧法味。第八尊:

  【寶焰華光主海神。】

  『寶』是指性德,性體、性德、性用這都是寶。『焰』在此地也表智慧。佛經裡面,金剛表智慧,光明表智慧,火焰也表智慧。「寶焰」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這個智慧是實智。『華光』是權智,「華」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裡面,花表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前面五條都是事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講事相;末後一條這是般若,是智慧。般若是理,它不是事,理事要圓融才稱波羅蜜,理跟事分開就不叫波羅蜜。所以我們現前許多人所修的六度,實在講是六種福,不能稱為度。怎麼不能稱度?布施度慳貪。我們還有沒有貪心?還有沒有慳吝的念頭?如果還有慳吝的念頭,還有貪心,天天修布施,沒用,沒度你,你沒得度。沒有度,布施變成什麼?變成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為什麼沒能度得了?布施裡面沒有智慧、沒有般若。布施裡頭要有般若智慧,那就得度。把你的慳貪布施掉,這才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最適當的說法,翻作圓滿、究竟圓滿,你的布施做到究竟圓滿了。照梵文字面上的意思翻,古人把它翻作到彼岸,也好。到彼岸就是我們一般講到家,功夫到家,所以到家也是圓滿的意思。持戒是修行的方法,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斷惡業。不但身口不造惡,念頭,惡念都沒有了。以什麼為標準?十善為標準。十善是身口意,十惡完全轉成十善。誰能做到究竟圓滿?如來果地上圓滿。所以我們常常看佛像,一般是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光是圓光,通常圓光頂上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多半是梵文寫的,也有華文的。這三個字念「唵阿吽」,什麼意思?三業清淨,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業清淨,十善做到圓滿。十善是初發心的人學的,到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三業不圓滿。在《華嚴經》上,等覺菩薩沒有離開初信菩薩的行門,初信菩薩修五戒十善,等覺菩薩還是修五戒十善。《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位都圓滿含攝一切位,顯示出「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次第跟無次第是融通的,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在此地「華」就代表菩薩無量的法門。一一法只要與寶焰相應,寶焰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相應,那行行都放光明。「光」,就是任何一個行法你都做得非常圓滿,值得大家讚歎,值得大家向你學習,行行放光。諸位一定要記住,菩薩行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包括我們一生所有的活動。第九尊:

  【金剛妙髻主海神。】

  『金剛』在此地是指智慧,跟前面「成金剛幢主海神」名號的意思相同。跟前面一尊「寶焰華光主海神」的名號義趣大同小異,「金剛」就是「寶焰」,「妙髻」就是「華光」。差別,當然名號上不一樣,一定有差別。這個地方差別就在「妙」。什麼叫妙?不著相就妙,著相就不妙。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無一不是菩薩行,過去我們講得很多。任何一樁事情都與菩薩六波羅蜜相應,這就是菩薩行。我們要問,我們喝茶、吃飯相不相應?相應。不但喝茶、吃飯相應,你喝茶每一口茶都是六波羅蜜,你吃飯每一粒米飯也具足六波羅蜜。然後才知道,確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哪一個行不是菩薩行?哪一法不是菩薩法?妙!妙在能所俱不可得,妙在這個地方。你吃飯的時候,能吃所吃都不可得,雖不可得還照樣吃,不是不吃,到時候就吃,這裡面統統都顯示空有二邊不住,這才叫妙。「髻」就是高明,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妙髻」之意。所以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要用智慧去觀察,然後我們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也就是知道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工作,過佛菩薩的生活,做佛菩薩的工作。佛菩薩做些什麼工作?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一絲毫沒有改變,那才叫妙。為什麼以前就不妙?以前你不明白、不覺,以前你的生活、工作裡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妙,那叫凡夫的生活。現在你的生活工作裡面,已經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妙了。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就超凡入聖,轉不過來是生死凡夫,頂多在佛門裡面修一點福而已。所以從前李炳老常常勸人,學佛是改心,實在改心就是改變你心裡面的想法看法,你要改變。我們想法看法錯了,依照佛在經典上所說的,那是正確的,我們來做一個轉變,這是真正的學佛。這是「金剛妙髻」含的意思。末後一尊:

  【海潮雷音主海神。】

  這個名號是形容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不失時機,應該在什麼時候示現,所謂時節因緣,時節因緣到了,自然就示現;時節因緣不成熟,不會示現。『海潮』比喻是有一定的時候,到漲潮的時候一定漲潮,它不會錯誤的;不該漲潮的時候,決定不會漲潮。所以經論裡常常用海潮音來比喻佛菩薩說法,說海潮音就是說法不失時機,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法,一定就跟你講,時節因緣不成熟決定不說,海潮含這個意思,這裡面也包括現身。『雷音』這個意思也很多,前面也曾經介紹過。主要的,雷音能夠震動人心,能夠驚覺世人,比喻如來說法能夠震動我們無始劫來的迷惑,取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雷的聲音遠聞,比喻如來說法音聲遍虛空法界,機緣成熟都能夠聽聞。每個人機緣都不相同,所以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不但在理上說從來沒有間斷過,事上亦復如是。過去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他老人家入定了,在定中親自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散。這是一樁什麼事情?現在科學家講時光倒流。科學家懂得,他們肯定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是科學家發現的,但是不知道怎麼樣回到過去,不曉得怎樣走入未來,現在沒辦法。我們佛家用禪定的方法,禪定裡面沒有界限,時空打破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走入未來。智者大師就是回到過去,智者大師那個時代去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他回到過去。如果觀察到未來,就是現在所講的預言。確實能夠看到幾千年以後的事情,也能看到幾千年以前的事情,可以參與。所以佛法裡面講的這個確實很有道理。

  「海潮雷音」,說明現身說法,不失機宜。如果諸位真正發心一心向道,那就是章嘉大師講的話,我們一生都受佛菩薩照顧,自己不要操一點心,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妥善安排。我們會在生活裡面,會在境緣當中常生歡喜心,常生感恩戴德之心,蒙諸佛菩薩照顧。時節因緣成熟,我們的心願就能夠現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未必有感應。為眾生、為佛法常住世間,諸佛菩薩怎麼會不加持你?怎麼會不滿你的願?你沒有得加持,願望不能兌現,這是時節因緣沒成熟,我們自己應該認真努力修學,努力修學是消除業障。有願而不能夠滿願是因為自己有業障,我們求不得,求不得是有業障,業障消除了,有求必應。怎麼消業障?改過自新。我們的過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過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個最嚴重。知道這些過失,徹底把它改過來,我們業障就消除,然後有求必應。這都是「海潮雷音」裡面所含的意思,含義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一句是這一段裡面的總結,參加華嚴海會,主海神無量無邊。

  【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

  這是歎德,我們應當要學的。他們每一位都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如來功德大海就是法性大海,智慧德相廣大無盡。智慧在這裡面講得很多。德相,德是德能,我們今天講能力,萬德萬能;相是色相。能現種種相。能演種種法、能說種種法那是德,能現種種相這是相。智慧德相深廣無盡,充滿其身。我們這個身也能得到,問題我們會不會學。怎麼學法?依照這十位上首名號功德就行了。我們讀了、聽了要把它做到,變成自己的智慧德能,這就是充滿我們的色身。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