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二二卷)  2003/4/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22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經文,廣顯難思第一段,總顯多端,看這段文。我們還是(經文不長)從頭念一遍: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脩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地方。『處所』,我們只說了大的,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國土有染淨不同。這一段經文,我們初學的人懂得這原理原則,我們也很有受用,幫助自己或者是幫助別人,懂得怎樣觀機。通常我們一般講觀機,第一個是人,人要看他的根性,要看他的愛好,他的欲望,他想求什麼,想得到什麼。其次,要知道時節因緣,這是時間的因素,處所的因素。這些在前面都曾經舉過例子。就一個人,我們個人在一生當中,像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都不一樣,思想都不相同,他會變的。一年四時不一樣,一天早晚情緒不一樣,又何況世間有亂世、有治世;環境有清淨、有染污,種種不同,都必須要想到。我們自己修學,幫助別人才能契機,契機這才能得真實的受用。下面這一句講到:

  【種種諸根。】

  「根」是講六根,隨感現異,這是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的,他說「根,謂眼等,隨感現異」,我們眼看外面境界確實要很謹慎,為什麼?每個人看的不一樣。我們自己觀感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別人,有相接近的,彼此有同感;不相接近的,你有這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眼根如是,其餘五根又何嘗不如是?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在此地給我們說『種種諸根』,這裡面含義很深、很廣。實在講,也是提醒我們如何明瞭養生之道,讓我們的六根清淨健康,六根聰利,聰明銳利。

  世出世間哪一法不靠六根成就?出世間的大法靠六根根性,世間一切法靠根中之識。換句話說,你用六識成就世間一切法,你要會用六根的根性,你就能成就出世間一切大法。特別是在大乘裡面,性跟識要認識清楚,「捨識用根」不是識不要了,這話不能錯解意思,識要不要了,拿什麼來辦事?識還是要。你看看諸佛菩薩,他要不要八識五十一心所?要,一樣也不能少。第八識,它搖身一變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什麼?後得智,無所不知;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不再有自私自利了,不再有控制佔有了,變成平等性智了;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成所作智,一樣也沒少,這道理一定要懂。這就是前面李長者所講的,即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煩惱也沒斷,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即菩提。

  覺悟了的人什麼?根性當家,識變成它得力的助手,替根性辦事,這只是一個轉變而已;不覺悟的人識心當家,真性給冷凍在一邊,自己完全不知道。識迷,所以做出來的事情就叫業,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招來六道三途善惡的果報,就這麼回事情。如果是自性當家,那就沒有問題了,不造業,善惡兩邊都不造。那造的是什麼?佛法裡面常講淨業,這好!三途六道裡頭沒有淨業,淨業不在六道,六道裡頭沒有淨業的果報。淨業如果迴向求生淨土,他的果報就是極樂世界,這道理不能不知道。

  真正明白通達了解了,你自自然然就知道,像古大德所說的「放下身心世界」。這放下要記住,不是放下身心世界裡面的事物,如果這放下了,佛菩薩的慈悲何在?這要放下了,佛菩薩怎麼會在六道三途裡面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有應,可見得他沒放下!這是告訴我們,事不能放下,心裡頭要放下,為一切眾生服務。心裡放下是什麼?放下什麼?也得要知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一切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放下這些。換句話說,該放下的統統要放下,該提起的一定要提起。

  提起的是三學、六度、十波羅蜜,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為社會、為眾生服務。有人說:做好人為國為民,好像都不得好死,都被人謀害死了。還要不要做?還要做。不覺悟的人他不知道:忠臣不得好死;覺悟的人知道,沒有生死,這身捨掉了,換一個身又來了,這菩薩精神。你仔細的觀察,無一不是教導眾生,但是真正能看出門道的人不多,看熱鬧的人多。如果能夠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斷除了。

  所以,覺悟的人在這世間,縱然我們還沒有能夠到證果、到開悟,自己要常常想到,這事情應不應該做?應該做的沒有疑惑,一往直前。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利益一切眾生,這事情該做,絕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死有什麼可怕?哪個人不死?古人講「死貴在死得其所」。這「得其所」,我們的看法,死也給眾生的啟示,也是利益大眾。釋迦牟尼佛到最後示現般涅槃,八相成道,哪一樣不給一切眾生帶來很深很大的啟示。世間人貪生怕死,對於生死的實相他不了解,如果對於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經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真的。

  我們曉得佛菩薩到九法界來應化,是眾生有感他來應。他為什麼來應?因為在因地裡頭他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發過這願。這願心、願力永遠不滅,因為他是出自於自性的,所以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六道裡面的凡夫,業力受報,這身是業報身。佛菩薩到這地方來,他的身是願力身,他不是業報身,我們是業報身。業報身,如果說是覺悟了,遇到佛法,很幸運,這一下搞明白、搞清楚了,業報身就轉變成願力身。

  所以不管你是覺還是迷,你是願身還是業報身,這是講什麼?講這現象的因由不相同,佛法講因緣不相同,而事是完全相同的。今天這社會裡面講,物理現象,生理現象,這願力、業力儘管不同,實在講這生理的現象是相同的,沒有兩樣,就在我們的身上,就在心上,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離開了那不是佛法,佛法跟我們一切眾生真的分毫都離不開,這是講到諸根。下面第八句講到生處:

  【種種生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生處,有剎利等別」,這意思很清楚,就是他受生處所,形成他這一生當中在社會上享有的地位。在古印度他們的社會有四種階級:婆羅門、剎帝利、首陀、吠舍,有這四種階級。婆羅門、剎帝利是屬於貴族,釋迦牟尼佛示現剎帝利的身分,像其他的宗教,耶穌示現是平民身分。聖人示現在這世間,絕對不是自己想要示現什麼樣的身分,不是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而不攀緣,自己要想怎麼做法,那已經是攀緣了。

  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這都是教導我們,他生活自在,所謂是順水推舟,一點都不費力。永遠保持著身體輕鬆,心裡輕鬆,我們現在人講沒有一絲毫壓力,沒有一絲毫困擾,你說這人生多幸福、多美滿。絕對不是在擁有社會地位財富,不是的。那些是什麼?那是業報,這要懂得。幸福跟業報有關係,關係並不大,貧賤之人一樣一生享受美滿幸福的生活,他無求。古人常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你要細心去觀察,無求的人少造惡業。

  現代的社會,所謂是開發的國家,人民永無止境的追求財富,追求物欲的享受,帶動好像社會是進步。跟沒有開發地區比較一下,我們冷眼旁觀,各有利弊。再仔細深入觀察,沒有開發的那個地區貧窮落後,真的還是利多弊少,為什麼?他少造惡業。他現在生活很貧苦,他是受果報,這是業報,業報受完之後,他來生很可能生到好處。再看看現在這些進步開發的國家,一切物質享受令人羡慕,他造的惡業多,來生的生處恐怕沒有這一生這麼好了,每況愈下!這是往下墮落,那一邊是往上提升,你說哪個好?世間法確實很難斷定,真正有前後眼,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這才恍然大悟,這才明瞭。

  可是無論是貧富貴賤,真正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才真正能保證你只往上提升,不至於墮落。教育裡頭尤其是聖賢的教育。聖賢教育裡面,我們不能不佩服儒佛的教育,特別是大乘的教育,讓我們在在處處,這生處都是幸福美滿的。入佛境界之後,無有一處不究竟,無有一處不圓滿。為什麼?法身菩薩就有能力轉境界了,如《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能轉物,不為物轉,你能轉境界,還有什麼地方不如意?所以無不是究竟圓滿。

  【種種語業。】

  在佛、法身菩薩沒有問題,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叫『種種語業』。你看他每一句上都加種種,種種就是表遍法界虛空界。身的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他講的色相,相就是形狀,身體長短大小不一樣,住世長短不一樣,都加上種種。我們不說遍法界,我們只講這地球,這地球實在不大,地球上住的人也不算太多。由於過去長時間的隔離,這隔離是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形成這地球上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想法看法、不同的言語。

  現代特別是近代,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有人講地球村,真的是不錯,確實是個地球村,環繞地球一周也不過兩天的時間,現在環繞地球一周。在從前,在我們中國科技不發達,兩天的時間我們能走多少路?通常一天,這平常走路六十里,兩天一百二十里,中國里,算公里六、七十公里,走兩天,這很遠很遠。現在走兩天繞地球一周,它不是村嗎?確實變成地球村了。這樣一來,突然來臨這麼一樁事情,大家慌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傳統,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言語,現在突然接觸了,現在我們這日子要怎麼過?

  這就是這些年,澳洲這邊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要研究、調和來處理這樁事情。當然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人,人與人怎樣調適?怎樣能夠跟自己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傳統、不同言語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這是今天最重要的課題。要化解一切誤會,要化解一切不必要的爭執,才能夠達到真正和睦相處,世界大同,這裡頭尤其是語業非常重要。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往來最重要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語言受習俗的影響,在中國講方言。中國可以說從漢朝建立政權以來,一直到今天兩千多年能維繫統一的國家,這不容易,文字統一了,方言還是不能統一。這方言不能統一的原因,我們知道由於交通不方便,同樣是中國人,走到另外一個省分,就像到外國去一樣,言語不通,可是文字統一了。現在總算是方便多了,每天從電視、廣播,都是用標準的普通話,大家常常聽,慢慢的語言也能統一,這是一個國家。

  如何能在全世界達到文字語言統一?哪一天全世界文字語言統一,世界就永久和平。人與人之間那個溝通不會發生疑惑,斷疑生信。一切誤會實在講,多半都是溝通管道上有了問題,溝通管道最重要的,言語。如來、菩薩,這問題他們沒有了,他們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的言語,不需要學習,這是自性裡頭的本能,本來有這能力。所以佛才能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一點我們對佛要相信,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我們要信佛,要學佛,向佛陀學習,向菩薩學習,菩薩代表因地修行,佛表果地性德。最後一句是:

  【種種觀察。】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周旋顧盼,以應群機」,這是一個意思,這一條非常重要。就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佛門通常的表法,佛用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天王的名號,廣目多聞就是這地方講的『觀察』,多看多聽,增長見聞,增長智慧。根利的人,他看了他聽了,他有悟處,那就增長智慧;中下根性的人,雖然他不能夠悟入甚深,他聽多了,看多了,我們講增長常識。所以無論上中下根,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記住聖賢人的教誨,行萬里路是驗證古人所說的;一定要在見聞當中證實,還不是佛家講的信解行證!這是求學成就學問、成就德行的不二法門,所以教育重要!

  我們自己縱然不幸早年失學,這話是真的,縱然你念到大學畢業了,拿到博士學位了,但是古聖先賢的東西沒有接觸過。我們對於聖人教誨,真的我們是失學。聖人的教誨是智慧,真實智慧。一直到我們成年、中年之後了,才有緣分接觸到,這時候接觸到要知道認真努力,拼命的補習,古人講的「亡羊補牢」,還不算晚,要真幹。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學問,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小,包括我們的生活問題,生活裡頭最重要的,健康!一個人中年以上,這是自己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情。

  如何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前面講到這諸根,我也曾經多次提到,諸根怎樣能保持它不退化?不退化是做不到,讓這退化的速度減緩。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四十、五十就衰退了,五十、六十衰退的情形非常明顯,真的頭髮白了,皮膚皺了,眼花了,耳聾了,身體僵硬了,行動不便了,這時候就知道老了。

  怎樣能夠保持這衰退能緩慢?我見到八十、九十還跟年輕人一樣,李老師在九十歲確實跟年輕人一樣,走路從來沒有拿過拐杖,沒有,從來沒有要人扶過,他九十七歲走的。另外,我還見到一位瑞今法師,在菲律賓的,他到新加坡來訪問的時候,我見過他,那時候他九十多了,跟年輕人一樣,我見到非常驚訝!九十多歲了,耳不聾,眼不花,精神飽滿,動作非常敏捷、靈活,這是修行人。這叫真正幸福,真正的福報。末後這結語說:

  【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看總顯多端末後一句:

  【種種觀察。】

  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裡頭還有一個意思,他說「又觀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多端」。這一句,特別是在我們現前,一定要知道學習,確實我們應當要細心的觀察。「存亡安危可不」,小的來講,是我們個人日常生活;大一點來講,我們的家庭、事業,乃至於社會國家一直到世界,與我們密切關聯,不是不相干。現在這世界距離逐漸逐漸縮小了,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狀況,對我們都會有影響,無論是直接的、是間接的,不可能沒有影響,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細心觀察。諸佛菩薩他們的觀察範圍就大了,他們觀察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在經典上讀得很多。

  昨天鍾居士跟你們講太空物理的發現,他的錄相,我晚上抽了一點時間聽過了。科學家也相當聰明,他們也逐漸逐漸的發現了,時間空間不是真的,空間裡頭沒有遠近,時間裡頭沒有先後,科學這發現是非常可喜的。但是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但他知道,他能夠實現,能夠同時在許許多多地方現身。

  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喜歡讀傳記,沒學佛的時候,我喜歡讀歷史,在《神僧傳》、《高僧傳》裡面看到有一位法師,時間太久了,名字我想不起來了。是印度的一位高僧到中國來參訪,跟中國人的緣分很好,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他離開回國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的首都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唐朝時候的首都。許許多多人家都要請客給他餞行,他後天要起身走了,「明天到我家來吃飯,我們家裡來供養」。法師答應了,所以請客的人非常歡喜,法師很看得起我,明天到我家來應供;那個人去請法師的時候,法師也答應了,但是請的人彼此並不知道。到第二天,大概有二、三十家請他吃飯,他統統答應了,真的他都到了,每個人皆大歡喜。

  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行,各個人都興高采烈:法師昨天到我家應供。那個人說:不對!昨天中午明明在我家。那個人說:他在我家,你們兩個人怎麼胡說八道?結果大家一合起來才知道,這法師有神通,他能分身。你看看,同一個時間,他可以到十幾二十家去應供。這事情不會是假的,假的不能寫在歷史上。類似這些事情,在中國古人筆記裡頭,像《高僧傳》、《居士傳》、《神僧傳》很多。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地方出現,他們都能做到,何況佛菩薩!至於怎麼做到的,這就難說了。

  所以,我們讀經,我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他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能力同時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去訪問,去拜佛、聞法、請教,同時去!極樂世界他還有個身體,還在阿彌陀佛身邊。這是我們講分身、化身,他能化無量身。《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他供養十萬億諸佛,那就是化十萬億身,有這能力。昨天我們聽到鍾居士的報告很歡喜,科學也證明有此可能。但是科學家現在還不知道怎樣能夠搖身一變變無量身,還不知道,佛法裡頭有,這些事情一般人都目之為神通,不可思議,現在在中國稱為特異功能。而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先後,你可以回到過去,你也可以進入到未來。

  大乘經教裡頭佛常常跟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一定的。宇宙之間沒有一定的東西,沒有一種東西是真正存在的東西,沒有。《楞嚴經》裡面講這事實真相,講得很透徹,所有一切現象,不但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例外,無不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當處跟隨處的速度之快,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我在講堂裡頭只有用現在人所說的億萬分之一秒,億億萬分之一秒,只能用這話來說。

  事實真相就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沒法子想像,這是講什麼?現象生滅的狀況,我們所看到現象是相續相。《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講了個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露是相續相,如電是事實真相,那個電是形容詞,電是閃電,閃電是一剎那,其實我們看到閃電依舊是相續相,真正生滅相沒有法子體會到,這才叫事實真相。心愈清淨變化就愈緩慢,妄念愈多,變化就愈多。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有些人為什麼很年輕就老了?有些人到九十歲還看不出老態,你懂得這道理了嗎?就是我剛才講的,心清淨,他的相續相就變慢了,老化就慢了;心裡妄念很多,他那個速度很快,就衰老得很快,就這道理。

  心地要清淨,清淨就要隨緣,不要執著,跟人家往來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都不是真的,何必要執著?所以我常常講,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你得到好處。你得到什麼好處?剛才我講了,你老化得很慢。青春不能永駐,但是青春可以長駐,駐的一定比別人的時間久,這是一般中國人常講的養生有道,仙風道骨,佛經上講的無量壽。哪個不是無量壽?各個都是無量壽。你的壽命短促是被你自己糟蹋掉了,你自己不懂得養生之道,妄念妄想太多,錯在這地方。能把這些東西放下,這是佛家講放下真正的意思,你的智慧增長。我們世間人是煩惱增長,智慧衰退。這真正修道學佛的人、覺悟的人,他煩惱天天在衰退,智慧天天在增長,清淨心增長,煩惱的心衰退,沒有煩心的事情,身心健康,身心自在。

  所以,末後這一句裡面講的「存亡安危可不」,這字不念「不」,古音念「否」,就是可不可以,你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菩薩慈悲好心幫助人,你看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勉強,勉強就生煩惱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不是說,遇到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跟他談了,能接受的要教他,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歡喜,你看多麼自在,多麼瀟灑,這點意思要知道。「智照諸境,示有多端」。用智慧照,不是用情識去見,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煩惱。下面這句這是這一段的總結。

  「令諸眾生,各稱己分」,這就是這兩句經文,清涼大師註解裡頭,「令諸眾生,各稱己分」,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自己的程度,自己的能力。「而自知見,得調伏耳」,這是教我們,佛教導我們看佛、看菩薩,然後回過頭來你能夠看自己,看一切眾生,會看了。

  下面是第二大段「隨門別顯」。在沒有看到經文之前,清涼大師在此地先給我們介紹,下面的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初終此品」,就是到這一品的結束,「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處之問,前面問了佛住,在這一品經後半段就答佛住在哪裡?「近廣種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我們看到前面種種身,種種色相,都是屬於身,身業全部都包括了。所以這一品經一直到結束,都是講佛的身業,這一品講如來的正報,身語意,講身業。

  第二《四諦品》。這是第八品下一品經,「辨言教遍周,答佛所說法問」。前面我們讀到,八問裡面有問佛說法。「近廣種種語業」,在經文裡面我們會讀到。這地方我們要留意的,如來的身業是現相,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顯示出一個究竟圓滿智慧人,他怎樣生活,他怎樣工作,他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在這裡頭學。

  在《四諦品》裡面要學言語,言語不能夠疏忽。你看看佛這樣教人,你再看看孔子,孔子教學他分四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德行,你們想想看身業是不是德行?從這地方,你就要體會到形象是多麼重要,你要想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社會苦難眾生,你的形象要好,你跟大眾一接觸,大眾自自然然生敬畏之心。他尊敬你,他愛護你,他聽你的教誨,你才能夠幫助他。倫理、道德都在這身相顯示出來,做出樣子給人看。佛的形象是什麼?就是戒律。戒律是佛的身相,經教是佛的言語,禪淨是佛的心行。所以在《四諦品》裡面,我們要學佛的言語。

  第三「光明覺品,明光輪窮照」,答上面問佛威儀,佛法性,佛菩提,這三個問題,這一品答這三個問題。「近廣種種觀察」,後面他說「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那個五句依報就不說了,為什麼?前面講過了。在《毘盧遮那品》裡頭講過,這地方講五種正報,前一會是講依報因果,這一會講佛的正報因果,這《光明覺品》是佛的意業,身語意三業,都是屬於佛身。

  這一會後面還有三品,有《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這三品此地沒有提到,到後面再說,那是什麼?十信!所以清涼講十信有文,但是在問裡頭少了個十信,問裡頭總共只有九句,他是從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一直問起,少了一句,清涼大師說應當是少十信,有道理,十信有文,這是可能過去怎麼樣把它漏掉了。現在先簡單介紹這第一段,就是「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

  「廣上名者,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這些道理、事相我們都要懂得,聖人沒有名,他自己不會給自己起個名字,也沒有別人給他起名字,不像我們六道裡頭的凡夫。以我們人道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名字,名字從哪裡來的?大多數都是父母給起的,從小給你起個名字,一直叫你,你也就很習慣了,聽到這名字,就知道這是叫我。在古時候的中國,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中國,父母為兒女起個名字,這是大事情,它不是小事,不能夠草率,不能隨便。

  如果家裡頭老人在,這父母親他還有父母,這小孩的祖父母,甚至於還有曾祖父母,四代同堂的,不少!曾祖父母八、九十歲還很健康,祖父母六十多歲,父母大概四十多歲。所以小孩出生的時候,多半是家裡頭最長輩的他起名字,或者家裡有曾祖父母的,或者曾祖父母說:不必了(叫他的兒子,他兒子是祖父),你給他起個名字就可以了。祖父受命給他起名字。名字的原則是家裡面你這一家的尊長,對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名字裡頭含義希望你要做到。由此可知,中國古人這名號,是你的父母,你家庭裡面的長輩、尊長對你的期望,所以一生不能改名。改名字那叫大不孝,違背你父母尊長對你的期望,這最大的不孝。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中國,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年了。十九歲以前叫童子,人家把你當小孩看待,你不算成人,二十歲成人。女子十六歲行笄禮,梳頭,男子戴帽子,冠禮,這就表示你成人了。到你成年這一天,沒有人敢叫你的名。你的名,這一生當中,只有你的父母稱你的名,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都不稱你的名。為什麼?對你尊重。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別名,叫字,名字,名是名,字是字。字大概是你的兄弟同輩分的人送給你的,以後大家都稱你的字,連你的祖父母都稱你的字。

  所以,以後一生這名只有父母稱,老師稱,所以老師的地位跟父母完全是相同的;身體生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中國人對老師的尊重跟父母是同等的。尊師重道,只有老師一生稱你的名。你將來甚至於在國家做了大官了,做到首相了,帝王對你都稱字,都不稱名,人與人之間的尊敬。如果帝王稱你的名,不稱你的字,你就犯罪了,你的職務會被撤銷了;犯罪,對於罪犯稱名,犯罪了,所以犯罪的行為不會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在那樣的社會裡面,人不願意犯法,不願意犯罪,名號的作用不可思議。

  佛菩薩他的名號從哪裡來的?為物立稱,為眾生,全都是教學的綱領、目標、方向,都是這個,都是為了教學,佛菩薩的名號我們不能不知道,此時此處一切眾生。我們的創教的老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這名號就是「為物立稱」,物是這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在這大時代,在這地區,這一些眾生共業所感到這地方來受生,佛是應化乘願來的,我們凡夫共業所感;我們大家也算是有緣,到這世界來了。

  我們的病是什麼?對別人缺少慈悲心。這病是大病,這病不是小病。沒有同情心,沒有慈悲心,所以才會侵佔別人、才會有損人利己的念頭。處處想佔別人便宜,讓別人吃虧,自己佔便宜,這念頭是所有一切惡業的根源。佛出現在這世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從根本上要把這錯誤念頭改過來,佛的名號用釋迦。「釋迦」的意思是能仁慈。換句話說,能以仁慈對待別人,對待一切眾生。你看他這名字不就是為別人,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教的是什麼?就是教人要仁慈。

  還有一個大病,心不清淨,妄想太多,習氣太重,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所以佛的名號裡頭有牟尼。「牟尼」是什麼意思?用現代最好懂的話來說,清淨。佛經上翻的是寂靜,寂靜是清淨到極處,這佛教人對自己要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但清淨心生智慧,生福報。你看清淨心生智慧,這大家都知道,智慧生福德;用慈悲對人,用愛心對人,這是修大福德,清淨心生大智慧。

  佛教我們的,名號裡頭就顯示出來了,什麼是佛教?佛教是什麼?你懂得釋迦牟尼佛這名號,你就明瞭了他教我們什麼。「佛」這字是通稱,我們中國稱聖人,印度稱佛陀,聖人跟佛陀意思是一樣的,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的術語是對於宇宙人生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徹底通達明瞭,這人稱為佛陀,在中國稱為聖人;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他是人。

  所以,我常常說,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概念給釋迦牟尼佛定位,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這世界多元文化的教育家。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他給我們講的宇宙、人生都是事實真相。這些真相逐漸逐漸被現代科學家能夠理解,能夠接受。他怎麼知道的?佛說了,不但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知道,每個人都會知道。你看《華嚴經》在這一個大單元最後一品經裡頭,《如來出現品》,他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說得太好了。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你本來要知道。

  你本來知道,現在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你這能力障礙住了,把你的智慧障礙住了。本來知道的現在變成不知道了,這不知就叫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所以佛教導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能夠把它捨得乾乾淨淨,這宇宙之間什麼事情你就曉得了!就擺在你面前,什麼障礙都沒有了。

  今天科學家碰到的最大的障礙,就是不同維次的空間不曉得怎麼突破?佛告訴我們,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來的?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沒有了,一切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到那個時候,你才更能夠看到宇宙真相,重重無盡的法界。有沒有能力遍入?有,普賢菩薩說了,普賢有能力遍入,同時在所有不同法界裡頭現身,都是屬於本能。

  為什麼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還那麼嚴重的執著?佛真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在勸導,我們聽的時候聽得也歡喜,也點頭,頭點下去之後就忘掉了。不肯放下,不肯捨棄,那你有什麼法子?這又是什麼緣故?那是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煩惱薰習的時間太長了,根深蒂固。明明知道,自己毫無能力控制,毫無能力糾正過來,這是很可悲的現象。怎麼挽救?沒有別的,長時薰修。你不認真學習不行。

  認真學習,每天鍥而不捨,你會有成就。那要多少時間?各人根性不一樣,利根的人,三年到五年可以成功,根性鈍的人,有人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般講三、四十年的薰習,這要有壽命,你要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不行。可是真正的走這條路,你的壽命自然會延長,為什麼?心清淨。清淨心、慈悲心延長壽命。換句話說,你有足夠的時間,總而言之,鍥而不捨。

  對於世間,這是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東西一定要淡薄,叫你一下斷你斷不了,希望你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你在佛法薰修上才能夠產生效果,我們一般人講的功夫得力了。這東西放不下,這是大障礙!許許多多修行人,一生沒有成就,參禪,不要說開悟,得定都得不到;研教不能夠圓解,大開圓解不說了,圓解做不到;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什麼原因?這十六個字的障礙。這十六個字要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害慘了我們,這一生還不把它放下,這一生肯定你還是空過。不管你怎麼努力,不管你怎麼樣誠心誠意,到臨終的時候還是隨業流轉,自己做不了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