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0一卷)  2002/7/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01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三段,地面香海長行第十句,最後一句看起:

  【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眾寶垣墻。悉共圍繞。周遍嚴飾。】

  這一段是長行最後一句。這一句前面是數字,『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這一句是講數字。『眾寶』,這個跟前面講的十寶不一樣,「眾」是多。前面講華城,講尸羅幢,講階陛、行列、欄楯,都用十寶,這個地方它不用十,它用「眾」。由此可知,前面的「十」表法的義趣多。為什麼?前面所說的種種莊嚴是主體,這是外面的『垣墻』。「垣墻」是矮的墻,通常都是四、五尺的,也就是墻內墻外能夠看得見的。最高的就是一般庭院裡面的垣墻,大概也就是六尺,六尺高的垣墻,所以它不是高的。這是外面的,最外面的界限,是莊嚴,也是防護的作用。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像前面講的欄楯、華城這是房屋,最外面還有垣墻,這顯示的意思很深。道業的成就,不僅是道業,學業的成就都不例外,一定要懂得防護外境外緣的干擾。外境是物質,外緣是人事,如果你不能夠防範干擾,你很難有成就。尤其是學道,道業要有成就,要嚴於防範邪知、邪見、邪行的干擾;如果不能夠防止,成功的機率很低,幾乎是等於零。

  這個地方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實際上它是表法的,一而再,再而三,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重視。世出世間學問事業都要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的努力往往白費,古人講你功夫唐捐,我們今天講落空。凡是成功的人,無論他是大的成就、是小的成就,他一定有方向、有目標。他的目標小,他成就小;他的目標遠大,他成就的事業自然就偉大。

  人生在世,古人講求的是立志,立志是什麼?就是立一個目標,自己這一生努力的方向就不會錯了。就世間法來說,你雖然有志,你還要有命,但是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真正的立志,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是為眾生,命裡沒有的也被你創造出來了。如果是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為自己五欲六塵的享受,那就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求學也不例外,我見過很多人,早年失學,學校的學業沒有完成,但是他有志於學,最後他成功了。

  早年我住在台北,鄰居是一位神父,方豪先生,方先生初中畢業,學業沒有完成。這個人有志,學校學業雖然沒有完成,他讀書不間斷。三十幾歲就成名,專攻宋史。中國二十五史,他專門研究宋朝的歷史,他成為專家。大學歷史學系聘請他作教授,以後擔任過政大的文學院長,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學業沒有完成,成功了。為什麼會成功?一生一個方向,他有一個目標,天天在努力、在精進,他成就了。

  世出世間求學,沒有例外。你很勤奮,你苦學,沒錯;如果你是盲目的,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沒有法子成就。我常常勸同學們,我們不能去做通家,樣樣都通我們通不了,不可能!那是很少數的人有那樣的天分,博聞強記,他的記憶力好,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悟性高,記憶力好,他有能力學很多門功課。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老師教導我們學一樣,實在講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是這一樣東西學成功,一生專注在一個目標上,你搞個十年就變成專家。你想想這個世間有幾個人在一部經上下十年功夫?你在這一部經論上用十年功夫,你成專家了。比其他的比不上,但是這一門你超出太多了,要明白這個道理。

  前面有例子,民國初年周止菴居士,一生專門搞《心經》。《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他在這一部經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一部《心經詮注》。過去我們印過、流通過,他成為權威。現在要想研究《心經》,你一定要看他的註解。四十年,一生鍥而不捨!江味農居士也是用四十年的時間在《金剛經》上,他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也變成《金剛經》的權威,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超過他。這是目標,這是方向,只要假以時日,沒有不成就的。

  這個也是「眾寶垣墻」,我自己有範圍,我絕不越過我的範圍。古德說得好,「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捷徑。佛法是聖學,跟我們凡夫凡間的東西不一樣,凡間的學說那真的是隔行如隔山,相通的地方不是沒有,少。道,它是通的。所以一切經典,不要說是佛門的一切經典,包括所有宗教的經典,孔孟、老莊的學說,你一樣通了,其他的可以全部貫通,這是道。果然大道貫通了,再跟諸位說,世間一切法也通了,這不可思議。

  古時候的大通家他怎麼學的?他最初也是一門深入,一樣通了,其他的觸類旁通,這麼來的。那要功夫深。到什麼時候世出世間法都通了?在佛法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通了。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把性識大海找到了,你契入性識大海,此地清涼大師講的「藏識海」,你能夠入藏識海,還有什麼不通的!

  到底學哪一樣東西才能夠明心見性?門門都行,佛在《金剛經》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學習不單單是學著講,這個沒有用,你要契入境界才能起作用;不入境界,你沒有學到東西。要契入境界,要怎麼樣?要做到。這個我常常說,經論裡面一些道理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論裡頭許許多多的教誨確實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入進去了。不論是哪一部經論,都是聖人的、都是佛菩薩的思想、見解、行為,所以都通,大小乘經沒有兩樣。古德說得好,「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哪來大小乘?實在講所謂大小乘、五乘根性是從人分的,不是從教分的,教裡頭沒有。人裡面根性有上、中、下不等,佛法裡頭沒有。小乘經,大乘菩薩來講,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妙!

  自己的境界一定要天天向上提升,這樣才行。要知道防範邪知、邪見、邪行,要懂得保護自己正知、正見、正行。人果然能夠這樣去做,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真肯幹,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要有目標,認真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讀到防護的經文,看得很多,我們的感觸也很多,應當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這一段經文,清涼大師說按照前後段落它這裡少了一個總結,也應該像前後經文一樣,要加一句「若廣說者,一一海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前後都有,此地脫了這一句,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這裡有脫落,應該加這一句就完整。說明前面這十句是略說,香海無量無邊,只說了十句。現在我們接著看這一段的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說偈儀裡面最重要的是承佛神力加持,佛的本願威神。普賢菩薩,這不是普通菩薩,為大眾講經說法還要求佛加持,這是事實。菩薩沒有證到究竟圓滿的極果,智慧不圓,十方一切諸佛都加持他。我們凡夫不求佛怎麼行?

  我早年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勸我參加他的經學班,我那個時候年輕,初學佛,以為講經很難,不敢動這個念頭。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他說:你跟我去看看,去參觀、看看。這個好,看看經學班上課。看了之後,我的信心生起來了。因為經學班所有的同學,他們的程度不比我高多少,我看到那些人能夠學講經,我也可以試試。我才正式在老師面前報名,我也想參加。善巧方便!這個心發起來了。

  發起來之後,用什麼態度來學習?老師教給我,告訴我講經確實不是容易事情,古時候的標準要通達世出世間法。這個問題難了!世間法,老師說:不說別的,新的學科我們不談,我們只說舊的。舊的裡面中國有一套大叢書《四庫全書》,你能不能通?這是世間法。《四庫全書》要是通了,你只能夠通乾隆以前的世間法;乾隆以後到現在的,你要知道又有多少新的知識,你怎麼能通得了?難!世間法之外的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三藏十二分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還得加上歷代祖師大德的註疏,你能通嗎?不可能!這時候怎麼辦?

  所以老師教我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只有求感應,就是求佛力加持,除此之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怎樣才能求到佛力加持?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叫做至誠。真誠是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你才能得感應。這一點不容易,有一絲毫求名聞利養的念頭,有一絲毫貪圖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這就不誠。一心一意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能夠得到感應,得佛力加持。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老師對我的真傳就是這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要懂得。

  我親近三個老師,方老師我在他那裡得到的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他那裡得到的;親近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看破放下」;李老師傳給我的「至誠感通」。不要以為這個話很簡單,這個話裡面的含義深廣無際,一生受用無窮,真正的大德。

  『觀察十方』,這是大慈下化,上求下化,布施恩德,慈悲恩德。我們看偈頌第一首:

  【此世界中大地上。有香水海摩尼嚴。清淨妙寶布其底。安住金剛不可壞。】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前面三首頌是讚頌前面十句。第一個是第一首,我們剛才念的是讚頌海的底,『清淨妙寶布其底』。長行給諸位說過表法的義趣,『香水海』,記住前面所講的大海,大海是藏識,「香水海」是藏識裡頭含藏種子。『此世界』是指華藏世界。香水海是摩尼莊嚴,「嚴」是莊嚴,「摩尼」是如意寶。如意寶是什麼?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的法界。清涼給我們用四句顯示出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摩尼」?這是真正的莊嚴,確確實實是無障礙。「清淨妙寶布其底」,底,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它代表的意思,才真正能夠了解佛在此地要教我們什麼。以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講,這個底就是我們的心地,「清淨妙寶」就是戒定慧三學。

  六道凡夫,佛常常講六道凡夫他住的是五濁惡世,濁惡在哪裡?因為他的底就濁惡了。你看看菩薩心地是依戒定慧三學,心就是香海,香海的底是戒定慧;凡夫的心地是貪瞋痴,戒定慧跟貪瞋痴體是一樣的。我們在這裡用個比喻來說,大家就好懂,菩薩的心水是乾淨的,沒有污染,清水,從上面能看到底,完全透明的,菩薩的心;凡夫的心是渾水,嚴重的染污,從上面看下去是泥沙渾濁,見不到底。但是清水跟濁水,水都是一樣的,清水可以變成濁水,濁水也可以還原成清水。

  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去想,如果我們捨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性德是永恆的、是真的、是本有的;貪瞋痴不是性德,貪瞋痴是從無明裡面變出來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頭說得好,「本覺本有」,戒定慧是本覺,本有;貪瞋痴是不覺,「不覺本無」。菩薩這兩句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使我們明白本來有的一定可以恢復,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斷掉,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轉貪瞋痴成戒定慧。

  世間修行人為什麼轉不過來?不但轉不過來,學了佛一樣貪瞋痴還在天天增長,戒定慧真的是無影無蹤;不但定慧沒有,戒都沒有了,都找不到了。我們現在這麼多年接受經論的薰陶,懂得一點,總是沾上一點邊緣,明白戒定慧真的是性德,是自然的,法爾如是,並沒有失掉,只是被貪瞋痴蓋覆住了。我們自性裡面的戒定慧並沒有絲毫損失,但是上面有非常嚴重的貪瞋痴蓋在上面,使我們的戒定慧雖有,好像沒有了,不起作用了。就好比我們的房間裡面一盞明燈一樣,燈是亮的,它的光絲毫沒有減弱,但是外面用重重黑的紙把它包起來,包了幾十層,包了幾百層,一點光都透不出來。

  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去想,那個光是我們戒定慧的光明,現在一點都沒有了,外面纏裹著重重無盡的障礙。我們要怎樣恢復?這個障礙不是自性本有的,只要把障礙除掉就行了。這一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慈悲,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除障礙是自己的事情。為什麼?這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造成的,你自己造成障礙,你自己要懂得把障礙排除。

  佛在旁邊幫助我們,佛用什麼?佛用經教。經教裡頭的戒定慧,跟諸位說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增上緣,真正的戒定慧是在我們自性裡頭。我們依照佛菩薩跟我們講的戒律嚴格的去做,這是什麼?這就是佛菩薩幫助我們、加持我們,我們認真去做,把我們煩惱習氣這個障礙逐漸逐漸遠離。

  一下轉過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決心把障礙排除。障礙是一層一層形成的,現在要去掉,也是一層一層的把它去掉,要真幹!不能再增加煩惱。戒律真正的作用是幫助我們逐漸脫離煩惱,擺脫煩惱,所以《戒經》要常常讀。

  在這個時代真正讀《戒經》、講《戒經》的已經沒有了,怎麼辦?印光大師在這個時候出現於世,他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彙編》、用《安士全書》代替戒律,這三本書是初學入門必讀的課程。學佛跟在學校讀書沒有兩樣,這三門課程應當頂多五年完成;勇猛精進,三年可以完成。第一就是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你要是真正契入了,慚愧心生起來,因果道理明白了,你會真幹,你知道怎樣去幹。

  一般人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不懂因果道理。那是真的不懂,不是假的不懂。如果真正懂了,他決定斷惡修善,他決定做這個。惡還不能斷、還不肯斷,善不肯修,《了凡四訓》沒念通,不懂!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你學佛一進佛門,第一本要念的書,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這個不算多也不算少,為什麼?三百遍念下去之後,你的印象深刻,你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能想得起來,這才能管用。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記不起來,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不行,所以念三百遍是有必要的。

  我勸大家,都是以我自己的經驗做基礎,我學佛是從這一本書上入門的。朱鏡宙老居士送這本書給我,我自己沒有看到三百遍,大概看三十遍以上,那是肯定有的。我有吸收的能力,我理解、我明白了,我要發願改造命運。但是那個時候我發願改造命運,沒有求富貴,沒有求功名,我只求往生。不從這裡入門,你沒有地方入門。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香海的底,就要想到心地,心地裡面的基礎,這個重要!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上面我們講到「地面香海」偈頌的第一首,第一首是讚頌香海之底:

  【清淨妙寶布其底。安住金剛不可壞。】

  我們從表法的意義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我們心地的基礎,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理建設。佛法講世出世間一切建設當中是以心理為基礎,今天所謂是心理建設。心理建設一定要與性德相應,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佛往生也不例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不是為見性,那是為什麼?

  我在早年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同學們要我把學習的心得向他們做報告,我畫了三個圖表,當中有一個圖表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那一邊是通途的,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李老師看到我這三個圖表都同意,最後他畫一個箭頭,往生極樂世界那個箭頭指向明心見性。這個箭頭畫上,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才完整。我沒有把它連起來,兩方面都說到,他一個箭頭指過去,連起來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此地沒有辦法得到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去完成,見性成佛。所以我們心理建設的基礎要與性德相應。

  大乘法裡面,這是我常常講的,講了幾十年,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薩,地是心地,藏是寶藏,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很相似。心地寶藏,藏的是什麼東西?藏的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可惜這個寶藏被藏在心地,也跟一切的染污混雜在一塊,就變成像礦一樣。金礦裡純金在,但是被一些泥沙混雜在一起,我們得不到受用,必須要開採、要冶煉,把這些渣滓淘汰盡。那個渣滓就像貪瞋痴慢、煩惱習氣,把這個東西去盡;去盡之後純金就出來了,我們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就露出來了,一個道理。

  所以修行不是修真的東西,真的東西是你本有的,你修什麼?去煩惱、障礙而已矣,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佛教給我們持戒、修定、開慧。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自己過去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他怎麼修成的?他把他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唯一做這麼一樁事情,就是為這個事情而來的,為我們示現,教導我們。我們凡夫善根深厚的人,信受奉行,那你就很快的煩惱習氣少了。我們不說斷乾淨,少了。少一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透一分,你少兩分就透兩分,少三分就透三分。所以你修行的成績在哪裡?就在你的相好,在你的聰明智慧,看你透多少;煩惱去幾成,你就恢復幾成。

  所以你要曉得戒定慧三學,智慧、德能、相好那不是修的,不是修得的。你認為這是修得的就錯了,這是本有的,只是這上面的障礙你去掉多少,它就透多少出來。佛法修學是斷妄想分別執著而已,斷煩惱習氣而已。

  『安住金剛不可壞』,「金剛不可壞」是性德、自性。第二首:

  【香藏摩尼積成岸,日燄珠輪布若雲,蓮華妙寶為瓔珞,處處莊嚴淨無垢。】

  第二首是頌香海之岸,就是四面的岸以及網;瓔珞也是網一類,這是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的。『香藏摩尼積成岸』,這個岸不是土石的,是香藏摩尼;底是清淨妙寶,底是心地。從心地表現到外面,這就是「岸」。中國古德所說的誠於中,一定形於外,掩飾不住。巧於掩飾之人,世間一般人看不出來,被他矇騙了;世間道德之人,有學問的人,心地清淨的人,瞞不過他。他說不說?他不說。他很清楚,他不說。他為什麼不說?明哲保身,說了會惹禍害。人家的祕密被你看出來了,他要防止這個祕密的洩漏,總得想辦法把你除掉。世間有多少高人,所謂深藏不露,深藏是他所了解的這些事實真相,一絲毫都不會透露。你看到好像是愚人一樣,他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大智若愚,不說。說了怎麼樣?說了沒有用,反而有害。所以勸不勸人?不勸人,勸多了反而變成冤家對頭。哪些人他勸?真正有心向善,真正能改過自新,這種人要勸他、要幫助他,你要不幫助他,你對不起他。不能的,就不能勸。

  這是我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看到的,他對學生、對同參道友、對社會一般大眾,實在講他表演做給我們看,我們在這裡面學會了。什麼人可以講,什麼人不能講,我們經學班的同學真正能講的、能說過失的,就是老師他會罵的、甚至於打的,我們這一班二十個人當中,大概只有五、六個人。老師常常罵的,有的時候打,那是什麼人?真想學,真能改過。真正學的心並不很強,喜歡學,也很好學,但是老師要是話說重一點,表情上就顯出來,很難接受;老師清楚,以後不再說了。對你很客氣,絕不跟你結冤仇。你到班上來聽,歡迎你來聽;你來講小座,也讓你講小座。這一班二十多個人不是各個都能成就,各個都成就是表面上的,真正能成就的幾個人?老師心裡清楚明白。我們今天回想起來,這是為我們做示現的,教導我們應該怎樣學。尤其在講經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面對著多少人,怎樣講解才能夠契機契理,能令大眾得利益,這是真實的學問。所以頌「岸」,這就是形於外;前面第一首是誠於中,這是形於外。

  『日燄珠輪』。清涼大師說這一句前面長行沒有,頌有。前面長行有菩薩持蓋,頌裡頭沒有菩薩持蓋。菩薩持蓋是經有頌無,日燄珠輪是經無頌有,這是清涼大師特別跟我們點醒的。「日燄珠輪布若雲」,這是岸上的莊嚴。

  『蓮華妙寶為瓔珞』。這顯然不是香海裡面的蓮華,香海裡面的蓮華底下有,有芬陀利。這是瓔珞編成蓮華的樣子,或者是有蓮華那種清淨的質料,因為它底下接著是妙寶。這都是裝飾,現在講都是裝飾,岸旁邊的裝飾。

  『處處莊嚴淨無垢』。內是清淨妙寶,當然透露在外面就清淨莊嚴。「清淨莊嚴」四個字可以說是這四句偈的總綱,自自然然流露在外面。

  【香水澄渟具眾色。寶華旋布放光明。普震音聲聞遠近。以佛威神演妙法。】

  這一首我們細細的去觀察,它並不是依長行次第來說的。偈頌裡面有表法、有說法,表法是屬於演。這個演的意思,不但是佛菩薩,佛菩薩所有一切示現都在那裡演法。演什麼法?都在那裡表演「大方廣佛華嚴」。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實際上是遍虛空法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香水』,實在講是心水,水是流動的。我們心裡面的妄念、妄想剎那不停,心水在波動,也起波浪。喜怒哀樂那是大浪,平常好像沒有什麼念頭的時候叫微波。大風大浪我們非常明顯的覺察到,微細波浪有的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這一句,『香水澄渟具眾色』,佛菩薩的心水是清淨的、是無染的、是定的。「具眾色」是說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的影像都投射在其中。前面我們讀到微塵、毛孔裡面含攝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這個地方是講到阿賴耶識含藏種子。種子沒有形相,一一種子跟微塵一樣亦復如是,我們在長行裡頭讀到。所以具足眾色,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只有《華嚴經》上講到,大乘經裡面從來沒有看到這樣的經文。

  『寶華旋布放光明』。「寶華」是表修德,性德雖然具足,如果沒有修德,性德透不出來。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性修不二」,一分的修德就顯一分性德,這一分性德對於學人來講是很大的鼓勵,增長信心。為什麼?真有成就。信心增長了,更努力的修學。兩分修德,性德透兩分,好像是修幫助性,性幫助修,相輔相成。

  這一樁事情實際上就是看破放下,放下是修德,看破是性德。我們凡夫一定要曉得,一絲毫都沒有看破,所以修行從哪裡修起?從放下修起。沒有放下之前,你所學的是見聞之智,是從外面學來的,不是真智慧,從經典裡面學來的,從聽教裡面學來的。

  聽教,我不講聽經。聽教是什麼?善知識的教誨。佛法的經律論都是善知識的教誨,沒有放下,沒有真正去修,這就是儒家講的「記問之學」。你聽得再多,你也學得會講,不是你自己的,沒有通過自己的實驗,沒有通過自己的實證,跟人講,講的心也不踏實。所以別人聽了跟你的心不能起共鳴,在佛法裡講,你沒有攝受的能力。你要是做到了,你見道了,那你講的你的心踏實,就是一點疑惑都沒有,這樣能攝受聽眾;聽眾聽了之後,他心裡有所感動。

  所以修行要從放下開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你要不放下,一分不放下,你一分都不能夠看破。智慧不開,學得很多,聽得很多,這是什麼?聰明,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你可以增長世智辯聰,但是世智辯聰又是所知障,你說麻煩不麻煩?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修行實實在在不容易。但是老實跟你講,這也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你不肯做。

  佛法教人,入門先教給你修學的總綱領,這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告訴你,一絲毫隱瞞都沒有,他是怎麼修成的。總的綱領、總的方向、總的目標,你一來就告訴你,這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的意思是覺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淨而不染,一開頭就把這個總的綱領告訴你。我們凡夫現在在什麼境界?迷、邪、染。佛在什麼境界?覺、正、淨。覺正淨是佛,迷邪染是凡夫,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我們反過來,反迷邪染為覺正淨。「反」要是聽不懂,我們換一個字「轉」,轉迷邪染為覺正淨,轉迷為覺,轉邪為正,轉染為淨,這是總綱領。怎麼轉法?那再細說。戒定慧三學是跟你細說,說了之後你要會轉。

  從前李老師常常叮嚀、囑咐我們,「你要做個轉變」,這個轉變是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譬如從前對父母不知道孝敬,現在學了佛,你要把不孝轉變成孝順,你所學的東西就落實了。不孝放下了,孝順現前了。孝順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以前對老師、對尊長不知道恭敬,現在學了之後知道了,把不敬放下,自自然然恭敬心生起來了。我心裡有恭敬心,我不知道怎麼表示,不曉得怎麼表達?不需要,自自然然的。所以威儀不是做作的,是自然的,不需要學習的。

  在初學為什麼要學威儀?儒家《儀禮》裡面三千威儀,佛法裡面一出家,沙彌有二十四門威儀,為什麼要學?是你的性德沒有現前,你要向佛學,要向法身菩薩學,法身菩薩表現在外面就是這個樣子,完全是自然的。我們現在學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可以幫助我們加速度的達到明心見性,有這個好處。如果我們不學,性德又不現前,永遠被無明煩惱習氣蓋覆住,這個很苦。

  所以真正要明心見性,你不學佛菩薩怎麼行?戒定慧是佛菩薩表現在外面的形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會認真努力修學。不明瞭就常常問:我為什麼要學這些?甚至於還有個錯誤觀念,我為什麼要被他牽著鼻子走?思想上產生錯誤,絕對不是被人家牽著走,不是的,人家沒有牽你走!

  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活規範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自然的流露,沒有一絲毫勉強。佛陀當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寫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威儀,佛什麼時候造作?我們一定要懂得。這些性德讓我們凡夫看到、接觸到,從內心裡面生起敬畏。這個敬畏表面上看好像是對人,對這一位道德之人,對這一位大善知識,而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是對性德。你往更深一層去看,你才發現那是性德,我們自己自性本具。明心見性的人,將性德完全顯示在他的形象、在他日常生活行為當中,表演給我們看的,為人演說,讓我們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這個性德是好,我們今天是錯了,是應當要回頭。他那個演是教我們,來啟示我們,來幫助我們,沒有別的。這就是「寶華旋布放光明」,「旋」是迴旋,周遍的意思。

  『普震音聲聞遠近』,「普」是普遍,也是平等,「震」是震動。音聲在這個地方還是表法的,菩薩的形象,菩薩的教誨,隨著學習的大眾向四方傳播。怎麼傳播法?譬如我學了,我把我以前不善的習氣統統都改過來了,我走到哪個地方,不就是在傳播老師的教誨嗎?老師的學生很多,走到哪個地方就傳播到哪個地方;傳播有多少,那就看我做到多少。我們學生有很多人,每一個學生做到的多少不一樣,做到多的,影響力大,影響的時間久;做到少的,影響力小,就是如此而已。老師一生在為人演說,我們學到之後也是到處為人演說,這是「音聲聞遠近」。

  現在在這個世間,資訊跟交通便捷,我們的生活空間已經不是一個城市、不是一個地區了。社會大眾人人都有旅遊的機會,度假。現在度假不是到城外風景地區去遊覽,多半出國旅行。我們學了佛的這個形象,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正過來,這個形象隨著你的旅遊,不都帶到各個旅遊觀光地區了嗎?如果你接受的教化深,你的功夫也深,你的感化力量強,影響力強。多少人不信聖人教誨的,不信佛菩薩的,看了你這個樣子,他的信心就生起來了。好!他讚歎好;是好,是跟一般人不一樣。

  從前我們跟一般人完全一樣,這個不一樣是這麼多年學來的,跟佛菩薩學,跟善知識學;天天不間斷的在學,天天不間斷的在改,改毛病,改習氣。這個形象不是裝模作樣,也是自自然然變化的,變化得連自己都不知道。那個潛移默化,從前我們總以為是對人家講的,現在明白了,潛移默化實際上先對自己,然後才能夠影響別人。自己的成就是天天在讀經,天天在研教,天天在學習,不知不覺氣質變化了,形相產生變化了。

  形相是身體,我們的色相、我們的體質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產生變化,也不是有意的。刻意求變變不了,為什麼?那個刻意就是個妄念,妄念是障礙,妄念哪能夠轉煩惱?轉煩惱要智慧,不是妄念,打妄想不行,一切隨順自然。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自然然發生變化;要不隨順自然,刻意去求,那障礙了,反而求不到。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在哪裡?在經論。隨順經論的教誨,把經論教誨落實,盡心盡力去做,一切效果是自然的。影響也是自然的,「聞遠近」是影響,決定不刻意去求。刻意去求就變成攀緣,就不是隨緣,攀緣就造成障礙。

  末後這一句,歸結到佛菩薩的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這一句意思很深,它不是說宣揚妙法。不是說「宣」,不是說「說」,是演,表演。「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在我們的形象裡頭,在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當中,從這個地方透出來。這就是講統統做到,自自然然做到,沒有做作,沒有刻意有意去做,沒有!自然的,這叫做功夫,這是真正的成就,都在日常生活當中。

  頭一個「清淨妙寶布其底」,這個最重要,這是根,你要是沒有這個根,全部都沒有了。這個根,我們今天換句話來說,大家容易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經上講的是戒定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正覺是慧;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正覺是佛寶,三學三寶具足!真誠是底,底之底,慈悲是相,體之相,自自然然顯示出來。

  我們只要真幹,不需要天天求佛,佛自然加持。為什麼?跟佛的本願相應,佛的本願就是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我們今天發心,發心為眾生做好樣子。所以從起心動念,這個樣子、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不可以讓一切眾生來模仿、來效法,這個念頭不能起。我的言語、行為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種言語、這個行為要不得,這個言語、行為就不起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是佛,我們真的發心這樣做,佛菩薩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何必要求?不要求,自然就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如來所說一切妙法都在我們形象裡頭,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頭,這叫「演妙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