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三一卷)  2003/1/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31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正顯佛興,別顯的第四句:

  【無邊妙色具足清淨。】

  這是別顯第四句,是講的「色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湛然常住,稱為妙色。色色無邊(則稱為具足),故云具足。並無質累,是謂清淨」。我們先看這幾句註解,都是不思議的境界。第一個常住,永恆不變,這才稱之為妙色。凡是有變化的,色彩再美不能叫妙。為什麼?它存在的時間不長,不能叫妙。色色無邊則稱為具足。換句話說,這個色相是遍虛空法界的,而且沒有質累,所以叫清淨。

  什麼是質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累贅麻煩。它沒有,它是清淨的,確確實實這裡面沒有毫分不淨夾雜,純淨純善,這是法身如來的色相。法身是體,報身是他現的相,應化身是他的作用,這三身是一,這才真的叫妙。法身遍一切處,沒有形相,它能現相,現的報身,報身何以能周遍?報身的智周遍,報身的能周遍。這個能是能力,眼見這個見的能力周遍,遍法界虛空界他都看得清楚,他一點障礙都沒有;微塵裡面所現的世界他也看得清楚;毛孔裡面所現的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他都看得清楚,他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你看,見的能力周遍法界虛空界,聽的能力也是周遍法界虛空界,乃至鼻嗅的能力、舌嚐的能力、身觸的能力、意知的能力,這六根的能力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報身!

  作用是應化身,應化身也沒有障礙,隨處現身,隨緣說法,能在一剎那現無量無邊身等眾生數,跟法界虛空這一切眾生的數量相等。這個話如果對於佛法沒有相當程度的契入,不但是聽不懂,聽了以後是什麼?這是神話,這不是真的,哪有這種事情?沒有這個道理。確實是沒這個道理,實際上來給你講道理太深了,你沒有悟道,你沒有見道;不是沒有道理,它真有道理。

  這個《鈔》裡面(鈔是小註,註解的註解),色相,即福德身;所以論福德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福德圓滿了。當然這個福德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自性雖然本具,如果沒有累劫的修行,把自性裡面的障礙化解,自性裡頭這樣大的福德不能現前。我們自性這個能力失掉了,樓上樓下講話還要裝對講機,隔壁房間講話得用電話。你看看本來的能力不需要這些東西,可以跟遠方的人交談。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邊的距離,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國土。假設用佛國土,大小不一樣,並不是相等的,最小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黃念祖居士常說的十萬億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是最小的。我們就以這個最小的來算,十萬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像這樣單位十萬億個,那一邊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邊教學。我們跟他距離這麼遠需不需要電話?不需要。這個耳朵很靈光,阿彌陀佛在那邊講經說法,我在這裡聽得清清楚楚;我的眼睛也很靈光,阿彌陀佛在那邊教學,我在這個地方看得清清楚楚。本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德能,統統都有,要什麼工具?

  現在我們坐飛機,從太平洋這一邊飛到那一邊,飛十一個鐘點。佛菩薩看到,笑!笑什麼?兩、三歲小朋友玩的玩具,非常笨拙。你看十萬億佛國土這樣的距離要多久的時間才到?這一彈指就到了,比光的速度快。光的速度,一彈指,是一秒鐘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三乘四一百二十萬公里。實際上,現在我們測定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彈指是一秒四分之一,光的速度這一彈指大概七、八萬公里的樣子。但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彈指已經到了,哪裡能夠相比?

  這個就說明心的能量跟物質的能量,兩個不能對比,物質的能量很有限,心性的能量沒有極限。佛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恢復性德的能量,沒有極限的能量,遍法界虛空界,一彈指它就圓滿了;不是到一個地方,面面都到了,重重無盡的世界全都到了。這是性德,法爾如是,你看看這個福報多大!所以是福慧二足尊。我們平常會念二足尊,二足尊裡頭的境界,說老實話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我們可以說這六道裡頭的凡夫,如果不能夠深入《華嚴》,這二足尊的境界是模模糊糊的,哪裡會懂?

  凡夫既然迷失自性太久了,那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自性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能力,忘得一乾二淨。怎麼恢復?佛教給我們修行。我們的問題出在行上,行是行動。心的行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裡面產生錯誤;口的行為是言語,產生錯誤;身體的行為是動作,也產生錯誤。就是說,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相違背,不順性德。佛對我們的教導是讓我們慢慢的學,學著隨順性德,這就對了。

  所以,前面這個經上有這麼一首偈,說「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以清淨,是故妙色為福之果」。這個妙色是修福的果報,這個果報是性德現前,是這個,這不是普通的果報。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修,修一切福,福德的深廣像大海一樣。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清淨。這個福怎麼修?記住佛家常講的修行,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經裡面跟我們講了一個原則,什麼是錯誤的行為?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經上講了個清淨,「悉以清淨」,與清淨相應這個行為是正的,是與性德相應;行為要不清淨就是錯誤的。

  《無量壽經》上這個經題講得好,「清淨平等覺」。雖然把原則說了三個,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清淨一定平等,心地平等一定覺悟。這就像什麼?像水一樣。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作水,用水來表法,來表這個心。水要清淨,沒有一絲毫染污,這水清淨;水要平等,沒有一點點波浪,這個時候的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照在裡面照得清清楚楚,那個照就是覺。所以清淨平等覺,,我們可以從水這個現象看出來。

  所以我們供佛、供菩薩最重要的供具就是一杯水。其他什麼都可以不供,那一杯水非常重要。水是什麼?提醒自己,我的心,用心要像水一樣,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一樣的覺照。供這一杯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給我自己看的,時時刻刻提醒我;我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清淨、平等、覺照相應,這叫修福德!這個福德裡頭還有智慧,福慧雙修,因為清淨平等是福,覺是慧。這你就該懂得,我們所想的、所見的、所看的、所說的、所做的,沒有一樣不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種人日常生活都叫稱性起修,性就是清淨平等覺,他所修的果報就是這個經上講的『妙色』。

  三世說得好,過去是這樣修法,現在是這樣修法,將來還是這個修法,成了佛之後還是這個修法。成佛之後為什麼還要這樣修?做給別人看的,這大慈大悲,幫助眾生覺悟。佛菩薩跟一切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他們身語意三業與覺正淨相應,凡夫身語意三業與覺正淨相悖,這相悖就叫造業,果報是什麼?果報是三途六道,現這個果報。

  這個上面經上還有一首偈,清涼大師在此地又給我們提醒,我們要學。這一首偈是說「不可思議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嚴最無比」。佛的色相端正莊嚴,一切眾生沒有辦法跟他想比,這福報現前的。末後這一句是講的果報,前面三句是講他的修因。如果我們要想得這個果報(果報哪一個不想),那你就應當向佛陀學習。你看人家是怎麼個修法的,第一句是講時間長,長時間不是短時間,不可思議的大劫海。

  第二句是說他的修行,無量劫當中他修的是什麼?他說「供養一切諸如來」。沒有別的,就是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誰?過去一切諸如來,現在一切諸如來,未來一切諸如來。哪些是諸如來?除了自己之外,統統是諸如來。佛在經上常常說,這一部《華嚴經》不知道重複多少遍,「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諸如來裡面最重要的是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現前九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我們有沒有真正發心,盡心盡力供養他們?這供養當中,大乘經裡面常常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怎樣修法供養?那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出一個最好的樣子。這個最好的樣子是什麼?是個覺悟的樣子,這是法供養。所以法供養,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講到法供養,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如法修行供養」。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殺生,我們要連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這是法供養,這是供養三世一切諸如來。不偷盜,我們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想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都斷掉了,這是修不偷盜的法,供養三世一切諸如來。

  佛在經典教導我們的字字句句,我們都明瞭、都清楚。所有一切教導我們隨順,佛陀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落實,要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不但不做,連那個念頭都不生。這個樣子累劫修行,他不是講一年、兩年,不是講一世、兩世,無量劫中隨順不違背,這才成就真實的功德。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普以功德施群生。

  功德裡頭有福德,這個福德我自己要不要享受?不要。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智慧圓滿,我們看到了。他在一生當中講這麼多的經典流傳後世,智慧真的第一,在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留下來的教誨,沒有一個人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真實智慧的流露我們相信。

  那福德?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好像很沒有福報的樣子。沒有看過好像他有什麼好的享受,連穿的衣服都糞掃衣。別人丟的破舊衣服,丟了不要的,他撿起來洗洗乾淨,把還可以用的這些布塊剪下來,湊起來縫在一起,這袈裟!那我們現在這個袈裟,實在講不是人家丟掉的布,買來一塊好布,把它剪碎了再縫起來,意思就不對了。他們那是到處撿人家丟的破布,因為顏色不一樣,料子也不一樣,所以縫起來之後染色,染成這種咖啡色。所以我們今天做出這個形象是個紀念,看到這個衣服就想到過去諸佛菩薩,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看他們的物質生活,這叫什麼?節儉。叫什麼?知足,知足為富。不知足的人,縱然他有億萬財產,他還貧窮。為什麼?他還要求,還覺得不夠;知足的人,夠了,不求了。你說哪個富?

  還有念頭求財,財沒有足;釋迦牟尼佛足了,不求了。名也不求了,利也不求了,富也不求了,貴也不求了,這叫真富貴。死了以後到今天將近三千年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三千年了;三千年後,你看看這個世界上多少人紀念他,多少人想他,多少人建築大的宮殿裡面塑造像來供養他,這個福報多大!誰能比得上?古今中外的帝王,在今天哪一個人給他建個大殿,塑個像去供養他?沒有,跟佛跟孔子一比差遠了!你們想想看。所以物質的生活不缺就是富就是足,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絕不貪圖享受,沒有這個念頭。

  我們今天在此地建這個小道場,教室完工之後,我們的硬體設備就到此為止了,夠了。我們不需要蓋這些宮殿式的這些房子,用不著,那個叫勞民傷財。我們只要有個小地方,能夠遮蔽風雨,足矣!生活愈簡單愈好,蔬菜,我們現在已經有三個菜園了,吃不完,我們沒有用化肥,沒有用農藥,菜園的菜摘下來就可以吃,用不著洗。這個在今天這個世間,你看看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在這個地方安居樂道,讀書樂,那真樂。那個快樂那種享受世間人連作夢也想不到。但是什麼?你要不讀書你不知道,你真讀你就曉得,你要是讀進去了,就樂此不疲。

  人間淨土,澳洲、紐西蘭是現在地球上的淨土。我們這塊地方是淨土裡面的極淨土,沒有福報的人在這裡住不住。到這個地方來住,那是現在不說別的,地球上第一等有福的人,你才能在這地方住得下去;你要沒有福報住不下去。正是中國諺語常講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是今天我們講到這是福德身。

  所以,所修積的一切功德要迴向眾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實際上他的大願只有前面七條,後面三條都是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迴是什麼?回頭,佛家常講的回頭是岸;向,向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什麼?這個方向是菩提、佛陀,「常隨佛學」。不向佛學,錯了!過去統統錯了,沒有認真向佛學習,今天我們覺悟,我們回過頭來,一切都向佛學。佛在哪裡?經典,特別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究竟圓滿的大覺。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知見,就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放棄掉,放下,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用經典裡面的理論做為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叫常隨佛學,這是迴向。

  接著底下一句「恆順眾生」,恆順是什麼?迴向眾生。最後普皆迴向,那是迴向法界,就是迴向真如、迴向自性。所以末後這三條統統是迴向,這個裡面這三句是同樣的重要。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要隨順,隨順是用智慧不是感情;感情的隨順結果都是禍害,智慧的隨順才能夠感化眾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

  末後這一句「普皆迴向」,總而言之一句話說,自行化他都要隨順性德。所以這一首偈有「普以功德施群生」,諸佛菩薩是這麼修法的,無量劫中從來沒有改變,所以他得的果報殊勝。「是故端嚴最無比」,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修德跟性德相應,這是事實真相。什麼時候成就這樣的福報?跟諸位說,分證位佛就得到,雖得到不圓滿。分證位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個福報就現前了,這個人智慧開了,煩惱習氣斷了。

  我們很幸運,有幸能夠聽到,能夠看到,看到這些經典,聽到這個說法,心裡面覺悟了。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落實?有沒有做到?果然落實做到了,我可以說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你不會離開圖文巴這個地區。就像當年中國慧遠大師,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虎溪為界,一生不出這個界線,福地!住在這個地方清淨無為,跟一切諸佛菩薩在一起。

  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一切菩薩所在之處,世出世間聖賢都在此地,你捨得離開嗎?你離開這個地方就下凡了。凡間裡面很複雜,五濁惡世,你願意到那裡去過日子嗎?那這個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下山怎麼去度他們?實在講,不必下山,自己道業成就了,所有眾生都得度了,影響力不凡,影響了四方。知道這個地方有道,真正的道場,知道這個地方有聖賢,自自然然有人來朝山,有人來參學,到那個時候,我們嫌這個山不夠高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交通方便,資訊發達,還需要下山嗎?還需要出門嗎?不需要了。

  我是都很不願意下山,現在最近還是要跑,什麼原因?只有一個原因,祈求世界和平,我為這樁事情。我要不為這樁事情,我哪裡都不去了。當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老師有一天上完課之後問我們學生,各言其志。他也像孔老夫子一樣問問我們學生,你們每一個人的志趣怎樣?大家講講。問到我,我向老師報告的,我希望有這個機緣能夠周遊列國弘法利生。老師笑笑:你個人能有一點成就,你不能度眾生。我聽了就呆了,怎麼不能度眾生?老師就說了:你想想看,哪一個人聽一部經、聽一次經就覺悟了,就成就了?他的話提醒了我,真的不可能。你自己有成就,你自己天天講,所以只有自己有成就,不能成就別人。

  我就向老師請教說:那要怎麼樣子才能成就眾生?住在一個地方不能動,這他教我的。所以李老師在台中,到台灣去,台中一住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在一個地方教學,那個地方的人成就很多,長時間的薰習這才行。老師給我的教訓我都記住,但是在那個時候怎麼樣?在那個時候我沒有緣,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安心長住,因為我自己沒道場,住別人的地方。住別人的地方得看別人臉色,人家歡迎沒有問題,我在那裡安心住下;到人家臉色稍稍不大對,這趕快走路了,沒有自己的地方。所以到七十多歲,我們總算在此地建了淨宗學院,這個地方不要看人臉色了,可以長住了。

  可以長住而不長住,這是錯誤。今天大家都曉得我今天在此地還不能夠長住下來,原因是世界動亂頻繁,眾生很苦。我能夠走動,對於消除衝突,對於和平安定有一點幫助,我應該要盡這一分心力,為這麼一個原因。沒有這個原因,有別人能代替我做這個工作,我向他磕頭頂禮,我就不要動了。

  諸位同學們,無論你們是在家出家,真正想成就,不能離開這個地方。身分拿不到沒有關係,你在此地天天修行,認真努力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給你安排,「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求不到是你的真誠心不夠,只要有真誠心求,求的是正法,自己成就,利益眾生,為眾生做一個好榜樣。眾生現在心都不定,心浮氣躁,你能夠表現一個如如不動這個樣子,這樣子能感化他,這就是現身說法,這就是自行化他。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句,第五句:

  【一切世間無能映奪。】

  這一句是說的「勝相」,勝是殊勝。這個『一切世間』,這一句裡面包含得多,不僅僅是天上人間。天還有二十八層天,除了六道之外,有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叫十法界,「一切世間」。這個經是《華嚴經》,不是一般大乘經,一般大乘經的範圍是只講我們娑婆世界裡面的十法界;《華嚴經》裡面那個範圍就大了,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一切世間」,這一句話應該是這個說法。沒有能夠跟佛相比的,這是講的「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這個別顯十句都是讚歎福德,這個總該是要記住,都是讚歎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色容蔽於大眾,威德懾於群魔,力無畏圓」。圓就是圓滿,十力圓滿、四無畏圓滿。誰能夠「映奪」?映奪的意思就是在他之上,勝過他。沒有,沒有能勝過他,這個相多麼殊勝!色,前面講過色相,這一句講的勝相。勝相裡面講的色,跟色相裡面講的色不一樣。這個色相,這個「勝」,勝相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但眾生見到佛像喜悅,而且尊重。我們中國人常講的令一切眾生生敬畏之心,又喜歡又怕,他有威德。所以註解裡面講「色容蔽於大眾」,這大眾之中(這就是講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人能夠跟佛相比。

  「威德懾於群魔」。他的智慧、他的德行,能夠讓一切魔王外道見到之後,都佩服,都順從。魔不害他,魔見到他,對他尊敬,來護持他。在世間,德行智慧修養功夫深的人,有這種懾服的力量,這外國人講磁場,他的磁場好,磁場殊勝。進入他磁場之內,惡人有惡念,這個惡念不生,在他這個磁場裡頭惡念不生。本來想害他,見到他之後那個害他的念頭沒有了,這被懾服,佛的威德太大太大!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魔外(魔王外道),見到佛之後,都能回心轉意做佛的護法,做佛的弟子。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魔王波旬亦復如是。那個大魔頭,可是見到釋迦牟尼佛服了,不但不破壞佛法,擁護佛法,做佛的護法。雖做佛的護法,習氣還是斷不了。那當然見到佛沒有話說,但是佛的學生當中他就有分別了,哪些德高望重的這些弟子,魔尊重他;德行稍微差一點的,魔瞧不起他。魔有分別心,看不順眼他就恨,就想整你。菩薩不如此,菩薩是一片慈悲。

  魔的煩惱習氣沒斷,所以魔王波旬就講了,到世尊末法時期的時候,他要來破壞佛法。佛當時告訴他,佛法是正法,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佛法,不可能的事情。魔王波旬說:等到你末法法運衰的時候,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毀壞你的形象。這就是現在人講的滲透,魔王滲透到佛法裡面來了。釋迦牟尼佛當時聽了這個話,一句話沒說,流眼淚。

  所以,今天這個佛門之衰不是沒有原因,真正原因在哪裡?佛法裡頭沒有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是如法修行的人,經上講「如教修行」,這真正佛弟子。沒有這種人,都是假的,打著佛的招牌破壞佛的形象,今天是這樣的情形。換句話說,統統都是波旬子孫。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裡頭最重要的,相信因果報應。我們不隨順經典的教誨,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貪圖一時的小利益(小利、小樂)。貪圖這一時,你有沒有想到將來的果報?這些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毀壞佛法形象,令社會大眾對佛法產生誤會是什麼樣的罪過?是什麼樣的果報?阿鼻地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不講假話,佛決定不欺騙人,不會拿這個來嚇唬人的,佛講的全是事實。

  人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你到哪裡去?千萬要記住,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你得要明瞭,千萬不能誤會。佛以什麼成就自己?以什麼幫助眾生覺悟?頭一個就是形象,第二個才是語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社會大眾做出的是什麼樣的形狀?我們仔細去觀察,他確確實實是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

  他給我們做的樣子,過最簡單的生活,穿得暖吃得飽。遮蔽風雨,他沒有房屋,樹下,找一棵大樹底下可以遮蔽風雨,過這樣的日子,沒有一定的住所。為什麼?怕起貪戀。所以他在戒經裡頭規定的「樹下一宿」。在樹下住一晚上,不能說這個樹很好,我每天都在這個地方,佔有了,那你錯了,不可以起貪心;第二晚上住,另外找地方,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教什麼?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去選擇;選擇,就起貪戀的心。

  修清淨心,修無分別心,時時刻刻做出這個形象來給我們看,無非是啟發我們覺悟。深深去體會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這個世間就像鳥獸一樣,哪裡有緣哪裡去,哪有什麼固定的?沒有。實在講,鳥獸牠也執著,牠也有分別。獸,牠有挖個洞穴,牠天天住在那個洞裡;鳥在樹上蓄個窩,牠每天住在牠的窩裡頭。你看佛教比丘,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夠住兩晚,那就是示相什麼?覺悟。示相給人看,也示相給這些畜生看,讓畜生看了也有覺悟的。所以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種種言語教學,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而已。教導眾生斷惡修善這是手段,教導眾生轉凡成聖那是目標,破迷開悟是樞紐,最重要的。

  我們這學了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了,這是真正發心要跟佛學了,以佛為師,我們是不是真正的學生?佛菩薩承不承認我是他的學生?不能依教奉行,佛菩薩不承認。不承認,你自以為是佛弟子,你是冒充的,你是假的;冒充是犯法的。法師給你皈依證、給你戒牒,那是你用手段騙來的,你不是真正佛弟子。這個在佛門裡面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欺師滅祖」;在中國社會上有一句話叫「背師叛道」,佛門叫欺師滅祖,這個罪過是在阿鼻地獄,比五逆罪還要加一等。有沒有人敢做?我們仔細觀察,有這個膽量的人還不少!

  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清楚,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常講非常幸運遇到正法,遇到淨宗,尤其難得遇到《華嚴》,這真不容易。幾百年當中,有誰講《華嚴》講一次?這太希有、太難了!如果不好好的學,不認真的學,你說多可惜!如果還隨順煩惱,還要做破壞佛教形象的事情,那不得了;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對不起現前給你授皈依傳戒的法師。這麼多個對不起,試問你怎麼做人?難了,果報必定自己承當。所以佛福慧圓滿,能令一切眾生見他的相、聞他的名起尊敬的心,能令魔王外道回心轉意護持正法。他的力無畏圓滿,所以有這樣殊勝的德相。再看底下這一句:

  【具眾寶相一一分明。】

  這一句是講的「貴相」,寶是寶貴,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貴相。我們中國人懂得,叫貴人,貴人他有貴相。相書裡面記載的哪一種相是貴相?通常我們一般人大概能夠記得的是兩耳垂肩,耳朵長這是貴相,雙手過膝這是貴相,其他的知道大概就不多了。在古印度,一般社會民間對於這些相好也非常重視。古印度有看相的、有算命的、有占卜的,大概古代的社會這些都相當流行。這個風氣一直到今天都不衰,看相算命的很多。我在香港幾乎每一條街都掛的有招牌,有看相、算命、看風水的,都很多,我有的時候打聽他們生意怎麼樣?說生意很好,求教的人很多。

  所以,他們講的貴相有三十二種,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好是細相。講相那是大的、粗的相,然後再看微細的那就有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統具足,非常希有!一般像這種貴相、好相,一般人有一個、兩個我們常見,十個、八個就很希有了;統統具足,確確實實千百年當中難得遇到一個。

  我們讀《了凡四訓》,你看看雲谷禪師問了凡先生,問他:你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有富貴?了凡先生答覆得很好,他說:富貴中人,類有福相,做官的、發財的都有貴相,想想自己沒有這個貴相,哪裡可能有富貴。做官,孔先生給他算命,只能做到一個小縣市的縣長,四川一個小縣市的縣長。以後,這是雲谷禪師教導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他做了寶坻的縣長,寶坻是大縣,那個不一樣,而且寶坻是屬於京師管轄,這個地位又不相同。

  命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過去生中修積的。那我們看佛,佛是無量劫中,真修!所修無量無邊的好事,總的一句,供養三世諸如來。這種心、願、行那還得了嗎?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諸如來,不但看的是有情眾生,連無情眾生都不例外。正是《華嚴》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他的果報是『具眾寶相,一一分明』,這個地方就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人道的娑婆世界人間所講的,在《華嚴》裡面「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以清涼註解裡面講,他說「貴相即相好莊嚴身,且順三乘,云過聖帝」。這個「且」就是方便說,把這個標準降低隨順三乘人。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菩薩還是權教菩薩,沒見性的菩薩,沒有離開十法界的。所以說超過聖帝,這個聖帝是指什麼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要跟佛比,佛的三十二相清清楚楚,就是「分明」,轉輪聖王這三十二相是隱隱約約,細看好像是有,粗看不明顯,不像佛的相好樣樣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這個後面引《俱舍論》裡的話說,「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此釋輪王相」,就是跟你解釋轉輪王相,這個相不正圓明。「今是世尊,故云分明」,現在說的這是佛,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分明。後面這句話說得好,「實具十蓮華藏微塵數相」,這就是我前面跟諸位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清涼大師這一句講得清楚,實實在在講具足十個蓮華藏世界微塵數。這不止三十二相,不止八十種好。再看下面一句:

  【一切宮殿悉現其像。】

  清涼大師跟我們說這一句是「應相」。那個宮殿就像鏡子一樣,為什麼?它是寶,眾寶所成,它能照見。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雖然沒有這些眾寶,但是人工製作出來的密度很好的玻璃,我們看到許多大樓外面完全用玻璃,街上的那些景色車水馬龍都照在裡面,像一面鏡子一樣都照在裡面。這在現代大都市裡面,很多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了,跟此地講的類似,這一切宮殿現像。所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這一句講的是應相,「不往普現,如鏡中像」。什麼叫應?佛沒有去,沒有到那個地方去的,就像鏡子一樣,鏡子已經照見了。

  《鈔》裡頭大師給我們說的,這就是十種身裡面的「力持身」,力持身不好懂,但是力持身跟這個應相合起來講,我們就比較容易懂。「如為龍留影,力持不滅」,這就舉一個典故來說,諸佛菩薩,我們不必說這個典故,說跟這個類似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得到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普遍的尊重敬愛。但是大家都知道,人生在這個世間必定有死,決定沒有長生不老這樁事情,沒有。佛要是滅度之後,那再也見不到佛了,如何能滿足大眾親近佛陀的需求?那這只有畫像了,只有造像了,屬於這一類的,這一類就叫應相。

  『一切宮殿,悉現其像』,那這一句我們就能夠很具體的落實了。你看所有寺院庵堂大殿裡面都供著佛像,這個佛像就是佛的應身、應相。見到佛像要如同見到真佛。中國古時候祭祀,聖人教導我們「祭神如神在」。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老師常常講,常常教導,見到佛菩薩形像如同真佛、真菩薩在,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利益。可是現在我們看到佛像供在這個地方,我們的心沒有那麼真誠。佛像雖然供在裡面,好像沒有看到,在佛菩薩形像面前還一樣很隨便、很放肆,一絲毫恭敬的態度都沒有,這哪裡能夠得到佛力加持?

  我們想求得感應,想獲得三寶加持,你對它尊重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得不到。不但得不到,怕的是得罪。千萬不要想到這個像是泥塑木雕的,這個像是畫的,他不是活的,我們這樣想法完全錯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掛一張照片,掛父母的照片;父母不在了,看到這個像就想到他人,想到他在我們面前。這個情多厚,這個恩多重。一個人在世間有恩有德、有情有義,從哪裡修來的?就從這些地方修來的。

  學佛的人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兩重意思:一個意思是報本反始。念念不忘老師,念念不忘,不忘老師的恩德,不忘老師的教導,認真學習是報答老師的恩德。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他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看到佛像我要成佛,看到菩薩像我要作菩薩。這個形像供奉在那裡無量功德。這不是迷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用意在此地。知恩報恩,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道理就不會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怎麼能成菩薩?

  我們今天許多同學常常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你用的心不正,所以你怎麼樣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用心要正、用心要誠、用心要敬,果然如是,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功夫完全在生活當中歷鍊成就的。學習在什麼地方?學習在生活當中學習,把經典裡面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修行。脫離了生活,你到哪裡修?

  所以道場,《華嚴經》一直講這個道場。道場沒有講一個所在,你自己心裡頭起心動念跟經典教誨完全相應,你人在哪裡,那個地方就叫道場。為什麼?你是個修道的人,修道人所在之處,它不叫道場叫什麼?道場不是形式,實質,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去學習。

  所以,這一句「一切宮殿,悉現其像」,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如鏡子照,照這當中有形像,這個說法一般人不懂;第二個說法,宮殿裡面供奉著佛菩薩形像,這個大家好懂。你懂得這一層意思,前面一層意思你也能體會。雖然沒有進這個殿堂,沒有看到殿堂裡面的供奉,只要一看到宮殿,你就想到佛菩薩,哪裡需要進去?看到大雄寶殿,你一定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這個裡面肯定供奉釋迦牟尼佛。陪伴著釋迦牟尼佛兩邊的,肯定是阿難、迦葉,如果不是阿難、迦葉,肯定是文殊、普賢。你如果看到這個殿,彌陀殿,你一定會想到這個裡面供奉的西方三聖;你看到觀音殿,一定會想到這裡面是供觀音菩薩;看到那個殿叫地藏殿,一定是供奉地藏菩薩。不必進去,悉現其像。

  現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寺院庵堂教化眾生那一種功能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沒人講解了,沒有人說明。你看看現在這些地方,無論在中國、在外國,我們都曉得觀光旅遊點,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所在了。好不好?好事。就是利用觀光旅遊,這觀光旅遊是觀光客、遊客,給他機會教育,好!對佛法來講是很好的一個宣導,宣揚教導。希望寺院庵堂裡面的住眾,都能夠正確的為這些觀光客做導遊;就把這個寺院庵堂一切的建設給他說明講解,把佛像種種表法講解給觀光客聽,就是給他上佛學課。讓他正確的認識佛法,功德無量無邊,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這個我們現在叫做機會教育。

  他認識佛教之後,真正想去學佛了,學道了,另有道場。那麼這個道場,現代化的建築,不要再建這些宮殿式的,不必建那些了,那些是古老的道場。千百年的老道場,把它恢復起來做為接引眾生機會教育的場所,行!真正道場是要建學校、建大學、建學院。弘揚佛法的道場,那是電視台、是網路,這是弘法的道場;真正修行的道場是大學、是學院。

  我們往年常講的,這個心目當中的彌陀村,彌陀村是什麼?是養老的地方,是修行的地方。是把養老跟老人大學、多元文化集合起來,這樣才能讓老年人過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一生。他這一生當中,感覺得退休之後住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的享福;提升自己境界,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個設施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