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三五卷)  2001/12/1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3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金燄菩薩偈頌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隨眾生根而化誘,普使眾會心清淨,故佛能成根智力。】

  這一首偈在前面已經跟諸位做了一個報告,這是如來果地上無比殊勝的權智。十力是十種智力,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類別,智慧起作用當然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德用,佛教導眾生為了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十大類,每一大類的境界都是等虛空遍法界,而且每一種智力一定圓滿含攝其他的九種,缺一種,這一個智力就不圓滿。這些道理與事實,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教化才能夠契機。

  根力之來源,在這首偈子裡面前面三句都是講過去世的修因,末後一句是講現在所得的果德,就是得到這一個根智力。既然佛是從無量劫前,生生世世修治而得的,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現在是在因地,不但是在因地,是在因地的初階。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斷,妄想分別執著時時刻刻起現行,我們不能不知道。心裡面想斷妄想,能不能斷得了?斷不了。為什麼?又增加了一個妄想:「我想斷妄想」,這是增長不是減少。如果不想,不想是無明,你說這個事情怎麼辦?這是六道凡夫無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第一個原因;不是增長妄想,就是增長無明,總離不開這兩邊。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得很好:「不學無為真道人,不斷妄想不求真」,他這兩句話,如果不能夠善解義趣,你會錯解:「那就算了,也不要斷妄想,也不要求真,隨他去吧!」還是錯了。佛法的言語,你一定要懂得它意在言外,如果依文解義,沒有不講錯的,你錯會了他的意思。佛家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都喊冤枉。《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如來說得沒錯,我們解讀錯了,這事難!

  所以大經大論上佛都提醒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沒有法子理解佛的意思,一定要有人說。什麼人?有修、有行、有證的人,我們常講契入佛菩薩境界。他能聽得懂,他不會把意思錯解,這個難!難,又不能不學,如果不學,換句話說,往後生生世世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事情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很恐怖、很可怕。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一聞千悟,沒這個能力;我們也不是下下根人,下下根人也好辦,老實、聽話,沒有什麼妄想,也沒有什麼疑問,教你怎麼幹,你就怎麼幹,這種人也容易成就。

  我們想想倓虛老法師常講的,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念佛的徒弟,沒有出家之前作鍋漏匠,生活非常清苦,這個人老實,出家之後,中年出家又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老和尚看他這個樣子就憐憫他,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也不問什麼好處,聽話,一天到晚就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多站著往生,預知時至。他住在鄉下破廟裡頭,鄉下有幾位護法照顧他生活的,趕緊到「觀宗寺」報告老和尚,這一去一回來,那個時候走路,沒有車,往返三天,他在那裡站三天。你看人家死了,站在那裡站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我們做不到,我們頭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止不住,這個鍋漏匠沒有胡思亂想,聽話,這叫下愚。佛度眾生,這兩種人好度,一點都不費事。你看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保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走得那麼好,那麼殊勝,沒有生病,預知時至,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要學習的。但是學不來,這是事實,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說,他說他很想學愚,就是學下下根人,學愚人,他說學不來,學不像。真的,一點都沒錯,我們這一類半吊子的人,上不上,下不下,最難度了。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苦口婆心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我們這些人、為這種根性的人。上智下愚太簡單了,幾句話就打發掉了,他肯定成就。

  觀機,最重要的是觀他的根性,根性勝劣。這種後得智怎麼來的?《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成就圓滿的後得智,這十首偈都是教導我們參學,成就這一類的智慧。首先教導我們要修、要治,「修」是修正,「治」是對治,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我們智慧才能現前。『大方便』,「方」是方法,方法上加個「大」,那就是方法裡面的綱領,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便宜,非常適合,我們說這個方法太好了,非常適合我,這叫方便。我們觀察自己的根性,觀察周邊同學的根性,過分、複雜的理論與方法,我們感覺得都不方便。在大乘佛法八個宗派裡面,密宗跟淨土宗都是修清淨心,我們為什麼捨棄密宗來修淨土?就是密宗的儀規太多,咒語很繁雜,不方便。淨宗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這個方便,不需要那些壇程儀規,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心裡有佛,口裡持名,他就相應了,這個法門叫「大方便」,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方便了。

  淨宗的經典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千百年來為什麼《無量壽經》不流行?淨宗最流行的是《阿彌陀經》,這什麼原因?《無量壽經》的譯本太多,原譯本不好讀,要去讀五種原譯本,幸好,原譯本總共有十二種本子,這麼多年來失傳了七種,現在剩下來的有五種,收在《大藏經》裡面。另外七種在唐朝時候譯經目錄裡面有,好像古人記載宋朝時候還有流通,這以後失傳了。五種也太繁太多,所以古來大德才發心會集。最初會集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會集本收在《乾隆大藏經》裡面,這什麼原因?修治大方便。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念念都要給一切眾生方便法,好修。龍舒居士實在講很了不起,在宋朝那個時候,他所看到的《無量壽經》的原譯本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裡面的「如來會」他沒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是根據四種本子,《大寶積經》裡面還有一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所沒有的,這一部分就缺失了,所以這個會集本就有遺憾。

  到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魏源居士五種原譯本他都看到了,他做個會集,但是很遺憾的,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他改動了原譯本的經文。這個說老實話,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可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後來麻煩可大了;你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他也可以改。將來把經本改得不倫不類,原來翻譯用的辭你斟酌斟酌,確實你用的比他的好,但是你不能改動它。另外「取捨欠妥當」,這是後人對他的批評,但是他所會集的,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好,這個本子沒有人傳。因為有這些欠缺,所以民國初年,在民國二十一、二年的時候,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會集,把前人這些缺失全部改正過來,他完全避免。五種原譯本細心的去比較,重複的地方就捨棄,經文全是原文,一個字不敢改動,這個本子是很完備的本子,非常值得讚歎,這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給末法九千年眾生做出「修治大方便」。

  夏老居士是什麼樣的人物,我沒見過,有一年曾憲煒居士,那個時候他還沒出家,住在邁阿密,請我到那個地方去講經,我就去了,接受他招待。講經的時候,我突然看到聽眾裡頭有不少當地的美國人,我感到很驚訝,原來請我去講的是《地藏經》大意,我一看很多當地美國人來聽經,我就跟曾居士說,我說我們換題目,他說換什麼題目?我說我們講「認識佛教」。讓當地這些朋友,告訴他佛教是什麼,這個比《地藏經》大意好,《地藏經》大意題目未必能接受。曾居士同意了,我們一共講了七、八天,就是現在流通在海內外的《認識佛教》,也寫成小冊子。

  曾居士告訴我,這些來聽經的當地這些美國朋友們,裡面有好幾位都有特異功能,所謂有神通。我說這個我很少聽到。他說我還沒有到達邁阿密之前,有我們結緣的書送到那邊,這裡面有黃念祖居士註解的《無量壽經》,前面有一張夏蓮居的照片,他說這本書他給這些當地通靈的、特異功能的人看,他們一看,看到夏蓮居的照片,他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就問他到底是什麼情況?他的身體是透明的,而且講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了,肯定這個人是再來人。從來沒有告訴過他,說得跟事實完全相同,證明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想想王龍舒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魏默深都不是等閒人物,對於儒佛精通,都會集不好,要等夏老居士來完成。

  我肯定夏老居士是佛菩薩再來,來幫助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有這個本子做依靠。有緣的人遇到了,這一生當中必定得度,這我肯定。這個本子,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囑咐我流通。所以現在有一些人起來反對這個本子,那是魔不是佛,聽從這些人的話是魔子魔孫,他來障礙正法,他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往生淨土的人,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非常希有,我們在這些年當中,我至少見到有二十多個,哪裡能錯得了!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居士,就是依這個本子往生淨土,他每天讀誦,天天聽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感應希有。他走了,他的冤親債主在居士林念佛堂,附在一個居士的身上講了一個多鐘點,給我們證明陳光別居士往生了,他們看到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這是冤親債主,他說:「我們不障礙,我們看到這個事情太好了,我們想求皈依,想求在這個地方聽經。」你看看,一個人往生,把他所有冤親債主都度了,這個功德有多大!所以方便不能不懂,這是佛法自古以來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你要不能觀機,你用的方法也許就錯誤了,就變成不方便。

  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會集成這個本子,是給一切眾生供養的大方便法門,有緣眾生得到了,你今天要把這個本子廢棄;不錯,原有的五種原譯本在,無論用哪個本子,說老實話,跟這個本子比較,是不方便。尤其是這個本子出來之後,當時慧明老法師,這是那個時代,在國內是普遍受到大眾尊敬的慈舟老法師,戒律精嚴,在台灣道源老和尚、懺雲法師都是慈老的學生,慈舟法師講過這個會集本,而且給會集本做科判。我們今天培訓班用的科判,就是以慈舟老法師科判做底本,這個科判,黃念祖老居士送給我的。這都是有修有學,有沒有證我們不敢講,至少是有學有修的大德。他們的學問、道德、涵養比你差嗎?人家對於這部經如此的讚歎,勸導大眾學習,你來障礙,你不怕因果?斷人法身慧命是什麼樣的果報,你有沒有去想想?人云亦云很可怕,人家往地獄走,不錯,你也跟著一道去,你愚痴。我相信老師,老師教導我的,他不會害我,老師囑咐我的必定有道理在。我一生奉持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依教奉行。這個本子我講過十一遍,肯定是大方便法門。

  『隨眾生根而化誘』,這個時代,往後九千年眾生的根性,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非常適合,教化眾生,誘導眾生,『普使眾會心清淨』,這個地方講的「眾會」,特別是說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洲,我們這個地球,所有佛門四眾弟子的聚會。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典,能夠叫大家的心得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個是了生死,不但出三界,超越十法界的不二法門。縱然我們對於諸佛菩薩境界不能契入,也沒有關係,只要抱定這一句六字洪名,如果你還有能力,受持《無量壽經》,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真正是「萬修萬人去」。在這一兩年當中,我們還從鬼神那邊得來訊息,他們對這個會集本尊重,會集本的光芒太大太大了,超過其他一切的經典,很多很多的鬼神歡喜聽,不敢看,光太大了、太強了,對這個本子敬畏之心,讀誦受持,無量無邊的功德,誰知道?

  『故佛能成根智力』,佛的根智力是這個因修成的,我們要在這裡學會,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我自己的根性是屬於上根、中根,還是下根,然後你才能觀察周邊的同修,出家在家,仔細觀察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他對於經教有什麼樣程度的認知,他理解到什麼樣的深度,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仔細去觀察,常作如是觀,你就不難理解了。所以這個根智力,我們從偈文上了解,「往劫」,那是很長很長時間修成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經驗的累積,智慧的揀別,因為他這十種都是智力,智慧現前,加上經驗的累積,所以觀機入微,誘化契機,這才能夠普度眾生。這一首我們就學到此地。第四首

  【如諸眾生解不同,欲樂諸行各差別,隨其所應為說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第四首偈,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是「種種解智力」,又名「勝解」,勝是殊勝之勝。大師後面說:「若從他起信以為其先,或觀察諸法以為其先」,這個先說緣起,舉出這兩大類:第一個是依他,聽別人講解,你明白了,你懂得這個意思;另外一種是見相,見到外面的形相明瞭了,相都是表法的,見色聞聲各人理解的不一樣。譬如聽音樂,我們佛門裡面講聽梵唄、聞鐘聲,這是「從他起信以為其先」,兩個人同樣的聞梵唄、同樣聽鐘聲,感受不相同,各人領解的程度不一樣,我們一般講各個悟處不相同,有人小悟,有人大悟,有人完全不覺悟。見相亦復如是,我們幾個同學,大家在一起學習,老師把這個形相表法的意思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同樣見到這形相,感受不相同。譬如我們見佛像,見到釋迦牟尼佛佛像,你有什麼感受?許許多多人見到沒有感受,感受這個像塑得很好,塑得很莊嚴,其他的他就說不出來了,燒香膜拜而已,求佛菩薩保佑,求我升官發財,保佑我家裡平安,這是世俗絕大多數,他的理解就這麼一點點。

  真正學佛的人,我們學淨土、學《無量壽經》的人,你見到佛像,你的領解跟別人不一樣,你見到佛像立刻會想到「八相成道」,他在教導我們,這個形像在成就我們。八相成道第一個「入胎」,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來幹什麼的?不是為自己享福的,不是為自己受果報的,這統統都沒有,來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如果講因果,釋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裡面曾經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現在成佛了,我們現在這些眾生與他有緣,希望他來幫助,他降生到這個世間來,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來幹這個的,於是示現出生。出生確實跟一般嬰兒不一樣,他一出生就會走路,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些人聽了這句話,認為釋迦牟尼佛太傲慢,一點謙虛都沒有。這是誤會,那個「我」不是指我們肉身,「我」是「常樂我淨」四淨德。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天上天下這是獨尊。這說的是什麼?性體、性德,「我」是代表性體、性德,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個是我,不是指肉身,所以凡夫會把這個意思搞錯。佛家講「無我」,怎麼會說「唯我獨尊」?你要懂得無我,無私無我。大乘了義經裡面講的「我」是什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我」,或者是虛空法界是我心相,剎土眾生是我身相,這個「我」真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了。一定要曉得佛菩薩說話的義趣,意思在哪裡;那是真我,我們講「大我」,不是小我,不能不明瞭這個意思。

  『如諸眾生解不同』,眾生是凡夫,是六道凡夫,他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我們現在常講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們的理解都不一樣,反應當然不相同。這個反應是什麼?反應是受,我們講的感受,或者是享受,千差萬別,佛用歸類的方法,把它歸類為「苦、樂、憂、喜、捨」這五大類,你感受再多總不出這五大類,這樣說話就方便,五種受,這五個種類。這是講他的欲,欲是他的樂受,各個不相同,說法教他,方便當然也不相同,這才有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不是佛發明的,應機而說。

  第四首:

  【如諸眾生解不同,欲樂諸行各差別,隨其所應為說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這是講「種種解智力」,前面也舉了一些例子,給諸位做了說明。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欲樂諸行』,他提出幾點也非常好,他說種種解讀也是欲,欲裡面含著有信、有歡喜、有愛好,都是屬於欲望。他還舉了幾個例子,譬如世間人貪財,這是他的欲望,他對貪財感覺得很有樂趣,或者是好名,喜愛世間的名聞利養。修行人喜歡入禪定,喜歡坐禪,喜歡求智慧,這是講佛門的四眾同學種種不同。「如來正知,令捨不淨,增長於淨」,這個意思我們要懂,為什麼?凡是與貪、瞋、痴、慢、疑、惡見掛上鉤的都叫不淨,你的心不清淨。佛幫助眾生要把這些不淨捨掉,增長清淨平等覺,這是佛法,這是正法。清涼這幾句話說得很好。

  這就是『隨其所應為說法』,「隨其」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為他說什麼法?其實哪有法好說?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會上講得很明白,佛無有法可說,這個話是真的。眾生見佛,佛給他說法,佛看到他有毛病,告訴你,你把這個毛病改過來,這就叫說法。所以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為什麼?沒有毛病,自己沒有毛病,他也沒有毛病,有什麼好說的?佛跟菩薩見面有話好說,菩薩的心地沒有到純淨,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佛還要教他,等到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了,佛就沒話好說了。佛佛道同,佛跟佛見面心地都住寂滅忍,清淨寂滅。

  由此可知,佛對眾生所說的一切法叫應機施教,你有什麼毛病跟你說什麼法。各個人毛病不一樣,所以法門就變成無量無邊,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你明白這個意思,你就可以學講經了,經有一定的講法嗎?沒有,佛無有定法可說,經怎麼會有定法?經要有定法這經就死了。佛所說的法是活的,用文字紀錄下來也是活的,沒有一個字、沒有一句是死的,展開經卷,你要看看對象是哪些人,我們應該怎樣來講解,就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個講法。一個講法那叫死在句下,念書的人,我們常講書呆子,講經的人這個講法叫佛呆子,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從前李老師講的。活的!同樣是一部經典,同樣是這一段經文,對人有對人的講法,對鬼有對鬼的講法,不一樣。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古今的那些註解,註解最多的是《金剛經》,《金剛經》自古以來有五百家註解,它要是一個講法,哪有那麼多註解?每一個註解意思都不相同,相同怎麼能夠流傳到後世?講法不一樣。為什麼?註解的人、講經的人,他自己解讀淺深不相同,他講解的對象不相同,所以一部經有許許多多的解釋,也就是有許許多多種的講法。這裡面要遵守一個原則,一定要讓聽眾得利益,佛經裡有一句話,我們念得很熟,「饒益眾生」,益是利益,饒是最豐富,最好、最多的利益,幫助眾生,你的誘導教化就成功了。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你看看一切眾生他是什麼毛病?倫常道德完全忘得乾乾淨淨,所以才造成這個社會的動盪不安。社會動盪不安的根源是什麼?人心。人心動盪不安,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依靠,在佛家講「依止」,依止比依靠好,意思圓滿。依就是依靠,止是停止在那個地方,像船靠了碼頭。現在的人心就像船行在大海遇到大風大浪,危險極了!造成的果報是天災人禍,天災人禍是這麼來的,人心造成的。懂得這個原則,知道眼前這個狀況,我們講現在眾生需要什麼?他心裡並沒有需要,我們知道他需要什麼,他需要倫理,他需要道德。而倫理道德,說老實話,他連作夢也沒想到,他只想我們怎麼能夠讓這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能過好日子,他想的是果,這個果的因是什麼?因是倫理道德。

  我們就懂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面教學、講經說法,重點在哪裡?重點是印光老法師所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老人家這十六個字教導我們,是末法九千年弘法利生的總方向、總目標,印光大師為這個來的。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學生,以前我不了解,我不認識他,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在台中所作所為確實是遵守印祖這十六個字,這是印祖的真實弟子。李老師教我要學印祖,確實我想想印祖這十六個字,不僅是當前迫切需要,我想到往後末法九千年,他老人家這個指示,方向目標正確純正,沒有錯誤。

  我們所依靠的經典是淨宗的五經一論,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境界原來就是極樂世界,要想契入華嚴境界談何容易!你不能夠斷見思、塵沙,還得破一品無明,你入不了這個境界。可是諸佛如來有大方便法門,教導我們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入了,方便門入了,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得到諸佛的讚歎。眾生「欲樂諸行各差別」,這是大欲大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廣度虛空法界一切有情,這是大欲大樂,淨土宗可以辦到。《無量壽經》,特別是會集本,我跟會集本的緣非常之深,我們是一脈相傳。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的教是跟梅光羲居士學的,梅老居士是他的老師,在那個時代,大家尊稱他為梅大士,大士是菩薩,他跟夏蓮居老居士是同參道友,兩個人關係非常密切,黃念祖居士是他的外甥,他妹妹的兒子,黃老居士的佛法是跟舅舅學的,舅舅又把他送到夏蓮居那裡,做夏老的學生,是夏老的傳人。我們有這些關係在,跟別人不一樣,梅大士、夏蓮老、印光祖師,我們有法乳的淵源。

  我們了解世間苦難眾生,他們有欲望、有愛好,這個欲望愛好的口味太小了,我們要教導他有大欲大樂。「隨其所應為說法」,隨著眾生的愛好,《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正確的。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跟我們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但說法要恆順,形象也恆順。大乘佛法是什麼?我們在《華嚴經》開講的時候擬了一個題目,希望大家對佛法有個正確的觀念,我們這個題目題的是「現代生活藝術系列」,這是華嚴淨土,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藝術,確確實實給你帶來的是幸福美滿的生活。世界動亂,它動亂我不動亂,它不安定我安定,它不太平我太平,我們從哪裡學來的?從釋迦牟尼佛那裡學來的,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有能力,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不被外面境界所轉,這要靠什麼?要靠定力,要靠智慧。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定力,你必定受外面境界影響,必定為外面境界所轉。

  定慧從哪裡來?修定慧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是佛法,我學佛,佛法不離戒定慧,離戒定慧就不是佛法。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參禪的方法還是修戒定慧,遵照他的方法來學習,就是持戒。心能夠安住一處,不為外境所動就是定,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點也不糊塗是慧。契入這個境界,現在這個世界這樣動亂,也許可能發生嚴重的天災人禍,我們面對這個境界怎麼辦?像看科幻電視、看電影,他們在演,我們在旁邊看,自己決不會牽累在裡面,你學佛你就真正得利益了。這些現象、這些災難有沒有辦法解決?很容易,輕而易舉,他為什麼不了解、不明白?他沒有學過,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麻煩就出來了。

  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不能隨順性體性德,我們怎麼辦?沒有關係,經教裡面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性體性德。釋迦牟尼佛的性體性德跟我一樣,我們同一個心性,他明心見性,我沒有明心見性,但是我能夠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他的,隨順他的是隨順我自己性德。這是佛法跟其他教學不相同的,我們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被人牽著鼻子走,這個不算是好漢。釋迦牟尼佛所教的,是讓我們隨著性德,這高明,這值得我們佩服,這才真正叫偉大,他對我們布施恩德,自己一絲毫的念頭都沒有,絕對不是要我們去感恩戴德,感恩戴德是我們的本分,人家並沒有這個念頭。

  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去觀察,才曉得「隨其所應為說法」。我常常講的很具體,講是講不完的,只能舉幾個例子,現在人不孝順父母,我們怎麼教?我們要提倡孝順父母,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人家看,這就是教化誘導。現代的人不懂得尊重尊長,對老師、長輩不曉得尊重,我們要做出樣子給他看,特別是兒童,比什麼都重要。做父母的人,真正愛護你的子女,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一舉一動,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他看,你是真正愛護他。如果你在小朋友前面形象不好,他從小就學壞了,以後夠你瞧的,夠你受的,你不能說他不孝,不能說他叛逆,是你教的,他沒有過失,你有過失。現在社會一般眾生不懂得仁義,更不懂得道義,人與人之交往,我們要做出來,他不懂我懂,他不仁不義,我們一定要行仁義,要行道義,要行情義、恩義,這就教化眾生。我們所說的跟所行的完全一致,說到做到,看到一切眾生的毛病、不善之處,我們從對面做出榜樣給他看,這樣才能成就種種解智力。你想想他怎麼成就的?三寶加持,你成就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等念眾生,你也發這個心,你也是這個作法,佛菩薩怎麼會不歡喜!冥顯加持。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很好,他說這一條與前面的根有什麼不同,前面第三條是講「根勝劣智力」,這個地方講「種種解智力」,這兩條看起來好像相似,怎樣區別?他說得很好:「根約宿成,智有多少」,根是講過去世的善根,過去生中所修的,你的根智力多少不一樣;種種解是現前的,是你六根接觸現前六塵境界你所體會的,你所感受的;這就不同,一個是眼前的,一個是過去的,這個說法很好。他又引論中所說,「論云」,一般不說什麼論,多半都是指《大智度論》,這在大乘教裡面引用最廣泛,「若照諸根為先,彼彼法中,種種意樂,是根智力」,這是大論裡面所說的。「若正分別意樂差別,是解智力」,這個說法跟前面說法意思是相同的,一個是講宿世的,一個是講現前的。第五首:

  【普盡十方諸剎海,所有一切眾生界,佛智平等如虛空,悉能顯現毛孔中。】

  這是第五「種種界智力」。界就是性。清涼大師解釋說:「謂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這個性是說的體性,就眾生分上來講,體性各個不相同,我們一般人講性質。「一二三四五乘」是大乘法裡面所說的,一乘法是佛乘,《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確確實實,佛教導眾生決定是一乘法,要不是一乘法佛對不起眾生。但是一佛乘,初學的人不能接受,因此佛就開方便法門,開二乘、三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就再加人乘跟天乘,各個性質不相同。十力稱作「種種界」,它有界限。

  或者講:「貪瞋痴等分行等」,貪瞋痴等分差別不一樣,六道眾生都有貪心,貪心的成分不相同,貪心的對象也不相同,有人貪財,貪財的心非常重;有人貪名,對於財他看得很輕,都是貪心;有人貪色,還有人貪佛法,都是貪心。佛法裡面有人貪愛佛像,有人貪愛經典,專門收藏古時候名貴的版本,有人貪圖佛像,歡喜佛像,收這些古董的佛像,我都見過。把佛像當作古董來收藏,把經書當作古董來收藏,不肯輕易給人看。不管他對象怎麼樣,貪心不二,都是貪心,貪心將來到哪裡去?到餓鬼道去,你貪圖的對象不一樣,到餓鬼道裡面的果報也不一樣,有享福的,有受罪的,你是貪圖佛法的,大概會享一點福,鬼道裡享福;貪圖世間名聞利養的,大概要受一些罪報。所以貪瞋痴的等分不相同,我們要清楚。佛教給我們捨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這個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把貪瞋痴的念頭斷掉,貪瞋痴的行為斷掉,你就行菩薩道了。細說「乃至八萬四千行,名種種性」,清涼註子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性」是講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解」是講現行,這個把性跟解,跟前面第四首裡面講的「種種解智力」,很清楚的給我們辨別出來了。種種界,界叫性分,就是性質,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我們現在叫習氣,解是現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這個境界依舊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不是指一個地區,不是指一個星球,當然更不是指一個國家,盡虛空遍法界「諸剎海」,一切諸佛的剎土,「海」是比喻深廣無盡。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界』,所有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頭所含藏的種子現行,各個不同;這是講阿賴耶識含藏種子。『佛智平等如虛空』,佛如何能夠遍知一切眾生阿賴耶裡面所含藏的種子?後面兩句說出來了,「佛智平等如虛空」,就能知了。為什麼?界限突破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知?我們界限豎立在那裡就沒法子知,毛病出在這個地方。佛的平等智不但現前,究竟圓滿,法相唯識裡面講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這兩個智轉過來了。這兩個智是因上轉,因轉果就連帶轉了,果是阿賴耶自自然然轉成大圓鏡智,阿賴耶裡面含藏著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種子習氣,這個障礙全部突破了,你全都明白了;同時也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那就是萬德萬能,你廣度眾生的能力,「眾生無邊誓願度」,你這一願可以兌現了。往年我遇到一個小乘法師,跟我說:「諸佛菩薩發的大願,眾生未度誓不成佛,我還沒有得度,他怎麼可以成佛?」他不懂得,佛確實度你,你自己不肯讓他度,那有什麼法子!所以才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跟你沒有緣,是你不肯讓他度,你不信他,你不接受他的教誨,佛對你也無可奈何了。

  什麼叫有緣之人?第一個是信佛,信佛的人有緣。第二個是佛所教導你的你能夠理解,你要不能理解,你也是沒有緣。能理解了,還要能落實,能奉行,「信解行證」你都能做到,佛就度你,這叫有緣人。這四個字缺一個,緣不足,雖有緣,不足,佛不放棄你,佛會培養你的善根,幫助你善根增長,幫助你善根成熟;換句話說,在這一生當中你不能成就,你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意思在此地。

  『悉能顯現毛孔中』,毛孔是正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為什麼十方諸剎海所有一切眾生界都能夠顯現在一毛孔中?這是《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的境界,道理就在第三句「佛智平等如虛空」,虛空就沒有界限。清涼大師註解這兩句話說得好:「非唯佛智如空,包納眾生之性;毛孔內空,亦現眾生之界。」法性沒有大小,所以可以互融,不但互融可以互遍,一毛孔的法性也是遍虛空法界,那當然能現。一毛端的法性還是遍虛空法界,這個我們很難懂,到什麼時候你會懂?見性你就會懂了。諸位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了,沒有了,你的障礙沒有了。我們現在人講障礙突破了,盡虛空遍法界你才發現一毛端、一毛孔、一微塵都能顯現無遺,普遍的顯現,確實不可思議。所以諸法實相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能不懂。

  《鈔》裡頭有一句話:「色性智性,融無礙故」,剎海一切眾生界是色性,佛智平等如虛空是智性,智性跟色性是一個性,哪有障礙?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我們通常講,一切有情眾生分上我們講佛性,無情眾生分上我們說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智性跟色性也是一個性,所以它當中沒有障礙,它可以互融互遍,毛孔頓現一切眾生阿賴耶裡面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