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一卷)  2007/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李長者的《論》第二段「以處表法」。我們今天從「山者,高勝義」看起,這是一個段落,「妙峰山者,不動義」,從這裡看。

  「妙峰山者,不動義,諸天所居,妙樂義,莊嚴義,像此位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身合」,這是一小段。前面學到這個地方,意思沒有講圓,今天再做補充。妙峰山就是須彌山,這是清涼大師、長者在前面都跟我們介紹過,世尊在此地是用它來表法的,這個意思一定要懂。代表什麼?須彌山是一個單位世界中心最高大的一座山,所以它象徵著不動,如如不動,用這個山表十住菩薩。不但它如如不動,它有妙樂、它有莊嚴,妙樂、莊嚴是這個山是諸天所居,忉利天、四王天,這是比較顯著的。前面我們以國家政治組織裡面做比喻,忉利天主就像是中央政府,這是忉利天王。除他之外,在山頂四周有四埵,要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有四個山頭,也是非常之美,比妙峰山稍微低一點,還算是在一個大山頂上。這四個山頭,每個山頭有八個天王,四八三十二,加上中央忉利天主,那就是三十三天,而四王天是在妙峰山的當中,半山,在它的半山。三十二天我們把它比成行政單位,像是省一樣,下面還有很多縣,有市、有縣,市跟縣就不提了,要提就太多了。由此可知,天也不是很單純,不是只有一個天堂,太多了。

  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經上常講,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範圍有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講是一個大千世界,為什麼稱三千?小千世界的組成,是有一千個單位世界,那你就曉得,有一千個須彌山,有一千個三十三天。忉利天主,中國人稱玉皇大帝,小千世界裡有多少個玉皇大帝?一千個。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須彌山?十億個。有多少個玉皇大帝?十億。你就曉得很多,絕對不止一個。忉利天往上去,那就不在地面,在空中,不是地面,用現在的話說,是另外一個不同空間維次。空中裡面不同空間維次就更多、更複雜,夜摩上面有兜率天,兜率上面有化樂天,化樂天上面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一共十八層天,這叫色界,就是你能夠看到形相。再上去是無色界,有沒有眾生在住?有,他沒有色相,我們稱他什麼?靈界,一般講他只有靈魂,他沒有肉體,我們稱他作靈界,也有四層。構成一個娑婆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

  我們常講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七十九歲的時候過世,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有沒有過世?給你說實話,沒有!明明我們歷史上記載都有,你怎麼說沒有?真的沒有,佛沒有,我們大家都沒有,沒有生死,生死是你看錯了,確實沒有。《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一切虛妄相,《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佛常講無常,這兩個字講得好,常就是存在,無常,它不存在。我們看到明明這個現相存在,這個現相的存在是剎那生滅,我們眼睛看花了,以為這個相存在,其實它不存在,它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這四個字很不好懂,《金剛經》上有一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懂不懂這個意思?大概很模糊,不清楚。心是什麼?心能生萬法,心都不可得,它所生的萬法哪裡會真有!能生是心,所生是萬法。所以整個宇宙,給你講真的,那是虛幻、相似、相續的現象,我們用現在的術語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這說真話。

  佛是這樣給我們說出來,佛並不是要我們相信他,如果佛說「佛怎麼說我們就要怎麼信」,那就變成宗教。佛法不是宗教,佛法這樣說法,要你求證,你自己去證明,證實佛講的話是真的,一點都沒錯,這是科學,科學是求證。所以你信,我們現在換句話說,全都是迷信,為什麼?事實真相不知道,我們就信了佛,這個信是迷信。在經教裡面確實很認真、很用功去學習,從理論上我們肯定它,為什麼?有理就一定有事,這叫解悟,這樣信佛叫正信,這不是迷信;你有理論做依據,你相信它,這不是迷信。但是正信還不行,為什麼?你還沒見到,你從推理上推出來,這確實可以相信,你沒有親眼見到。親眼見到的時候叫真信,佛在經上講信心清淨,清淨就是一點疑惑都沒有,清淨那是真的相信。真的相信那是什麼人?你就成佛了,你什麼時候真信,就成佛了,成佛才真信。在《華嚴經》上講,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他是真信。我們可以說四聖法界是正信,六道凡夫裡面也有正信,少,大多數還是勉強的相信。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我們對於佛崇高的德行、人格,他不會妄語,他不會欺騙人,他不會說假話,他說的應該可以相信,這也能算是正信,正信層次也很多。

  所以我們對於天的概念要知道,天上的複雜跟我們人間同樣的複雜,它不是個單純的。天人所居的比我們人間當然快樂,他心清淨,當然比我們莊嚴,莊嚴是美好,清淨、美好。用這些都是比喻十住菩薩。十住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方便三昧,三昧是正受,也翻作禪定,三昧是印度話,梵語,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佛講六道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佛說六道,我們可以證明,我們現在在六道。我們現前享受的是什麼?佛說五種,你享受的不外乎這五種,身有苦、有樂,這兩大類;你有心,就是你有念頭,心有憂、有喜。合起來,苦樂憂喜,六道裡頭全受的這個。可是六道裡面,色界跟無色界他們的身沒有苦樂,他們的心沒有憂喜,很像正受,也就是很像三昧,它不是真的,佛叫它世間禪定,世間是講六道,六道裡面的禪定,他的定失掉,苦樂憂喜又現前,換句話說,他不能永恆不變,不能永恆保持,如果永恆不變那就叫三昧。稱為方便,這是菩薩修行的一個科目。在《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我們十波羅蜜,波羅蜜可以翻成圓滿。那就是說明,像我們念書一樣十個科目,這十個科目都是圓滿的,都稱為波羅蜜,裡面有方便。我們佛法的術語叫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下面講方便、願、力、智,這十個科目能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是法身菩薩,他不但分別、執著徹底放下,真的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放下,起心動念是無明,也放下,所以他這個三昧高,超越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三昧,禪定,阿羅漢以上都住禪定,也就是說苦樂憂喜捨都沒有,所以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他能起作用,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在這裡面就顯示出來不二法門。不二是動靜不二,我們現在動靜是二法,動決定不是靜,靜決定不是動。在這個境界裡,動靜沒有,就是相對的全沒有了,生滅沒有了,先後沒有了,高下沒有了。我們今天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見性之後,相對的世間不見了,你也能在六道凡夫相對的世間去示現,這裡眾生有感,你就來示現。無論你示現的是什麼身分,你表現的,別人看起來你跟他沒兩樣,而實際上完全不相同。那就是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間,應化到這個地方來的,無論是什麼身分,三十二應,無論是什麼身分,他都是放下對立,沒有對立,絕對沒有對立,所以他得自在。怎麼不動法?底下幾句話形容得很好。「無思無心」,前面跟諸位說了,無思是沒有分別,於一切法裡頭沒有分別;無心是沒有執著,你有心就有執著,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收不攝」就是不取不捨,於一切法當中沒有取的念頭,這是我的,我所有的,我們凡夫都有這個念頭,沒有;這是我應該要捨的,也沒有這個念頭。不取不捨才是真正的隨緣,有取有捨都是攀緣。但是初學的人一定要有取有捨,取什麼?取善,捨什麼?捨不善。我們要把一切惡的念頭、惡的言行捨掉,善念、善行我們要學習,要取,這是初學。學到什麼地方就不取不捨?超越六道,就沒有取捨,六道裡頭有取捨;換句話說,阿羅漢以上就沒有了,那才叫自在!

  我們一般人講得失,哪個人沒有得失?得了歡喜,丟掉了就苦惱。得失沒有了,得失不二,這個境界是「任性而定」,就是自性本定。《壇經》上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任性而定,沒有動搖。他在動作當中還是在定中,所以行住坐臥他都在定中。定中他能表演,活活潑潑,無論做什麼樣的表演,表演是神通,是教化眾生,全在定中。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了七十九年,從出生,惠能大師也給我們表演了幾十年,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裡面,很多明心見性的,佛菩薩,以各種不同的身分、形相出現在社會,做出種種的表演。一般大眾都知道宋朝有個濟公活佛,瘋瘋癲癲的一個出家人,說話語無倫次,形相很邋遢、很骯髒,那也是一種表演。什麼人能在他形相裡面看出不二法門?染淨不二、動靜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他一天到晚跟你表演就表演這個,能看得懂的人不多。能看懂了,換句話說,他也到那個境界了,他不到那個境界他看不懂。

  「稱平等理」,平等理叫真理,佛法就是真理。你看《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是講的自性,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平等的。《壇經》上五句,哪個是平等?「能生萬法」是平等。萬法好像是不平等,其實是平等,真平等。怎麼說平等?大小不二,大,須彌山大,我們用現在的科學來講,銀河系大、宇宙大,微塵很小。現在科學發現所謂的基本粒子,不能再分了,是一個單一的,而不是有組合的,稱為基本粒子,佛法裡面稱為微塵。微塵跟宇宙不二,怎麼?微塵裡面有宇宙,這個科學家沒有說出來,量子力學就是研究微觀世界的。佛說了,基本粒子裡頭有世界,這個世界沒有濃縮,粒子沒有放大,它居然是一樣的。誰能夠到微塵世界裡面去參觀、去旅遊?普賢菩薩,這個我們在《華嚴經》前面念過的,普賢菩薩有能力到微塵世界裡面,那個世界跟大世界沒有兩樣,我們這大世界裡有極樂世界、有華藏世界,微塵裡頭也有極樂世界、也有華藏世界,非常神奇。所以佛講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無法想像,你一想馬上就變了。一想怎麼?一想就是無明,無明起來,你迷了,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就變成什麼境界?我們現在這個宇宙就出現了,就是十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悟了沒有十法界,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佛經裡頭不但是有最高的哲學,它有最高的科學,稱平等理。

  「與法身合」,法身就是宇宙,能生萬法,法就是萬法。怎麼合?知道自己跟萬法是一不是二,萬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只要起一個念頭,萬法就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馬上就出來,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所以一時,它不是二時,一多不二,念念都是一時,沒有第二時。所以佛法講無始,無始是沒有開始,這講到了極處。有開始就有結束,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無始終、無內外,這叫法界,也叫法身。與法身合,你就想想,佛菩薩的應化,下面就說了,到與法身合這是講的理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下面是起作用,「忽然妙慧從此定生,無始無明,總無所得」。忽然妙慧從此定生,這個定是什麼?就是前面方便三昧,寂然不動。這個「忽然」是指什麼?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一個念頭動了,從此定生,定裡面起了一個,那個定是清淨心,起了一念。現在科學裡面講,這個宇宙是個波動的宇宙,最新講到波動,這是波動。清淨心裡面起一個念頭,非常的微細,這個念頭一起,無始無明。這裡頭有兩個說法,一個是一念不覺,無始無明,底下講無始無明,上面講忽然妙慧從此定生,這是應,無始無明是感。我們凡夫有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佛菩薩來應的時候有沒有起心動念?好像是有,忽然妙慧從此定生,這是說他來應。但是要曉得,這一句他是自然的,真的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很不好懂。

  講到這裡我們要感謝日本江本博士他做的水實驗,讓我們找到了證據。用一個玻璃瓶裝著清水,我們以念頭對它,這要沒有妄想,專心、專注對它,它會有結晶出現。我們電梯口貼的有江本博士實驗的水結晶圖案,諸位看了就曉得。以善心、愛心,它現的圖案很美,你以惡念、不善的心,它反應的圖案很醜陋。我們每個人用念頭對它,它現的圖案,善念都很美,但是都不一樣。不但每個人現的不一樣,你一個人,你前面一念跟後面一念也不一樣,但是都很美,大同小異。所以法身他的應是這個道理,這敘述出來了,是自然的,自性本能它就是這樣的。像我們鑄一個鐘,我們造個鐘,鐘有沒有聲音?沒有,沒有是定。我們敲它一下,它有聲音出來,它自然生出來。你說我敲它,它為什麼會響?敲得輕,它響得小,敲得重,它聲音響得大。為什麼我們敲它,它就會響?法爾如是。佛法裡有這麼個名詞,就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的,沒有理由,你要去想它的理由,那是妄想,你永遠找不到。找不到理由,找不到答案,它就是這樣,這稱之為形而上。形而下的,有始有終、有因有果,形而上的沒有。形而下的,科學方法論有用處,邏輯、辯證法,佛法裡講的因明,都有用處;但是在形而上全都沒用,全用不上,所以那叫做出世間。用這個方法我們去體會,大乘教裡面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也就有很清楚的一個概念。

  無始無明是我們凡夫忽然起念,如果是覺,覺而不迷是菩薩應化,要是迷而不覺,那就變成凡夫。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前,能生萬法,相現前了,本來沒有的,現在生了。生的速度非常快,真的是在億萬分之一秒的時間,你簡直沒有辦法辨別。一念不覺就變成阿賴耶,我們的真如、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裡面就有見分、有相分,阿賴耶的自體叫自證分,立刻它就起作用,作用是見分,我們今天講精神;一起作用立刻就現相,境界相,也叫相分。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精神,物質、精神是同源,同一個自證分。現在科學發現的,物質跟能量是一不是二,物質可以變成能量,能量也可以變成物質。但是他這個地方講的能量是質能,物質的能量,質能,沒有講到心。質的能,質能跟物質是一不是二,這大家都知道,它從哪來的?它從心變出來的,心想生。心從哪裡來的?心是自性一念不覺,才起心動念,是這麼來的。真正的本體是自性,所以自性在迷,自性在悟,迷悟不二。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悟了的作用是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得大自在;迷而不覺,這是六道凡夫,苦不堪言。覺悟的人看到六道裡面這些迷惑顛倒的人,「可憐憫者」,為什麼說你可憐憫?全是假的,全是作夢,在夢中受苦受難,不是真的;真的,這個話不可以說,說了不是挖苦人嗎?你細心去體會,這才叫事實真相。

  末後這一句說得好,「總無所得」,無論是凡夫,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或者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佛菩薩,總無所得。你不要以為,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這個話很重要。為什麼?如果說一真法界是真的,你就有真假了,你看又落到相對去,你還沒有辦法把起心動念斷掉,起心動念斷掉,這個就沒有了。你說這是真的,那是假的,你不是起心動念了嗎?你想想看,你起心動念的時候是不是裡頭有分別、有執著?全都有了。所以這句話說得好,總無所得,那就是凡聖是一,不二,凡聖不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這對了。十法界在哪裡?現前,一真法界在哪裡?也在現前。不起心不動念的人見到一真法界,起心動念的人只見十法界,見不到一真法界,這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現識變,給你講這個原理。十住菩薩入這個境界,證得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在此地是聽說,這是解悟,你真聽懂了,這是解悟。真聽懂了有很大的好處,什麼很大的好處?幫助你放下,你毫不猶豫放下,很痛快的放下。你對這個事情沒搞清楚,你捨不得放下,放下的時候放下一點點,比割肉更難過,那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真了解之後,放下跟不放下,得失不二,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住佛妙慧,都無所依」,無所依的慧才叫妙慧。我們現在,你看看學佛,一學佛,一進佛門,皈依三寶,有依靠,沒依靠不行,十法界裡頭都要找個依靠。凡夫的依靠可多了,阿羅漢以上的,那真是要依靠三寶,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沒見性都要依靠三寶才能得度,不依三寶永遠沒法子得度。依靠三寶,這裡面也有很多層次,初學佛的人依什麼三寶?依住持三寶,這是世間的。佛寶是佛像,現在佛不在世,供的佛像是佛寶,法寶是經典,僧寶是出家人,剛剛學佛是依這個三寶,這是世間的形相。然後不斷要提升自己境界,終極的依靠是自性三寶,這不能不知道。終極三寶是自性三寶,你看《壇經》裡面講的就是講自性三寶。六祖給人家傳授皈依,「皈依覺」,覺是佛寶,自性覺;「皈依法」,這是皈依正,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法寶;「皈依淨」,淨是僧,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真的皈依了,這是真的三寶,真的三寶不在外面。你的自性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這裡面都有覺正淨,「能生萬法」,萬法裡頭還是覺正淨。依自性,外面沒有依靠,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換句話說,你本來是覺正淨,覺正淨不是外來的。是你迷失了自性之後,把你自性的三寶扭曲,變壞了,把覺變成迷,正知正見變成邪知邪見,清淨變成染污。

  所以六道凡夫他沒有覺正淨,他是迷邪染。迷邪染到嚴重的程度,麻煩大了,嚴重程度,十法界裡面就是餓鬼、地獄、畜生,迷邪染非常嚴重。所以佛菩薩就感應了,眾生這種現象現前,這就是波動,迷邪染的波動,就感應到佛菩薩,佛菩薩就來應。佛菩薩做種種的示現,為人演說,為六道眾生,為十法界眾生,演是表演,做出覺悟的樣子來給你看,說是說明。《華嚴經》前面八會給你說明,末後一會給你表演,末後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把不二法門、自性覺正淨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待人接物上表演給你看。你要是真正懂得,你在這個世間是過什麼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過法身大士的生活,這個快樂,實在講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不必離開此地去找個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沒有,就在此地,別人苦不堪言,你是快樂無比。離苦得樂,你就知道了,離苦得樂的關鍵在哪裡?在破迷開悟。對我們來講,破迷開悟就要靠經教,你天天認真學,天天來學習,要把所學的用到生活上,那你真正體會到。確實改變你對人生的看法、對宇宙的看法、對一切人的看法、對一切事的看法、對一切萬物的看法,你從前看錯了。你要在大乘教裡面去學習,把你這些看法、想法、說法、做法修正過來,你變成菩薩,就變成佛了。果然修正過來,佛菩薩有智慧、佛菩薩有神通,其實智慧、神通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絕對不是外面來的;只要你的迷邪染逐漸淡化,你的能力自然就現前。

  惠能大師是個很好的例子,沒有開悟的時候是樵夫,老實人,諸位要記住,老實人容易契入,不老實的,太難了。不老實你妄念多,我們世間人講你點子多,你花樣多,這很糟糕。這在佛法上說,你迷得嚴重,你的知見多,邪知邪見,你的染污嚴重,所以他就非常不容易契入,也就是他經聽不懂。我們要聽經,聽經怎樣能幫助我們聽懂,很快的聽懂,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這麼個願望,這個願望是好的。要怎樣才真正能聽懂?沒別的,放下,放下你就懂了。放下你的妄想、放下你的分別、放下你的執著,你就變成老實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老實。老實人才能夠回歸到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轉凡成聖,轉凡成佛。

  幾時到都無所依?自性現前就無所依,自性沒有現前,依三寶,依三寶最重要的是依自性三寶。那麼,住持三寶呢?住持三寶有作用,我們要尊重它。我們看到佛像,立刻就想到自性覺,它來提醒我們,供佛像什麼意思?佛像常常提醒你,就是佛像在保佑你,真的保佑你,一點不假,這不是迷信,它提醒你。我們背後這是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就是自性覺,文殊、普賢,文殊菩薩代表的是法門,就是自性正,正知正見,普賢菩薩代表行門,就是自性清淨。佛門裡供養的就是三尊,一佛二菩薩,什麼意思?覺正淨。我們念佛的人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自性覺,大勢至菩薩代表自性正,觀世音菩薩代表自性清淨。不論你供的是哪一組的佛菩薩形像,給你說全是覺正淨。讓你看到就想到我要覺悟,不能糊塗,我要正知正見,不可以邪知邪見,我身心都要清淨,不要染污。如果每天有人來嘀咕你,你會覺得很討厭,很煩,供上這個像,像又是最高的藝術,愈看愈歡喜;用它來提醒你,時時刻刻提醒你,你不會厭煩,你說這種教學的方法多高明。一般人不知道,把它當作神明看待,那錯了,那叫迷信。你了解之後,這是教育裡頭最高的一個手段,叫藝術化的教學。現在這個世界常講藝術化,佛陀在三千年前教學就達到藝術的高峰。所以,我們今天三皈依,依無所依,無所依而依,你就真懂得了,你是內行人,你不是外行人。

  「得法妙樂,智慧莊嚴,出過情見」,你看這三句話。你得法妙樂,這個法是什麼?萬法,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六根接觸都生妙樂。為什麼生妙樂?他生智慧,不生煩惱。就像惠能法師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什麼?這就是得法妙樂。菩薩怎麼會得一切法妙樂?你說天上是好、是樂,人間現在很苦,畜生、餓鬼、地獄更苦,這妙樂怎麼生起來?如果你真正了解諸法實相,妙樂就生起來,智慧就現前。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

  從起心動念,這就講的無明,無明上加個無始,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是什麼?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始有終是真的,沒有開始就沒有終了,就說明無明是假的,不是真的。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出來了,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動,今天講波動,波動是業相。從波動裡面就產生能見相,能見相是今天我們講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從哪裡生的?從波動生的。物質現象呢?物質現象是從心、念頭變現出來的。這是阿賴耶識業相、轉相、境界相。見分就是轉相,轉變。境界相就是物質,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現就全現出來,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也沒有相續,不是相續的,我們看起來好像相續,所以我們在講席裡跟大家說,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加上相似,就好像此地無明上加個無始的意思是相同的,告訴你它不是真的。所以才說真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們的身相,還包括你的精神。人死了不是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麼?靈魂是阿賴耶,靈魂還是個物質。我們講靈性,講得高一點,見分。境界相是相分。這是心跟物出現了,出現的時間同樣是短暫的。

  所以我講的時候常常用電影,電影的底片用放映機投影在銀幕上,你看這個現象能體會到,一切萬法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入這個境界,智慧莊嚴,得法妙樂。三細相生起來之後它就有染淨,淨就是四聖法界,染是六道,染裡面有善有惡。善得妙樂,可是惡呢?惡,你就應當要受果報。我們這樣說法,你行善,報酬是自己自作自受,三善道,你到裡面去享樂,果報,你做的善事一定有果報。你造惡,三惡道去受報,三惡道是消你的惡業;換句話說,三善道是消你的善業。你把這個東西看懂之後,「我善惡都不做」,那就變成淨業,那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你這個搞懂之後,一下就明白了,善惡都不做。善惡都不做,不是說事都不做,那你就完全錯了,為什麼?你把善惡還分作二,你要懂得不二。不二是真的斷惡修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叫三輪體空。你在行善的時候你沒有分別、執著,絕不以為我做了善,我做了多少好事,我應當要受到人家讚歎、表揚,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佛菩薩應化示現給我們看,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行一切善不著行善的相,那麼他的善惡是清淨的,是淨業,不叫善惡業。這是覺悟的人,阿羅漢以上,在我們世間給我們表演的。

  你們看「濟公傳」,濟公拍成電影了,你看這部電影有沒有悟到這個道理?你要能悟入,那「濟公傳」這部電影是佛法。可是很多人把它當作娛樂,把它當成消遣,沒有把它當成佛門的教科書來看,可惜了!這就是你會不會!禪宗裡面老和尚常常測驗學生,怎麼個測驗?「你會麼?」這句話是測驗的,你會,你真懂了,你入境界;不會,不會慢慢再學。過去教學對過去那些學生有效,無論宗門、教下講經說法,點到為止,他就悟了。現在不行,現在講得很詳細,比從前詳細超過百倍,聽的人還是聽不懂,難教。什麼原因?過去人比現在人老實。老實的標準是什麼?妄念少、邪思少、染污少,就是迷邪染少。現在迷邪染好重!你在家庭裡面,家庭裡迷邪染,你到學校去,學校迷邪染,踏進社會,社會迷邪染,這怎麼得了!所以世界的動亂,災難的頻繁,眾生的愚痴,不知道自愛,不懂得愛自己的身心,不懂得愛自己居住的環境,不知道愛人,不知道愛物,那就麻煩大了。佛法教育這麼好,大家不知道,不能夠提倡,你說多可惜。佛菩薩在不在世間?我相信很多,只是眾生業障太重,用盡方法很難讓他回頭。

  「出過情見」,出是超出,過也是超出,超過,超過什麼?情見,情是感情,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七情五欲。現在人的見解是七情五欲,你問問他,你活在這個世間,你求的是什麼?你要到外面去問一問,可能問一百個人,一百個人都是答覆你一個字,財。財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五欲,情見,這個見解就錯了。一生當中沒聽說有一個人,你到世間去做什麼?我去作佛。我只在《壇經》上看到惠能一個人,在歷史上就沒有看到第二個人,學佛他是要來作佛的。念佛的同學還算不錯,你念佛幹什麼?我求往生。可是也沒辦法,往生不了,什麼原因?這個世間放不下,就是情見放不下,要是你能夠出過情見,你念佛肯定往生。情是執著,叫情執。執著是情,分別是智,世間的智,世間的智是所知障,感情是煩惱障,兩大障礙這麼嚴重,你怎麼辦?真正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的,表演比上課還重要。從釋迦牟尼佛,再看歷代祖師,他們所表演的是什麼?苦行,持戒、苦行,這是佛入滅之前最後的遺教,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能夠不求享受,粗茶淡飯過一輩子,你是菩薩。不僅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你做給他們看。這樣的生活,再告訴你,是最健康的生活,你能過這個日子,百病不生。世間人貪生怕死,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想盡方法要保養這個身,衣食住行,要保養這個身,結果怎麼樣?保出一身的毛病。看看一些農民,很苦的一些農民,他什麼都沒有,反而人家健康長壽。八、九十歲還在稻田裡面種植,他生活苦,他不種植就沒得吃,八、九十歲還能幹活就說明人家身體健康,人家沒有毛病。所以病從哪裡來?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你講求吃,講求保養,求得一身的病痛。所以這句話很重要,我們應當學。

  見性的好處,下面說得很清楚,「諸佛所說解脫微妙經典,無不解了」。經典上加一個解脫,這意思好,為什麼?讓你了解你學經典的目的在哪裡。解是什麼?煩惱障解除,所知障解除;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這是解脫。只要能做到這個,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你不要學,全通了。世尊跟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做了最好的證明。世尊當年在世,十二年所學的,世間智慧。他十二年的學習,印度所有這些高等的學者、宗教裡面的大德,他全都參學過,都跟他們學過。學了十二年,再沒有人學了,沒有地方學了。所學的是什麼?世間法,什麼叫世間法?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說不能解決問題。雖然修四禪八定,定中能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也能突破時間,能看到過去未來,上能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能看到阿鼻地獄。因為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以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印度高僧大德、專家學者都不能解答。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樣子,這表演,世間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怎麼辦?放下,統統捨掉。就是說把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也放下,這一放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不要學,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學了之後要放下就對了,學了之後可不能執著,因為你有分別執著,都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常識,你的學識很豐富,你沒有智慧。

  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那就更乾淨了,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懂,居然聽人家念經他有感動,那是什麼?那是善根,那是心清淨。這就說明他覺正淨的時間多,迷邪染的時間少,所以他聽了有所感動。五祖給他一說,那是說大意,他一聽就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底下有這一句,這一放下他就大徹大悟,他就明心見性,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那時候的境界完全相同。我們說世尊成佛了,能大師成佛了。那麼惠能大師為什麼不稱他作佛?這你就想到三十二應。世尊在印度對那一批大眾,應以佛身而度之,他就現佛身,能大師在中國當時那個環境,應以比丘身得度,他現比丘身。不是自己要現什麼身,自己要現什麼身,馬上就變成凡夫,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起來,那就錯了,他的能力就沒有了。自己沒有心,前面講「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他這個能力才現前。這是自性的本能,法爾如是,不能加一點點,加一點點就全錯了。這就對了。

  我們今天學經,我們看古人註解,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這個註解裡有無量義,字字句句無量義。你要是準備,想想這個怎麼講,那個怎麼講,那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祖師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就錯了。我們今天講經之前要準備,來備課,是什麼樣的態度?第一個,查生字,總不能把生字念錯了,看看哪些生字,把它注音注出來,第二個工作是段落勾出來,大段小段,這就行了。意思不必去注意。有很多法師都寫很多筆記,上台之後全用不上。我們在文字記載裡面看到的,諦閑老法師,我看他的《圓覺經講義》,那是他老人家寫的,講《圓覺經》他自己寫講義。可是我又看到江味農、范古農他們這些人,那是那個時代的居士,他們聽諦老和尚的經記筆記,叫《親聞記》。每次聽了之後,講經完了都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後問他,這個話是我講的嗎?我怎麼會講這麼好!真的是你講的。上台之後往往講義上的東西都不用了,所以不用準備那些,自然就流露出來。

  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對佛菩薩、對經教、對所有聽眾。再要是心量大的話,聽眾裡頭包括了九法界眾生,你才會有感應。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那什麼都沒有了,你的頭腦是迷惑顛倒的,你是迷邪染。迷邪染拿祖師的註解你也會把它講錯,你曲講了經義,也曲講了疏鈔,這是真的。這就是佛法跟世法不同,世法需要你找很多資料,引經據典,要搞這些,佛法不要,什麼都不要,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這個方法指導的原則就是戒定慧,戒就是規矩,你依照這個規矩,你得定,定才開慧,慧,解釋全出來了,而且這個解釋是活的。你看到聽眾,看聽眾的表情,這就不是預備的,你看他的表情,他的程度他能聽懂多少,能聽什麼樣的深度,千變萬化。所以,他能夠契理、能夠契機,聽得大家生歡喜心。

  你看看這個智慧生,「為生在如來智慧家故」,這個地方你一定先要曉得,應化跟眾生所有一切的現象「總無所得」。然後裡頭最重要的是「出過情見」這四個字,出過情見就是超越煩惱,就是斷煩惱。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字分開來講,情是執著,見是分別,情是煩惱障,見是所知障,這樣你就更清楚。這兩種障礙沒有了,你就入菩薩智慧之家。菩薩是什麼?是你自己自性的菩薩,不是外面的。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自性釋迦,這個解釋是清涼大師解釋的,自性清涼,不是外面的。所以佛法稱內學,內是什麼?向自性裡面去求,不在外面,與外面不相干。

  末後這一句,「三界無明,一時頓盡」,你看一時。佛講經,「如是我聞,一時」,法會什麼?一時頓現。無明一時頓盡,這就很厲害,這是大乘教講的上上根人,他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斷掉。這樣的,真的我們在經教裡面只看到兩個人,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一個是惠能大師,他們兩個人所表現的是一時頓盡。三界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只要斷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了。為什麼?分別是從起心動念來的,執著是從分別來的。像樹一樣,起心動念是根,分別是樹幹,執著是樹枝,一生,它是一起連帶生起來的,只要你把無明斷了,全都斷了,都沒有了。沒有能力斷無明的,佛有方便,先砍樹梢,樹梢小,很容易砍掉,然後再砍樹幹,樹幹砍了,再刨樹根,這是個方便法。不能一時頓盡,你就分三個層次,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情,就是執著,所知障就是見,就是世間這些知識,包括佛法。你學佛法的經教,你學了很多,如果有執著,佛法也是世間法,這要知道。所以,世間跟出世間是你有沒有情見,有情有見,世間法,學佛也是世間法;情見沒有了,無論學什麼法,都是佛法。大乘教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情見要是斷掉,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開悟的人他們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沒有悟入的時候,哪一法是佛法?那一法是什麼?《華嚴》是不是佛法?《金剛經》是不是佛法?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佛法?都不是。如果要說是,現在人發明一個名詞,叫人間佛教,那是人間佛法,你就明白了。它是人間的,不是出世間的,是人間。所以實在講,世間跟出世間很多人都把它講錯了,這裡講得清楚。不能夠三個一時頓盡,你能夠執著一時頓盡,那也就出世了,超越六道;分別一時頓盡,你在四聖法界上面兩層,你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最後要是把無明頓盡,那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就超越了,就是這裡所講的初住以上的菩薩,法身大士,分證即佛,他不是相似佛,他是真佛,他是分證即佛。

  此地,後面這個註註得好,一時頓盡,「唯有習氣煩惱,漸漸以法治之」,這就是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頭還有四十二個等級。初住,起心動念就沒有了,往上去都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起心動念應該是平等的,就是平等法。平等裡面有階級,階級裡頭有平等,階級跟平等是一不是二。階級是什麼?階級是習氣,有情的習氣、有見的習氣,但是這兩種習氣都很薄。礙不礙事?我們在經上給諸位做過多次報告,不礙事。像初住菩薩應化到世間來,應以佛身得度他能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釋迦牟尼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沒有障礙。無明習氣用什麼方法對治?沒有方法,這個方法是沒有方法,不要理它,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要多長時間?大乘教裡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說的,是對初住以上的人說的,這叫什麼?無功用道。你只要不理會就沒有事情,漸漸的,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習氣沒有了,那叫究竟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還有一點點習氣,妙覺位完全沒有,這個道理要明瞭。今天時間到了,剛好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