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八三卷) 2002/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83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風輪,偈頌第四首,後面兩句看起:
【種種堅固莊嚴海。光雲垂布滿十方。諸摩尼中菩薩雲。普詣十方光熾然。】
清涼大師說這四句是讚頌香海,這四句前面兩句是第四首偈的後半,後面兩句是第五首的前半。佛經裡面的偈頌不一定是一首頌說一樁事情,它可能每一句說一樁事情,可能兩句說一樁事情,也可能三句說一樁事情。像前面我們所讀的讚頌風輪,它就有六句,所以第三首頌跟第四首的上半,六句說一樁事情,這是我們應當要了解的。我們自己看不出來,好在清涼大師已經幫助我們導讀,來指導我們怎樣讀這部經,他把段落都給我們分清楚了,這使我們得到很大的便利。
『種種堅固莊嚴海,光雲垂布滿十方』,這兩句是說的海。海跟光在前面已經把表法的意思說出來,這個海是性識。「出現品」裡面跟我們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性識是《華嚴經》上講的香水海。性識體相空寂,一法不立,清淨寂滅,但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能現萬法,萬事萬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
那你要問:什麼原因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如是爾」。我們在前面經文上讀到的,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法爾如是」,我們在前面讀到的是「法如是爾」,本來就是這樣的。這裡頭沒有原因,如果有原因,那就變成真的了。法如是爾,它所現的相叫幻相。大乘經教裡頭佛常講,我們總得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相又叫做妙相、又叫做妙有,經論裡面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是講的自性,妙有非有是講自性所現的幻相。相確確實實「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事實真相。你不要以為這個相真有,你就錯了。凡夫所以不能覺悟,執著這個幻相以為是真有,在這裡頭起妄想分別執著,這變成凡夫。佛菩薩覺悟了,知道事實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相礙不礙事?不礙事!為什麼不礙事?它是幻相,它不是真相。所以在這部經,世尊為我們顯示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見到的、所感受到的,好像都有障礙,障礙重重,理有障礙,事有障礙,理事有障礙,事事是更有障礙。這個障礙從哪裡來的?現在我們明白了,這個障礙是從妄想執著裡面來的;離妄想執著,這個障礙就不存在。障礙沒有了,你在性相裡面你就得大自在,佛家講的解脫,你就得到了。解脫就是講的大自在。
解脫兩個字就是講的因果,解是解除,解除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解除了。脫,脫是什麼?脫離一切障礙。六道是障礙,十法界是障礙,你都能脫離。我們今天要契入無障礙的境界,那要怎麼樣?你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我們自己才真正有了出路。但是我們現在是凡夫,不要說華嚴境界我們不能契入,說真的,小乘初果須陀洹那個境界我們也得不到。
我們在六道裡面沒有辦法離開五欲六塵,就是對於七情五欲執著而不能夠放下,這在六道裡面,生活空間只限於欲界,色界我們去不了,色界天必須把七情五欲斷掉。這個斷不是滅斷,是伏斷,你有定功,你能夠把情欲伏住,雖有,它不起作用,這就有相當的功夫,你才能生色界天;換句話說,你的空間比欲界天就大得很多。
欲界天好比是我們這個香港地區,我們活動範圍就這麼大,不能離開邊界。如果七情五欲斷掉,我們生活空間大,我們可以到色界天,就好比是我們已經出離香港的範圍,香港範圍外面是廣東省,廣東省全省這麼大的地方我們到處去遊玩,觀光旅遊沒有限制。但是廣東省以外的,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還是去不了,必須再一層的突破,把色界也突破。色界突破的時候,你就到無色界,無色界就好比是全中國、全世界。這是你生活的空間,一層一層去突破。
佛經上這個說法,確實現在科學家也有這個說法,科學家講的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現在居住空間是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的境界我們就見不到,還有五維空間、六維空間、七維空間。黃念祖老居士常說,科學家現在肯定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現在就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而我們佛法裡面,大分恰巧也是十一個不同空間,十個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這是佛在講經論的時候給我們講十一個法界,十法界外頭有個一真法界。科學家所說的跟佛法未必相同,但是在理上講幾乎是一致的。從理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的,佛法裡面講法界是無限的,這個說法很相應。但是十一是不是佛法講的十法界跟一真法界,這是很難斷定。
我們在這裡了解,性識大海,海是比喻,性識能現一真法界,能變成十法界,這裡面無量無邊的莊嚴,所以它講「種種堅固莊嚴海」。
佛既然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這一切法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如露亦如電」,這「堅固」兩個字怎麼講?「種種」是沒有問題,「堅固」怎麼講?堅固是講一切法的體性。體性何以說堅固?永遠不壞,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堅固的相;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能破壞,從性上講的,不是從相上講的。相剎那在變化,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
「光雲垂布滿十方」,「光」是自性般若,一切眾生自性都有圓滿的智慧(般若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所以底下一句講,『諸摩尼中菩薩雲』。三句合起來,底下還有一句『普詣十方光熾然』,這是三種圓滿。圓滿的智慧都是本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第二句,那就是講的能力,能現相。第三句是講德用,它起的作用。「普詣十方」,這個十方沒有邊際,我們常講盡法界虛空界,在《華嚴》裡面我們還知道,包括微塵當中無量無邊的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它有用,體、相、作用圓滿的具足,這多半都是從果上說的。
再看底下一共是有三首半,三首半偈子是講蓮華。同學們在這個地方必須要記住,經文裡面的蓮華是表什麼。香水海是講佛性、藏識,蓮華是表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也是平常大乘經裡面所說的六度萬行。在前面長行裡面,我們看到這個蓮華叫「種種光明蕊香幢」。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萬行、覺性、光明、普熏,給我們說這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性德的起用。我們看經文:
【光燄成輪妙華飾。法界周流靡不遍。一切寶中放淨光。其光普照眾生海。十方國土皆周遍。咸令出苦向菩提。】
我們先說這六句,這六句是說「種種光明蕊」,顯示華是以寶為體,寶是性德,世間也以道德為寶。『光燄成輪』,輪表圓滿,「光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圓滿的智慧,佛說一切眾生都具足。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在不在?還在,但是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諸位要曉得,智慧要是迷了就變成煩惱,煩惱覺悟了就變成菩提。煩惱可不能斷,煩惱要是斷了,智慧就斷了。佛家常常講斷煩惱,實際上煩惱不是真的斷了,把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沒有了,智慧現前了,斷是這個意思,其實它是轉變,不是真斷。真斷還得了嗎?轉煩惱為菩提,所以佛在大乘經上也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跟菩提是性德上出現的一個現相,煩惱、菩提是這個相的兩面,它是一體。覺悟的人轉煩惱成菩提,迷惑的人把自己本有的菩提變成煩惱。涅槃跟生死也是一體的兩面,覺悟的人轉生死為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迷惑的人把涅槃轉變成生死。
學佛沒有別的,你明白之後,轉過來就行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學會了,你就會轉。《楞嚴經》上講得很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就是轉境界。譬如剛才講的,你把煩惱轉成菩提,你把惡業轉成善業,你把染業轉成淨業,佛法的修學無非做個轉變而已。菩薩階位有那麼多,那是什麼?看你轉的幅度大小。你只開始轉,才轉一點點,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要是轉一半,你是三賢位的菩薩;轉一大半,你是地上菩薩;完全轉過來,你就成佛了。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你不就成佛了!如此而已。
我們要懂得要肯定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迷悟。悟的是自性性德,迷的還是自性性德,自性性德沒有迷悟。所以諸佛眼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不過這些是迷惑顛倒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們,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這些糊塗佛,我們都是糊塗佛,幫助這些糊塗佛省悟過來,這是佛法的教學。你醒過來,你就是菩薩;圓滿轉過來,那你就成佛了。
「光燄成輪」是自性圓滿的智慧。『妙華飾』,這個意思我們應該就能想像得到,許許多多妙華裝飾,那就太美了,這是說六度萬行。「妙華飾」講的六度萬行,也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界周流靡不遍』,盡法界虛空界周遍,我們曉得一切時一切處無處不在,哪個地方有求,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感應的儀式,或者我們講方式,無量無邊,使你能夠接觸到正法、聽聞到正法,都是性德周遍法界。你能夠聽到,你能夠見到,你能夠接觸到,你要是能接受,就是你能信、能解、能夠依教修行,你得利益了。
『一切寶中放淨光』,清淨光明。清淨,煩惱障斷了;光明,所知障破了。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清淨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光就透出來了。所以,淨是定,光是慧。說了定慧,戒在其中。
『其光普照眾生海』,眾生無量無邊,眾生沒有不得利益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佛法的利益是平等的,為什麼?自性本來平等。但是十法界這一切眾生業障不一樣,我們經上常常講,比喻說有厚、有薄,業障厚的也得利益,比較難一點;業障薄的,得利益容易一點。為什麼?他歡喜,他信解,他能依教奉行,這是講業障薄的。業障薄的裡面,佛法又分為三等,上根、中根、下根,這都是大分,我們修學學習經教要懂得舉一反三。上根根熟的眾生,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一接觸佛法,他成熟了,他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淨土念佛往生,往生就證果。
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這一往生就超越十法界,那個果位我們在《華嚴經》上看,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以上,比初住菩薩還要殊勝。為什麼?圓證三不退。《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還會退轉,他是證得三不退,但是不是圓證。一真法界裡面這些菩薩們,在華藏世界修行還是有進進退退,但是他退有個底限,他不會退到十法界;也就是說他的底限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會再退下來。他證得的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這三種不退。圓證三不退是什麼人?那加個圓,經教裡常常給我們講八地,八地菩薩就不會再退了。七地還退,八地就不退,八地叫不動地,距離究竟果位很近,他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覺,那就到圓滿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很不可思議,我們帶業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什麼地位?說老實話,圓初住我們沒有到那個地位,我們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無明沒破,帶業往生,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我們得到的好處是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就像八地菩薩一樣,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這是什麼境界!這個法門,你要是把它捨棄掉,那是真正可惜,真錯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明白。上根一生得利益,他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一生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接受這個法門,半疑半信。下根的人,接受這個法門他也能信,我們常講露水道心,他煩惱習氣很重,這個信心常常動搖,這種人多數。
對於修學的程度,善導大師講得最好,「總在遇緣不同」。他講的是三輩九品往生,他說不是別的原因,就是遇緣不同。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非常殊勝,取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不是不可能,這就是看你的緣分。什麼是好的緣分?你遇到真善知識,幫助你破迷起信,奠定堅固的信心;《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將來念佛往生是生實報土。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依教奉行,就跟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上所說的。中下根性,實在講也一樣,都在遇緣。遇到的緣不好,這個善知識不能接受這個法門,教你修其他法門,你就改修其他法門,這一生成就就難了。這樣的人也很多,我們自己同學當中就不少,何況這個世間人!我們知道各人緣分不相同,他能夠聽那個人的勸導,信心動搖,那個人跟他也是有緣分。
但是,如果你要問業報,假如這個人遇的緣是純真純善,他這一生確實能夠脫離三界六道,往生淨土,你把他的緣打斷,讓他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有沒有罪過?過去有不少人問過我,他們在破壞佛法、障礙佛法,誤導信眾,幹了這些事情又害怕,來問我:法師,我造這些罪,將來會受什麼果報?我教他去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去念這個,再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曉得,不必我告訴你,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學佛的同學為什麼會被人誤導,輕易聽信謠言?讀經不多,善根福德因緣少。《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才會碰到這樣的惡緣,誤導了他,把這一生大好機會錯過,原因在此地。誤導眾生的人有兩種,有一種有意的,有一種無意的,不論是有意無意,罪都很重,這個事情幹不得。
有人說了,來批評我,說我講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不是我先說的,民國十二年我還沒有出生,在我出生前五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講的,當時在整個佛法界也引起震撼。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好像是一九二二年,他的講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我是一九七七年看到他這個講演詞,他這個講演詞的小冊子是他的學生王恩洋記錄的。我看了十幾遍,我肯定他的觀點,他說的話沒錯。
「宗教」這個名詞出現的很晚,我們中國原本沒有。佛門裡頭有稱宗教,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佛門自己稱宗教,是因為佛門裡頭有宗門、有教下,是教學修行兩種不同的方式。宗門的教學是不用經書的,悟後起修,他那個經書是你大徹大悟之後再去研究經教,沒有徹悟不用經書。教下就不一樣,教下一入門就從經書上下手,就好像學校裡頭教學一樣。教下是普通的學校,從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來,中下根性的人得利益。宗門那是天才班,他不是普通班,他不需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是頓悟,頓教;教下是漸教,漸修,那是頓悟、頓修、頓證,我們佛門自稱宗教是這個意思。
佛教到底是什麼?你仔細去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他幹的是什麼?這個經典上記載就很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為大家講經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為大家上課。他老人家在世跟中國的孔老夫子一樣,天天教學,有教無類。印度那個時候並沒有統一,中國孔夫子這個時代也沒有統一,所以他的學生不分國家界限、不分種族界限,也不分信仰,你願意來學都教你,這是事實。所以我們今天佛門裡面,就是一般的稱呼,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稱本師,自稱弟子。你想想,哪一個宗教裡面有這個稱呼?基督教、天主教沒有稱耶穌為本師,沒有稱上帝為本師。你從這裡去想想,然後你就曉得佛教到底是什麼?稱老師,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師生是平等的,宗教裡人跟神是決定不能平等的,佛教是教育,佛陀教育,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
現在時間到了,下一個鐘點我繼續給諸位報告,讓大家了解,不能產生誤會。我們學佛,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得利益;如果我們誤會,把它當作宗教,宗教我們就得不到利益。宗教是講感情的,講宗教的情操;佛法是講智慧。一個是從情出生的,一個是從智出生的,不一樣。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跟諸位把佛法教學繼續做簡單的報告。上次講到稱呼,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而佛門裡面所講的佛陀、菩薩、阿羅漢,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佛陀教育裡面的學位名稱。我們學佛學什麼,目標究竟在哪裡?這是過去、現在大家都共同承認的,我們所修學的目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語,它是可以完全翻成中文的,為什麼不翻?這叫尊重不翻。過去翻經體例裡面有五不翻,這是屬於尊重。它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我們求的就是這個;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榮華富貴。
這句話翻成華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它還是分階段的。我們修學第一個階段是「成正覺」,你要是拿到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證得正覺的人的稱號,這是佛門裡面第一個學位。好像我們大學畢業,拿到一個學士學位,這是佛門最低的一個學位。再往上去,你要是證得「正等正覺」,正等,正就是決定不是錯誤的,是正確的;等是等於佛,還沒有成佛,等於佛,跟佛有一點相像,這稱之為菩薩。所以菩薩這個學位比阿羅漢高,像現在學校裡頭碩士學位,它上面還有。最上面那個叫「無上正等正覺」,也有經上稱為圓滿菩提,圓滿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再上了,他到了頂峰。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佛陀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或者是說證得圓滿菩提的德號,相當於現在大學裡面的博士學位,沒有比這個更高。所以這個稱呼是佛門三個學位的名稱,它不是像一般治政上的階級,它沒有階級的,是學位的名稱,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你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天天跟大家上課,講經三百餘會,這一會就像我們今天辦講座一屆。這一屆裡頭一定有個特殊的目標,為什麼我要辦這一屆講座?當然是社會大眾的需要。他辦講座一生辦三百多次,總共的時間四十九年。所以他做的,我們用現代的觀點來看釋迦牟尼佛,我們了解他的身分,他的身分、他一生做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個教育他是義務的,他不收學費的,多元文化的義務社會教育。我們要是給釋迦牟尼佛定位,用今天的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本人一生所做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的?他老人家一生在世的時候,教學沒有建過寺廟,他的道場是什麼?道場是山林樹下。現在你們到印度去朝聖,看看世尊當年教學的地方,靈鷲山還在,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地方,那個地方沒有富麗堂皇的廟宇,沒有。石窟!佛當年跟大家講經說法、上課,石頭上舖一點草,坐在上面,學生圍繞在下面聽。一生從事於教學。
他一生教的是什麼?從總綱領上來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偈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把佛陀教育宗旨、目的全面都說出來。他教學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戒學,我們今天把他老人家一生教學所講的,彙編成為《大藏經》。《大藏經》裡面分三類:經、律、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戒律,「自淨其意」是定慧,就是經學、論學。佛講這個宗旨、這個教學目的,所有一切諸佛共同的,不是他一個人的,「是諸佛教」。「諸」是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眾生,都是這個目標,都是這個原則,十二個字。佛教給一切眾生是什麼?就是這個。所以佛法裡面常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接觸一切大眾總的原則。
佛對於任何一個人不為難,你根性利也好、鈍也好,他都教,比孔老夫子教學的那個範圍還要大。孔老夫子「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教了,你這學生太笨了,沒法子教你。佛不如是,連周利槃陀伽那樣的鈍根,佛也收。周利槃陀伽也很爭氣,他證阿羅漢果,真學成了。所以歐陽大師講得不錯,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是現在人所必需,它是什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我們今天學佛這麼多年,在經論裡頭我們也逐漸逐漸看出來,他老人家教學的綱領原則,有許許多多種的說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總的綱領原則。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地區,我們這個地區眾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白,他對我們教學,可以說總的綱領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淨業三福」,對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講的。我們這個世間人毛病在哪裡,人家用的方法是對症下藥。
頭一句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看這個教學的綱領跟我們中國儒家相不相同?儒家教育的根、孔孟教育的根是孝悌。佛法教化這個世界的眾生,頭一個也是孝養父母,孝道;奉事師長,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尊師重道?所以佛教,我們明白了,佛是好人,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人,佛教我們人人做好人。於是我們在這裡了解,他教導我們的是教我們斷惡修善,教我們轉迷為悟,經論裡也常講破迷開悟,教我們轉凡成聖。什麼是聖?阿羅漢、菩薩、佛陀,這叫聖。人人都應當證得佛果,它是學位,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不可以人人都做上帝、人人都做神,它不可以。佛教裡頭希望一切眾生快快的成佛,大家都能證得最高的學位。
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學做個明白人而已。佛是什麼人?佛是個明白人。所以我說,我也簡簡單單寫了六條,跟大眾介紹佛法。第一條講的釋迦牟尼,講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第二條就講他教的是什麼東西,他教學的內容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大家好懂。人生是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的生活環境;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教導我們的是教我們明瞭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是經典的內容。
佛家的教學重視在修行,實在講哪一個老師、教育家不重視行門!儒家《論語》是代表孔子思想學說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習就是行,你把你所學到的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習。佛法一樣,佛所教導你的,你要去做到。佛教你孝養父母,你做到了沒有?佛教你奉事師長,你做到了沒有?佛教導你慈心不殺,這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為本」,佛教你修十善業,十善業是「方便為門」。把善惡標準告訴你了,殺生、偷盜、邪淫是惡,教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惡,教你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貪、瞋、痴是惡,教你不貪、不瞋、不痴,方便為門。你把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
行是行為,行為很多,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言語的、思想的、身體造作的,所以叫身口意,這三大類把你一切行為都包括了。我們的思想、想法、見解錯誤了,你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言語有了過失,妄語、兩舌、綺語這是過失,把它修正過來;身造殺盜淫這是過失,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
現在人都弄錯了,什麼叫修行?每天念幾句經、磕幾個頭,起心動念還是損人利己,與佛的教誨完全脫節,錯了!修行是修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叫做修行。覺悟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薩,剛才說過了;不覺的人叫凡夫。
佛法有修學綱領,我們剛才講,第一個綱領,那是總綱領:「三福」;然後「三學」,教小乘的總綱領;「六度」,教大乘的總綱領;「普賢十願」,等於說佛法裡頭研究所裡面的總綱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宗教」這個名詞傳到中國來很晚,應當是在清朝中葉的時候,最早大概在乾隆那個年代傳到中國來,才知道有宗教。我們中國在從前沒有講宗教的,中國過去講「儒釋道」三教,那個教都是教學,不是講宗教。儒釋道也講三家,儒家、道家、佛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傳到唐朝百丈、馬祖這兩位大師,提倡建叢林。叢林是什麼?現在的大學。過去佛教的傳授,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私人講學,就像辦私塾一樣,沒有一個制度。佛教教學制度化是在中國,所以叢林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可以說是佛教的一個革命。它有它的好處,走上正規,就是真正辦學校。叢林裡面的組織跟現在學校沒有兩樣,叢林有主席,主席是校長,我們也稱方丈和尚。它下面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首座,首座就是管教育的、管教學的,現在大學裡面的教務長。訓導,在佛門裡不叫訓導,叫維那,維那是訓導長;總務,佛門裡面叫監院,不叫總務,監院是總務長。叢林三個綱領執事,你們看看跟現在學校一樣不一樣?名稱不一樣,他的職責完全相同,管教務、管訓導、管總務。
佛教傳到中國一直到清朝早期,寺院、庵堂是學校,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就是專科大學。《華嚴》這是一個學科,華嚴大學在哪裡?在五臺山,賢首、清涼主持,學《華嚴》的都到那裡去;《法華》也是一個學科,天台山智者大師,想學《法華》的到天台山;想學法相唯識的,當時的長安大慈恩寺,窺基法師主持的;想學戒律在終南山,道宣律師主持的,專科大學。所以說有各個宗派。各個宗派就等於說是佛教不同的院系,不同的院系分出來,都成為獨立的專科大學。真正發心學習的,他真能得利益。沒有這些經懺佛事,也沒有這些法會,它是教育。
所以你們看看中國的歷史,歷史上許許多多的人物,他們從小在哪裡念書?在寺廟念書。為什麼?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民間的書籍很少,找不到書籍。寺院裡有藏經樓,藏經樓就是現在所講的圖書館,不但裡頭有佛經,中國固有的這些經史、諸子百家統統收藏。出家人不但通達佛法,對於經史、百家都通。年輕人到寺廟,在寺廟裡讀書,寺廟裡出家人都是他的老師。這裡面有你所需要的典籍參考資料,你自己要去抄,你學習的時候,法師給你講解,都是義務的。所以,多少歷史上的名人,哪一個不是在寺廟裡頭住過多少年的?在歷史上諸位都能看見,范仲淹小的時候念書就在寺廟裡。你說它是什麼?
但是今天我們不能不承認佛教變成宗教了,為什麼?寺院、庵堂不再上課,不再為活人服務,現在為死人服務,為死人服務這就變成宗教,我們不能不承認,現在佛教確確實實是變成宗教了。我不是不明白、不是不了解,我發心學佛,我是要跟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從事於義務社會教學,我學他。至於那些人願意學宗教的佛教,我不反對,我也很贊成,我也很擁護。為什麼?我們對人要服務,對鬼神也要服務。這個好像佛門裡頭也分出科系,我對活人服務,你們對死人服務,沒有衝突,我也很贊成。
第一次我跟樸老見面的時候,我們就談到這個問題。樸老曾經問我,對於中國佛教各個道場再重新把它修復,問我的意見。好,我非常贊成。為什麼?這都是古大德的道場,是中國文化的遺產。現在交通便捷,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沒有辦法再辦教育了,那就乾脆完全開放給觀光旅遊,這也替國家帶來外匯的收入,是好事,不是壞事。這些道場可以做法會,可以做超度。海外的華人喜歡做佛事,我們提供做佛事的環境,好事!不是壞事。
佛教教育如何能夠復興?我跟樸老的建議,我還有書面的,那個時候我在加拿大寫了封長信給他老人家。佛教教學的復興,國家只要建十個道場就夠了,要重新建。怎麼建十個道場?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只要建一個道場。現在交通方便,一個宗建一個。而這個道場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我們不要從前這個稱呼,寺院、庵堂是古代的稱呼,我們現在重新建,我們用學院、用學會。譬如我們這裡講華嚴宗《華嚴經》,「華嚴學會」;培養人才的,「華嚴學院」,一個道場分為兩個部門。學院是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學會是歡喜學這一部分典籍的愛好的同學們,統統集中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學院裡面這些老師學生會給大家上課。這樣能恢復起來。
樸老當時聽到的時候很高興,很可惜就是他年歲太大,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將來中國一定有高僧大德出現,我相信還是要走向這個道路。舊有的道場要恢復,做觀光旅遊,做機會教育;這個機會教育是對著觀光客,要勸導他們斷惡修善,要勸導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對於機會教育就非常方便,寺廟裡頭一切設施都是教學,你在《華嚴經》看到表法,全是教學。
『一切寶中放淨光,其光普照眾生海,十方國土皆周遍,咸令出苦向菩提』。譬如觀光旅遊,哪個佛殿他都去燒香,他都去瞻仰。我們也看到一些導遊在那裡給他介紹、講解,多半是介紹歷史,沒有介紹佛教教學的義趣。譬如我們進到一個寺廟道場,你從山門進去,頭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供養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相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你就要告訴他,這是教學,是教你人與人之間要笑面相迎,要能夠包容,肚皮大是代表包容、容忍。這是教你,這就是保佑你,讓你在這裡覺悟了,我們心量要大,小心量不能成就事業,我們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彌勒菩薩就是教你量大福大。
兩邊排列的是四天王,四天王也是表法的。東方持國天王,你們想想看,什麼意思?怎樣保持你的家,怎樣保持你的國。怎麼保持?他手上拿的那個道具,那就是保持,方法就在那裡。他手上拿的是弦樂器琵琶,不是他喜歡唱歌,這個要懂得,他是教學的,如何保持你的家、保持你的國。弦樂器裡頭,琵琶,我們知道那個弦要是鬆了就不響,太緊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音色才優美。這表什麼?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就是教給你,對待一切人事物,你要懂得行中道,不及跟過分都是錯誤的。這是教我們負責盡職,要懂得中庸之道。來觀光客,你跟他這樣一講,他到這兒來觀光,花的那些錢沒有白花,他真學到東西回去了。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用現在的話來講是進步,儒家講「日日新,又日新」。我們的道德要增長,我們的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技術能力要增長,我們的生活品質也要增長。他手上拿一把寶劍,也不是他喜歡舞劍,那是教學的道具。劍代表智慧,你要知道一切都增長,一定要靠智慧。佛法的教學是智慧的教學,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明明擺在那個地方,它哪裡是迷信?如果我們寺廟裡的出家人,一樁一樁的為觀光客介紹,你是給他上課,這就是弘揚佛法,就是利益眾生。單單介紹佛菩薩形相就夠了。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兩位天王是代表方法。你要真正做到保持你的家道、保持你的國家永遠興旺,你要希望得到天天進步、天天增長,用什麼方法?西方廣目、北方多聞,你想想這兩個名號,多看、多聽,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你的學問、德行,你前面兩個目標才能達到。
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也有是蛇,龍跟蛇代表什麼?龍、蛇是善變的,它代表這個社會一切人事物變化多端。特別是我們現前的社會,天天都在變化;人,心會變化,性會變化,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你要看清楚,你要掌握;變化當中它有個原理原則不變,手上拿著一顆珠,那個珠子就是不變的。你要掌握這個原理,你才能應付變化複雜的社會,你能夠應付得了。
北方天王多聞,你聽這個名稱,你就曉得他手上拿的是傘,傘是什麼意思?防止污染。現在我們這個意思很明顯,為什麼?地球生態平衡被破壞,造成整個地球嚴重的污染。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新的名詞「環保」,環保在過去半個世紀之前沒聽說過,新名詞。環保,不但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更重要的你要防止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你跟社會大眾接觸的時候,你要懂得防止污染,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天王殿上這麼一課,哪來的迷信!如果我們佛門的同學都能讀佛經,都能懂得這個道理,都能說得出來,社會大眾哪有不尊敬你的道理!
中國古代那些帝王將相,他們不糊塗,他們不迷信,他們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如果佛教是迷信,像今天這個樣子,他會從外國把他請到中國來嗎?會封他們為國師嗎?會請他們到宮廷裡面來說法嗎?滿清入關,到中國來做了皇帝,不容易!你看看歷史,入關的時候,軍隊只有十二萬人,少數民族統治這麼大的國家,統治這麼大的種族,他用什麼?他不是用武力,他聰明,他用中國孔孟學說,他用大乘佛法。
你們看看清朝歷史上所記載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是開國的幾個皇帝,哪一個皇帝不請儒家學者到宮廷裡面來講學。皇帝帶著文武百官一起來學習,請法師到宮廷裡面來講經,而且規定《無量壽經》是他們早晚的課誦本。在夏蓮居會集本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梅光羲居士作的,梅老居士講得很清楚,清朝宮廷裡面請法師講經到慈禧廢止。慈禧迷信,不再聽法師講經,也不再聽這些儒家學者講學。她搞什麼?駕乩扶鸞。她喜歡這個,把國家搞亡了。
這個事情章嘉大師給我講的,因為我在台灣那個時候看到扶鸞,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告訴我,扶鸞多半是靈鬼在作祟,絕對不是佛菩薩,冒充佛菩薩神仙的名義,但是他有一點小神通,所以有小感應。他說這個不能夠相信,然後告訴我,慈禧太后她在主政的時候,國家大小事情她不聽大臣的意見,她完全扶鸞,她相信鬼神,所以把國家搞得一敗塗地,搞亡國了。
古人講得好,「國之將興聽於民,國之將亡聽於神」。鬼神有沒有?我們肯定有。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比須陀洹都比不上。天神見到須陀洹都頂禮稱老師,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須陀洹八十八使見惑斷掉了。天神沒斷,他怎麼能比得上須陀洹?當然更比不上阿羅漢。
所以天神聰明,都是以這些聖人為老師。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忉利天主、大梵天王請佛請菩薩到天宮裡面講經說法教學,在經典上常常看到,那不是假的。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今天稱和尚,和尚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大家曉得,親教師。親教師有兩種,一種就是校長,一種是指導教授,大學的指導教授,親教師是很尊貴的稱呼。阿闍梨我們中國人稱法師,法師就是阿闍梨。什麼意思?這個人他的言行可以做社會大眾的榜樣,軌範師,中國人翻成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你的品德、你的學問、你的言行可以做社會大眾的模範,我們稱你為法師。再就不能多講了,我等一下把經文合一合,你們就曉得,你才知道佛法究竟是什麼,我們學的是什麼,總要搞清楚、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