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0九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09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偈頌第一首:

  【清淨香流滿大河,金剛妙寶為其岸。】

  這兩句介紹過了,是頌岸體金剛。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後半加上第二首,這有六句,是頌摩尼嚴岸,是講兩岸的莊嚴。

  【寶末為輪布其地,種種嚴飾皆珍好,寶階行列妙莊嚴,欄楯周迴悉殊麗,真珠為藏眾華飾,種種瓔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應的心所,大前提我們一定要清楚,否則的話就像我們同修提出來的疑問,《華嚴經》像一部神話小說一樣。他不知道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是說法的高度藝術,不懂的人確實是茫然無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說法那個意思在哪裡。所以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是非常有意義的,說得非常的深刻。

  『寶末』是什麼?「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像《金剛經》須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規律。早晨起來的時候經行,一定的時間率領著僧團大眾入城市裡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過七家,人數眾多,僧團裡面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開到每一個街道、每一個巷子裡去托缽,分開的去托缽。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規矩,都分配到哪幾家,因為城市跟修行學習道場都不太遠。托缽完之後,回來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個很難看。所以托在缽裡,缽通常把它蓋起來,帶回來,帶回來大家在一起分著吃。所以真的是「一缽千家飯」,這是事實。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團一千兩百五十五個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個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給你滿滿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這一家給得很少,不夠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這個缽覺得夠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缽總是上千戶的人家,那一缽真的是千家飯!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剛經》上記載的,吃完飯之後,把缽洗乾淨了,「收衣缽」,因為出門走這麼遠的路,一個往返腳都髒了。我們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沒有鞋襪,洗腳。腳洗完之後,「敷座而坐」。這個時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課就開始,佛就跟大家講經說法,《金剛般若》你不是看到這堂課嗎?「寶末」就是指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在經教裡面,所謂是半偈一句。我們前面念的半偈,「清淨香流滿大河,金剛妙寶為其岸」這二句,這二句叫寶末。

  『為輪』,「輪」是圓滿。實在話,佛所表現的極其微不足道的動作,它裡頭含著有圓滿的道理;所說的這一切經教,字字句句無量義,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多次向大家報告。每一句實在講意思都是無有窮盡的,頭一句是說這個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這個地區,教化這個地區、影響這個地區。『種種嚴飾皆珍好』,「種種嚴飾」,我想學佛時間久一點、對大乘教義能夠體會深一點的就明瞭了,種種嚴飾是什麼?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指這個。每一個法門,這通常講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個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稱為「輪」,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講清淨、講金剛,這個名詞裡頭有教,清淨是教;有理,清淨的理是什麼?有行,這清淨怎麼樣落實到身心?怎樣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怎麼樣落實與自性清淨相應?那是果,果證。所以每一個字、每一個名詞、每一句裡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稱法輪,意思在此地,它圓滿沒有欠缺。

  「皆珍好」,為什麼「皆珍好」?它皆稱性,皆與性德相應,道理在此地。這個境界說實實在在的話,真正能體會得到的人不多。為什麼體會不到?這幾乎我們在講席當中不斷的在提醒、在報告,煩惱習氣不斷,你怎麼能體會得到?什麼人能體會到?煩惱輕、智慧長的人能體會得到。他體會到了,他能不能說得出?跟諸位說,說不出的!體會有淺深不一樣。我們就以菩薩果位來說,五十一個位次都來聽《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個人所體會到的不一樣;十信菩薩體會得淺,十住以上體會得深。愈是到高位,體會就愈深。佛說經,等覺菩薩能夠明瞭佛所說的;地上菩薩雖明瞭,不及等覺菩薩。我們是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你能體會到幾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們把深度假定分為一百個等級,五十一位菩薩的階級再加上妙覺位,五十二個位次,換句話說,九法界的眾生,這是凡夫,真正能體會得到的只能說百分之幾而已!那還要煩惱輕,我們常講有德行、有修養,世間人常講「喜怒不形於色」;這個不形於色,不是用的心機,是自然的。為什麼不形於色?他對於世緣看得很淡,這不算修行功夫,聽這樣的大經,他有反應。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薩;真正得《華嚴》實益、真實利益,要圓教初住菩薩,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得《華嚴》真實利益。你能夠破幾品見思煩惱,你聽聞這個經教能夠接受它薰習;換句話說,你能夠體會到它的氣氛。古德舉比喻,好比生火、燒火,我們雖然還沒有看到火、沒有接觸到火,那個火的熱氣已經感受到一點,這是氣氛,並沒有見到。

  從這些比喻裡面我們細細去體會,古時候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感化眾生,受感化的人確實是多,比我們現在多。多的原因我們曉得,那些人身心清淨,煩惱少,憂慮少,牽掛少,生活很正常,所謂是「日出而作,日沒而息」,身心都與大自然相應。跟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脫離了大自然,生活環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樓離地面很高。古時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腳確實吸收地氣,那人身體健康。牆是土牆,上面蓋的是茅草,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哎呀,這種居住環境太簡陋了!」那是最養人的、最健康的,現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確確實實是跟自然合而為一。生活簡單,簡單是最健康的,簡單是最圓滿的。哪裡像現代人?現代人哪裡是過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與大自然脫節的距離愈長。我們不學佛,我們也不懂。學了佛之後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瞭。從前修道的人為什麼要住深山?為什麼那麼喜歡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講的,「寶末為輪布其地,種種嚴飾皆珍好」。教學生、教大眾不僅是言教,有身教還有意教,身、語、意三輪教誨,這才圓滿。

  『寶階行列妙莊嚴』,這個應該懂得,「寶階行列」代表什麼?代表修學的等級、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這是階梯,像樓梯一樣;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就是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經上也介紹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你看看這是不是寶階行列?「妙莊嚴」,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是各個階位裡面所修學的教理行果。它表這些意思在裡頭,那個意思真的是無有窮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階位,實際上都是大分,不能細分,細分太多,說不盡!無量無邊的階位。我們想一想就能夠體會得到。譬如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這擺在我們眼前的,中國通行的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學也是六年;大學四年,研究所碩士班兩年、博士班兩年,也是四年。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寶階;每一個院系,行列。這一年級裡面有多少學生,參加考試從第一名到最末後一名,那也是階級。從這個地方去看,階層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麼細說,細說太繁瑣,只講大的,不講細的。

  他必須學完這個階層的課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個階層。像小乘修學,你開始真的認真放下見煩惱,經教裡面講的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真的在放下了,真幹!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確,向著初果,你沒有證得初果。必須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斷盡,你就證得初果位。證得初果位是第二個階級,第一個是初果向,你是在斷,你斷得不乾淨,八十八品沒有完全斷乾淨,斷一半。八十八你斷了七十八,還是在初果向。初果向裡面,那個次第也很多。證得初果之後,你就開始要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開始斷思惑的時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薩裡頭亦復如是。

  這個路子叫漸修,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沒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麼人?上上根人,所謂是一聞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像惠能這種人。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們仰慕、敬佩,能不能學他?學不到!中國歷史上,惠能大師以前沒有一個,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沒有出現一個。我們想想,我們是他那樣的根性嗎?不是他那樣的根性,不能學他,學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們要想學他,登不上去,摔下來摔死了!這是事實。所以老師教我學教,學教是什麼?爬樓梯。告訴我是慢,你爬一層真的得一層利益。宗門爬上去,你是證得圓滿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墮落。落入什麼?狂慧。反而不如爬樓梯,他慢慢上去。

  老師的教誨很慈悲,他觀察我們的根性,中人資質,中等人的天賦,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貴自知之明,這是我們學東西我們講求穩當、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學東西是什麼?契機,契自己的根機,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機,要很勉強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師,大概前幾年往生了,早年在台灣跟我是好朋友。這個人聰明,頭腦靈活,我勸他學教,他也有興趣。我帶他到台中見李老師,我們一起在台中住了十個月。老師那個時候講《楞嚴》,我在學《楞嚴》,《楞嚴》是我在台中最後一門課程。我勸他學小部經,他很不滿意,認為我嫉妒,為什麼我學大經要他學小經?我告訴他,我學《楞嚴》前面已經有四部經的基礎,那四部是我專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彌陀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聽老師教同學的,差不多聽了二十多部經,那是老師教的,我在旁邊旁聽。但是我聽的時候,我都學會了,我有這樣的根基在。他到台中,雖然出家比我久,沒有學過經教,所以我勸他: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從小部經慢慢的來學習,你會成就。

  我說的話是忠言,他聽不進去,說我小看他,我學大經他學小經,他不服氣。他要學《楞嚴》,也找了不少《楞嚴經》古德的註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點鐘,用功過度。這樣十個月他問題出來了,眼睛看經書,他告訴我一片漆黑,沒有法子學,展開經卷的時候一個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經教放棄了,再去做經懺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儲蓄了一些錢,在景美買了一個小道場,叫「法藏蓮社」;他是修淨土的,「法藏蓮社」。到台中去找我講經,我到台北去,我們兩個又來合作了。這個時候他說:「唉!我後悔沒有聽你的話。」早聽我的話,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從小出家,佛門裡頭的規矩唱念、法器、儀規他都懂,這些東西我不懂,所以他經教學會之後,決不會在我之下,我們佛門出人才。可惜不聽勸導,這沒有法子,沒有緣分!

  我這一生對人沒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幫手,這個自在!帶頭的人有責任,要操心;當幫手,就輕鬆多了。我從小沒有領袖慾,不願意做一個領導人,我喜歡幫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這個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後他把台北的道場賣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經懺佛事。大概賺了不少錢,也玩股票,也去賭馬,他都告訴我。最初好像很賺錢,以後股票下跌,他賠了。聽說他在香港自己買的樓,最後好像也賣了,住到大嶼山去了,前幾年過世了。古大德說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為聰明,這是許許多多眾生的病根,古人講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謙虛的人、自以為不行的人、不敢跟別人相比的人,往往這種人成功,他老實、他踏實,本本分分的去學,絕對沒有投機取巧這種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間法做學問、講修養最貴的是老實,老實是最可貴的。

  『欄楯周迴悉殊麗』,「殊」是殊勝,「麗」是華麗,「欄楯」是欄檻,河岸旁邊的欄檻。欄檻表什麼?表防護,我們今天講護法。護誰的法?護自己,自己要知道怎樣護持自己,他才會成就。自己不知道保護自己,禁不起風浪,他怎麼能成就?講到防護、防護自己,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四天王,四天王是護法神,那個表法的意思好!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怎樣護自己的法?負責盡職,護國天王表這個意思。從表面上看是護國,持國天王嘛!那個國是什麼?那個國是自己的心,不是別的。你要護身、護心,佛法講三業:身、語、意,你要懂得護你的身語意。《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很明白,「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那是欄楯周迴,我們能懂這個意思嗎?所以你要懂得持國天王他所表的意思,我們就得受用了。持是保持,不能失掉。

  用什麼方法保持?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那就是表法的,就用那個方法。不是叫你天天彈琴、唱歌,那你就搞錯了。弦樂器裡頭你看看它,它的音是從弦發出來的,這個弦要是緊了它就斷了,鬆了它就不響,一定要把它調到恰到好處,音色就美了。恰到好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中道、儒家講的中庸。你要懂得用中庸,你才能護你自己的德行、道業、事功,你才能護得了!不能不及,也不能超過,持國天王教我們的。所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負責任、盡本分,印祖講的「敦倫盡分」,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能把敦倫盡分的事情做好,這持國天王表的。

  南方天王,南方象徵智慧、光明,增長是不斷往上提升,佛法裡頭講的精進,現在社會上講的進步,儒家講的日新,就這個意思。我們的德行是不是天天在進步?學問、智慧、能力是不是天天在增長?這才能護住自己。你要是不提升自己、不進步,那你就退轉了,你被社會淘汰掉了。特別是現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科技的人才每年,過去我在美國知道,一年有好幾個梯次去參加進修教育,他的科學技術提升。你要不去接受學習的話,你就跟不上;你跟不上,你當然被淘汰掉了,公司不用你了。所以公司裡面的技術人員,每年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都要去參加受訓好幾次,兩三個月就有一次。時間不長,大概是五天到一個星期,新的技術出來了。這個我們一般叫進修教育,佛在三千年前就重視。

  出家人大家曉得有「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什麼意思?進修教育。佛的這些學生學得都不錯,離開佛到處去教化眾生。哪個地方有緣,到哪裡去教。但是每年夏安居一定回到佛的身邊,這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同學們在外面,各人教化一方,交換教學經驗、交換教學心得,把自己教學的技術往上提升;第二個接受佛陀教誨,再教育。所以那是進修教育,一年九個月在外面教化眾生,三個月回來接受佛陀的再教育,年年如是!所以學習是永遠沒有止盡的,活到老,學到老,佛法教學確實是這樣的。這是增長,增長天王表的這個意思,這個樣子才能讓我們永遠精進、永遠不退轉。

  達到這兩個目標,後面兩位天王提供方法,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你想像這個意思。廣目是多看,多聞是多聽,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才能達到前面兩個目標。四天王的表法,這是教學,佛法是教育;用的這個方法是高度藝術,我們不能不懂。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是要接著看「藏海安布莊嚴」,「海間香河」偈頌第二首:

  【寶階行列妙莊嚴,欄楯周迴悉殊麗,真珠為藏眾華飾,種種瓔鬘共垂下。】

  『欄楯』表護法,護法內容也是說不盡,我舉四天王表法的意思來跟大家解釋。看到「欄楯」,欄楯是保護,怕我們不小心跌到河裡面去了,防護的,就要知道如何防護邪知邪見、如何防護惡念惡行、怎樣防護德行、學問、道業的增長。人能常常這樣提起,這個人哪裡會不進步?哪裡會不成就?所以佛的教學好!如果有人天天給你講,聽多了你厭煩了、討厭了,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佛懂得人情,不用人來說、不用言語,用這些形形色色來表法,讓你看到、接觸到,你馬上就提醒了,這個教學是高等的藝術、高等的手段。人與人當中再好的朋友勸導,古人講「事不過三」,你勸人不可以勸三次,第三次可能就翻臉。所以只能勸一次、勸第二次,第二次不聽,以後就不要再說了,各人因果是各人自己事情,我們已經盡到勸導的責任,古德教導我們的。只有父母教兒女可以超過三次,老師教學生止於三次,第四次絕對沒有;朋友之間往來,兩次!有分寸,保持將來以後好見面,不要翻臉。也就是保持一個和睦相處,這是社會安定、和諧重要的教誨。

  但是在今天要知道,孝道沒有了,家庭破碎了;師道沒有了,師生當中的情義沒有了,佛門也不例外。早年我在新加坡看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大我十歲,我們佛門的一位長老。我去看他,他跟我談起:現在這個時代,佛門裡頭沒有師徒。我聽了,我同意他的話。現在道場大家住在一起,能夠做到個朋友就很不錯了,五倫最後落到朋友。朋友做不好,這個世間肯定大亂。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自己求往生,為什麼?對這個社會大眾幫不上忙;幫不上忙,就要走自己的路。能幫上一點忙,盡心盡力,這是行菩薩道,這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德行、保護自己的道業不要被破壞。要曉得,人會破壞我們,環境也會破壞我們,我們沒有離開人事、環境生存,這是決定離不開的。在這些人事、環境當中,你應該要懂得怎麼樣防護。

  我們前面講過,持國天王他所表的意思、增長天王表的意思,把護持的道理、原則說出來了。要怎麼樣才能做到?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方法。廣目,顧名思義多看,你看這個社會一切人事物,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這裡頭變幻無窮,你要看清楚!在這裡頭看什麼?看性相、看理事、看因果,你要有這個本事。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是一條蛇,龍跟蛇在傳說裡面都是善於變化,這說明什麼?這個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善變,變幻莫測!所以剛才我說了三個綱領,這是佛經上講的,你看什麼?看性相的變化、事理的變化、因果的變化,你看這個!長學問、長智慧。

  天王右手拿個珠,或者是左手拿個珠;右手要拿個龍,左拿著珠。珠代表什麼?代表不變。雖然人事物千變萬化,這裡頭有不變的原則。你要是把不變的原則掌握到,永遠保持,你就能夠控制這個社會,你在這個社會裡頭能做得了主宰,不會被它影響。你可以影響它,你能帶動整個社會。這個不變的東西是什麼?道德。在佛法裡具體來說,戒定慧三學永遠不變。佛門裡頭不變的東西多了,戒定慧三學是總說。分開來講,聲聞四諦不變,菩薩六度不變,我們念佛人信願行不變,你學哪個法門,你掌握著這個法門的總綱領,這是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廣目天王教我的!那個像塑在那裡,那是上課、那是教學,不能把它當作神明看待,那你就搞迷信了。你想想看,佛法教學這個手段高不高明?

  北方天王多聞,毘沙門天王。北是最上,在北半球北是最上,四天王的首領。多聞,它名詞含義是多聽,聽別人所說的。你不聽,不聽你就被蒙蔽,你就不長智慧。多聽!多聽,當然這裡頭有是有非,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它手上拿的是傘,傘蓋。傘蓋表什麼意思?防止污染,今天我們講的環保。現在講環保只知道環境要保護,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麼?心地。如何防止,保護心地清淨不受染污?這個重要!它表這個意思。社會,現在大家知道是個大染缸,誰能在這裡頭不染污?毘沙門天王。他在這個大染缸裡頭遊行自在,不被污染。他用什麼來防護?這個佛在經典裡面教誡就很多了。

  天王身上穿的是鎧甲,佛法裡面用鎧甲表什麼?大小乘經論裡面佛說得很多,戒律、律儀,佛常常講這個是鎧甲。鎧甲是防護的,持戒修善;更深一層,持戒修定。六道裡面的染污你就有能力防衛自己,不受染污。所以佛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自利,眾善奉行是利他,這是菩薩戒。佛教人以戒為師,無論出家、在家,你持戒、你修善,你就有鎧甲,你就有傘蓋,防護邪知惡見你有能力了,不被它所害。你們想想看,這意思多好!這些小小的東西都是前面講的,「寶末為輪布其地」,佛這種教學普遍在大地,佛陀的學生、弟子代代承傳,用這些來教化眾生。

  古時候這些教學的設施,大家都懂得這個意思,能收到教學的良好效果。現在人不懂了,不懂就變成迷信,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盲目的燒香拜拜,供養祈福,你說好笑不好笑?我們怎麼知道古代人懂得?你看看清涼註《華嚴經》,哪一句經文不是講表法的意思?而且這個意思說得深。從前人講,清涼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華嚴經》講五十遍,那個時候講絕對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講法,兩三句講好幾個鐘點,絕對不是我們這個講法。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一般都懂得點到為止,現在人由於跟舊文化、跟佛陀教育脫了節,這個時間相當長。佛教原本是教育,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不就清清楚楚了嗎?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們要記住這一句話,講經說法是上課,四十九年是幹這個事情!天天給人上課,天天給人解答疑問,這個不是教學,什麼叫教學?

  教學的宗旨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說明三樁事情:性相、理事、因果。幫助一切眾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教學的宗旨、目標,哪裡有一點點迷信?經上講的這個,從這裡我們真正看出他老人家教化眾生手法的高明,高明到極處!我們明白了、看懂了,自自然然五體投地,佩服到極處!實實在在我們做不到,顯示出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果報呈現出圓滿的相好。這是『欄楯周迴悉殊麗』裡面的義趣,《金剛經》上教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才能真正學到了東西,學了馬上就管用。

  『真珠為藏眾華飾』,這都是講岸邊的裝飾,香河岸邊的裝飾。「真珠」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真是真誠,真珠是真誠心,珠是圓滿。「藏」是什麼?藏是果實。岸旁有花有樹,這個樹開花結果,果是什麼?菩提果。花是什麼?花是六度花,取這個意思。大菩提果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之體,《觀經》上佛說為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心,這是體,真心。真心起作用,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佛在經上講,深心。這個名詞我們很難懂,什麼叫深心?所以我換句話來講,我說清淨、平等、正覺,這個大家好懂。這是自受用,自己要清淨平等,要覺悟。他受用是迴向發願心,也不好懂,我用慈悲,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這是他受用。都是真誠心起用,真誠心對人接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真珠為藏」裡頭表法的意思。

  『眾華飾』,眾是多,「眾華飾」是六度萬行,裝飾在外面的,美不勝收。大乘法裡面講的四攝六度,表現在外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要真幹!天天念,念了不幹,沒用處!不能夠落實,那就是古來祖師大德常講的「說食數寶」,自己得不到受用。像銀行裡面小職員,天天在數鈔票,自己一張也得不到;自己要得一張,犯法、犯罪,數寶!說食,肚子很餓,想到菜館裡面哪一道菜、哪一道菜,說了幾十道,一口也沒吃到。說食數寶,沒用!我們學佛,如果每天讀誦經典,甚至於講經說法,不能夠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訓境界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就叫說食數寶,講經也是說食數寶,你得不到受用,你沒有辦法入境界。

  聰明人,古德常講「隨文入觀」,觀是觀照、照住、照見,這裡頭層次不同。上上根人照見,經典一展開,完全契入,跟經教合而為一,這入佛境界。中根的人沒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他照住,照住是自己起心動念跟經教相應。下根的人又差一層,還是得受用,展開經典學習,真學!佛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依教奉行,這叫觀照。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一定照著佛所講的做,他得受用。所以,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各個層次不一樣,我們自己在哪一個層次自己要知道、要清楚;好像我念書,我現在念哪個學校、我念幾年級,很清楚!我的志願希望明年我要升一級,年年高昇,從小學升中學,從中學升大學,從大學升研究所,這才能有成就。自己修學,自己現在在哪一個等級上不知道,你在學校念書,問你念哪個學校不知道、念幾年級不知道,你怎麼能有進步?

  學佛,總而言之,是要學做一個明白人,凡夫是迷惑顛倒,學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明白人快樂!迷惑的人即使命裡頭有富貴,雖然天天享受富貴,他不快樂,他沒有辦法證得心開意解,這個樂他沒有。他有五欲六塵之樂,世法裡頭一般講紅福,紅塵之福。讀書學道之人,這個學道,道是道德,修養道德之人他們有享受,他們享清福,跟紅塵之福不一樣,享清福。清福是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自在、快樂。雖然生活貧窮,他跟大自然合而為一,這裡頭有天然的樂趣,是一般世人(佛法講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得到的。這裡面最大的樂,是境界的提升,真快樂!好像念書一樣年年升級,提升自己境界。

  「華飾」,飾是裝飾,連著底下一句:『種種瓔鬘共垂下』,「下」,迴向偈裡面講「下濟三途苦」,那我們曉得上面一句是自行,「種種」這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是真正「上報四重恩」,化他是落實「下濟三途苦」,但是你要曉得,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是分不開的。自行就是化他,為什麼?自己做出榜樣、做出模範給眾生看,目的是啟發眾生的性德。一切眾生本性是善的,佛法當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他今天的本善、他的佛性被物欲蒙蔽、被煩惱蓋覆,不能現前。他不是沒有,他有!覺悟的人、菩薩們做出種種示現,只有一個目的:啟發眾生的性德。倫常是性德,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現在被煩惱習氣、世俗的五欲六塵掩蔽了他的性德,所以倫常是什麼他不知道,更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本有的。聖人怎麼樣去教他?聖人做出樣子來給他看,讓他在這裡面親身感受,醒悟過來!

  現在這個真的在社會上不多,還有一些家庭,兄弟姊妹年節的時候團聚在一起,我們中國人講團圓,那是倫理的聚會。這個聚會是做給社會大眾看的,「這樣的人生不錯,好!我們應當效法。」兄弟不團結、不和睦,老死不相往來,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兄弟和睦、家庭團聚,他作何感想?這個教育要提倡。所以今天還有很少數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多的,兒孫滿堂的,每年這種聚會我覺得有錄相的必要。這個錄相應當在廣播電台去廣播,讓社會大眾看看這個家庭,家庭的溫馨,兄弟姊妹妯娌之間和睦團結,這個家族其樂融融!這就是教化社會。佛門裡面的道場、學校也是家庭,一定要把六和敬的精神表演出來,表演出來就是「種種瓔鬘共垂下」。

  人生如戲,我們把這一場戲演好,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都是演戲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八相成道,你說他不是演戲是做什麼?從出生到入般涅槃,一生分為八個階段,表演!表演出覺悟的人生,覺者的生活。我們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個值得我們學習。這個人生我們體會到了,這有意義、有價值,這個好!我們也模仿,我們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沒有這個啟發,我們性德裡頭雖有這個善根,就是現在這個經文裡面講的,阿賴耶裡頭有這個種子,沒有人把它引發出來,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把它引發出來。這一引發,那我們表演的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給誰看?給社會大眾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給自己無所謂,給大眾要演得逼真。沒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這個表演是讓九法界眾生做觀眾的。

  我們這個樣子是不是個好樣子?讓一切眾生看到這個樣子,作何感想?你要能想到這一點。凡是不好的樣子,從哪裡做起?念頭,不好的念頭不能有,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不善的言說、不善的行為不可以有,從這些地方做起。釋迦牟尼佛老老實實給你講,不是個老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沒事幹,天天教學,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不講了,他老人家就走了,死了;佛法不叫死,叫圓寂。圓寂是什麼?功德圓滿了,清淨寂滅,回歸到清淨寂滅,他在這個世間教化功德圓滿了。天天在工作,他走的時候八十歲。為我們所示現的,「活到老,學到老」,實際上他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還要學什麼?學給我們看,他天天在學。戒定慧三學是他的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戒定慧。

  「寶末為輪布其地,種種嚴飾皆珍好」,釋迦牟尼佛一生八十年的寫照、寫真。對待社會、對待大眾,就是末後這兩句:「真珠為藏眾華飾,種種瓔鬘共垂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無一不是給九界眾生做榜樣,做覺悟的榜樣。你不是這個樣子,你就迷惑;你是這個樣子,你就是覺悟,我們要細心觀察。世尊,那是一個活的《大藏經》,活的《大藏經》,你們想想看對不對?經律論都在他這個形象裡頭,戒學、定學、慧學圓滿具足。他怎麼成的?我們要明瞭,你要不明瞭,你到哪裡去學?你要清楚、你要明瞭,你要知道怎樣學習。他能到這個地步,我也能,你也能,大家都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都是性本善,在這個理念上,才成就教育。哪個人不可教?在理論上講,沒有!人人都可教。但是接受教學的人成就不同,那不同是由於他個人的因素,這個因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是他根鈍,是他懶惰,不肯好學,那就完了!佛菩薩對他也沒有辦法。

  我們知道世尊弟子當中最有名的是一個遲鈍的、根性很差的周利槃陀伽,他怎麼能成功呢?他勤奮,他不懶惰。再笨的人只要他勤奮,都有成就。中國古人講的「困而知之」,他能學成功。最怕的是懈怠懶散,那就完了,那個真的是佛菩薩幫不上忙。幫不上忙沒有關係,他這一生懶惰,看他來生,看他後生,佛菩薩有耐心,生生世世等著你,什麼時候你把這個毛病改了,你肯幹了、認真幹了,佛菩薩來幫助你。這一生懶惰懈怠不想學,佛菩薩只好等來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極處!這一段六句,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