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六卷) 2003/12/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6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文殊菩薩說偈第七首看起:
【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當成大光耀。】
我們看這一首。『世』是世間法,『出世』是出世間法,『見』是見解,也就是說,你有世間跟出世間的見解。我們在這句裡面細心去觀察,這是一個對立,世間跟出世間對立了,世間跟出世間是二法!惠能大師說的,「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從這些地方,這個經裡面像這類的句子太多太多了,可以說是時時刻刻在不斷的提醒我們,讓我們真的覺悟。要把所有一切對立化解,那才是諸法實相;只要有對立存在,這不是諸法實相,那是什麼?是諸法的妄相,虛妄相裡頭有對立,真實法裡頭沒有對立。學佛沒有別的,要學真實法。
這個看法實在講,就是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的一種,叫做「邊見」。邊是兩邊,世法是一邊,出世法是一邊,邊見。第二句就好了,『一切皆超越』,超越兩邊,也就是說不執著兩邊,不分別兩邊,於兩邊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正確了,這樣叫做『善知法』。『當成大光耀』,光耀是比喻智慧,這才真正成就大智慧、大覺悟。
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次偈拂上出世」,次偈是第七首,「謂真出世者,超越入出,不礙照知,故成光耀」,這叫真正出世者。真正出世你要懂得,並沒有世間跟出世間,世間、出世間界限在哪裡?你找不到。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說,迷了就叫世間,覺了就叫出世間;覺跟迷是一不是二,覺迷不二。這些話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很難理解,覺跟迷明明不一樣,怎麼會不二?
實在說,覺迷,一個是動,一個是不動,怎麼說動跟不動不二?佛在經上常常用水做比喻,用水比喻我們的心。不動的時候,水是平的,我們叫水;動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波,水動了有波浪,有波。波是不是水?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不二!但是雖然是水沒錯,它在靜的狀態之下,跟動的狀態之下,它起的作用不一樣。靜的時候它照,像一面鏡子它能照;動的時候它就不能照,照就失掉了。心是這樣的,靜的時候生智慧,智慧是照,動的時候就生煩惱,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不是二;智慧是水在平靜的狀態之下,煩惱是水在起波浪的狀態之下。你要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經上所謂煩惱即菩提,你就懂得了。煩惱跟菩提,體性是一,作用不一樣。所以從體上講是一,這是真正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世間跟出世間亦復如是,心靜的時候就叫出世間,心動的時候就叫世間。只要我們把那個根找到,從根本上去觀察,你就知道了。
心性在沒有動搖的時候,正知正見,佛知佛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如是,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沒有動。世尊在楞嚴會上為阿難尊者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其實阿難何嘗不知道?阿難問,佛說,說給我們聽的!阿難代表我們問,他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也問不出來;他是明知故問,代我們請法。佛一說,我們在旁邊一聽,恍然大悟,懂得了。所以,我們的見性,就是能見的見性,本來不動。佛的見性不動,我的見性也不動,你的見性也不動,他的見性也不動,不動的見性大家平等的,不但平等而且是一個性。平等還勉強可以懂,一個性就不懂了。
好,我們再舉比喻,我們攝影棚裡的攝影機,你看那個鏡頭能見。這攝影棚有四台攝影機,一台攝影機就好比一個人的眼睛,這有四個人的眼睛。這四個攝影機鏡頭打開都能見,真正能見的是什麼?如果把電源關掉,它都不能見,它都變成瞎子,電源一打開都能見。這個東西能見是電,攝影機的鏡頭好像是眼,電是它的性,電、眼是一不是二,都插在一個插座裡頭。你從這個比喻上想,我好比是一個攝影機的鏡頭,你也是另外一架,他是那一架,我們四個人就好比四個機器,現在都起作用,電源是一個,電源代表什麼?代表法性、自性,自性是一個。
所以,佛說這個性,在眼它能見,在耳它能聽,在鼻它能嗅,在舌它能嘗,這四個不同的器官,同一個自性,在不同的器官起不同的作用,這是我們迷了。如果真正覺悟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妙了,每個根性它同時起其他根性的作用,譬如眼能見,眼也能聽,眼也能嗅、也能嘗,六根互用。耳能聽,耳也能看,六根互用,為什麼?它是一個性。我們現在做不到六根互用,是我們自己有業障。什麼叫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我執著耳只能聽,眼只能見;耳不能見,眼不能聽。你有這個執著,有這個情執,於是它就發生障礙;一切妄想、分別都無,它就通了。
我們現在從科學實驗裡面知道,一滴水,你仔細去觀察,它沒有眼睛,它也沒有耳朵,它也沒有鼻,它也沒有舌,但是它有見聞覺知。六根互用這樁事情,從一滴水裡面我們看到了。一滴水如是,一微塵亦如是,在世出世間一切事物上都顯示出來。所以覺悟的人,離了分別,離了執著,離了妄想,宗門大德常常用這個來考驗學人。離一切分別執著,道一句來!你說一句給我聽聽;離一切分別執著,你說一句給我聽聽。說不出來,那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換句話說,你能說得出來的,你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分別、執著要不要離開?我們初學的人要離,要離分別,要離執著。
真正離妄想、分別、執著,他不是離,他是超越。他超越分別、不分別,兩邊都超越,超越執著與不執著,這是真正法身菩薩。為什麼?他真正得到無障礙的境界,你有分別、有執著,有障礙,你不分別、不執著也有障礙。人家執著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執著;分別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分別,他得自在了。他確確實實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都不生,但是妄想、分別、執著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靈活運用。雖然靈活運用,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稱他作法身菩薩,我們稱他作諸佛如來,我們稱他作「善知法」。
他善,我們今天知法,不善,沒這個善字,我們今天是知識,那是知識上頭沒有善。善還了得嗎?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得大自在。我們今天得不到自在,我們今天幾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都有過失。《地藏經》講得更嚴重,「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說過失就輕了,他說的是罪業就重了。為什麼?這裡頭就是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是罪業,讓你回不了頭,回不到根源。與自性、與性德愈走愈遠,愈迷愈深,愈陷愈苦,把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自然的,佛經上講的法爾如是,把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愈陷愈深,愈迷愈重,造成這個現象。佛與大菩薩心目當中,幻相,這個現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的。
我們在前面多次的學習到,身、生活環境,有生有滅,我們的靈性、萬事萬物的法性不生不滅。如果再往深一層去觀察,我們的自身、萬事萬物的法相還是不生不滅,只有緣聚緣散,確實沒有生滅;科學裡面講的是物質不滅,精神不滅。為什麼?本來不生,哪來的滅?所以還是大乘法,特別是圓頓大法,真正是解決一切問題,徹底解決、究竟解決,你在這裡頭覺悟,在這裡頭得真實的成就。總的一句話「息心達本」,心是念頭,念頭放下;本就是諸法實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通達、就明瞭。所以經上講不動智佛。
文殊菩薩在這裡教導我們,自心即是不動智佛,不動是法性,智是佛性,佛是法相、是德相,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不動智佛是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的法性、佛性、法相、德相,很可惜,凡夫不承認。如果你要是承認,你就是信解菩薩,這剛剛讀過,信解圓滿,你就是信滿入位,或者給你說入住了。恭喜你,我們一般講(還是從分別、執著上,好說話,你好懂),你超越十法界了,你是一真法界裡面初住菩薩,發心住!你的菩提心現前了,發心住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完全落實了。自自然然顯現在你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與這二十個字相應,沒有一絲毫勉強,你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發心住的菩薩,信滿入住。這個經上講入位也講得通,位就是圓教初住位。我們今天至少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肯定自己是不動智佛。自己要尊重自己,自重自愛,尊重自己的法性、佛性、法相、德相。「自心是不動智佛」含著這四層深義,在哪裡?就在現前;這一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要緊的我們自己要肯定、要承認,要常作如是觀,這是真修行。
觀誠就是信解菩薩,誠的樣子要知道,從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裡面就顯露出來了,所謂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自自然然你就形於外了,你是覺者,你是菩薩,跟世間凡人不一樣。凡人自私自利,覺者無我,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信解覺悟的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怎麼沒有了?知道是一體,一裡頭就沒有分別、執著,二才有分別、執著。我是右手的大拇指,你是右手的小拇指,他是左手的大拇指,如果你哪一天真的明白了,我們是一個身,你就曉得,你、我、他原來是自己,真的是這樣子。
所以,我常常教同學冷靜的觀察自己身體,你把心靜下來,坐下來,想你自己身體,我們有頭、有身、有手、有足,頭有眼、有耳、有鼻、有舌,身裡面有五臟六腑,手足,手有十個手指,足有十個足指,你想想看這一身,不同的這些器官,哪個第一?個個第一,平等,少哪個也不行。我們常常講平等、和睦、包容、尊重,每個器官你看它是不是彼此尊重,彼此包容,相親相愛,關懷照顧,互助合作?你從一個身體裡頭各個器官去觀察,然後你才曉得這些德行是自然的。
你再看看中國人講的倫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從一個器官,從各個器官,它具不具足?統統具足。這是性德,自然而然,法爾如是。我們能夠把這些性德發揚光大,小宇宙結合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這個小宇宙在大宇宙裡面,就好比是身體裡面的一個毛孔、一個細胞。再觀察,大宇宙跟小宇宙一樣,也是平等的,也是和睦的,也是包容的,也是尊重的,也是互助合作的,完全沒有兩樣。從整個自然生態裡面你去觀察,五倫八德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這種修行的方法(作觀、觀想)叫法界觀。
我教大家這個法界觀容易,不是《華嚴經》祖師講的「六相十玄」。但是我這個簡簡單單的觀法,你要是觀成之後,你再看祖師大德講的六相十玄,無二無別。這是什麼?淺深不二,我這個淺,他那個深,淺深不二;淺是深中之淺,深是淺中之深,能入境界,能斷煩惱,能開智慧。這些話都是對初學說的,初學一定要從這個地方才能契入,到究竟的時候,入無所入,你就真的覺悟了,真的入了。還有能入,還有所入,說老實話你還沒有入,你所入的是相似法,不是真實法;相似法就是十法界,四聖法界是有出有入。一真法界沒有,跟此地講的「一切皆超越」了,這是善知、善識,大乘教裡面稱為善知識,善知識的境界。
成就無量光,「大光耀」是無量光,無量光必得無量壽,我們就知道,這個意思就是如來究竟果位。如來究竟果位,說實話也是有名無實的,你要是分別、執著真有個如來究竟果位,你就錯了。你看看《起信論》裡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如來是名字,究竟果位也是名字;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本來是如如佛,本來如如佛這個名字也沒有,本來如如佛這個言說也沒有。這時候你的智、你的德、你的能,遍法界虛空界,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你要曉得,障礙就是在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障礙了我們的自性,障礙了我們的法性。分別障礙了我們的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稱為佛性,分別障礙了佛性。執著障礙了法身,障礙了德相,你見不到華藏世界,華藏就在眼前;你見不到極樂,極樂也在眼前;見不到一切諸佛淨土,一切諸佛淨土從來沒有離開我們。這個意思愈講愈深,但是句句都是真實法。
雖然不是我們境界,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聽到了,而且聽懂了,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了,這難得!肯定自心就是不動智佛,這句話裡頭的深義你要懂。「不動」是法性,不動是第一念,第一念之體;「智」是第一念之照,照見;「佛」是事相,依正莊嚴,德相、法相。自心、法性、佛性、德相、法身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常作如是觀,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功夫成就生實報莊嚴土,對自己往生的品位,真正是大幅度的提升。
我在過去跟諸位介紹《無量壽經》,介紹《阿彌陀經》的時候,也是多次說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要問在西方極樂世界學習多久,才能夠證得無上菩提?一般講大概是五劫到六劫,也許諸位會想到:五劫、六劫,時間是用劫來計算,太長太長了!你在《華嚴經》上看,菩薩入位了,這個位是圓教初住,初住菩薩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佛在經上常講,三個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般往生的人,到那邊去大概只要五劫到六劫,人家要三大阿僧祇劫。你去比較一下,西方極樂世界太快了,時間太短了,短到你自己不敢相信。
如果你能夠常作如是觀,把自己的身、把自己的心跟宇宙融合成一體,你常作如是觀,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我相信不需要一個劫,一個劫都不需要。為什麼?你的基礎太好了。常作如是觀,應當在你沒有往生之前,你的心量就拓開了。真正能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常常講的這幾個德目,現在在世界上接觸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提倡的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一句是總綱領。綱下面是目,目就是我們要落實的科目,頭一個是包容,一切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一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要認知。為什麼?我們是一體。他不能對我,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他要知道事實真相,他跟我一樣。
他不知道宇宙是一體,生佛是一體,他不知道,萬法是一體,我明白!所以,我對於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決定是平等對待。平等是什麼?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了。決定是和睦相處,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所以一定是包容的。包容本來包容,自然包容,決定尊重,決定是敬愛,決定是真誠,決定是信賴,關懷照顧,互助合作,一定是這樣的!這不要人教的,法爾如是,這是性德自然流露。
只要你有這個認知,自自然然的這些境界會現前,然後你就知道,佛經上講的自己契入了。不是有意去做,「我要這樣做,要這樣做」,不是,自然的。開頭學是有意,從有意要學到自然;你開頭不是有意去學,那就很難到自然。學的根本就是經不可不讀,經不可聽,經不可不解,經不可不信,經不可不依教奉行,有大利益、大好處。這才叫「而能善知法,當成大光耀」,最後這兩句是讚歎。希望我們同學們互相勉勵,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八首頌:
【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
這首偈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把註解念一遍,「二有一偈趣求者」,「二」是第二個大段,偈頌裡頭第二大段。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十首偈總共分四段,第二段一首,講趣求。「以上雖離見而知」,這是前面所說的,都是教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性般若智慧現前,真的是無所不知。可是「猶恐滯寂」,這都是對初學來說,怕初學人產生錯誤的觀念,那就變成有體無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地得清淨了,不動智佛,不動有了,智佛沒有。他有不動,有體,他不起作用;換句話說,他有自受用,他不能利益眾生。我們現在講,他消極,他沒有積極,依舊是有缺陷,也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有體有用,活活潑潑,那才真叫得大自在。
所以,文殊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這一首偈上半,就是第一句、第二句,「勸求」,『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一切智」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個知要起用,所以說「發生迴向心」,你要發心,你要生心,要發、要生。迴向有三處,「迴向菩提」,這是屬於自利,「迴向眾生」,這是利他,「迴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自他不二,自他是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後的三願就是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是法性理體。法性理體,底下第三句說,『見心無所生』,所以這個迴向,清涼註解裡面說得好,這叫「離相迴向」。
我們先來學習前面兩句,學佛的人必需要記住、要明瞭,你學的是什麼?你求的是什麼?你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所學的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學裡面,定是樞紐,淺而言之,對一般初學來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終極的目標是開慧,慧是一切智。這個一切智裡面具足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句裡面就包括這三種智,圓圓滿滿的智慧。智從哪裡來?智從不動來,不動是定,愈深的定,智慧就愈廣大。定是怎麼修成的?定是持戒修成的,一定要遵守方法。
所以,戒定慧三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修行證果必須學習的課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哪一個例外?一個都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沒有。由此可知,我們要想成就,必需要遵循過去諸佛的慣例,要遵循他們的道路,我們的成就就快速了。如果不走他們的路子,自己想開闢一條新路出來,那你就試試看,看有沒有其他的路子能夠一樣成就!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佛佛道同的一條大路,成佛之道。成佛之後,還是示現戒定慧三學,那是慈悲到了極處,叫倒駕慈航。
所以,學習就永恆沒有中斷。沒有成佛之前,學習是為自己,成佛之後還是裝著學習,為別人,那就是迴向眾生。要給一切眾生做個覺悟的樣子,做個破迷開悟修行證果的樣子,做給別人看,不是為自己。世出世間的事業,我們冷靜、細心去思惟觀察,這個事業不可思議,這個事業真正叫偉大的事業,這個事業是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龍天善神擁護,世間一切善人擁護。世間所有的事業,沒有一個能跟它相比。
到了高境界,四聖法界裡面,像我們這個世間,人間天上,還有些行政上的組織,沒有了。人間有國王、有帝王,天上有天王、有上帝,四聖法界裡沒有聽說過,聲聞法界裡沒有聽說哪裡有個王的,沒有,緣覺、菩薩統統沒有,一真法界更沒有。極樂世界裡頭沒有國王、沒有上帝,真正是平等的。所以到最高境界裡面,你去觀察,那裡是什麼?那裡是教學,大家發心到那裡去的,都是去求學的。像學校一樣,學校裡還有校長,還有行政組織,那裡頭沒有,那裡面只有老師,除老師之外都是同學。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裡頭有上帝、有神,佛法裡頭沒有。華藏世界沒有看到有上帝,沒有看到神,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是老師,毘盧遮那佛是老師。文殊、普賢是學長,到華藏世界去得早,我們去得晚,他們先在那裡,已經有成就了,學長。
所以,佛法是教育,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一個老師教那麼多學生,我們往往感覺得困惑,他怎麼教?殊不知這個世界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這個世界裡面的老師、學生,都具足稱性的德能,稱性的德能是變幻無窮。毘盧遮那佛現無量無邊的身相,你不要怕見不到佛,你想見佛,佛在你面前了。你有什麼問題,佛可以面對面跟你聊天,來給你解答,什麼人想見,佛就在他面前了。我們今天遠距離相見,我們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就覺得很方便了。在極樂、在華藏,不需要這麼麻煩,什麼儀器、機器都不需要,自自然然變化在面前。我們現在看的畫面是平面的,他變幻的是立體的,這個境界經典上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
這句話意思很深,解脫境界,怎麼樣解脫?解脫就是大自在,大圓滿、大自在的境界,這是果。因呢?不思議就是因。什麼叫不思議?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思;沒有言說,不議,不可思議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只要功夫做到這個地方,這個境界就現前,大自在、大圓滿的境界就現前。你要說為什麼?大自在、大圓滿本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的不自在、不圓滿,這是有障礙,把我們本來的境界障礙住了。什麼東西障礙住?就是思,就是議,妄想太多,說話太多。所以,言說跟妄想是障礙,把我們自性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都障礙,變成了自私自利。現在這個世間難了,太難了,諸佛菩薩、神仙來一點用處都沒有,教不了,沒人聽。
早年,我們在台中求學,有一天李老師上國文課的時候,講到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王陽明先生有一次旅行,路上碰到土匪,土匪把他們這批旅客統統俘虜,搜刮財物。有人給土匪頭說,這批人裡頭有王陽明先生在,陽明先生很出名,土匪也知道他。聽說陽明先生在,就把陽明先生請出來,跟王陽明說,你講的那個「致良知」的學說錯誤,有問題,我們做土匪的人就是沒有良心、沒有良知,你說人人都有良知,你能不能證明我有良心?陽明先生肯定的說,有!怎麼證明?王先生說,只要你聽我的話,照我的話去做,就能夠證明。行!我們就聽你的,照你的話去做。
陽明先生就說了,你把外面衣服脫掉。脫掉!裡面一件再脫掉,脫到最後光著膀子打赤膊。陽明先生說,你這個褲子也脫掉。也脫掉了,脫到最後穿的內褲,他說,不行!王先生,這個不能脫了。王陽明就說,這就是良知!他們就覺悟了。那個時代,明朝那個時代,王陽明這個方法管用。現在你要叫他脫,脫光之後,王陽明也沒有辦法!不但男的叫他脫光,他真的脫光,女的叫她脫光,她也脫光,你說王陽明活在這個時代有什麼辦法!他那個「致良知」真的沒有法子證明,諸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沒用處。中國儒家講人性本善,佛法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前行,能夠證明出來,現在人不行!
所以李老師才說,世界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我們懂得老師的意思,真的救不了。救不了怎麼辦?是不是真的跟基督教《聖經‧啟示錄》裡頭所講的一樣,上帝把這個世界毀掉重新再來?這就是世界末日。佛法裡面不講末日,佛法裡面講因果,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今天確確實實諸佛菩薩來了也沒有用處,佛門有句諺語說,「佛度有緣人」,現在在這個世間,有緣的人愈來愈少了。但是我們相信,佛法裡頭有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相信,一個人能理解,一個人希求,佛也不會讓你失望,也來幫助你。
問題就是真心你肯定得度;虛情假意呢?虛情假意,佛也來,慈悲到極處!來怎麼樣?知道度不了你,給你種善根。你的惡業,當然你還要受報,等到哪一天惡報受盡,苦頭吃足,你真的想回頭了,佛就來度你。現在人不相信,現在人沒有嘗到苦頭,必須吃盡了苦頭,他才會回頭。人在受極大苦難的時候,才肯真正真誠心求助於人,求助於神,這不是迷信,不是說在宗教裡得一點安慰,你這樣看法你就錯了,你不了解事實真相。
在古時候,教育重視倫理道德,有德行的人,行仁、行義之人,受到社會的尊重,受到大眾的愛戴。現在這個世界變了,道德、仁義不值錢,現在人的價值觀是什麼?是金錢。把道德、仁義丟棄掉了,製造社會競爭、鬥爭,我們知道,鬥爭再向上提升就是戰爭,走的是死路一條。古老聖賢教育是教我們「忍讓」,捨己為人是美德;現在社會不是的,損人利己是美德。這跟從前的價值標準恰好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這相反就是反常,反常必有災禍。小則敗家、滅身;大,遺患世界,給社會、給世界帶來大的災難。
我們同學真正是過去生中還有這麼一點善根、福德,與佛有緣,能在這個地方安安靜靜的來學習經教,一起念佛。這個緣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珍惜、要努力,要發生迴向心。「發生迴向心」就是要發心幫助世間苦難眾生,不能跟他們一般知見。他們唾棄倫理道德,我們要實現倫理道德,我們要做出樣子給他們看。要知道在這個時代,眾生不好度!你要想幫助他,委曲求全,你要受盡侮辱,才能給他種點善根,真不容易。
所以,我們靠誰?我們還沒有見性,還沒有開悟,那就是要聽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依靠三寶。三寶在哪裡?三寶就在經典,經典裡面的教誨是我們真正的依靠。經典太多,依靠一部就行了,一生都不改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真正的依靠要能解,解要像佛在經上給我們所說的「深解義趣」,怎樣能夠深解?那要奉行,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相輔相成,你才能深解。深解才能篤行,在這裡面自然就生起深信。果德就像經上講的,你能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能轉境界,你就能幫助人了,自行化他。
自行,自己得受用,這個受用最明顯的煩惱輕、智慧長。要是用世間人來說,世間人所希求的果報,頭一個是財富,第二個是健康長壽,第三個是聰明智慧,統統得到,可以給社會人做榜樣。現在社會人先要看到果,然後才相信因,你教他修因,他看不到果報,他不相信,他很難接受。所以必需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形相,形相是果報。沒有學佛之前,沒有福報,沒有學佛之前,沒有聰明智慧,沒有健康長壽,統統都沒有;學佛之後,好像一年比一年好一點,十年、二十年好像有很顯著的改進,人家就會相信你。
所以,我們自己修學有沒有成就,不必說,都在你的形相上。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有多少功夫,你決定不能隱瞞,統統表現在外面。別人嫉妒、障礙、毀謗不要緊,為什麼?聽信的人跟你沒見過面。如果跟你一見面,不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一見面所有一切疑惑就一掃而光,不要一句話辯白。所以修行要真修,不能搞假的,假的沒有效果。修什麼?連鬼神都來勸導我們,修真誠心,真誠心能救自己,真誠心能化解災難。希望大家要記住,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講十幾二十年了。現在講得更白、更簡單,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要學會包容。完全在自分上,要學會尊重,要學謙虛,要學恭敬,要學禮讓,要學著會關懷,學照顧人,學互助合作,這就叫真正修行。
你要是真正這樣修,你一天只念兩次佛足夠了,早晨起來做個早課,晚上睡覺之前做個晚課。要多少時間?一分鐘。念十句「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分鐘就十句。早晨念十句,晚上念十句,夠了,你肯定往生。為什麼?你是善人,你的心、你的行為與佛相應,你是真修行;如果你的心思、言行跟佛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人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不是佛心,行不是佛行,我給你講的,平等、和睦,包容、尊敬,到互助合作,這是佛行。
你想想,我所講的,是不是大乘法裡面講的六度、四攝?我沒有用名詞,我用很淺顯的這些話來跟大家談,沒有一個字不是六度、四攝。我們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心!心是佛心,行是佛行,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早晚念十句佛號就行了。念念相應,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不相應的,這叫真念佛;一般人念佛,心口完全不相應,那是假念佛,不是真念佛。心不是佛心,行不是佛行,依舊是自私自利,依舊是貪瞋痴慢,有意無意所作所為,還是損人利己,這怎麼行?怎麼會相應?三種迴向跟三種發願相應,你看四弘誓願裡頭,迴向菩提跟斷煩惱、學法門相應。迴向眾生與度眾生相應,「眾生無邊誓願度」。迴向實際與「佛道無上誓願成」相應。
所以,大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眾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錯誤的想法、看法,會有這麼多錯誤的做法?不知道自心是不動智佛。這品經裡頭,文殊菩薩講得好,不知道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知道。如果他真的知道了,菩提心、菩薩行本來如是,哪裡要學!他的心就是菩提心,他的行就是菩薩行,純淨純善,決不夾雜絲毫不淨不善。你要問什麼原因?法爾如是,沒有原因的,這才叫真正反璞歸真,反邪歸正,再說句俗話,轉禍為福,轉惡為善,到究竟圓滿,轉凡成聖。
迴向是拓開自己的心量,我們天天都在做,每天晚上都迴向,早課也迴向,晚課也迴向,可是怎麼樣?不產生效果。原因是有口無心,所以看不到長時薰習的效果。這個迴向至少你每天有兩次,至少早晚課,已經做了這麼久,效果看不出來。原因在哪裡?有口無心,連信心都沒有。每天早晚課依照這個形式做一下,不起作用!如果每天心口相應,那你現在就有相當成就了。縱然說大的成就我們不說,至少功夫成片你一定有了,信解發心你一定得到了。信解發心雖然不高,但是不可思議,你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佛弟子,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
什麼叫功夫成片?起心動念都與佛菩薩教誨相應,言語造作一定相應,那就是成片了。《無量壽經》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決定跟這個相應,自自然然相應。「十善業道」你落實了,「淨業三福」你落實了,這叫功夫成片。這個人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我說不必多,早晚十句佛號,一心求生淨土,他就往生。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