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七八卷) 2002/1/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78
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第三句:
【此諸菩薩,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
這是菩薩能入微塵,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這個境界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確實是不可思議。清涼大師註解說,這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切施設依正等塵,一一稱真故。」這是從理上來說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證實。為什麼?一切施設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所有的性相、理事、因果,這裡頭依正莊嚴都是微塵的一合相,所以一一稱真。這個「一一」,小的來講就是微塵,一一微塵,大的來講是世界。這個世界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地球太小了,這個世界是講一尊佛的教化區,我們常講三千大千世界,是這個意思。一一稱真,因為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識不論怎麼變,本質沒有變,真性沒有變,所以哪一法不稱真?宗門大徹大悟之後,我們常講明心見性,性在哪裡?學人往往隨拈一物,做一個示現,祖師就給他印證。我們隨拈一物行不行?不行。後世的禪人往往學古人的這種形象,實際上並沒有悟。宗門這些公案很多,確實是要真實功夫,決定不是虛妄的。你有沒有功夫、有沒有真實的見地,祖師大德明瞭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契入境界還是狂妄的戲論。末法時期,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明瞭。
第二個意思「約觀心,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這個說法好,也是事實,確確實實是什麼法界?一真法界。我前面說的話,意思都含著,一一微塵是真法界,沒有不稱真性的,所以大乘經裡面常講「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個話意思很深很廣。眾生包括我們,我們的意識所緣就是一真法界,但是迷而不覺,不知道是一真法界,於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在這裡面去受用苦樂憂喜捨,這是冤枉,不得正受。
「安立」從哪裡來的?大師說,「例依名相分別而轉,是謂安立」,由此可知,這個安立不是真的,這個安立就是唯識所變。我們被名、被相,從名字這個形相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安立是這麼生起來的。「妄故為塵,體皆可依」,因為我們迷了,迷了之後真的見不到,見到的是虛妄的,就是著相,見到妄相。《金剛經》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這個話意思是什麼?意思教你不要著相,在形相上或者此地講的名相上、名字形相上不要起分別執著,不要生妄想,那你就對了。為什麼?「體皆可依」,體是法性,體是一真法界。「是名大剎」,大剎就是毘盧遮那如來的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遍一切處,無處不是,這叫大!
「皆有覺性,是曰如來」,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動物有覺性,植物細細的去觀察它也有覺性,它也有知覺,我們現在說它為生物,不同於礦物。礦物有沒有覺性?還是有,它的覺性比動物、比植物還要隱微,不容易覺察,也就是迷得太深太深,稱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這個我們要用比喻來說,譬如我們這個人的身體,身體是由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的,有一些器官感應非常靈敏,有一些器官感應就很遲鈍。如果某一部分、局部有故障,麻木不仁,像醫藥裡麻醉藥一樣,某一個部分麻醉完全失去知覺,它有沒有知覺?有!過去有知覺,現在失去了,失去的知覺還能恢復,可見得它是有,它不是沒有,他要是沒有,那怎麼能恢復?佛在《般若經》上講的「一合相」,那個道理微妙極了!我們假設那個一就是微塵,合是組合,我們人的身體是一微塵組合的,是許許多多微塵組合的,樹木花草還是一微塵組合的,泥沙石塊也是一微塵組合的,它是一個東西。一微塵從哪裡來的?一微塵是真如自性的相分,唯心所現,它怎麼會沒有覺性?土地有土地神,山川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樹有樹神,石頭也有靈性,靈性就是覺性。「是曰如來」,如來這個名詞含義就深了。
這一句是講「菩薩證入眾生性海」,凡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菩薩怎麼證入的?這一句經文裡面,清涼大師科題「菩薩入塵」。『此諸菩薩』,這是講十方所有一切菩薩,『悉能』,都有這個能力,『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所有微塵』,菩薩有這個能力,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處不在,一一微塵都有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的菩薩,這是華嚴不思議的境界,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為我們說的事實真相,這才叫大自在。
【彼一一塵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廣大剎。】
經文這個『十』不是數字,諸位一定要明瞭,「十」代表圓滿,也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佛世界。如果把十看成是數字那就錯了,為什麼?那變成有量。心性是無量的,心性裡面所具足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相好是無量的。心性所現的微塵,一微塵具足圓滿的心性,所以它是無量的。我們毛孔無量、毛端無量、微塵無量,這是微塵裡面含廣大剎土。這種境界,佛經裡面講的自在,我們天天念《心經》「觀自在菩薩」,他怎麼自在我們都不知道,讀了這段經文才知道,自在不可思議,自在決定不是我們思量所能及的。讀了《華嚴》這才真正明瞭,諸佛菩薩的境界不可思議。
【一一剎中,皆有三世諸佛世尊。】
這個『剎』諸位要記住,塵中現剎,一微塵裡頭現無量無邊的佛剎,每一個佛剎裡面都有『三世諸佛世尊』,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清涼大師註解,「隨世俗故,說有三世」,皆有三世諸佛世尊,三世是隨世間人的見解來說;「全稱性故,並在塵中」,這就是說明沒有一法不稱性。微塵稱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障礙,所以微塵能容佛剎。這個真的不只芥子納須彌,芥子納須彌是有量的,這是無量的。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樣,須彌山在裡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怎麼裝進去的?我們沒有法子了解。這是不思議境界,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個境界要跟芥子納須彌那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事不同,理是一個,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此諸菩薩,悉能遍往親近供養。】
十方來集的這些菩薩,『此諸菩薩,悉能遍往親近供養』,這是「菩薩往供」,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有悟處,要有體會。什麼叫菩薩?能夠親近供養三世諸佛的這是菩薩。三世諸佛在哪裡?從這裡看你懂得了,一一微塵裡面皆有三世諸佛世尊,普賢菩薩講的禮敬諸佛,原來是這個境界。儒家《曲禮》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與這個境界也相似、也接近。所以許許多多禮誦儀規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一心頂禮、一切恭敬,這個句子很多很多。現在許許多多出家人,每天誦經拜懺,這些句子念得很熟,非常可惜,只是會念,不懂裡面的意思,不入境界。經句滑口而過,古人所說的囫圇吞棗,那也不錯吞下去了,現在人實在講囫圇沒有吞下去,口邊過一過溜了沒有吞下去,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一樁事情。
下面這一大段一共有十句,「助佛揚化」,這是菩薩的事業,後面又有一段第八段,「所化成益」,這兩段應當是要合起來的。菩薩在世間,這是他的事業,前面十句是他的事業、他本分的事情,後面十句是他事業的成就。我們略略的看看,為什麼?這個地方我們有許多地方應當學習。
【於念念中,以夢自在示現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是一句,『於念念中』,「於」是在,在念念中,由此可知,菩薩的心願沒有間斷過。『以夢自在示現法門』,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夢幻泡影」,教我們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作夢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於是被夢境蒙蔽,以為是真的,在夢境裡頭受苦受難。如果知道那是個夢境,不是真的,你就得自在。譬如夢境裡夢到一隻老虎,你不知道是在作夢,你會嚇得一身冷汗,老虎要吃你;你要知道是在作夢,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可以學學菩薩捨身餵虎,你也行菩薩道了。幾個人知道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是夢境,不是真的?把夢境當作真的,迷惑顛倒!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在作夢,《金剛經》上佛說的一點都不錯,我們天天念、天天讀誦,沒有覺悟。要真正覺悟了,這個世間夢幻泡影,你決定不會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菩薩念念當中示現這種自在法門,你看看他覺悟的對象,『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一微塵裡面都有世界微塵數眾生,菩薩能入微塵,為他們做示現。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所感覺到的這麼一個大世界,說不定就在一微塵裡面。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事事無礙。在這一句裡面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人生如夢,我們常常有這個覺悟,好!夢境給我們什麼啟示?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所以在一切法裡面決定不生妄想、不生執著,知道這是一場夢。好夢決定沒有貪著,為什麼?無所有、不可得;惡夢也沒有恐怖,也不會驚慌,為什麼?無所有、不可得。所以能像諸大菩薩一樣,對夢中所有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知道一切諸法「相」虛妄,「性」真實。相不可得,性也不可得,相無所有,性也無所有。性是真有,為什麼說是無所有?因為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我們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六根都緣不到,所以稱它無所有,稱它作空,稱它作無,實際上它不是真的沒有。為什麼?它能現相,它要是真的沒有的話,它怎麼能現相?所以「真空不空」,是形容這個事實真相;「妙有非有」,妙有是從相上講的,因為是自性現的相分,這個相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稱它作妙有。這個有不可得,真的是無所有、不可得,有而無有,無有而有,稱之為妙有。
我們今天的色身依正莊嚴無一不是,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你會得自在。從此我們真的體會得,我們在這個世間也自在了,為什麼?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天天在這個世間表演遊戲,表演什麼?幫助眾生覺悟。無論做什麼樣的表演,都是幫助他覺悟,那就對了,這就是菩薩。表演要看對象,現在這個世間眾生過失在哪裡?我們要從他過失的反面去表演,才能讓他覺悟。現在眾生過失在貪財,我們做什麼表演?我們做捨財,讓他去看。現在眾生的大病是自私自利,我們要做什麼表演?要做大公無私。現在眾生疑惑心重、嫉妒心重、貪瞋痴重,我們要針對他這個毛病,做出令他覺悟的一個形象。我們決定沒有貪瞋痴的形象,表現出戒定慧的形象;決定沒有嫉妒的形象,做出成人之美的形象。看到人有善事有善行,歡喜讚歎,不但歡喜讚歎,隨分隨力的去幫助,修隨喜功德,這樣去做就對了,就正確。所以菩薩應化在無量無邊世界,一一世界都有九法界,在這裡頭示現。要知道他是做些什麼?這一段經文為我們略說。
【念念中,以示現一切諸天歿生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是示現什麼?『諸天歿生』,「歿」是死亡,「生」是受生。不說生死,為什麼?生死是一個階段;說死生,死了以後又生,死生相續,這就說明輪迴的現象。不是說死了一切就完了,不是的,這裡死了下面就生了。此處歿彼處生,這一個事實真相,現在世間人明瞭的愈來愈少,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死生輪迴,於是敢造惡業,無所不為。這個事情絕對不是說你信了就有,不信就無,不是!你信了有,不信還是有,不是你信不信的問題。換句話說,你不信你造作這些罪業,還是要受報,不是說我不信就不受果報,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宇宙之間的事實真相。「示現一切諸天歿生法門」,告訴這些眾生生天不是究竟的,一定要覺悟,生天不容易。欲界天一定要認真修學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色界、無色界要修相當的定功,這個禪定決定能夠控制住煩惱習氣不起作用,不現行,要有這個能力。可是諸位要知道,這樣的能力,如果換一個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得生。告訴我們生天不究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法門。
【念念中,以說一切菩薩行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後頭這一句『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十句每一句後面都有,由此可知,菩薩念念是為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發這個願不是虛願,真的把這個事情放在念念中。再回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天天念這四句偈,確確實實有口無心,口裡每天念個一兩遍,心裡一點印象都沒有,這怎麼會成就?我們在這裡看,無量無邊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確實念念中。用什麼方法度眾生?這十句是講方法。這十句的意思淺深次第,我們要留意。頭一個自己真正覺悟,世間就像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不能當真,不能造惡業,不能現不善的形象。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知道確確實實會影響許許多多的眾生,我們自己茫然不覺。不讀大乘經,哪裡會曉得這些事實真相?
「助佛揚化」第三句:
【念念中,以說一切菩薩行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菩薩行法門無量無邊,清涼大師註解說,前面三句都是講人天佛法,在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菩薩行法門裡面,人天乘也講得很多,而且人天乘是菩薩如來地的基礎。一切大乘經裡面世尊常常講到,《觀經》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人天乘,菩薩法裡頭說的十善業道是人天乘,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後半部看通大小乘,所以確實是無上道的根基。以這個幫助一切眾生,希望來生得人身的,幫助他得人身;希望來生生天的,幫助他生天道。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一定是隨眾生的願望,沒有絲毫的勉強,眾生歡喜接近佛菩薩。諸佛菩薩確確實實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真做到了,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的。
【念念中,以普震動一切剎歎佛功德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就是六種震動,六種每一種裡頭又有三種,所以總共是十八種震動之相。這是「以動剎顯示無常」,《八大人覺經》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眾生如果在這個地方覺悟了,他對於這個世界就沒有留戀,確實有出離之心、有厭離之心。『歎佛神變』,是讚歎諸佛如來智慧神通變化,眾生生歡喜心,希求佛法,這是讓他得二乘益。這一句是小乘,幫助小乘人的,成就小乘根性的眾生。往下六句,都是大乘。
【念念中,以嚴淨一切佛國土顯示一切大願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是莊嚴國土,「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嚴淨一切佛國土』,修福,佛勸導菩薩修福。『顯示一切大願海法門』,菩薩福慧雙修,這一條偏重在修福,這一點我們不能夠疏忽。佛門常常說的福慧雙修,沒有聽到說慧福雙修,這什麼意思?這個說法很明顯的教導我們,學佛的同學確實有不少把修福疏忽了,偏重在修慧,修慧不修福,不能夠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一定要有福報。第一個福報就是相好,相好是修福得來的,因此決定不能疏忽修福。但是如果專門著重修福不修慧,那也錯了,那變成人天福報,變成有漏的福報。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要懂得「嚴淨國土」。
用什麼來嚴淨?要知道布施供養。出家人布施供養什麼?古時候的出家人跟現代出家人不一樣,古時候出家人真的是一無所有,他能不能行財布施?能。用什麼財?內財,外財沒有,身外之物他是一無所有,用內財。內財就是自己的色相、自己的形象,讓一切眾生見到生尊重心、生信仰心,用這個做布施。換句話說,供養裡面,普賢菩薩教我們供養裡面「如教修行供養」是內財供養,所以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具足,不需要一文錢。現在出家人接受在家信眾的布施供養多了,往往有餘,我們要想自己能不能受用?給諸位說,不能,自己受用必定墮落。在家信眾布施,大乘法裡面不拒絕,為什麼?在家信眾以為你是福田,布施供養你他在種福,你要是真正的福田,他得福了;你要不是福田,不要緊,來生還給他,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布施供養不吃虧。我們做出家人接受,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知道這裡面的利害,我們怎麼做?我們輾轉布施供養,這就對了。自己決定不受用,一切念念為眾生,這就對了。大乘菩薩你看看第一句教我們修福,要效法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所發的大願。
【念念中,以普攝一切眾生言詞佛音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是言教,前面修福都在示相,顯示。『普攝』,「攝」是攝受,我們一般人叫接引,現代的名詞叫機會教育。用什麼方法?佛教導我們用四攝法,「普」是平等的意思,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普的意義就現前了。不分國家地區、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平等對待,這是普。與一切人往來要記住四攝法,四攝法頭一條就是布施,眾生生歡喜心。可是佛法必須有智慧,而不能夠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如果這是一個生疏的人,你過分熱情對待,人家心裡生懷疑,「你無緣無故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目的?」我們有過這個經驗。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訓班第一屆就發生這個問題,第一屆學生不多,只有九個人,他們對我們的作法產生嚴重的疑惑,幾乎天天在開會討論我們到底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企圖?這樣子搞一個半月,以後才搞清楚我們沒有目的、沒有企圖。同學們才痛哭流涕懺悔,但是教學的時間已經延誤一半,三個月的學程,實際上他們只有一個半月,你說多可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面說得很多,而且舉出例子、舉出比喻,幫助人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就過了頭,起了反作用。現在這個世間真正能關懷別人的人不多,突然發現有一個,他會感到很驚奇,好像又感激、又害怕、又懷疑。我們如何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個重要。讓人家真正體會到我們是真誠心來幫助他,對他們決定沒有絲毫的用意。
尤其我們在此地,我們決定不會拉信徒,絕對不會勸別人改信佛教,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是基督徒,我們尊重基督教、尊重基督徒;他是天主教,我們尊重天主教、尊重天主教信徒,好!非常好!我們佛教是教育,當然也有宗教的形象,可是要讓他們了解,我們是有這個形象,實質上我們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在此地讀書,在此地做學問,修養自己的德行,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附帶條件就錯了,沒有條件。可是一般人總會懷疑我們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企圖,我們要怎樣做出證明,讓他真正理解,我們並沒有任何目的、沒有任何企圖。我們遵奉聖賢人的教誨,人生在這世間應當做犧牲奉獻,捨己為人。這個道理很深,不是一般人短時間就能接受的,慢慢來,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絕對不是言說。
菩薩念念當中都知道「世界海微塵數眾生」,諸位要記住,稱眾生,他不是菩薩,他不是阿羅漢,他是六道裡面的凡夫,智慧沒有開,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茫然無知。實在講我們自己不也是茫然無知嗎?如果不是天天讀經、天天在研究教,雖然我們現在天天在幹,我們的思想沒有真正轉過來,自私自利的念頭還非常嚴重。損人利己的念頭沒有了,不錯了,但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有,如果不斷,菩薩道沒有我們的分。自私自利的念頭斷了,我常講還沒有進菩薩道,接近沒有進入,接近了。怎樣才能入菩薩道、入佛門?至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頭都這麼說的。
淨宗是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雖然沒有說斷,但是伏,你要能把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伏住,也就是確實沒斷,但是暫時不起作用。如何能伏得住?學菩薩這一套管用,念念中幫助世界微塵數眾生,心心念念都想幫助別人、都想成就別人,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就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導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這是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方法好,雖不能斷煩惱,能伏住煩惱。我們念佛,用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佛號裡面都具足「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的煩惱習氣才伏得住。如果你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念念中與善法相應,這個佛號壓不住煩惱,那就是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壓不住。聲聲佛號裡頭有善願相應,與十善相應,與四弘誓願相應,這是我們舉最普通的,大家熟知的。念念不離四弘,念念不離十善,這樣才能夠把煩惱伏住。
清涼大師註解,「以攝生言詞,令發大心,以佛音聲,即同體大悲故。」所以四攝要懂得善巧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智慧、以善巧方便落實。『普攝一切眾生言詞佛音聲法門』,佛音聲這裡面最微妙的無過於六字洪名,這是佛聲音。這是大乘中的大乘,極微妙的大法,我們能不能以這個布施,以這個為供養?要觀機,觀機裡頭你要看人、要看時節因緣、要看處所。我們在《內典講座》裡說過,人契機了時不契機,還不行,時契機了處所不契機,也不行。所以佛號可以在我們學院裡面放,他們可以聽到。能不能把這個介紹給他們?時節因緣時與處都不行,為什麼?很容易讓人家產生誤會我們在傳教。
現在我們每個星期六晚上都舉行溫馨晚會,我們也可以有一些餘興節目,時間不要長,為什麼?老年人,不是年輕人,老年人的餘興節目半個小時是最理想,不要超過半個小時。內容不能用現代的,現代的音樂歌舞說實在話我們聽了煩心,最好是找古老的古典音樂、西洋音樂比例要佔多一點,佔百分之八十,東方古典音樂可以佔百分之二十。在此時此處,我們讓人家歡喜,讓人家安心,我們歡歡喜喜招待他。佛法的東西他不主動問我們要,不可以主動介紹,人情事故不能不懂,這是真正的學問。我們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眾生,要做到盡善盡美;如果沒有智慧,好事會讓人以為是惡意,產生反效果,那就大錯特錯了!
【念念中,以能雨一切佛法雲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機緣成熟,時節因緣我們講人、時、處,統統都成熟了,這個時候,『雨』是講布施供養,『一切佛法雲法門』,這是將所有的佛法應機施教,幫助學人提升他的境界。我們要知道這個大的時節因緣,大的時節因緣:我們現在是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又遇到這個世間動盪不安、災難頻繁、人心恍惚,我們遇到這麼一個時代。我們應該怎麼作法?要明瞭我們在此地成立這個學院,學院是以培養佛門繼起弘法人才為主,我們的重心是經教,但是一切經教都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所以我為什麼這樣重複、這樣強調戒律重要,沒有德行的基礎,所有一切經論說老實話沒有辦法契入,你用再多的時間、再多的精力,勇猛精進,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佛學的學者而已,你是搞佛學你不是搞學佛。你沒有能力攝受一切苦難眾生,你不能做菩薩,你是世間一個佛學學者,是個佛學家,充其量不過如此而已!你自己對於生死沒法子解決,你又怎麼能幫助別人了生死、出三界?這些都是實話,我們不能夠不明白。
古晉,諸位同學知道,我們建了一個念佛堂,那個地方跟此地的道風完全不一樣,那個地方不研究教理。這個道場快要建成了,建成之後我會去,我去看看、我去教他們。那個地方將來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希望將來那個地方,能夠做到慧遠大師廬山這個道場。這裡面有常住的人,常住人真正發心念佛不下山的,有參學的、隨喜的可以,短期的他到山上住個三天、五天,半個月、一個月,隨喜,隨喜決定要遵守念佛堂規矩。希望這個念佛堂真正做到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不是開念佛機,住眾輪流念佛,分班輪流。每一個人在念佛堂,不能少過十六個小時;我們這邊十六個小時是八個小時研教,八個小時念佛,那邊是十六個小時念佛。有些隨喜的,到那邊聽經的行,我們那邊有四個紀念堂,四個紀念堂裡面播放講經的錄像帶,播《無量壽經》、播《阿彌陀經》,內容只有淨宗的五經一論,其他的統統沒有,這是對外的,外面來參學住短期的。
念佛堂裡面每天早課念一部《無量壽經》,那個地方是修行的道場、行門的道場,跟我們這個地方的道風不一樣,跟一般道場道風也不一樣。我們要真幹,要真正把了生死出三界、求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我們才會有成就,不能再含糊籠統,不能再放逸懶散。所以到那個山上萬緣放下,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放下,不搞了,要想學經論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我為真正想念佛的同修建這麼一個道場,如果裡頭也雜修亂修,一事無成,那就真正可惜了!環境實實在在是好,距離古晉都市開車大概要五十分鐘,山路。活動的空間足夠,但是李金友這個地方土地面積有五千英畝,那就是界限,不下山,不出這個界限。
東晉時代廬山遠公,廬山「東林念佛堂」就是這樣成就大家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各個成就,無比殊勝的功德,我們希望能夠在古晉這個高山上面重現。這是我們說到這一句,一定要了解現前這個世間,世法佛法裡面實際上的狀況,我們應當怎樣作法,真正的覺悟眾生,就是現前眾生。現前眾生不得利益,你要是說往後眾生得利益,他方世界眾生得利益,實在講沒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現前眾生一定要讓他得利益。
【念念中,以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周遍法界示現神變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
這是第八句,清涼大師說,「以照遍滿法界土及神變,令得初地已上智眼,見平等法」,這是講的華嚴境界。在我們現前應當怎樣學?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沒有聖人的智慧德能,但是可以發大心,我們來學習。『光明』是智慧,『普照』是要以智慧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利用衛星電視、網路弘揚佛法,也就是利用這些工具,我們來學習,大家在一起學習。學習什麼?學習真實智慧,解決我們當前複雜苦難的問題。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句我們留到下一堂接著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