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正辨加相」。這個經文不長,我們從頭念一遍: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痴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

  這十種智裡面,昨天我們學了第一個,『無礙智』,「無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四無礙辯才。向下九種,從『無著』一直到『無奪智』,都是四無礙智裡面最後一條的「樂說無礙」,全是屬於樂說無礙,這也是大乘教常講的「七辯」,七種辯才。我們學底下這九句,得先把七辯說一說,然後一一對照就很容易了解。佛加持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智慧辯才,七辯。七辯第一個「捷辯」,捷是敏捷;「於一語中,能釋多疑」。講經教學、聽教修行,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我們,特別是初學,可以說沒有證得初信菩薩果位之前,統統叫初學,還沒入門,準備入門。為什麼不能夠契入菩薩境界,在《華嚴經》是華嚴境界?這是由於我們迷失自性的時間太久,於諸佛法總有疑惑。所以聽教、研經第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經教確實有這個功能,可是在現代這個社會,有緣的人不多,經教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不是佛的慈悲還有差別?為什麼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無緣?照佛經的術語裡面講,就是他的善根、福德不具足,這說得沒錯,不好懂。我們得說更白一點,更淺一點,什麼叫無緣?你不願意接觸,這就是無緣。

  佛家講三個,善根、福德、因緣,因緣有,你看在台灣這個地區到處都有寺廟,緣不缺乏,可是善根福德成問題,他不相信,總是以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接觸什麼?怕別人笑話,這是什麼時代,還在搞迷信!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不例外,也是受這個觀念的影響不願意接觸,問都不會問,也可以說沒有問的意念。一般真正,學術也好,到寺廟裡見到出家人問:什麼叫佛?我們連這個都不會問。所以跟佛的緣各個不相同。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不一樣,所以佛才開八萬四千法門,才開無量法門。我學佛的因緣是從學哲學入門的,年輕的時候對於科學、哲學,我興趣也是很廣泛的,什麼都想涉獵一些,二十歲以後對哲學就非常嚮往。二十三歲來到台灣,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沒想到方老師跟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把東西方、印度哲學都給我說了一個概略,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我就這麼入佛門。他把佛教介紹給我,他怎麼說?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這個話怎麼從來沒聽人說過,佛教怎麼跟哲學掛上鉤?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聽說過;「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多麼吸引人。

  我向他老人家請教:老師,你對於佛經哲學從哪裡學來的?我們總得有個根源。他告訴我,在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那個時候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到重慶,有段時期他生病,有朋友就介紹他到峨嵋山去養病。峨嵋山我也去過,十年前,那是國家宗教局替我安排的,去遊長江三峽,到峨嵋山去看,環境非常好,那是老師在抗戰期間養病的地方,學佛的源頭。他說當時在山上,那個時候很落後,連電燈都沒有,山上對外交通非常不方便,老師想看看雜誌、報紙,統統看不到,山上只有佛經,藏經樓還藏了不少書,去一看全是佛經。養病的時間有好幾個月,所以他天天看佛經,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法是從這來的。有一些疑問,在那個時候抗戰期間,確實四大名山還有真正有修養、有道德、有學問的高僧,向他們請教、向他們學習。峨嵋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與《華嚴》關係非常密切,所以方老師對《華嚴經》就有特別的緣分。我跟他老人家學,他第一部就是介紹《華嚴經》的《疏鈔》,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的學生宗密也是了不起,有大成就的人,他最著名的是《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流傳於後世。從這之後,方老師幾乎就沒有一天離開經典。

  在台灣這段時期,我們看到他的晚年,他老人家走的時候七十九歲,一九七七年。那一年是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到香港去講《楞嚴經》,在香港住了四個月。我到香港講經的時候向老師辭行,他身體還好,告訴我,體力、精神跟去年相比差很多。我到香港期間,他一直就在養身體,我回來的時候,他老人家過世第三天。這是我學佛的因緣。他還告訴我,真正的佛法(他都是講佛經哲學)是在經典裡面,指出我這條路子,真正想學一定要深入經藏。這樣把我對於佛教從前那個誤會化解了。如果不是像他這樣的人,一般人把佛教介紹給我,我不會接受,不能相信,你說這個多難。我這一生要遇不到方先生,這一生跟佛、跟宗教就沒有緣分。社會上這個錯誤的概念,確實讓一些知識分子對於佛法殊勝的緣斷掉了。所以我非常感謝方老師。老師最後那一句話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非常羨慕,就認真學習,為什麼?最高的享受。真的,他沒有騙我,我這一生確實是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麼?不是地位也不是財富,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佛法教導我們的。特別是《華嚴經》,雖然方老師當時把這部大經介紹給我,這部經很大,《疏鈔》分量就更多,我們想得到這部經,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我知道佛門有這部經,很重要,我一出家心裡面就念著《大方廣佛華嚴經》。確實感應道交,有位老居士,有六、七十歲,我出家三十三歲,母親一輩的,她要供養我,我初出家,福州人。我就向她要求,我說供養,妳不必給錢給我,妳送一套經書給我。她說什麼經書?《華嚴經疏鈔》。哪裡有得買?香港有。所以她就拿了這個錢,從香港買了一套《華嚴經疏鈔》,線裝本四十冊。無量的歡喜!當然讀這個很困難,這個時候我已經跟李老師學經教,但是老師教我,他說這個經是大部經,你不要學這個,讓我從小經學起,按部就班的來。

  我跟他學的第一部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以後我讀經才明瞭,佛確實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佛教我們,學習不可以躐等,就跟我們念書一樣,你得從小學、中學、大學,《華嚴經》是大學的教科書,不是初學的,暫時放下。所以我就把這套書供養了台中慈光圖書館,我供養它不少書,一生喜歡讀書。以後我又得到一套,同樣的,版本完全相同,佛菩薩保佑!我供養老師圖書館那一套,以後就供養李老師,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就用這個本子。我在台北也開講《華嚴經》,我又得到同樣一套本子,我這套本子,確實古書,捨不得用,我就交給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書在基金會,讓基金會照相製版,印一千套,我現在是用基金會印的。這有一千套了,由一套變成一千套,我學習可以在上圈圈點點,可以寫字沒問題;原書不可以,原書那是非常寶貴的,法寶不能夠損壞,所以就印了一千套。確實這部經裡頭把我們許多的疑惑都能斷掉。

  捷辯,是一句話裡面能夠解釋很多的疑問,這是修行證果。證什麼果?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能做到,沒見性之前還不行,還沒有這個能力。這是經上講的,佛陀說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才叫捷辯。第二種叫「迅辯」,迅是迅速,「隨問隨答,迅速無滯」。也就是說他需不需要考慮、想一想怎麼答覆?不需要,隨問隨答。這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要開悟,這個沒有開悟也行,但決定是得佛菩薩加持,如果不得佛菩薩加持做不到。這樁事情老師也多次的教導我們,前面我跟諸位講到,李老師教我一個祕訣,就是怎麼樣通世出世間法。你想學,不可能,做不到,《大藏經》你這一生能學得完嗎?《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念得完嗎?他不說學,他說念,一天念八個小時,念一百年也念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師教我們一個祕訣,這個祕訣也是祖祖相傳,中國古大德常說誠,「誠則靈」,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求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這個地方,你決定要相信佛菩薩;你要不相信,這一條你做不到,一絲毫沒有疑惑。

  我們初學上台講經,真的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沒上台之前,禮佛的時候就求加持。誠心從哪裡表現?專一。早年講經也是兩個小時,每天時間都排在晚上,晚上大家才有時間來聽經。可是在那個時代需要有翻譯,翻譯閩南話,因為同修當中有許多年歲大的聽不懂國語,所以兩個小時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時。我第一次講經是在台東佛教蓮社,那時候佛教蓮社也是剛剛創辦起來,明訓法師,蓮社的社長,這是我們的師兄弟,就邀請我到台東去講經,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在台中沒出家之前,住了一年三個月,就十五個月,在台中住十五個月,親近李老師,學了十三部經,不是老師教的,老師教是教一部經。但是我們二十多個同學,經學班,老師開這個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我也參加,統統是居士,沒有出家人。我會聽,老師教這兩個同學一部經,我們是旁聽,所以我這十三部經全是旁聽聽來的。因為我到台中蓮社晚,時間很晚,排名排到最後,他是按順序來的,我是最後參加的,所以名字排到最後,還沒有輪到我。可是在那個時候,我真的有兩個長處,第一個是記憶力好,第二個是理解力好,這兩個是學經教基本的條件,這個我具足。我聽老師講經,大概在一個星期之內,我有這強記的能力,我上台去複講,把老師講的東西講出來,自己不能加東西進去,完全依照老師的。

  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來,佛門裡面培養法師唯一的一個方法。那個時候沒有佛學院,老和尚升座講經,學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坐在前兩排,那是學講經的。老和尚講完之後,學生們複講,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複講完全講老師的,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也不能去找參考資料加進去,不可以,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還要多一點,有這個能力,班上像我這個能力還找不到第二個,理解力強,所以有這個能力,我學得很輕鬆、很愉快。老師教的兩個人,他們都還沒有學會,我在旁邊已經學會了,所以我無形當中就變成老師的助教,為什麼?老師講經只講一遍,你要專心聽。如果你要是聽漏了,你想讓老師再講一遍,「老師,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麼講法?」老師:你過來。不是呵斥你一頓,老師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後怎麼樣?還是不給你講。他說如果我打了你、罵了你,我還給你講,你還有僥倖的心理,不要緊,沒聽會頂多挨打,還是會講,打了也不講,這就沒有辦法。所以同學就來找我,我能記住,我給大家講。這個事情可能老師也知道,我有這個能力。

  在那裡住了一年三個月,老師教同學們講經,我在旁邊全學會了,這是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學了十三部經。所以一出家,我就去教佛學院,在台北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佛學院老師很多,我們這一部經典好像一個星期只有一堂課,兩個小時。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三年畢業我才用六部經,我還有七部經還用不上。我從這個地方體會,中國傳統的教學法高明,比現在學校高明多了,它真的講求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頭腦一天到晚想的只是一部經、一樁事情,你的精力、精神都能夠專注,學得快。諸位想想看,我在李老師那邊住了十五個月,學十三部經,每部經都能上台從頭到尾講過,哪一個佛學院裡頭畢業的學生有這個成績?以後我也教過佛學院,我也辦過佛學院,感覺到我對不起學生,我用一般的方法,對不起學生。所以以後我再也不教佛學院了。培訓弘法人才怎麼辦?沒有別的,就是複講,複小座。所以有人問我,法師你要真正發心,要培養後學弘法人才。我說我是有這個想法,沒福報,這要知道。我自己對自己很清楚,過去生中就是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慧解有,福報沒有。你要培養學生,你需要有個處所,我這一生沒道場,都是寄居在別人道場,主人一不高興,我就得走路。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把弘法利生護法的工作付託給國王大臣。佛法傳到中國,也是帝王大臣、長者大德們他們護持,佛法才能夠建立;佛弟子,這是出家人,他不管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所以佛法能常住在世間,靠什麼人?靠護法。護法是真正修行,他懂得,他護持。

  我這次回來看牙齒,遇到一些老同修,幾十年前的老朋友,還有我沒有出家時就認識的老居士,現在見面,他比我大,大我十幾歲,九十多歲了,見面的時候,他也恭喜我有成就。我說我很感慨,在個人上成就是有一點,但是對佛教沒有貢獻。這什麼原因?沒有護持。我在臨濟寺出家,當年臨濟寺的方丈是白聖老和尚,我們的關係也非常好。我出家為的是講經教學,我是為這個,我不是為做法會,做經懺佛事,不是搞這個的。而老和尚希望我放棄講經教學,他自己也辦了一個三藏佛學院,我一出家教學就在三藏學院。但是他希望我放棄初衷,參加寺廟裡的一般這種形式的佛教,我是因為這樣子才離開的,所以很難過。我跟老居士談這個事情,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說如果老和尚那時候要能夠容許我在寺廟裡面長年講經,我每天講經不中斷,五十年,你們想想,對佛教就產生影響。哪個寺廟裡面,法師在那裡講經五十年?五十年的講經,我能夠培養講經的法師,至少有二十到三十個人,佛法真的興旺起來了。可是沒有這個緣,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熱心,像以後韓館長過世之後,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算是一九九九年過去的,李木源居士護持。如果李居士真能發菩薩心,不聽信謠言,不要讓別人破壞我們的關係,讓我安心在居士林,講到現在也十年了,一個道場能講經十年,也了不起。但是我們住了三年就有人破壞,我很清楚、很明白,不管他怎麼樣,他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始終是感恩。我們離開居士林,決定不能夠批評居士林,李木源對我們的恩德,我們要感恩。只念別人的恩德,不念別人的過失,這是我們學佛,在佛門裡學到的,心地要厚道。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沒有這個福分,想替佛教做一點貢獻,沒有機會。現在年歲大了,還有十年嗎?很難講。中國古人諺語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我七十三過了,明年八十四,人命無常!

  緣沒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則,我就在講經時候常常提醒,抓住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諸位有福報,能在一個寺院、能在一個山頭,最好是離開城市,清淨的環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歲,真的在山上閉關十年,十年怎麼學?首先把根紮穩。根是戒律,我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這是屬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做到;然後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一部經你好好的學它十年,就通了。十年這麼長的時間,在我想,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們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專學一樣,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後,三、五年沒有不開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不敢講,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這個迅辯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時時刻刻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裡頭最忌諱的是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有這個念頭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的念頭,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麼幫助別人?念念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正法久住靠修行,普度眾生靠教學,所以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是沒有老師怎麼辦?你只要把自己基本功做好,基本功在德行上就是落實三個根,這個做好,然後學文言文。因為佛經是古人翻的,古大德的註解那是非常好的工具,它來輔導我們、幫助我們深入經藏,也都是文言文寫的,那你不能不學文言文。文言文怎麼個學法?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告訴我們這班同學們,要認真學文言文,從《古文觀止》學起。《古文觀止》總共蒐集三百多篇文章,老師告訴我們,你能夠熟讀,你能夠背誦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佛經翻譯文字上的障礙你就突破了。五十篇,一個星期背一篇,一年就成功了,這文言文的鑰匙就拿到,你就有能力看《四庫全書》,就有能力看《大藏經》,這是工具,這把鑰匙。老師說如果你能夠熟背一百篇,加一倍,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個話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多少人想學,不得其門而入,從哪裡學?你懂得這個方法,你自己可以成就,不必找人。在台灣,過去國語日報每個星期發表一篇文章,《古今文選》。現在雖然不再有了,但是從前那個分量很多,好像現在是精裝本十四冊,每個字有注音,你看你省事,不要查字典。而且每個字有詳細註解,太理想了,你拿到這個東西,你老師就有了,自己可以自修,可以成功。鍥而不捨,你有這麼幾套書,十年下來,我肯定相信你的成就超過第一流的博士,你的修養、你教學的能力也是超過第一流的教授。只要閉關十年就成就。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二、三個,三、四個朋友,大家在一起還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因為現在是亂世,障緣特別多,只有靠自己。善知識在哪裡?老師教導我們,古大德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今天學《華嚴經》,找什麼人來教我們?找清涼大師,我們用的是清涼大師的註解,清涼大師是我們的指導教授。我們另外還參考一本《華嚴經合論》,李長者,李通玄居士作的,都是唐朝人。我們找到這兩位老教授來教導我們,那還會有錯嗎?所以老師,今人找不到,去找古人。我們只要具足德行,只要具足這個條件,閱讀文言文的條件,再有真誠心,我們常說,這說了有十來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為什麼?你就能做到至誠感通;如果這十六個字放不下,這十六個字就變成你的業障。那像這樣的隨問隨答,是一定要靠加持。你看看我們讀這個經,法慧菩薩要跟我們講「十住品」,講這部經,還得要佛力加持,何況我們初學。加持需要具足哪些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具足這些條件,不求,佛菩薩也加持,為什麼?諸佛菩薩都具足四無礙辯,都有樂說無礙智,他統統有。他看到你發心,他就喜歡,自然就加持你,何況你還有真誠心在求,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個隨問隨答,講經的同學,無論是法師、居士,這個感應,每個人都有很明顯的經驗。確實我們在解答問題的時候,聽到人家問題,隨口就能回答,自己也感覺得那個時候智慧不知道從哪來,怎麼會答得那麼好,這是真的。如果沒有加持這個說法,那我們想不出其他的因素。

  第三種叫「應辯,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這也是屬於樂說。人活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義、要活得有價值。價值跟意義絕不是自私的,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沒有什麼價值,也沒有什麼意義。真正講活出價值、活出意義,那都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而且幾乎全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者。諸位冷靜去觀察,古聖先賢,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學者!在佛法裡面諸佛菩薩,他們一生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個有意思。而他們對宇宙萬有了解得透徹,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他們教學的對象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切眾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師,比我低的是我的學生,上求下化,這是何等的快樂!夫子說了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真正的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裡頭來的。學習聖賢你才會有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我們世間人講頭一個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樂!在佛法裡面,佛菩薩常講「法喜充滿」,那個法喜就是孔子講的不亦悅乎。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師學,下面認真去教,從這來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永遠在歡喜。永遠歡喜,在世間法裡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沒有注意,實在講每個人都有,在什麼時候?三歲之前。你看嬰兒,你看二、三歲的嬰兒,你看他滿臉笑容,無論跟誰,他沒有什麼親怨,沒有什麼這個喜歡不喜歡,他統統都喜歡,無論什麼人逗他,他都笑。彭鑫醫生講的,三歲以前,他說這是醫學界裡頭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統計,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體健康快樂。他說人長大的時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國人可能都沒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記住,老祖宗有一句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養生之道裡頭一個條件。你如何能叫你心裡頭喜事不斷,有沒有辦法?有,學聖賢教誨就行,你這個喜悅不會中斷的,永遠在歡喜,除這個之外,世間法沒有。

  所以大聖大賢走哪個路子?他都去做義務教學的工作。我們看每個宗教的創始人,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全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你們想想對不對?他們不為自己,他們沒有名聞利養,純粹是義務教育。一生樂此不疲,他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了,他為的是法喜充滿,他為的是常生歡喜心,他所求的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求這個。這個如來是說自性,不向外求,向內求,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德相。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了?沒有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了。這個是真的,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改變,而是你現在迷了;哪一天你一覺悟,這又回來了,又都現前。所以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僅禪宗是這樣講的,在佛法裡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沒有例外的,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我們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早年我在台中,那時候沒出家,跟李老師學《彌陀經》,我就以為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目的就圓滿。老師說沒圓滿,怎麼才圓滿?阿彌陀佛教導你明心見性,才圓滿。我們這才真正明白,《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個法門到最後都見性,所以它是平等的。

  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這就是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時節因緣不相同。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地區不相同,大的地區,世界不相同,這個世界是什麼?諸佛剎土,不相同;我們現在講,你生活在哪個星球,不一樣,這個關係就很大了。根性不相同,無論你生存在哪個星系,哪個星球裡頭,確實都有聰明的、有愚鈍的,根有利有鈍,煩惱有輕有重,這都是幾乎不能夠避免的,不會有一個地方程度很整齊的,沒有。連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不過極樂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不像我們這個地方差異很大。那是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圓滿、非常理想的修學道場,這個地方很奇怪。你們看了許多經,佛在經上講,極樂世界上面沒有國家、沒有國王、沒有皇帝,沒有;也沒有政府,也沒有警察,警察沒有當然軍隊更沒有,那裡面是有些什麼?那裡頭有佛、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好像那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學校,這很特殊!那裡面的人個個都是上善之人。也就是說明,我們今天講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他們都做到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我說這個話,我知道很多同學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懂得這句話的意思,我說這個話你就能聽懂。譬如我們中國人講一個「孝」,這是一個字,這一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就是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法不漏。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佛並沒有說是佛法,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不可思議!佛法裡面說個「十善」,十善一展開,這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菩薩所修的十善,一展開的條目多少?八萬四千條,真的,一條一條寫出來的,十善展開,八萬四千條。實際上呢?實際上再擴展,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孝也在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這個境界,你多歡喜!那才叫究竟,才叫做圓滿,究竟圓滿。這是學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在這個境界裡面,給諸位說,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空間沒有了,沒有遠近,告訴你,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體。從這個地方看,佛法裡頭有哲學,方東美先生講的最高的哲學。以後我不用方老師這句話,我用「高等哲學」,這大家很容易懂,但是方老師那個話說得好,比高等還要高。通過五十八年的學習,我跟方東美那一年是五十八年前,到今天我學了五十八年,我發現《華嚴經》裡頭有高等科學,可以說是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在《華嚴經》裡頭,真的把宇宙的源起講清楚了,宇宙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生命的起源講清楚了;我從哪裡來的?這個搞清楚了,你是個明白人,你不再糊塗,你怎麼不快樂!你怎麼不歡喜!在這個世間,不要說是菩薩,初入佛門,對立就沒有了。對立在佛法裡面稱為邊見,小乘須陀洹就斷掉了,大乘《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就破了,沒有邊見。沒有邊見就是不再跟人對立,你多舒暢!所以你還有對立,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有沒有入佛門?沒有,你在佛門外,充其量你是念佛教幼稚園,小小班。要想念一年級,一年級這個就斷掉了,十信是小學,初信是一年級,一年級是無我;如果還執著這個身是我,沒有入一年級。入一年級的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真做到了;後面沒做到,後面講「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他沒做到,無我相做到,四相破了。所以《金剛經》後半部是大乘,前半部是小乘,四果四向。這不能不知道。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熱愛大乘,大乘是自己不是別人!這個時候你有能力應機說法,樂說無礙。

  第四個是「無疏謬辯,契機契理,無有漏失」。疏是疏忽,謬是錯誤,你的智慧、你的辯才決定沒有這個過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對什麼樣的根性,你對他的幫助都是恰到好處。契機,這個機就是他有程度的不相同,有小根機、有中根機、有上根機、有上上根機,你教導他,剛剛好適合他的程度,都得受用。佛在經上確實有五種根性,有這個說法,大乘、中乘、小乘、天乘、人乘。太虛大師一生常講的五乘佛法,這是從根機上講的,機上講的。佛經上通常講得很多的都講三乘,三乘是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菩薩乘也叫大乘,緣覺乘稱為中乘,聲聞乘是小乘。有時候把緣覺跟聲聞合在一起,叫小乘,那講二乘,這二乘裡頭有聲聞、緣覺。哪一種根性,跟他講哪一種法門,所以根性不同,無量無邊!佛開的課程也就變成無量法門,為什麼?應機說法。那個方法叫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你要知道,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不二,平等,為什麼?全都指歸自性。這個東西跟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什麼程度,你上什麼學校,念哪個班級,就是這個意思,時間當然長,不是你一生能成就的,生生世世。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世,過去有多少世?數不清。美國有個催眠的醫生曾經給一個人催眠,催眠讓他回到過去。他有一個例子,這個人回溯到八十多世之前,時間差不多是四千年,那個時候還住在洞穴裡頭,說出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而催眠讓你回去五、六世,十幾世,那就太多了。所以他們這些心理醫生,搞催眠術的,都相信輪迴,都相信人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所以他們相信人沒有真正死過。生死是什麼?生死是身體,死了之後,你的靈魂又會換一個身體。這個換身體很重要,如果你這一生修的是善,積德修善,你的身體愈換愈好。如果你作惡,這個身體就愈換愈差,為什麼?造惡來生變成畜生,畜生的身體不如人;再差一點的變成餓鬼,最糟糕的是變成地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如果積善修德,來生生天,欲界天,身體比我們好太多了,至少欲界天裡頭沒有生病的人,所以欲界天裡頭沒有醫生,它沒這個行業。他們有壽命,他一生不生病,生病的時候壽命就終了,只有在壽命終了前七天感覺得有點不舒服,其他的就沒有毛病。如果到色界天,色界天根本就連生死都沒有,化生!生死痛苦沒有了,真是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來生更美好,不能違背性德。性德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五倫是講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講關係,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德行。五倫是屬於道,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君仁臣義是德,朋友有信這是德。在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與自性相應這是常;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像我們地球的運轉,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現象。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不可以違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所以在人倫上面,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這是隨順大自然,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時候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現在人是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把重複的去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這就是順著自性,這就是積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積功,就是積功累德,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我們的言語造作,必須跟它相應,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

  佛陀教給我們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願,也就這麼幾個綱目而已,我們念念不忘,念念都遵循,那叫做學佛;如果違背了,那不是學佛,那是假學佛,有名無實。真學佛的人絕對不會把這個忘掉。我們淨宗學會最早成立在美國,在美國成立的時候,我寫了個緣起,就提出修行的綱目,五條。我們這五條,第一條是三福,「淨業三福」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第二個是六和,第三個是三學,戒定慧,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願,十大願王。你看簡單,五條,好記,太多了你記不住。五條要記得很熟,起心動念都不違背,這叫真學佛,你真得受用。得的什麼受用?剛才跟諸位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得佛加持,煩惱輕智慧長,你怎麼會不快樂!你對宇宙人生真相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所以你在這個世間,與什麼樣的人交往,你都能夠利益他,這叫契機契理。絕不違背真理,真理是性德,不違背,而能夠適應一切眾生的根性,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聖賢教育、佛菩薩教育,確實幫助自己淨化身心,提升靈性。在這裡面無比殊勝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確實如諸佛菩薩所說難信易行,章嘉大師告訴我「知難行易」。你要把念佛這個道理搞清楚,那可不容易,就像經上講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是誰?唯佛與佛,只有諸佛如來他搞得清楚,等覺菩薩還不能究竟,這個法門太殊勝。可是這裡頭那種奧祕,我們有沒有辦法體會?有,在哪裡?《妄盡還源觀》裡頭有。那個講得好,妄盡。妄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盡了,放下了、還源了,還到哪裡?回歸自性,消息就透出來。實際上古人也透出來,我們沒懂,古人透出什麼一句話?「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在大乘教裡頭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這個心只想佛,除佛之外什麼都不想,想久了就成佛,祕訣。人為什麼不肯幹?知道得不透徹,不徹底。不徹底什麼?他裡頭有疑,他有障;如果真正了解透徹、徹底,他死心塌地去幹了!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宋朝的瑩珂法師,念佛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三天,壽命不要了,自在往生,那是什麼?那是真幹。我們不肯真幹,就是沒有徹底了解,這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所以知難行易。你要是真正把這個知搞透徹,行太容易了。尤其淨宗法門,可以說保證你在一生當中成就,真的叫契機契理。契機契理達到了究竟圓滿,就是念佛成佛。不論對什麼樣的根性,只要他能信,他能理解,他真幹,他在一生當中他就成就。

  第五個是「無斷盡辯,於一法中,演無盡法」。就是無間斷,無間斷不是許多法接起來,不是的;一法,任何一法都是無斷無盡的,任何一法。為什麼?稱性!自性沒有斷,自性沒有盡的,要知道法法當體就是自性。相從哪裡來?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有變化,它沒有斷,它有變化,它沒有盡,這一定要知道。我們拿我們這個人,拿自己來說,我們有沒有斷過?沒斷過;有沒有盡?沒有盡。我們這個生死好像是斷了,你所看到的斷是什麼?看到是身相,靈性你沒有看到,靈性沒斷。世俗人講靈魂,佛法裡告訴我們靈魂不是真的,靈魂是什麼?靈魂是自性在迷的狀態之下,叫靈魂。靈魂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它總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它搞這一套。如果它要覺悟了,就叫做靈性,不叫靈魂。靈性才是自己,它能超越六道,它覺悟,不迷了,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超越四聖法界到一真法界,真的無盡無斷。理事如是,辯才也如是。

  下面第六個,「多豐義味辯」。豐是豐富,佛經上常講豐饒,無量無邊無盡的義味。古大德講「世味」,就是世間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禪八定,這個味沒有法味濃,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他對法味沒有嘗到,好像吃東西一樣,這種他從來沒吃過,不曉得,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貪著這些。佛法的味道沒嘗到,如果嘗到佛法的味道,那些東西都丟掉。那些人不傻,誰傻?貪著世味的人傻。釋迦牟尼佛傻嗎?觀世音菩薩傻嗎?文殊、普賢傻嗎?不傻,真正嘗到法味。再說,那個剛剛嘗到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嘗到了。嘗到之後永遠不會退心,所以他就證位不退,三不退裡頭,第一個他證位不退;以後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們為什麼?味道沒有嘗到。要怎麼樣才能嘗到味道?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這句話諸位要記住,如果只是在經典文字裡面去深入,你嘗不到。在哪裡深入?在自己身心裡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與經教裡面那個境界完全相應,那叫深入。你天天讀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沒用處,味道嘗不到。戒定慧在哪裡?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嘗到了。十善業在哪裡?不在《十善業道經》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們今天提倡「和諧要從我心做起」,十善從我心做起,五戒從我心做起,《感應篇》從我心做起,這是真的,這裡頭就是豐饒義味,你表現出來的豐饒義味無盡,你說出來的也是豐饒義味無盡。

  末後一個,「最上妙辯,其辯微妙,最上無比」。這個話實實在在講,應該是初住以上的菩薩,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初住品,法慧菩薩承佛力加持,來給我們宣說十住經,是最上妙辯。最上是前面六種統統融在這條裡頭,那就是無上。世出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六道,出世間是講四聖法界,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十法界裡面找不出來,我們想想,他歡不歡喜?完全回歸自性,自性裡面的法喜是屬於性德。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歡喜心都是外面刺激,為什麼?你得到名聞利養,你得到五欲六塵,你擁有了,你才會歡喜。可是那個喜樂跟悲哀是相對的,為什麼?你所得到那個東西是假的,你沒有辦法永恆保持,你會丟掉。丟掉的時候,失掉的時候,悲哀就來了,苦頭就嘗到了,所以它不是真的。佛法裡面得到的是永遠不會失掉,為什麼?自性裡頭的,叫法喜,自性裡頭的。夫子所說的喜悅,那個悅是內心裡面流出來的,內心裡頭流出來那個喜悅,真歡喜,它不會消失的。七辯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因為這段經文後面的九種智與七辯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底下一堂課學習的文就容易學。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