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四九卷)  2000/8/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49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迦樓羅王長行,第七句:

  【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

  這一句前面介紹過,但是意思還未盡,我們今天接著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清涼講「城」,說城有三個意思:一個是「防外敵」,第二是「養人眾」,第三是「開門引攝」。前面兩個意思介紹過了,末後這一句,「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這就是開門納眾。這個意思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聰明智慧的人都曉得這個道理,世出世間法的興衰關鍵在人才,正是佛法常講的,人能弘法,非法弘人。

  今天世界上,大家都曉得,美國是世界第一個強國。他強在哪裡?強在開門引攝全世界第一流的人才。我們在美國住過多年,知道美國本身沒有人才。在八○年代的時候,我聽說日本有一個教育考察團到美國去考察,考察的結果,美國的小學、中學一無可取,美國的大學值得讚歎。小學跟中學遠遠比不上日本,而大學裡面,這是科學技術,可以說是世界一流。他們需要科技人才,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在美國,在美國讀書,在美國學習,學成之後都被美國人留下來,他們給他高的職位,給他高的待遇,所以這些人也樂意為美國服務。所以他本身沒有人才不怕,他能用全世界的人才,他成功了。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新加坡的政府,很多新加坡的同修們給我們說,新加坡是用高薪聘請國外的人才,來發展這個地區,為這個地區服務,此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心量要大,要求得深遠的發展,決不能限於自己家裡人;自己家裡人不行,不如別人,你要拒絕別人、排斥別人,你怎麼能夠發展?

  何況在現代這個時代,逐漸逐漸與《華嚴》的教學相應,《華嚴經》給我們的啟示,讓我們的思考範圍決定要包虛空法界,起心動念都不是為自己。為我們這個小道場,為這個地區,甚至於為這個地球都不夠,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沒有一位菩薩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叫真正的偉大,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佛法裡面引攝的是什麼人?我們從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就明顯的看到了,上善之人;不是上善,佛菩薩不會接引你。雖不接引你,在城外幫助你、培養你,讓你契入上善的水平,這就歡迎你進城。這個城是什麼?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裡面講這個城是華藏世界,在淨土裡面講這個城是極樂世界,說的名稱不一樣,實際上是一處,一樁事情。佛在這個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事實,多是名稱不相同;名稱儘管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

  清涼在此地註解很簡單,「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道是什麼?凡夫成佛的一條路,叫做道。這個道具體又是什麼?大乘經教裡面講得太多了,菩提心是道。什麼叫菩提心?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到極處叫至誠。什麼叫真誠?心裡頭夾雜著絲毫的虛妄就不誠。諸佛如來,《華嚴經》上看到的法身大士,跟凡夫有什麼兩樣?佛在經上常講「生佛平等」,生是眾生,眾生跟諸佛如來平等,沒有絲毫差別。眾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錯用了心,不是用真誠心,用虛妄的心,我們世法裡頭講虛情假意,就這麼一點差別。如果我們捨棄虛妄,我們用真誠,不就成佛了嗎?生佛實際上就是在一念之間,這個念頭轉過來,眾生就成佛,就超凡入聖;轉不過來,六道凡夫。為什麼轉不過來?對於六道迷得太重,情執太深。迷得太重,不知道六道是虛妄,不曉得這一些現象,不但是六道,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不曉得事實真相,這是說迷得太深;情執太重,在這個妄相裡面、幻相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這樣你才做了六道凡夫,你在六道輪轉吃盡了苦頭。我們羨慕佛菩薩,佛菩薩是人做的,只要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

  真誠心裡頭決定沒有虛妄,真誠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誠是清淨平等的。我開始聞法學佛四十九年,講經也講了四十一年,總結佛法的綱要,我節錄了二十個字。整個佛法的綱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真誠是體,其餘四個都是用。佛法以這個為體,儒家教學也以這個為體,儒家講誠意;用,他講正心,清淨心是正心,平等心是正心,正覺心是正心,慈悲心是正心。儒家作用只講了一條,我講四條,大家好懂。什麼叫正心?正的標準在哪裡?不知道;這樣說起來,大家比較容易體會。作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清淨平等是自受用,正覺慈悲是他受用;他受用,佛在經上講迴向發願心,正覺慈悲是迴向發願心,利他的;自受用,叫深心。這深心我們也不好懂,我說清淨平等大家好懂,清淨平等是深心。清淨心是絲毫沒有染著,萬緣放下,我們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這十個字是講心。

  後面十個字是講行為,我們日常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怎樣跟一切眾生相處?也就是菩提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樣樣明瞭,是般若智慧;樣樣明瞭,通了。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就沒有了。有人說看破,看破放不下,還是不通。放下,沒有看破,也不通;為什麼?放下,沒有看破,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有疑惑,所以還是不通。放下是斷煩惱,看破是破所知障,看破、放下二障斷了。二障斷了之後,你的生活就得「自在」。自在在佛法裡面名詞叫解脫,你就證得解脫。三德祕藏,我們一般人講證果,證得解脫,得大自在。這個時候,解脫是自受用,是自己的果報,對待別人「隨緣」,決定是隨緣而不攀緣。末後總歸結「念佛」,我們要想快速的成就、圓滿的成就,把所有一切功德迴向淨土,求生西方,親近彌陀,這就真的圓滿,究竟圓滿!

  佛法就這二十個字,這是我們四十多年來做了一個總結。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這二十個字,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真正依教奉行,念念不離,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轉凡成聖。真正肯發心照做的,這個人就是轉迷成悟,斷惡修善自然在其中。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佛法城「開門引攝」,就是引攝這一種人,引是引導,攝是攝受,這個道暢通無阻了。

  《鈔》裡面有兩句話說得好,《鈔》也是清涼大師做的,解釋《疏》的,唯恐《疏》的意思大家看不明白,再加以註解。註解裡面說,「教理行果,皆有防外敵等三」,這三個作用:「防外敵,養人眾,開門引攝」。末後他說以理跟行合起來解釋,「非理不顯行,非行不顯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解行相應」。理落實在行為當中,行為完全把自己所證得的理顯示出來,性相、事理、因果融合成一片。所以在這部經上,我們也常常說到,任何一法都圓滿具足一切法,這是《華嚴經》顯示的理。所謂是一毛端、一微塵,微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毛端是正報裡頭最小的,都圓滿具足虛空法界一切法,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你要問為什麼?所有一切事相都是心性變現的,沒有一法不稱性。稱性就沒有大小,性沒有大小,性沒有遠近,性沒有來去。性,佛在經上講「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法法皆然,所以法法平等。

  為什麼眾生跟佛平等?佛那個形相是自性變現的,眾生這個形相也是自性變現的,他怎麼不平等?相上不一樣,性上平等。性既平等,相何以不一樣?緣不相同。古人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都用黃金,好像佛家講的十法界,我們用同樣成色的黃金,同樣的重量,造一個佛像、造一個菩薩像、造一個緣覺、造個聲聞、造天、造人、造畜生、造餓鬼、造地獄,擺在面前;重量是一樣的,成分是一樣的,價值相等,完全一樣,但是造像不一樣。相為什麼不一樣?緣不相同。所以佛不說因生,說緣生,緣不一樣。性完全相同,沒有兩樣。眾生的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人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的一缽飯佛分成一半,把一半去供多寶如來,另一半去餵狗,這顯示什麼意思?多寶如來跟狗是平等的,對供養佛那個心跟供養狗的心沒有兩樣,也是平等的,顯示出這個大道理。從行當中顯示出大道理,讓我們在一切境界境緣當中,不能生高下心;換句話說,你生分別心就錯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才真正清淨平等;有分別,有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清淨、不平等,真誠沒有,正覺也沒有,慈悲也沒有。一個沒有了,全都沒有;一個有了,全都有。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要把這個大道理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自己得大自在。

  至於我們曉得今天眾生有很多苦難,苦難怎麼來的?造業來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我超越了,我看到他們在造業,在受苦、在受難,我發心要幫助他,也得要有緣。我想幫助他,他不接受,讓他更因我而生煩惱,那我就錯了。所以我要看清楚,他歡喜我幫助他,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他不歡喜幫助,趕緊躲開,這就對了。所以佛法教人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絕不捨棄一個眾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什麼?這是大慈大悲。慈悲心不能中斷,菩提心不可中斷,我們幫助人、成就人是慈悲心,我們暫時離開,慈悲心並沒有中斷,這個道理要懂。雖然離開,還是常常念著眾生,還是時常做出形象給眾生看,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夠回頭,希望他能夠接受佛法,這叫做契機契理,這叫做攝受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凡是不好的形象不能做。什麼是不好的?讓眾生迷惑的,讓眾生造作不善業的,這是不好的。

  善惡並沒有標準,在佛法裡面有示現持戒很精嚴的,你說他這個是好是不好?你要說好,錯了,你說不好也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沒有好不好,看需要不需要,眾生需要不需要。眾生都不持戒,示現一個小小戒都是很嚴格的持,是教他回過頭來,這就對了。每一個眾生持戒都像那個人一樣,小小戒都是執著得這個樣子,菩薩來就學濟公,什麼也不搞。為什麼?都是教你明理,你死在戒條上,錯了。所以哪一個時代,對什麼人,用什麼方法,不一樣的。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示現於人,活的。但是他有一個不變的目的,破執著而已。看你是什麼執著,你執著空,佛就講有,破你空的執著;你執著有,佛就講空,破你有的執著。佛法沒有別的,破執著而已,破你的執著、破你的分別、破你的妄想,你就成佛了,哪有定法可說?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濟公活佛那一種形象,讓我們就想到,那個時代一般出家人一定相當執著,他用開放的形象,打破你這個執著。濟公如果是示現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他一定是對於戒律規矩很嚴格的遵守,因為大家都放蕩,都不執著。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是如何教化眾生,我們從這兒體會得。

  今天普度眾生,範圍比從前廣。從前因為交通不發達,資訊沒有發明,一個人一生當中生活的圈子很小,跟外界接觸的時間不多,尤其是外國不同的族群那更少接觸。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整個世界你天天在接觸,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突然之間一起接觸到,我們怎麼應付?這是古人沒有遇到的,我們現在人遇到了。這一個突然之間遭遇,必定引起許許多多的衝突,學術界所講的文化的衝突、信仰的衝突,這個衝突如果不能夠化解,會造成災難。所謂的天災人禍,從這個地方生起。佛也教導我們。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弘法,他不是在一個國家,印度當時沒有統一,許許多多的小王朝,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都接觸,沒有聽說衝突,我們要想想什麼原因?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跟中國文化也沒有衝突,能夠和睦相處,相安無事,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有去想到?要在這裡頭去學習。凡是發生衝突的,第一個因素是利害得失,才會有衝突;如果沒有利害得失,衝突就不會產生。世尊教學,勸善,教你好,對你一無希求、一無所取,他什麼都不要,沒有衝突了。換句話說,佛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接眾,所以就沒有衝突。儒家一樣的,也是講誠意、正心,這個衝突化解了。兩方面都不誠,這當中決定產生誤會,決定會生起衝突。誠意待人,你要的,我不要,這個事情就好辦。你要的,我也想要,這問題就發生了。世間人要名要利,佛不要名,也不要利;世間人要五欲六塵的享受,佛不需要;世間人有貪瞋痴慢,佛沒有貪瞋痴慢;這一接觸,水乳交融,絲毫衝突都沒有。

  我們要學佛,要幫助世間人,化解世間人的誤會衝突。誤會衝突是果,誤會衝突的因是迷惑、是煩惱、是欲望。所以佛菩薩示現,眾人所希求的,他全部放下。世間人要求取高官爵位,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王子身分,中國古人所講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是大家所希求求不到的,他得到了捨掉,告訴大眾這個不可貴。妻子捨掉,富貴捨掉,富裕的生活捨掉,捨到一無所有,去討飯。世間人最苦的是貧民,他示現跟這些窮人、跟這些苦人,過一樣的生活。從最高的,降到最低的,這值得人尊敬。一生幹什麼事情?教學。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要求報酬,到處教人、到處勸化,讓人明白這些大道理。自己做出來,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顯示他所證悟的真理,展現給世人看,什麼都不要,結果怎麼樣?結果他得到的,是世間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跟他相比的。他不在世了,世間人還給他建豪華宮殿供養他的形像,你說這個福報有多大!億萬人天天紀念他,念他的名號,世間什麼樣的富貴人能跟他相比?沒有了。什麼都捨掉,得到是圓滿的,大圓滿。世間人成天所追求的得到的是有限,那有限的得到還無盡的煩惱,這就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縱然有大福報得到,不能放下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生活得不自在,還是生活在煩惱之中。所以必須要把你所證得的理,落實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使日常生活行為就是表現你所證得的真理,這是釋迦牟尼佛做榜樣給我們看的。世尊的學生,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也是做榜樣給我們看。

  在家的弟子把這些大道理,落實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行業當中,各個做出榜樣給社會大眾看,這都叫做「開門引攝」。佛並不是叫每一個人都出家,出家是少數人。出家一定要學世尊,做一個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佛法真實受用是在現實的社會,是在各個行業當中,要知道出家也是一個行業,從事於教育這個行業,跟社會的職業沒有兩樣。你對這個有興趣、喜歡,發心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的行業,做一個好榜樣,教化社會上各個行業的群眾,幫助社會安定繁榮興旺,幫助世間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出家佛弟子的使命,出家佛弟子的天職,就幹這個事情。

  忘掉自己的天職,違背了使命,這就是作惡。這個惡就做大了,大在哪裡?頭一樁破壞了佛法教學的形象,這個罪就重了。佛家講五逆罪,這叫破和合僧。「我沒有破壞,我沒有兩舌、沒有挑撥離間,破和合僧」,你的形象把和合僧破壞掉,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想想佛與大菩薩當年在世,他們走到哪一個地方都受到人熱烈歡迎,我們走到的地方受人嫌棄、受人討厭,這就叫破和合僧。為什麼他們能受人歡迎,我們會受人嫌棄?我們做得不如法。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十條二十個字緊緊的抓住,我相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眾歡迎。坦誠無私,跟大眾接觸,誰不歡喜你?

  因此不能不著重形象,形象是外表,古聖先賢跟我們說,「誠於中而形於外」。內裡面不真誠,外面怎麼裝都會被人揭穿。必須要內真正發起菩提心,你有真心,表現在外面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裝的;裝會被人揭穿,自己也不自在。出自於真誠,絲毫虛偽都沒有,我們學佛從這裡學起,大乘佛法從發菩提心學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去訪問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首先敬禮,禮節做到。在善知識面前頭一句話就是報告,「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向人請教,頭一個說明我已經發心。你不發心,人家不教你。

  菩提心就是我們今天總結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真發這個心,我們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不要緊,只要你真發心,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在在處處都會增長你的道心、增長你的道業,為什麼?你會學,遇到善人學習他的善法,遇到惡人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這個惡念惡行?有則改過自新,沒有就勉勵自己不可以犯這一種過失,都是善知識,你怎麼會不成就?接觸一切大眾教學相長,以能向不能的人學,以多向寡的人學,我們知道很多,他知道沒有我多,但是他所知道的我還有不知道的,我要恭恭敬敬向他請教,才能成就自己的學問智慧。這個智慧是佛家講的後得智,後得智要學,智慧才圓滿。

  世間人,在佛經裡面說,只有聰明,沒有智慧。原因在哪裡?沒有菩提心。諸位要曉得,菩提心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為什麼說「般若無知」,根本智無知?根本智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稱為無知,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後得智。後得智是講用,根本智是講體,體是無知,作用是無所不知。可是六道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佛在經上講他們沒有智慧。三德: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般若他們都沒有,都沒有證得,只能證得少許的解脫。因為他見思煩惱斷了,脫了六道輪迴,他解脫是從這上說的;但是他的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所以真性沒有顯出來,真性就是菩提心。我們現在這三種煩惱都具足,而且非常嚴重,這是我們當前大難。這個難怎樣度過?完全靠自己。雖然是完全靠自己,不可以少佛法的增上緣。佛法增上緣就是大乘經論,天天要讀誦,天天要討論,每天在薰修我們才有指望。我要沒有過去這四十九年的薰修,不行,怎麼樣也不能契入。天天幹,一天都不能放鬆,這樣才能契入。

  我勸勉同學們,我這一條路走得很辛苦,走通了。在現代這個社會,你要不真實肯幹,這一條路很難走通。決定不能作住持、不能作當家,染上這些事務,你就完了。你不能不分別、不能不執著、不能不操心,你想得清淨心,沒指望。我們辦個培訓班,培訓班有個班主任,像學校的校長,請別人來做,自己一做就完了。功勞成就雙手奉給別人,自己什麼都不要,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才能契入佛的境界。由此可知,入佛境界我們不是做不到,問題就是肯不肯做。一生遵守住: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我就得清淨了。這三條沾上一條就完了,為什麼?很容易起貪心。我們要斷貪瞋痴,要培養戒定慧。貪瞋痴是戒定慧的反面,你要不離貪瞋痴,哪來的戒定慧?那個戒,形式上的戒,沒有用。內心裡頭的戒才會起作用,才能幫助你得定;清淨無染的定,才能幫助你開慧。所以清淨平等下面才有正覺,不清淨、不平等只有迷惑,哪裡會有正覺?由此可知,不是不能為,而是自己不肯為,我們就錯在這裡。

  我也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我比你們的長處就在好學,我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我是學而知之。我到哪裡學習?我在講台學習。別人怕上講台,我是想盡方法爭取上講台,從學校念書我就爭取上講台,我跟你們講我念小學二年級就上講台講演。很喜歡上講台,還想機會來上講台,學!所以我的概念當中,學東西不是在課堂之下學東西,講台上學東西。下面坐的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在講台上做學習報告。自己沒有學成功,不可以捨棄講台,一捨棄講台,就完了。所以我感謝韓館長,真誠由衷的感謝她,她幫助我沒有離開講台。人沒有十全十美的,道場也沒有十全十美的,首先我們要確定我的目的在哪裡。我在李老師那裡學了十年,把講經這一套本事學會了,就要靠講台來鍛鍊,她能夠在三十年當中幫助我不離開講台,我這個達到了,其他的我就不聞不問,沒有我的事。所以不管做什麼,我都點頭,都說好,我都非常歡喜、非常開心。我的目的是要講台天天練習講經,我這個目的達到了。所以你們同學們要學、要想有成就,要有我這個觀念,要有我這個興趣、這個愛好,我想你們都會成功。

  韓館長往生之後,很難得,李木源居士提供我們這個機會。這一次尤其殊勝,中國國家宗教局批准了我們合辦培訓班。過去我還常常想到彌陀村,還想到辦學校、印經書,如果能辦培訓班,其他的我統統丟掉,別人去幹,我不幹這個事情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我就專門搞培訓班,其他的事情不聞不問。為什麼?要講世間的好事,第一樁好事: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沒有辦彌陀村,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去印《大藏經》,我們要跟定著釋迦牟尼佛,一生專門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學的工作,非常單純、非常自在,這個真正是開大乘之門,接引廣大的眾生。

  今天我們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昨天晚上特麗莎修女正式邀請我,到他們教堂裡面去講《玫瑰經》。《玫瑰經》是天主教主修的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分量不多,我答應她。過去我們讀《四書》,《四書》是儒家東西,我看過蕅益大師《四書》的註解,現在在市面上還可以找得到,蕅益大師的《四書註解》。他老人家講的《四書》全是佛法,展開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他那個「大」怎麼解釋?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個解釋。文字是儒家的《四書》,一個字沒有改動,講解字字句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跟儒家傳統的講解不一樣,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天主教請我去講經,我講的是什麼?《玫瑰經》學習報告。我們佛弟子學習《玫瑰經》的心得報告,提供給他們做參考,給他們做一個比較,看看你讀這個經有多少受用,我讀這個經有多少受用。

  我們也讚美天主,禮敬天主。他們說天主是唯一的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我們接受。他說這個神沒有形相,也可以說有形相,在佛法統統講得通。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是法身、自性。虛空法界誰造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能造、能現、能變,宇宙萬物一切眾生是所造、所現、所變。理上,上帝、神在我們佛法裡面稱之為心、稱之為性,他能現相。神要現個相,你們稱他作上帝,我們稱他作毘盧遮那如來,我們稱他作盧舍那佛,名稱不一樣。你那邊叫上帝,我這邊叫毘盧遮那如來,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怎麼不能會通?不打架,是一家。因為沒有往來不知道這個事情,好像我們這一尊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稱作佛,在你們那個地方人家稱他作上帝,一個人。等於說在這個公司人家稱你作董事長,在那個公司人家稱你作總經理,董事長跟總經理原來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我們能夠融通,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不是二。所以從這個地方才建立真正的平等觀,平等才有和睦,沒有高下。佛大,眾生小,這是眾生錯誤的觀念,佛跟眾生一樣大。

  神在哪裡?無處不在,這是真的。他們講神的賜予,我們講佛的加持,一個意思。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沒有法性、沒有性,這身體就是死東西;在他們講,如果身體裡頭沒有神,這身體是死東西。神無處而不在,即使動物、植物、礦物,有沒有神在其中?如果沒有神在其中,這個物質就不能現前。所以小而微塵,都充滿了心性。宗門開悟之後,老師問學生、考學生,你會麼?你有沒有體會到?在哪裡?隨便拈一物就是,無處而不在。性在哪裡?性在相中,性相不二。這個道理很難懂,祖師大德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金器太多了,隨拈一個就是,一點都不錯。並不是指定金磚是金,首飾就不是金,器器皆金。你見性了,性在哪裡?虛空法界一切萬物沒有一個不是自性變的,隨拈一物都是。

  老師測驗學生是不是真的見性,真的見性,平等,他心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真的明心見性。還有少少分別執著在裡頭,沒有見性。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還有一念私心,沒有見性;如果真的見性,這個念頭不生,永遠不生。跟大眾相處隨緣,隨緣這兩個字的意思無限的深廣。眾生叫這個毛巾,我跟你講這是毛巾,你說黃色的,我也說黃色的,你有分別,我沒有分別。如果我自己也認為,這是黃色、這是毛巾,這是凡夫見解。聖人的見解,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入了境界,你入了「佛法城」。你果然還有真的分別執著,你在城外,沒有入城。這是「佛法城」裡頭第三個意思,「莊嚴佛法城」也在其中。「莊嚴佛法城」不需要形式,用什麼莊嚴?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正莊嚴;落實在事相裡頭,依舊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到念佛是究竟圓滿的莊嚴。所以學佛,會學的人,抓住綱領。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