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一四卷)  200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914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五首偈:

  【一一佛剎中。一佛出興世。經於億千歲。演說無上法。】

  這一首偈頌告訴我們,在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一一佛剎』,這就說明沒有例外的。也顯示出佛如來的慈悲,真正是為我們證實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縱然是迷得再深,造業再重,佛菩薩還是不捨棄,還是不離開。那至於諸佛菩薩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幫助這個人,這就不一定。肯定大多數苦難眾生,佛菩薩對他在冥冥當中,給他的加持,做種種示現,他自己不知不覺,不見不聞,這是肯定的。雖然如是,佛菩薩並不灰心,繼續不斷的做種種示現,這個是慈悲到極處。古德常常給我們講「佛恩超逾父母」,這正確的。

  『一佛出興世』,我們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在這一首偈裡頭,這一佛出世不定是用什麼身分,就如同《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應以佛身,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就現菩薩身;應以長者居士身,他就現長者居士身;甚至於應以宰官身,他就示現宰官身;乃至於童男童女。我們在《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所示現的,有示現出家,有示現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有不現身的。

  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佛菩薩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無論現什麼身,也都有許許多多諸佛如來應化,來輔助他、幫助他教化眾生,也做種種示現。就像唱戲一樣,一個人唱不了一台戲,主角還要許多配角,還得要有文武場,還要有龍套,這一台戲才能夠表演得盡善盡美。諸佛菩薩在九法界應化,亦復如是。不僅僅是以佛身示現,佛身示現,佛的在家出家弟子,國王大臣這一些護法,全是諸佛如來示現。像在中國,孔老夫子教學,孔老夫子是不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很可能。這一樁事情,我曾經請教過李老師,李老師回答我,理論上講得通,但是在事跡上沒有根據,他沒有暴露身分。孔老夫子的學生,凡是與孔老夫子曾經接觸過的人,遺留典籍裡面有記載的,那也是諸佛菩薩的應化,共同來唱這一台戲。

  『經於億千歲,演說無上法』,這是講教化眾生時間之長短。時間長短在前面說過,完全看眾生的緣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眾生沒有感,佛菩薩就走了。示現來、示現走還是教化,他來去自如。走了之後,又換一個身分來了,我們凡夫不認識。諸佛菩薩慈悲,只要有眾生的所在,哪有不來的道理!所以「經於億千歲」,理事都是這樣的,但是這個地方示現的形象,那是妙不可言。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參透。然後才知道,這個經後面偈子就說到,最重要的,我們要消除業障。普賢菩薩教我們懺悔業障。業障懺悔了,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你能夠覺察得到,應化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演說」,演是表演,「無上法」是正覺之法。佛門常講的覺正淨,覺正淨是無上法。落實在六道眾生這一面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無上法!落實在祖師教導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上法。如果不願意學佛,排斥佛法,前面兩句世間無上法;世法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是無上法。後面兩句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捷徑法,最快速的圓滿成就的方法。

  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你仔細觀察,他表演的就是這個,一定示現孝親尊師,示現的大慈大悲,示現仁民愛物,示現的犧牲奉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就是做這些示現嗎?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凡夫實實在在愚痴,體會不到。雖然天天讀誦、聽教,境界現前,煩惱習氣還是起現行。多半起現行,自己不知道,什麼原因?習慣成自然,習性,無量劫的習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自自然然起現行。佛知道,佛看這些眾生非常感嘆,可憐憫者!

  這些人有善根、有福德,善根福德不足。《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些人善根少,福德少,現在我們看得出來因緣也少。這些年來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特別是大眾傳播資訊的發達,對於佛教的修學,確實是大有幫助。這個幫助諸位要曉得,增上緣,在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可是這個緣是有了,你願不願意去接受?如果不想,不想看、不想聽、不想去接收,那是你的緣不足,很不容易!必須兩方面的緣都具足,因緣具足。那麼能不能成就?這就關係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善根,我講得很多,你能信,你能理解,這是善根;你能依教奉行,你能契入境界,那是福德。

  我們曉得許許多多人天天在接觸,還是不信。為什麼不信?不能理解。理解得不夠透徹,甚至於解錯了,聽講都會把意思聽錯,這個難,真正不容易!怎麼樣才能入門?一定要多聽,這是最初方便。我們講從哪裡學起?多聽,天天聽,一天盡可能拿時間來聽教。如果每天能夠聽四個小時,五個小時,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好!

  早年新加坡陳光別老居士,他生病的三年當中,每天聽八小時。那個三年很有受用,他反覆的聽,不間斷的聽,逐漸逐漸明白了。所以他念佛往生,預知時至,三個月之前,曉得他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他真的是往生,他的冤親債主來做證明。冤親債主在新加坡念佛堂,附在一個同修身上,告訴我們,他們是陳光別的冤親債主。現在陳老居士念佛往生,他說:我們看到很歡喜,我們不來找麻煩,我們想求皈依,我們也想聽經。證明真的往生,感動冤親債主,你看這不就是現身說法嗎?

  真正修行有成就,冤親債主看了都感動,不討債,不惹麻煩,自己也想去。所以演說,我們特別著重這個演,演是做到。現在社會一般人病在哪裡,我們要把它看清楚。他病在貪,我們示現無貪;病在瞋,我們示現無瞋,這就是教化眾生。如果我們看到,譬如居住的環境,看到這個非常好,心裡面想到,什麼時候我也有這樣居住環境;看到人家出門開的車子好,哪一天我也能有這樣的車子,這是叫什麼?叫眾生不要忘記貪瞋痴,這個錯了。

  我們見到這些境界,見如不見,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一種示現,聰明人、善根成熟人一看到,馬上就覺悟。世間人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己在真修,學佛!旁邊人看到,受感動,這受感動,這就是化他。我沒有意思化他,他自自然然就感化。許多同學讀過《壇經》,你看《壇經》裡面記載的,惠能賣柴,把柴賣掉了,拿著一點錢,想要買一點米回家去,聽到一個居士念《金剛經》。他在外面那個窗口,在那裡聽,聽了之後,他開悟了。這個居士念《金剛經》,並不是有意去度他,無意當中遇到這個人,緣!惠能縱然有善根、有福德,要沒有緣,不行。遇到這個人念《金剛經》,一聽,他就明瞭,念的人不明瞭,聽的人明白了。所以自行便是化他,化他在自行當中,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很深。

  無上法,要就我們現前這些眾生來說,前面一首偈不是說「隨眾生心樂,悉應其根欲」,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嗎?現在眾生缺的是什麼的?需要的是什麼?現在這個社會,普遍的我們所看到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每天在資訊裡面看到的,殺盜淫妄。那我們就曉得了,我們應該做什麼示現。我們要表現忠,要表現孝,要表現仁,要表現義,要表現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我們要做這樣的表現。自己這樣做,成就自己的道業。這樣做,自自然然讓一切大眾看到了,他會感動,一天看不出來不要緊,十天;十天看不出來,一百天;一年看不出來,兩年,甚至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哪一個人看出來,哪個人覺悟,哪個人得度。看不出來的人,阿賴耶裡頭也種了善根,不知不覺阿賴耶裡頭種善根,這就是無上法。

  我們每一天讀誦聖賢的典籍,那是演說無上法。無論在什麼地方,真學佛的人,他能夠做這種表演,能夠做這種示現,為什麼?一切時一切處,都想著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行持,我學的要跟他一模一樣;祖師大德是什麼樣的行持。早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師,老師勸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為老師。他是印祖的學生,非常謙虛!他沒有把我當作學生,把我當作學弟,我們共同一個老師,真謙虛。這是作斯示現,給我看的,教我的。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要謙卑。現在眾生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李老師德行學問,不敢自以為是,不敢自以為人師,把老師捧出來。這是教育,這個教材隨時隨處,隨手拈來,好教材,這個就是無上法。所說的話,句句話都是無上法;所作所為,他演的,表演的,也是無上法。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驗。表演、勸說,永遠沒有休止的。哪個地方眾生有緣,到哪裡去演說,這個地方的緣成熟了再來。活活潑潑,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心裡頭永遠是清淨平等,永遠是真誠慈悲。再看下面第六首:

  【眾生非法器。不能見諸佛。若有心樂者。一切處皆見。】

  這個四句偈講得好,我們是屬於哪一類?前面這一類,兩句講的『非法器』。諸佛如來、菩薩、善知識,整天圍繞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一切處,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不認識,『不能見諸佛』。這是什麼?我們自己業障太重,障礙了自己,不能怪佛菩薩。

  我們要學佛,頭一個要把障礙排除。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的次第,第一個是要發願,要發跟諸佛如來同樣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發這個願?沒有。為什麼沒有?這個眾生我喜歡他,那個眾生我討厭他,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願發不出來。這個願是大菩提願,這個願要是真的發,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心願同,下面同德同行,它自然就同。願發不出來!願發不出來就是平等心不能現前,清淨心不能現前。清淨跟平等是有密切的關連,心不清淨,怎麼會平等?心不平等,怎麼會清淨?

  你還有自私自利,你還有是非人我,你還有得失,還有牽掛,不行!所以四弘誓願是念念而已,阿賴耶識裡頭落個種子,不起作用。這就說明我們在佛門裡面,修行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一點點的進展都沒有,我行我素,還是老樣子。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絲毫變化都沒有。這樣下去,怎麼能成功?這個就是所謂佛家所講的根器。再說得細一點,善根福德不同。根器利的,善根福德厚的,那一接觸,不一樣;用現代的話來講,認知不相同。根性利的一接觸,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那個得到之後,那真的是寶。他能夠放下一切世緣,他一定把這個寶抓住,認真努力的學習。

  我們仔細觀察,自古以來,這些四眾同學當中,出家在家真正有成就的,你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高僧傳》裡頭看到,《居士傳》裡面看到。都是一接觸,他就非常珍惜,鍥而不捨,認真去幹,他成就。那個還是法器,法器分很多等級,成就不一樣。總而言之,凡聖同居土往生都是法器;不是法器,不能往生。念一輩子佛,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阿賴耶識裡頭有佛名號、種子,這一生不能往生,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來生還是隨業流轉。

  那個不覺悟,不知道六道輪迴流轉的可怕,他不知道。雖然佛在《地藏本願經》裡面講得很詳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雖然念,不懂意思,沒有警覺心。利根的人念到之後,讀這個經,毛骨悚然,怕地獄苦。有這個畏懼,那個心就想到,這一生決定要超越輪迴,如果不超越輪迴,地獄是肯定有分。入地獄容易,出地獄很難。經典所說的,句句是實話,究竟我們理解了幾分?體會得幾分?你能做到幾成?我見過許許多多讀誦聽聞的人,沒有做,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我行我素,與他所讀誦聽聞的好像沒有關係。世間人常講的「所學非所用」,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上沒起作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不起作用。這樣的學佛,當然隨業流轉,不能解脫,很可惜,大部分!

  末後兩句,這是講根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若有心樂者』,「心樂」是愛好,對於佛法愛好。佛法的愛好,超過對於世法的愛好。世法,不但是人間,天人的福報也無動於衷,這個「心樂者」是指這樣的人。大梵天來見你,想讓位給你,你都「阿彌陀佛」,謝絕,我還是願意求生淨土。摩醯首羅天王要讓位給你,你也「阿彌陀佛」,我還是要求生淨土。這個叫「心樂者」。

  『一切處皆見』,就像善財童子一樣,這個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一切有情眾生,諸佛如來示現的,他們就是諸佛如來;一切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泥沙石塊,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他示現做什麼?示現來度我的,凡夫、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普賢行要學嗎?不要學,自自然然他就相應。為什麼?禮敬之心生起來,對一切人尊敬,對一切物尊敬,對山河大地尊敬,對天地萬物尊敬,那個尊敬的心遍虛空法界。普賢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佛遍虛空法界,遍山河大地。你想想這個味道,你想想這是什麼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哪裡需要斷?自自然然融化掉了。

  大乘菩薩斷妄想分別執著,多麼艱難,所以他們修行證果,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善財童子修行,一生成就,不要第二生。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如來究竟果位,什麼?為什麼?你想想我剛才的話,禮敬。禮敬的心,禮敬的行,周遍法界虛空界,稱讚也是周遍法界虛空界,再到供養也是法界虛空界;懺悔業障,一直到普皆迴向,他的心行,所對的境界,是法界虛空界。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需要斷,全融化掉。

  這是大經上常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這個話是真的。大心凡夫,現在就能修普賢行,你修普賢行,誰能障礙你?沒有人能障礙你。真正障礙自己的,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但是煩惱習氣遇到普賢行,都沒有了。哪一個人不是諸佛如來變現的?哪一法不是法身菩薩在做示現的?我們六根接觸六種境界,學不盡。眼,在色相裡面覺悟;耳,在音聲裡面覺悟;鼻,在眾香裡頭覺悟;舌在五味裡頭覺悟。貪瞋痴慢的習氣,統統斷掉了,所以「一切處皆見」。

  我給同學說這些話,句句是真話,句句是實話。你見不到,是因為你自己有障礙。也許你有疑問,真的是諸佛菩薩示現嗎?真的,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境界的顯示,唯心所現,那個心是真心、是本性。本性現境界,法爾如是。確確實實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爾如是。至於你在這個境界裡做什麼樣的想法,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唯識所變。你的性識與法性相應了,就是把整個境界回歸到佛境界,回頭是岸。如果自己加一點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把這個境界轉變成眾生境界。

  十法界,六道三途,你自己怎麼轉變?這是你自己,哪個人都干涉不了,佛菩薩也沒有辦法,轉境界靠自己。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而已。這個增上緣就是他怎麼轉變的?他從前是凡夫,他怎麼能把這個境界轉變成佛境界?怎麼能把現前境界轉變成一真法界?他種種示現,種種說法,無非是把他的經驗、方法教給我們,傳授給我們,我們要懂。這個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人,問他:會麼?那就是我剛才講的,你要懂,你要會。你會了,你會轉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你會轉。這個「會麼」是這個意思。

  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跟六道、跟三途,重疊在一起,一個畫面裡頭,看你用什麼心。那用什麼心,就好像我們今天看電視,這個電視有許多頻道,用什麼心,就是你按哪個頻道。畫面無限的重疊,你按哪個頻道,這個畫面出來。嚴格的說,這個世界這麼多的眾生,每一個人的畫面都不一樣。你不要以為統統是一樣的。兩個人在一起手牽手,看山看水,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如果真的是一樣,那兩個人感受是一樣的,不一樣!兩個人同欣賞一張畫片,兩個人感受的也不一樣,你才曉得確實不一樣,決定沒有相同的。

  到什麼時候相同?成佛相同。佛佛道同,沒有說菩薩道同。到成佛時說,圓滿大覺悟,連這個根本無明煩惱都斷盡,那個時候相同。不在那個境界裡頭,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還不一樣。一定到佛佛道同,到那個時候完全一樣。一切處皆見,一切時皆見,六根所接觸的全是諸佛如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

  【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

  這一首偈,緊接著前面而說的,前面說「若有心樂者,一切處皆見」。所以接著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一一剎土中』,沒有例外的。所有一切剎土,『各有佛興世』。各個,各個剎土裡面,都有佛出興於世。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出現於世,他是隨眾生心,現種種相。《楞嚴經》上也說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

  「佛」這個字,我們一定要明瞭它真正的含義,千萬不能夠執著。看到這個「佛」,一定就會想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一個形象。這是不少眾生執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不能離開。他執著那個相叫做佛,不是那個相,他就不以為那是佛,這個錯了。佛能示現種種相,你怎麼能執著一個相?那我們怎樣認識佛?認識覺。「佛」這個意思是智、是覺,無論他示現的是什麼的樣相,這個他是不變的。相,隨著眾生分別執著而示現不同,但是智跟覺永恆不變。

  所以我們認識佛,是認識智,認識覺,所以我們可以說孔老夫子是佛,他有智,他有覺;耶穌基督是佛,他有智,他有覺;穆罕默德是佛,他有智,他有覺。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會的人,他從相裡面見性,見性就是見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能夠在眾生形相裡面見到他的佛性,那統統都見到佛了!你在一切無情眾生形相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你能在形相上見到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你也見佛了。「各有佛興世」,所以這個佛,從體上來講,法性、佛性;從用上來講,智慧、覺悟,大智大覺。

  『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這個「億數」不是一個數字,表無量。這一切剎中有多少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要能認識。這一切諸法,從性相、理事、因果,顯示出來,就是無上妙法輪,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什麼本子的?究竟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在一切眾生、山河大地、虛空法界。龍樹菩薩講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話不是真話,是形容、是比喻。實際的?實際的沒有法子說。實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所顯示的,那才是圓圓滿滿究竟真實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經》是活的,不在書本裡頭。在真如自性裡面,在八識變化裡面,在無量無邊星系裡面,在太空裡面,在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形相裡面。你知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察到?你有沒有體會到?末後這首偈子,說得更好,說得妙。

  【此中一一佛。現無量神變。悉遍於法界。調伏眾生海。】

  這個『眾生』不是講的芸芸眾生,這個「眾生」講我一個人,我這一個人稱眾生,為什麼稱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身心的相狀。肉身,地水火風四大和合形成的眾生,身;心,受想行識這個四蘊,四大四蘊和合而成的。這個四我們講四大類,每一類裡頭再去分,無量無邊。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所以這個眾生不是說很多。

  一切剎中佛,這個『此中一一佛』就是一切剎中佛。『現無量神變』,每一個神變都遍法界虛空界,教我的,讓我在這個裡面去體會,讓我在這個裡面去學習,豁然大悟,融入這個境界。融入、契入,佛法裡面叫證果,證得了。證得什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一個性,一個相。

  《般若經》上所說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統統都得到;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得到,法爾如是。那個不可得,不能有個得的念頭,有一個得的念頭,那是無明;無所有,有一個有的念頭,那是分別;有個得的念頭,是執著。畢竟空,你有個畢竟空的念頭,那是妄想,你還是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斷乾淨。真正斷乾淨的時候,清淨寂滅一念不生,跟法界虛空界融合成一體。佛法的名詞,稱作清淨法身,那你就證得法身。證得法身,有沒有證得法身這個念頭?沒有。

  證得法身,這些名相是跟凡夫教學上用的方便法,佛法裡面所謂是「黃葉止啼」,這是佛經裡面的公案。小孩哭了,哭得不止,釋迦牟尼佛在地上撿了一片落葉,落葉撿起來,拿來告訴小孩,別哭,這是黃金,很值錢,可以買糖吃。小朋友聽到,拿到,不哭了。目的是叫他不要哭,這是方便法,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曉得。諸佛如來為我做種種神變、示現,說經講道,全是方便法。不用這個方便,我們沒有辦法悟入真實。所以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方便法能不能執著?不能執著。

  《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所表演的一切法。不但是說,所表演的你體會得了,你可不能在這個地方生絲毫分別執著。只要你起絲毫的分別執著,你還是迷,你還沒有覺悟,佛法修學難就難在這裡。為什麼你的分別執著不斷?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習氣很難斷,不知不覺它自然現前。所以宇宙人生真相雖然就在面前,永遠不會;生生世世,這個諸佛如來為你現無量神變,你還是不會。你要曉得那個不會,不能體會,不能契入。什麼東西妨礙你?就是那個習氣。

  這個習氣不外乎這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大般若經》總結這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三句就是破妄想分別執著。不可得,破你的執著;無所有,破你的分別;畢竟空,破你的妄想,這是般若智慧。六百卷《大般若經》,佛說般若二十二年,總結就這三句。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包括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裡面,所有的一切法沒有例外。它的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些相,幻相,包括諸佛報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華藏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你才真正證得像遮那佛、像彌陀佛、像釋迦佛同等的境界,真的是《楞嚴經》上講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可是這個經是對法身菩薩講的,我們能不能契入?你要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那我還是祖師一句老話回答你:你會麼?如果你真的會,你體會得這個意思,你能契入;你體會不得,你不能契入。要體會得《般若經》上這個三句總結,你要會。這三句總結,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化解了。一切法,你說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法在不在?在。這是《華嚴經》講的,四無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性不礙相,相不礙性,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它為什麼無礙?因為它畢竟空,因為它無所有,因為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它生滅同時。《金剛經》上有個比喻說「如露亦如電」,這是說明這一切現象存在時間非常短暫。那我們現在覺得,好像這個境界都在現前,這是什麼?如露,露是講相續相。像我們看電影,電影的影片一個畫面一個畫面。所以你從電影的底片上,你們能看到相續相,好像看到這個銀幕上,是真的,不曉得它是一張一張的照片連續,速度太快,其實它一秒鐘才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這個眼欺騙,我們看了以為它是真的,我們聽這個聲音也以為是真的;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現前這些相,現象,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些現象,這些現象的速度,生滅速度多快?我們無法想像。《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彈指,我們很快的彈,一秒鐘我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二十四次鏡頭的開關,我們已經不知道它是假的;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開關,你怎麼會知道它的事實真相?

  我在講經的時候,這樁事情講得很多,在《華嚴》裡面用了很長的時間,我記得好像用六個小時,還是七個小時,說明這個現象。實際上,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的?真實比這個速度還快,不知道快多少倍。所以佛經上常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一句話最重要,其他的講的,那都是陪襯的,都是附帶的。講什麼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那個附帶的,最重要的,不生不滅。說不生不滅,它還是有生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這個不生不滅不是一句廢話嗎?

  為什麼講它不生,它不滅?幾幾乎乎在事實真相裡面,生滅是同時。它太快了,前面滅了,後面就生了;這一生就滅,一滅就生,太快太快了,這跟你講不可得。所以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可以受用,不可以控制。我們凡夫都有個妄想,我要想辦法控制它,不能控制;我要想辦法擁有它、佔有它,不能佔有。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他老人家住世八十年,對於五欲六塵,確確實實表演出他沒有控制的念頭,他沒有佔有的念頭。

  念頭尚且沒有,哪有行為?表演給我們看。他可以受用,他受用隨緣。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都歡喜,明瞭事實真相。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總是不動心。這一點,我們常常在經典上讀到,真佩服!我們凡夫遇到順境善緣,會生歡喜心;遇到逆境惡緣,會起煩惱,會有瞋恚心,他怎麼什麼境界都不動心?他了解事實真相,就跟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完全算得那麼準確,他什麼妄想都沒有。為什麼?打妄想沒有用處,就這麼個道理。在如來果地上,一切事相真相大白,不打妄想。打妄想沒有用處,分別也沒有用處,執著也沒有用處,所以妄想分別執著自然沒有,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斷不了?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誤會以為這一切法是真的,而一切法是常住的。在這個裡面生起妄想,生分別,生執著,患得患失;沒有得到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這個心裡頭老是有牽掛,老是有憂慮,我們常講放不下。這個是凡夫無量劫來的習氣,煩惱習氣。本來沒有十法界,沒有輪迴,沒有三途六道。十法界、輪迴、三途六道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是不是事實?「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可是你不曉得事實真相,你還牢牢堅固執著,那個你麻煩大了,作繭自縛,你的苦、你的難有得受。

  所以佛菩薩在旁邊看到你,看得很明白,說「可憐憫者」。你本來是佛,怎麼會搞成這個地步?這個我們常講,你本來是佛,現在變成一個糊塗佛,變成一個迷惑顛倒的佛。你的佛性沒有喪失,你的智慧德相也沒有喪失,只是你現在迷惑顛倒,你的智慧變成煩惱;把智慧轉變成煩惱,把德能變成了業障,把相好變成了惡報,惑業苦。惑業苦得覺悟了,就是般若,就是智慧德相。一體的兩面,覺悟就是智慧德相;迷了,就是惑業苦。怎麼轉變的?從心想生。你要懂這一句話的意思,只要你有心想,你已經把自性智慧德相轉變成惑業苦,已經就轉了。

  那好,我把這個心想斷掉,斷掉也不行,斷掉什麼?斷掉就變成無想。無想的果報在無想天,你變成外道,這個事情好難。你有想,你是凡夫;無想,你變成外道。那要怎麼辦?有想要斷掉,無想也要斷掉,有無兩邊都斷掉。兩邊都斷掉,不錯,這當中又出現一個中道。還有個中道,還是不行。你們想想看,中道跟那個兩邊又對立,本來有想跟無想是對立,現在把有想跟無想合在一邊,來個中道,跟它又對立,很麻煩。都是壞在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根消不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聰明,他們把這個根拔掉,真正恢復到純淨純善。

  這是這些年來,我們特別強調的,純淨純善。心地純淨,不容毫分不淨夾雜,純淨生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不淨障礙智慧,純淨,智慧現前;純善,德相現前。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有沒有純淨的念頭?沒有,有個純淨的念頭,不淨;有個純善的念頭,不善。純淨純善都不染,那才叫真正的純淨純善。所以這個境界在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到了頂端,再上去如來果地叫寂滅忍,寂是寂滅,清淨寂滅。滅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純淨純善那個念頭也滅掉。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教導我們,我們學佛,當然要從經教入門。聽經學教,怎樣才能入門?他教給我們三個原則。第一個離言說相,我聽經,我體會這裡面的道理、境界,不能執著在言語。你要是去分別執著他的言語,錯了,你迷了,你不會。第二個原則,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名相都是假設,為了言說方便,說了一些名相。純淨是名相,純善也是名相;佛是名相,菩薩也是名相,離名字相。這個東西可以用它,是一種方法,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一定要曉得,不執著就對了。不但不執著,連分別妄想都不能有。第三個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我想理解它這是什麼意思。那你錯了,為什麼?你已經起了妄想。

  執著這個言說、名字,是你起分別執著,你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這個心緣的時候,你落在妄想裡頭,你聽經學教,你還用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得如來真實義?這是你不會,這個是學佛難處。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那你就會聽,你會學。會聽會學,你得到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佛菩薩說不出來,你得到之後,你也說不出來,妙!妙在這裡。關鍵還是在會用,確實是難。但是,我在最初真的碰到這個難題,向老師請教,我那時剛剛學佛。老師教導我,實在講,他講得很清楚,我聽得是很模糊。他教我「看得破,放得下」,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的深廣,我體會是很窄小的一部分,從這入門就得利益,要放下。

  眾生個人根性不相同,真善知識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大有幫助。為什麼?他能觀機。我們跟他一接觸,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他對我們的根性就能夠了解,指點就非常恰當。我向老師請教,這個「看得破,放得下」,這兩句話不懂,不曉得從哪裡下手,請老師指點。老師告訴我,布施。真的,毛病被看出來。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心量很小,很小器,很吝嗇,這是大病!頭一天見老師,讓他來診斷,他就把這個病根抓到,給我開這一服藥方,看破、放下、布施。

  當時,教我要做六年,這一服藥你要吃六年,不能間斷。我能夠學到一點東西,就是很老實,很聽話。他教我做六年,我就老老實實乖乖的去做六年,得一點利益的真因在此地。如果你要不認真的去學,老師教你,你不肯幹,六十年也沒有用。這兩句話會說,沒有做到,這兩句話裡面的奧妙,你體會不到。怎樣才體會得奧妙之處?做到。當你做到的時候,你做到了一分,你對這一句話的理解不一樣。所以「看破放下」這四個字,我學了五十年。五十年前,老師教我的。這四個字在我的體會當中,年年不一樣,其味無窮。

  年年體會不一樣,年年境界不一樣,年年契入的深度不一樣,這個得受用。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工作裡面。我的工作很單純,現在年歲大了,萬緣放下,一心一意,把我自己修學的這點心得,在攝影棚裡面做報告,供養有緣的同學。這有緣的同學可多了,在這個世界上各個地區,諸位在網路上看到,你能夠選擇這個網址,按下按鈕,你在網路螢光幕上看到了,我們就有緣,我們就是在一起共同學習。今天看到,今天有緣。在沒有現場講解的時候,這個網路上儲存的,昨天、前天、過去所講的,你隨時都可以看到,隨時都可以在一起學習,有緣人!

  現在這個網路也是「現無量神變,悉遍於法界」,我們話再改一改,悉遍於世界,我們這個地球。這個是在地球上,能收到的,用這些儀器能收到的。要不用這些儀器,跟諸位說,「悉遍於法界」,這個幻相確實遍法界虛空界。

  有緣眾生在一塊學習,那就『調伏』了。所以首先是調伏自己這一個眾生,這個眾生也是『海』,無量無邊的因緣,變現這個身相,不是簡單的,確確實實「眾生海」。這一個眾生海得度,許許多多有緣的眾生,他看到,他聽到,他接觸到了,他感動,他也學習,他也得度。所以自度而後度他,自己未度能度別人,無有是處,這佛在經上常說。孟子所說的「反求諸己」,古德所謂「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一個意思。世出世間聖人,所見的相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