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三0卷)  2006/9/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一小段明所具行。這八頌半,我們學到前面四首偈,今天還是從第四首讀起,第四首是「信法」:

  【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

  前面我們講佛陀教誨具足七善,所以法稱之為善法。佛法確實不但是純善,而且是純淨。為什麼說純淨?它是從如來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清淨心是法性,不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也就是說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都斷乾淨,連習氣也沒有了,這是完全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純淨純善。

  偈頌裡面告訴我們,『若常信奉』,「常」是不間斷,念念無間才稱之為常,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法性相應。經典就是法性,念念跟法性相應,我們距離成佛就不遠了。經典字字句句是性德,不但是性德,是究竟圓滿的性德,所以稱之為寶。凡是與性德相應,必然聞法無厭足,永遠聽不厭的,永遠看不倦的。正法,不但就是講聽不厭,也看不倦。看是什麼?是法性的現相。宇宙萬法森羅萬象是法性所現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變。那個變,就是變成十法界六道三途。要知道,凡是所變的,都是法性所現的相分被扭曲了。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法性現的相叫一真法界。在哪裡?在華藏,在極樂世界,在一切諸佛的報土,我們學佛同學常常念的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就是沒有被扭曲。

  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甚至在三途,這些被扭曲的一真法界,對他們來講有沒有影響?跟諸位說,沒有影響,毫無影響。但是對眾生有影響,為什麼?眾生對於諸法的真實相迷了。譬如你有一個金元寶,我們把金元寶比喻作一真法界,比喻作諸法實相,現在這個金元寶掉到糞坑裡去了,從糞坑裡面撿出來,它染污了,很骯髒的糞便染污了。知道的人影不影響?不影響。知道的人,這個是金元寶;不知道的人,他說這是糞便,他不要。這就是我們六道凡夫,就是迷惑顛倒,不知道那是真的。它上面有了一層染污,我們就不曉得它是真的。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阿羅漢,他們知道。他們看六道三途依正莊嚴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是上面蓋了妄想分別執著三重迷惑。迷惑只要是拿開,那裡頭就是諸法實相,心現識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看不厭,也聽不厭,道理就在此地。看我們什麼時候能回頭,能像諸佛如來一樣,契入真妄不二、性相是一,這就是諸佛知見,《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成佛了。

  後面兩句說,『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這兩句好像是重複,實際上不是重複。前面一首偈「彼人信佛不思議」,這一句「彼人信法不思議」,確實不思議。就是在一切諸法裡頭,不可以起心動念,沒有言語能形容、能表達的。確實像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就是佛法講的不思議,或者當中加一個字,不可思議,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再看末後這一首,這一首「信僧」:

  【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

  我們在前面,尤其是「淨行品」裡面講清淨僧講得多。『若常信奉清淨僧』。現在清淨僧沒有了,我們到哪裡去找清淨僧?佛告訴我們是真話,不是假話,只要你用清淨心去找,你就見到所有出家人都是清淨僧。這什麼道理?境隨心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見不到清淨僧,換句話說,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心不清淨。為什麼?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也許你說,這個出家人不守戒律,常常犯過失,並不是個好人,他怎麼是清淨僧?那我要問你,你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佛看一切眾生皆是佛」,有沒有聽說過?你有沒有讀過《華嚴經》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讀過。換句話說,佛看地獄眾生都是諸佛。那你說佛清不清淨?佛清淨。由此可知,我們用妄想分別執著的心來看外面境界,把境界扭曲了。就像我剛才這個比喻一樣,一個金元寶掉到糞坑裡面去了,染上糞便,撿起來你就不要了。那個明白人他要,他知道裡頭是真金。金有沒有損壞?一絲毫都沒有損壞,只是上面一層染污。你知道那個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洗洗乾淨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真正的三寶不是找不到,到處都是。

  在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們也是介紹給同學了,「五扇提羅」,這是久遠劫前五個惡比丘,懈怠懶惰,邪知邪見,欺騙信徒。在荒年,就是乾旱,糧食欠收,托缽很困難,沒人願意供養他們。他們也很聰明,五個人商量,我們要裝作很有修行的模樣,在樹林裡面一個個打坐。外表是像一個坐禪的人,裡面念頭邪惡,欺騙眾生。有一個女施主提韋,看到他外表的形相,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把他當作真正的清淨僧來看待,供養他;她有很大的園林,供養這五比丘。以後提韋過世的時候,以這個清淨心供養僧的功德生化樂天,欲界第五層天。這很不容易,再上去就是他化自在天。

  這五比丘是得到福報,享福了,依舊不曉得回頭,還是邪惡,造作罪業,墮地獄。佛說的,他們墮地獄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離開地獄之後,肯定的他有餘殃,他要到餓鬼道、要到畜生道去還債,他騙了不止一個人,他騙了很多人。正是佛門所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些零零碎碎還得差不多了,還有個大施主提韋,大施主。正好這個大施主她也到人間來了,從化樂天的天福享盡了,她又到人間,人間做了王妃。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給國王講這個故事。給王妃抬轎的那五個人,他說就是從前王妃在久遠劫前供養那五個惡比丘,他造的果報現在要來還債,替王妃抬轎子。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知道佛沒有妄語,所說的都是真實話,都是事實真相。如果你要懷疑,是有懷疑的地方,五惡比丘墮地獄八十億劫,第五天的壽有那麼長嗎?沒有那麼長。那怎麼又能夠到人間來遇到又在一起?這是個問題。這個問題要是讀《華嚴》,這個問題就化解了。《華嚴經》告訴我們「念劫圓融」,這個時間,現在我們知道有時差,欲界六層天跟地獄、餓鬼的時差不一樣。《華嚴》上常說一念可以變成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化成無量劫,你真有無量劫的感受,道理在此地。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現象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

  所以我們能不能找到清淨僧?只要我們用清淨心對任何一個出家人,都把他看作是清淨僧,你的供養福,我不是說供養功德,供養的福德不可思議。如果你不受福德,我有很大的福德,我不享受這個福德,那就變成功德。所以福德不接受的時候,不接受是你沒有貪戀的心,也就是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那變成什麼?變成你煩惱輕、智慧長,你在佛法層次上提升了。如果遇到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我們遇到《華嚴》,《華嚴》是講淨宗,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供僧,乃至於供養修行人的團體,居士也一樣。這個僧是指修行人的團體,四個人以上,依六和敬,這個小佛教團體真正依六和敬來修行。那個功德、福德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則得信心不退轉』,不是現在沒有,我們現前做得到。

  《華嚴經》裡面佛菩薩告訴我們,《壇經》裡面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有沒有過失?有過失。為什麼見不到?他見性不見相,不著相,就沒有過失了。我也常常勉勵同學們,佛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入這個境界,就不見眾生過了。眾生個人造作,自然他要負起因果責任,是他的事情。這就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看眾生在六道裡頭輪迴,為什麼有輪迴現象?還不是造業受報。他造善業,三善道受報;他造惡業,三惡道受報。那個受報,在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到,就像他在作夢,三善道做美夢,三惡道做惡夢,與他的真性沒有關係,他的佛性是在迷,沒有省悟過來,要懂這個道理。

  馬鳴菩薩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他的法性、法身本有,他六道裡面這些依正莊嚴本無,確實沒有,與自己的靈性不相干,與法身不相干,與法界不相干。什麼時候他把他的迷情捨掉、放下了,他就成佛,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明白了好!如果大家都明白了,這個世界就太平。為什麼?不求人過。縱然他有過失,不說他,也不把人家的過失放在心上,人人心地得清涼自在,縱然有少數有過的人,他也會被感動,他也會回頭。這個世界真的轉娑婆為極樂,真的是境隨心轉。佛教我們一切眾生一定要存一個善心,要存一個清淨心,那你所造的業是淨業,純淨純善。淨業,六道裡頭沒有,沒有受報的地方,至少也是在四聖法界。這才能超越。

  後面兩句,『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我們前面講的五根五力,這說到五力,根有了力量。有力量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我們現在說的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他的五根產生力量。如果我們還會被外面境界影響,這影響是什麼?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會生起煩惱,煩惱是貪瞋痴慢;會生起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他會生起這些東西。這就是什麼?你的根不得力。這是說有根,根不得力。

  現在我們要問,我們學佛到底有沒有根?是有根,沒有根,你在這個地方坐不住兩個小時;你能在這邊坐兩個小時,你真的是有根。那個根太微弱,好像是若有若無,時時刻刻受外面境界影響,起貪瞋痴慢,起喜怒哀樂,這是我們不能不警覺的。什麼原因?學佛學這麼久了,為什麼還有喜怒哀樂,還有貪瞋痴慢?你一定要曉得自己業障習氣深重,太深太重,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強太大,自己的五根很薄弱。如果人有這樣的警覺性,我們在五根上要下功夫。下功夫最重要的,能忍。能忍是什麼?忍耐,忍,不受外面誘惑,不讓自己的煩惱習氣增長,認真努力去學戒。佛陀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要把這兩句話認真努力做到,這樣子我們的根就深了。根明顯了,還很難說有力,好好的培養這個根。

  我現在的教學是非常重視這個根。我是用三教,這是有必要的。為什麼學佛還要用儒、還要用道?這是我們祖宗,祖師大德們用儒道代替小乘。你要不用儒道,你從小乘學起。小乘經分量很多,沒有儒道那樣簡單扼要,可以代替小乘,是這麼個道理。儒家的《弟子規》是根,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是根。

  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一生提倡的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在那個時代,行。他沒有講《弟子規》!那個時代人還都學弟子規,都有家教。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的家教就是弟子規。不但父母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的村莊裡頭鄰居,甚至於別的村莊陌生人,都給我們做好樣子。我們這些小朋友在野外玩耍的時候,或者是罵人、打人,做得太過分了,陌生人走過,就把我們叫到旁邊,把我們訓一頓,我們沒有想到去反抗的,都很乖在接受。而我們父母對這些陌生人,看到他教訓小孩的時候都很感謝。你就想那個社會風氣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確實世風日下,那種社會風氣現在人無法想像,人跟人之間那麼樣的和睦,那麼樣的關懷愛護,人都知道感恩。所以印光大師在那時候不必提倡《弟子規》,他提倡《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

  祖師提倡這幾樣東西是對社會的一般大眾。對出家人,持戒念佛,苦口婆心的勸導。出家人的戒律,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最低限度你要把沙彌戒做到。這一樁事情就早了,我們往上推到清朝開國初年,明末清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第九代的祖師,精通戒律。就跟近代的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也是念佛往生的,他一生對戒律很有研究。蕅益大師研究戒律,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沒有真正比丘了。所以,他自己三壇大戒受了,不能不受,受了之後,比丘戒退了,在佛菩薩面前自己退比丘戒。比丘戒沒有真正比丘傳,你得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退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可以不必,為什麼?沒有真正比丘傳授,可以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己發誓來接受,誠心誠意的,真的能得戒。所以他一生落實沙彌戒、菩薩戒。很多著作裡面我們看到「菩薩戒沙彌」,他自己不稱比丘,這是真正懂得戒律的人。

  他老人家一生自己稱沙彌,他的學生,我們世俗講徒弟,他的徒弟就更謙虛了,老師是沙彌,徒弟不敢稱沙彌。《蕅益大師全集》能夠出版、能夠流通,是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一大功德。他把他師父的東西整理,然後刻版流通。可是成時自己,你看很多文章裡面、註疏裡面,他不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多謙虛。出家優婆塞,我第一個看到的是成時。以後我看到的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有的時候也寫「出家優婆塞」,懂法、懂戒律。所以我對於出家的同學一再的勸導,一定要落實沙彌律儀,然後落實菩薩戒,學蕅益大師,菩薩戒沙彌,那也是我們淨宗一代祖師,都做出最好的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我們知道,祖師大德們他們之所學、所修、所弘揚的,所給當代或者給後代做為典型、榜樣,那種苦心、苦行我們要能體會、要能效法。

  我也常說這裡頭有真樂,持戒念佛裡頭有真樂。世間人以為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裡頭有樂,我說那個樂裡頭有真苦。你要稍稍覺悟,你就懂得了;你不覺悟,你聽不懂,你也看不出來,真正覺悟就明白。不覺悟的人拼命在造作,到臨命終時他就知道了。持戒修福的人生天,貪圖世間五欲享受的墮落,人身得不到,那就大苦了,所以樂中有苦。

  人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促,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有些人說現在醫藥進步,人的壽命延長了。不見得,你要仔細去調查一下,你就曉得佛說的話還是真的。佛告訴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是處於減劫的時代。減劫是什麼?每一百年,平均壽命就減少一歲。釋迦牟尼佛在世,人壽是百歲。佛滅度後到今年,中國人的記載是三0三四年,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就減三十歲,換句話說,現在人壽命應該是七十歲。超過七十,我們知道他肯定是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長壽!不到七十歲,那應該就是他有福、有富貴,應該是修財布施、法布施,疏忽了無畏布施。修什麼樣的法門,得什麼樣的果報。

  我們也遇到百歲以上的老人,身體還是健康,頭腦清楚,那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新加坡有一個許哲居士,很多人都知道,她今年好像是一百零七歲,身體很健康,一生修無畏布施。一生,年輕做護士,以後專門照顧老人、病人、很苦的人,她專門照顧這些,無畏布施。有很多人知道她是真正在照顧窮苦的人,所以也有很多人幫助她,幫助雖然不很多,足夠她照顧這一批人,很難得。

  所以是造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這是佛經裡頭講得非常透徹。《感應篇》、《安士全書》也都說得很好,要常常讀,要多讀,才會有受用。讓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見所聞之處,能夠提得起警覺心,能夠提得起來,能夠想到我應該怎樣做,我應該怎樣照顧大家,全心全力做出現在人所說的犧牲奉獻。財、法、無畏都應該認真努力去做,做的時候,不求富貴,不求聰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長壽,讓自己心清淨。果報自然的!何必要求?真正做到佛陀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現在這個世間有些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教人隨順自然,比什麼都快樂。你的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多自在。這對我們,特別是念佛法門,心淨則佛土淨,取西方淨土必要的條件。所以「彼人信力無能動」。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請接著看下面三首半的偈頌,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習廣大善。若能修習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

  清涼大師對這段文有簡單的解釋,整段的,我們把他的解釋念一念。「二」,這是第二段,「有三頌半,成展轉行。展轉依前,功歸於信」,信非常重要,註解只有十二個字。現在我們來看經文,確實是展轉,你看第六首是依前面所說的,『若得信力無能動』,這是前面的「彼人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這很簡單的,你只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你的智慧就開了,你就有智慧,所以你就得諸根(眼耳鼻舌身)清淨明利,不就是智慧嗎?是我們平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凡是還受外面境界所動搖的,煩惱重、習氣重,智慧不長,這要知道。

  我在這方面的學習,我常常都念老師的恩。要不是章嘉大師教導我這個方法,「看破、放下」,我們在,說老實話,這五十五年的學習;五十五年學習的人很多,不是我一個,有的人學的時間比我更長,六、七十年,這個諸根還是不淨、還是不明、還是不利,什麼原因?沒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沒有放下,道理在此。所以我從學佛打頭的那一天,老師就教我要看破、要放下。第一本書叫我去念《釋迦譜》。念《釋迦譜》使我相信老師的話是正確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放下了。老師教我,《釋迦譜》作證明。放下幫助你看破。

  看破、放下,頭一個要學放下,煩惱習氣重的,要從這裡下手。煩惱障輕,所知障重,就要從看破先下手,看破之後再放下。我恰恰不一樣,我是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我聽東西容易悟,能聽得清楚,很快就能悟入境界,所以老師教給我的是從放下下手。放下之後,看破就提升了;看破提升,你放下也提升了,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老師傳給我這個祕訣,真是妙法。他老人家那時候還給我限的時間,六年。真的,我六年什麼都放下了,身上一無所有,兩套換洗衣服,一個很薄的鋪蓋。所以旅行的時候,打一個背包背在身上就走,沒有很重的行李,很簡單,確實像古時候頭陀僧行腳的那個樣子,什麼都沒有,身上一分錢也沒有,到哪裡去,有朋友幫忙或者居士幫忙送一張車票給我,身心清淨。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讀這個經文不能體會;你真做到了,你念這個就很有味道。你做得愈多,你體會愈深。

  『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這我做到了。惡知識是什麼?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全是惡知識。頭一個電視,第二個報紙、雜誌。網路我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我知道那個不善。最早,那時我們剛剛初學的時候,初學佛的時候,看黑白電視。我住在韓館長家裡,有時候陪陪他們聊聊天,看看電視。自從彩色代替黑白,好像我就沒有看過了,惡知識。在這一句裡面,我們要懂得就是遠離一切不善,才能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裡面的人事環境。人跟人相處,哪個人沒有習氣?時間長了,總有一些毛病習氣,我們要懂得遠離,遠離一切不善。

  什麼是遠離?怎麼遠離法?有人誤會我,也有人嫉妒我,有人毀謗我,我要不要跟他們見面?還是天天見面,天天見面怎麼遠離?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自己心上就遠離。對待誤會我的人、嫉妒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都把他看作佛菩薩,都把他看作好人、善知識,我跟他在一起,他來磨鍊我,看看我還會不會起惡的念頭。這叫你真正懂得遠離。不是對於人的遠離,是對他的惡行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不要常常想著他跟我作對,這個念頭不好。還要辯駁,那就更錯了。沒有辯駁,一笑了之。別人也覺得奇怪,他冤枉你,你怎麼不說話?一笑就完了,沒事、沒事,他沒有錯,真的是我自己錯了,他沒有錯。什麼問題都化解了。這小怨、小事能忍,大的摩擦就不會發生,這是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聖賢、佛菩薩教我們怎樣遠離惡知識。我們只是惡知識不把他看作惡人,惡人也是善人,前面教給我們「順違皆順」,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惡念、惡行可不可以隨喜?也可以,只知道這個事情不是大惡,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就可以隨順。重大的過失,如果是對我自己不利的,我可以離開。對眾生、對社會不利的,這是要勸導;勸導不能接受,我們也只有迴避。希望在念佛、誦經、懺悔給他迴向,求三寶加持。決定不能對人有惡念,更不可以對一切眾生有邪惡的行為,那你就全錯了。

  下面一首偈就說得好了,『若能遠離惡知識,則能親近善知識』,你才真正認識善知識。每個人都是善知識,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都有善的一面。再惡的人,他還有一念的好處,百分之九十九惡,他還有百分之一的善,我們要學他那個善。不善,不善我們用他來做一面鏡子,照照自己看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還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善知識,所謂是反面教材,這才學得多。天天有豐富的課程在學習,天天有進步,天天法喜充滿。這樣如理如法的修學,縱然很多以前對我有誤會的、不善的,他都會感動,他都會回頭向善。感動回頭,要看他自己的業力、善根。善根厚的,很快,甚至是一、二個星期他就受感動,二、三個月受感動,三、五年受感動,當然業障深重的,恐怕都要二、三十年了,二、三十年不長。有些被感動,不好意思表示什麼,面子問題。面子確實是一個嚴重障礙,不願意認錯,不願意低頭,面子問題,這是自己被這個業障障的時間就比較要久一點。我們很了解,這人情世故,明白,不是不明白。

  今天這個社會,乃至於國際之間這些爭端、衝突,為什麼不能化解?實在講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面子。哪一方面肯謙虛、肯讓一步,問題立刻就化解。所以化解衝突,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兩個祕訣,謙虛、忍讓。你真能做到這兩樣,你在一生處世待人,對任何一個人你都懂得謙虛、忍讓,你這一生不會有衝突,這是人生裡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要把它學好,這是化解衝突、趣向和諧真正的祕訣。

  然後你才看出人性本善。什麼時候你能夠像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你看出來了,本來是佛,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沒有成佛也差不多了,也快要成佛了。這是經論裡常說的,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菩薩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是什麼意思?經上說得好,「境隨心轉」,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的是佛心,佛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用這個心,這是純淨純善的心,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分別執著斷盡了,妄想還沒斷,菩薩。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阿羅漢看一切眾生都是阿羅漢。你以為這個境界相是真的?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八月中秋快到了,中秋的月亮,秋高氣爽,月亮特別的明亮。每個人看月亮感受不一樣,有人看到歡喜,有人看到憂愁。同樣是一個月亮,同樣是個境界,為什麼每個人看的感受不一樣?用心不一樣。所以,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更難得的,日本江本博士做的這個水實驗,用科學證明了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每個人心的念頭不一樣,所以同樣是一個境界,同樣是一種人物,每個人看的感受不相同。為什麼?心想不一樣。到什麼時候看到是相同?到佛,因為佛沒有心想。菩薩雖有心想,很淡薄,就漸漸接近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菩薩雖然接近相同,還不完全相同,很接近。阿羅漢雖然差別,比凡夫就大大不一樣,凡夫差別很大,阿羅漢差別很小。這個道理、這個事實要知道。

  就是一個人,同時你看一樁東西都不一樣,這個在水實驗裡面得到證明。為什麼你同時在顯微鏡看的水結晶在起變化,到底是水結晶在變化,還是你心在變化?你從這裡想,我們會想起惠能大師在光孝寺聽經,風動幡動,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能大師說得好,「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用在水結晶變化。你一個人在顯微鏡裡面看水結晶它在變,是不是溫度在讓它變?還是水結晶自己變?那可以說不是結晶在變,也不是溫度在變,仁者心變。你前念跟後念不一樣,所以這個結晶從來沒有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了十年,從來沒有兩個結晶完全相同,這個道理就是「仁者心動」,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的心想剎那在變化,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它叫妄,不是真的。真的怎麼?真的是不動的。如如不動是真的,凡是有動的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六根看外面六塵境界都是幻相,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

  什麼時候看到真相?佛說阿羅漢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阿羅漢看到一點點真相了。他把對世出世法一切執著放下了,見思煩惱斷盡了,看到一點點真相。還不是真相大白,看到一點。看到一點,總算是覺悟了,雖不是徹底覺悟,可以算得上是大悟。凡夫有小悟,小悟還未必是真的,阿羅漢算是大悟。菩薩比阿羅漢境界就高了,菩薩把分別也斷掉了,不分別了,菩薩證的是正等正覺。「正」是正確,決定沒錯誤。「等」是等於佛,等於佛不是佛,等於佛。他所見的正知正見沒有錯誤,沒有佛見得那麼清楚。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佛知佛見,大徹大悟。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親近善知識,要像善財五十三參。善知識在哪裡?遍地都是。情與無情哪個不是善知識?必須你自己有淨明利,你才能親近善知識。心地不清淨。明是智慧,利是講根,根性很利,不是鈍根。清淨心、智慧、利根,那就像善財一樣!從早到晚接觸這些一切人事物,他都得到啟發。與性德相應的,他學習;與性德相違背的,他改過,改過就是斷一切惡。看到人家與性德相應,修一切善。改過就是修善。所以違也是順,順違皆順,這個意思講清楚了,講透了。

  底下一句,『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習廣大善』。什麼是「廣大善」?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廣大善。現前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最頭痛的事情是什麼?最苦惱的事情是什麼?衝突不斷,怎麼樣化解衝突。因為衝突不斷,社會不安定,世界沒有和平。我們怎樣幫這個忙?這樁事情你必須要曉得,從我心做起,這是化解之道。你要勸別人做,永遠不能夠化解,從我心做起就能化解。你做好了,你就能感化別人。別人做好了,感化的面積就大,要知道這種感化力量傳播是很快速的。帶頭的人難得,帶頭是個覺悟的人。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印度人多苦惱。宗教雖然發達,學術也可以說領先世界,破不了無明,出不了六道,很痛苦。世尊出現在這個環境裡面,帶頭做,真的從我心做起。你看,他影響了五比丘,志同道合六個人。在時間不久,一、二年當中,就影響了三迦葉,三迦葉師徒一千人;最後影響了舍利弗、目犍連,他們兩個人師徒各一百人,一千二百人,最早的五十個人。有這麼多人,影響力就大,天天跟著佛學習,聽佛講經教學(就是上課),每天學習不間斷。明白了,他就能在生活當中,工作就是學習跟教學。

  教學的機會太多了,每天出去托缽,人家來布施,一定給他說法。說些什麼東西?在我想像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釋迦牟尼佛昨天講的或者是今天講的,重要的幾句話講給人聽,布施的人歡喜。一千多人去托缽,自行化他,你說這多快樂。聞到佛法的人,他們自然就會宣傳,傳給他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愈傳愈遠。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聲名遠播五印度,沒有人不知道。這是一個純淨純善的教學團體,雖然沒有固定的學校,但是這一群人他不散,釋迦牟尼佛到哪裡,他們都跟著到哪裡,常隨眾。所以現在經典上一開頭都提到他們,「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會提到他們。

  這就是廣大善。廣大善是利益眾生,提升自己。提升自己這一方面,不斷的放下。你不放下,就不能提升。所以到等覺菩薩,還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放下,他就成佛了,沒有別的。因為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這些習氣都是什麼?累贅,都是你的負擔,你多痛苦,你把它放下就沒事了,你就輕鬆了。你要知道為什麼要放下?本來無一物,你不放下,錯了。如果本來有,你可以不放下。本來無!《般若經》上講得透徹,「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們自己身體。對身體的放下,就是一切你都隨其自然,不要加一絲毫勉強,對我們的身放下了。你對它加一點勉強,人就會生病。隨順自然是對的,怎麼生讓它生、怎麼長讓它長,總而言之,你能夠不加絲毫意思,它生長得很正常。我們常講的,它不容易衰老,它也不會有很多疾病,因為它正常。

  要知道念頭是不正常的,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妄想。《壇經》裡面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你起個念頭我要好好的保養它,它問題就來了,你真的要費心去保養了,你不保養它,它就毛病出來了。為什麼?從心想生。你何必去想它?隨它去!「山西小院」的那四十幾個人,最後明白了,一心念佛,身體怎麼樣隨它去,它就正常。你一心去念著它,那個念力就叫它產生變化,你就不正常了。這個道理很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動念可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那是回歸自性的方向,是回歸自性的道路。廣大善裡頭有自、有他,自他是一不是二。

  『若能修習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大因」是什麼因?無上菩提,這是大因。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不是大因,是小因,小乘因。大乘因是要超越十法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他修習廣大善,廣大善是純淨純善,修一切善,決定沒有一個求果報的心理。我做了多少好事,還要想回報,這個善是小善。怎麼樣小善?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修學的善,你受三善道的果報,你怎麼出得去?你造作的不善,你要受三惡道的果報。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懂,你不懂就錯了。

  大因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地方提醒我們,無上正等正覺不是我完全放下就得到了。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我不做一點好事,眾生怎麼苦與我不相干,你能不能成無上菩提?不能。為什麼不能?你還有沒放下的,你自己以為放下了,實際上還有沒放下的。什麼沒有放下?不願意恆順眾生,不願意普度眾生,你這個念頭沒放下。這個念頭放下了,就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樣,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換一句話,真正放下,兩邊都放下了,沒有對立的。你還有對立,你放得還是不乾淨;乾淨就沒有了,一切回歸到自然。自然,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看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它運不運作?運作。

  不論如何我放下了,這些生長、收藏我都不幹,不是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它不是死的。你什麼都不做,你是死的,你不是生的。換句話說,你並沒有回歸自性。你到哪裡去了?佛說得很清楚,你到無想天去了,你到無色界去了,你把那個地方當作無上菩提、當作究竟涅槃,這就變成外道了。學佛學到最後修成外道,你說你冤不冤枉?自古以來,修學錯了這條路、錯了這個方向到外道的,也不在少數。世尊在楞嚴會上特別給我們防範。所以你要曉得,菩提心裡頭有慈悲,經上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有利他;《大乘起信論》上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你要曉得,沒有大慈悲心,錯了,那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覺悟的法,佛法是正覺;不是佛法,依舊是世法。世法是迷,佛法是悟,你還是有迷在裡頭。

  所以,無色界天人壽命到了,都墮阿鼻地獄。為什麼?毀謗聖賢。聖賢教我,我依照這個修行,我已經證得無上菩提,為什麼我的功夫還會失去,還要往下墮落?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信心失掉了。你看此地講,清涼大師講得多好,「展轉依前,功歸於信」,你就曉得信心多重要。信心要是發生了偏差,你怎麼能得正果?「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到純淨,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信心清淨了,自性裡面實相般若現前了,那就是無量智慧,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是德能,無量無盡的相好。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論裡面看到極樂世界,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相好,不是人為的,人沒有加一絲毫意思在。所以修善重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一切眾生要關懷,要愛護,要照顧,要全心全力無條件的幫助他們,這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這就是實相般若現前了。信心清淨,生實相了,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沒有錯誤。『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佛看到歡喜,為什麼?你也成佛了,你也回歸了,成佛就是回歸到自性,人家看到,又有一個人他也回歸了。《楞嚴經》裡面把眾生比成一個水泡,大海的水泡,「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水泡。回歸自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融成一體。大海就是佛,一切眾生原來本是大海,水泡破裂了,回歸了。這個回歸,就好比是「諸佛所護念」,確實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你看這一邊是總說,下面再別說,別說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後面經文是別說,總結在一個「信」字,你就曉得這個信多重要。信,真正不可思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