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五九卷)  2002/3/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59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起定分:

  【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所謂從知三世念念無差別善巧智三昧門起,從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塵三昧門起,從現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門起,從現一切眾生舍宅三昧門起。】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現廣剎、現居處」,就是「世界總別一對」。他老人家又舉《楞伽經》上一句話來說,「如來藏識,頓現一切身器,及諸受用。器即廣剎,受用即是舍宅。」《楞伽經》上這句話很重要,為我們說明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剎土世界是依報裡面最大的,舍宅是受用裡面不能夠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今天講的居住環境。這一句經文裡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如來藏識「頓現」,頓不是漸,沒有次第,一現一切現。不是像現在有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宗教家,講這個宇宙都是漸次形成的,連《聖經》裡面上帝創造這個宇宙、創造這個世界,第一天創造什麼,第二天創造什麼,它有次第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實際的情形沒有次第,頓現,沒有先後。這像什麼?像我們現在的照相機一樣,快門一按,所有一切畫面同時進去,不是說站在前面先進去,站在後面第二進去,站在最後的第三進去,不是這樣的,這叫頓現。

  但是世間人總以為這個世界形成是漸次的,他們也說出許許多多的理由,我們聽起來也滿有道理,實際上,世間眾生跟如來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世間人觀察的是相續相,相續相就有次第,如來所見的不是相續相,是什麼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次第。如來這個看法才能把宇宙之間的真實相看出來,相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講的這個話我們也念得很熟,也常常掛在口邊,但是不得受用;如果得受用,就入如來境界,我們一般講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佛果。為什麼不得受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依舊是迷在相續相裡頭,相續相看起來似乎樣樣都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如露是相續相,到什麼時候才看到真相?滅的時候看到了。人出生這是相續相,一直到死,死的時候相續相斷掉了;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依舊在相續相裡頭。我們迷在相續相裡,沒有看到真相,真相是剎那生滅,經上也說剎那不住。所以現是頓現的,現了之後立刻就滅了,一秒鐘都不會停留。

  《金剛經》上講「無住生心」,它不住,如果有一秒鐘的時間,它還住了,它住了一秒鐘的時間,沒有!《仁王經》上世尊講的方便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個我們常常引用。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它哪裡有住?沒有住。所以住是個幻覺,不是看到真相,住是看到相續相。我跟諸位同學曾經做過詳細的分析,細心觀察,一秒鐘不止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不止!所以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問題在哪裡?你能不能得到解脫?如果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解脫了,解脫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解開了。脫是什麼?脫一切染著,所有一切染著你統統脫離,三途、六道、十法界統統脫離了,不但這個脫離了,一真法界也脫離了。脫離不是離開,還在裡面,並沒有離開,脫是什麼?心裡那個牽腸掛肚的事情脫掉了,放下了,再也沒有了,你得大自在。這個時候你的心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你的身跟無量無邊剎土眾生也合而為一,禪宗開悟的人有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真正得大自在,煩惱永斷,斷盡了,智慧開了,不但開了,圓滿的現前,然後再看大地一切眾生,真的是皆成佛道。

  怎麼皆成佛道?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性本善。中國聖人說出這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不可思議!我想這一句話不是偶然說出來的,必定他契入這個境界;如果他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學佛我們就很清楚,他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我們套一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的話,「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孔夫子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孔老夫子而為說法,應以老子身得度者,他就現老子身而為說法,講得通。往年我跟李老師學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李老師笑笑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依據。」事上沒有依據就是他的身分沒有暴露,理上是決定講得通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要知道「頓現」,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覺悟的人肯定是頓現,所以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次第發生的,這裡頭的問題非常複雜;在佛法真正覺悟的人說,這種複雜問題全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斷,性體、性德怎麼能夠現前?我們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萬德萬能、自性本具的相好,真善美慧。這一切現象,像西方人講進化論,逐漸逐漸的,這是沒有辦法見性的。為什麼?全部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佛在《華嚴》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用妄想分別執著來用事,如何能解決問題?實在說,只有把問題搞得愈搞愈糟。離妄想分別執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去年看一本小冊子,中文翻譯的《曠野的聲音》,我看了之後很歡喜。澳洲土著真人他們懂得,他們確確實實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他確實過的生活是無事,所以他們的生活是遊戲神通。我們在佛經上看到諸佛菩薩遊戲神通,今天在這個小冊子看到澳洲土著遊戲神通,那裡面才真正是自在幸福。人、六道眾生最苦的是煩惱,長久在煩惱之中,這煩惱就變成習氣,很不容易斷,怎麼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頓現頓滅?哪裡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第五句:

  【從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起。】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這一句是「知心念差別」,心念差別是眾生,諸佛如來完全沒有差別,佛佛道同。法身菩薩還有差別,差別不大,幅度很小,非常接近如來的心念,如來的心念裡面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我們常講,他那是什麼心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給諸位同學說,這是修行真實的功夫。在哪裡修?在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這叫修什麼?這叫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這個修持能夠與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願相應,這就是普賢三昧,就是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關鍵就是在我們會不會?如果會,你二六時中都在定中。這個定沒有入、起,普賢菩薩在此地是示現入定起定,實際上沒有入、沒有起。普賢為什麼這樣做?做給我們初學人看,不但深位的普賢菩薩大定沒有出入,法身菩薩無一不如是,法身菩薩從圓教初住菩薩起就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哪有出入?

  有出入,你們諸位想想看,是不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很難講。十法界裡面的人,沒出十法界的,真的他有入定、有出定,像我們在《大藏經》裡面常常看到阿羅漢,《地藏經》裡看到,阿羅漢、辟支佛你要向他請教,希望他有神通、有能力,希望他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一些事情,阿羅漢、辟支佛先要入定,然後出定之後他給你講。他要不入定,他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這裡頭很有道理,人在定中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沒有了,所以他能夠見到過去現在未來,空間能見到十方。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沒有放下,連睡覺都沒有放下,他會作夢。入定是什麼?入定是放下,這個放下不是永久的。永久的放下,那就變成三昧。法身菩薩出了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那是真的永恆的放下,他們的三昧沒有入、沒有出。菩薩在此地是為九法界眾生做榜樣,示現入定出定,教初學,我們在這裡頭要懂這個意思。

  九法界眾生心裡面念頭,那個差別是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知不知道?知道。所以他從這個三昧門起,要是在六通裡面,得他心知通。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是講的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都是普賢三昧,普賢三昧是總說。再細講,他心知通那個原因就是這一句,『知一切眾生心海三昧門起』,起就得他心通。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不管你是在哪一道,起心動念菩薩都知道,他沒有障礙。無量無邊眾生起心動念,菩薩同時都知道,決定沒有妨礙,決定沒有混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一眾生起心動念沒有不知道的。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確實他有極其圓滿的方便法,現在為什麼不來教我?他很清楚,緣不成熟。為什麼?現在來教我,我也不會接受。我們心裡很願意接受,口裡也很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習氣不願意接受。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我的煩惱習氣做主,還是我的妄想分別執著做主,佛菩薩真實教誨,我聽了很歡喜,做不了主,不能落實到我現實生活,我現實生活決定不可以隨順佛菩薩教誨。假如隨順佛菩薩教誨,你就入佛菩薩境界。

  小乘經都講得很詳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這個經上說一般在家的佛弟子,佛說「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真正隨順佛陀教誨的人,世間意沒有了。我們今天還是要隨順世間意,因此佛菩薩現在不來有原因。什麼時候我們真的回頭,不再想隨順世間意,不再以煩惱習氣做主,佛菩薩就來了,十方一切諸佛都來加持你,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希望你快快覺悟、快快成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有沒有成就、我們成就的早晚,端在自己一念覺迷。一念覺,快速極了;一念迷,那得慢慢來。慢到什麼程度?可能慢到無量劫之後,那真的是慢!這一句是他心通的因由,這根本的業因。第六句:

  【從知一切眾生各別名字三昧門起。】

  清涼大師說,這一句說的是知一切眾生「身相名字」,跟前面合起來,「眾生色心一對」。我們要清楚,這個問題就是你信得過、信不過。如果你信得過,你就曉得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佛菩薩都看到、都聽到、都知道,你起心動念佛都知道,你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如果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相應,不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自然加持;如果我們的心、願、行跟佛菩薩完全相違背,我天天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也不會加持。你要問什麼原因,經上有一句話答得最好,法爾如是!這一句話答覆得真是痕跡都不著,自自然然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前面講到三種加持,業因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真正能夠落實一切諸佛的願行力。落實諸佛願、行,那個力是什麼?力,用現在話來說是成績,我們做了,做了沒有成績還是得不到加持;要做出成績出來,諸佛的加持非常明顯。不錯,我們每個人無始劫到今天業障習氣深重,消業障、斷習氣也要靠佛力加持,真正得到佛力加持的原因就是一個轉機,一念回轉,這是佛家常講的回頭是岸。

  怎麼轉法?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我們不能不留意。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最好的榜樣,一生心目當中只有為眾生,沒有一念為自己,就在這裡轉過來了。一般凡夫,尤其是現前這個社會,起心動念百分之百為自己,沒有想到別人,所以這個世間有災難。世間好人、善人、慈善家你仔細的觀察,他要能夠做到百分之五十為別人,百分之五十還是為自己,世間的大善人。他能不能得到感應?能得到,很微弱。哪裡像一切諸佛、法身菩薩們,他們百分之百為眾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所以他得到諸佛加持是圓滿的,跟這個經上所講的一樣。佛所說的話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完全講的是事實,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個道理你要懂。所以說是起心動念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都知道,這是事實,不是拿這個話來嚇唬你的。佛絕對沒有意思嚇唬人,沒有!沒有這個意思;要有這個意思的話,佛是凡夫,佛還會給人開玩笑。開玩笑,在佛法裡面叫做戲論,佛的言語、一生的言語沒有戲論,一次都沒有。為什麼?為一切眾生建立信心。戲論若不謹慎,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口為禍福之門,夫子教學列為第二個學科,第一個德行,第二個是言語。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言語為一個人吉凶禍福的根源。世出世間聖人教人言語要謹慎,他自己做模樣給我們看,世尊確確實實自己做到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他真做到了。身確實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意也真正做到不貪、不瞋、不痴,所以他能轉境界,不會被境界轉。《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十善業道就能轉境,十善業道做得圓滿,這個人就成佛。我們在許許多多畫的佛像看到,佛的頭頂都有圓光,圓光上面寫三個字:唵、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唵是身三業,阿是口四業,吽是意三業,唵阿吽是代表十善業圓滿。佛像的頂端不用別的表法,用十善圓滿,這樣才曉得十善業道不是普通低級的法門,不是!也顯示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十善業道經》跟《華嚴經》平等,不能說「《華嚴經》第一,《十善業道經》那差太遠了」,不可以這樣說法,這樣說法是不懂佛法的人,他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用事。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法法平等。所有一切的不平,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用事,這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已經轉識成智。

  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我們不管在哪一道裡面,佛都知道;得什麼樣的色身、什麼樣的形狀,什麼名字,過什麼樣的生活,造什麼樣的業,統統清楚明瞭。這樣的智慧、能力都屬於德能,萬德萬能。我們讀了一定要知道,我也有,你也有,我們大家的智慧、能力、相好都是平等的,都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但是今天這個差別的現象,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自性雖有智慧德相,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是不起圓滿的作用,起少分還偏差的作用。我們今天受的是六道身,六道裡頭的人道身,我們這一生的生活不如意,古人常講「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不如意的事情,能夠有百分之十如意,這個人的福報就很大了。

  現在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你細心去觀察,世間人一生當中不如意的事要佔多大的比例?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是常八九,常八九不錯了,然後才曉得現在人過的是什麼生活。諸位如果要不相信,你去念念過去那些人所寫的一些文學作品,描寫從前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狀況。在散文、詩歌、筆記小說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他們確實一生當中還有短暫時間過一種很得意的生活,詩情畫意,享受人生的真善美慧。現代人沒有了,有人在一生當中短暫的幾天,那種機緣都遇不到。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領略到佛講五濁惡世,現在濁惡到極處,我們相信了。如何來改善?如何來挽救?理論與方法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真的,古今這些大德們幾乎都公認,我們有緣遇到,不容易!

  第七句:

  【從知十方法界處所各差別三昧門起。】

  這一句是「知廣處」,下面這一句是「知廣身」,這是「依正一對」。處所是依報,身是正報,所以說是依正一對。『十方法界處所』這個差別當然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確實佛菩薩的智慧遍知,無所不知,這個能力的根源就是普賢三昧。說到「十方法界處所」的差別,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佛在許多經論上常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要常常想到佛這一句的教誨。如果你真正明瞭,你才曉得世間實實在在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中國人跟外國人在文化思想概念上有許多不相同,中國可以說從三千年前開始,生活的方式以農耕為本。農耕為本,自自然然他就定居在一處。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講到產業,祖祖相傳教導我們置恆產,恆產是土地、耕地。土地能夠生產糧食,民以食為天。頭一個要想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得到食衣的溫飽,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

  外國人可以說是以遊牧為本,沒有定居在一處。一直到今天我們仔細觀察,外國人常常搬家,他們居住的房子確實就像帳篷一樣,住在一個地方,十幾二十年的就不多,大多數居住兩三年他就搬家了。如果生活環境好、收入高的話,搬家的機率就更高。不像中國人,中國在從前,現在慢慢也被西方文化衝擊,也看到中國人常常搬家了。以前中國人蓋房子非常慎重,要選擇上好的材料,為什麼?一棟房子蓋好,至少可以使用三百年,要傳好多代;傢俱是紅漆傢俱,傢俱使用的時間最低也要使用一百年,這跟現在西方人這個經濟思想完全相違背。西方人的思想是消費,東西年年有新的產品,年年希望你淘汰舊的換新的;中國人不是的,中國人置一樣產業之後,幾十年都不變。從這些地方看,中國人心是定的,西方人心是動的,心定的人有智慧,心動的人有聰明,聰明跟智慧不一樣。這是從「十方法界處所各差別」,我們要有認知。

  佛菩薩的認知是最正確的,告訴我們要知道身心世界虛幻不實,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精力、我們的時間,不能夠在這些地方大量的消耗,那是錯誤的,應當著重在精神生活的修養,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精神生活境界提升了,物質生活實在講微不足道!可是沒有精神生活的人,他不能不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在古籍裡面所看到的,孔老夫子過的是怎樣的物質生活?夫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釋迦牟尼佛跟他的一些弟子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我們一般凡夫說那是很清貧的生活,而在這些覺悟的人、精神生活很高的人,他們那種物質生活是最好的物質生活,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的看法完全不一樣。這裡頭也有個大道理存在,這個大道理是什麼?境隨心轉。這句話意思很深,一般人說老實話,實在不懂。到境隨心轉,這個人就得大自在,這個人得真正的幸福美滿;如果我們的心是被外面的環境所轉,那真叫苦不堪言。

  大富大貴,一生過的苦日子,這個我們知道。在中國秦皇、漢武,那物質生活多麼的豐滿,所謂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生活不美滿,家務事情裡頭挫折很多很多,所以境界沒有轉過來,凡夫境界。凡聖確實有很大的差別,過聖人的生活、契入聖人的境界,才真正有大喜樂、大圓滿。密宗裡頭有大圓滿法門、大喜樂法門,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那個境界確實是心轉萬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說一句最淺顯的話,我們的心情不要被外面境界影響,不要隨著外面境界轉,你才做得了主;心情隨著外面環境轉,說明你自己做不了主,誰做主?外頭境界做主。外面境界做主,那你這一生肯定是受境界的主宰,你是心為境轉,你不能像一個覺悟的人一樣,覺悟的人是境隨心轉,我心做主。

  世間意裡面佛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看相、算命、占卜,我們中國人講的是看風水,這屬於世間意。為什麼?心被境界轉。真正修行人是境界被心轉。有一年我在美國,洛杉磯的夏景山老居士跟我同年,他的風水看得很有名,在美國雷根做總統的時候,請他到白宮去看風水。他告訴我,他說:「我很可惜就是沒有把英語學好,語言上有障礙;假如我語言上沒有障礙,我這個風水法門在西方人眼目當中很吃香。」有幾個例子是不錯,看得是很準確的,他給我說一句話,他說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一個個都是風水專家,我說何以見得?所有那些寺廟庵堂的建築,你仔細去觀察,懂得風水的人都說是最好的風水。我跟他說:未必吧!他說:為什麼每一個寺院道場都選擇那麼好的風水地方?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那是境隨心轉。出家人哪裡會看風水?還去找地想怎麼樣建築,沒這回事情,都是隨便任意建的。

  蓮池大師那個大道場,原來只是蓋一個小茅篷,以後大家知道這個和尚有道德、有修行,於是慢慢跟他學的人多了。茅篷,好!那裡蓋一個,都蓋,逐漸形成一個叢林,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去建造的,絕佳風水!說明境隨心轉。風水裡面也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你有福報,你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風水會變好;你沒有福報,風水絕佳的地方,你到那裡去住,那個風水會變壞。還是佛說的有道理,境隨心轉。佛教人修心,佛教人不要著相,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能夠修到真正能夠轉境界,你說你多自在,你的心情多愉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受任何環境所動搖。當然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但是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只要我們自己有信心、有願力,肯如教修行,哪有得不到的?

  袁了凡先生修善積德,轉變了他的命運。改風水、改命運不是在事上改,是在心上改。事上改是對世俗人,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改了?並沒有,真的改了的話,那佛所講的境隨心轉就完全被推翻,那佛講的話不真實、不可靠。對世間人來講求風水,是安他的心、安他的妄心,實際上他還是被命運所轉,他還是逃不過命數。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雲谷禪師就講得很清楚。因此,佛的教學宗旨是訂在「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世間意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迷信;不得為世間意,就是今天社會上常講的破除迷信,佛弟子絕不迷信。世間事、世間正當的一些事業、正當的生活,沒有一絲毫妨礙,尤其到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跟中國古聖先賢的思想、願求完全相應。第八句:

  【從知一切微塵中各有無邊廣大佛身雲三昧門起。】

  清涼給我們講這是「依正一對」,這是講到正報,「知廣身,即依正一對」。清涼大師接著說,「雖說微塵,意彰佛廣」,真正的意思是講佛多。前面我們讀過,一一微塵裡面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佛剎當中又有微塵數諸佛,所以真正的意思是講佛多。「虛空無方,有物處則現」,物就是講的十法界的眾生。虛空廣大而沒有邊際,哪個地方有世界,我們現在講的是星球,這些星球上有許許多多的生物居住在那裡,就有佛菩薩在那裡示現。我們要問,那些眾生沒有意思求佛菩薩,佛菩薩來不來?佛菩薩來。諸佛菩薩真的是方便有多門,不以佛的身分出現。為什麼?佛是師道,師道是要去求學的,以恭敬心、真誠心去求學,老師才教你,才傳授給你;你根本沒有尊師重道的這個念頭,沒有良好求學的態度,老師當然不出現。不會現這個身,但是可以現同學的身分,可以現朋友的身分。這不就是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嗎?不能現佛身。但是無論現什麼身,都是諸佛如來。不能說佛現一個凡夫身,他就墮凡夫,沒有這回事情,他還是諸佛。

  就好比他的身分是個大學教授,他現在在幼稚園裡面教小朋友,並沒有人知道他是大學教授,他大學教授的身分沒有失掉。他可以做幼稚園教師,也可以當小學教員,不一定說是大學教授離開大學,他就無用武之地,他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哪裡都管用。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就像這個樣子,所以只要有生物的地方肯定現身。現身能現有情身,我們講的動物,能現無情身,我們講的植物、礦物、山河大地,他都能現。那我們要問,佛菩薩大慈大悲,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眾生居住的地方有災難,佛菩薩有沒有能力來維護?給諸位說,肯定有。這個地方要發生大地震,佛菩薩能不能把這個地震化解掉?有沒有這個能力?有!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就不圓滿了。有能力他為什麼不把這個災難化解,來救度這些苦難眾生?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像在學校裡學生犯了過錯,老師處罰學生,校長看到了有權力制止,他為什麼不制止?這個懲罰是教育,懲罰對他是有利益的,沒有害處的。從這裡我們就能體會到,佛菩薩看到眾生造罪業,造極深重的罪業,罪業感得來的這個惡報、痛苦的果報,佛菩薩看到了,清清楚楚,為什麼不制止?這個果報他要不受、不接受,他的那個惡業消不掉,消不掉那就造成永恆的障礙。你造了,你一定要消掉,業障消除之後,你真正回頭、悔改了,佛菩薩現身來幫助你。由此可知,佛菩薩現身幫助你是慈悲,佛菩薩不現身不幫助你,還是慈悲。

  佛在經上講眾生的根性,眾生回頭,說過有五種馬的比喻。最好的馬懂得主人的意思,主人一表示牠就知道,主人一騎上牠的背上,牠就知道主人要到某個地方去,牠就載著他去,一等的好馬。二等馬,你騎上牠,牠還懵懵懂懂的,必須用馬鞭輕輕敲牠幾下,牠知道這是叫牠去了,叫牠走路了。三等的馬就遲鈍一點,你敲敲不痛不癢,牠不理會你,一定狠狠的打幾鞭,打得牠痛了,牠才曉得牠真的要走路了。第四等馬,你打牠再重,牠也不走。那用什麼方法?你看騎馬的人穿馬靴,馬靴後面都帶有馬刺,就是對付馬的,用馬刺刺馬的腹部,那非常的痛苦,這個時候牠不能不走、不能不聽話,四等,要給牠受這個苦。到第五等馬,你用馬刺刺牠,牠也不走,牠躺下了,你有什麼法子?佛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所以種種果報,佛有能力化解而不化解,這是真正幫助眾生,這才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而不是感情,佛菩薩教給眾生是永恆的利益、長遠的利益,不是一時。一時的快意,帶來長遠的苦痛,那是錯誤的。所以長痛不如短痛,佛菩薩教化眾生有原則、有善巧方便,我們要信任,我們要尊敬,我們要能體會,要依教奉行。

  『身雲三昧門』,佛經凡是講到「雲」就是提醒我們,所有一切現相是虛妄不實在的,「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個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更不可以去打妄想。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控制,你不可以佔有,如果你生控制、佔有的念頭,你就錯了,煩惱跟著就起來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清涼註解,「唯如來藏是實有」,它是能現、能生、能變,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它就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萬物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此建立。我們常講有,有是從無而生的,無中生有。那個「無」很難懂,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無是有,有為什麼說它無?因為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也聞不出來,舌也沒有辦法嘗,身體沒有辦法接觸,乃至於我們心裡怎麼想也想不到,但是它存在。今天我們講它是一種能量,它不是物質,所以佛經裡面稱它作無,稱它作空。這個空,怕我們誤會「空是什麼都沒有」,它加一個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心經》上最明顯的顯示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講的物質,佛經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色,色跟空是一不是二。

  大師說,「處所各別,隨菩薩行。剎有淨穢,隨眾生業」,這四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能不知道。處所各別是隨菩薩行,淺位的菩薩不知道深位菩薩,這裡頭就有差別。譬如十信位的菩薩不知道十住位的菩薩,十住位的菩薩不知道十行位的菩薩,這大分;再細分,初信位的菩薩不知道二信位的境界,二信位不知道三信位的境界;深位菩薩知道淺位菩薩的境界,淺位菩薩不知道深位菩薩的境界,這是講「處所各別,隨菩薩行」。「剎有淨穢」,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社會」,就有佛法裡面「剎土」的意思在,社會的清淨、染污隨眾生的業,這個話一點都不錯。眾生造作善業,一定會感到這個地區風調雨順,物產豐富,人民安樂。如果這個地方的人心極其嚴重的染污,必然變成自私自利,一切行為一定是損人利己,互相猜疑,彼此不信任,這個社會就亂,天災人禍接踵而來,災難就頻繁。所以,國土淨穢確實是隨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

  我們從這裡就能想到,諸佛菩薩的國土為什麼那麼美好?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居民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原因在這裡。大家都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這個原因又在哪裡?給諸位說,最根本的原因在教學。你看看華藏世界,我們現在讀的《華嚴經》,毘盧遮那佛召開的宇宙的教學會議;《禮記》裡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沒講錯,教學第一。然後再從歷史上去驗證,古今中外的歷史,哪一個時代興旺承平,你仔細觀察,那個時代的教育辦得最出色。你再看看哪一個時代動亂,動亂的那個時代,教育就很糟糕。今天我們這個世間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教育的方針、方向偏差,人文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是講人與人的關係。偏向在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發達,人事的問題出來了。那用什麼方法?把這些人殺絕,反對的人統統把他殺光,是不是真的能解決?解決不了。被殺的那些人,馬上投胎投到你家裡面做你的孫子、做你的重孫,將來長大報仇。什麼方法都不能解決,唯一能解決的方法是教學,教育辦好!教學裡最殊勝的,無過於聖賢的教誨。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幹什麼?來教學的,示現到這個世間是來搞社會教育的,決不是為自己,是幫助眾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得,非常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