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八三卷)  2004/7/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83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九段光照十億界,偈頌第一首看起:

  【廣大苦行皆修習。日夜精勤無厭怠。已度難度師子吼。普化眾生是其行。】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首先為我們介紹這下面十首偈頌,十首偈頌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第一首,這一首就是一段,這段講的是「行海已圓而能普化」,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往下就是「次八別顯化類不同」,這就是從第二首到第九首,一共有八首偈,八首偈是講度化眾生類別不一樣。譬如在第二首,你看到的是痴愛眾生,痴愛重的,佛是怎樣幫助他們;第三首是欲著,執著欲望重的;第四首是執著我重的,就是我執非常重的;第五首,這是惡趣眾生,惡道眾生,往下我們都會看到。所以,總共把它分為,眾生類別太多了,這是總的歸納,把它分作八類。最後一首總結,就是第十首「總結悲智周遍」,佛的大慈大悲、圓滿智慧周遍法界,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十首偈的大意,現在我們看第一首。

  第一首四句,第一句『廣大苦行皆修習』。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初中初句」,這個初中的初就是第一首,初句就是第一句。「無餘修,廣謂遍受,大謂極苦」,佛在這裡給我們示現的,清涼大師註得好。無餘修,沒有別的,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就是你受得了苦。「廣大」,廣是遍受,什麼都要受;大是極苦、大苦,不是小苦,是大苦,不是短時間的苦,是長時間的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第一個相,從兜率天下降,你說苦不苦?兜率天的環境多殊勝,欲界第四天。我們中國人崇拜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才第二層天,比他更殊勝的是夜摩天,比夜摩更殊勝的是兜率天。捨棄兜率天的享受,到人間來降生,你說這是不是苦?好比我們世間人,住在皇宮裡面享受人間富貴,現在要到最苦的地區。沒吃的、沒穿的、沒住的,要到這個地方去,跟這些人同甘苦共患難,去教化他們;捨棄皇宮的享受,要去過這個日子。

  新加坡有位許哲居士,以前是個老修女。她一百零一歲的時候找到我,發心皈依三寶,我給她傳授三皈五戒,她今年一百零六歲。一生修苦行,為貧苦病人服務,跟最苦的人在一起,她自己要過他們同樣的生活,不過同樣的生活,那些人不能接受。要知道這些貧苦人,我們常說他有自卑感,你的生活優裕,比他過得好,他遠離你,他不敢接近你。許哲了解,許哲跟他們的生活完全一樣,他們願意接受,這樣幫助他。菩薩在兜率天宮圓滿的享受,就像在皇宮一樣,我們人間就像在乞丐一樣,捨棄皇宮的享受到人間來,這是降兜率。到這個世間來,不能化身,其實他是可以變化,化身不能教人。世間人一看:你是神,你不是人,你能夠變化,我們不能。要示現跟我們人一樣吃苦,要來投胎,要來坐胎,示現的是入胎、出胎。胎獄之苦,他要來表演,要來示現。

  出世之後,跟我們一般人生活完全相同,只是他生在富貴人家,生為王太子,示現。王子每天過的宮廷富貴榮華的生活,人民的疾苦他不知道。偶爾所謂心血來潮,想出去玩玩,帶著他的侍衛到城外去玩玩,城外看到平民了。看到什麼?看到生老病死,看到生病的人,看到老人,看到人死去了。這些現象看到之後,他就問他的侍衛,人都要這樣?都要這樣,都要經過生老病死。我將來也要這樣?表演愁苦不堪。人太苦了,怎麼樣才能夠避免生老病死?就有人說:那就修道,有些人修道,得道之人可以能夠免除。由這麼就引起了慕道的心。

  十九歲,捨棄了家庭,捨棄了王位,捨棄了榮華富貴,去修道,尋師訪友,求學、修道。他所表演的,三十歲成就,十九歲出去尋師訪友,十二年,三十歲是十二年,十二年的奮發、努力、苦學。學習過程當中,修苦行,一天一麻一麥,這在世尊傳記裡頭有記載,傳記是從經典裡面會集的。《大藏經》裡頭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這兩本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時候人編輯的,我們讀了非常受感動。他真的是吃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穿人不願意穿的衣服,過人不願意過的生活,做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事業。我們世間人說,這種人是大人物,佛法說這種人是佛菩薩。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這些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仰慕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晚近才背離,不照釋迦牟尼佛這個形象去學習,為什麼?怕苦,衣食住行要講究,不但講究足,而且講究奢侈,這怎麼得了!佛的求學,為我們示現的十二年,求學過程當中真苦。學成之後,那就是普化眾生,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為眾生做榜樣,從鹿野苑教五個學生,這五比丘,實行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不改變。學生也跟佛一樣,每天托缽。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托完之後找個地方集合,大家在一起;吃的時候在一起吃,不是說每個人托的,每個人一面走一面吃,那個很難看,那不好看。所以佛的戒律、威儀,化到菜飯之後回來一起吃。有人化得多,有人還沒有化到,沒有化到的,化多的人就分給他,托缽有規矩、有禮節。

  吃完之後,是要上課,就是講經說法,解答學生們的疑問,答問,許許多多經典都是一問一答集結出來。不講經的時候,有打坐的,養靜,我們中國人講參禪;有經行的,我們現在人講繞佛,身心清淨。思惟佛所講的道理,細心去體會,然後把這些理論、把這些教誨都落實在自己的身上。道理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見解,教誨落實在自己的言行,真做到了!佛給學生做榜樣,整個僧團給社會大眾做榜樣。總的來說,這個榜樣是什麼?人回歸到大自然,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一切萬法沒有爭執,清淨平等。把自己的德行不斷的向上提升,不斷的向外擴充,擴充到極處,就是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智慧、你的德行周遍虛空法界。沒有別的修,就修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以苦為根,以苦為本。

  所以,佛滅度之後,教誡弟子兩句話,佛不在世了弟子們悲傷。佛在世,我們有老師,佛不在世了,老師沒有了,我們以後跟什麼人學?佛就講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佛所制定的那些戒律,你統統遵守,你就是跟著佛,沒有離開;「以苦為師」,佛一生示現的,苦行。當年佛的在家弟子有不少國王大臣,他父親也是他的護法,淨飯大王,為什麼還要示現苦行?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唯有苦行能斷貪瞋痴,唯有苦行能不造罪業。你們想想看,貪瞋痴從哪裡起來的?不能吃苦才有貪瞋痴,不能吃苦才造業。所以清苦的生活,佛菩薩視為這是正常的,這是與大自然相應的,生活雖然很清苦,精神快樂,沒有覺得那個生活苦。

  在中國,世間法裡頭,顏回苦,那個生活狀況跟釋迦牟尼佛也差不多。你看看孔子對他的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這種生活在別人就苦,覺得苦得不得了,可是顏回怎麼樣?一天到晚快樂無比。我們才曉得,顏回在苦生活當中快樂,那諸佛菩薩一定法喜充滿,還用得著說嗎?所以,真正的樂與物質生活不相關,物質生活只要得到能夠滋養身體的養分,足夠了。身體上的養分,我們今天講能量的補充,需要很有限。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日中一食,他是三十多歲開始的,一生日中一食,吃得很少。我跟他一段時期,我也跟他學,也學日中一食,我這種生活過了五年。在學習當中,我也沒有跟任何人說,到第八個月我才向老師報告。我說:我現在日中一食。老師聽到之後,精神就起來了,立刻就問我: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怎麼樣?對身體、精神有沒有什麼不正常的?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這樣做!為什麼?生活簡單,你這一生不求人,不求人是最快樂的事情。

  我原本是打算永遠堅持下去,以後在台北講經,遇到韓館長。台北講經遭遇重重困難,遇到這麼一個護法,她是我的聽眾,講經的聽眾。以後講不下去了,沒有地方住了,她發心,她說:我家裡頭有多餘的房間,法師你去看看,可不可以住?沒有地方講經,我們去租,租房子、租道場,去借道場。我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老師說可以,那我就接受她的供養。她租朋友的辦公室,借朋友的辦公室,租房子,人家有房子出租的時候租房子,廳堂很大,可以做講經的話,就這樣用。多少年她這樣維持,所以我在台北市講經沒有中斷。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得力的人護持,沒地方講經,所以講經的人真是走投無路。

  這個事情我清楚,老師曾經講過。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就說:你發心出來講經,你講得不好,別人笑話你,還無所謂;你要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誰都討厭你,誰都不歡迎你。果然如此,遇到了,老師這個話早就講在先,完全兌現。承蒙韓館長護持,難!三十年沒有改變,照顧三十年。三十年,我們在講經這條路上才真正扎根,也才在教理上真正悟入了少分,多分不敢講,有少分的悟入。她走了,往生了,我們離開台灣,走向國際。無論到什麼地方,我們一定給她建個紀念堂,人不可以忘恩負義,沒有她這個三十年的照顧,使我們講經三十年不中斷,你怎麼可能有成就!道場的殊勝,對我來說沒有別的,只是天天講經,這就是殊勝,我們這一天沒有白過。道場再莊嚴,再富麗堂皇,規模再大,信徒再多,這個道場沒有講經,沒有念佛,空過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天天講經,天天念佛,天天進步,經論上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

  所有習氣煩惱必須要在歷事鍊心這裡頭去磨鍊,經歷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開頭學的時候,別人的指責、毀謗、謾罵、侮辱,甚至於陷害,統統要接受。這裡廣,不是講遍受嗎?統統要接受,接受的時候要把怨恨的念頭磨掉,這要很長的時間。開始接受的時候,聽到人家講,心裡面真是不舒服,不是味道。這是什麼?這是煩惱習氣現行,馬上要知道。人家加給我的這些侮辱、陷害,等於說是考我的戒定慧,你不要以為這是惡人,他不是惡人。人的善與惡是在你的念頭,你以善念看一切人,一切人是善人;你以惡念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惡人,境隨心轉!你有沒有修行,就在這個地方看。

  我還覺得這個人討厭,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個人常常侮辱我,我自己是凡夫,煩惱習氣統統現行。修什麼?就修這個。遇到這種境界,慢慢的接受,不起怨恨心了;或者接受的時候有一點心裡不舒服,很短的時間沒有了,這是功夫得力。再提升,無論什麼大的侮辱到面前的時候,決定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心清淨,不會為外面境界動搖。善緣、順境不生貪戀,逆緣、惡境不生瞋恚,在境界裡頭永遠保持著平等、清淨。你不從這個境界你怎麼磨鍊?愈是不善的人跟事、環境,這裡頭磨鍊,提升往往是最快的。先在這裡頭磨鍊,然後在順境裡頭磨鍊,順境沒有貪戀,清淨心現前,感恩的心現前。順境、逆境我都感激它,善人、惡人我都感激他,為什麼?他把我的心、把煩惱習氣磨平了,功夫在這裡修!「皆修習」,修是修正,習是練習,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習,這個東西不是說說的,真要去做。

  順境、善緣不生貪戀,把那個貪戀去掉也是苦事,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是苦事,統統一樣的,功夫都是一樣的,你要在這裡頭去學。所以,順境、逆境都是道場,善緣、惡緣都是善知識。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修成的,十方一切諸佛也是這麼修成的,諸菩薩所以成為菩薩,也是這樣修成的。清涼說得好,無餘修,沒有別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的這個。尤其是我們淨土宗,淨土宗修的是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不要問別人,別人不知道,別人說的靠不住,問自己。心清淨決定得生,清淨心感清淨土;心不清淨,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得再多也沒有用。寒山拾得說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是真的;真的,這一句名號就是把你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佛要這個念法。

  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就包含所有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六根對外面境界,念頭才起,「南無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叫修行。順境、善緣,貪愛的心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逆境、惡緣,瞋恚心生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叫修行,這叫做鍊功,這叫功夫。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平等心、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雖沒有到菩薩,跟菩薩很靠近了,決定不會生貪瞋痴慢。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做這個示現,這個示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表演;身教,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然後他說的話我們會聽。如果你說,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說的跟做的不一樣,那我們學生聽到這個話的時候總是打問號:你教我這樣做,你為什麼不這麼做?你教我要孝順父母,你為什麼不孝順父母?學的人會懷疑,學的人不相信,學的人不甘心。

  所以,你要是教兒女孝順父母,你自己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他看,從小他看慣了,他一生孝順父母。你自己不孝順父母,你教他孝順父母,他心裡有疑惑。雖然你是他的老子,他不敢問,到你老了,他長大了,他也不孝順你。為什麼?你對你父親是怎麼樣子的,我對你就算不錯了,你還有什麼話好講!尊師重道亦復如是,我教學生尊師重道,我自己有沒有做到尊師重道?做樣子給人看,這就是教育,這就是大慈大悲。你的智慧、德能、方便統統都會了,你要會教,你要表演給人看,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你自己不能吃苦,你怎麼能教別人吃苦?你自己不能持戒,你怎麼能教人家持戒?所以,佛菩薩總是給眾生做榜樣。

  孝親尊師,父母不在了,清明、冬至祭祀、掃墓,做父母的帶著兒女去上墳、去掃墓,去拜祖先,去祭祀。幹什麼?教孝,沒有別的。讓你看看我的父母,你看他對他的父母怎麼樣,做樣子給兒女看,教下一代,代代都是這樣教導。尊師重道,你看看做父母的人對老師怎樣尊重、恭敬,做出樣子給兒女看。兒女對老師還有什麼話說?

  我第一次上私塾,大概是六歲,在農村裡頭,七十二年前。我父親把我送到這個私塾,私塾在祠堂裡面,這個祠堂跟我們有親戚關係。到了學校,私塾學校,學生也不多,二、三十個學生,有一個老師在教。那個時候統統念古書,念《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我們小朋友念這些東西。學生程度不齊,從六、七歲的到大概有十四、五歲的,這是大的學生,他們這些大的學生念古文、念《四書》。我們進學校頭一天,我父親帶著我去,帶著禮物送老師。進了學校門,先拜孔老夫子,大殿當中供了一個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先向這個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這是從前拜皇帝的,最敬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下面,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給老師也是三跪九叩首。我的父母對老師這樣尊敬,老師說的話我們還能不信嗎?還敢不聽嗎?教!怎樣教你奉事師長,是父母做樣子教給你。

  所以,我們這一生懂得尊師重道。現在雖然見老師不要三跪九叩首,但是我們內心,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內心有尊重、崇敬的心,一定表現在外面,老師能看得出來,真的是一分誠敬有一分收穫。老師傳道,傳給什麼人?有誠敬心的人,標準在這裡。你沒有誠敬,老師怎麼傳給你,傳不進去,你沒有辦法接受;接受的條件沒有別的,真誠。你有一分真誠,你能夠接受一分,兩分你做不到,你有十分真誠,你就能夠接受十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個老師選拔傳法的人,我們諺語所講選拔入門弟子,傳法的這個人,憑什麼條件?就是真誠。對老師的尊敬是對道業的重視,這是必然的道理;對老師不敬,你對道業沒有看重,它一定是連帶關係的,這裡頭一絲毫假都做不得。

  我們今天這一生有一點成就,真正的因在哪裡?小時候父母教的,教你尊師重道;老師教你孝順父母,父母教你尊師重道,這麼教成的。再想想看,現在人為什麼不成就?現在父母不教了,老師也不教了。父母不會教你尊師重道,父母對老師也不可能像我父親那樣,對我的老師三跪九叩首,不可能!老師也不會教學生孝順父母,彼此都不教了。所以,在家裡不孝父母,在學校裡頭不尊重師長,你能學什麼?什麼都學不到。今天這個社會,真正是加速度的墮落,一般人不知道原因,我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人教!

  你要懂得,儒家所講的,這個話編在《三字經》裡頭,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佛法講,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佛性,純淨純善。為什麼這個人長大了,他不善了?沒有人教,他染上社會上不良的風氣,變成不善。不善人,這裡頭有不少,我估計總在一半以上都有良心。為什麼?他看到善人他心裡生歡喜,良心還沒有喪失盡。從什麼地方我們能看出來?最明顯的是我們的衛星電視,能看出來。我們的衛星電視沒有娛樂節目,二十四小時講經,這是許多同學你們都能看到的。在這個地方你們沒辦法接收,因為接收要裝天線,中國講要裝個大鍋。現在亞洲地區有兩顆衛星,有一顆好像是亞洲二號,這是最新租下來的。這個衛星在亞洲,不要裝大耳朵,小耳朵,小耳朵就是你裝在窗台上,裝在窗口就能接收到。如果不裝,不裝也能接收到,現在我們的衛星電視跟網路連接起來了。你家裡只要有電腦,你從電腦用我們的衛星網路,可以收看衛星,非常方便。

  這個衛星電台的播出,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了,是二00三年一月一號開播的,現在一年半了。沒有廣告,沒有向任何人化緣,諸位曉得這個費用很大,錢從哪裡來?大概都是收看這個節目的這些同修,隨意寄一點錢給這個衛星電視台,衛星電視台就靠這個收入,能維持。最近我要求在歐洲再加一顆衛星,現在這個電視台是四顆衛星,除歐洲,全世界都能收到,再加一顆,全世界就是歐洲也沒有問題了。歐洲原先為什麼沒有,因為那邊中國人太少,我的要求,我們這個節目不僅僅是給中國人看的,也要給外國人都能看到。外國人我們用什麼方法?我們要打字幕,就像看電視一樣,電視底下有字幕,有英語翻譯,西班牙語翻譯,阿拉伯語翻譯,還有華語,四種語言;華語是語言,其他是文字,這個樣子在全世界收看的人都沒有問題。這四種語言,在全世界使用的人都超過十億人以上,所以這是世界上主要的語言。

  從這個收入我們就肯定,這個世間上善人不少,喜歡聽聖賢的教誨,並不討厭;喜歡接受他才會出錢,自動的,沒有人向他要。我們只是一個銀行帳戶公開給大家看,自動就有收入,這就說明世間心地善良、嚮往道德的、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不少。在我想歐洲也不例外,可惜我們那邊大家收不到,那就沒法子了。網路能收到,衛星收不到,但是衛星通過網路也收得到,所以我們決心還是在那邊加一顆衛星。這是事實提供出的證據。

  現在我們再想想,許多衛星電視台播放的這些節目,這些節目他自己也知道,不是正面的節目。為什麼要播放?收視率高,迎合大眾的興趣,他賣廣告。如果收視率沒有了,人家就不買廣告,還是為了商業行為,從這能賺點錢。你這種節目播出去,多少收聽的人產生負面的影響,你知道這個因果責任多大?沒想到!只看到錢要緊,沒有想到後果。播放一點正面東西,還是有人看,有收視率。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多做一點淨化人心的節目?尤其是淨化人心、道德的這種節目,在我們講這種教材可以使人百讀不厭,不像看一般電視,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你要有一套電視劇叫人家永遠看不厭,看一遍還想再看一遍,還想看一遍,看一百遍,還想看兩百遍,你成功了。這是什麼?聖賢教育,聖賢書百讀不厭。

  我也想到,我常常在想,現在古書,念古書愈來愈困難。有很多年輕人想不想念?想念,想念怎麼樣?字不懂,繁體字看不懂,字的音不知道怎麼念法,念了又不曉得意思。我天天在想,我想的是我們怎麼樣能搞一套有聲書,什麼叫有聲書?譬如光碟,光碟是書本,裡面是文字,沒有圖像的,裡面是文字。我想做什麼?藍底白字,這樣看起來很舒服,藍底白字。不但這個字注音,而且我們請普通話講得好的,講得標準的,像電視台的播音員,依照這個書去念,把音聲配進去。譬如這片光碟,這片光碟是《論語》,你要想讀《論語》、學《論語》,你就拿這套光碟,你在家裡打開電視機你天天就可以讀。光碟成本很低,比買書便宜,大量來流通。這叫讀,有聲書,讀。

  另外是講解,講解可以用我們這種方式,老師講解。講解有字幕,念到這個書的文字,這個文字可以像我們現在一樣用字幕打出來,詳細講解,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用這種方法。如果有這種機緣,我們把它放在網路上、放在衛星電視上,遠程教學,對全世界、對全人類全民教育。成本不太大,真正找幾個好的老師,發音很標準,讀誦、講解,我們能把這套東西留下來,古聖先賢的文化就保留了,成本高一點值得。

  在當前,這樁事情比印這些書本、典籍還要重要!典籍印得多,保留下去不會失掉,縱然有災難,還是不會完全失掉,這是我們的用心。但是,要叫現在人都能夠學習,除了用這個方法之外,書本還困難,這是我們全心全力趕快要做的。做這樁事情,我們這是東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在中國做。在外國做有實際上的困難,找不到人才,不是這個環境。所以,這個事情國內能做很好,香港、台灣都可以做,這都是傳統文化的領域。

  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不要怕苦,不要怕難,真正肯發心,從自己本身做起。什麼樣的難關,想想釋迦牟尼佛,我們的勇氣就起來了。佛能夠突破一切難關,什麼人都不能忍受的,佛都能忍受,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一首偈:

  【廣大苦行皆修習。日夜精勤無厭怠。已度難度師子吼,普化眾生是其行。】

  第一句前面說過了。「無餘修」,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了,《鈔》裡頭還有解釋,他說無餘修這個裡頭有四修,第一個是「無餘修」。什麼叫無餘?一切皆修,就是皆修,沒有一樣不修,這正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裡頭含義非常的深廣,但是在學習方法上來說,是有次第的,是有先後的,這個不能不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四弘誓願裡面是列在第三願。第一呢?第一是叫你發心,你不發心沒有法子。世間法裡面叫立志,人在一生沒有志向,就是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這一生就一無所成,什麼都不能成就。凡是有成就的人,他一生當中一定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目標,循著這個方向,他一定會達到目標。像海裡面航海一樣,我有方向、有目標,我這個船一定會到達目的地,都是往前進。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這個船在大海裡面,永遠在大海裡頭轉。所以,人不可以沒有志!佛法裡面,佛法的修學、證果,你要是沒有願(願就是志,就是世間的志),你這一生也不能成就。

  佛法法門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你學哪個法門?選定之後,修學一生不改,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會達到。如果常常改變,這個麻煩大了,常常改變,你變成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像在大學念書,我選定一個科系,認真努力你四年畢業。如果你選的這個學系,我選的是文學,念了半年我去改數學,再念半年我去念醫學。這個學校有幾百個科系,一年改一個,半年改一個,一百年都畢不了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首先要成就你自己的基本的課程,在佛法常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斷煩惱、開智慧。智慧是本有的,智慧為什麼不開?因為你有煩惱,煩惱障礙了智慧,所以你智慧不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斷煩惱最有效果的方法。

  所以你看四弘誓願的排列,發了願之後,有方向、有目標了,然後斷煩惱,斷煩惱的過程當中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到什麼時候?各人根性不相同,一般中上根性大概五年,頂多十年,五年到十年你這個課程就修完了。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才可以廣學多聞,進入到第二個階層「法門無量誓願學」。無論哪個法門都可以涉獵,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你才能學,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無所不知。如果你煩惱習氣沒斷,你要是涉獵很多法門,那你就一事無成。必須是基本課程畢了業,有了立足之處,然後再廣學,這有好處,無論對你修學哪一門都有好處。我們學佛,我們在佛門裡面腳跟站穩了。我們修淨土,古人講有禪有淨土,那個關鍵:有了。你要學禪,有禪了,你學淨土,有淨土了,你要是學教,有教了,只要你有了。什麼叫有?契入才叫有,不是說我學了就有,未必。

  我學了《華嚴》,你有《華嚴》了嗎?不見得,等於什麼?考試要及格才叫有,考試不及格沒有。怎麼叫考試?清涼大師講的話很好,信、解、行、證,證才算是有;你信了,你能理解,你也能依教奉行,你沒有證,你不算有。為什麼?沒有證,你不能得到經教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是超越十法界,最低的成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那你真的是有《華嚴》了。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有了;你無明沒有破,法身沒有證得,沒有,學了《華嚴》沒有得到《華嚴》。你要想得到,那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有了。

  有淨土,實在講,所有法門,淨土叫做易行道,它容易。為什麼?它不要斷煩惱,伏住就行了。那什麼人有淨土?心地真正清淨,妄想、雜念有沒有?有,但是伏得住,確確實實這個東西不起現行。像我前面所說的,順境、善緣決定沒有貪戀的心,沒有這個念頭,逆境、惡緣決定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你有淨土了,你心清淨了。心裡面二六時中,確實有阿彌陀佛,確實有極樂世界,有淨土了,決定得生。如果你還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包括在這個世間還弘法利生,這個念頭都不可以有。為什麼?這是世間法。你念念當中要有阿彌陀佛,要有極樂世界,要有寶池德水,要有諸上善人,這個才行。你心裡老是還念著這個世間,這不行,這個東西要放下,徹底放下。這個關係很大,不是小事,真有才行。

  所以,這個註子裡面所說的無餘修,一定要自己有了,然後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第二個境界,第一個不能夠圓滿,決定不能到第二個,到第二個就全部毀掉了。現在很多人出的毛病就在此地,一開頭就是想廣學多聞,想什麼都學,什麼都知道,結果最後是什麼都不知道,禁不起考驗。真的淨土往生有把握了,我們幫助一切眾生安心了,為什麼?自己等於說往生已經拿到,好像我們到外國去,我們的簽證已經拿到,早一天去,晚一天去無所謂。我這裡有事,多耽誤幾天,我這裡沒有事,我早一天去,很自在、很方便。沒有就等於你沒有拿到簽證,你想去去不了,所以你要真正有,有了之後可以廣學。

  譬如我們今天做多元文化工作,希望突破所有的界限,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希望全世界的人每個人都能夠以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包容、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要做這個工作,這個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書要讀,廣學多聞。讀這些書,讀每個國家的歷史,每個國家的人文,讀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統統都讀,我統統都了解,不影響我自己的修行。我自己修行的功夫,不但沒有干擾,沒有被破壞,反而是增長智慧。從哪裡看?對我自己所修的,因為讀其他的這些典籍,讀其他的這些資料,使我了解我這個經典會了解得更深入。為什麼?觸類旁通,我講我這個經會講得更圓滿,講得更透徹,講得更歡喜,這個時候才能廣學多聞。所以,基礎沒有打好不可以,你一多學就學雜了,就學亂了。

  第二句,『日夜精勤無厭怠』。這裡頭有兩種修行,一個「長時修」,一個是「無間修」,時間長、不間斷。「日夜精勤」,精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叫做精,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勤就是不懈怠,無厭,無懈怠。要不是這樣修行,如果說是希望很短的時間就能成就,這個不可能。世出世法裡頭決定做不到,世間法都要長時薰修,何況出世間法。所以你一定要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定要發心,全心全力為正法久住,為眾生離苦。你要真正發這個心,有感應,感應裡頭第一殊勝的是什麼?壽命,我們不怕苦,我們要壽命。為什麼?壽命時間長,我這個科目可以學得完。如果壽命短,學的東西沒有學完就走了,這很糟糕。能往生,那就不錯了,如果不能往生的話,這個傷害太大了。

  如果壽命能夠延長,你的壽命到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往生,你條件不具足,再能夠延長個十年、二十年,這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往生拿到了,決定可以往生。這個利益多大,全世界、整個銀河系給你的利益都不能相比。整個銀河系都給你,在佛法講,你也不過是個大梵天王,不過是一個摩醯首羅天王,沒有用,出不了三界,還是六道凡夫。這一往生,永脫輪迴,這一往生,一生當中決定成佛,你說這個利益多大!所以要長時修,壽命短了不行。

  如果我們現在是在中年,那你就要拼命努力。為什麼?往後的時光不多了。我是過去年輕的時候,人家給我算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就把四十五歲定到最後一年,什麼都不想。遇到這個淨土法門,認真努力就是想求生淨土,我沒有求長壽,更沒有求名聞利養。四十五歲那年過了,害了一個多月的病就好了,這些年來,我又多活了三十幾年。這三十幾年,我往生真有把握了,教理慢慢的透徹了。我第一次講《華嚴》好像沒有留錄音帶,是在華藏圖書館講的,陸陸續續講的,如果要有錄音帶的時候,我這一次所講的跟從前比一比,完全不一樣。你就能夠看出這麼多年來,這個進步的狀況。老聽經的同學,我相信你們能夠感觸得到,我講的境界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我不敢講,我敢講年年不相同,愈來愈殊勝,真正是法喜充滿。

  要日夜精勤,無疲無倦,會不會有疲倦?真的不會疲倦,為什麼不會疲倦?歡喜,法喜在裡頭。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只要一快樂,疲倦就忘掉了。做什麼事情容易疲倦?自己不願意做的,勉強做的,時間愈長愈討厭。不想做,不願意做的工作,去做容易疲倦,做不起勁,懈怠懶散。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讀你喜歡讀的書,我這一生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大家在一起討論佛法,在一起學習佛法,永遠不疲不厭,愈學習愈有精神。如果今天一天不讀經,今天一天不在一起學習,我就垂頭喪氣,沒有精神,這是四十多年來的經驗。我一讀感覺得什麼?不累。有很多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每天在學校上課感覺得疲勞,所以他問我:你每天還講四個小時,累不累?我說不累。為什麼?我搞的這一門我喜歡的,你們教的那個課,未必你喜歡。學校給你排了課程,排了進度,你一定要去教,你不教不行。你是有外面壓力,我這個沒有壓力。我這個經擺在面前,長講短講、深講淺講,自在的,沒有人限制我。快樂在這個地方,哪裡會有疲倦?哪裡會有厭怠?不可能。

  所以,學習要記住,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法門很重要,你要選擇你喜歡的,選擇你的程度可以接受的。如果選擇不是自己喜歡的,選擇太深、太難了,你就會有懈怠,你就會有厭倦,你會浪費時間,你在這一門功課上學不成功,這就是一般講契理(佛經是佛說的,當然契理)不契機。不適合我的程度,不適合我現在的生活環境,我學起來就很困難。所以,選擇法門的時候,一定自己選擇,自己初學不能選擇,請老師給我們選擇提供參考。我們試驗試驗,如果覺得有困難,再選,不要選得太深,分量不要太多,學得才會有興趣。這一部東西學好了,畢業了,學完了,可以再學一部比較深一點、比較長一點,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學個五年、十年就可以決定,自己有學習的經驗了,自己能夠選擇,請老師給你印證,選定之後一生不改,就會有成就。

  我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學講經,老師給同學們選擇都是小部經,分量都不大,我看經文超過兩千字的很少,幾乎都不超過兩千字,小部經。學生們學講,這一部經一個月就講完,頂多一個半月就講完了。不是天天講,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一個小時,一個月五次,五個星期,五個小時,一個半月七個小時,就講七次,講得都很淺。但是,一個月一部經畢業了,一個半月畢業,很有成就感,法喜充滿。我因為到這個班上去,我是最後上學的,他是按先後順序,我要上課的時候是最後一個人。所以,還沒有輪到我,正式教我,我就離開了。但是我參加這個班,老師教他們的時候,我在旁邊聽,我都聽會了;接受老師教導的人還沒有聽會,我在旁邊聽會了,這就是我的基礎比他們好。我的記憶力很強,聽一遍,大概在一個星期之內,我可以能夠記住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我有這個能力。老師講一個小時,我聽了,我上台去覆講,我至少可以能夠講到五十五分鐘,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學得快,我在旁邊旁聽統統學會了。

  在這個班上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學十三部經,旁聽來的。我出家,離開台中的道場,出家之後教佛學院,就在旁聽聽來這十三部經拿到佛學院去教學。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種經,一樣,佛學院是三年六個學期,我才用六部經,後面還有七部經沒用上。所以,李老師那個方法好,佛學院比不上,進度快。出了家之後想想還是不行,為什麼?學的都是小部經,沒有大部,這個東西不踏實,所以再回到台中,想跟老師學一部大經。那個時候我選的《法華經》,我記得我帶了十幾種註解,古大德的註解,帶到台中,要求老師教我這部經。老師說我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單獨教你,正好老師那時候開講《楞嚴經》。他告訴我,《楞嚴》的分量跟《法華》差不多,他說你就學《楞嚴》好了,正在講《楞嚴》。我說行。

  但是《楞嚴》預先沒有準備,手上臨時找資料,只找到一套圓瑛法師的《講義》,孫仲霞居士的《楞嚴經直解》。當時在台灣可以找到這兩種,其他的都沒有了,我才找到香港的智開法師,香港佛經流通處。我找到時間我要去看他,他幫我很大的忙。那個時候我初出家,沒錢,沒人供養,智開法師慈悲,替我蒐集古大德的註解,蒐集了二十多種,都是線裝書,木刻版本,善本書。而且付錢,我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寄給他,要的書他找到的時候,總是先送給我,對我幫助很大很大。沒有他這個幫助,我修學就會有障礙、有困難,這是大善知識,這是幫助我,很大的幫助。我在台中三年,學這一部《楞嚴》,機緣非常之好。老師星期三講,每個星期三講一次,我星期四覆講,第二天我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我有六個聽眾,都是我們學經小班的同學,我講給他們聽,把老師所講的講出來,講完之後,我們六個人再研究討論。老師講三年,我也講三年,我們六個同學在一起研究討論三年,「日夜精勤無厭怠」!

  再看第三句,『已度難度師子吼』,這一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功行已圓」,這個「次句」就是第三句。「極惡難度,已能度故」,你自己的修行功德圓滿成就了,極惡是最難度化的,這裡頭是雙關語,對自己是最難斷的煩惱習氣,最難斷的你斷掉了;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不敢講斷,伏煩惱,最難伏斷的煩惱你能夠伏斷。譬如,現在一般人來講,最難捨的財能捨,最難捨的名、地位、權力,再就是財色名食睡的欲望,五欲,難,真難!這些東西統統叫做情執。要以《華嚴經》上來講,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三大類,都是極惡難度。執著,對我的執著,對我所有的執著,對名聞利養的執著,對五欲六塵的執著,麻煩大了。甚至於對佛法的執著,還是執著!你要斷,斷不了要控制住、要伏住。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決定不能叫它起作用。它還起作用,你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是說你這一生還要繼續搞輪迴,這就壞了。

  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一心一意想求生極樂世界,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生極樂世界超越十法界,這個利益功德無比殊勝,我這一生一定要取得。那我不放下怎麼行?我要不把這些東西放下,自己不是受害嗎?我的願望、我的目標永遠達不到。決不能說來生,來生有隔陰之迷,這一生修得不錯,來生肯定享福,享福的人哪個不迷惑!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大富大貴人家過去都是修行人,他不是修行人他哪有這麼大的富貴!我們這一生修行,我們就曉得,要不能往生,來生大富大貴,跟他們一樣,一定會迷惑,一定會顛倒,一定會做很多惡業。那一點福報享完之後,三途裡頭又受苦去了,這個佛門叫三世怨。頭一世修行、修福,第二世享福、造業,第三世就受惡報;享福的時間不長,受惡報的時間可不得了。所以,極惡難度應當想在自己分上,不是別人。別人、外面境界裡頭,那是第二個意思,有這個意思。很難度化的眾生,你也有智慧,你也有善巧方便來度他,他也能回頭,他也能覺悟,這是你教學成就,成功了。

  「云何能度」,你用什麼方法度他?「謂師子吼」。用什麼方法?「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度一闡提。定說無我,度諸外道。定說欲苦不淨,以度波旬。定說如來常樂我淨,度諸聲聞。定說大悲,以度緣覺。定說如來無礙大智,以度菩薩」,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註得好,具體的跟我們說出來了。可是我前面跟諸位講的,先度自己的煩惱習氣。為什麼?自己煩惱習氣要是不能度,你就沒有法子度人。佛在大乘經教裡頭講得很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自己沒有得度,想度別人,沒這個道理;你要想度別人,自己一定先得度。佛在這個地方示現,你看前面,前面八段自度圓滿,到這個第九段度眾生。自己沒有得度,換句話說,沒有能力教別人,教別人一定要自己得度,佛如是,菩薩如是,羅漢如是,歷代祖師大德皆如是。

  自己度了,度別人,怎麼樣?就是此地講的「師子吼」,師子吼是決定說,一點錯誤都沒有。為什麼?你自己證得了,這個不是道聽塗說的。雖然經教是如來所說的,沒有話說,如來所說的也通過我的實驗,學習就是實驗。在實驗當中證明,佛所說的句句是實話,一個字錯誤都沒有,我把它證實了,所以叫決定說。決定說用師子吼來作比喻,你看對一般大眾,定說(這個定是肯定,一絲毫懷疑沒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說度一闡提?佛在一般大乘經教裡常講,一闡提人沒有佛性,一闡提人這一生當中沒有法子得度,這是佛常說的。一闡提是什麼?沒有善根。他不接受,他不聽,他排斥,見到佛討厭,你沒有辦法跟他接近,沒有辦法跟他往來,所以佛常講這是世間最難教化的人。可是世尊在《法華經》裡頭,法華會上說,這是他最後晚年的時候跟大家講,一闡提也有佛性。所以在中國,古大德常說成佛的《法華》,哪一部經都成佛,為什麼特別講《法華經》是成佛的?就是《法華經》上講一闡提有佛性,就這麼一句。

  我們現在明瞭,我們在《華嚴》上知道的更清楚,不但一闡提有佛性,一切動物都有佛性,一切植物也有佛性,它不叫佛性,叫法性。法性就是佛性,在一切動物稱佛性,在植物稱法性,在礦物稱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道理在此地。一性無二性,一闡提哪能沒有佛性?蚊蟲、螞蟻是動物,有佛性。這個道理說明白了,一闡提要不要度他?要度。度眾生,這是從理上講的,一切眾生都要得度,但從事上講,佛法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一闡提沒有緣;不是不能度,他不肯接受,這就無緣,佛不度無緣之人。

  但是你要知道,跟我沒有緣,跟那個人有緣。佛經裡面講,城東老母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她討厭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想見她,她看到掉頭走了。釋迦牟尼佛要示現給同學們看看,她跟我真的沒有緣。佛有能力分身,佛分了四個身,把城東老母包圍到,她沒地方走了。你在這邊走,釋迦牟尼佛在這邊,你在那邊走,佛又在那邊來了,最後圍盡了之後,老母蹲在地下哭起來,頭都不抬,沒緣!她跟誰有緣?跟舍利弗有緣。佛叫舍利弗去度她,見面就歡喜。舍利弗跟她說法,她都聽,她也皈依學佛了,跟那個人有緣。

  從前我們老師常常教我們,要跟眾生結緣,你要不結緣,將來你成佛度不了眾生,所以李老師非常重視結法緣。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非常艱苦,沒有錢,問老師怎麼結緣?老師說結緣不一定要錢,不要錢怎麼結緣法?老師教我們,他每個星期六講經,公開的,對大眾講的。你們這些人想跟大眾結緣的話,你們到大門口笑面歡迎他,接待他,這是結緣。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所以老師講經,我們都走到外面去做招待。看到人來的時候歡歡喜喜,年歲大的人攙著他、扶著他,到講堂裡找個座位讓他坐好,回到門口再去看第二個。這個結緣法。另外老師又告訴我們,你們雖然沒有錢,買一包花生米不貴。買一包花生米,你在門口一個人發一粒,你看看這一包花生米就結了好多緣,至少結一百多個人。這些方法我們學會了,老師教的!永遠記住要跟人結善緣,笑面迎人,不要板著面孔。說話要客氣,態度要謙和,這就結好緣,你將來成佛的時候,法緣就眾多,殊勝。所以我這麼多年來,在世界各個地方弘法講經,法緣的確非常殊勝。

  我到新加坡,演培法師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請我吃飯,在靈芝,請我吃飯。我就問他,今天你為什麼請我吃飯?他說我有事情要請教你。我說不敢當,這老前輩,怎麼敢說請教。我就問:什麼事情?他說:你的法緣非常殊勝,你能不能教我?我說:這樁事情,這事情不難,結緣!要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他聽了之後眉頭一皺,他說:我好孤寒。新加坡人的孤寒就是小氣,不肯跟人結緣。只要肯跟人結緣,我這是從李老師那裡學來的,法緣殊勝。一切時、一切處,自己要謙虛、要謙下,決定得利益。古書裡頭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人不可以驕傲,人一定要謙虛,一定要和藹,這樣才能跟人廣結法緣,你的緣好。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講一闡提。

  所以,教化眾生決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我一個人教我有緣的人,那個人跟他有緣,要請他教。因此,我們對於不同宗派、不同法門的法師要讚歎,不但對於佛門的要讚歎,對其他宗教也讚歎。為什麼?他不是佛門的根性,他喜歡基督教,我們讚歎他,我們讚歎教堂,我們讚歎牧師,讓他對他有信心,好好跟他學習,統統叫結法緣。為什麼?一個人只要有宗教信仰,只要能夠學習神聖的教誨,都是好人。社會的安定、和平,化解衝突、誤會,都要從這個教育,神聖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聖賢的教育,從這個地方才能夠達到。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還沒講完,我們明天再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