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五五卷) 2003/11/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55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最後這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道諦,出世間的因。前面說出世間的果,果必有因,所以講到果的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因行;講到因,我們自然就知道這個因所感的果報。這個後半段出世間的因果,因果都與法性相應,這是在初學。如果契入甚深,因果是一不是二,實在講就是性德的圓滿流露。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不能不學。正如同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是二十世紀初期的人,在他那個時代世間已經動亂頻繁,他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遇到滿清滅亡民國成立,軍閥割據,中日的戰爭,二次大戰,生在亂世!二戰之後,這個世界越戰、冷戰,從來就沒有寧息之日。如何能夠化解爭端,穩定社會,實現和平,他說唯有佛法,所以說這是今世所必需。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苦滅道聖諦第一個名稱『大光明』。大光明裡面含的意思多,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大乘教裡頭常講,大光明藏,這是稱讚自性的,稱讚性德的。大乘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佛教在中國,大乘有八個宗;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一不是大光明藏。正是《華嚴經》上給我們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個法門,參透了就全都貫通,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很深,跟世間的學術確實不相同。
世間學術,通這一門,不會通那一門,常言說得好,「隔行如隔山」。可是佛法裡頭不一樣,佛法一通一切都通。這是什麼?佛法求的是見性,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明心見性的方法,即使我們看起來最淺顯的法門,十善業道。但是我們讀了《十善業道經》,知道十善業道不簡單,為什麼?通一切法,通到如來地。過去我們將這個經也細說一遍,諸位可以做參考,所以不能輕視這十條。這十條具足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深妙圓融之處,不同於世間法。
你看世間法,即使是國家的憲法,叫根本大法,隔幾年社會狀況有了變更,這個大法要修訂,常常要修訂,佛法不能修訂。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世間的情見看佛家的戒律,用世間的邏輯來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不在中國,印度跟中國人情、風俗習慣、文化都不相同,他在那個地方制定的戒律怎麼能適合於中國人?所以我初學佛的幾年,我對於經論很重視,這個裡面的道理很微妙,令人五體投地。戒律,我們就很疏忽,認為這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隨著時代變,隨著地區變。中國幅員廣大,南方北方、東方西方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禮俗不相同。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現在怎麼能用得上?這就是用世間邏輯來觀察,所以不能接受,認為要修改。精神沒有問題,我們非常贊同,但是怎樣做法?要現代化!我們現在常講的本土化、現代化,你才能行得通,才能叫現代人生歡喜心。
章嘉大師知道我這個執著很不容易改變,確實堅固的執著,所以他常常教導我的時候,會很輕描淡寫提這麼一句,「戒律很重要」。這一句話至少我聽了幾十遍。所以他老人家圓寂,我搭了個小帳篷,在他火化爐邊,那是單獨給他做一個火化爐火化,住了三天。我很認真的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我在他那裡學到些什麼?突然就想到這麼一句話,聽的遍數太多,所以印象深刻,「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老提這一句?我就想這個問題。終於想出一個答案,戒律跟世間法律不一樣,大不相同。
世間法律應人情而制定的,所謂是合情合法合理,依情理法而定的。理雖然不變,情跟法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像中國古書裡面記載的,三代之禮就有興革。這個興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修訂,革是刪掉,興是增加,這個就是修訂。所以每個朝代大多數用前朝的禮儀做藍本,加以修訂,做為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生活規範的依據。佛的這個戒律為什麼不能變?佛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你一修訂,它就不是聖,就是凡了。你想超凡入聖,那你一定要依這個標準,你不依這個標準,你就是凡人。所以凡人裡面的儀規可以修訂,超凡入聖的,這不能修訂。我想通這個道理,於是開始看戒律,戒律這些書我就涉獵,以前不看的。佛法經律論都是大光明。
世間跟出世間有沒有界限?沒有。覺悟,一切法都是出世法;不覺,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世間、出世間實實在在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了,世間就變成出世間;迷了,出世間也變成世間。佛法幫助我們覺悟,你要想覺悟,你為什麼不覺悟?你有障礙,這是佛經論上講得很多,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就覺悟,大光明是你自性本具,不是外頭來的。大光明裡頭什麼都包含,一樣都不缺。你能想得到的,它裡頭完全都有;你想不到的它也全有,自性本來就是圓滿的。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迷了,佛告訴你,你有障礙,你把障礙去掉,你就恢復了。戒律就是佛教我們去障礙的方法,你怎麼能改?你要是改動,你的障礙永遠不能去除,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道諦裡面總的綱領原則,我們常常疏忽,不知道重視。看上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我們會重視它,原來戒定慧就是大光明,《大藏經》就是大光明,佛菩薩的教誨,祖師大德隨順經教的教誨,無一不是大光明。
不殺生是性德。中國古人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人把這一句話產生誤會,上天,以為是天神,有人以為是上帝,中國人常講玉皇大帝。其實「上天」兩個字的意思是指你的真性,你的本心。性能生萬法,這佛在經上常說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心性能現萬法,能生萬法,至高無上。天是天然,是自然,天也是高的意思,所以上天是指性德。這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不要說是殺,傷害眾生的意念都沒有。他要傷害這個眾生,他為什麼現這個眾生相?這沒有理由。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宇宙之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哪怕是一棵小草它長在那個地方,你要曉得那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從這個地方去體現性識它有好生之德。我們去傷害它,我們去把它除掉,違背了性德。從這個意思上,你要是能夠契入,從不殺生你就能夠明心見性,悟入心性,你怎麼能小看它?以為「不殺生」這三個字很平常,實在講不平常,這三個字也能叫你明心見性。你真正體會到的時候,你自性裡頭的大慈悲心就露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這一個善行裡面顯發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發不出來?你迷失了自性。怎麼迷失自性?你有意無意有傷害眾生的意念,有傷害眾生的行為,所以你不能見性,你能想得到嗎?
不偷盜是性德。性識既然變現萬事萬物,你想想看這個萬事萬物它的新陳代謝,應該具備的一些條件都具足。你不能奪取它,你奪取它,這錯誤。弱肉強食,不但破了不殺生的戒,也破了不偷盜的戒,違背性德這種妄念愈來愈擴展。這十條,條條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行,你怎麼能違犯?我們學佛要知道,那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你要認為釋迦牟尼佛制定的,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制定,打妄想!我們來訂個法律,來訂個規矩,要大家來遵守,所有一切制定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世尊一生從心性流出來的,是自性德能自然的顯發,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裡頭,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面,就迷了,那就是「知見立知」,不加絲毫意思,那就是大光明照。
加一點意思就是無明,這一點無明那個作用很大,這一點無明起,全部都變成無明,大光明變成無明。一迷一切迷,迷了以後可就麻煩了;迷了就變現六道,變現三途。這佛經裡頭常說,「十法界一現九隱」,一法界現,其他九法界都不見了,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頻道,我們這個電視有十個頻道,我們開這個頻道,其他九個頻道看不到,隱。如果你心地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所謂是空間維次突破,就在這一個頻道裡頭,十個頻道統統看到。在我們電視,科技還做不到這個程度。十個頻道同時看到,它又不亂,它彼此互相不影響,還是一個畫面。不是像我們擺十個電視在這兒,十個頻道,每一個電視開一個頻道,我們不都看見了嗎?不是這個意思,那你看見是十個。在一個畫面裡面看十個頻道,看看這個科學再過個若干年,能不能進步到這個程度。這佛法講你有一定功夫的禪定,你能夠突破,禪定功夫愈深,突破的層次愈多,境界愈廣。
我們今天沒有禪定功夫,有小禪定功夫的人,突破兩、三個層次,最容易見到、接觸到的是鬼道,最容易接觸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不少特異功能的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夠見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他這個見很奇怪,睜著眼睛他見,閉著眼睛他也見,不是說眼睛閉了他就見不到,閉著眼睛他還是見到;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眼皮擋不住他的視線,就是他能透視。這種情形,我們一般人稱他天眼開了。
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遇到一個美國人,一般人說他有第三隻眼,其實不是真的有第三隻眼,他能看到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參禪打坐得來的,小定。這個人是越戰期間美國的空軍,這是駕戰鬥機的飛行員,在越戰的時候,飛機被人家打下去,他跳傘跳下來被越南人救。那時候戰亂,人家把他送到一個寺廟,寺廟老和尚就收了他,每天叫他跟著大家在一起坐禪。他說出他的經驗,有一次他靜坐的時候,覺得頭很脹,非常難過。豁然之間他看到東西,感到非常恐怖,非常害怕,那以後就常常看見。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所謂是習慣成自然,最初的時候很恐怖,慢慢成自然。這種情形在佛法裡說,過去生中是修行人,這一生投胎有隔陰之迷,他有這個善根,這個老和尚道場給他做了增上緣,跟前世的功夫結合起來,他這個能力發現了。一直到現在他的能力還是有,常常跟我們說一些我們都看不到的,他能看到。
可是特異功能裡面,確確實實有不少我感覺得是大多數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神靈附身,不是他的能力。這個神靈要離開他,他的能力就喪失,他就沒有了。這是《楞嚴經》上佛說的五十種陰魔。我們現在講「靈」,佛經上講的陰魔,佛把它分做五十類,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每一陰裡頭佛講了十種,所以是五十種。每一種裡的數量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前幾時看美國凱西那個報告,凱西是非常明顯靈附身。靈不附身的時候,他就沒有能力,他跟我們平常人一樣,靈附身的時候他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是最明顯的陰魔附身,佛在《楞嚴經》上講的這一類的。像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我們在國外弘法,接觸到的,遇到的,聽說到的,就更多了。
如果是只屬於自己修定而得來的,那是很可靠的。這個靈附身,那就完全看這個靈他的智慧,他的意圖。他要是發心修善積德做好事,透一點訊息幫助人趨吉避凶,他積德,他修善。如果教唆人做壞事,擾亂社會,那他的罪過就很重。這些情形在社會上真有,尤其讀《楞嚴經》讀到這一段之後,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你會發現很多;常常會遇到,常常會聽到,靈附身。我們相信,我們了解。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也有一些接觸,不多,並不頻繁。所接觸的是傳來的訊息,就像一般預言裡面所說的這個世間有災難。事實跟他所說的是不是一樣,我們要有智慧辨別,要有能力判斷,不可以完全相信。完全相信,我們會吃虧、會上當。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滿清亡國,就是慈禧太后非常相信扶鸞。扶鸞也是靈鬼附身,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真有,要有智慧判斷。不能不信,不能全信,也可以說他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抉擇要在自己。
災難有沒有?我們不要聽這些鬼神的話,我們要有智慧,從因果上看,那才是真的。用佛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裡頭有善有惡;善,變好的境界,三善道,惡,變惡境界。所以你要知道這個世間治亂,你仔細去看人心。現在人他想些什麼?他念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做些什麼?從這裡看。如果都是善的,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他的思想、見解、言行不善,這個社會就亂,人民生活就苦了。
不善會感召來天災人禍,所以天然災害與人心有關係。「是天然的,與人心沒有關係」,錯了!人起心動念,整個大自然環境跟著轉。我們一個善念,大自然環境都變善;一個惡念,自然環境也變惡了。我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實驗報告,我很歡喜,我歡喜什麼?他證明了人的意念能令所有一切的物質產生變化,他證明這一點。就是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他證明這一句話。境是環境,環境是隨著人心轉。什麼叫風水好?風水好是人心好,他這裡的地理環境都變好。人心要不好,這個環境本來是好的,前面這個人住,那個人是善人,環境,他在那裡轉環境轉得很好很好。你看這個環境不錯,風水很好,你去住在那個地方,但是你的心不善,行為也不善,你住在那裡幾年,風水都變壞。外面風水是隨人心轉的,你要明白這個大道理,這是真道理。
你心地放光明,山河大地都放光。為什麼華藏世界一片光明?極樂世界一片光明?心放光,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這邊山河大地跟極樂世界山河大地沒有兩樣,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跟極樂世界人也沒有兩樣,不同的,他們那個地方的人心清淨善良,放光,所有萬物都放光。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心地不善、不清淨,嚴重染污,所以我們居住的環境也變成染污。
記住佛講的話,境隨心轉。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總說,你妄想到底是想的什麼?你分別到底分別什麼?你執著到底執著的是什麼?這裡頭有善、有不善,有淨有染。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清淨的,現什麼境界?四聖法界,清淨的,善良的,四聖法界。如果是染污的不是清淨的,染污裡面惡少善多,那就是六道裡頭的天道;染污的善惡比例差不多是相等,人道;如果惡多善少,三惡道。境隨心轉,一點都不錯。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環境,沒有別的,心地,從心地上改,真的就改了;從外頭境界上改,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外面境界上改的時候,最後自己要受害。違背了自然的法則,現在人講違背了真理,真理就是性德,你怎麼會得到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二句:
【或名演說海。】
這個意思也非常非常之深。『演』是表演,『說』是言說,『海』是比喻,比喻廣大無邊,也比喻其深無底,深廣無際。誰在演說?大乘經上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毘盧遮那如來塵說剎說。毘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所以大乘教裡稱他為法身佛,盧舍那稱報身佛,釋迦牟尼稱應身佛,這是講佛的三身。法身有沒有形狀?不能說無形,也不能說有形。你要說無形,法相是形,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這個法相是形狀;你要說它有形,它決不是屬於一個形,也不是一個物。宗門大德所謂,「說似一物即不中」。你想想名號的意思,遍一切處,你怎麼能說一個?遍一切處就是一切皆是。
那我要問你:毘盧遮那在哪裡?你要是真正明瞭的話,這裡就像禪機一樣,隨拈一物無不是。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去參觀一個金飾(黃金做的裝飾)的工廠,你去看黃金製作的這些作品,一、兩萬種沒有一樣相同,展覽,擺在你面前,琳瑯滿目。你要問黃金在哪裡?隨便拈一個就是,都是黃金。現前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體就是法性,法性現的,法性變的。那我要問你:法性在哪裡?不是隨拈一物都是嗎?那哪裡有錯?一點都不錯。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裡面,我們看到,真的叫隨拈一物,他那是隨便拈一滴水,那一滴水就是法性,它有能,它有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德,就是它有規矩,它有法則,它一點都不亂。不管是多大,不管是多小,它不亂,很有秩序,它的德。它的能是什麼?能有見聞覺知,即使一個小微塵,這個微塵能見、能聽、能覺、能知,這是本能。無論大小都有這個德、都有這個能,這是自然的,絕對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
所以人,你要真正懂得了,順乎自然,決不加一點意思在裡面,你就很容易見性,很容易成佛。最麻煩在哪裡?你要加一點意思在裡頭,你迷了。老老實實告訴你,佛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絕對沒有一點意思在裡頭,法身菩薩亦復如是。這就是他們高明之處,他們完全隨順性德,隨順自性的德能。隨順自性的德能就是「大光明」,就是「演說海」。形象是演,佛菩薩、善知識、明白人給你解釋是說,說什麼?還不是說萬事萬物的性相理事因果,他說的總歸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說佛佛道同。演是示相,這個意思確實是深,你真的要會了,你生活在大方廣佛華嚴之中,你要是會了的話,真的,什麼時候?就現在。你的成就,你的德業,跟善財無二無別。
所有的現象,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這就分成五十三類,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類。五十三參裡面,明的是講善知識、講善友。密義,裡面包含著依正莊嚴,密義。《華嚴經》是顯密圓融,顯圓融,密也圓融。所有一切現象都在演,你要問它演什麼?它演性,它演相,它演事,它演理,它演因,它演果。你一定要曉得,這一個相它所演的是圓滿具足,不是它單單演一個,這六個字統統具足,所以才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論是什麼現象,沒有一法不具足性相理事因果;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楞嚴經》上講的,一根小草,一片樹葉,拿一條線打個結,這就是說明日常生活當中,小事,微不足道的小事,它所演的也是圓滿的,也是究竟的。這小事你要參透了,也見性、也圓滿成佛,不可思議。
道在哪裡?道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迷而不覺。為什麼迷了?一定要加點意思在裡頭,完了,這一迷一切迷,與事實真相有沒有妨礙?決定沒有妨礙,只是你自己迷了而已。這個話你很難體會,真難體會,為什麼?絕對不是你常識裡頭有的,可能你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突然跟你講你不容易接受,你聽了莫名其妙,這真的。我舉一個比喻,我們眼睛很好沒有毛病,睜開眼睛看外面山河大地,看外面景象,看得清清楚楚,這就好比什麼?沒有加一點意思,你看到真相,諸佛如來。凡夫怎麼樣?戴個太陽眼鏡,他就加一個意思,這個眼鏡一加,外面所有一切現象都變色了。你戴個紅眼鏡,變成紅的,都戴紅的;戴個藍眼鏡,全是藍的;戴個綠眼鏡,全是綠的;戴個黑眼鏡,全是灰土土的,加了一點意思。凡夫不只加一點點,加很多,就好像紅黃藍白黑一大堆眼鏡全戴上。這一戴上,外頭什麼都看不見了,自以為聰明,這叫凡夫。把那眼鏡拿掉丟掉,那就叫佛。凡夫成佛不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加一點點意思就是。
上一次悟道來,問我講經,講《華嚴經》,為什麼你一句會講那麼多?我老實告訴你,不加一點意思。你看這個經文字句,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多,講不盡。你為什麼講不出來?你要加很多意思來講,怎麼知道?事先準備好多材料,上講台講義一大堆,你加了好多意思,所以你說不出來。我這邊同修曉得,我給你講這些經的時候,我只是一次準備,段落勾起來,每一句每一句我加一個數目字,第幾句,重要的地方用紅筆畫個線,其他都沒有了。經本放在此地,從來不帶走。講完了,我講些什麼,不知道;沒有講之前也不知道,講完之後也不知道,這給你講真話。我這種講法至少三十年了。我講經四十五年,給你說前十五年要做一點準備工作,十五年之後沒有再準備了。所以不加意思至少三十年,我養成習慣了。我看這個意思看得很深,「演說海」,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演。如果我們六根接觸,一接觸明瞭了那就是「說」,說就是說明,他有沒有說?無說而說,我是無聽而聞,接觸就明白。
所以佛法不難,難在你放不下,你肯放下,不難。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不加一點點意思,你能入佛境界。這個功夫慢慢練,先怎麼樣?少加一點,不要加太多。練到總得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才真的放棄了,放棄是怎麼樣?我們一般講沒有意見。沒有意見是佛菩薩,有意見是凡夫。我過去講經曾經跟諸位說過,你有問題來問我,不老實,老實人沒有問題。為什麼?老實人沒意思,沒有意見,你還來問你不老實。我這個話說出去之後,有很多人在我面前不敢提問題。為什麼?怕我說他不老實,他真有問題。那你這是冒充老實,你不老實冒充老實,你還是不會開悟。
真正沒有問題,真正沒有意見,你已經距離開悟不遠了。為什麼?你心定了,心清淨、心平等了。你心不定,你心不平,你心染污,哪有沒有意見的道理,意見太多太多。所以這是功夫,功夫不到,裝沒有用處,你怎麼樣裝,人家行家一接觸就把你看穿了,這個的確是功夫,看破放下,明瞭宇宙諸法實相,相有性無,性空,事有理無;因果相續,因果轉變,因果循環,你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眾生造善造惡,或升或沉,他們在演戲,明白人在旁邊看戲。演戲的人糊塗,所以這當局者迷,看戲的人是旁觀者清。在六道,絕不捲入六道的漩渦;在三途,絕對不陷入三途的陷阱,這是真學佛,這是真功夫,這是真智慧。你自己契入,你自己歡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歡喜是從內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頭,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法喜充滿。
世間人之快樂,是大眾在一起歡聚的時候快樂,人散了之後,就感覺到很孤單,很寂寞很苦。所以是不耐寂寞,他的心是動的,他隨著外頭境界轉。那個樂,就是佛法裡講「壞苦」。我常常把它比喻作吸毒,打嗎啡打的時候很樂,過一會兒就沒有了,那個樂付出的代價很嚴重。所以佛說世間人那個樂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但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那得見性才行,不見性做不到。那見性,你要先修清淨心,修清淨心你先要去障礙。我執法執這個東西要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效果,就有受用,於是乎你就真肯幹。
一般人為什麼不能幹?沒有嘗到法喜,叫他放下很勉強,不是真的;換句話說,沒有感應。你真幹才有感應,這個感應是自然的。對初學的人來說,方便說法,跟佛菩薩起感應;對老修行人講是給你講實話,自性的感應。就像水結晶一樣,善念對它,我喜歡你,我愛你,你看它那個結晶那麼美,自然的!我討厭你,我恨你,你看看那個反應的現象,就很難看。這是什麼?這叫感應,自性本能的感應!很難得,科學的實驗發現了,我們對於佛經裡面所講的信心更加堅定,再沒有懷疑了。科學的方法證明,我們身體每一個汗毛,每一個細胞都具足「見聞覺知」。
我從水結晶這一樁事情,就聯想到前年有個同修送一本書給我看,《曠野的聲音》,我也不很記得了,因為看到這個物質它有見聞覺知,所以我就突然想到那裡頭有一段故事,治病。他治病不用醫藥,他也不是按摩,它上頭寫的「他用手在他那有病的那一塊,跌傷的那一塊來回移動,手並沒有靠近他的身體,沒有靠近,懸空的,懸空的在這上面移動,唱歌給它聽,安慰它,叫它不要害怕,誘導它回到它自己工作崗位」,他說大概兩、三個小時,果然跌傷的那個骨頭折斷了都露在外面,縮回去了,真的縮回去了。縮回去之後,他們把傷口捏一捏,用一點樹葉什麼東西貼在上面,到第二天就好了,那麼嚴重的傷,真正是奇蹟。
我就想到這一段的記載,我懂得它的道理,什麼道理?每一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安慰它,勸它回歸,自己回到自己崗位,不就好了嗎?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個醫療方法高明極了。這是什麼?沒有加一點意思。給他醫療的這個人沒有加一點意思,受傷的人也沒有加一點意思,彼此心地都那麼樣的清淨,都那樣的和善,就產生這麼殊勝的效果,這個效果是自然的,真的是回歸自然,受傷的那個細胞,那個骨頭,叫它回歸自然,它就真聽話。所以我們就想到水結晶,你給它的善意它懂得,它會跟你合作。這一般人聽到,奇妙、奇蹟,它有道理。所以有理有事、有因有果,理事因果很深很深,其深無底,你能看出多少?其廣無邊,其深無底,你能看到多少?你能看到多少,你就得多少受用。再告訴你永遠看不見底,如來果地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差一分。
「演說海」,你能說得盡?我們用一個小時來跟你報告這個演說海,這是很短很短,整個宇宙都在演,這個演什麼?法身在表演,毘盧遮那在表演;整個宇宙都在說。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過毘盧遮那?什麼時候離開過釋迦牟尼?什麼時候離開過大方廣佛華嚴?再給你說得貼切一點,什麼時候離開過極樂世界?什麼時候離開過阿彌陀佛?一念迷就離開,一念覺就在眼前。中峰禪師講「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聽懂了嗎?你會了嗎?真的會了,你要說「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沒有會,你是聽中峰禪師說的,中峰會,你不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中峰禪師是的,你不是的。你學中峰禪師的話,不是你的境界。
境界即一切,「我心就是一切,一切是我心」,一切包括十法界;「此方即一切,一切即此方」,這個一切是包括器世間,前面一切是包括有情世間,你要分別說,說不盡,「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就是我心」,「我心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我心」,「我心是地藏王,地藏王就是我心」,說不盡!不但一切佛菩薩是我心,十法界裡頭所有一切有情都是我心。覺心,現;迷的心,變,覺迷是一不是二,能變有情世界,能變器世間,能變智正覺世間,你說演說的境界多廣。《大方廣佛華嚴》確實是略說,聰明人在略說裡面就悟入真實,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個時候你嘗到法味了,法味濃!世味不能跟它相比,天上人間哪能跟它相比。所以入佛門,他為什麼能把它放下?這個樂比那個樂多了,那比不上這個。
世間人說「佛門很苦」,那是什麼?他根本就不了解,根本就不認識,佛門裡頭殊勝功德利益,他不要說嘗,聽也沒聽說過,他哪裡懂得!方東美先生介紹我佛法的時候,給我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誰知道?知道的人他鍥而不捨,天天幹。方先生一生天天沒有離開佛經,天天讀。從抗戰時期,那個時候他年輕,我想他的年齡應該三十歲,頂多三十多一點,他發現了佛經。他發現的時候也是偶然的機會,他老人家告訴我看佛經的緣分,機緣。他抗戰期間在中央大學教書,方先生二十幾歲就是名教授。在重慶那個時候,有一段時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養病,山上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只有佛教經書。他沒有東西看,於是就拿佛書來看看、消遣,這樣看進去的,愈看愈有道理。從此之後,他這個佛經就沒離開。
晚年在學校裡開課,全是佛法。在台大哲學系裡面開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他開這個課,真的只有他行,他開的課教務處不敢反對,真的是他要開什麼課就開什麼課,校長也不敢反對,教育部長也不敢反對。我們不知道原因,到他老人家走了之後,在追悼會裡面,秦孝儀做了他老人家生平報告,我們才知道,他是老總統蔣介石先生的老師,我們才曉得。我跟他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提過。但是我們只知道蔣先生父子兩個對他非常尊重,這個我們曉得。老總統跟蔣經國先生對待他很恭敬,所以沒有人敢反對他。別的教授要是講這個,可能學校不會同意。台大退休,輔仁大學把他請去,在博士班講華嚴哲學。這是為什麼?「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真的享受到了,介紹給我,我相信他,不懷疑。所以我一生感激他,我念念不忘他,要不是他,我跟佛就沒有緣分。出家人很多,在家居士也很多,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跟他也不是學佛,跟他學哲學,沒想到從哲學裡面,他開了這麼一門課,佛經哲學,給我講這個單元。我真的叫茅塞頓開,沒有想到佛教裡頭還有這麼好東西,不知道。
他一生非常喜愛《華嚴》,也難得,算是不辜負他,最後終於在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我對佛的經典,對《華嚴》也有一個特別的喜好,雖然對於它知道的並不多,有一種特別的喜好。我出家,第一部我想找的經就是《華嚴經疏鈔》。那個時候我在台灣,沒有出過國,香港有一個佛經流通處,智開法師主持,我以為是個老法師,常常給他寫信,很恭敬我們自稱晚輩,他幫了我很多忙,替我找到《華嚴經疏鈔》。這個本子是個善本,民國大藏經會編的。民國初年佛門的那些老居士,他們原想編《民國大藏經》,由於戰亂這個工作沒有做圓滿,《華嚴》這一部分先編出來了。
以後到香港講經,去拜訪智開法師,才曉得我們同年。我非常感謝他,在我學佛那些年當中,他替我蒐集不少的好書,木刻版本、線裝書給我蒐集了不少。這些書有一部分在此地,還有一部分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是給他們做底版,翻印。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華嚴經》,就是我的那個版照相影印的。印的比原版還好,它比原版放大了,所以字更清楚。原版是善本書我們要珍惜,不能在上面寫字,不可以在上面做記號的。印出來這個本子就方便了,多了,所以我們拿了一本,可以在上面做記號,可以在上面寫字。但是善本決定不可以,善本要流傳給後代,不能把這個本子糟蹋掉,這是道德!
所以從前讀書人,你要在書本上寫字、做記號、圈點,怎麼辦?抄,你先抄一本,在你自己抄本裡面,你可以加眉註,你可以圈點,這個行;原來書決定不可以動,要給後人。從前書少,流通的量少,以前這個木刻雖然是印刷,一天一個人難得印個幾冊,兩、三冊,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一部大書幾天就印完了。那個手工印刷的我見過,從前沒有油墨,用松煙,所以很多毛邊紙的線裝書、木刻本的,松煙印的,你手摸的時候手上就黑了,油墨就不會。只有讀書人才知道愛書,不是讀書人不知道愛書。所以方先生學佛那麼多年,雖然沒有皈依,他在佛學裡頭的修養出家人比不上!許多大經大論裡面重要的經文,他都能夠背誦,一段一段的背給你聽。像這樣的人現在也沒有了,能說得出這個話沒有人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契入《華嚴》之後,你才曉得「演說海」是什麼意思。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