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五一卷)  2003/11/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51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無我。】

  出世間果德名號稱『無我』,我們看到這個名字,自然就會想到世尊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菩薩的標準是法身菩薩,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如果從廣義上來說,就把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包括進去;初信位破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分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頭一條是身見,由此可知,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我所,這是方便說。「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諸位想想這個道理,如果有我所、我所有的,這一定有個我,無我哪來的我所有?這個地方是大乘圓教,圓教滅諦是如來究竟果位上的境界;換句話說,就不是圓教初住。如來究竟果位,大般涅槃究竟寂滅叫無我,所以這個名號的意思深。在大乘法裡面,從初發心(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地,究竟果地,這個名稱都沒有錯誤,這個名義裡面淺深廣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這是真的。

  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會有煩惱習氣?根本的原因就是執著有個「我」。「我」不會讓人。大乘教裡面,法相唯識宗說這個我,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就有四大煩惱常相隨。法相裡面說執著我是第七末那識,這是執著不是真的,只要有這個虛妄的執著,就會連同生起來這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痴、我慢。見是什麼?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東西在見惑裡頭,身見,你這個錯誤的見解,縱然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我們中國人講靈魂,外國人也講,執著這個是我。所以你要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我」這個念頭沒有了。只要有「我」這個念頭,你肯定沒有辦法證得法身。換句話說,你最高的境界在阿羅漢,你出不了十法界。

  「我」,在大乘教裡面講有兩種,人我,法我。如果我們執著法性是我,這法我,只要你動這個念頭就錯了,法性裡頭沒有妄想,怎麼會有個我?圓滿證得法性,成佛了,誰成佛?我成佛了,還有個「我」。什麼人開悟、明心見性了?我開悟了,我明心見性了,我念佛得功夫成片,我得了一心不亂,我得了理一心了。你有沒有得到?你什麼都沒有得到。為什麼?那個「我」障礙著你。你說你得到的全是虛妄的,這在佛法裡面稱為增上慢,你不是騙人,你是自己以為得到了,其實你沒有得到。

  頭一關,大乘教修行頭一關,《金剛經》上說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的心完全平靜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真正放下。更深一層,我的念頭沒有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沒有了,這個境界是好境界。諸位想想「我」沒有了,你還有煩惱嗎?你還有生死嗎?你還有什麼「我所有的」嗎?統統沒有了。那一般人講這還得了,學佛學到這樣,這還得了!確實是不得了,真不得了,你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成佛了,雖然沒有證得究竟佛果,相似佛果、分證佛果證得了。相似佛果就是四聖法界,分證佛果是一真法界。

  相似佛果裡面這個無我,解悟,解悟起作用,不再執著了,但是阿賴耶裡頭那個根沒斷,無始劫習氣沒斷,現行沒有了(現行是你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確實無我),慈悲心生出來。這個身體還在世間,在世間幹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為諸佛正法服務。服務的過程當中,隨順法性,恆順眾生。這個眾生的造作有善有惡,你看看《華嚴》善財童子怎麼隨順?善的隨順,惡的也隨順。善的隨順裡頭有讚歎,惡的隨順裡頭不講話,沒有讚歎。這個方法高,妙!我們讀《華嚴》有沒有體會到?惡的境界、惡的人他迷的深,怎麼樣做法?恭恭敬敬的隨順他,一句話不要說。你說什麼?你要說話,他反抗,他不能接受。在這個裡頭自己完全做示現,用身教,這是高度智慧。我們世間人有一句話說「明哲保身」,他不但明哲保身,明哲保身裡面有大慈大悲,感化眾生,決不跟不善的現實衝突,沒有衝突,沒有對立。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矛盾。這是真的無我,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過佛菩薩的生活。

  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那個佛法界我們不說,實際上十法界裡面那個佛法界跟菩薩法界合在一起,這裡面的佛沒有見性,見性之後,他就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所以在十法界裡面是相似即佛,一真法界裡是分證即佛,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所以我們現在雖然在凡夫位,實在講,這是《華嚴經》清涼大師在前面所說的,我們是大心凡夫,對《華嚴》有興趣,聽了生歡喜心。《華嚴》是世尊對法身菩薩講的,不是對凡夫講的。法身菩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是《華嚴》的當機者。這個經怎麼傳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算什麼?所以它十種機裡頭,最後一種是凡夫。凡夫叫大心凡夫,能聽《華嚴》,聽了能生歡喜心。可惜的是我們的心量還不夠大,聽了之後希望能夠拓開心量,從相似的大心,慢慢的就變成真正的大心,那對我們有大幫助。我們雖然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心量大,念佛往生容易,心量大就是你看得破、放得下,往生的時候障礙沒有了。

  所有一切障礙都是放不下。放下,什麼時候放下?念念放下,念念都不執著,念念都無我。你學大乘法,尤其學《華嚴》、學淨土功夫得力了,念佛人講的功夫成片,業障消的快,智慧增長的快。世出世間法裡頭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再跟你說得白一點,「無我」是真實的,「不死」是真實的,「充滿」是真實的(充滿就是大圓滿),這些名詞統統讀一讀,意思就圓了,它可以互相註解。有我,你就曉得不圓滿;有我,就有許許多多欠缺。

  這四大煩惱是四大類,我見,見就是這個念頭,執著「我」這個念頭,以為有我;我愛,這個愛是貪愛;我痴,愚痴;我慢,貢高我慢。所以這個傲慢是俱生煩惱,從你哪一天執著有我,這個煩惱就生了,就起來了。佛法裡要斷,四個都斷了,「我」就沒有。什麼時候做到無我,這四大煩惱沒有了,至少這四大煩惱不起現行。問這煩惱有沒有?煩惱有。這在念佛法門裡面就叫做帶業往生,帶種子,不帶現行。現前在生活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你記住,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四樣東西很輕。說老實話,要說斷掉做不到,我們只能是有這個警覺心,你的功夫得力能把這個伏住,這個伏住,你就能包容。世間聖人講的東西淺,儒家講世間法,不講出世間法,孔夫子在忉利天。換句話說,儒家講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

  我們常常跟大家介紹的,「富在知足,貴在知退,福在受諫」,受諫是什麼?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這個人有福報。能接納別人的意見,我慢就很輕;我慢重的人,自以為是重的人,別人的意見不容易採納。從前我們跟李老師,老師常常講這些做人的道理,講到讀書人,文人相輕;講到嫉妒障礙,同行相忌。不同行的,跟我自己利害沒有關係,所以往往就疏忽。同行跟我利害有關係,我總要超過他,他怎麼能跟我相比。彼此都是文人,自讚毀他,我的文章好,他怎麼能跟我比。其實文章未必好,何以知道?你煩惱習氣沒有斷,你怎麼能做出好文章?中國古人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那是學問功深,何況學道。道學要是真正,不要多,契入少分,得一點小小的受用,心平氣和。我們一般世間人講某人有修養,某人寬宏大量心平氣和。

  所以你所學的,你所修的,你所成就的,在哪裡?我常常講,在你面孔上,在你身體上,在你言語,在你一舉一動。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那用這個名稱,就是你「無我」達到什麼程度。有我就是有傲慢,有自私,有迷惑,有貪愛,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講這些幹什麼?叫我們自己反省,我們還有沒有這些毛病。有,那你就不是菩薩,為什麼?你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金剛經》上,「即非菩薩」,你不是菩薩。你雖然受了菩薩戒,假菩薩,冒名的菩薩,有名無實。如果真正做到了無我,他是真菩薩,沒有受過菩薩戒,諸佛菩薩承認他,天龍護法肯定他,不在形式,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

  所以修道的人,真正做學問的人,最可貴的是什麼?所謂是謙虛禮讓,不是忍讓是禮讓,歡喜向別人請教;所謂「下學而上達」,孔子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也是表演給我們看。「夫子入太廟,每事問」,就好像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樣子,處處向執事人請教。不是他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經裡講的機會教育。當然夫子進太廟決不是一個人,我們相信他的常隨弟子,他的這些學生一定跟他一起,他這樣做是做給學生看,這就是教育。以能問於不能,所謂人都有長處,都有短處,我有我的長處,他有他的長處,我有我的短處,我用我的短處請教別人的長處,這就彌補自己的短處。我自己這文章已經做的不錯,他不如我,所謂「愚者百慮必有一得」。也許他看到我這個發現能夠給我改一、兩個字,我一看,改的是不錯,是好,古人所講的「一字師」,他改了我一個字,改得很好,一字師,這個要謙虛、要恭敬,才能做得到。這普通有這個我慢做不到,你怎麼肯向人家請教?換句話說,你怎麼能成就你自己的道德學問?

  佛之偉大,法身菩薩的偉大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經上常說。這個還講的遠,未來佛。《華嚴》、《圓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真的是無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一切恭敬。佛門裡很多儀規,如果諸位參加拜懺,你就常常看到,「一心頂禮」、「一切恭敬」。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怎麼能不恭敬?沒有成佛的,凡夫就是我一個人。「我」真的沒有了,我見、我愛、我痴、我慢真的沒有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菩薩如是表演給我們看。你看他參訪善友,善友是誰?這五十三個代表,表法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

  總而言之,見到人都是我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他的善言善行,我跟他學習;他的惡言惡行,提供我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要有,馬上改過來;我要沒有想到,這個惡的言語不可以有,這個惡的行為不可以有。所以善人惡人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老師。這個老師從正面教我,那個老師從反面教我,我眼光當中老師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受教。這裡頭有一個差別就是正面教導我的讚歎,負面教導我的就是沒有讚歎。感恩的心是平等的,供養的心也是平等的,善財教我們的。

  五十三參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當中這就是五十三參,你所接觸的不都男女老少嗎?善財童子是這麼成就的。這個社會上,無論什麼行業,無論什麼人都接觸,都要向他們學習,所以叫歷事鍊心。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要接觸,在這裡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你統統見到,統統接觸,這是智慧、明瞭。接觸之時,心地清淨,如如不動,那是戒定。所以人家戒定慧在哪裡修?在生活裡頭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修,從來沒有一分一秒中斷過,所以他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他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就,這就是教給我們一生成就修行的方法。

  「入法界品」,不可思議,名副其實,確確實實做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不是在經教裡面成就的,不是在講堂裡成就的,不是在念佛堂、大殿上成就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成就的,但是這個道理方法確實是在講堂成就的。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那麼你就曉得他是誰的學生?他是般若智慧的學生,智慧不能離開經論,把經論的道理明白了,經論裡面的方法學會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我們講落實,落實在你日常工作裡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在六根接觸六塵,統統用上那就叫五十三參。

  五十三不是數字,密宗裡頭代表大圓滿。《華嚴》顯密圓融,用十代表圓滿,顯教,用五十三代表大圓滿,密義,所以這個經稱作根本法輪,道理在此地。古人說世尊一代時教,他教學的方法把它歸類十二種方法,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統統圓滿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像我們念的,普通念的《佛說阿彌陀經》,這是最常念的,《阿彌陀經》在十二分教裡只有兩分,一分是無問自說,一分是長行,它裡頭沒有偈頌。「往生咒」是附加上去的,不是這個經上的。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把「往生咒」加上去?加上去就顯密圓融,取這個意思。但是不像《華嚴》,《華嚴》裡頭有咒,有密咒,所以十二分教統統具足。

  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究竟果德的名號有「無我」,就要常常想著怎麼樣與果德相應,容易契入。果德就是性德,性德裡頭無我。有我,違背了性德你怎麼能夠契入?下手的功夫,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先要把它看淡。為什麼?這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不容易斷掉,你能看淡一分就有一分的利益。像《禮記》裡頭所說的,世間聖人知道,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哪裡能斷掉?所以就勸你,傲不可長,就好,不要再增長,這世間法不出六道。那佛為什麼叫你要斷貪瞋痴慢?因為他要出六道輪迴。目標不一樣,所以要求不相同,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貪瞋痴慢是六道輪迴之根。我們念佛往生,叫帶業往生,有很多人誤會,把意思搞錯了,這貪瞋痴慢我可以帶著去,我念佛也能往生。結果他念佛不能往生,他把這一句話意思搞錯了。帶業,只帶業習種子,不帶現行,你可不能誤會。種子習氣沒有斷。但是這個種子習氣,現在你念佛的功夫好,你修行的功夫不錯,你能夠伏住,把它壓住,這樣行,也就是說你不能天天發作,你要發作的話,不能往生。所以淨宗同學知道,人死斷氣之後八個小時不能碰他,他是躺在床上什麼樣子,就隨他,一點都不要碰他,甚至於告訴你,他的床舖都不能碰到。為什麼?怕他生煩惱,人是斷氣了,神識沒離開。阿賴耶識「來先去後作主公」,我們中國人叫靈魂,他靈魂沒走,他有感覺,你碰他,他生煩惱;那一生煩惱,就把他那個業障起現行,他生氣,他難過,好了,這往生機會斷掉了。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你就想想看這多可怕!

  我們自己好好的修了一輩子,臨命終時遇不到善友,遇不到善緣,你的家親眷屬又哭又鬧,又要摸你這個,又要那個,你怎麼辦?所以淨宗的臨終關懷非常重要。除非什麼?除非你自己修的功夫真不錯,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絲毫病苦,說走就走,站著走,坐著走,那行,不要人家什麼臨終關懷,不需要助念,不需要別人幫忙。這種人是什麼?這種人平常就放下,而且放得很乾淨,所以他走的那麼瀟灑,走的那麼自在。凡是這樣走的,品位不低,縱然見思煩惱一品沒有斷,凡聖同居土上三輩往生,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大概都是這個位次。如果他見思煩惱斷了,他生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所以要放下,放下我見,放下我愛,放下我痴,放下我慢,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鮮少世界苦滅聖諦第四句:

  【或名無自性。】

  『無自性』,我們在佛經、祖師大德的語錄文字裡面常常看到,可能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在這個地方遇到,出世法果德裡頭也叫「無自性」。出世間法如來究竟的果德,實在說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果德,「無自性」。先要知道什麼叫自性?這個性是體的意思,萬事萬物有個自體,好比我們這個人,人總是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是自體。有些人說這個肉身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心是自己。連西方哲學家也說「我思故我在」,那他把什麼看作自己?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個是我,能思惟、能想像這絕對不是肉身,肉身沒這個能力,這個看法比一般人就高明多了。那是不是事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的是什麼?意識。第六意識,思惟,第七識,執著,我們常講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意識,第六叫意識,第七叫意根,執著是意根,分別是意識,合起來我們都稱作意識。能夠分別執著想像的,這個不是自己。

  在佛法一般講,就凡夫這個境界裡頭來講,講阿賴耶是自己,這是隨順凡夫的說法,俗諦的講法。為什麼說它是自己?它來先,投胎它最先來,人死的時候它最後走。這經上說得很清楚,人走的時候,最先走的是見聞覺知,這個身體麻木沒有知覺了,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不能呼吸;眼耳鼻舌身,這叫前五識,前五識不起作用了。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第七起作用。到第六、第七也不起作用,這個時候就是醫生宣布死亡,阿賴耶起作用,阿賴耶沒走。一般講人斷氣之後八個小時,阿賴耶才走。而實際上,有的阿賴耶要等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他才走,不一定。總而言之,十二個小時是比較安全的,八小時,他有沒有離開還是未知數,超過十二個小時,大概都走了,都離開,這個時候你動他的身體沒有關係。所以它是來先去後,唯識學家講這是主公,它做主。世間人把這個當作自己,這就相當高明,不把身當自己。

  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靈魂,婆羅門教裡面稱為神我,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易經》裡面稱為遊魂。《易經》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兩句話說的高明,跟佛法相應,但還不是自己。在佛法講這是自性在迷的狀態之下,不覺,所以他在六道裡頭輪轉,這個身沒有了,他再去找個身,去投胎,又去找個身;投胎,自己做不了主,這個很麻煩,什麼人做主?業力做主。沒有自性以為有自性,這就是前面講無我,他要去找個我,以為有我。人要說到無我,害怕了,無我,還得了嗎?無量劫來執著有我,現在你跟他講無我,他怎麼能接受?講到無自性,不能接受。

  無自性的性就是真性,執著有一個自性就不是真性。實在講,不是真性,它體是真性,你不知道它是真性,你以為它是自性。阿賴耶識覺悟了就叫真如本性,迷了就叫阿賴耶識,同一個體,一樁事情,一個覺,一個迷;一個誤以為是自性,一個明白了的時候,無自性,無自性才是真正的自性。你要是給它加個名字,加個自性,你迷了,它沒有名。連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如自性沒有這個名字,那佛為什麼說這個名字?不說這個名字則不好說話。所以所有一切名相,自性是個名相,無自性也是個名相,你要從名相裡頭去悟入真實,千萬不能執著。佛說自性,你執著自性;佛說無自性,你執著無自性。真正真如自性裡面,自性、無自性統統沒有,那才叫你真的明心見性。《六祖壇經》裡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自性是一物,無自性也是一物;菩提是一物,涅槃也是一物,只要你建立一個名稱,迷了。

  《楞嚴經》上講,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只講了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你在覺知上建立一個名詞,豈不是跟老子講的「名可名,非常名」一個意思。宇宙之間哪有名字?沒有名,名完全沒有。相,相是假相,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相。有沒有真相?沒有真相,全是幻相,剎那生滅。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說過多次,相是幻相,名是假名,為了教學方便說這些名字。

  所以你怎樣才能悟入真實?馬鳴菩薩講得好,你聽經,聽了會開悟,恍然大悟,入佛境界。入佛境界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還是個名詞。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聽經,聽經不要執著言說;「離名字相」,這麼多的名字知道它都是工具,它都是一種方法,教學的方法,決定不能執著,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心緣相,你在思想,想這什麼意思。不能想,沒有意思,你愈想愈錯,哪來的意思!你能這樣聽經,你會開悟,你愈聽心愈清淨,愈聽自性般若往外透。

  你聽經為什麼不會開悟?你著相,執著言說,執著名相,胡思亂想,聽了之後,「我覺得是這個意思」,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你必須要明瞭,佛講經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兩個就相應了。這不是普通人,九法界的凡夫,包括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這個本事。我們用什麼聽?用識心聽,用第六意識聽就是分別,用第七末那識聽就是執著,用阿賴耶就是落印象,你想想我們見色聞聲是不是這個現象?沒有離阿賴耶。沒有離阿賴耶,就是說我們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裡頭沒有念頭,真心離念,有念就妄。在所有虛妄裡頭,只有一個虛妄接近真實,那是什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性德的名稱,名也不是真的,所以說它是妄,用這個妄斷一切妄,這是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這不可思議,用妄念來止一切妄念。那我們用念別的一心,我念一二三四不是一樣嗎?是一樣,若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行,什麼方法都行,但是它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跟阿彌陀佛願力相應,那意思就不相同,得的利益就不一樣。你念一二三四,阿彌陀佛跟它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好像我們電波發出去,頻道不一樣,阿彌陀佛收不到。用阿彌陀佛這個頻道,頻道相同,我這裡發出去,他那裡收到,彼此感應道交,就這一點不一樣。如果講伏一切妄念,那八萬四千法門平等,統統有效,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滅諦裡面這些名稱,你要真正能夠通達這裡頭的道理,有什麼好處?幫助你放下,有這個好處。知道自己性德是大圓滿,這是給自己信心,奠定了信心,處事待人接物不敢輕慢一切眾生,也不至於有自卑感,為什麼?自他一樣,生佛平等。對於萬事萬物自自然然生起恭敬心,恭敬是性德;自自然然生起謙虛的心,謙虛是性德。釋迦牟尼佛謙虛,孔老夫子謙虛,我們讀過天主教的《玫瑰經》,聖母瑪利亞謙虛,性德自然的流露。傲慢是煩惱不是性德,自以為是不是性德。性德是虛懷若谷,心地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這是性德。

  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聽,先看聖賢,然後再看凡夫,再看萬事萬物,我們學的這些東西都來對照。你看看萬事萬法無自性,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怎麼會形成?它怎麼會有相?這佛經上常講的,所有一切現相,眾緣和合而生。緣聚,我們現在講條件,緣就是條件,條件統統具足,這個相現行;這個條件要是散掉了,這個相就滅掉。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緣聚的時候,相有,相不生;緣散的時候,相沒有了,相不滅,哪來的生滅。所有一切現相都是不生不滅,只是緣聚緣散而已。我們身體是如此,身體是個相,緣聚,相現前;緣散,相沒有了。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人生大苦就是生死這一關你突破了。這一關果然突破,那你就度一切苦厄,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災難苦厄,對你來講都是幻化的,都不是真實的,這才叫真正離苦得樂。

  苦樂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為這個夢幻泡影是真的,苦從這裡生。一下覺悟了,曉得這是夢幻泡影,曉得這皆是虛妄,苦沒有了,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了。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在一起,也可以說演戲,你笑我也笑,你哭我也哭,你是搞真的,我是搞假的。你當真,我知道這是演戲,我為什麼要這樣演?幫助你覺悟。

  諸佛菩薩、羅漢示現在世間就是表演的。如果很多眾生緣成熟了,那就唱大戲,全班人馬都來了。那是什麼?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這些弟子,菩薩眾,聲聞眾,他這些護法,在家的信徒,統統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提婆達多、六群比丘都是菩薩,演反派的。這個舞台上什麼樣角色都有,演忠臣的,演奸臣的,那是唱一台大戲,圓滿的。如果在這個時代成熟的人很少,他來應化,沒有那麼大的班底過來,一、兩個人單獨來表演。這些到底他是全班人馬來,還是來幾個,一、兩個?感應不同,眾生有感,他就出現,感沒有了,他就消失了。這一些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多。

  那我們凡夫,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投胎、輪迴,業力,真的是業力。你一生行善,心善,念頭善,言語行為善,你感三善道受生,六道裡頭的三善道。如果你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你感的是三惡道受生。六道從哪裡來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給你講真話,沒有六道,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是心想變現的。換句話說,自作自受。

  江老師畫的這個地獄變相圖,你看到地獄裡面這麼多的閻王,十殿閻王,你看那些判官,你再看那些羅剎,牛頭馬面,再看看地獄裡頭那麼多受刑的人,慘不忍睹,這個現象從哪來的?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你不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變現出來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許許多多的境界是哪來的?自性變現的,絕對沒有一個東西跑到你夢中去,沒有。你夢到過去,夢到未來,統統是感應,全是自性變的,除了自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

  所以,你的善心善念善行變天堂,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統統是自己變的。不但六道是自己念頭變的,心想變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心想變的。除這個,絕對沒有說別人變給你受,沒有。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個試驗,你看看跟別人相關不相關。什麼試驗?你每天晚上睡覺,你躺在床上睡著了,別人變的跟你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別人變的,我都不知道。自己睡著了作夢,夢中又變境界,還是自己在變,你自己的心想沒有停止。醒過來這個境界還是自性變現的,與別人確確實實毫不相關。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參透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從心想生,心想也沒有自性,所以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

  真正參透了,你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變佛。十法界裡頭,佛法界也是妄想變的,你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天天想佛,變佛法界;天天想菩薩,變菩薩法界。想到極處,除這一念之外,其他的妄想都沒有了,好,你就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如果你念頭雜了,不純,你想很多佛,想很多菩薩,你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是佛法界跟菩薩法界。

  這個裡頭只有一個例外,只有一個特別,想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能帶業往生。專想,其他的念頭什麼都不想,就把你煩惱習氣伏住了,煩惱習氣就是妄想。除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暫時都不動,這個叫帶業,肯定往生,與阿彌陀佛本願完全相應。憶佛念佛還想別的,想別的就是夾雜,這一夾雜把你憶佛念佛的功夫破壞了,你自己要知道你功夫為什麼不成片?你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你為什麼不能往生?原因在這裡。你的妄想太多太多了,你看見的,你會打妄想;你聽到的,你會打妄想;你聞到的、接觸到的,你統統都打妄想,你這怎麼辦?要命!這就是你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輪迴的原因。

  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麼叫不見世間過?世間一切形形色色的,一概不理會,如果真的不見的時候,那你變成白痴了,哪有這個道理,那是什麼?見如不見,聽如不聽,決定不放在心上。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智慧,這一些境界,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一心不亂。你放在心上,你心亂了,這個心亂的時候,會從口裡冒出來,那就是是非,那就是喜歡說人過失;表現在身體上,那就是貢高我慢。形色傲慢,自以為是,輕慢別人,造業。這一樁事情要怎麼辦?學善財。如果你讀《壇經》,你學六祖,你看看他們是怎麼做法的。你學到了,對你這一生修道是大有幫助。

  六祖跟善財一樣,他真的沒有看到世間過,為什麼?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哪有過失!他持戒,戒律精嚴,他做出樣子教我的,我應當要學;他破戒,他犯戒,也是教我的,讓我看看我有沒有犯戒,我有沒有破戒,所以沒有過失。誰有過失?自己有過失。自己對他不了解就是最大的過失。每個菩薩修行成佛,都是這樣成就的,這是五十三參示現的。我講的話有根據。這個境界,順境、逆境是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所有一切人事物有善有惡,也是統統示現度我的,凡夫就是我一個人,你看看善財沒有同學,我講《四十華嚴》的時候,交代得很清楚。為什麼沒有同學?有同學是「我們兩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沒有了,那就起了障礙。

  所以學生、凡夫是我一個,除我一個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佛,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禮敬諸佛」,那個禮敬是性德,你的性德圓滿現前,「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每一條,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持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樣修行,他一生怎麼不會圓成佛道,他哪裡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圓滿成佛。你成佛了,所有一切眾生原來都是佛。我們輕慢一個人,瞧不起一個人,你成佛需要無量劫,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早得很!什麼原因?你的煩惱習氣冒出來了,常常現行。

  《華嚴》是頓教,圓頓大法,頓是快速,既快速又圓滿,所以稱為經中之王,稱為根本法輪。什麼是當機者?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當機者,一生成就。淨土法門是《華嚴》法門,《無量壽經》序分裡頭,還不是正宗分,序分,參與大會的這些上首,名字說完了之後,接著頭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理念、是認知,就是他肯定、他認知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凡夫,我一個人,這就是修普賢行。還有不如我的,還有跟我差不多的,這不是修普賢行,這是修一般大乘。修普賢行的這一生決定成佛,修一般大乘的,那就很難了,很多很多出不了三界六道。縱然能出三界六道,出不了十法界,肯定的。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不能怪經教講得不透徹、不圓滿,你自己不會,經本展開看不出意思。

  我也常常跟大家講,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我們在「四諦品」,四諦品是講「說法」,說得是比較多一點,每一句我們都用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意思講得完嗎?講不完。這一句講十年,講一百年,講一千年都講不完。為什麼?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我們怎樣能與性德稍許相應,你才能悟入。這個悟入就是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深解義趣,你對於這個經典字字句句解得才深,這個裡頭的意思,這個裡面的趣向,你才真的懂得一點。這一點就幫助你行持,行持就是修行,改正自己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知見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行就正了,一正一切正,一邪一切邪,這是《華嚴》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麼會知道?所以緣太重要了。

  世出世間法,成功的人,我常講成功,他成功的條件是什麼?他能把機會抓住,世間人講機會,佛法講緣。這個機會裡頭一個,像我們學佛,或者是做學問,求學求道最重要的一個緣是什麼?善知識,老師。你真正發現一個好老師,抓住他,學不成功決定不離開。什麼叫成功?佛法的標準得根本智,你真成功了。根本智就是普通講的戒定慧,你在這個老師會下你要成就戒定慧,這個慧是根本智。

  根本智是什麼?心清淨,妄念沒有了,像善財童子。那當然我們不是這個根性,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從前李老師教我,我們是凡夫,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是什麼?相似的,這不敢講根本智,相似位。老師講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善惡利害,至少要學到這個本事,然後我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迷失方向。在老師那裡學不到這個本事不能離開,離開太危險了。一離開,迷失了,跟著老師,還好,雖然也迷,老師帶路。好像我走路,不認識路沒有關係,跟著老師,他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如果不跟老師,肯定走錯,不認識路。換句話說,我們要學會認識路的本事,我們才可以離開老師,沒有這個本事不能離開。那學經教的,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經本一展開能看得出裡頭的意思。經本展開的時候,看不出意思,甚至於看古人註解也看不懂,不可以離開老師,你離開老師就完了。這個事情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瞭。

  現在師道沒有了,自己更要小心謹慎,為什麼?現在社會趨向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現在講人權。所以佛菩薩在這個時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絕不干涉。你往地獄裡跑,看著你往地獄裡面鑽,為什麼?救不了你,你不會接受,你不聽。善知識只有自己做一個好榜樣,讓你慢慢看,讓你慢慢反省。實在講,現在人也看不出來,也無從反省,天天打妄想,天天總覺得是人人都有錯,自己沒有錯,這就沒有法子救了。「無自性」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無自性」才曉得萬法皆空,才知道《金剛經》那一首偈子的真實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