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四六卷)  2002/6/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46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方便」,偈頌第七首:

  【淨修無等一切法,生起無邊出要行,種種方便化群生,如是莊嚴國土海。】

  這首偈是重頌前面長行第八句「出要」,也就是最精要的方法、重要的方法,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出離十法界、出離菩薩行位,而能證得究竟的佛果,所以這一句跟這首偈就非常重要了。這一段經文九首偈頌,第一首是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要以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這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真實基礎;如果不能夠親近善友、不能夠學習善法,慈悲利生的願行不足,那個菩提心就不是真的。往後偈頌裡面所說的種種修行的原理、原則,我們如何能落實?究竟圓滿的落實,經上說得很清楚,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可是清涼說得很好,清涼所說的是根據佛所講的,果然是大道心眾生。雖然在初學的時候,也能夠學習菩薩圓滿的法輪。這個地方講的是『無等一切法』,不是不能修,這個修學諸位一定要曉得,同一個科目,跟菩薩所學的科目相同,內容、境界不一樣。

  菩薩,我們在此地看到,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他修什麼?修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這些。我們今天初發心還是修這些,從初發心到等覺沒有離開這十個科目,這十個科目裡面的境界,就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等剎塵」,剎塵是世界海微塵數。我們初學學得很膚淺,但是要緊的是要真實,逐漸逐漸向上提升。我們的期望實在講並不太高,希望能入圓教大乘之門,像上學一樣,我們希望上小學一年級,目標定在這個地方。《華嚴經》所講的十信位的菩薩,初信,可不要小看了初信,前面我們讀過,初信菩薩就有淨土了。以初信菩薩的資格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淨土還是初信位菩薩,但是他的受用那就不可思議了。受用,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過,往生經就是淨土的經典,古人是專指三經一論,通稱為往生經。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諸位要曉得,如果你要是真正在這個世間,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修到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念佛往生不在凡聖同居土,在哪裡?最低限度在方便有餘土。西方世界四土你就升了一個等級,這個等級的幅度很大,我們為什麼不幹?

  如果功夫好的,雖然是相似位的菩薩,往生的時候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一加持我們的功夫就升等,加一倍,這樣一來實報莊嚴土下輩往生我們有分。在理論上講,實報土上上品也是「遇緣不同」,這是善導大師講的。那麼高的地位我們確實不敢想,確實沒有一絲毫的把握,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斷煩惱下功夫。煩惱不能不斷,斷煩惱先從最容易的斷起,最容易的是見煩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從這裡下手。怎麼斷法?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隨順經典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成見,自己的看法、想法,自己要肯定是錯誤的。為什麼說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全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心,用心錯了,你所用的心是自私自利的心,《金剛經》上講你這個心裡頭有「我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的心是輪迴心,輪迴心與無上道不相應,所以說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錯了。

  但是一般人怎麼樣?一般人不肯相信,或者相信的程度不夠。說起來他也相信,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是依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依經典裡面的教誨,這樣修行,功夫如何得力?你怎麼可能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講入佛菩薩境界為標準,你入不了!入不了是我們欠修持,欠修持是我們信解不足。前面跟諸位同學說得很多,頭一個我們對善知識信解不足,虧吃大了!今天我跟諸位同學介紹善知識,我不介紹人,我介紹經教。誰是善知識?《大藏經》是善知識,《大藏經》裡頭任何一部經典都是善知識,我們要在這一群善知識裡面去找,找一個適合自己根性的;就是一切經典裡面找一個適合自己根性的經論來學習,容易成就。你不要找得很深、很難的,自己學得非常辛苦的,那個不容易成就,為什麼?跟你的根性不相應。正如同我們在學校裡讀書,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班級,我們才念得下去,才念得歡喜。

  我是小學程度,我不去念小學,偏偏去念中學,那多苦?那程度太高了。如果不依照次第,躐等可以學得成功的話,這個人上學應該上博士班,兩年學位就拿到了。他前面念碩士、念大學、念中學、念小學,那不叫浪費?耽誤那麼長的時間,這個人不是很笨嗎?笨人他從小學、中學按部就班,他成就了;聰明人,好,他不按照這個次第,小學程度都不夠,你讓他念博士班,他念一百年,他也畢不了業,他也拿不到博士。這個道理我們一般人不難懂,佛法修學亦復如是。不同的宗派就像學校不同的院系一樣,從理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一點都不錯;但是從事上講,事上是從眾生根性上講,那千差萬別,所以佛教眾生就無量法門。為什麼不一個法門,要搞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程度不整齊,所以要開許許多多的科系,要設許許多多的等級。我們自己要會選擇,會選擇,選擇對了自己的根性,學起來容易、學起來方便,法喜充滿,天天有進步;如果學的不適合自己的根性、不適合自己的程度,學得非常辛苦、艱難,沒有法子進步。這樣時間久了,拿不到成績就退心,放棄了,改學別的去了,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大有人在,我們要懂。

  這麼多的法門,我們沒有能力、沒有辦法把《大藏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沒這個能力,這怎麼辦?所以古大德就教導我們,請老師協助我們。你遇到一個好老師,你請教他,請他幫助你選擇。老師不是佛、不是菩薩,也是凡夫,只不過他年歲大一點,他在佛法裡用的時間長,經驗、學識比我們豐富。往往這樣的老師會看我們的根性,介紹幾種讓我們來嘗試。他不是一下就給你決定,不會是這樣的,給你選幾樣你試試看,哪一個對你的口味、合你的程度,你學得生歡喜心,這個對你根性,然後勸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一定要「入」,入境界;不但入境界,要深入。所以我早年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我常常勸勉大家學一部經。為什麼?我們現代人的能力不如古人,通宗通教,跟諸位說,不可能的事情!

  我一生當中,我用十年我專門學一部經。我有個想法,這也是妄想,這妄想有道理。我十年用在一部經上,另外一個人他也十年,他十年學十部經,平均一年學一部,學十部;我十年學一部,你們想想那個效果怎麼樣?十年功夫用在一部,他可以說他是這一部經的專家,是這一部經的權威。那個十年學十部,十部不錯,學得也不錯,一部都不專,一部都沒有辦法精通。這個道理我們懂,唯有專精自己才有受用。那就是深入,你才能入,你才能入得深。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一生他就學一部經,《金剛經》。他用了多少年的時間?四十年。周止菴居士也是一門深入,專門搞《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也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今天我們要想研究《金剛經》、要想研究《心經》,你一定讀他們的著作。他們的著作是權威的著作,下的功夫深!江味農居士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周止菴居士有《般若心經詮注》;專精,一門深入,他變成這一部經的權威,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超過他。往後有沒有人能超過他?很難講,誰肯下這麼大的功夫?中等根性以上的人,江老跟周止菴老居士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

  今天,我讓你們同學在此地也是學一部經,長年講這部經。你也許會覺得,我們這一屆講座七十天,我學一部《阿彌陀經》,我十天就講完了,後頭還有六十天怎麼辦?從頭再講。這個七十天,我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七遍,聽眾聽了不是厭煩了?對,聽眾要聽厭煩了,你就失敗了,你沒有能力講這部經。要叫聽眾聽得歡喜,那怎麼樣?遍遍不一樣。你不能夠寫一部講稿,七遍都用這個講稿,你不是學生,那怎麼辦?七遍是七遍的講稿。第一遍我講稿寫成了,到第二遍我絕對不用第一遍的講稿,我重新寫。每講一遍都重新寫,你才會有進步。你要是用一部講稿,你講一輩子,那你是毫無進步,你準把聽眾講得打瞌睡,把聽眾講跑掉了。遍遍不一樣,聽得歡喜,聽了這遍再聽第二遍,有進步!這個搞法。所以學的人很辛苦,學的人全部精神貫注在你的經教上,你才能學得成功。如果自己想偷懶,不願意把全部精神投入,你就沒有辦法學經教。

  學經教是修行,跟諸位說,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就在學教裡頭統統完成、落實了。所以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沒有離開普賢十願、文殊十度,沒離開!廚房裡燒飯的,他沒離開,他也是修這個;你研究經教、上台講經,也是修這個。然後你才真正明瞭,我們上台講經跟廚房裡面燒火、燒柴、劈柴,功夫是相等的;跟這些義工、清潔環境的,功夫也是相等的,他在掃地、他在擦桌椅、擦門窗,也是落實文殊十波羅蜜,落實普賢十願王。點點滴滴沒有一個不是在那裡修圓圓滿滿的十度、十波羅蜜,這叫道場,這叫清淨剎土,這叫『無邊出要行』。你以為大乘教怎麼個修法?你要不能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盲修瞎練,自以為是,錯了!錯得太離譜了,你不能成就。今天在此地,無論是出家、在家,我們所修的是平等法,無論你是擔任執事,或者你是發心學經教,執事跟學經教是平等法。你學經教,你是學的普賢行、文殊行;擔任常住任何工作的,也是在這裡修普賢行,也是在這裡修文殊行。無二無別,弘護一體。

  絕對不是說,上台講經說法這個才叫做弘法利生,那你搞錯了。上台講經說法好像一個時鐘一樣,上台講經是時鐘的哪一個部分?指針。指針怎麼會動?後面許許多多的齒輪,那個齒輪就是護法,少一個,你的指針就不會動,你才知道弘護的關係多麼密切!我過去常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我說了不少年,是我自己想像的,以後讀《涅槃經》,佛也這個說法,我很安慰。我不是讀《涅槃經》以後才說的,是以前。讀這個經文證明我的看法沒錯誤,佛果然是這個講法,肯定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護法是真正的佛菩薩。學經教、學講經說法,是學生!就像學校裡面一樣,哪些是護持的?校長護法,教務、總務、訓導、所有學校裡面的職工是護法。什麼人弘法?教員、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課,教學一體,教學相長,你們要牢牢的記住,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我跟你們講的這個原則。

  一部經不斷重複的講,你的心是定的,你每一次準備都依照規矩,這個規矩《內典講座》給你提供一些原則,《實用講演術》給你提供一些方法,祖師大德的註疏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你要了解現實社會的狀況,如何把這個經典的義趣落實到現前社會,你講這個經活活潑潑,不是死的。無論是弘法或者是護法,都要開智慧、都要斷煩惱,只有斷煩惱才會開智慧;煩惱不斷,智慧從哪裡生起?諸位一定要曉得,智慧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具足的,每一個人的智慧、每一個眾生的智慧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華嚴經‧出現品》,「出現品」是第三十七品,我們這是第四品,還在後面。佛講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是真話,我們怎麼敢輕視眾生?所有一切眾生,蚊蟲螞蟻都是眾生,牠有如來智慧,牠有如來德相,牠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好像比牠好一點,實際上我們也是妄想分別執著,比牠輕一點,變成這個樣子。但是,輕的會變成重的,重的會變成輕的,說不定蚊蟲螞蟻來生牠得人身,我們來生變成牠們身,很難講!這是六道輪迴的理論。我們迷,有時候輕、有時候重,輕一點就跑到三善道來,重一點又跑到三惡道去,很不穩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套善導大師的話:「遇緣不同」。遇到善緣、聞到正法,他覺悟了,覺悟就往上升;遇到惡緣,心行充滿貪瞋痴慢,那就往下墜落。凡夫心性不定,隨著外頭境界轉,真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志性不定,《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很清楚。

  所以,同學們要發心攻一部經。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求學,不是李老師定的標準,是我自己跟自己定的標準。在那個時候,我也把我的標準勸導我的同學,好像做到的人很少。我的標準就是學一部經,學會了;學會之後,要在最短的時間裡面從頭到尾講十遍,把它講熟,我才學第二部。這是我當年學經的一個想法,我是這樣作法。我會找機會,講十遍到哪裡去講?誰請你去講?我是到居士家裡去講。所以平時要跟大眾結善緣,人家才會接納你,「你到我家裡來講」。一個星期講一次,星期一在張三家裡講,星期二在李四家裡講。因為我們在台中一個星期只上三堂課,聽李老師的,所以還有四天沒有課,四天沒有課我們就找機會來講經。從老師那裡學到之後,我們就複講,決定不中斷,這樣才能學得成功。每一遍講的都不一樣,所以自己很有興趣,會覺得遍遍不相同、遍遍有進步。

  在美國洛杉磯,我遇到趙立本居士,他今年也將近七十歲,他比我小一些。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四十多歲,他在加州大學教書。也是遇到一些挫折,把工作辭掉,跟幾個朋友開一個餐館,開個四川館子,好像是三個人,三個老闆。所以他每個星期到館子裡面照顧是兩天,他有時間,聽我的《金剛經》、《六祖壇經》,他就聽這兩部經,是我早年講的。早年講的《金剛經》好像是一個月講圓滿的,那個時候大概是一次一個半小時,總共大概是四十五個小時;《六祖壇經》分量大概也差不多,專經這兩部。

  他聽了二十六遍,來告訴我,問我:「專學這兩部行不行?念佛求生淨土。」我說:可以,江味農居士就是這樣的,「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成功了。《無量壽經》上講得好,你修行大乘,以這個迴向求生淨土。三輩往生最後一段,過去慈舟大師判最後這一段叫「一心三輩」,就是,不是修淨土五經一論的,修其他大乘法的,迴向求生淨土,一定得生。淨土法門廣大無邊,並不是說一定修淨土宗才能往生,不管修哪個宗派,只要修到你心地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標準在此地,心要清淨!所以很好,他聽了二十六遍,我告訴他:「不夠!」「應該聽多少遍?」我說:「至少你聽一百遍。」他真的照做,一百遍聽下來之後,他能講了。為什麼?聽熟了,熟能生巧,遍數聽多了變成自己的。聽說他現在在美國到處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很受大眾歡迎。聽多了之後自己有悟處,一生專攻一部經,他得定,他能夠得三昧。涉獵東西太多了,他心裡雜亂,所以他不能成就,他學得很辛苦。

  這個方法古人傳下來的,現在人不相信。現在人說老實話,好高騖遠的多,什麼都想學,學得太雜、學得太亂。你自己冷靜想想,你的心是定的還是亂的?從早到晚妄念紛飛,你怎麼能成就?學經教的人,心清淨,心是定的,時時刻刻他心裡想什麼?他心裡想經文,所以他有悟處。我們現在學經教,可以說是大多數的人心裡頭沒有經、沒有教,心裡頭什麼東西?還是是非人我,還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還是這個東西,這怎麼能成就?他怎麼會有進步?修行人特別是學經教的,學經教的將來你要代佛講經說法,你不能把整個精神完全貫注,你沒有辦法深入,你所搞的都是文字皮毛,我常講一分一毫你都沒有契入。經教,任何一部經教,字字句句無量義,不僅是《華嚴》。因為它是無量義,所以你講無量遍都不重複,聽起來都有味道。

  我往年在台中聽李炳南老居士講《阿彌陀經》,他講六遍,我聽六遍,遍遍不一樣。你看他講經的筆記,他沒有講稿,他編表解,每一次講的不一樣,他不用前面原來的講稿。一部經講幾遍,他這部經就有幾種講稿。所以雖重複,還是把聽眾抓住了。如果用一個講稿來講,聽眾抓不住,聽了一遍聽第二遍,「跟前面講的一樣,沒什麼好聽的!」我們今天這個道場提供你,將來我們建十個教室,你天天講經,你要找你的聽眾。聽眾裡面最重要的是同學,同學是內行,他要批評、他要指教。我們學經的人,同學就是我們的善友,就是自己的善知識,他的批評、他的指教我們要接受,要參考改進,這才有進步。一般聽眾很難,他不內行,要內行人來聽,我們才會有進步。同學非常重要,互相提攜。說了這麼多話,偈頌文還沒講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是看第七首:

  【淨修無等一切法,生起無邊出要行,種種方便化群生,如是莊嚴國土海。】

  『淨修』,修行上面加一個「淨」字,這個標準就不相同。「修」我們懂得,修理、修正,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錯誤修正過來,未必清淨,這不是大乘的標準,又何況《華嚴》是一乘法!《法華經》上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二乘、三乘、五乘是佛方便說的,真實法只有一乘。一乘是成佛之法、成佛之道,這是一乘法。一乘法裡,它的標準是「淨修」。『無等一切法』,「等」是等等,眾多的意思,也就是無量無邊一切法。「等」這個字是雙關語,另外一個意思是最高的法,沒有任何法能夠跟它等同的,那是什麼法?淨修。大小乘裡面只講修,未必淨。小乘,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得很清楚,須陀洹是小聖,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證須陀洹果。他也天天在修,修正自己的毛病習氣,他的思惑沒有斷,不淨。四果羅漢見思煩惱都斷了,他也天天在修,塵沙煩惱沒有斷,不淨。到圓教初住菩薩,見思、塵沙斷盡了,超越十法界,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不淨。比下面來講,他清淨;跟上面一比,他就不清淨。對十法界來說,他清淨;對上面講,十住、十行、十迴向,他不清淨,不是純淨。

  此地這首偈是講的地上菩薩,什麼地位?從初地到八地,高了。八地對九地還不淨,八地上面九地、十地,到十地他就圓滿了,上面還有兩個階級,還要進修。我們要問:「無等一切法」是什麼?哪個法是「無等一切法」?佛在經裡面講一切法,常用歸納的辦法,把一切法歸類。最常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法的總綱領,展開來就是一切法,這是最簡單的歸類。說得詳細一點,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包括了一切法;再說得詳細一點,《百法明門論》,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類,這是教下講得最多的,最常講的。為什麼?簡繁適中,好說!過去許許多多大德,從《百法》裡面開悟的。《百法明門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天親菩薩做這個論,只解釋世尊在經上講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無我」。一切法他就歸納成百法,無我講成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百法明門論》就是解釋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

  《百法》又是從《瑜伽師地論》裡面歸納出來的,《瑜伽師地論》講得多,他把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太多了,初學的人不方便,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這是相宗入門的教科書。所以《百法》你要再簡單歸納,就是五蘊。五蘊還可以做簡單的歸納,歸納成色、心二法。「色」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心」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整個宇宙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這兩大類。什麼叫「無等一切法」?你要是徹底覺悟,那就是無等;你要沒有徹底覺悟,那是有等,你修學的等同哪一個階級。《教乘法數》裡面,諸位仔細去看看,天台判教的圖表、賢首判教的圖表,你看看四教、五教他們修行跟哪些等同。譬如小乘須陀洹跟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在斷煩惱他是平等的,都是斷八十八使見惑,可是智慧上差別很大,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智慧比小乘須陀洹高得太多;斷煩惱是相等的,智慧不一樣。這就是小乘根性、菩薩根性,根性不相同。聞法、修行、悟入境界不相同,但是斷煩惱的品數,經上也叫頭數,是相等的。

  我們講無等,你就懂得,「無等一切法」是什麼人修的?這一段講到八地菩薩,可以這麼說。他再往上兩個就圓滿,菩薩就到了頭,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修行最後一個阿僧祇劫;最後一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從初地到七地是一個阿僧祇劫,所以進入到第三個阿僧祇劫,那是七地以下那些菩薩們望他們,沒有辦法跟他們等齊,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無等法就是文殊、普賢教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彌陀淨土,這個法是無等法。《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念佛往生極樂是一切法裡頭的無等法。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反過來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小乘也一樣,只要你能夠把所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得生,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無等一切法?《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段經文可以做證。

  下面講『生起無邊出要行』,「出」是出離生死、出離輪迴、出離十法界。「要」是重要的行法,修行方法。能夠生起無量無邊出離三界、六道、十法界的方法,怎麼得來的?是「淨修無等一切法」你所得來的。哪一個法門不能了生死?哪一個法門不能出十法界?如果那個法門不能,佛在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一句話就講不通。我在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一般人看到高高在上,在道場裡面做清潔工的義工,掃地、抹桌子、排桌椅的,我們要問問,他修行的方法跟大法師講經的方法平不平等?如果要不等同,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講不通!平等的,一點點差別都沒有!這個道理、這個境界,明瞭的人不多,所以把講經的法師看得那麼尊貴,把掃地、抹桌子看得那麼輕賤,凡夫知見!佛知佛見不如是,佛知佛見是平等的,他們兩個人在這裡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功德完全相同。做清潔義工的,這是修普同供養,供養這些聽經的大眾舒適的環境,莊嚴道場,做的是莊嚴佛淨土。講經說法的那個人在講台上,跟他的工作是相同,也是在那裡莊嚴佛淨土,說法莊嚴,以說法來供養。所以弘護是一體,決定沒有絲毫差別。

  眾生為什麼不能成就?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果然放下了分別執著,他就看出平等。你看不出平等,是因為你的分別執著在作祟。分別執著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心離念。執著是妄念,分別也是妄念,真心裡頭沒有妄念。你用真心,你才能看出真相、事實真相,你才知道樣樣修行都是「出要行」。前面我們跟諸位講過,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往生的公案,修無法師不是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是在道場上服勞役的。你看看他那種往生瑞相,諦閑老和尚讚歎的,那是出家修行真實的榜樣。諦閑法師早年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念佛往生,諦老讚歎他:他的成就超過天下叢林的住持、方丈,超過許許多多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不上他。從這些地方,證實「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往往在常住裡做義工、做苦工的,這種人他修的是真實功德,為什麼?沒有人瞧得起他,人家都輕賤他。好!輕賤他消業障,他很容易成就。作住持、作方丈、作當家、作講經的法師,業障很難消,別人見到是恭維你、尊敬你,這是折福,修的這一點功德全都報掉了。人家一讚歎、一恭敬,統統光了。

  為什麼講經說法的法師、方丈、住持,往生這個瑞相比不上道場裡面做這些勞力工作的義工,為什麼比不上?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看到要好好想想,要認真的反省,要微密觀照,然後你就恍然大悟,知道他成就的到底在哪裡,我們失算的在什麼地方。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會改過自新,「我將來往生,不能不如他們」。這些事要在平常做,平常要留意修「出要行」,留意什麼?名聞利養沾 不得!我們今天在這個地位,名聞利養是不斷的往你身邊來擠,不能沾!你要曉得,一沾惹,災禍就來了。古人常說,我們不是求名求利,而是實至名歸,自自然然的;你有實德,這個名聞利養它自自然然就來了,果報!這個果報現前你一定要記住,捨得!捨得,是我們佛門的術語,捨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叫你捨,捨就是布施。你捨財得財富,你捨法得聰明智慧,捨什麼得什麼;你捨無畏,果報是健康長壽。佛教給我們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天天在講,但是你捨的時候,你一定得果報,所以捨有得;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什麼?捨得,你把「得」也要捨掉。捨得的兩重意思,先捨後頭有得,最後一個意思就是把你那個「得」也要捨掉,你就成無上道。

  你所得的要不捨,你又被所得的迷住,你墮落了。名聞利養來了,菩薩用它來做弘法利生的方便,把弘法利生的效果擴大,普度眾生。決定不是自己享受,自己享受錯了,沒有不墮落的。那你就比不上寺院裡面掃地、抹桌子這些修苦行的,或是在家、或是出家的,比不上!他們天天在消業障,天天在增福慧,只要你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到了。那些默默在行善的、在工作的,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讚歎。有名望的出家人,往往被這些名望沖昏了頭,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是在幹什麼?迷在五欲六塵當中,迷在名聞利養裡面,反而搞成什麼?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他天天在搞迷邪染,這就錯了,這就墮落了。縱然修一點福,三界有漏的福報,與「出要」毫不相關,這不就錯了嗎?所以「淨」這個字非常重要,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的是什麼?講到最簡單的,四個字:「純淨純善」;心要純淨,行要純善。純淨純善到極處,就是如來果地,這是無等一切法。

  『種種方便化群生』,教化眾生的方法太多太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種種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是什麼?沒有一定,完全看眾生。契眾生的機,這個方法就是最適合的。眾生的機不相同,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定法修行,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法門來對治。佛給我們講六度、講十波羅蜜,實實在在講都是舉例、講綱領,希望你聞一知十,一聞千悟,你才會有成就。佛沒有辦法一樁一樁教,那太瑣碎了。如果我們的貪心很重,用什麼方法對治?用布施。我們對財看得很重,施財,用這個方法斷我們的煩惱,斷習氣。法看得很重,吝法,用什麼方法對治?修法布施。佛把這個綱領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會做,要真的能落實。我為什麼修財布施?目的不是在得財富,目的是破自己的慳吝煩惱,慳貪!福報雖然現前,得財富,那個財富馬上就布施掉,捨得!把得到的統統捨掉。歡喜布施,把自己的貪心拔掉,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拔掉。

  自己常常還有惡業,起心動念不善,言語行為不善,自己也未嘗不知道,但是總是斷不了。用什麼方法?佛教我們持戒,用持戒的方法斷惡業。你要不持戒,你的惡念、你的惡行,永遠斷不掉。要是斷不掉,在菩提道上就形成非常嚴重的障礙,縱然修福、修布施,三種布施都修,你不持戒,你這三種福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去享的。經論裡面常說「痴福」,不持戒的人愚痴,縱然歡喜修福,是三界裡的福報。因為你不持戒,你就想想,那個福報到哪裡去享?三惡道!你想得人身,人身要修五戒十善,你五戒十善你都不持,你來生肯定畜生、餓鬼,你往畜生、餓鬼裡面去享福。這個事情我們看得也很多,你看看許多人家裡養的寵物,牠的福報在那個家庭裡最大,為什麼?一家人沒有一個不歡喜牠,沒有一個不愛護牠,福報大。一家人互相還有不愉快的事情,唯獨對寵物決定沒有厭煩。所以我們看養寵物的那一家,我們一看就曉得,他一家人哪個福報最大?寵物。牠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報?前世修的。

  餓鬼道裡面的鬼神,過去我們在台灣住得很久,在新加坡也住了幾年,這些地方的中國人拜神,神的名目很多,我都說不清楚。南洋大家拜大伯公,廟很多,香火鼎盛,台灣就更多了。這些鬼神前世都是喜歡修福的,修福、修布施而不能夠持戒,五戒十善疏忽了,所以墮到餓鬼道裡面去享福。那麼多人去禮拜他,那麼多人去供養他,福報大!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佛菩薩清楚,佛菩薩給我們說明白。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能真正走出一條生路,不再搞六道輪迴了。不但不搞六道輪迴,我們也很清楚、很明白,四聖法界不究竟。每個眾生、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取無上菩提,走哪個路?走彌陀淨土這條路。果然你明瞭、你清楚,你把這些經論細細的去參透,為什麼?你要是不參透,你的疑不能斷,你的習氣、煩惱不能斷,這個東西終究是你的障礙,雖修淨土,你往生沒有把握;如果教理參透,信心清淨,信心不會再動搖,不會再改變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生智慧,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不會生煩惱,你生智慧。

  取西方淨土有把握,真能去,我們這一生大事圓滿了。隨時可以去,隨處可以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要怎樣才能修到這個境界?放下萬緣,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這個話講得很籠統,一般初學人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我搞得沒有法子,常常跟大家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你要統統放下,一個字都不能沾染,你念佛求生淨土沒問題了。這十六個字害人,害死人!多少修行人被淘汰、墮落了,什麼原因?都是被這十六個字害的。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這十六個字是火坑,是三途、地獄。一般人真的是懵懵懂懂,不知不覺,不知道利害,迷戀在惡緣、惡境之中,不知道回頭。佛用「種種方便」,這種種方便就是指的無量法門,教化群生,群生是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

  佛的教法,我們也要抓住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佛法裡面講綱領、原則講得很多。淨業三福是綱領、是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是總綱領、總原則;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是綱領、都是原則。佛在經上說的,祖師大德的教誨更多,我們修淨土,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自己學佛五十年,講經教學四十四年,我總結經論裡面的教誨,寫出二十個字也是綱領、原則,我用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修心;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修行,我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我一生自己修學的綱領,也是我幫助一切大眾的綱領,修什麼?無非這二十個字而已,千經萬論我把它結歸在這二十個字上面。

  『如是莊嚴國土海』,「海」是形容,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華嚴經》前面講的,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剎土。用什麼莊嚴?「淨修無等一切法,生起無邊出要行,種種方便化群生」,這裡頭自行化他圓滿具足,如是功德,如是莊嚴。這裡面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先成就自己,然後才能成就別人;換句話說,自行化他先要自行,然後才能化他。「自己沒有成佛就教化眾生,這是菩薩發心」。我們聽到了,自己不要修行,講經說法天天勸別人,我們把這些話錯解了,以為自己不要修行,去勸別人這是無量無邊功德,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這句話怎麼樣才是正解?十地菩薩或者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把自己求無上道擱在一邊,教化眾生,這個行!這是菩薩發心。像地藏菩薩,他不願意證無上菩提,就是菩薩身分來教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行!換句話說,最低限度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行!自己未度、自己沒有證無上道,教化眾生,這是菩薩發心,這是菩薩大慈大悲,這個行!我們今天是什麼境界?連小乘須陀洹也沒證得,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更不必說了,準墮三途,你哪裡是菩薩發心!經教裡頭字字句句的意思搞清楚,千萬不能夠錯會、不能夠誤會,錯會、誤會,自己要吃大虧。佛說得沒錯,你聽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