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九三卷)  20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93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身眾神十法長行第一句:

  【復次淨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

  身眾神,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說,「身」是自身,「眾」就是講同生、同名兩個神。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神,這兩個神生生世世都不離開自己,真的是形影相隨。到我們哪一天真正把二障斷除之後,這兩個神他就起作用,這個作用是變化多身。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到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說法,就能示現什麼身」,由此可知,身眾神實際上就是我們講六通裡面的神足通。為什麼會有神足通?神足通是飛行變化,它的真因就是有這兩個神常常伴在我們身邊;當我們有業障的時候,他的能力就受限制,這個道理很深。

  我們有業障,不但自己能力、自己的神通受限制,諸佛菩薩、諸天善神他們對我們來說,他的能力也受限制。這一樁事情乍聽起來好像感到很奇怪,實際上這裡頭有大道理在。什麼道理?就跟現在講的電波一樣,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深重的時候,我們的波動是亂的、是不規則的,他們的波動雖然有規則,是不亂,但是碰到我們的波,諸位想想怎麼能不受影響?他的功力再深、定力再大,多少還是受一點干擾,總不能說完全不受干擾。像波浪一樣,我們這很大的浪沖擊過去,他這個水很輕,甚至水很重,可是這個大浪沖過去,使它產生微波,這是可能的。產生微波,他的能力減弱了。我們從電磁波、從聲波、從水的波浪仔細去觀察,這個道理不難體會。

  由此可知,必須我們自己心真正到清淨,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別人讚歎我們,我們不會動心,不會生歡喜心,為什麼?做怎麼樣的好事,應該做的,不是因為要贏得別人讚歎我才做,本分!也不是受人家毀謗我們就不想去做了,這都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干擾。但是外面境界干擾是決定有的,我們被它干擾的程度要盡量降低,不為所動;諸佛菩薩如是,阿羅漢、辟支佛亦如是,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到自己有一定的定力、禪定的功夫,我們這個能力就恢復,也就是身眾神能恢復作用了。最明顯的表現是分身,我們現在常講分身乏術,到那個時候就分身有術。在歷史記載裡面,這些事情有,我們能信,《高僧傳》裡面、《神僧傳》裡面記載的就很多。

  我記得有一則故事,這是初入佛門的時候讀的,好像是在《神僧傳》裡面。有一位法師,這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這一年他要回國去,那個時候在長安,長安是京城,許許多多居士對這個法師非常尊敬,聽說他要回國了,在同一天都預備了供齋請他來應供。法師非常慈悲,答應了。到第二天他出發了,這些人到十里長亭去為法師送行,個個人都覺得很高興:「法師給我很大的面子,昨天中午到我家去應供。」那個人聽到:「不對,昨天中午我請法師,法師在我家應供。」這樣大家一傳,才知道這個法師有分身,同時到幾百個人家去吃飯。我們曉得他到底是多麼高的地位?在佛法裡面講,三果聖人,這講小乘,三果聖人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說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身眾神起作用。他沒有障礙,他可以分身,可以同時分很多身,辦很多事。當然法師有這個能力也不常使用,常使用那就會產生副作用。他在什麼時候使用?告別的時候。你們大家知道他有神通,他已經離開中國,不會再看到他示現,這是真的。

  還有一種,我們也必須要知道的,諸佛菩薩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馬上就得要走,你要不走就變成妖言惑眾,也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兩句話我們要懂,意思很深,決定不破壞世間法,這是真正示現的佛菩薩,真正在我們世間示現的大善知識。凡是妖言惑眾,說自己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了他也不走,這是假的,在歷史上沒有這個例子。無論是自己宣布,還是別人說的,只要身分一暴露,沒有再住世的道理。永明延壽大師身分暴露了,那是大耳和尚透出的訊息。大耳和尚的身分是定光古佛,他們兩個彼此互相讚歎,永明延壽說:「大耳和尚是定光古佛再來的」,這時身分暴露了。當時帝王派大臣去見定光古佛,請他到宮廷裡面來應供,一見面,大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他就坐化了。「彌陀饒舌」,於是大家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人說:「雖然定光古佛入滅,幸好彌陀還在世。」趕緊回去報訊。那是錢俶王時代,立刻就有人來報訊,說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身分暴露就要走,沒有再住世的理由。他們這是化緣已盡,最後做這個表演,這是真的。今天無論是什麼人,別人說的、自己說的,說什麼樣的感應,說什麼樣的應化,全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曉得。

  身眾神他要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六種神通裡面的神足通。凡是現神足通,一定有特別因緣,或是啟發眾生的信心,而不是時時刻刻示現的。我們在最近遇到幾次鬼神附體,偶爾遇到的是真的。去年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念佛堂,陳光別老林長的冤親債主附身;這是我們念佛堂一百多位同修在念佛,大家親眼看到,真的。時間只有一個多小時,說明他們這些鬼道裡頭的狀況。要求皈依,要求聽經,為我們證明陳光別老居士已念佛往生,鬼神來給我們做證明。以後我們也遇到過一兩次,都是真的。如果常常有鬼神附身這個事情,那就有問題,就變成像乩童一樣,那不可靠。

  所以我常常勸同學,學佛要有智慧,頭腦要冷靜,我們不能被別人欺騙,也更不能被鬼神蒙蔽,那你佛就學錯了。這些事情,中國外國時有所聞。但是有一個好處,我們從這些訊息當中證實六道輪迴是真的,鬼神確實存在,一點都不假。我們對鬼神用什麼樣的態度?孔老夫子講「敬鬼神而遠之」,這個態度非常正確,我們要尊重他,為什麼?他是屬於六道眾生。我們對佛尊重,我們對人也尊重,我們對動物、植物、鬼神平等的尊重,這個道理一定要曉得,「平等的尊重」。為什麼要這樣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頭一條就教我們這樣做,「禮敬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是一體,我們要平等恭敬,這就對了。在這個境界裡面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不能夠怠慢,要平等的供養。只有讚歎,這裡頭小有差別。我們看到他的善行,足以為社會大眾的榜樣,可以做模範的,我們讚歎;讚歎是勉勵大眾向他學習、效法他。如果他所作所為是負面的,對於社會大眾有不善的影響,這個事情我們不讚歎,我們不把它放在心上,令心清淨。永遠保持心地的平等,這就對了。這叫「敬鬼神而遠之」,不是遠遠離開,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遠」就是他的不善不向他學習,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個「遠」是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地方身眾神代表的十位菩薩,我們知道華嚴會上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的。第一尊,『淨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清涼大師註解,「淨喜境界」,在前面身眾神裡頭的名號跟這裡不一樣,前面名號叫「華髻莊嚴」,「或是名廣,略舉其半」,或者是兩個名字連起來是他的全名,這種情形在翻經體例裡頭是有;或者是翻譯的人大意,沒有詳細去對照原本,這個也有可能。但是在此地的意思是很明顯的,「淨喜」,淨是清淨,喜是歡喜。身眾神以這個名號做為首席代表,我們不能不注意,這跟世尊在佛法啟蒙的一部經典、啟蒙的課程,《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相應。《十善業道經》,世尊有一段非常精彩極妙的總開示,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要把它真正落實,我們才能有成就。

  這一段開示,佛是對龍王講的,龍王是我們大眾的代表。龍是善變,我們的念頭善變,前念滅後念就生,這就是龍的意思。他告訴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句話重要,菩薩有什麼一個方法能夠脫離一切世間苦?這一切世間包括六道三途十法界,甚至還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有變異之苦,那佛這個開示我們不能不重視。何等為一?這一法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經上沒有「善法」,我加一個諸位好懂,「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經文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我這樣念更親切,大家更容易了解。念念之中都要求善法圓滿。後頭有一句重要的話,「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那才叫「淨喜境界」。十善業道修得圓圓滿滿,確確實實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是什麼境界?如來果地,等覺還不行。為什麼?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就是夾雜。我們不能夠小看《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是如來境界。

  佛的確慈悲,慈悲到極處,初學佛我們一入門,佛就把大圓滿法傳授給我們,這在密宗裡面是大灌頂法,佛絲毫隱瞞都沒有,傳給我們。我們要修到像佛那樣的境界,跟諸位說,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劫兩劫,我們《華嚴經》向後會有詳細的說明,真的是無量劫。可見得把夾雜不善習氣斷掉,那叫真功夫。你能斷一品,你的淨喜境界就提升一個層次。面對著一切眾生、面對著五欲六塵、面對著名聞利養,我們的心真正清淨一分,內心的喜悅就往外透一分,儒家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喜」就是悅。你要把所學的東西落實才行,不落實,這個法喜你決定得不到。菩薩的德號含義多麼深廣!

  他得的法門,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憶佛往昔誓願海」,佛,過去佛、現在佛都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諸佛他們的誓願是什麼?當然各人的誓願並不完全相同,雖然不完全相同,仔細去觀察,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古德集合諸佛的弘願,歸納為四條:四弘誓願。四弘誓願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的義趣就是佛門裡頭常說的,佛家教學的宗旨「慈悲為本」,你們想想看對不對?後面三條是「方便為門」,一切都是為了度眾生。古時候稱「度」,現在人聽了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懂,現在人講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翻成現在的話,眾生無邊我誓願為他們服務,就這個意思。服務的項目是無量無邊,不是一個項目,凡是眾生需要的,我們能力做得到的,都應當要去做;做不到的,那是古人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的力量達不到,我的心達到了,心是圓滿的。

  要怎樣做到心力都能夠圓滿?那就不能不認真修行。修行從哪裡修起?「煩惱無盡誓願斷」。諸位要知道,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修行功夫從哪裡看?從煩惱,我們如果說是,不要說是每天,每天是肯定做不到的;每年,一年一年比較,我今年的煩惱習氣比去年少,這是有進步,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的功夫得力了。如果你能夠覺察到,我月月境界不一樣,每一個月都有進步,那我可以跟你說,你已經確實像佛經裡面所講的精進不懈。月月有進步,這個境界大好,能保持個三、五年,你決定得三昧。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禪定。定就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你才能夠修底下一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沒有得三昧,不能修很多法門,法門修太多、修雜了,不但智慧不開,煩惱反而現前,妄想多了,那就錯了。

  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註疏,經題裡面講得很清楚,「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那就是你學的法門很多,你沒有定功,你沒有得到三昧,你所學到的那些東西都變成了邪知邪見。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搞錯了,你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那不就變成邪知邪見了嗎?單單修行,我不求解行不行?不行,大師說得好:「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大小乘法、顯密教裡面,都要求學人解行並重、解行相應。但是對初學,那要看老師的善巧。老師對於學生,知道他的根性,指導學生各個方法不相同,學生能夠深得利益。絕對不是一個方法能夠適合一切大眾修學的,一個方法也有不同的方式。

  往年我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們觀察他老人家接引大眾,不是一個方法,那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我們今天沒有這個智慧,也沒有善巧,我們只能用一個基本法來幫助大家提升境界,境界怎麼提升?煩惱輕境界才提升。煩惱習氣很重,你的境界不但不能提升,恐怕還要下降,那就不好。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懂,功夫不能不認真。尤其是生活在現前動亂的社會,總希望我們自己功夫能早一天成就,成就就自在了。成就之後,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必定能夠度自己、幫助別人,做真實功德。怎樣檢查自己功夫?每天認真去反省。初學的人用功過格好!古時候蓮池大師就是這樣教人的,他老人家自己也這樣做。

  蓮池大師有功過格,他的功過格叫《自知錄》,在《蓮池大師全集》裡頭有。這是他老人家當年在世自己修行,每天依照這個標準來反省、來檢點,這一天有沒有空過?這一天有沒有進步?明清兩代,許許多多讀書人,不是學佛的人,讀書人也都用這種方法提升自己道德的修養,難得!他們所用的功過格,大多數是採取《太上感應篇》。每天拿《太上感應篇》對照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今天我行的是善多還是惡多?自己要記帳。記下來之後天天對比,我這一個月做一個統計,我的善是不是天天有增加,惡天天有減少?這是進步的現象。如果我的惡還會增長,善往後退,那就壞了,趕緊要發奮努力、要改過自新,這叫用真功夫。這樣修行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初學來講,非常有效果,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出家人都可以用,你不用這個,用蓮池大師的功過格,內容大致相彷彿。務必斷惡修善,一定到心地清淨才能夠破迷開悟;心不清淨,破迷開悟那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心地清淨必須從斷惡修善下功夫,所以《十善業道經》是大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的基礎課程,我們不能不懂。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曾經寫了三個字給我;非常遺憾的,這些年來沒有一定的住所,搬家的次數搬得太多了,大師給我的這一張字遺失了。但是我記得,他是用藏文寫的「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我們常常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畫像,畫像都有圓光,圓光頂上就寫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做到圓滿,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當時章嘉大師這三個字送給我的時候,我向他請教這是什麼意思?他告訴我清淨,三業清淨。「唵」是身業清淨,「阿」是口業清淨,「吽」是意業清淨,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都是世尊在經教極重要的段落裡頭為我們說的,不可以粗心大意,不可以疏忽,極重要的教誨。他是怎樣修行成就的?就在這個基礎上,它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這一個綱領的細目,我們不能輕視。

  一切諸佛往昔的誓願,誓度眾生、誓斷煩惱、誓學法門、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的總願。那我們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一歸納不外這四願,四十八願可以說是這四願的細說而已。每一願又說成了幾個願,一歸納就不外乎這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十九願,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因此四弘誓願好,它還教導我們修行的次第,第一個發願,第二個成就自己的德行,斷煩惱。德行在第一,學問在第二,德行成就了再學無量法門,成就學問。孔老夫子教學,他老人家也是有次第的,第一個科目是德行,第二個科目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都把德行擺在第一。

  我們學佛,我們做人,我們想今生在世間做個好人,來生至少我們要做天人,那沒有道德怎麼行!如果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要更高的道德。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們說,你們想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好心,能不能去?看你功夫。《無量壽經》上講的條件你懂不懂?你有沒有做到?你要是不懂,你沒有做到,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不能往生,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大意了,你疏忽了。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要不是上善,阿彌陀佛歡迎你,西方世界大眾不歡迎你、不接受你,你還是不能去,你不能說佛不慈悲。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修上品十善,我們往生才有把握。常常憶念,那就常常學習,這是身眾神頭一個教導我們的第一堂課,我們要想佛的願、佛的行,願行同佛,你才真正能達到淨喜境界。

  身眾神十法第二句:

  【光照十方身眾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

  修學大乘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拓開心量。心胸狹小,不但不能修學大乘法,連小乘也不能入門。為什麼?諸位要是讀過《金剛經》,你就會知道。小乘的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了,都不作「我已證須陀洹」想,為什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已往總以為破四相是大乘菩薩法,沒有想到《金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小乘須陀洹就離四相了。心量小離不了四相,所以我常常勸導初學同學,功夫從哪裡用起?從放下自私自利用起。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小乘初果你這一生肯定沒分。小乘尚且沒分,哪有大乘的分?我跟大家說真話,決定沒有欺誑眾生。我們要想在這一生修學有一點成就,那不能不知道,否則的話,這一生肯定又跟過去生中一樣空過了,那就很可惜。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能聞佛法的機會更是希有難逢。所以這一生,我們第一樁大事是什麼,自己總得要清楚。世出世間一切事,真正是雞毛蒜皮,不值得一顧,隨緣就好,不會放在心上。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我們的大事情,念念不捨。

  這一尊菩薩教導我們的,就是拓開心量,菩薩德號『光照十方』。什麼是光?我們眼睛看到明亮的這是光,沒錯,這只是光的極小一部分,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我們也叫做光。肉眼看不見的怎麼叫做光?現在諸位最普遍看到的,身體檢查要去照X光,紫外光、紅外光都是肉眼不能看見的。肉眼看不見的光波不知道有多少,肉眼能夠看得見的光波是太窄小太窄小了。你要是在這些地方能夠體會得,你才曉得佛在大乘經教裡面常講的「圓滿光」是什麼。圓滿光是所有各種光波,沒有一個波段你看不到,那叫圓滿光。還有少分波段見不到,這不圓滿。大圓滿的光波是什麼?是心光,「光照十方」是心光。我們知道光也是波動,科學家的名詞叫光子的波動;我們心的波動是心光,它波動的速度不可思議。

  今天我們看到太陽光的速度、電磁波的速度,陽光跟電磁波的速度非常接近,一秒鐘十八萬英里,三十萬公里。可是我們心裡的念頭波動,心裡才起一個念頭,即使這個念頭非常微細、非常微弱,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光跟電不能相比。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無論你起的是善念或者起的是惡念,都周遍法界。所以起一個善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知道,為什麼?你的心光照到他那個地方,他接收到;九法界有情的眾生知道,他們也接收到。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的心光、聲聞緣覺的心光、九法界眾生的心光,有沒有照我?當然照到。我為什麼接收不到?其實不是接收不到,確實接收到,接收到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接收它還不知道?這個原因不是別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波不按規律,我們自己的頻率亂了,亂了還是能接收得到。可是接收怎麼樣?就像無線電電視一樣,畫面不清楚,畫面模糊,不是它的波沒有達到,是我們的機器有故障。如果我們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機器是完美的,收到的畫面非常清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今天的六根不通,六根的能力大大的衰退,退得不成話,眼隔一張紙就不能見。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不難想到;我們肉眼現在所接收的光波波長,這個波長沒有辦法透過紙張,所以有一張紙就障礙住;如果我們肉眼現在能夠恢復一點功能,可以見到X光,可以見到紫外光,這張紙就隔不住了。不但紙隔不住,牆壁也隔不住,我們就能看到紙的那一邊、牆的那一邊有沒有什麼人在活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看一個人,這個人的內臟活動,你都看得很清楚,人的身體就像玻璃一樣,透明的。可惜我們今天眼有障礙,我們這個能力失掉了。但是佛跟我們說,這個能力是暫時失掉,是因為你有障,這個障我們通稱業障。業障消除,能力就恢復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的,是學菩薩的心量,「光照十方」;換句話說,怎麼學法?起心動念要為十方一切眾生去著想,不要想自己。十方一切眾生的善行我們要效法,十方一切眾生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裡所說的就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十方一切眾生在受苦難的時候,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幫助他消災免難。那我今天要問,我自己現在在受苦難,我怎麼能幫助別人?我老實告訴你,你只要一發心去幫助受苦難的那些人,你自己的苦難就離開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自己的苦難都是小心眼造成的,心量太小你才受苦受難;心量一拓開,自己的災難就化解了,就這麼個道理。永遠不能發大心,永遠念念都為自己,你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夠離苦得樂?沒指望!所以大乘法裡面世尊常常教導我們,度他即是自度,利他原來是自利。自利不但是害他,實在是害自己,誰懂這個道理?誰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只有諸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事實真相,這是諸法實相。

  我們看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多少學佛的人不能成就,究其根本原因何在?心量太小,不肯為眾生服務,不肯為社會服務,只顧自己的身家,所以他修得再好,來生只能得人身,要想生到天上都不可能。真正生天的人,他的心量比一般人心量大,不但照顧自己的身家,他能照顧社會大眾,這個人才能生天。所以佛教導大乘菩薩,起心動念要想到九法界眾生,念念不捨;一切時一切處,他的念頭都是照顧到九法界眾生,這就是光明照十方。菩薩修學的法門,也是在教我們,『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光明照到的地方,就是他服務到達的處所,真的達到了。這個地方講的「光」,沒有一法不是光。我們的身業,身體的造作,一舉一動;我們的語業,與一切眾生交往,一字一句,無不隨著心光周遍法界,普照無邊世界。身語意三業都與法性相應,法性純善。我們要知道法性純善,不夾雜絲毫不善,法性!

  我們的心善、言善、行善,以這三善供養九法界眾生,上供養諸佛,下供養地獄眾生,在一般法門裡面講,這就是迴向法門。《觀經》講的菩提心,最後一條講他受用,是迴向發願心;我點點滴滴的善事,都是為一切眾生做的,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幾個人想到九法界眾生?喝一口水,幾個人能想到對這一滴水的感恩?吃飯,對這一粒米的感恩?這一粒米周遍法界,這一滴水也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怎麼不是普同供養!這個修行就是修普賢大行。普賢大行裡頭沒有布施,只有供養,以最極真誠清淨平等心來修;上供養諸佛如來,下供養三途眾生,他的心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這是真心。心不平等,對諸佛供養,對於眾生就布施,那個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妄心,為什麼?他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學習。

  在境界裡頭不論是順境逆境,人事環境裡面不論是善緣惡緣,在這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真誠心自然就現前。真幹的人,一切時一切處,時時提高警覺;才有分別、才有執著,立刻就覺悟到「我錯了,我又隨順煩惱習氣了。」到什麼時候能夠完全隨順法性?法性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法性,確確實實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我要是分開來講,真誠,沒有毫分虛假夾雜;清淨,沒有毫分不淨夾雜;平等,沒有毫分不平夾雜;正覺,沒有毫分不覺夾雜;慈悲,沒有毫分不慈夾雜。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功夫,這叫真精進,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修行。

  我們以六根跟外面六境接觸,都能與法性相應,是真精進;與法性相違背,對人對事對物虛偽,有企圖、有希求就不清淨,有高下就不平等,有迷惑就不覺,有自私自利就不慈悲。必須放下自己妄想習氣,這一下轉不過來,不要緊,轉不過來我們就從基本的方面來學。基本的是淨業三福、是十善業道、是功過格,我們一條一條的來幹。一天改一個過,如果這個過不重犯的話,三年你就是聖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整個的命運都轉變過來。你要是真幹的話,《了凡四訓》可以做證明,確確實實災消福來。以這個心來修學佛法,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沒有不成就的。所以一定要曉得,不但是起心動念「普照無邊世界」,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照顧無邊世界的一切眾生,與他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身眾神從這個地方得到解脫,其實身眾神的解脫就是我們自己的解脫。前面淨喜神是從學習諸佛大願大行證得圓滿菩提,這個解脫門就是圓滿菩提;光照神是教我們念念不捨眾生,從這個地方成無上道。第三尊:

  【海音調伏身眾神,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

  這三尊合起來看是身語意三業,「淨喜」是身業,「光照」是意業,「海音」是語業,三業純善。『海音』也就是海潮音,海潮音佛法裡面用它來比喻清淨信。海漲潮落潮有一定的時候,一分一秒都不差,這是信;有信用,到時候一定漲潮,到時候一定落潮。淨是什麼?一無所求,這是清淨。所以佛經常用海潮來比清淨信,我們要學習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有信用,具足性德。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國古聖先賢重視,佛法裡面更重視。淨宗法門修學的三個基本要素:信願行,叫三資糧;《華嚴》大論裡頭更說得好,「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儒家講「人無信則不立」,沒有辦法立足於社會。古今中外大聖大賢都重視。

  『海音調伏』,我們從菩薩德號就知道他的身分,我們今天講的是法師、善知識,教化眾生。「調伏」兩個字是說他教化的善巧方便,我們現在講他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方式。「調」是調心,我們今天講情緒,凡夫總有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不能斷。斷掉那是聖人,他不是聖人,不是聖人那就要講求,如何叫這七情五欲發得恰好?儒家講「皆中節」,它有一定的節度,不能超過,它有一個標準。儒家的標準是禮,佛法裡面的標準是戒,你要守住這個標準。因為你是凡夫,不超越這個標準,你的修學就算是有功夫;超過這個標準叫造業,你要感受到苦報。果報不是上天賞罰人,也不是佛菩薩處分你,是你自己業力感得的,這個東西很麻煩。所以要有善巧方便,調伏有情眾生的情緒,調順!「伏」是對煩惱講的,要幫助他降伏煩惱。一般講「調」,需要用智慧、要用定,定慧能調;戒律能伏。戒跟定能伏,定跟慧能調,三學!

  菩薩修學的法門是『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大音」,大是雙關語,一種就是大小的大,我們講大聲疾呼,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心神昏暗,不大聲疾呼喚不醒他,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大是形容的意思,菩薩的言教稱性曰大,他的言教與法性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法性相應,這是大。「音」這個字,不僅是言音,身教也用這個字。我們知道音聲也是從振動發出來的,我們任何一個動作都會有音聲,只是音聲很微弱,我們現在用儀器能夠偵測得出來。我們自己的感官沒有辦法,感覺不到,儀器可以能夠測出來它在振動,所以也包括身教。

  在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主,文殊菩薩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以言教為主。但是諸位要曉得,決定不能夠疏忽身教,疏忽身教那就是一般講的「能說不能行」,連修無師都說「不是真智慧」。由此可知,真智慧是「能說又能行」,那才叫真智慧。而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確實如聖人所言,「行而後言」,他是先做到然後再以言語教導你。他沒有先做到,他不會說出來。他所說的他統統都做到,受教的人服了,我們常講心服口服,這是大音。下面講的「普覺」,我們知道菩薩的教化,也知道佛家的教學,佛教教學的宗旨目標何在?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要想達到離苦得樂的果,就不能不去修破迷開悟的因。

  一切眾生的苦從哪裡來?從迷惑來的,迷而不覺。不明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他敢胡作妄為。如果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因緣果報。世出世法都不離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世間人講的真理,真理就是因緣果報。種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惡業肯定得惡報。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誰願意造惡業?縱然眼前受別人欺負、受別人侮辱,也不會生一念不善的念頭,反而歡喜承受。為什麼?消業障!我們真正是個善人,心行都善,遭人毀謗、遭人陷害,那是過去生中的業障;現在受別人的毀謗侮辱,這個業障就消掉了,怎麼不歡喜?歡喜接受,不會有絲毫不善夾雜。如果還不願意接受,雖接受還覺得很難過,那個難過是夾雜不善,你的功夫不純,是在這裡學習,學得不到家。真正學到家,你才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真正是一個自由自在解脫的道人,你不是凡人。這裡頭就是覺跟迷。

  「普覺」,普是平等覺,不分國土。這個國土是講一切諸佛的國土,為什麼?這個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哪一個佛國土的眾生。不分族類,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出席華嚴法會的,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團體,在佛法裡面叫眾。這團體有多少個?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團體有一百七十多個。我們念的身眾神是一百七十多個團體裡的一個。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一律平等對待,這是普;稍稍有一點親疏高下就不普。我們的心才真正做到清淨平等,「普」就是清淨平等的意思。

  而在事上講,事上講是講緣。心裡面決定是清淨平等的,事上一切眾生的緣不一樣,緣不平。佛菩薩照顧眾生真的是平等的,眾生對佛菩薩不平等。有些眾生歡喜佛菩薩、尊敬佛菩薩、仰慕佛菩薩,願意跟佛菩薩學習,真幹!這個緣成熟了,佛經裡面常講成熟的眾生。其次的,看到佛也歡喜、也仰慕、也想學,學得不認真,仔細觀察陽奉陰違,這一類是根機不成熟,確實他有善根,善根不成熟。再有一類沒有善根的,佛菩薩幫助他種善根,也就是給他學佛的機會,把佛法介紹給他,引發他的善根。如果過去生中有善根,這一引他就有很好的表現;沒有善根,你就是接觸他,他排斥,他不接受。沒有關係,縱然排斥不接受,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佛的種子、緣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下去了。這一生不能成就,也許來生成就了,來生不能成就,也許後生會成就。

  就像去年我們聽到北朝鮮的山神,現在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有人問他:「你們作山神做了多少年?」「三千多年」,於是就問他:「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為什麼不學佛?」「那個時候不相信」;聽到佛的名字不相信,三千年後今天成熟。這叫普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令歡喜調伏」,這是要真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這裡最重要的是真誠心,才能感動人,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對待一切眾生最重要的是真誠。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