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00卷)  2003/4/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00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名號品」第二段引例請問前面十句,「標彼說意,明其有悲」。這個十句前面跟諸位概略的介紹過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寫得很多,而且都非常重要,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接著再看他的《疏鈔》,看《疏》。

  「又成菩薩行,具悲智也」。這一句話是總綱,非常重要。菩薩之人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差別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薩有大智慧,有大慈悲;換句話說,凡夫之人如果具足大智慧、大慈悲,這個人在佛門裡就稱他作菩薩。接著看,說「具此悲智,何所為耶」,具足或者是具有這樣的慈悲智慧,做什麼?有什麼作用?這是大師用問答的方式來教導我們,答的是「令佛種不斷」。佛種,諸位一定要知道,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令佛種不斷,第一個意思是自己,第二個意思才是別人。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這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由此可知,佛種不斷是自己的佛種,不是別人的佛種。自己的佛種就是覺而不迷。

  三皈依的時候跟我們講過,「佛者覺也,覺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淨也,淨而不染」。由此可知,什麼是佛種?就是自性的覺正淨,不迷、不邪、不染,這是自性。自性實在講哪裡會有斷?絕對不會斷的,它有迷。它在迷,我們就把它說之為斷,為什麼?覺正淨它不起作用,迷了之後,它起的作用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三途六道,這一種不善的境界現前。如果恢復了性德,恢復了佛種,它現的境界是華藏、是極樂、是諸佛如來的淨土,不一樣。理跟事我們都要懂得。

  自己的佛種不斷,你一定會去護持諸佛菩薩的佛種,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護持正法。所以護持正法,讓正法久住,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這個事情從自己做起,先要令自己的佛種不斷。諸位一定要知道,要想令自己的佛種不斷,一定要具足慈悲,要具足理智,我們這樣說法大家容易懂一點。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我們為什麼把佛種失掉?迷失了,它不起作用了,在六道裡面搞生死輪迴,什麼原因?感情用事,情執太深,壞在這個地方。下面說。

  「佛種不斷,有何相耶」,佛種不斷是個什麼樣子?這麼一來,我們對於這個印象就更深刻了,看是什麼樣子?大師在此地說「謂成三德」,這是說它成就三種德行。哪三種德行?第一個是「救護眾生,成就恩德」。眾生很苦,菩薩有悲心救護眾生,這個事情我們要知道。眾生沒有智慧,不知道修福,他會享福,他不知道修福。福從哪裡來的?當然過去生中你修的有因,在現前接受大眾供養那是緣,因緣際會,你才能有享受。可是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佛祖教給我們,我們要常常反省,細心觀察,要存感恩的心。齋堂裡面,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你接受這一餐飲食的供養,祖師教我們必須要有五種觀想,「食存五觀」。

  第一個你看到飯菜擺在面前,你要想到這是多少人心血的成就。從農夫的種植,到我們碗裡面這一碗飯,多少人辛苦流汗來供養你,你的福報不小!我們對這一碗飯知不知道感恩?現在一般人講,有沒有感謝的意念?同樣道理,我們穿這件衣,衣怎麼來的?由此可知,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脫離人群,不能脫離大眾,一切人對我都有恩德,少一個也不行。這些人為我,「人人為我」,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為人人」,這是報答。我為人人,我怎麼報答?社會是團體,共存共榮。人是社會動物,分工合作,我現在分到的工作是什麼?我把我自己分內這一份工作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回饋給社會,這是報恩,知恩報恩。

  今天我們出家人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就是世尊在經上常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把覺正淨,要把三學、六度、四攝表演出來,這是我們的本分,我的工作。表演,利根的人一看明白了,他覺悟,得受用,我們對他的回報。中下根性的人,表演,他還看不出來,看不出來,言說講解,所以有演有說。用現代人的話來講,我們這個行業是教育,社會教育。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我們吃這一碗飯,這一碗飯吃得才心安。

  如果我們的表演、說明做得不好,這一碗飯吃得有愧,真的生慚愧心。有沒有?這是什麼?這是修行,吃飯都是修行。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這是覺悟;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念頭,那是迷惑顛倒。迷的果報在三途六道,悟的果報在四聖、在一真。第一個要我們這樣觀想。第二個,所以我們在吃飯之前這個合掌一般念供養咒,我們是念阿彌陀佛,念十句阿彌陀佛,時間雖然不長,方方面面都觀想到。

  第二、想想自己有多大的德行?應不應該接受供養?佛門供養是四眾弟子的奉獻,我們應不應該接受?所以古時候祖師大德常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道場不論大小,也分工,也是合作,大小都一樣。我在這個道場擔任一份什麼工作,我有沒有把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好?怎麼個做法?記住「為人演說」,你演什麼?說什麼?和上面有一句,「受持讀誦」,你把你受持讀誦的,你要表演出來,你要說明出來;為人演的是受持讀誦,說的是受持讀誦。「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是我們的正業,常常要想到。

  第三個「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個一定要想到遠離貪瞋痴,絕不貪圖色相美味,不貪圖這個。什麼都好,在這個裡頭學習不分別、不執著。弘一大師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富家子弟,對於這些生活是非常考究的,一點都不馬虎。出家之後變成兩個人,什麼都好。他在新加坡住過,新加坡有些老居士告訴我,弘一法師在新加坡住薝葡院,廣洽法師的道場,他跟廣洽法師非常要好。這個地方我去過,不大,小小的精舍。照顧他的人說,弘一大師很好伺候,給他什麼他都好吃,菜鹹了一點,人家覺得很鹹了,他說鹹有鹹的味道,他不嫌棄,他生歡喜心;淡了的時候,淡有淡的味道,什麼都好。真正做到自在隨緣,法喜充滿,貪瞋痴慢沒有了,愈是大德對人愈謙虛愈恭敬。

  救護眾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救護?用心去救護,用行去救護,慈悲心、慈悲之行。接受供養是為正事,正事是什麼?正事是修道。人家供養你為的是什麼?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希望你好好修行,希望你這一生能證殊勝的果報。你證果了,他的苦難你才能救他,供養的人心在此地,在三寶當中種福田。我們今天在這個身分接受供養,我們能不能達到他的希求,達到他的目的?所以救護眾生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學業,成就自己的道行。

  第二「永斷煩惱,成於斷德」。這個斷就是斷煩惱,煩惱不能不斷。實際上這個斷在大乘法裡頭是轉,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把怨恨轉變成慈悲,把惡業轉變成善行,一念覺就轉過來了,把瞋恚轉變成忍讓。這不但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實際上就是救護眾生,做樣子給他看,我能轉,你也能轉,他也能轉,為什麼不轉?行業轉過來了,念頭轉過來了,就轉生死為涅槃,轉六道為一真法界。轉凡成聖是從我們心行裡面做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這裡做起。

  煩惱,貪瞋痴,這是煩惱的根,我們如何轉慳貪為供養?轉慳貪為布施是菩薩,轉慳貪為供養是普賢菩薩,不是一般大乘菩薩,這個在這裡轉。轉瞋恚為忍讓,轉愚痴為智慧,愚痴感情用事,智慧理智用事,對人、對事、對物不用情執用理智。轉傲慢為謙敬,謙虛恭敬,轉懷疑為仰信,這是「永斷煩惱,成於斷德」。

  這個修行人,經論上常說小乘的須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斷德相同,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相同;但是恩德、智德不同,大乘比小乘高得太多了,小乘比不上,斷德平等,其他的比不上。由此可知,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煩惱轉不過來,就沒有辦法入佛門,入佛門基本條件就在此地。前面跟諸位說過,三界八十八品錯誤的看法,叫見惑,錯誤的看法總共有八十八品,歸納起來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東西統統轉過來了,這個煩惱永斷了,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了,所以這叫位不退。你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了,你已經入聖人之流了,這個流是一類,你已經入了聖人那一類。往後修行當然還是有進進退退,但是這是個底限,你決定不會再退墮做凡夫。換句話說,如果你自己以為覺得你證得這個果位了,還會退轉做凡夫,那你心裡就有數,你並沒有真正證得,真正證得決定不退。

  用什麼方法斷煩惱,成於斷德?佛教導我們是戒學,持戒。不殺生,把殺害眾生的心行轉變為救護苦難眾生,變了。不但不偷盜,還歡喜布施供養,慈善救濟,轉過來。要會轉,要轉得快,把十惡業轉成十善業,把眾生六種大病轉變成六波羅蜜。眾生這六大病,第一個是慳貪,第二個是惡業。你看布施對慳貪,怎樣把慳貪轉變成布施,把惡業轉變成持戒,把瞋恚轉變成忍辱,把懈怠轉變成精進、散亂轉變成禪定、愚痴轉變成般若。這是佛教導我們永斷煩惱的方法,成就斷德。斷德是自性清淨心。

  第三是「了知諸行,成於智德」,了是明瞭,智就是覺。諸行,從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與性德相應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它沒有形相,六根緣不到。這個「緣不到」用現在的話來說,接觸不到,或者我們說感觸不到。它確實存在,無時無處而不在,它是真心,它是靈知,靈明覺知,顯現在事相當中。你看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智德,智德要是離開事相,真的是痕跡都找不到,它要在事相上就起作用。在布施供養裡面,它能夠轉慳貪,轉慳貪是般若智慧。

  我們今天諸位細心觀察,學菩薩的人修布施,但是他還有貪心,還是很吝嗇,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學菩薩六波羅蜜學得不像,般若波羅蜜他沒有學到,所以布施裡頭沒有般若。因為沒有般若,所以慳貪轉不過來;如果布施裡頭有般若智慧,這個慳貪的念頭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你去看,你看看弘一法師,他有般若波羅蜜,所以他萬緣放得下,不但放得下,他能放得那麼徹底,放得那麼究竟,過那麼一個簡單的生活。我到杭州虎跑去看過,他住的房子很小,那個床鋪非常簡陋,兩個長板凳架幾塊板子,墊一個很薄的墊子,那是他的床鋪。在那個時候還用蚊帳。他的房間依照他生前那個樣子,完全沒有改變,供大家去參觀。你看他用的東西,他穿的衣服,穿的鞋子,過最簡單的生活,他非常快樂,非常自在。

  他是個大書法家,他對於所有一切用具一點都不講究,寫字用的筆,什麼好的筆、壞的筆,在他看起來都一樣,他沒有選擇。但是我曾經聽說,他寫字的時候非常專心,非常恭敬,一點都不苟且,而且他寫字的時候不讓人看,通常只有一個人照顧他。為什麼不讓人看?怕干擾,他寫字的心是在定中。寫一副字他寫得不快,通常寫我們中國這宣紙一張紙,大概要用兩個小時,全神貫注,所以他留下來的東西真的件件都是精品。這是什麼?般若波羅蜜,成於智慧。佛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看他老人家,他做到,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哪有我們一般粗心大意,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恭敬心,草率。

  弘一大師一生不責備人。學生做得不如法,他不怪學生,他怪自己沒有教好、沒有做好,生大慚愧心。學生犯了過失,他不罵他、不責備他,他自己不吃飯,這一天不吃飯,學生知道了,看到老師這一天不吃飯,就曉得犯了過失。你能改正過來,他才能恢復正常,絕對不責備一句話,他有他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示現給後人看的,給我們看的,這個用意很深。

  一切眾生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他們的過失是我做得不好,我的過失,這個意思深。人人都能這樣想,世界安定和平,所有一切誤會紛爭全都化解了。今天人縱然自己做錯了,不承認,別人錯了,我沒錯。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想想看就明白了。弘一大師去我們不遠,半個世紀以前的人。他住世雖然不長,確實給我們留下非常好的典範,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

  自性本具的德能無量無邊,佛菩薩教化眾生善巧方便,把它歸納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叫三德:恩德、斷德、智德。智德裡面了知諸行,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諸行有三」。諸行實在講也是無量無邊,這歸納為三類:「一者心行」,心行是起心動念,就是三業裡面講的意業,起心動念。第二類「行行」,你所行的行為,這個包括言語、包括身體的造作,身口屬於這一條。第三條叫「了行」,了是明瞭,了是智慧;換句話說,對你身口意三業行為,你覺不覺悟?你要是覺悟了,你就不是凡夫。凡夫沒有這一條,實在講只有前面兩種,第三種沒有。

  這一種清涼大師有註解,「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也」。「諸行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經上說得很多,我們學佛的人也聽得很多,也會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那自己真的有受用,不起作用等於無知,你還是凡夫。所以如果你有「了行」,你才是個真正修行人。即使你功夫不到家,你沒有能夠證得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在觀行位中,你確實是真幹。現在時間到了。

  請接著看:

  「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了是明瞭,清涼大師註解講得很清楚,「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也」,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眾生不明瞭,以為這個世間一切現象是實有的、是真實的,所以在這個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常常講的生起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個念頭一生就是造業了,雖然沒有行為,意業同樣要感受果報。如果他有福報,他有權有勢力,他的控制、佔有傷害了許許多多眾生,這個罪業就重。佛經裡面說得很多。

  就說弱小的動物,世間人所謂弱肉強食,認為我們殺這些小動物,吃牠的肉好像是應該的,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些小動物即使是一個小螞蟻、一隻小蚊子,牠跟人一樣,牠也是一條命。你殺牠,牠甘不甘心、情不情願被你殺?如果牠不甘心不情願,那我們想想,牠有沒有仇恨?牠有沒有報復的念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牠要懷恨,牠要有報復,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我們這一生得人身,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問題大了,說不定我們殺死這個螞蟻、蚊蟲,牠來生得人身了,我們說不定來生就變成螞蟻,變成蚊蟲,牠遇到了,牠再來殺你。

  所以六道輪迴裡頭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那個現象沒有別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愈來愈嚴重,愈報愈殘酷。五濁惡世就這麼一回事,你要把它看穿,你把它看明白,然後你在這個世間你就懂得,一絲毫貪念都沒有,決定不會做絲毫損人利己之事。世間人迷惑顛倒,追求物欲的享受。我們不要看別的,看弘一大師,覺悟的人生活簡單,你看他多快樂!一生當中消業障,不造惡業,他所造的是淨業。

  這個造業這也是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這是講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淨業。什麼叫淨業?與自性清淨心相應,與性德相應,淨業。淨業的果報不在六道,再跟諸位說不在九法界,在一真法界,這個人聰明。心地永遠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只要與這個相應,那個業叫淨業;與這個不相應,那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業雖然說不上善惡,但是與這個不相應,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相應。我們學佛這個不能不懂,不能不了,我們要所了,要知道諸法無常,你對於一切諸法就不會留戀了。

  覺悟,覺悟的樣子是什麼?佛講了三個,無常、無我、涅槃,小乘稱為三法印。一切諸法無常無我,要知道,「無常」這裡頭的密義就是不存在、不可得。常是常住,一切法剎那生滅,哪有常住?剎那生滅,我們的身剎那生滅,我們的妄心也是剎那生滅,只有真心不生不滅。你看大乘經上常講「常住真心」,那個不生不滅。這統統都是生滅的,生滅法,你怎麼能得到?你怎麼能控制?所以控制跟佔有都是妄想,都是造業,實際上你控制不了。不但對外面你沒辦法控制,對你自己本身你都控制不了,這個身體剎那生滅,你能控制嗎?

  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六根無常的,六塵境界也是無常的。真常是什麼東西?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見聞覺知是真常的,常住真心,只有這個是真的;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不能不曉得。曉得這個真相,你的心就定了,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三昧了,你才能入佛境界。身在這個世間真的得解脫了,得大自在了。到這個時候才真正百分之百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造惡我隨喜你,你造善我也隨喜你。我雖然隨喜,心地一塵不染,永遠真誠清淨平等覺。

  智照世間,真誠照世間,清淨照世間,平等照世間,正覺慈悲照世間,真的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照世間就是救護世間,我在隨喜當中,你仔細看我,觀察我是怎麼做的,我是怎麼說的,我是怎麼想的。其實對我自己來講,沒有做,也沒有說,也沒有想。現身有做有說有想,那是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大乘經教裡不是常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尤其是《般若經》裡頭。這是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示現在世間,他為什麼來示現?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自自然然就有應。這個應身住在世間,長短隨緣,眾生感的時間長,應的時間就長,感的時間短,應的時間就短。沒有生死,真的是不生不滅。佛菩薩如是,一切眾生哪一個不如是?只是一個了,一個不了。佛菩薩明瞭,眾生不明瞭,確確實實佛與眾生差別就是在迷悟。

  我們非常有幸,無量劫來都在搞生死輪迴,沒有想到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只要我們這一生明瞭了、覺悟了,這一生來到世間,那是最值得的,最有意義的,可以永離六道輪迴,可以超越九法界。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除此之外,沒事。在這個世間,記住古大德的一句話,「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隨緣決定不攀緣。攀緣是什麼?我主動要想做什麼做什麼,攀緣。隨緣是所有一切條件都成就了,所謂的順水推舟,這隨緣,不費力氣,不要操一點心。

  我們曾經想到希望建一個彌陀村,希望能有這麼一個機緣,給退休的老人萬緣放下,一心向佛。想了幾十年,緣不成熟,不能勉強。我們想到如何能夠把中國最寶貴的文化典籍能夠流傳,不至於在動亂之下散失,我們也曾經發心想將《四庫薈要》印一千套,緣不成熟。凡事都有緣,這個緣是眾生的福德。眾生沒有福,應該要遭難,佛菩薩也幫不上忙,為什麼?自己造作的,自己一定要承受。不能說自己造作的,自己可以倖免,這在因果定律上講不通。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馬麥之報,遇到饑荒,托缽托不到東西。人家養馬的,馬吃的這些東西,拿來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接受了,這是示現給我們看,業力不可思議。雖然成了佛了,佛也是凡夫修成的,沒有修行證果之前,所造的一些惡業,還在阿賴耶識裡頭。不錯,諸佛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釋迦牟尼佛也轉了,為什麼還受這個報?一般人受這個報苦,釋迦牟尼佛受這個報沒有苦。把這個當作教化眾生的教材,告訴大家業因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如果你明白了、覺悟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要對將來果報負責任,這不是對別人,是自己。

  所以佛菩薩把所有一切善惡業統統轉變成教材,拿來示現,示現身教,我做給你看。釋迦族遭琉璃王消滅了,也是過去世的宿因。佛在經上講得很好,琉璃王在過去生中,他們那一族是一個池塘裡面的魚,釋迦族這一批人,把這個池塘這麼多魚統統打下來吃掉了,這些魚以後投胎就變成人了,他這個怨恨沒有忘,來報復,把釋迦族滅掉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知道這一樁事情了,你還敢殺人嗎?你還敢去殺生嗎?所以佛講得很清楚,世間戰爭,這個戰爭的因,業因從哪裡起的?吃眾生肉。所以佛說如果要世間永遠沒有戰爭,他說:除非眾生不食肉。眾生要不吃肉了,世間再不會有戰爭了;只要世間眾生還要吃肉,這個世間戰爭就不能避免,原因在此地。

  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別的,佛法講的是什麼?實在說就是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統統搞清楚了,統統搞明白了,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眾生因果報應,過去未來全都明白。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就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無論做與不做都得大自在。真正知道沒有生死,不但自己沒生死,所有一切眾生皆是不生不滅,但是一切眾生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迷惑。我們確確實實明瞭,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這個相續相是無常的,一切法不存在的。《金剛經》上講的「無相」,中國大乘的禪宗,禪宗的根本理念就是無相。所了,心永遠是定的,絕對不會再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這一大段都是講「佛種不斷」。

  「云何救護,演說諸法」,慈悲救護一切眾生,就在這一句。我們想想受持讀誦是佛種不斷,我們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演說,我們明白了,我們接受了,永遠保持,每一天讀誦,溫故知新。諸位要曉得,讀誦就是親近佛菩薩,讀誦,我們的心行永遠跟佛菩薩結成一體,念茲在茲。救護眾生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身教,說是言說,言教。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他來幹什麼?就是救護眾生的,就是為人演說的,一舉一動點點滴滴都是教化眾生。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八相成道,來表演!八相裡頭最重要的是成道、是教學,教學就是轉法輪,示現成道,修行成道。教學四十九年,三百餘會,那個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活動。我們現在在圖文巴,目前我們一年辦四次活動,就是四會,每一季辦一次,七十天,活動期限七十天。佛當年在世亦復如是,有些活動時間短,有些活動時間長,不一定,一切都看緣分。我們都要向佛學習。

  佛法在今天,不僅是佛法,整個社會心態來講,聖賢教育衰微了。眾生迷信科學技術,迷於五欲六塵,不知道有前生後世,不知道有因果報應,所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生時間雖然不長,可是他所造的這個罪業,果報之嚴重非常恐怖,他自己居然無知,但是苦報決定不能夠避免。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不覺,那我們是隨業流轉,跟一般人沒有兩樣;覺悟過來之後,那我們就要學佛菩薩。我們自己在這個世間,如何不染世間?如何不受這個世間影響?決定不受這個世間誘惑,成就自己的道業。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做些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就是前面講的「所了行」。

  我們怎樣幫助現前一切苦難眾生,還要想到如何幫助往後的眾生。幫助現前眾生,演說,幫助爾後的眾生,後來的眾生,怎樣把這個影響擴大、延長。在古時候它的方法:傳人,這是把影響延長,代代都有傳人;第二個就是著書,著書立說,傳之久遠。書本,因為那個時候流通量很少,怕遺失、怕失傳,所以有些人就想到刻石,把這個經文刻在石頭上,不容易損壞,藏在山裡面。像在中國過去在房山發現的石經,古人講名山事業,就是指這個。

  一部《大藏經》刻在石頭上,我聽說刻了差不多八百年,經過多少代把這個事情完成,藏在山洞裡面,二次大戰之後才被發現。古人的苦心,希望把古聖先賢教誨用這個方法傳留給後世。現在科技發達,印刷的技術進步了,所以經論可以大量流通,這樣不至於失傳了,可以流傳於後世。但是現在又遭遇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文言文,現在沒有人懂。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中國古籍留下來的,他們現在都稱繁體,學簡體字的人對這個繁體字看不懂,文字起了障礙,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中國幾千年來,言語隨著時代在變遷,文字不變,文言永遠不變,所以這個文化的承傳三千年不絕,這是有它的道理在。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想到的。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先確實有智慧,他想這麼一套方法,讓千年萬世的後人讀到古人這些文字,就跟面對面談話一樣。言語怎麼變,文言不變;語言會變,文言不變,所以叫文言。今天要不學文言,這個《四庫全書》,中國這麼多典籍,你沒有辦法看,你不懂,等於一堆廢紙擺在那裡,確實是寶藏,你得不到。

  所以文言文的學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誰學習這幾千年的典籍,他拿到這個鑰匙,他得受用。佛經的翻譯祖師大德都想到,所以佛經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言文,幾乎是翻譯那個時代的白話文,所以經典你看比起古文容易懂得多。為什麼用這個淺顯的文字?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看得懂,都能夠了解佛所說的意思,你自己才能得受用。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德行,不能不重視文言文,這兩樁事情是入佛基本條件。

  文言文怎麼學習?往年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教導我們最基本的,讀誦。讀,對著經本這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就是背誦,你念熟了,你能夠背,就不要再看經本。老師講: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了,你要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作了,你就可以寫文言文。這要下工夫,至少兩年的工夫,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算五十個星期,兩年你能夠學一百篇古文,文字障礙你突破了,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我過去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師,李老師每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國文課,教材就是《古文觀止》。十年這一部《古文觀止》三百多篇我們念完了,現在沒有人教,自己要想方法進修,要知道這個重要。現在我們教堂兩邊,你們看到的《四庫全書薈要》,這一邊是《大藏經》,擺在這裡很好看;它不是看的,是叫你讀的。現在展開書本的時候,你讀不下去,原因就是你沒有這個條件。你們想想這樁事情重不重要?為人演說要有為人演說的能力,我們如果不具足這個能力,那是一個空話。要想具足這個能力,從哪裡學起?從古文學起。

  台灣現在新出版的《古文觀止》這個註解,註得很好,台灣國語日報出版的《古今文選》,很詳細,註得很詳細,還有白話的翻譯。那個白話翻譯你跟原文去對,然後你才能夠理解原文的那個精神義趣翻不出來;你只能翻它的文字,你不能翻寫這一篇文章這個人當時他的心情,他的境界,這個你翻不出來,說明翻譯不容易。所以翻譯佛經大難大難!佛經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什麼人能翻譯?明心見性的人,他行。為什麼?他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他了解,他能翻得出來,他能說得出來,不入佛境界,就決定翻不出來。就跟翻譯一篇古文一樣,你不懂得他的心情境界,他的文章你能夠欣賞,大概只能夠三、四成,五、六成就很不得了了。你的學問道德比他高,沒有問題,他的東西,你能夠了解百分之百。你的道德學問不如他,你就沒有辦法理解他的文章,這些話都是真話。

  所以我們要是真正想佛種不斷,自己的佛種不斷,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的佛種不斷,我們要不具足這些基本條件,基本條件在中國人來講的話,德行跟文言文。文字上沒有障礙,德行是義理上沒有障礙,所以有德行、有文學的修養,這兩種障礙可以突破,你才會有成就。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勉強,一定要自己發大心大願,弘護正法,你自己才會發憤,才會真正用功。自己真正發憤努力,你一定得佛菩薩威神加持,你會成就。初學要吃苦頭,怕苦怕難,這是業障、這是煩惱,這就把你的願心、善心障礙住了。不怕苦,不怕難,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文學的修養至少要兩年工夫。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