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00卷)  2002/5/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00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讚勝勸聽偈頌第七首:

  【此諸菩薩獲善利,見佛一切神通力,修餘道者莫能知,普賢行人方得悟。】

  這是大經當機四首頌的最後一首。經上講『此諸菩薩獲善利』,「此諸」是上面所講的,我們總是要記住、要學習。第一個就是要有淨信,第二個要有堅固心,第三個要親近善知識。古人有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是聖人,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你是凡夫,換句話說,肯定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跟哪些人往來,你一定受這個習染,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古人看這個人賢與不肖,他從哪裡看?看你跟哪些人往來、跟哪些人交朋友,觀友知其人。你跟那些人往來決定是同一類的,你跟善人往來你就是善人;你跟惡人往來,你一定是惡人;你跟讀書人往來,你一定是讀書人;你一天到晚跟賭場人往來,你一定是賭徒,這就是講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菩薩在此地勸我們跟什麼人往來?跟佛菩薩往來。善知識是諸佛如來、是法身菩薩,你跟他往來,你怎麼會不成佛、不成菩薩?很重要、很重要的。

  佛菩薩在哪裡?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見到相如見其人,見到相就想到這個人的言行,想到佛菩薩的教誨。天天跟佛菩薩在一起,不離佛菩薩的形像,不離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是經典,果然如是,時間不要多,三年就變樣子了。你的形象、你的氣質就產生變化,自自然然的變化,決定不是有意的。不常見你的人,偶然見到會感到很驚訝,「你變了一個人!」這就是潛移默化。功夫做得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轉凡成聖。怎麼知道轉凡成聖?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展開經卷十之八九都相應,你不知不覺成了聖人。你並沒有這個意思,有這個意思就夾雜,你心就不清淨了。自己真沒有意思,自己真的是在這裡學習,謙虛卑下,我不如人,哪一個人都比我強,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這是對自己,自己的修養。

  第二首裡面雖然講「離諸諂誑」,實際上要遠離一切的惡業、一切的惡念,就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令毫分不善夾雜」。善惡的標準,《十善業道經》上講的簡單,所以印光法師不取這個做標準,他取什麼?他取《太上感應篇彙編》。這一篇文字不長,總共只有一千三百多字,兩百九十幾句,好像是兩百九十二句。往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勸導同修們把這個當作晚課,晚課裡面加《太上感應篇》,把《太上感應篇》念一遍,勸導大家依教奉行。古德非常難得,從歷史上有這個感應,明顯的例子,記錄下來做印證。每一句都有十幾個甚至於幾十條印證的,說明行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所以《彙編》是彙集感應的事跡,內容相當豐富。現在在台北王警官他們發心,《彙編》本來是用淺顯文言文寫的,現在國文的水平一直下降,連這樣淺顯的文言文不但中學生沒有能力讀,大學中文系的同學也沒有辦法讀,所以他們發心把它完全寫成白話文,做了詳細的註解,無量功德!

  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把《感應篇》推廣,希望能翻成各國不同的文字向全世界流通,也希望蒐集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因果報應這些例子來做證明,到外國去蒐集。多看這種書、多親近這種書,人心自然善,這是跟善人接近、跟善人為伍。《感應篇》裡面舉出善惡條例將近兩百條,比《十善業道經》豐富得太多;《十善業道經》是總綱領,展開來可以說包括全部的《感應篇》裡面的條例。印祖當年教初學,從這個地方奠定學佛的根基。人不知道因果報應,怎麼能入佛門?入佛門不是形式上的入佛門,是實質上真正做如來的學生。自己的心行不善,那怎麼行?現在這個世界諸位曉得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心行不善是真因。不善的起心動念、不善的言語造作招來天災人禍,學佛的人沒有例外。剛才有個同修拿個小冊子給我看,這上面是「發願懺悔文,法師法語」,上面是「淨空法師最近開示」。我告訴同學們這是假的,我沒有說過這些話,這些話是他自己編造的。類似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我聽到、看到,我絕不過問。

  為什麼?今天我們一定要曉得是什麼樣的社會,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力干涉誰。舌頭長在他的口裡,他可以隨便說;筆在他手上,他可以隨便寫。各地的同學們,如果發現有這些事情,也不必去追究,自己心裡一定要清楚,不要上當,不要被人欺騙了。被人欺騙很可憐,那是你愚痴。如果你有疑問,你可以寫信,可以傳真給我,我在講席裡面給你澄清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不就很容易解決了嗎?無需要去追究這些事情。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的善心、善行、善願,這個重要。到最高的境界,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下面第三偈,那就不是《華嚴經》,不是華嚴境界了,要安住「普賢大願」。心,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普賢大願,安住在文殊大行。在華嚴會上修學的總綱領,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十是代表圓滿;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十行。圓滿的大願,圓滿的大行,華嚴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

  「觀法如空」,這一句話重要。形象,要覺悟,不能不修,為什麼?度自己、度眾生,可不能著相。這一著相就不能開悟,悟門就堵塞了。為什麼?著相不清淨,著相不真誠,著相不平等,著相不慈悲,著相沒有智慧。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即相離相」,這個高!離相不是不要相,不著相不是不要相,諸佛菩薩到九法界來示現有相,就在相上心裡頭不執著,心裡頭清淨,心裡面平等,絲毫的執著都沒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今天這一首偈,這是《華嚴》這一門課程的當機者,首先說「此諸菩薩獲善利」,這些菩薩具足上面這些條件的菩薩,他獲得至善的利益。這個至善的利益是什麼?入如來智慧,生大歡喜,知佛行處,這是大善,入佛境界了。

  『見佛一切神通力』,經典上你都能夠通達明瞭,你見到佛菩薩所行,然後你再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所以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一段歷史。這一段歷史我曾經跟諸位介紹過,《大藏經》裡頭《釋迦譜》、《釋迦方誌》,我是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介紹我的,教我看這兩樣東西。很有道理,你要學佛不曉得佛是什麼人,不知道佛的歷史,現在人所講的小檔案;你看這個世界上名人,你們常常在網路上都能看到他的檔案,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他的父母是什麼人,他的籍貫、他的學歷、他的經歷、他的成就都有個介紹。我們要學佛,當然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能糊裡糊塗跟他學。先要認識這個人,先要把他的小檔案找出來。小檔案在《大藏經》裡面,《釋迦譜》、《釋迦方誌》,這都是唐朝時代這些高僧大德們的著作。我們不必去查經典,散在經典裡面很麻煩,那要讀很多經,他們已經都把它整理出來了。

  跟一個老師學,這個老師的生平、他的學經歷我們要知道,我們要不知道的話,怎麼能跟他學?我對老師那個尊重的心怎麼會生得起來?我們跟一個人交往,交情深厚,你對他的身家背景一定很清楚,你對他有深刻的了解。這個人生平所作所為,他的思想、言行,我們在這些地方對他生起恭敬心,希望向他學習。師資之道,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決不是道聽途說。你了解不清楚、認識不清楚,聽說某一個人名氣很大,你去親近他,接觸之後一看,未必如是;如果再聽聽有一些嫉妒障礙、毀謗的這些言論,你的信心立刻就喪失了。這種事情古今中外很多,現在這個社會裡頭尤其是多,好老師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實在找不到。真正好老師,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德行,他不敢自以為是老師。他教我們這幾個學生,完全用什麼樣的態度?學長,用這個心態來教我們。誰是老師?他老人家跟我說過很多遍,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學做印光大師的弟子。

  他是印光法師的弟子,教我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他特別還囑咐我,因為那個時候我沒出家,是做居士,「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實在講蘇東坡跟梁啟超,我年輕的時候都很仰慕,「老師,為什麼?他們很有成就的。」老師告訴我,這兩位是佛教的學者,他們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我明白了。跟他們學,將來你是學者,你是佛學家,你是佛學博士,與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得智慧毫不相干。能得世智辯聰,不能得真實智慧,不能斷煩惱。我這才明瞭,所以他教我師事印祖。印祖不在了,他是印祖的學生。怎樣以他為師?《印光大師文鈔》,李老師送我一部《印光大師文鈔》,要我天天讀誦,天天學習,這有道理!我這麼多年在各個地方我勸導同學們,以什麼人為老師?決定不是依我,我不夠格,我勸大家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大乘無量壽經》。這個好,比《文鈔》還要簡單,《文鈔》的分量很大。你每天讀誦《無量壽經》,讀的時候怎樣才能得利益?怎樣不得利益?滑口而過,這個不得利益;古人講的隨文入觀,你就得利益。

  我今天跟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經》,你們看我字字句句給你們講得這麼詳細,隨文入觀。我不入這個境界,你講什麼?你要學印光大師,展開《文鈔》要入印光大師的境界,你要能抓得住他的總綱領,細目都在其中。像《華嚴經》的總綱領: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印光大師這一部《文鈔》裡面的總綱領,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印光大師一生他做到了,他以這個教人,這是印祖的真實的法印。去年加拿大溫哥華有幾位同學到這裡來看我,溫哥華那邊有一位陳風子,金石家,我請他刻了這一顆印,他題了款:「印光大師傳法之道」。你把這個綱領抓住,「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全部《感應篇彙編》都在裡頭。所以他一生特別提倡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這三本書確確實實能夠拯救我們現前的災難;如果人人都能懂得,人人都能夠奉行,天災人禍統統都化解了。

  印祖一生極力提倡,沒有別人提倡。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建立的,我在這裡面住了兩個月。他這個小圖書館裡面,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流通的這些經論善書相當豐富,我每天在這裡看,看得特別親切!印光大師是我們祖師,我老師的師父。「弘化社」的本子印得好,校對精確,錯字很少,版面也相當的壯觀大方,看到生歡喜心。看到這三本書,我看版權頁印得密密麻麻,幾十版,每一版數量最少的一萬冊、兩萬冊、五萬冊,我給他概略算了一算,這三種書概略算了一算,差不多超過三百萬冊。我當時很震撼,看看其他經論善書印的數量沒有這麼多,差很遠;許許多多書它流通,版權頁裡頭初版、二版,一千冊、一千五百冊、二千冊;唯獨這些書每一版都是幾萬冊,我在那裡想,祖師為什麼要這樣作法?以後才想到他的苦口婆心。在這個時代裡頭,儒釋道三教已經沒有辦法再教化眾生,眾生不接受了。社會禮俗、道德淪亡,沒有人相信,沒有人遵守,國家法律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是很多人都會走法律的漏洞,這世間怎麼得了?

  所以祖師提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是事實,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東西你多看、多接觸,你心裡面會有所警惕,起心動念你會想到果報就在眼前。確確實實能幫助人回心轉意,懸崖勒馬,這個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能夠向全世界流通,世界的災難都能化除,世界末日會推後,不會在這個世紀發生。能令一切眾生平平安安的多活一天,那個功德不曉得有多大!能多活一個小時的功德,都不可思議!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印祖老人家的用心,所以七七年我從香港回去之後,回到台灣,我把這三樣東西也大量的流通。我記得那個時候印了五萬冊,而且還在幾個地方做過講演,《了凡四訓》講過兩三遍,《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都講過。那個時候講經還沒有錄音,錄音機很希有,好像在我那個時候都沒有看見,沒有這個東西。我在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才看到有錄音機。那個時候體積很龐大,有相當的重量,看到有一些居士帶到講堂裡面來錄音,我們自己沒有這個設備。所以,這三種書比什麼都重要。

  從這些書籍裡面,你能「見佛一切神通力」。不但是在華嚴會上,在在處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都能見佛一切神通力。那你要問,這一切佛神通力在哪裡?為什麼你看到,我沒有看到?其實我們兩個人都看到、都聽到、都接觸到了,可是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得受用,你不得受用。什麼原因?因為你是用煩惱的心跟外面境界接觸;我是用清淨心、用慈悲心、用一心向學的心,所以我得受用。再說得坦白一點,我用清淨心、用善心看一切人事物,無一不善;如果你用不善的心看,佛菩薩也不善。毀謗佛菩薩的人很多,不信佛菩薩的人很多,糟蹋三寶的人很多,我相信這個你知道。為什麼?用心不一樣。常常跟佛接近,常常不離佛,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就是經典,佛菩薩就是善書。所以學佛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佛真的是民主自由開放,佛絕對不會堅持「只有我說的才真的是經」,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說經有五種人說,只要說的原理原則跟他相同,那都是佛經,所以佛家才有法印之說。小乘經三法印,就是三個原則,它的內容、它的見解:看世間萬事萬物「無常、無我、涅槃」,佛承認他的見解正確,他講的東西不會錯誤。大乘經一法印,「實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要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管什麼人說的,佛都給他印證這是經,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沒有兩樣。

  諸位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沒有自己的東西,所以佛說了實話,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誰要說他說法,那叫謗佛。這句話意思很深,他真的說了四十九年,為什麼一句沒有說?他所說的全是古佛所說的,跟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自己沒有創作,所說的全是別人的。但是那個「全是別人的」,那個意義很深,全是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經典是一切諸佛自性裡頭流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所說的跟諸佛一樣,一點都不差,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這一點要懂。我們今天為什麼開口就錯?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什麼原因?我們有自己的成見,自以為是,這錯了,與性德完全相違背,毛病出在這個地方。哪一天我們得清淨心了,我們這些年總結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性德,這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我們完全回歸了,一絲毫虛妄都沒有了,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了,一絲毫貢高我慢的念頭沒有了。愚痴沒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就是大慈大悲,我們的心跟諸佛菩薩的心一樣。心是一樣,想是一樣,說出來哪裡會有差別?言語長短多寡上有差別,意思沒有差別。要知道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語差別沒有關係,那個不重要,意思沒有差別。

  你說翻經,現在我們知道,《無量壽經》從後漢到宋朝一共有十二種翻譯,譯的本子不同,這個沒有關係,意思同就行了。「依義不依語」,意思要正確,語言不重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不能動感情,感情是識,理智是性德裡面的般若智慧,你才真正有能力辨別一切人事物的事實真相,你才能見毘盧遮那佛一切神通法力。你能見到,你就能得受用;你見不到,當然不得受用。『修餘道者莫能知』,這在佛法裡頭講的,「餘道」是什麼?其他一切大小乘佛法;你不能知道,你不曉得,那是真的一點不假。學什麼能知道?學《華嚴》的人能知道。《華嚴經》雖然部頭大,真的是寶,寶中之寶!

  我過去給諸位同學曾經說過,你們發心學《無量壽經》,專修、專弘,好!難得!但是學《無量壽經》的人一定要讀《華嚴》,為什麼?《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你要是通達《華嚴》,《無量壽經》你就講活了;你要不入華嚴境界,《無量壽經》你講不出味道來。你講的味,那個味是下味,上上味你講不出來。所以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號稱《淨土四經》,有道理!他們這種作法,我是雙手贊成,做得太妙了。我還沒有想到,我是有這個意思,一看到人家這個舉止,正合我心,正合我意。印光大師把《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四經後面,稱《淨土五經》,我們真是禁不住手舞之足蹈之,歡喜無限!淨宗典籍到這個地方究竟圓滿,不需要再添加東西了。

  但是淨宗跟華嚴關係非常非常密切,最高的境界。你們看看夏老居士會集本前面梅光義居士那一篇序文,他那個序文寫得很長,介紹得很詳細,要多讀幾遍。所以這一次我們講《華嚴》,我相信也是三寶加持,也是諸佛如來廣度眾生的大願。我們要不得諸佛護念加持,哪有能力講?不可能的。說實實在在的話,諸位聽得歡喜,真正能聽得懂、能入味,也是靠一切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你才能得到法喜充滿。這一部《華嚴經》,我們預定三年講圓滿,這三年諸位要能夠鍥而不捨,你一面聽一面讀,一面去看清涼、李長者的這些註解;三年之後,回過頭來你再去讀、講《無量壽經》,那就像吃小點心、吃冰淇淋一樣,舒服極了!《華嚴》這是大餐,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你入了彌陀境界!現在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讚勝勸聽偈頌第八首:

  【眾生廣大無有邊,如來一切皆護念,轉正法輪靡不至,毘盧遮那境界力。】

  這一首是講佛力加持,總而言之,最後一定是結歸到佛力。在前面我們必須要記住,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契入佛境界,多我們不敢說,總希望能有少分;如果以百分比來講,能夠入一二分、三四分就很不錯,就很有受用。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真修、真幹,真修、真幹難在哪裡?難在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難在這個地方。克服自己的成見,克服自己的業障。世出世法常言說得好,「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事實;與我們自己心願相違背的事情,在一生當中十之八九,你就曉得人生的道路難走。修行的道路亦復如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難?這是我們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沒有認真修行,所以跟一切人事物結下許許多多的惡緣。你看一個人、看一個事不順眼、不舒服,你不要以為這是小事,你要真正懂得事實真相,你才曉得這個事情不小。

  阿賴耶識裡頭結業,跟對方結了怨。不說別的,單單講飲食一道,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們都肉食,肉食你想想看,哪一個動物是甘心情願被你殺,以牠的肉歡歡喜喜來供養你?到哪裡去找這個動物?你去殺牠,你看牠那恐懼驚慌的樣子。小時候我們住在農村,我們看過,過年過節殺雞,雞知道人要殺牠,到處躲藏、到處逃;豬知道人要殺牠,牠也躲躲藏藏的,殺的時候叫的聲音之悽慘,你從悽慘聲音裡面,你就體會到牠的怨恨。佛在經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這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世法裡面無論做什麼事情,有很多人障礙你,佛法修道也有很多人障礙你,那是什麼人?都是過去的冤親債主,他是凡夫他沒有智慧,他那個怨恨的心不能消除。什麼時候能擺得平?你才知道菩提道上的艱苦。一定要寬容,要發大心,要大慈大悲,不要認為過失在別人。他跟其他的人為什麼沒有過失,單單跟我?不是這一生結的怨,就是前生多生多世之前結的怨。

  聖人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今天碰到了,如何把這個結化解?真正能化解,除了自己沒有絲毫怨恨心,接受別人對我的毀謗、侮辱、陷害,甚至於殺害,甘心情願接受,就化解了。一心向佛,求佛力加持,也要求佛力保佑對方,要用善心、善意對待冤家,決定不能有絲毫的惡意。修學的原理原則: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好極了!這個指導綱領可以說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至高無上;憑著這個就能夠化解一切怨結,使我們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所成就。自己無論在肉體、精神上,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都是有代價的,只要你一心向佛,向佛就是一心向佛學習,你就沒有錯。《華嚴》難得,學佛的人很多,幾個人能夠聽到《華嚴經》?幾百年當中難得遇到一個講《華嚴》的。

  我在九0年代初期,第一次回到中國,訪問我的母校南京一中。順便從南京到上海,一路上到鎮江、無錫、常州、上海這幾個地區走了一趟。在鎮江見到茗山老和尚,那個時候是西園寺的安上法師陪同我,我到焦山定慧寺去看他。老和尚在門口杵了一個拐杖坐在那裡,旁邊的人告訴我,老和尚在這裡已經坐了兩個小時等法師,我非常感動,一見面如故。聽說我在台灣講《華嚴經》,他非常歡喜,我們談得很投機,結下了善緣。以後他老人家到台灣曾經來看過我,在新加坡我們多次見面。他對我這樣的禮遇,是聽說我曾經講過《華嚴經》。他是一個講經的法師,內行!這個經分量這麼大,需要這麼多時間,沒有人願意講。確實要有一點定力,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否則這個經講不完。

  過去我曾經講過一遍,一遍沒有講完,講了一半,《八十》講了一半,《四十》也是講一半。在那個時候我做了一個估計,全經講下來大概要三千個小時,沒有這一次講的這麼詳細。那個時候差不多一個小時至少要講五首偈到十首偈,現在一個小時講一首。我現在估計我這部經講下去,往後我的速度要加快,預定差不多是五千個小時。我看今天指示的牌子上寫,今天是第七百次,我們一次是兩個小時,二七一千四百個小時。所以現在我實實在在講沒有時間,應酬要是多了,一定耽誤我講經。非不得已,我所有一切應酬都不參加,希望好好的把這部經講圓滿,我對得起佛教,我對得起老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早年講《華嚴經》,也是講到一半他往生了,這一樁事情我們做學生的有義務把它做圓滿,報老師之恩,老師有這個心願。所以普賢行、普賢的大願、菩薩的六度四攝,須臾不可遠離。念茲在茲,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總要相應,經上說「普賢行人方得悟」,你才能夠悟入。有這樣的志向、愛好,能夠做出真正的犧牲奉獻,又不著相,你才能得諸佛如來護念,那就是這一首所說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眾生廣大無有邊,如來一切皆護念』,如來心平等,善人護念,惡人護不護念?惡人還是護念。學佛的人對佛菩薩恭敬讚歎,佛菩薩護念。不信佛的人、毀謗佛法的人、破壞佛法的人、障礙佛法的人,甚至於消滅佛法的人,佛護不護念?佛還是護念。否則的話,「一切」下面要加個註解,哪些人不在其內。沒有註解!「一切皆護念」,你才曉得佛菩薩的慈悲,清淨平等。你要問為什麼?因為是真心。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用妄心,沒有用真心。如果用真心,你一定跟佛菩薩一樣,你沒有差等。你對於一切,一切人、一切動物、一切生物,乃至於一切無生物,樹木花草是生物,砂石、磚頭、瓦塊是無生物,統統護念,平等護念。「念」是關懷,常常紀念你,常常掛念你,沒有把你忘掉;「護」是愛護、保護。佛用什麼方法?用教育,『轉正法輪靡不至』,「轉正法輪」就是純正的教學。

  我學佛因緣是很特殊,絕對不是說一般人勸我學佛,我就進佛門來了。我年輕的時候真的像經上講的「剛強難化」,我有辯才,我在小學、中學的時代我就是學生領袖,我常常上講台,所以我的講台經驗很老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訓練,喜歡上講台表演,喜歡上講台對大家講話。我課外的書籍讀得很多,常識很豐富,無理我也會編出一套大道理來。小時候幹的那些把戲,以後讀《了凡四訓》,哎呀!我跟了凡先生是一類的人。年輕真的是無知,喜歡批評人,喜歡挖苦人,喜歡捉弄人,喜歡搞得他啼笑皆非,我們在旁邊看笑話,整人!學佛之後才知道自己這個過失大了,有意無意當中跟人結冤仇。你捉弄人,人並不服你,言語鬥不過你,他那個心怨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讀了聖賢書,仔細想想年輕時候造的這些罪業,真正懺悔,改過自新。

  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記得我看了三十多遍,從這本書裡面發現到自己的毛病。再仔細去觀察,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看我周邊的人,我的長輩、我這些親戚朋友、同學們,善根深厚的、老實的、忠厚的,有好報;刻薄的、寡恩的,都沒有好下場。到我這個年齡,我在求學時候那些同學們,三分之二都不在了。還有一些很少數,現在年歲都老了,都退休了,我們年齡都差不多,退休之後生活都相當艱苦。早年我學佛,他們說我頭腦有問題,「迷信!怎麼搞這個?」現在這些還有幾位老同學見到我,「你的路走對了,現在我們天天在電視上聽你講經。」我這個緣,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這個行業,章嘉大師替我選定的。勸我選擇這個行業,而且還明白的告訴我,「你要是認真走這條路,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不要操一點心。」

  我聽老師的話,我是百分之百的遵守老師的教誨,這五十年來得到證明,我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操一點心,從來沒有為自己想個什麼問題。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自己生活沒有理會,真的一切佛菩薩安排。所以我一生遵守老師的教誨,隨緣不攀緣。決定不可以「我要怎樣怎樣」,不行,那你就有麻煩、就有煩惱。我一生沒有道場,我沒有居住的所在,一生都是寄住別人的房子,自己沒有。人家請我住,我就住;叫我走,我就走,歡歡喜喜。來的時候歡喜,走的時候也歡喜;再面見的時候更歡喜,你說多自在!沒有選擇,什麼都好!得到諸佛如來的護念,一生佛菩薩替我安排。

  「轉正法輪」,什麼是正?與心性相應的是正,與諸法實相相應的是正,正法。所以諸佛如來這些菩薩們教化眾生「以正法」,這個正的標準就是與心性相應,與諸法實相相應。諸法實相不好懂,什麼叫諸法實相?如果就名詞術語用白話文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是不懂,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再說得淺薄一點,與大自然的法則相應,這是正的;換句話說,違背自然的法則,那就不正。大自然的法則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春夏秋冬,這是自然運行的法則,你一定要隨順,飲食起居都要隨順自然。現在人不懂,不曉得養生之道。身體能夠隨順自然是最健康的,夏天炎熱,飲食吃的東西要吃熱性的;冬天寒冷,飲食裡頭要吃涼性的,這是隨順自然。你看看這些植物蔬菜,冬天的蔬菜白菜、蘿蔔是涼性的,夏天長的菜是熱性的。《禮記》月令裡面十二個月,每個月吃些什麼東西,給你說得很清楚,隨順自然。所以我們在哪個地區,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吃當地生的這些五穀雜糧、蔬菜之類,當地生的。還要吃什麼?這個月下來的,這是最健康的。

  如果是夏天吃冬天的東西,冬天吃夏天的東西,這就不合自然的法則、違背自然的法則,這是最不健康的。舉這一個例子,要隨順自然。人與人之間,自然的法則是什麼?倫常,倫常叫道。中國古時候那些帝王都是聖人,不是凡人,他們治國以什麼做標準?以道治國,以德化民。你看看這個口號多簡單,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什麼是道?五倫是道,五常是道。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給諸位說,這個人倫是自然的,不是什麼人安排的,不是什麼人定的制度,不是!是自自然然的。凡是隨順自然、合乎自然的,就叫做道。人與人,夫妻也好,父子也好,兄弟也好,君臣也好,朋友也好,要有禮。仁義禮智信,要存心仁愛。那個仁是二人,常常想到我,要想到對方、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

  這個地方「如來一切皆護念」,仁!真實平等的仁愛。夫妻相待,父子相待,兄弟相待,君臣相待,朋友相待,要有仁愛之心。仁接著講義,義是義務。我要為這些人服務,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是義務的,義務就是沒有報酬的;我給你服務有報酬,這不是義務。像現在我們道場裡面的義工,義工沒有報酬,有報酬那不是義工,有報酬變成雇員。對家人、對社會、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無報償的服務,這是義。禮,是禮節。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最後一個信用,人要沒有信用,這不是人。所以信,信的寫法人言,人言為信,這是自然的道。什麼是德?中國人講八德,是我們行為的準則,處世待人的準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八德還有一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都是古人講的,兩種都好,兩種裡面有不少是重疊的、重複的。以道治國,以德化民,國泰民安,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和平的樣子,《禮記‧禮運大同篇》,那就是以道治國、以德化民的形象。在《無量壽經》裡面也有一段經文,描繪到以佛法的理念、教誨來教化眾生,那個社會是一個什麼形象。具體而言,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是大同之治,那是以道治國、以德化民達到最高的效果;達到究竟圓滿的效果,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導,實實在在是因為我們煩惱習氣太重、妄想分別執著太重。聽到佛的這些說法點點頭,「是,說得不錯,很好!」但是一想到於我自身的利害,佛所講的話馬上丟掉了。而沒有深思,不曉得佛所講的這些話對我有大利益;「也許大利益是在來生、是在後世,現在我享受不到。」你搞錯了,現在就得利益。他認為是「我沒有看到」,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人有責任,我們要做出來給他看,讓他看到。你說我沒有看到,我這幾十年做的,你不是看到了嗎?

  世間人最難處的是糾紛,你看看我遇到不少次的糾紛,你看我怎麼解決?輕而易舉,一笑就了之。哪有事情?忍讓,歡歡喜喜的忍讓,心裡上一點痕跡不留的忍讓,你說多快樂、多自在!人要多想一想,我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來,我死的時候一樣帶不去,哪有不能讓的?哪有不能忍的?這個世間什麼東西是你的?你能得到什麼?連身體都得不到。我們實在講是太粗心、太大意,到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都帶不去。其實每天晚上你都死一次,你還不知道?你睡著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知道,等於死了。晚上睡覺,那就是很高的警覺。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金剛經》一讀,心開意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上常說的,「一切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不放下嗎?你要是不放下,你自尋煩惱。為什麼?你以為你所擁有的,假的!那是一個錯誤觀念,決定不是事實。

  《般若經》讀了有好處,真正可以幫助你看破、放下;唯有看破、放下,你才得大自在,你才能完全隨順性德、開發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漸漸的現前了,這是幫助一切眾生最具說服力的,人家不能不信。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學佛的人招牌第一,什麼是招牌?形象是招牌。「誠於中而形於外」,表裡一如。內心真誠,我這個面貌、形象人家一看,這是個誠實人;身心清淨,看這個樣子清秀;心裡面平等慈悲,看這個樣子這個人很可愛,這個人沒有架子,這個人平易近人;心有智慧,一看這個人很聰明。這什麼?這是說服力。我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這個形象感動了很多人。跟我同年齡的人、比我小的人、年歲小的人一見到我,他們不問佛法,問什麼?「法師!你怎麼樣保養身體的?」

  我這次到日本、到韓國也遇到很多人來問我,他們小我兩三歲的,站在我旁邊,跟我兩個一比,一般人都能看得出來,好像他比我大個兩三歲;還有一些人站在我面前,其實小我一兩歲,看起來大我十歲都不止。這些人看到我的時候很有興趣,問我怎麼保養的,我告訴他: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修清淨平等慈悲。生活簡單有規律,你就不容易衰老。為什麼?你常生歡喜心。這就講到要學佛,佛不老,菩薩不老,我學佛、學菩薩那就是學不老,這大家很開心。所以我們不能搞佛學,搞佛學沒有用,搞佛學會老;要學佛,這兩個字要顛倒過來,學佛才真正有受用。佛從哪裡學起?從「淨業三福」學起,這樣我們就介紹他了;從《十善業道經》學起。在中國我們要推薦的,從《了凡四訓》學起、從《感應篇》學起,這個重要!那個沒有學佛的人,「佛經從印度傳來的,這不是我們中國東西」,《了凡四訓》是中國的東西,《感應篇》是中國的東西,我們不學外國的,我們學中國東西,中國聖人的著作。給你講經,我給你講《六祖壇經》,那完全是中國的東西,那不是從外面翻譯過來的。給你講中國古代祖師大德的作品,《大藏經》裡頭很豐富,這些都是屬於正法。要用正法接引大眾,要用正法教化大眾。

  末後這一句『毘盧遮那境界力』,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毘盧遮那是法身佛,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法身佛沒有形相。是不是真有?真有,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我們六根都緣不到。不但是眼耳鼻舌身緣不到,意都緣不到,想都想不到。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虛空世界是它的相分,是它的現相,剎土眾生也是它的現相;但是剎土眾生這個裡面,又加了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頭,所以就變成十法界。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何以變得這麼複雜?那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住報土,唯佛一人住淨土,淨土就是一真法界。現在我們希求的、要做的,怎樣把無量無邊法界恢復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無量無邊的法界沒有矛盾,可以共存,沒有妨礙。真不礙妄,妄也不礙真,這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毘盧遮那,換句話說,自性性德在加持你,你才是這個大經的當機者,你才具足條件學習這部大經。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