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5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

  這一句是讚歎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夠利益眾生,水與火都可以利益眾生;一種是損害眾生。在經文裡面所說的全是屬於利益眾生的,對於損害眾生的就沒有說,表法裡面也是這個意思。『皆能示現』,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知道他們不僅是法身大士,實實在在說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來示現的。『種種光明』,就是種種智慧、種種權巧方便,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種類非常複雜,念頭無量無邊,他們的身口造作也是無量無邊。如果沒有種種智慧,不但不能夠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往往還成就眾生造罪業,那就錯了,就好比水火損害眾生的意思。這個用意很微妙,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要有真實智慧,才能夠令眾生得利益。否則的話就損害眾生,讓他不知不覺當中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特別是在佛門裡面。

  佛門裡面最常見的盜三寶物,這個罪過很重,《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薩告訴我們,你破戒墮阿鼻地獄,佛菩薩都有能力來救你;盜三寶物,佛菩薩沒有能力救你;可是盜三寶物是太容易犯。剛才李居士告訴我,跟我們大家說寺廟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種種機會做偷盜的行為。李居士也能示現種種光明,把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們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來。盜三寶物裡面包括侵損常住,侵是侵犯,損是損耗,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覺會犯。所以嚴持戒律這樁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圓滿談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夠做得到。

  我們舉個小例子說,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他在機關服務,他是公務員,機關裡面公事上用的信紙、信封很多。那個信紙、信封是給你辦公的,可是許多人把它拿來寫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須要的東西,用這些信封來包裝,把它當作紙袋子來用,這很平常。這算不算盜三寶物?算,就是盜三寶物。所以他每次去領信紙、信封,當然他是一個佛教徒,不會領得很多,決定不會浪費,浪費都有罪過。他領了一定要向他的長官報告一下,我今天領信紙、信封,有一些我要寫私人信件;長官嫌他囉嗦,每次領都要講一句,嫌他囉嗦。他說,我不能不囉嗦,你不答應,我就犯偷盜戒。這是普通機關,侵損偷盜罪還小,輕!沒有三寶常住物來得重。可是今天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常住物不愛惜,對自己來講,淺而言之,折福,你的福報就這麼樣報掉;深遠的觀察,將來一定墮惡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過這個罪業。經典裡面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看了、讀了,耳邊風,沒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養的,四眾布施的,來得容易,所以愛惜的心很難生起來。

  在近代,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過去有一個老師,周邦道先生。晚年學佛,在台灣,他那個時候做考選部政務次長,就是相當第一副部長。公家配給他有汽車、有司機,家裡面給他裝電話,他的兒子、媳婦、孫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轎車,公家給他車他不坐,他去坐巴士,從台灣來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車,辦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車子。電話,不是公事決定不用公家的電話,外面朋友打給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給別人。為什麼?浪費國家的財力。這樣的公務人員,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大概找不到第二個。生活非常節儉,收入養活一些窮困的親戚朋友,他一生幹這個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蓮社有兩個同修來看我,給我談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紀念的時候夢見老先生,老先生告訴他,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看看娑婆世界這些人苦不堪言,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女婿也沒有皈依,對佛教相當的陌生,經過幾次夢到之後參加追悼,誠心誠意的跟著大眾念佛,現在逐漸進入狀況。所以真正明瞭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看看出家人造這些罪業,實在講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說,果報各自去承擔。

  我過去在台北也常常勸勉大家,現在大眾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電話聊天,一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太過分了,哪有那麼多廢話說?如果是國際電話,那就更可怕,這都是屬於偷盜,都是屬於侵損常住。所以我勸大家盡可能利用傳真,傳真比電話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寫上五張紙、六張紙,傳真的時間不過二、三分鐘,它的計算費用傳真跟打電話完全相同。電話裡面辦事有的時候說不清楚,對方還產生誤會,傳真有文字,不會產生誤會,盡可能利用傳真,不用電話。你能夠替常住節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費一分,你造罪,諸如這一類的事情太多了,不勝枚舉。總要自己提高警覺,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積功累德,經上講: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現種種光明」,就是示現種種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後這一句,『令諸眾生熱惱除滅』。熱惱就是煩惱,心煩全身都發熱。這一句就是講惑業苦,智慧光明可以斷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斷惑,方便能斷貪瞋,這是兩種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學佛,不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日常生活當中,一個月他用多少錢?比小學生用的還少,他一個月只用十二塊錢。我們出家人要用的超過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的期間,那是十年那麼長的時間,李老師規定,一個月包括我自己吃飯、生活所有的費用,他說你決定不能夠超過一百五十塊錢,那是台灣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新加坡錢比較,在那個當時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塊是台灣的十二塊。他給我限制不可以超過一百五十塊錢,他說如果你超過一百五十塊錢,你就不是出家人。我們過最低的生活水平,決定不敢浪費。自己過去生中沒修福,沒有福報,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從哪裡來?

  現在大家看到我有這麼一點福報,學了佛以後才懂得這個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省的決定節省,決定不會浪費。講經的時間久了,認識人多了,當然供養也就多了,我把這些供養拿去印經書。我在早年的時候,這些供養做三樁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經書,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醫藥,我只做這麼三樁事情。經書印得很多,跟大家結的緣很廣,法緣殊勝是這麼來的。早年,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印《華嚴經》,那個時候一套成本是台灣錢二十四塊,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開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裝十二冊,一冊兩塊錢。我在平常用錢的時候,我用兩塊錢我都會想一想,這兩塊錢如果能省下來就多印一本書,所以怎麼敢浪費?希望我們的法寶普遍的流通。現在除了經書之外,我們做的有錄音帶、有錄相帶、有CD,許許多多東西都在流通,最近發展的網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約束到最低的水平,我們這個日子過成習慣,就過得很舒服。

  我們看到別人在享福,我在種福,我現在不要享,我要種福。福報什麼時候享?古大德教導我們,也不是來生享,這一生臨命終時候享,那是真的福報。臨命終享什麼福?沒有病苦,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臨命終時享這個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報。只要有福的人,縱然一生當中沒有接觸過佛法,只要臨命終時候有福報,這個福報就是神智清楚,沒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十念就決定得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決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願意去就行。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他最後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後那個念貪圖世緣,反而不能往生,這種人很多。或者是臨終病苦昏迷不醒,別人幫他助念,他都聽不見,這不能往生。還有一類業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聽到念佛就討厭、就排斥不能接受,當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決定隨業流轉,這我們要曉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很不容易抓住,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火神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主風神:

  【復有無量主風神。】

  這一句是說出數量,團體的類別。『風』,諸位都知道,風也能利益人,也能損害人。溫和的風我們感受到很快樂,如果來颱風、龍捲風,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傷害,所以水、火、風能利益眾生,也能損害眾生。此地表法表什麼?表各種運動。因為風是動的,不動就不叫風。佛法裡面給我們講基本的物質,現在稱之為原子、電子、基本粒子,一切物相都是由這些東西組合而成的,這是基本的物質。佛叫它做四大,四大實在講就是基本物質它的四個現象。四大裡面有風大,風大就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由此可知,風的意思是表一切活動,我們現在社會裡面所謂的運動,各類的運動都是屬於這一類。主風神要落實在我們現前社會,就是主持各種各類運動的專門人才,這些人都算是主風神。在佛法裡面,也和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遍移風俗習慣,做這些潛移默化的工作,也算是主風神,是這一類的。懂得這個道理,在今天我們講演藝人員,這些表演的,演藝人員他們也屬於這一類。所以這一類裡面包含的範圍很廣,甚至於還包括政治裡面一些運動,只要是一種運動,都可以包括在這一類,就是這一類裡面包括很多種、很多類。我們現在看上首表法:

  【所謂無礙光明主風神。】

  凡是風都有『無礙』的意思,如果有障礙它就不能活動,必須沒有障礙它才能展開活動。從德號裡面有光明兩個字,再連上無礙,這個意思就是佛常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所應用的範圍就廣。這是「無礙光明」表的意思。第二尊:

  【普現勇業主風神。】

  『業』是造作,『勇』是勇猛,能普遍示現。這裡面的意思明顯的告訴我們,這些主風神能夠隨類化身,隨類化身就是「普現勇業」。他們看到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裡面沒有障礙、沒有畏懼。應當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表這個意思。這個意義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體會,如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能讓我們自己的生活與法相應,與無障礙相應,與普現相應。第三尊:

  【飄擊雲幢主風神。】

  我們在德號裡面所看到的全都是動相,『飄』是動,『擊』也是動,『雲』也是動相,『幢』是高顯,非常明顯;這個動不是暗中在動,非常明顯。尤其「雲」這個字表法,它表的是非有非空,表空有不二、理事不二,表這個。「飄」,裡面有廣的意思,表願;「擊」,表行的意思。實在講這兩個字裡面就是含著大願大行,唯有願行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才能夠成就無上的佛法。第四尊:

  【淨光莊嚴主風神。】

  淨光、莊嚴前面都曾經看過,但是它們的類別不相同,此地是主風神裡面講的淨光莊嚴,名號相同,意義跟前面不相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有一切活動當中,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要與清淨心相應,這種活動對社會是有利的,對眾生是有益的。如果沒有智慧,心不清淨,或者是為自己的利益,為一個小團體的利益,蠱惑群眾,對社會產生破壞,罪過就無量無邊,他與淨光相背了。由此可知,佛法,我們把它總歸結,你在這個經典裡面細細去觀察,把它總歸結起來都離不開智慧,所以佛法可以說高度智慧的方法,高度智慧的享受,高度智慧的生活,句句離不開智慧,句句離不開清淨,這才是莊嚴。莊嚴這兩個字,簡單的講就是美好,通常我們也用真善美慧來解釋。可是在世間法裡面,真善美慧,說實實在在話有名無實,唯獨佛法裡面落實。你不懂得佛法,不知道修學佛法,真善美慧四個字只是你嚮往而已,決定不是事實。學了佛之後這才明瞭,你能夠用清淨光明莊嚴自性,莊嚴自身,莊嚴生活環境,然後再擴大莊嚴虛空法界。第五尊:

  【力能竭水主風神。】

  『竭水』是把水吹乾,通常這水講海水,能將大海水吹乾。這是說運動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我想這個我們不必多說。過去我們可以在歷史上讀到,現前我們在世間許許多多的地區裡面,自己要仔細觀察也能夠看得到,社會上所謂風雲人物。為什麼叫風雲人物?因為他的活動能夠影響整個社會,能夠影響許許多多眾生,這才稱之為風雲人物。他有這麼大的力量,能夠激發震動許許多多的人心,這是取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推行佛陀教育,又何嘗不是個運動?這也是個大的運動,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來推動這個運動。佛入滅之後,由他的學生代代相傳,繼續不斷在推動,這個推動完全是正面的,利益社會大眾的。經上講「力能竭水」,這水是什麼?水在佛法裡面是表貪心,確實唯有佛法才能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覺悟之後才能斷貪瞋痴。他的能力能夠斷貪,瞋跟痴自然就斷掉了。我們連續讀的這幾段經文,這幾段經文就是講貪瞋痴,水是貪、火是瞋恚、風是愚痴;風是不守規矩,亂動,愚痴就亂動了。講水,經上講三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你看貪多厲害,講了三類。瞋恚是主火神,一類;愚痴是主風神,也是一類;唯獨水說了三類,這很有道理。

  大乘菩薩修學的總綱領就是一個布施,六度統統是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布施是對什麼?對慳貪。所以把煩惱、惡業整個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貪」字。你為什麼會瞋?貪不到才瞋,如果貪到你就生歡喜心,你就不瞋了。你會瞋、會貪都是因為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才造這個惡業。所以貪如果要是斷掉,瞋跟痴統統都破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清楚的。然後你真正想用功,你從哪個地方用起,你也就心裡有數,如何對治我們的貪心。不但在世法裡面不起貪心,在佛法裡面也不起貪心,你能夠有這個認知,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錯誤行為裡面第一個是貪心。這個地方講主風神,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要把貪斷掉,連根拔除,那就是「力能竭水主風神」,跟這個名號意思就完全相應。必須要曉得貪煩惱的嚴重,貪世間五欲六塵,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貪圖佛法也出不了六道輪迴,什麼原因?佛教我們斷貪心,斷貪煩惱,絕不是教我們轉變貪的對象,你就搞錯了。不是教我們轉換貪的對象,要把貪心拔除,這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之多,說得非常詳細。

  我們念念真有心在這上下功夫,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就是古人講的你有個入處,你懂得怎麼修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歷代祖師大德示現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前面所講的示現種種光明,做出來給我們看。做什麼樣子?不貪、不瞋、不痴,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都能放得下,這就是「力能竭水」;放下之後,樣樣也能提得起,提起是為利益眾生,決定不是為自利。你有自利的念頭,你就有貪心。念念為幫助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這就是善巧方便。必須先放下,然後才能談提起,有絲毫放不下,都造成自己嚴重的業障。真正修道人要常常記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除了真正利益眾生之外,我們還有什麼事?沒事。除了利益眾生之外,我們還有什麼話好說?沒話好說,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得說的。由此可知,我們想學菩薩要真學,總得要學得幾分相似。不是利益眾生的,絕不起念頭;不是利益眾生的,絕不多說一句話;不是利益眾生的,絕不多做一樁事,你的身心才真正達到清淨自在,無礙光明現前。為什麼?你說為自己,沒有自己,哪有自己?我與我所俱不可得,我們的功夫才會得力。所以無事,無事就老實念佛,就對了。有事是凡夫,無事是佛菩薩,這道理總要清楚、總要明瞭;真正明瞭清楚就叫做看破。第六尊:

  【大聲遍吼主風神。】

  在大風的時候,我們聽到風有音聲。這個地方『大聲遍吼』是在種種活動之中,表示全心全力宣揚佛法,這是大聲遍吼的意思。「遍」不分種類,九法界眾生平等得度,不分種類。在人間來講,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別文化背景,不分別宗教信仰,以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將佛法介紹給大家。介紹佛法,我們常講,講了很多,隨機說法,要知道這個原理。我們今天弘揚佛法,為什麼不能夠度一些其他的宗教徒?就是因為不懂得隨機說法,你要懂得隨機說法,九法界眾生沒有一個不得度的。像佛菩薩的現身示現,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陀當年在世,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佛長的是什麼樣子?許多人見到佛陀,每個人說的不一樣。為什麼每個人看到都不一樣?每個人看到都生歡喜,跟自己一樣。所以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一個身體,那一個身體就是多變;白人看他是白人,黑人看他是黑人,這是妙相。我們這個相沒有辦法,不會變,不會隨著眾生念頭變。所以一切眾生看到佛,為什麼那麼親切,就這個道理,這是隨類化身達到極處。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什麼叫隨機說法。你是個信基督教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聖經》,沒兩樣,他就歡喜了。你跟伊斯蘭教的時候,《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古蘭經》,他怎麼不來學?不學也來看看,看看到底你跟我一樣不一樣。佛家講的話是真的,為什麼?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所說法無非是破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是福報,希求天堂、希求福報、希求永生,佛法統統都可以把這方法告訴你,一點都不假。你所希求的都能幫助你達到,這才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才能真正講到「大聲遍吼」,普度虛空法界一切不同種類的眾生。第七尊:

  【樹杪垂髻主風神。】

  這個名號的含義不太好懂。『樹杪』是樹的尖端,諸位仔細想想它代表什麼意思。我在過去講席當中講經,也曾經跟諸位做過多次的報告,佛的經典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特別強調,講經一定要講到現代化與本土化,聽眾才能真正得利益。雖然我們是現代的講法、本地大眾需要的講法,也絕對不違背教義,你才沒有講錯。如果違背教義,那是魔說,不是佛說,決定不違背。我曾經勸導講經的法師們、大德善知識們,無論在家、出家發心講經的,我們要明白一個原則,佛經一定要了解它的義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則,你只要把這個掌握到,經怎麼講法沒有一定。我們可以從註解裡面去觀察、去研究,現代註解,佛經註解最古的是漢朝時候,每個朝代都有許許多多人給佛的經論作註解。你怎麼觀察法?最好選擇一部經。在中國大眾最歡迎的、讀誦最普遍的,無過於《金剛經》、《普門品》,這兩部經家喻戶曉;自古以來這兩種經的註解也特別多,非常豐富。你細心去觀察,漢朝人怎麼講法,他那種講法必定契合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機。你再看看唐朝註解,他怎麼註法,他跟前人註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這些。唐朝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漢朝人不同,所以講法就不一樣。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細去觀察,然後你就恍然大悟,我們知道經應該怎麼講法。

  正如同一棵樹一樣,經典是什麼?經典是樹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主幹,這叫本。經典是根本,講解是枝葉,枝葉沒有離開根本。我們觀察這棵樹,千年的老樹,有沒有從前的枝?有,從前的老枝還在。老枝上又發新枝,年年發新枝,年年生新的葉,年年開新花,根本還是一個。枝幹也許能夠維繫很多年,可是花跟葉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樣,推陳出新。你要是懂這個道理,你就會講經,你講經就會契機契理,不會把經講錯。如果你離開根本,那叫魔說;這就是離開了原理原則是魔說,那不是佛說。雖不離根本,不懂得推陳出新,那叫閒言語,為什麼?不契機。所以有不少學講經的大德們,拿著古人的註解來講,完全照著註解來說,所謂是照本宣科,這個沒有離開根本,但是不契機。

  你要是依唐人的註解跟現代人講解,那是什麼意思?叫現代人去作唐朝時候人,這行不行?不行,講不通,現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麼會一樣?現代人生活跟那個時候也不相同,拿那個時候的註解,現在人不能接受。雖然沒有離開根本,那是過去的枝葉,不是今年新發的,所以沒有用。樹苗、樹梢就是表今年才發的新葉,今年才開的新花,它決定沒有離開根本,不但沒有離開根本,連枝條都沒有離開。要懂這個道理,然後你那個經就講活了,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註解要不要參考?要,參考能啟發你、幫助你開智慧。而且讀古人的註解,了解那個時代的狀況,那個時代一般的意識形態,他們的思想見解,你就曉得這個法師這種說法對治他們的。就如同我們看處方,就知道那個人害什麼病,就這麼個道理。所以經典一定要活學活用,你才能得真實利益,這一尊菩薩的德號就表這個意思。下面一尊第八尊:

  【所行無礙主風神。】

  特別是這部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說明,《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古時候很多人稱這個經叫「大不思議經」,不可思議。清涼解釋不思議就用四種無礙來解釋。理無礙,本經所說的理,圓融到極處。不但在佛法裡面沒有障礙,我們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任何一個宗派在《華嚴經》都是圓融的,沒有障礙、沒有衝突,真正是大圓滿。在事上講也沒有障礙,事是事相,事相是從理裡面變現出來的。理無礙,事哪裡會有障礙?事是指萬事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是沒有妨礙。再深入的觀察,理事無礙,理事交融,理裡面有事,事裡面有理,也是無障礙的。我們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以為什麼?以為理事有障礙,其實它沒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沒有障礙,事跟事的交融也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這是不可思議達到極處,事事確實沒有障礙。

  他說的四種無礙,在我們凡夫這四種統統都有礙。礙從哪裡來的?世尊也是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出來了,妄想、執著。說個妄想、說個執著,這裡面還有個分別,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的。妄想分別執著才產生許許多多的障礙,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不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一真法界。理事無礙,權教菩薩證得,但是他事事還是有礙,沒有能達到事事無礙。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可以證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證得。超越十法界,這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無礙了。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能夠盡虛空法界普遍示現色相,他就能夠現身。這是屬於事事無礙,隨類現身,能現無量無邊身。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薩就做到了。這是講到「所行無礙」。

  這一句我們現前應該怎樣來修學?其實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就不難了。我們如果能夠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所行也就無礙。我們今天為什麼處處都有障礙?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錯了,為什麼?那就變成理上有礙、事上有礙了。理上確實沒有礙,事上也確實沒有礙,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個障礙出生在哪裡?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別執著。自己分別執著捨掉,哪裡還會有障礙?要懂這個道理,這才真正自己曉得修行著力之處在哪裡。我們修行不是為別人修行,為別人,佛菩薩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脫,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這一切境緣當中必然是有順有逆,順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己成就了。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我自己錯了。你能夠這樣回光返照,能夠在這個地方觀察,用功夫,做一個轉變,你就入無障礙法界。

  古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我們為什麼跟別人處不好?一定要自己檢討自己,不要去怪別人。我們看看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歷代這些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他們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覺。境緣當中如果有不清淨的,他默默的退出,離開,絕不參與,這是正確的,永遠還是保持清淨平等覺。所以他在境緣裡頭,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也絕不生懊惱,永遠保持清淨,他知道進退。進退都是佛法,進退決定與根本的教義相應,與戒定慧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我們沒有見到過,諸佛菩薩跟人家有爭論的,沒有聽說過。他教給我們忍讓,忍讓是對凡夫講的,在法身大士忍讓這個念頭都沒有,他做得那麼自然、那麼自在,進退自如,真是「所行無礙」。這些地方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人能夠常常回過頭來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國古大德裡面第一個榜樣,這是歷代都尊崇的,舜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輕的時候,那個生活環境多麼惡劣,但是他從來沒有看到別人的缺點,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過自新。到最後把他一家人,他的後母,他後母生的兒子,他異母的兄弟,全都感化過來;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鄰里鄉黨。以後這個事情被堯王知道,堯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是大聖人。所以堯王召見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讓給他。一定要做自己認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過失決定在我自己這邊。為什麼?外面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有什麼問題?問題決定在自己這邊,這是佛法講的大道理。你明白這個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從哪裡修?修行從自己起心動念處修。念要純正,念不能有一點邪惡,有絲毫邪惡摻雜在其中,縱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後還是要失敗。如果你果然是真誠、清淨,雖失敗,後來會成就;你的失敗是暫時的,你最後決定成就。這是講到「所行無礙」。第九尊:

  【種種宮殿主風神。】

  『宮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著重在『種種』。「宮殿」表法我們簡單的講就是慈悲,用現代的話來說,愛護、關懷、幫助,這都是宮殿表的意思。「種種」,這裡面就有學問,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那是無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這個意思都在種種裡面。不但是佛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種種根性不相同,用現代的話說,種種背景不相同,種種意識不相同,種種生活習性不相同,乃至種種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種慈悲行不通。慈悲裡頭也要分種種,關懷也要分種種,幫助也要分種種,你才能夠把一切眾生都應付得妥妥善善。同樣是個關懷、是個愛護,對甲表的態,對乙就不行,就不適用。如果我們要用最明顯的例子來跟諸位說,我們對一個尊長,跟對一個二、三歲的小朋友,表態能一樣嗎?真的是愛護、關懷、幫助,不一樣。小孩可以摸摸他的頭,對尊長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頭,這是種種的意思,你就曉得這一切眾生是多麼複雜。你不懂得種種善巧方便,你是一個態度,會把事情搞糟,這裡面就沒有智慧。所以舉一個例子,諸位從這一個例子裡頭,你就要能夠體會這個事情確實是很複雜,如何把這個事情做圓滿,真的不容易,這是對人。

  再回過頭來對自己,對自己也是這麼複雜。我們成長過程期間不一樣,我們也是從兒童、少年、青年、壯年,也是經歷這個過程。每個過程裡面,我們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許許多多的挫折困難,遇到許許多多人事的變換。所以我們自己關懷自己,自己照顧自己,那個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變化,哪有一個一成不變的道理?這些都是學問。從哪裡學?多讀書、多歷練,在生活裡去鍛鍊,你才能學到東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裡面,實在講更是圓滿,但是佛法比較難一點,就是佛講話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說,他意在言外。像他說這些神眾名號,我們要不細心去體會,哪裡懂什麼意思?你還不看著這些名字,張三、李四,點點名就算了,哪裡曉得這個名號裡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學習的,這是佛教學的手段,教學的方式;處處教我們細心體會,這樣才能開智慧。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慣了,佛用這個方法把我們這個過失改變過來,細心觀察才能看出每個名號裡面都含無量義,每個名號都是我們現前的學處。我們到哪裡學?就在這個地方學。末後這一尊:

  【大光普照主風神。】

  『大光普照』,這個名字在前面都見過,但是他們類別不相同;這是在一切運動之中,一切活動當中。我們看這十尊菩薩德號的排列,他一開端「無礙光明」,以無礙光明開端,「大光普照」總結。總結裡面不離智慧,不離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有能力隨時契入華嚴三昧,得深禪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後得智才能夠起作用;這個作用對自己是大自在,對眾生就是大隨緣。隨緣就沒有障礙,對自己自在就沒有障礙,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我們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為求智慧這個念頭就是慧的一個障礙。要緊的是,在我們本宗來講,修清淨心。我們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華嚴三昧,一心不亂就是甚深禪定,一心不亂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進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能念一個小時,你就靜靜專心念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真修。諸位要曉得,我說這個真修就是這裡頭決定不能有絲毫夾雜,那叫真修。時間短沒有關係,你得真實受用,絕不夾雜一個妄念,絕不夾雜分別執著。在念佛堂要學自在隨緣,我們這個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縱然不能得到,淺的念佛三昧,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念佛三昧,不難得到。你得到的時候,自在隨緣你就體會到,身心輕安、快樂。不會說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樂,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覺,這是沒有契入境界。證明什麼?證明你的妄想雜念很多,你有昏沉、掉舉這兩種障礙,障礙你念佛,這是業障,進念佛堂業障現前。什麼叫業障?這就叫業障。但是這個業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這個障礙是決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學這個障礙是決定有的,你怕什麼?每個念佛人都是通過這個關口的,我們也要把這個關口突破,突破之後就自在了。後面這一句是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句話就不必多說了。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句:

  【皆勤散滅我慢之心。】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風是動,我們把它合現在所有的一切活動、運動,所以它的範圍很廣。大師告訴我們,它在表法是通表「方便無住」,所以有散滅我慢之心這個意思。這句經文,如果我們聯想到《金剛經》上兩句很有名的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這句經義非常貼切。我慢是大煩惱,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接著就是慢。慢從哪裡來?慢從痴來的,他要是有智慧就決定不會有我慢之心。這些菩薩們,「皆勤散滅我慢之心」,他們教我們,要把貢高我慢這個心要消滅掉。儒家對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但是他畢竟是三界之內的人,沒有超越三界的念頭,所以他對慢他不講滅,他講伏,伏住。《禮記》裡面講「傲不可長」,他只說到這句話。我們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長,要把它消滅掉。為什麼?只要有慢這個念頭在,貢高我慢,別人不如我,我比別人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問題才真的嚴重。

  出離六道輪迴基本的條件,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小乘阿羅漢為什麼脫離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是能變,六道輪迴是所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只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六道輪迴自然就不見了,還有什麼出不出?自然就沒有了。佛給我們講的這個道理,講得太清楚、太明白,我們細細的思惟、細細的觀察,明瞭之後,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裡面,生活是活動,在工作裡面,工作也是活動,風是代表動態,哪能不動?起心動念都是動,言語造作還是動。在一切活動裡面,把貪瞋痴慢捨掉,這就是主風神所表的義趣。所有一切活動,與智慧、與慈悲、與清淨、與善巧方便相應,那就對了、就正確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