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六卷)  2001/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二首: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這是須彌寶光道場神他的讚頌,他的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我們在讚頌裡面聽到他的報告,與他所修學的法門一對比,意思格外的清楚。護持道場總離不開服務,服務的項目雖然眾多,但是服務的宗旨決定是不變的,只有一個宗旨、一個目標,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因此以道場神的身分護持正法,念念都不離開這個宗旨。要怎樣做才能夠達到這個效果?總的來說,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學習道場神的同修們要常存如是心,念念當中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樣子;換句話,說我們的樣子不好、形象不好,不但是沒有修學道場神的法門,反過來看,麻煩就大了,你不是護持道場,你是破壞道場。

  怎麼說破壞道場?破壞佛法的形象,甚至於天天都在破壞,時時刻刻都在破壞,自己不知道。造作地獄的罪業自己決定不知道,如果自己知道,我相信不肯幹這個事情。在家的同修修三皈、五戒、十善,行門的大根大本,如何從我自己日常生活形象當中表現出來,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裡頭具足智慧、善巧方便。出家的同修你真正要想學道場神,我們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沙彌律儀》。這些基本的修學科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裡面為我們開示的,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沙彌律儀》在家同修可以學習。佛門的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不是出家身分,佛是不許可我們看的,我們就不要看;沙彌戒、菩薩戒,在家人可以看、可以學的。出家人受菩薩戒都是受梵網菩薩戒,在家人也可以受。「不犯威儀」就是指的沙彌戒裡面的二十四門威儀,如果我們不讀,根本就不曉得,犯了有沒有罪?犯了有罪。「我沒有念過,我沒有讀過」,那誰叫你受沙彌戒?你出家受三壇大戒,頭一壇你就受了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能不能受持、能不能做到還在其次,像蓋大樓一樣,蓋三層樓首先要蓋第一層,第一層蓋好了,才能蓋第二層,你就想一想這「沙彌律儀」是多麼重要!

  我們為了在家同學學習方便起見,淨宗學會成立,特別為同學們編了一個小冊子《修行守則》,我們這個小冊子的題名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最早這裡面的內容,除了我們淨宗提出修行五個科目之外,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第二個科目「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六波羅蜜」,第五個科目是「普賢十大願王」,這好記。怎樣落實三福?所以我們就特別節錄《沙彌律儀增註》,將這部書裡頭最重要的、要緊的修學方法節錄下來,附在這五個科目,一起印成一個小冊子,這是我們最初流通的。印成小本冊子,大家攜帶方便,這是屬於行經。

  佛家的經典分為四類,有教經、有理經、有行經、有果經,分為教、理、行、果,這是屬於修行的,一定要做的。這是往年我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編的,以後講解《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將《無量壽經》裡頭最重要的教訓,必須要做到的,在這部經裡面我們節錄六十二條,這個實在講不能再少了。在那個時候正好我們將《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美國、在台灣前後我們講過三遍,所以在這部經裡面節錄四十四條,合起來一百零六條,這是我們第二次編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二次編輯的是以第一次做為基礎,第一次編的我們沒有辦法落實、沒有辦法做到,第二次編的那就很難了。

  前面跟同修們說過修無師的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能說不能行,不能往生淨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得生淨土的只有二、三人而已,萬分之二、三,我們是不是在萬分之二、三之內?為什麼?不能行。我們想想有道理,李炳老講的話有道理,修無師講的話有道理。為什麼不能行?沒覺悟,天天在讀誦,天天在聽經,沒覺悟。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有聽眾聽了四十九年的,四十九年聽下來覺悟了,都有成就;還有聽了四十九年還不覺悟的,大有人在!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無論在哪個地方、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重視人權。提倡人權,老師不能管學生,父母不能管兒女。我往年住在美國,父母責備子女,有的時候輕輕的打幾下,這個小孩就在門口哭,鄰居就來問小朋友:「你需不需要我幫助你?」什麼幫助?帶他到警察局去告父母虐待他。父母要受處分,誰還敢管?於是在這種社會、這種情況之下,完全靠自覺,你自己不覺悟,你自己不回頭,別人不敢說,勸你那是真正關心你。但是古聖先賢教訓說得好,勸人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聽、不接受,決定以後不能再說,再說什麼?變成冤家對頭。

  所以我們往年追隨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中開了一個小班,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學生自願報名參加的。他來報名,直接向老師報名,李老師就告訴他:「你想參加這個班,如果你不對,老師會罵你,甚至於會打你,你能不能接受?」你說能接受,可以!所以他沒有其他的資格限制,也沒有年齡限制,就這麼一個條件,打罵你能不能受得了?所以對於真正好的學生,也就是真正想學,能夠接受老師罵他打他。我們看到老師常常罵這個人、常常打這個人,那個人學的東西最多;雖然答應老師這個條件,老師一罵的時候臉就紅了,這個態度就不一樣,老師看出來,以後再不會罵他一句。那他只有像旁聽生一樣隨堂上課,輪到你練習講的時候也都隨你,老師不過問。但是這種學生少,一、二人而已,大多數都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李老師辦這個班也只辦兩年,一屆,沒有辦第二屆,為什麼?沒有學生,到哪裡去找學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在外國住的時間很長,遇到許多同修常常來訴苦,兒女不聽管教,學生不聽管教,太多太多了!甚至於悖逆。我初次到新加坡,演培法師告訴我:好啊!我向他請教,我說:你老人家在新加坡這麼多年,高足的弟子有幾位?他告訴我,「現在沒有師徒」,我聽了這個話愣了一下,「現在只有朋友」;我明白了,你給他剃度,大家在一起共修,能夠彼此看作朋友,不錯了。你不能看他是徒弟,「我是師父」,你要有這個念頭,不是他錯,是你錯了。這個話對的,這才真正叫了解現實的社會,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契機了。對於徒弟、對於學生都能夠禮讓,不敢看作學生,不敢看作徒弟。看作朋友,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忍讓。

  佛門的倫理也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倫理是道,佛門的倫理就是佛道,佛道不存在了,我們學佛怎麼會沒有障礙?佛道不存在了,我們自己要認識,自己要明白,自己要回歸到道上,我不走歧途,我回歸到道路上,我有成就。老師把我看作朋友,我一定尊他為老師,我在台中十年,我是這麼作法。李老師謙虛,勸我依印光法師為老師,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教我也師事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怎麼學法?《文鈔》在,每天讀誦、思惟、觀察、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不認為我是他的學生,謙虛!真正是明理,自卑而尊人。他以這個態度對我,我們不敢以這個態度對他,我們決定是尊師重道,向他老人家學習,才能有今天這一點成就。如果不是認真努力向他學習,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他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給我們做出榜樣,讓我們見到、聽到、接觸到,永遠不會忘記。他真正能夠把自己的習氣、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完全遵循佛陀教誨。這一切一切都是這裡講的無盡的布施,對我們學習的後輩,這是真正的布施供養。佛如是,這些祖師大德們無一不如是。

  『無量剎土微塵等』,這一句是形容上面的『無盡』。佛菩薩、善知識布施的心等虛空法界,事雖然達不到,心達到了,心是圓滿的。在大乘教義裡面講,心圓滿,你的事就圓滿,也是等虛空法界。哪些人得到利益?佛家常講有緣之人,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人看到、領會到,向你學習;無緣之人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個種子,現在不能起現行,也就是現前不能得受用,這是金剛種子。什麼時候得受用?什麼時候你成就?哪一天你真的回頭,你真正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你成功了,你就有緣了。

  經天天要讀,如果有機會聽講,天天要聽,一堂課都不能夠捨棄,這是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如果自己要想成就,那你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搞太多了,諺語常講「貪多嚼不爛」,對我們修學沒有好處。我過去曾經勸不少同學們,「四弘誓願」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學兩個,前面兩條。「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大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要認真努力去幹。至於「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條到極樂世界再辦;沒有到極樂世界,我們暫時放在那邊。我們只做前面兩句,前面兩願我們做到了,肯定得生淨土。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學無量法門。一門深入才能真正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取淨土第一個條件。取到淨土之後,再廣學多聞,這個穩當,靠得住。現在如果搞廣學多聞,我們的心力分散掉了;換句話說,淨土這個法門當面錯過,那個損失沒有法子計算,這個道理要懂。

  修學經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修學的是哪個宗派,決定取淨土,你才不至於空過。往生淨土的利益太大太大了,頭一個利益是無量壽,你有無量的壽命,你才能夠完成廣學多聞。在我們這個世間壽命有限,大部經論一部都不能完成,何況其餘!你要學個十種、二十種、三十種,你所得的是佛法的皮毛常識,一門都沒有辦法通達。講到佛學常識你門門都通,所謂是門門通門門鬆,門門都不得力,你虧就吃大了。還不如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人家什麼都不懂,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就念到極樂世界,就親近阿彌陀佛。不生病,預知時至,幾個人能比得上?念佛往生這一種瑞相太多太多了。

  諦老還有一個徒弟,這個故事好像《影塵回憶錄》裡頭有記載。他有個鍋漏匠的徒弟,念佛念了三年,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那個時候諦閑法師還沒有出名,在觀宗寺裡頭做知客,這個徒弟往生是在鄉下一個小廟,站著走的。信徒到觀宗寺去報信,請諦老去給他處理後事,一個往返三天,諦閑法師到那裡去看他,他還站那裡站了三天。諦老非常讚歎:「你出家沒有白出家,你真的成就了。天下講經的法師比不上你,寺院叢林的住持方丈也比不上你。」哪一個人能夠走了之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都是近代的,距離我們並不太遠。

  我們看看人家,回頭再想想自己,我們還要浪費心機搞這些經教,恐怕耽誤了往生。不能往生,決定搞輪迴,為什麼?你見思煩惱不能斷,你就出不了三界,這個很現實。出不了三界,你的果報在哪裡?如果你五戒十善、沙彌律儀統統能夠做到,你不失人身,你來生會得人天福報。如果這些東西你做不到,五戒十善你都守不住,你都不及格,你來生肯定是三途。那就真的應驗佛門一句話:「地獄門前僧道多」。你為什麼會墮地獄?你破壞佛教形象,破壞佛教形象的罪跟破和合僧是一樣的。我們出家走到外面,就代表佛教的形象,外面人看到我們生歡喜心,這就是李老師常講的,我們替佛貼金,佛有面子。如果我們做得不如法,走到外面,人家嫌棄我們,我們就丟佛的面子,我們讓人家接觸之後對佛教失掉信心,甚至於毀謗佛教。你想想看,這個罪跟破和合僧有什麼兩樣?不但不能護持佛法,反而敗壞了佛法。佛法的興衰、佛法的護持,都在我們一念覺迷。如果我們迷而不覺,我們所幹的決定是破壞佛法的,是破和合僧的。真正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常常記住經典的教訓,不敢違背,這是真佛弟子。念念想著「依教奉行」,萬萬不可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地方講的都是總綱領、總原則,細行太多、太繁瑣,自己要能夠想得到。

  『須彌光照菩提神』,他懂得;『憶念善逝心欣慶』,「善逝」是佛的十種德號當中之一,佛的十號他為什麼不用別的佛號要用「善逝」?總有意思在。他為什麼不用如來?為什麼不用世尊?為什麼不用佛?在這裡用「善逝」,都有用意的,跟前面一首偈「故獲如空大功德」,你們想想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修學一切善法,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能著相,善逝是不著相。內不著相,外面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善」;內裡頭痕跡都不染是「逝」。內裡面有執著就錯了。善逝成就無量功德。如果只有逝沒有善,消極。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不幫助眾生,眾生事情與我不相干,有逝沒有善,有體沒有作用。體用一如,體用不二,所以佛法是積極行善,心地一塵不染。世間人行善都要講求報酬,要有好處他才做,沒有好處他就不做了。佛法不求報酬而積極在做,做得比世間人還要認真、還要圓滿,這是什麼力量?覺悟的力量。為什麼?覺悟之後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諸佛如來服務,就是為自己性德服務,為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脫服務。這個比那個利害,力量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世法裡頭所有動力都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善逝意思很深。第三首偈: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雷音幢相道場神,這是他的讚頌、他的報告,前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醒著為眾生說法,夢中也為眾生說法,這個弘法周遍一切時、周遍一切處,我們看他這個偈頌,要發心學習。

  『如來色相無有窮』,「色相」用現代的話來講,形象,在一切時在一切處,我們不能不重視自己的形象。說法要懂得觀機,也就是說大的時代。古時候的社會是封閉的,因為交通不方便,資訊通訊不發達,古時候沒有郵局,書信往來一定是有親戚朋友到那一方,寫一封信託他帶去,相當不方便。從前交通工具是馬車、帆船,這是快捷的交通工具,富貴人家才能享受,一般平民走路,交通工具就是步行。過去在抗戰期間,我們跟日本人打仗這個八年,八年我走遍江南十個省,怎麼走的?走路走的,步行,一天最多走一百二十里,現在六十公里,最少的六十里、三十公里。通常一個星期走五天,休息兩天,每天都在走路,行李自己要背在身上。我們那個時候作學生的時代,自己的換洗衣服,自己讀的這些書本,還有一個被子,還有一個蚊帳,這不能少的,每天背著這個背包行李走路,平均大多數的時候是走八十里到一百里,走了十個省。因此社會是閉塞的,確確實實有不少人生長在農村裡面,一生連縣城都沒有去過,真正是老死不相往來,他的生活空間很小。生活空間小,你就曉得心量就小,思想是保守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在那個環境裡面,弘揚佛法什麼最適合?小乘,小乘是保守的,會被大眾尊敬。

  今天社會不一樣了,大家眼界大開,為什麼?世界各國他都去遊覽一下,觀光旅遊,大開眼界,心量拓開了。現在講小乘、講保守的,人家聽了搖頭沒有興趣。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末法時期弘法利生要用大乘,為什麼?大乘是開放的,大乘確實民主自由開放,這是大的環境,我們曉得哪一種契機。但是大環境裡頭也有特殊情形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也有很保守的,在從前那種封閉社會裡也有心量很大的,都要認識清楚,然後講經說法才會契機,才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道場神偈頌第三首: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這首偈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可是意猶未盡。前面講到說法要觀機,觀機確實是大學問,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要觀時、要觀處、要觀人。人、時、處常常在變化,同樣是一個人,年輕跟年老對於許許多多的問題看法不相同;在工作的時代跟退休的時代,心理和生理的狀況也不相同,所以真正做到契機契理,絕對不是一個簡單事情。

  『乃至夢中常示現』,清醒的時候他不能覺悟,可以在夢中示現。這個例子有,中國傳奇小說「黃粱夢」,這是一個道士教化一個秀才,都是用夢中示現,讓他覺悟,讓他捨棄紅塵,發心去修道。以這種方法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可以說常常有,但是有能覺悟的,有依舊不覺悟的,認為什麼?「這是夢,夢是假的,哪能當真?」一笑了之。但是它有沒有效果?一樣有效果,為什麼?夢中這些事也落在阿賴耶識,真的是一歷識心,永為道種。夢中示現,我們普通人做不到,那得有相當功夫的人他能做到,在一般講相當功夫大概總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這樣功力的人可以。在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當中,相似即佛有這種能力;觀行即佛那要高段的,觀行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大概有這個能力。天人有這個能力,鬼神也有託夢給人的。這些事情古今中外我們常常聽到,在筆記小說裡頭我們也看得很多。

  『變化周流一切剎』,我們要學,我們怎麼學法?善巧方便。在哪一種場合,面對著是哪一種根性的眾生,我們知道,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歡喜接受,慢慢的幫助他親近聖賢的教學。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把聖賢教誨遺忘掉了,迷於現代科技。聖賢的教誨確實有益於我們身心的健康,有益於家庭的和睦,有益於社會的安定,有益於世界和平。這些果報都是一切大眾所希求的,找不到方法,不知道方法在聖賢教誨之中。我們以什麼樣的善巧方便突破他的疑障、他的疑惑障礙,能夠讓他歡喜接受,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他對於聖教生起信心,再幫助他深入聖賢教誨,我們希求的安和樂利的社會就能夠實現。特別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的豐富,真的包含了現在世間多元文化,很值得我們深入的一個學科,『雷幢見此生歡喜』。第四首:

  【昔行捨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雨華妙眼道場神他所修的法門是「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他修的這個法門是修布施。凡是道場神決定離不開布施,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會跟布施波羅蜜連在一起,就是現在所講的服務。『昔行』,過去生中,如果就現實來講,我們過去多年沒有學佛不懂得,學佛之後就學布施、學放下,修『捨行』。我們也學了很多年,在修這麼多年當中,有沒有心得?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深受真實利益?你的布施、放下,如果與佛菩薩教誨相應,你一定深受利益。利益最明顯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最明顯的。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如果確實發現自己智慧增長,過去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看得不很清楚,現在一接觸就清楚、就明瞭,這是我們修行效果成績現前了。如果修了很久,沒有這個績效,那不能不檢討,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錯誤,不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定是方法上錯誤,否則的話不能沒有效果。這個效果我們從迷悟上來說,煩惱是迷,煩惱輕了智慧增長,苦這種感受少了,樂多了,離苦得樂。諺語常講「心安理得」,理搞清楚明白,心就安,心安就樂、就自在;理路要搞不清楚、搞不明白,決定是疑惑,惑是迷惑,對於一切事物懷疑迷惑,你怎麼會不做錯事?你怎麼會不造業?你造業哪裡有樂的果報?道理就在此地。

  要常常檢點,常常發現自己確實有進步,你就多想想,去年跟今年,上半年跟下半年,上個月跟這個月,這個要常常想,在這裡檢驗自己修行的成果。這是從內在的反省檢驗。從外面也很重要,不能把外面疏忽,外面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比從前真誠?是不是比以前慈悲?是不是真正能夠關懷別人、幫助別人?特別是跟一切人事物接觸的時候,懂不懂尊重?懂不懂敬愛?清淨心有沒有?平等心有沒有?再看別人對我們的回報,我們雖然不希求回報,因為這裡能看到成果。我們以愛心對人,別人以愛心對我;我尊重別人,別人尊重我,從這個地方都是檢驗自己修行成果。如果成果不佳,那我們就要反省,我決定有錯誤,我以善心對人,為什麼別人還埋怨我?我要自己認真檢點反省,改過自新。果報跟因行是相應的,我們的信心當然就更具足,我們做得沒錯,果報確實能收到。可是也有一類業障深重的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對他怎麼好,他還是懷疑,他還是有成見。不要緊,慢慢來,假以時日總有一天生起感化的效果,決不是一時,也絕不是短時。我們想到古代舜王那樣的真誠,感化他的家人還要三年,不是三天三個月就收到效果,這才叫真正慈悲,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果我們沒有舜王這種耐心,沒有舜王這種行持,我們菩薩道就難行了。常常要檢點,從自己心行上下手。

  『能捨難捨眼如海』,菩薩的德號是「雨華妙眼」,這是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器官裡頭最重要的是眼睛,沒有耳朵還好,沒有眼睛實在是太不方便,寸步難行。所以沒有一個有情眾生不愛惜自己的眼睛,捨眼是最難的。如果有人問我們頭部的器官他需要,你想想看,你願意給什麼?給個耳朵、給個鼻子,你總不會一開口頭一個給眼睛,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眼睛當作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最寶貴的。眼能捨,我們身上器官還有哪個不能捨?難捨能捨,這是做一個比喻,這個難捨。

  「如海」,那就更難了,捨的次數多,不是一次兩次。實實在在講,菩薩這種教導,是成就我們自己的。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入佛門的方法,這是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的出家人,也是真正善知識。我知道佛法殊勝,我知道佛法好,也是很急,怎樣能夠讓我契入這個境界?章嘉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捨。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簡單明瞭教給我要修捨,為什麼?破我們的根本煩惱。諸位要曉得,煩惱雖然無量無邊,它有根,那個根是什麼?貪,貪而無厭。你想想看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如果想的都能夠得到,他怎麼會生瞋恚?他為什麼會貪心?那是愚痴,那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看得破」是破愚痴的,「放得下」是破貪瞋的,這兩句話把三毒煩惱破掉了。而下手就在布施,從這個地方入門。

  章嘉大師說的布施,就是此地講的行捨,我們要修行這個法門。我們要護持諸佛如來的法,要護持一切眾生的法,要護持自己的法,你不能放下、不能看破,這個目標你永遠達不到,你的心願永遠不會圓滿。什麼時候得大自在?什麼時候得真解脫?每一位護法神、每一位道場神,我們看到前面神眾太多了,每一個人所證得的「解脫門」,看得破,這個結解開了,放得下就脫離了,你就得大自在。看破是明理,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佛給我們講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身都能夠捨,何況身外之物?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不是為自己,那你就是捨身。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你沒有捨,為自己種種享受,你沒有捨。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貪瞋痴慢放下了,統統都放下了,對於自己來講捨盡了,真的看破放下,徹底放下了!但是這個身體還在,身體還健康,還能為眾生服務,我們就捨身為眾生服務。

  『如是捨行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沒事了。為眾生有沒有事?為眾生也沒有事了,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天天在這裡做是無作,我們每天在這裡上課、每天在這裡講經,無說!無作!無作天天作,無說天天說,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說跟無說是一也不是二,這是自在,這是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在這個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常講的遊戲神通、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掛。為什麼?有自己才有憂慮牽掛,你沒放下,你才有憂慮、才有牽掛;果真放下,哪來的憂慮,哪來的牽掛?

  果然有自己一絲一毫的執著分別,你就得不到自在,你就得不到解脫。解脫是智慧現前,解是智慧現前,脫是煩惱永離,這兩樁事情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章嘉大師教我這兩句話,我從這裡頭領悟。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種東西在交互的運用,你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幫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之後,再幫助你放下一分。就是這兩個東西交互在運用,相輔相成,一直到圓滿菩提。所以如果要問菩薩修行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看破放下而已矣!這個事情要真幹,看破一分你真的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增長,智慧增長的時候又能放下一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分分斷,什麼叫斷?分分放下了。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如是捨行為眾生」,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為什麼?如果不是為眾生,是為自己修行,遲一天早一天無所謂,自己的事情。早一天成佛也好,晚一天成佛也無所謂,換句話說,勇猛精進心發不起來,自己容易懈怠懶散。如果要為眾生,他就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吃一天苦頭,要多受一天災難,這就不能不精進了。諸位讀過《地藏經》,《地藏經》上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是知道自己的親人墮在地獄,受極大的痛苦,自己早一天成就,親人早一天離苦得樂,自己晚一天成就,她就在地獄裡多受一天苦。救拔的心切,這樣才推動她的勇猛精進。

  我們學佛為什麼沒有這種勇猛精進力?我們的家親眷屬還不錯,沒有遭這個大難;或者是家親眷屬過世了,我們也不曉得他在哪一道。真正曉得他在地獄受苦,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去修行,會坐立不安,一定要幫助他脫離苦海,我們心才能放下,道理就在此地。他們的緣分好,遇到佛菩薩把她親人去處告訴她,她親人現前狀況告訴她,她心裡難過。再告訴她幫助親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她又能依教奉行,又能勇猛精進,「如是捨行為眾生」。那我們想想,我們雖然家親眷屬情形狀況不知道,你又沒有看到餓鬼地獄眾生,佛菩薩也沒有告訴你這些人是你什麼人,其實佛菩薩在經教裡都告訴我們了,「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聽到這兩句話怎麼辦?

  地獄裡頭受極苦的眾生,佛告訴我,是我過去生中父母,也是未來諸佛。光目女、婆羅門女只救她自己一個母親,今天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父母兄弟、親人都淪落在三途惡道,又何嘗不是以非常殷切的心等待我們去幫助?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幫助他?告訴諸位,果然萬緣放下,清淨心中一念不生,你就幫助他了。為什麼?你的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就放光,這個光突破了六道的界限、突破了十法界的界限,一切眾生看到這個光都能離苦得樂,這個光跟佛光沒有兩樣。所以自行原來是利他,為了利他,自己才真正用功辦道。不是為眼前這些眾生,眼前眾生數量少;起心動念為九法界眾生,為三途極苦眾生,我們發這個心,念念不捨,念念不忘,自然得諸佛護念。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沒有神通道力,沒錯,你我都是凡夫,當然沒有。這心一發,這個心是真的,念念相續,你自自然然得到諸佛護念,自自然然得到諸佛本願威神加持。沒有智慧,突然智慧開了;沒有能力,突然好像什麼都不困難了,什麼疑難雜症到面前都能解決了,誰的能力?諸佛菩薩的加持。

  《華嚴經》上這些諸天,乃至於菩薩、天龍神眾,他們在報告不是說「承佛威力」嗎?他們為什麼能承佛威力?我們在這裡看到「如是捨行為眾生」,就是這麼一句話,得到諸佛威力加持。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念念自私自利,心量狹小,不肯為眾生,你天天拜佛、求佛、巴結佛、討好佛,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對你好一點,錯了!全錯了!佛菩薩的心就是眾生,我們能為眾生,這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不顧生命去做,生命都不要了,還要別的嗎?現在人所說的話:徹底的犧牲奉獻,這句話實在講不乾不淨,為什麼?犧牲奉獻還有自己,那個微細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之後,那個犧牲奉獻也了不可得,你的心才真清淨,與諸佛如來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你才真正能做到難捨能捨。這個經文上「能捨難捨」,你最難捨的你都能捨。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階段,世間確實不太平,社會確實不安定。不太平的因素是什麼?不安定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眾生看不破、放不下,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發心要救度眾生,那你就要懂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看不破,沒有一法放不下。徹底的看破放下,圓滿的看破放下,到這個境界自自然然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類,還要超過法身菩薩。這是佛在《華嚴經》上教導我們,『此妙眼神能悟悅』,雨華妙眼菩薩他明白了,歡喜依教奉行,這是「悅」,沒有一絲毫勉強。第五首:

  【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燄形清淨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這是清淨燄形道場神的讚頌,他修學的法門是「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他所修學的法門最重要的是形相,『無邊色相寶燄雲,現菩提場遍世間』,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簡單的講,清淨燄形道場神,在在處處為一切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教化眾生,他老人家是以身教為主。自己做不到,會說又有什麼用?自己果然能做到,不說也能感動人,這是他教給我們主要的宗旨,旨趣在此地。所以他非常重視形相,名號裡面『清淨』是講身心,『燄』是說的智慧光明,從他形相裡面顯示出身心清淨、智慧光明。這個形相是諸佛如來的形相,是法身菩薩的形相。

  「無邊色相寶燄雲」,無邊是講的變化,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種色相不能度無邊眾生,度無邊眾生必須示現無邊的色相。就像大乘經裡面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相;換句話說,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學佛不執著一種形相。面對著哪一類的眾生,你要懂得示現哪一種的色相,為什麼?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道理要懂,你才能入大乘佛法,你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大乘菩薩永遠隨緣而不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