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一卷)  2008/2/8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我們接著看李長者的《論》。長者解釋這一品經分為四段,前面兩段是解釋品題,介紹這一品的來意。今天我們從第三段看起:

  第三段是「都會十住之內,須彌之上,說六品經意者」。這是介紹第三會,十住菩薩會,一共有六品經,在沒有講解之前先把六品經的大意做個簡單的介紹。六品裡面第一品就是「升須彌山頂品」,這一品說明「信終升進」。十信位修學圓滿,當然德行、智慧都向上提升,往上一提升就進入十住菩薩位,這是信終升進。這第一品所說的,我們學習完了。現在是第二,第二是「須彌頂上偈讚品」,這一品經裡面所說的是「偈讚當位之法」,這說明用偈頌讚歎,就是十住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所學習的理論與方法。「勸修升進之理」,希望學人,佛法裡面稱學人就是菩薩,他的學習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圓滿都稱為學人,一般稱地前的這些果位都是用這兩個字來稱呼,像前面十信,現在的十住,以後的十行、十迴向,都稱為學人。十地菩薩也稱為學人,但是一般少稱,稱三賢的多,稱十地都稱為大士,你看我們稱觀音大士、地藏大士,稱大士。還有個名稱是通稱,仁者,仁慈的人,這是對菩薩,五十一位菩薩的通稱,都可以稱為仁者,都是非常仁慈的人。這是勸修,希望我們不要得少為足,要不斷向上提升。升到極品,就是究竟果位,性德圓滿的流露,這時候你才看到究竟圓滿的謙卑,你才真正看到。你才看到平等、普遍的尊敬,所以才看到性德流露,一切煩惱習氣都不存在。我們是在凡夫地,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心量都很小,怎麼樣拓開都拓不開,起心動念總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瞋痴慢。我們用這樣的心學佛,是不是佛法?是,五乘佛法裡面叫人乘佛法。現在你們也聽到有些人在提倡人間佛法,用輪迴心修學大乘還是人天佛法。

  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只要展開經本,三藏十二分教不管是哪一部經,你只要展開,佛都是勸你要認真的學習,要努力提升,要斷煩惱。為什麼?煩惱障礙了心性,煩惱讓我們自性不能現前,讓我們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無量的德能相好不得受用。我們在經上常常給同學們做報告,把智慧變成無明煩惱,把德能變成業障,造業,把相好變成六道、三途。你要問,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造業、我們受報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面般若智慧、德相扭曲了,摻雜這三樣東西在裡頭,妄想分別執著,它變質了。實在講,我們性德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並沒有喪失,扭曲了,變成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懂得,自性真的是不生不滅。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世尊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根源就在起心動念,「迷唯一念」,你起一個念頭就迷了。這一念可不能小看,這一念叫無始無明,這一念叫根本無明。要怎樣叫覺?你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讓念頭生起,但是已經養成習氣,它自自然然會起來。古大德教導我們有一個方法,「不怕念起」,這個念是無始無明、根本無明,不怕,「只怕覺遲」,為什麼?一覺,無明就沒有了,障礙就沒有了,要覺。什麼是覺?「覺止一心」,一心沒有二念,有念就不是一心,有念是二心,二心變成三心,三心變成八識,就變成八個心。我們一般人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從不覺變現出來的。所以覺止一心,你看我們淨宗修行這叫直截了當,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覺。《彌陀經》上教給我們,我們念佛人念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覺。用什麼方法?現在我們用持名的方法。要知道,念佛裡面最高的、最殊勝的是實相念佛,那個我們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我們用的方法,用持名,持名跟實相相應,念久了自自然然它就變成實相,這個好。這一生在這個世間變不過來,不要緊,你生到極樂世界就轉變過來,持名就變成實相。我們在講《彌陀經》、在講《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費了好幾個小時討論這個問題。所以,古人說「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實相。實相是本覺,實相是本善,實相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現前。「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世尊在《般若經》上說的。

  所以我們修行,始終就沒有把這個要領掌握到。提起來你馬上就想到,聽了很耳熟,聽了很多遍,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不管用,人事一現前,妄想分別執著還是起來。虛偽,真誠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還是這個統統起作用,難!什麼人聽經聞法他聽懂了呢?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做到就懂了,為什麼?懂了一定做到。他做的時候還有疑慮,不能夠很乾脆!古人形容是斬釘截鐵,大乘教裡面講頓現,頓悟、頓現,這是上上根人。所以我們也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個經聽上一千遍,聽上一萬遍,毛病習氣還是存在?菩提心還是發不起來?那是他過去無量劫中在生死輪迴裡頭,他染的習氣太重了。他對於佛,信,不是真信,夾雜著懷疑,嚴重的懷疑,這是什麼?對自己不相信。所以我們在佛法裡講信心,頭一個是相信自己。他不相信自己!不能相信自己,在這個世間找一個可靠的人相信他也找不到,甚至對父母都懷疑,你還有什麼法子!世間至親至愛無過於父母,對父母還懷疑,他對佛菩薩懷疑,那還有什麼話好說?佛菩薩跟父母相比,佛菩薩擺在第二,佛菩薩沒有站在第一的。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今天要問問,這個世間你去打聽,有幾個人對父母沒有懷疑的?然後你就曉得,對佛菩薩懷疑很正常。吃虧的不是佛菩薩,佛菩薩不吃虧,誰吃虧?自己吃虧。自己本來這一生可以成就,變成不能成就;本來這一生能往生,他往生不了。在佛門裡面做很多好事,也認真的修學,全變成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危險,享完之後到哪裡去?很少人想到這個問題。福報享完,智慧也沒有了,業障現前,這個時候後悔莫及。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跟母親一樣真正的愛護你,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希求你報答,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你不相信,真正是大好機緣當面錯過。到你捨身的時候,我們一般講淪落到鬼道,你就後悔了。為什麼?鬼道有報得的五通,他沒有漏盡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這個五通的能力大小不一樣,那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不相同。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人,哪個人對我真好,我辜負他。可是怎麼樣?來不及了,機會錯過了。下次再遇到這個機會可不是那麼簡單,佛在經上講要多生多劫,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話都是真的,不是說來生又會得到,那可不容易。所以,建立信心太難!菩薩在這品經裡面,以偈頌讚歎他自己修學的法門,勸我們這些人要效法,要向他學習,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第二品,就是偈讚品的大意。

  第三「說十住品,明當位所行之行」。這一品是正說,佛跟我們說,十住菩薩所學習的功課。當位,初住學什麼,第二住學什麼,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位次修一個法門。初住修的法門是發菩提心,所以它叫發心住。經上給我們介紹,「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十住心在前面跟諸位做過介紹,這裡頭最重要是真的方便法。方便這兩個字是佛門術語,現代社會上很多人都會用這個術語,方不方便?方便。方便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合起來講就是最妥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稱作方便。上面加個真的,真方便。由此可知,方便不是確定的,活活潑潑,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時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你都能用得很恰當,叫真方便。我們跟人相處,你對這個人要細心觀察,要了解他,他的個性、他的習氣、他的愛好、他的忌諱,這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他做些好事讚揚他,這個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他做錯事情你想勸導他,這就不容易了!那要細心觀察他能不能接受。他的毛病很嚴重,非勸他不可,怎麼樣拐彎抹角、旁敲側擊,讓他自己省悟過來,他不至於生煩惱,不至於生怨恨心。所以這就相當不容易。自古以來,真正看到你做錯事情,幫助你糾正,實在講只有兩種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可是現代的社會孝道沒有了,做父母也不能勸兒女,他反抗,他不接受,做老師的更不能勸學生。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跟所有同學相處的關係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是用朋友的關係,我們大家都是朋友,不敢自稱為老師;換句話說,他跟你做朋友,你有過失的時候,他是以朋友的身分來勸你。朋友身分勸頂多兩次,兩次不接受,絕不勸第三次,第三次會變成仇人。如果說老師,那就不一樣了。師道沒有了,所以他就不能用老師的身分來教你,用朋友身分來勸告。我們的親沒有了,我們的師沒有了,我們的過失永遠改不掉。那怎麼修行?全靠自己幫自己,自己認真的反省。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受歲經》,就是過年,集合大眾跟大家講話,講話的內容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就是兩點。第一個,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過失?換句話說,我跟一切人事往來,有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情?你看這釋迦牟尼佛頭一個懺悔的。第二樁事情,是我有沒有犯身口意?這就是說明我有沒有造十惡業?犯身口意就是造十惡業。釋迦牟尼佛是何等人物,每天還要用這兩條來反省、來檢討,改過自新。實在說,這兩條做得圓滿,決定沒有過失,初住菩薩做到了。如來為我們做這個示現,這是教導我們這些凡夫,讓我們看看如來世尊尚且天天來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我們是六道生死凡夫,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過,我們在六道輪迴是每況愈下,不會提升。這個要知道,不是向上走,是走下坡路,你說多危險!為什麼不能說?我們自己認真反省,別人說我的過失,我真的有這個過失,他來跟我說、來勸我,我是什麼態度?我樂不樂意接受?我要不能,我就想到別人也不能。不要說現前的社會,孔子當年在世,我們看他對學生的批評,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真正有成就出人頭地的七十二個人。其中只有一個人夫子讚歎,顏回。他說顏回有四德,就是有四樁好的品德,跟儒家講的君子(聖賢君子)能相應,稱得上是個君子人也。四德裡面有一條,他很容易接受別人批評,從來沒有反駁,而且對批評他的人都恭敬有禮。夫子學生當中只有這麼一個。顏回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即使是看錯了,以為他有過失,實際上沒有,他也不反駁,他非常感謝你。他沒有這個過失,他會常常記住你的話,以後我不會犯這個過失,這個了不起。我們在這一品經偈讚裡面看這個大意,初住修什麼、二住修什麼、三住修什麼,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十住品」裡面,我們看到每一住,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他所學習的理論、方法、因果。

  第四品是「梵行品」,這一品屬於戒律,「明總十住之中所持無相之性戒」。所以這不是律儀戒,不是有戒條的律儀戒。律儀戒是十信菩薩修的,十住是法身大士,他們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分證位佛,是真佛,不是假佛。那麼,他們持不持戒?他們持的是性戒,明心見性,真性裡面純淨純善,沒有一絲毫的邪惡,更沒有是非。我們用凡夫的話來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純淨純善。這在大乘教裡叫道共戒,他得道了,所以他的戒行就圓滿。比這個位次低一點,叫定共戒,他得定,得定就是得清淨心。我們一般講,可以這樣說法,他的分別執著斷了,這個人得清淨心,定共戒;妄想斷了,無明破了,道共戒,因為破無明就證法身,就成佛,所以這是道共戒。我們今天也沒見性,心也不清淨,不是妄念就是無明,怎麼辦?那要持律儀戒。律儀戒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我們可以這樣說法,佛家講的五戒、十戒,在家居士們受持的;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戒,出家比丘、比丘尼所學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總不出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總綱領,說了十善,把這些全部都包括了。所以我講了一句話,《十善業道經》不長,我們通常的經本大概是四頁,四張紙,四頁,我說它的分量,要比重它跟《大藏經》平等。放在天平上,這邊放《十善業道經》,那邊放一部《大藏經》,兩個分量平等。有很多人聽不懂!真的平等,不但《十善業道》是佛法戒律的總綱,也是經藏的總綱,也是論藏的總綱,它是整個佛法的總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佛法,都不出這個總綱領。你把這個總綱領抓到,認真修學,所有一切法你全得到了。

  所以世尊做檢討他不用別的,我有沒有犯身口意?這是十善業道。身殺盜淫我有沒有犯?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我有沒有犯?意貪瞋痴我有沒有犯?就用這句話做總檢討。所以我說《弟子規》的分量等同《四庫全書》,《感應篇》的分量等同《道藏》。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沒有《弟子規》就沒有儒,沒有《感應篇》就沒有道。我們學從哪裡學起?從這三種學起,生生世世都要受持。成佛怎麼樣?成佛,無論是生活、無論是教學,佛的行業就是教學,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離十善業。這個要知道,要認知。我們在佛法裡頭,或者是我們在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裡頭,真的把這個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找到了,認真的學習,你就是大聖大賢,你就是佛菩薩。愈是大道,愈簡單、愈容易,所以中國最高深的典籍叫《易經》,易即不難,它裡面有最高深的哲理,可是做起來很簡單。你只要認真去做,有相當長的時間去薰習,裡面的道理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圓滿的性德流露,通法界虛空界,也就是告訴我們通十法界、通六道輪迴。我們跟不同的族群往來,不同的宗教往來,不同的文化往來,能行不通嗎?只要你行十善,什麼障礙都沒有,和諧世界、和諧社會要依《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略說,落實在日常生活,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弟子規》?沒錯,不但是《弟子規》,也是《感應篇》,全都包括在其中,也包含了「梵行品」。

  第五「發心功德品」,這一品經裡面給我們說明,十住菩薩發菩提心所得無量無邊的功德,讓你知道發心的殊勝,發心的功德利益。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當然發心。我們今天稱讚一個人,某人有大智慧、大德、大能,大智大德大能從哪來的?全是自性流露。真誠是自性心,不是從外頭來的,真則不假,誠則不虛。什麼時候我們的真誠心能顯出來,真誠心是自己的真心,這個心一出來,恭喜你,你是初住菩薩,你超越了十信。中國諺語有所謂誠則靈,什麼叫靈?心想事成,有求必應;那是什麼心去想?誠心。我們的誠心到哪裡去了?在,迷了,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自私自利的心,變成名聞利養的心,變成貪瞋痴慢疑的心,迷失了誠,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想想,我們怎樣恢復我們的誠心?把這些東西丟掉,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誠心現前。再告訴諸位,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對待自己是清淨平等覺,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它的體就是真誠,真誠太可貴了。真誠心一切眾生都有,只是你迷而不覺。什麼時候你能夠破迷開悟?大乘教裡面,諸佛菩薩字字句句都在勸導我們,希望我們覺悟。我們聽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什麼原因?沒放下,放下就真懂。所以,放下是多麼重要。

  世間人對於榮華富貴他追求,放不下。真正修行人哪一個不想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有疑慮,有懷疑、有顧慮,放不下。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他精進,障礙他提升,只有一樣東西,就是疑,是菩薩的大病。因為菩薩貪瞋痴沒有了,他還有疑慮,而疑慮造成的障礙太大了。為什麼會疑慮?佛講的東西他沒透徹;要是透徹,疑慮就沒有。佛講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是真正把這關透過,你就沒有疑慮了。對人、對事、對物再不懷疑,你馬上就提升,你的大智、大德、大能統統現前。要知道,佛告訴我們,諸佛如來跟九法界眾生平等平等,所以佛菩薩沒有一絲毫驕慢,不會有個念頭是瞧不起人,連阿鼻地獄的眾生都尊重。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怎麼可以輕慢?為什麼他變成這樣?他迷了。迷不是真的,迷不是永恆的,迷是一時,早晚他就清醒過來,好像喝醉酒一樣。對他要尊重,不可以輕慢他,酒醒之後,他不就正常了嗎?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迷!我們自己認為修行不錯,可是你要曉得,說不定這個地獄、餓鬼、畜生他將來一醒過來,他地位在我之上,我還得去拜他做老師,這個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諺語所謂「人不可貌相」,我們套這句話說,地獄、畜生都不可以貌相。所以要懂得平等的恭敬,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平等的供養,包括尊重、敬愛、關懷、照顧。才顯示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讓我們跳出六道,跳出十法界,我們生活在哪裡?我們生活在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得大自在。我們在發心功德品裡面,能看到這些景象。

  末後一品「明法品」,「明當位之法,升進向十行之因」。這是末後一品,說明十住法,修十住法,提升上去證十行的果位。換句話說,十住是因,十行就是果;十行是因,十迴向是果;十迴向是因,十地是果。當位之法,升進向上,我們要把我們自己本位做好。我們現在到人間來,這是業報,得人身能聞佛法,這是你的福報,福寶,真正有福,沒有福的人哪能聞到佛法?那一定要把人做好。人裡面有這麼多的行業,我們選擇的是佛陀教育這個行業,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那我們一定把這個行業做好,這就是當位之法。想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從十九歲,捨棄榮華富貴的權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捨棄,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他做國王去了。他要捨棄掉,他去出家,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幹了一輩子。三十歲開悟了,也就是說三十歲他才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告訴我們他證得十住位,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十住菩薩,成佛了,開始教學。所以要知道,自己成就才能教別人,自己沒有成就不能教別人。

  我們現在自己沒有成就,也天天講經說法,我跟諸位報告不止一次,我一生講經說法是學生,不是老師。誰是老師?講台下面聽課的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我每天把自己學習的,給我的老師、給我的監學做報告。我一生是這樣的一個心態。我們沒有開悟,有什麼資格做老師?所說的沒有一句話是自己的,全是經上所說、祖師大德所說的,是名符其實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著古人學。今人也很不錯,有許多的發明,有許多的創造,我看了也很歡喜,我對他也很恭敬,我不學他。什麼道理?因為我沒有智慧,古人的東西經過幾千年歷史的考驗,我相信它。今人這些東西沒有經過歷史考驗,我不放心,所以我看看,很好看、很讚歎,我不學他。我憑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真正經過考驗,靠得住。像買東西一樣,老店舖靠得住,這個店開了幾百年,同仁堂開了三百多年,靠得住。新開的西藥房,那個才幾十年,不見得可靠,這是我選擇的標準。孔孟、釋迦,至少大家承認的二千五百年以上,他還存在,還有這麼多人讚歎、學習,應該可靠。我向他們學習,這一生確實如方老師所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我不敢說,但是至少我這一生當中,學佛五十七年了,這五十七年心一年比一年清淨,這是真的;煩惱、憂慮一年比一年減少,這是真的,這就很快樂;智慧也好像一年比一年增長,這是快樂事情,這是效果。所以,我對於這個行業鍥而不捨。你看經論上學習的,天天快樂、天天歡喜,這在世間還能找到這個方法嗎?所以我感謝老師,念念不忘師恩,沒有老師的教誨,我們這一生得不到,這一生就空過了。不但空過,不知道造多少罪業,必墮三途。

  所以當位之法,世尊一生都是從事於教學。我們在一生學習本師的教誨,經典是本師留下來的教誨,我們天天學,天天做學習的報告,把自己學習的心得跟同學們分享,樂事!世間的樂事無過於此。這是我學習的態度,我沒有什麼長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說老實話很笨,總學做個老實人,難,不容易。李老師告訴我,他一生想學愚,就是學不像。可見得真正把愚學會了,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大學問,我們要認真努力在學習。所以,當位這兩個字要特別留意。我們現在選擇這個行業,一定把這個行業做好,續佛慧命,把佛的家業承當起來,延續下去。如果有緣分也得把它發揚光大,念佛的人多了,讚歎佛的人多了,我們的承傳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白過。

  末後長者做了個總結,「此六品明當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當位之因是十信的圓滿,由此可知,十住菩薩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十信心圓滿的落實,這就入住,提升到住的位次上,信心圓滿。把自己本位的課程學好自然就提升,本位修行修好這是因,將來升級升到十行位這是果;十行位修好是因,得十迴向這是果,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是在介紹經文之前,先把大意說到此地。下面這是「隨文釋義」,再解釋經文。經文「總為三分」,這是清涼大師他分的段落,分三大段。第一個是「集眾」,集合大眾,第二是「放光」,第三是「偈讚」。現在我們看第一段集眾。集眾裡面,註解裡面說有十個同。

  【爾時佛神力故。】

  這一句是「集因同」。我們要問,什麼原因讓大家集合在忉利天宮?原因當然很多,但是眾多原因裡頭一定有個最重要的因素,只說這個最重要的。第一個重要因素是佛力加持,所以「皆佛力故」。也就是大眾十信心修圓滿,這是能感,佛的神力讓大家集合在這個地方,接受進一步的十住法,佛到這個地方傳大家十住法。你沒有下面的因,就是沒有底下的基礎,這個課程你不能接受。你有這個基礎,佛自然加持你,邀請你到須彌山頂來接受頂法,最高的法。所以這是第一個因。第一個因是感應,這個要曉得,自己已經具備這個條件,感動佛來加持。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這裡十,十裡面含義很深,最重要的含義就是『十方』,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這十方,全都包括了,一方都不漏,取圓滿的意思,叫大圓滿。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薩』,菩薩眾裡面帶頭的,班長。「主首同」。

  【一一。】

  『一一』是十方每一位大菩薩。

  【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

  這個人數就無法計算。每一方菩薩帶了多少人?『佛剎微塵數』,「佛剎」最保守的說法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話來說,十億個銀河系。把十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的星球磨成微塵,你說有多少微塵?一個微塵算一個菩薩,你就曉得有多少菩薩。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須彌山?一個世界有一個須彌山,一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須彌山。現在說是十億個微塵數菩薩要到須彌山頂上來,那個須彌山能容納得下嗎?這成了問題。十億個須彌山,我們就不說別的,十億個須彌山,那麼多菩薩的人數,現在到一個須彌山上來住,怎麼辦?決定不能包容。前面說到大小不二,一個須彌山稱性,一微塵也稱性,稱性就沒有大小。所以不要說一個須彌山裡頭容納佛剎微塵數菩薩眾,就是一粒微塵裡面也容納佛剎微塵數菩薩眾,在一個微塵裡;或者在一個汗毛毛端上,這毛端上有佛剎微塵數的菩薩在那裡集會。這無法想像,這就是我們講到的最高的科學,今天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所以方先生講佛經是最高的哲學,我說它是最高的科學。佛法到最高講到不二法門,這在《華嚴》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能入這個境界。

  這是「眷屬數同」,就是跟隨這位大菩薩來的,算是他們的眷屬,每一方都有佛剎微塵數菩薩眾俱。那現在就要加十倍,十方。現在須彌山頂上,忉利天王的宮殿裡面要容納十個佛剎微塵數菩薩俱,都在這集會裡。所以前面我們看到,在「升須彌山頂品」,佛一升座,那個大殿豁然擴大。擴大到多大?把所有菩薩眾統統包容,所有菩薩眾在這裡看到了,數目字曉得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都在忉利天主宮殿善法堂裡面,聽釋迦牟尼佛說十住法。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句:

  【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這些菩薩從哪裡來的?不止一個佛剎,也不止十個佛剎,十個佛剎裡頭找不到這麼多人。像這種聰明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人口現在將近七十億,你能找多少?真正修到十信心滿的,我們這個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萬個人?恐怕找不到,一千個人也許可以找得到。所以他找的數字大,是『百佛剎』,在一百個大千世界裡面找到十個佛剎,也就是十分之一,算不錯了,十分之一,找到這麼一個數字。這是「來處量同」,數量也相同。下面:

  【其名曰。】

  這是把十方各有一大菩薩的名號宣說出來。第一位:

  【法慧菩薩。】

  第二位:

  【一切慧菩薩。】

  第三位:

  【勝慧菩薩。】

  第四位:

  【功德慧菩薩。】

  第五位:

  【精進慧菩薩。】

  第六位:

  【善慧菩薩。】

  第七位:

  【智慧菩薩。】

  第八位:

  【真實慧菩薩。】

  第九位:

  【無上慧菩薩。】

  第十位:

  【堅固慧菩薩。】

  這十個名號代表十住,名號的意義在下面偈讚裡面都會介紹。下面我們看第六段,他來的世界名字也相同,「世界名同」。

  【所從來土。】

  從哪裡來的?

  【所謂因陀羅華世界。】

  這個世界都有個華,『因陀羅華世界』。第二個:

  【波頭摩華世界。】

  第三個是:

  【寶華世界。】

  第四個是:

  【優鉢羅華世界。】

  『優鉢羅』是青蓮花,『波頭摩』是紅蓮花,紅色的蓮花。第五個是:

  【金剛華世界。】

  第六個是:

  【妙香華世界。】

  第七個是:

  【悅意華世界。】

  第八個是:

  【阿盧那華世界。】

  第九個是:

  【那羅陀華世界。】

  第十個是:

  【虛空華世界。】

  這是「世界名同」,這世界都有一個華字,它都有表法的意思。好像植物開花,十信位好像一棵樹一樣,它長成了,枝葉很繁茂,十住位開花了,到十地結果了。他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修行人德行智慧的成就,他有階段性。

  下面第七段,「所事佛同」。他們都有老師,都有本師,本師是佛。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常常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要回頭依靠老師,要跟老師學習。以前迷惑顛倒,不知道,我們跟誰學習?跟這個社會,社會裡面這些風俗習慣,我們跟它學習,染上了不良的習氣。現在我們有福報,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遇到佛法、遇到老師,我們向老師學習。老師,根本的老師,人不可以忘本,根本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本師。老師不在了,老師在臨走的時候有遺教、有交代,他不在了我們依靠誰?他老人家教了我們兩句話,「依戒為師,依苦為師」,這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做給我們看的。釋迦牟尼佛沒有一天過過好日子,他小時候在皇宮裡面那個不算,十九歲離開家之後,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是他的財產,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我們學,學佛就得學釋迦牟尼佛,要學得像樣子。佛用什麼心、佛說什麼話、佛幹什麼事,這個總要想到。我們要學佛的存心,佛的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的言語,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惡口是說話很難聽,讓別人生煩惱,佛沒有這四種言語。佛的言語真誠,言語柔和,言語總是充滿愛敬,利益別人。佛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貪、不瞋、不痴,身心清淨。這是我們要學的,本師天天做樣子給我們看的,一切都是為利益眾生。佛有智慧,所謂是大智、大德、大能,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大公無私,念念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苦從迷惑、造業、受報。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覺悟之後你才會斷惡修善。

  所以這樁事情要靠教學,佛就一生幹教學的工作,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自然就離苦得樂。這個叫什麼?這叫救人的根本法。不是說他沒有得吃,送點吃的給他,沒得穿,送一點穿的,這救不了人。這叫救急,他有急難,要幫助他,這只能救一時,不能救永久。佛是救人救到徹底,幫助眾生回頭,破迷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救到底了。佛幫助人是以這個為目標,救人要救到底,他知道,一生幹這樁事情。我們以佛為老師,跟他老人家學,繼承他老人家的道業、德業,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幹。只要自己在自己現前環境當中鍥而不捨,認識環境、了解環境,環境裡面許多障礙,自己知道迴避,不要受它障礙到,我們念佛、讀經、演說絕不中斷。演是做到,把十善做到,把覺正淨做到,把五戒十善做到,真幹!讀經、聽教慢慢就覺悟,悟多少就做多少,真悟。悟了之後沒有做等於零,等於沒有悟,悟到要真做到。

  這十個大菩薩,還帶著他們的眷屬,眷屬程度也不差,同班同學,所以都是十住菩薩,十住菩薩這麼多,他們的本師: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

  『梵』是清淨,修十善就是清淨法。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就是真正的梵行。下面十尊佛的名號:

  【所謂殊特月佛。】

  這十個佛號都有一個「月」,月表清涼,在十住位上見的佛都是月佛。『殊特月佛』。第二位:

  【無盡月佛。】

  第三位:

  【不動月佛。】

  第四位:

  【風月佛。】

  第五位:

  【水月佛。】

  第六位:

  【解脫月佛。】

  第七位:

  【無上月佛。】

  第八位:

  【星宿月佛。】

  第九位:

  【清淨月佛。】

  第十位:

  【明了月佛。】

  本師的佛號說出來了。下面我們再繼續看: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這個大會太殊勝、太莊嚴了,你看十方菩薩帶領大眾,十方佛也到了,看這些大眾拜自己的本師佛,你看這個道場多麼壯觀。

  【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這是「威儀住同」,威儀我們講規矩,秩序非常之好,一點都不亂。這麼多人來集會,整整齊齊,讓人看到生恭敬心。每個人座位莊嚴,『毗盧遮那藏師子』寶座,從哪來的?變化來的。所以,這個座位不需要忉利天王去費心,不需要,每個菩薩自己變個座位。大家所變的座位都一樣,看起來非常整齊、壯觀。我們在維摩丈室只看到一萬個師子座,你看這個地方多少?十個佛剎微塵數菩薩眾,那師子座也就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寶座。今天忉利天宮可不是簡單的事情,無比殊勝的莊嚴。下面末後一段,「結十方同」:

  【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

  十方世界亦如是,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