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五七卷)  2002/9/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57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金剛寶燄光明海所持世界,這有二十層,我們看第十二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

  這一句是說距離。

  【有世界名智慧普莊嚴。佛號智炬光明王。】

  這個世界的名號跟佛陀的名號都是以『智慧』為主,主體。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居民一定是充滿了「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是非常的幸福,這是肯定的。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苦是從迷惑生的,樂是從覺悟來的,智能破迷開悟,所以真正離苦得樂的因素是智慧,一切眾生不能不開智慧。你要是問,這一切眾生能開智慧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知道如來的智慧德相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的,既然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能不開智慧?智慧不開,是迷惑造業障礙了。所以要想眾生不造業,只有不迷惑,不迷肯定就不造業了;迷惑就不可能不造業,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要想覺悟,從什麼地方覺起?就我們現前的分上,老老實實說,一定要從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煩惱習氣著手。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迷障才能夠突破,性德(性德裡面就包含了智慧德相)才能夠現前。如果不能放下妄想習氣,就永遠不能夠覺悟。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學佛同學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個成就,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習。世界的名號,佛的德號,提醒我們求智慧重要!再看上面一層,第十三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池深妙音。佛號一切智普照。】

  其實這個世界的名跟佛號,與前面一個世界很接近。『蓮華池』是比喻,『深妙音』是法說,這個名詞裡頭有法、有喻。「蓮華池」因蓮花而得名,這個池的名號因蓮花而得名,蓮花表清淨不染。清淨很難,不容易,心裡頭稍稍有一念,這一念便是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說阿羅漢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切執著放下了,他還有分別。我們要問,誰分別?如果沒有「我」,哪來的分別?法身大士分別也沒有了,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無明煩惱沒斷。誰有無明?諸位想想看,如果沒有「我」,無明與我有什麼干涉?由此可知,我們講斷執著、斷分別,粗的斷了,細的也斷了,極其微細的沒斷。極其微細到等覺菩薩才斷,那個一斷就成圓滿的大覺,如來果地上圓滿大覺。這個境界實實在在講沒有法子說,大乘經上佛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話是真的。

  「言語道斷」就是沒有法子用言語來表達,不但言語沒有辦法表達,心思都達不到。你說你想,想全是妄想,事實真相不是你想像的。那要怎麼辦?想不行,不想也不行;想是妄想,不想是無明。我們初學佛在這個地方遇到難關了,真正的難關,這個難關不是一般人能夠突破的,這個難關確實存在。那要怎麼辦?我們要想真正有成就,真正能得一點受用,辦法是有,什麼辦法?依教奉行。我們對佛菩薩首先要建立信心,沒有信心,那無可奈何了。

  佛菩薩的教誨,許許多多好像跟我們的常識,跟我們的現實不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了,我們是聽佛的話,還是隨順世間一般的知見?要隨順世間一般的想法、看法,就不能隨順佛陀教誨了。隨順佛陀教誨,走的是什麼路?成佛之道,離苦之道,永脫輪迴,永超十法界,是走這個路。隨順世間凡俗的想法、看法,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走什麼路?這是走輪迴路,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不能不曉得。

  「蓮華池」表法的意思很深。我們像不像個蓮花?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就表這個意思。「唵嘛呢叭咪吽」,念這一句真正的功德、目的何在?提醒自己。我們現前生活的環境,這是個池,我們的身心是不是蓮花?怎麼樣才是個蓮花?蓮花不染著,不被污染,不著相。這個池,池底代表的是三途六道,池底是泥沙,表三途六道。池底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法界。而蓮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表示的意思,六道、四聖都不染著。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六道、四聖都放下了,那我們這個身心現在這個世間就是法身菩薩,超越了;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染著,菩薩不染著。

  菩薩所證得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只要不染著,這個世界是清淨的,是唯心所現。這個土,環境,法性土;這個身,法性身,身土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我們這個身體沒離開此地,這個念頭一轉,就轉凡成聖,一超永超。難就難在你轉不過來,這個時候自己要覺悟,為什麼我轉不過來?習氣太深了。才發現自己無量劫來嚴重的習氣。什麼人能轉得過來?真正覺悟,發了狠心,一定轉,不再隨順,不再幹糊塗事。什麼是糊塗事?世出世法裡頭,稍稍有一點貪戀,稍稍有一點不如意,糊塗事!『智』失掉了,『照』也失掉了。

  佛門用蓮花表法,處處可以見到,可是我們學佛的同學見到怎麼樣?真的是一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它是它,我是我,彼此不相干。絕大多數佛像、菩薩像都是站在蓮花上、坐在蓮花上,那是表法,那是提醒我們,我們看了居然是麻木不仁。真正學佛人供這個佛像功德大!大在什麼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自己要像蓮花一樣,染淨二邊都不著,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這是蓮花。

  表演給一切眾生看,那是「普照」。一切眾生裡面有利根的、有上上智的,他一看到,他就覺悟、就明瞭,回頭了;中下根性的人雖然不能夠當下悟入,也種了善根。善根薰習力量的厚薄與過去生中的宿根有關係,與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有關係,與精進與否有關係。如果過去善根深厚,現在的增上緣很殊勝,自己能夠勇猛精進,好!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了。真正如理如法如教修行的人,現前智光、德光、行持之光,就放射了,我們現在人說的話,他已經產生影響了,這個影響就是經上講的「普照」。再看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色光明。佛號普光華王雲。】

  『世界名種種色光明』。「種種色」不是一個色,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多元文化。色相無量無邊,很好,它不迷惑,放「光明」。這個世界好,是清淨光明的世界。

  『佛號普光華王雲』,這個名號裡頭有三個意思。「普光」表般若智慧。「普」這個字重要,普遍,普遍當然平等,這個諸位要知道,不平等就不會普遍。為什麼?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有差別,怎麼能普遍?普遍虛空法界,我們立刻就能想到,宇宙之間許許多多不同維次空間全部突破了,你才能有「普光」。不同維次空間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今天不同維次空間都突破了,那我們就明瞭,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都放下了。我們要想達到這個境界,放下就成了。

  「華王」,華代表因行,王代表自在。如果在大乘法裡面用這個做表法,華王是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究竟圓滿的第一名,菩薩裡面的榜首,行門裡面的模範、典型。在中國有四大名山,峨嵋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你看我們稱讚的是「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他代表行門,代表圓滿的落實。四攝六度,《華嚴經》上講的文殊菩薩十波羅蜜,都落實了。佛在一切經上所說的沒有一條他沒有做到,他統統做到了,行門裡面第一,稱華王。「雲」,不執著,不能執著,修行證果都不執著,你才是真修,真的證。有絲毫執著,執著便是魔障,你還在魔的掌握之中沒出去,這個意思確實很深。

  真正要想在這一生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大乘經教不能不學。修學大乘,從哪裡學起?從根本學起。這個根本我們是講教下的根本,不講宗門。宗門的根本高,從心性上講;教下的根本淺,真正從現實境界初入門上著眼。宗門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他教學的對象是上上根人,能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我們自己不能好高騖遠,不能自以為是,往往在這裡產生了錯誤,犯了很大的過失,正是古人所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許許多多人,包括我們現前所認識的這些人,他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他太聰明了,自以為聰明。不但不能接受朋友的勸告,佛菩薩的教誡,他也不肯依照奉行。什麼原因?自以為是。雖學佛一絲毫的受用都得不到,毛病習氣都在,不但都在,年年還高升,哪有進步可言?實際上你去觀察,年年增長過惡,沒有增長戒定慧三學;他年年增長的是貪瞋痴慢,沒有增長戒定慧三學。自以為學佛學得不錯,處事待人接物輕慢別人;自己覺得不錯,他們都不如我。所以學一輩子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絲毫傲慢的態度?有沒有一句粗暴的言語?沒有。粗暴的言語是惡口,許多人犯了自己不知道。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智慧。佛菩薩對於學生有呵斥,我們現在講有罵,甚至於也有打人。我早年跟李老師,李老師給我們開了個經學班,我們有二十幾個同學跟他老人家學講經。這個班上課,一個星期上一次,老師打人,那罵就更不必說了,有打有罵。這是不是惡口?這個不是,這是愛語,這是教學。真正肯接受教誨,老師真的對你很嚴厲的。不能接受的,這老師看得很清楚,陽奉陰違,老師對你很客氣,你有再大的過失,老師也不會說你一句;不但在面前不說你,在背後也不說你。這是老師給我們做示範,我們在這裡學習。

  不說世間過,為什麼不說?心裡頭沒有,永遠修自己的清淨心。我心裡頭決定不收藏別人的過失,這個心好,這個心清淨。別人過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諸佛菩薩都不能代替。現在修行人在佛門做了不少事情,是!菩薩!菩薩還是凡夫。他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開,他受了菩薩戒,名字菩薩;天台家講六即裡面的名字即,有名無實。真正肯修,依教奉行,在六即裡頭叫觀行菩薩,真幹,真修,煩惱沒斷;煩惱雖然沒斷,他修行的功夫能把煩惱伏住。所以,修其他法門這個功夫出不了六道輪迴。出六道輪迴要斷見思煩惱;伏,出不去。你看看四禪天伏煩惱了,四空天伏煩惱了,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其他法門;修淨土法門能出去,只要伏就能出去,帶業往生,這法門殊勝。

  所以同學要記住,要認真努力,伏煩惱才是功夫。在什麼地方學?日常生活當中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真正學習四攝六度。「布施」是學放下,真能放得下;「般若」是真正能看得破;「持戒」是守法、守規矩;「忍辱」是真有耐心,真能包容,逆境惡緣能受得了,自己謙虛卑下,歡喜為一切眾生服務,修福,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精進」,不疲不厭;「禪定」,心裡頭有主宰、有方向、有目標,一點都不會錯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心是定的,這是禪定。不是在經本上,不是在講臺上,這個諸位要搞清楚,講經講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與了生死出三界沒關係。

  怎樣才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心行關係大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言語造作是行、行為,起心動念是心。你的心行跟阿彌陀佛心、願、行相不相應?心是佛心,願是佛願,行是佛行,那你肯定往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所以,世出世間法不能不放下,一絲毫牽掛都不能有。

  哪裡是道場?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都是!不是一定要搞個什麼山,建個什麼的,那是道場,錯了!《維摩經》上維摩詰居士講得很多,大家可以看看,凡是行道之處,這個處所就是道場。行道,身行、心行,起心動念與諸佛菩薩的心願行都相應,你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道場;你在十字街頭,十字街頭就是道場;你在曠野,曠野是道場。只要這個地方有道德之人,這個地方就叫道場。道德之人他行的是道德,他表現出來的是仁義,仁慈博愛。所以這個世界名「種種色光明」,佛是一個具足圓滿道德之人,「普光華王雲」。我們看到華王就曉得了,這個佛教化眾生是以普賢行為主修、為主課,這個世界人民都接受佛陀的教誨,才有這樣好的德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上面第十五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寶幢。佛號功德光。】

  『寶』,『妙寶』,我們還是要多囉嗦幾句,大家不要嫌麻煩。為什麼?我們凡夫很健忘,常常把這一樁事情忘掉了。真正的「寶」是什麼?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佛給我們講的三寶,三寶是自性本具的。在佛法裡面,用佛、法、僧這三個名稱來代表。佛是什麼意思?自性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叫佛寶;不是我們心外的佛,是自性的。法寶是自性正,正知正見;思想、見解沒有一絲毫過失,沒有一絲毫錯誤,法寶。僧寶是自性淨,真如本性一絲毫都不沾染。無論是在一真法界或者是在六道,甚至於在三途、在地獄,我們自性有沒有染著?絲毫沒有染著,那叫僧寶。這是真正的「寶」,自性本來具足。

  非常惋惜的,我們自性本具的珍寶現在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佛跟我們講,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之後,它不起作用了,有等於沒有,這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佛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破迷開悟,恢復性德而已。一覺悟,智慧、德相就現前,迷了的時候就不見了,覺悟就現前,這是「妙寶幢」。

  『佛號功德光』。由這個名號我們就能體會到,這個世界肯定不是純一清淨。這個世界眾生大多數著重修福德,所以佛在此地用「功德光」,勸導一切眾生修積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證菩提;福德不能。福德充其量在六道裡面享受一些物質生活,以及有限度的精神生活,不是很高,不清淨。物質生活不圓滿,怎麼說不圓滿?它有副作用在裡頭。精神生活,它有情識夾雜在裡面,所以不是圓滿的,不得自在。這個世間若是具有大福德的人,能夠得少分自在,像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我們看起來他很自在了,非常幸福了;他要比起佛菩薩、阿羅漢的境界,就遜色太多,那不能比。這個事實真相,連《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大家都念得很熟。

  「功德」要緊,功德是指什麼?最普通的說法戒、定、慧。持戒有功,生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因,德是果德,這兩個字有因果的關係。功德跟福德的差別,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修福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這個諸位要明瞭,不能含糊。我們一生所修的是什麼?福德。功德有沒有修?一點都沒有。不要說我們沒有,你看看佛門公案(佛門的故事),梁武帝,這是佛門大護法,一生護持佛法,真的是出錢出力。為佛教建立道場四百八十座,成就出家人十幾萬人,他很自負,覺得自己功德很大。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了,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在達摩祖師面前誇耀,我在佛門護持佛法,向達摩祖師請教:我的功德有多大?達摩祖師不妄語,實話實說:並無功德!梁武帝聽這個話非常不高興,從此以後不再理他了。所以,達摩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去,沒人理會他。等了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把禪學傳給慧可,慧可是中國禪宗二祖。

  梁武帝所修的是什麼?福德。如果他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福報太大了。他所修的這個大福報不在人間,真的是上則為天王。他到什麼天?我們知道,欲界天。為什麼?他的欲沒有斷,也就是說,分別執著沒有斷。從談話當中,我們知道他欲望沒斷,他的果報在欲界天。

  福德跟功德一定要分清楚。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修福的人都沒有了,自己以為修福,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仔細去觀察,福在哪裡?你修的是什麼福?這個福是真的還是假的?是虛還是實?這個裡頭有大小、有圓滿。《了凡四訓》裡頭說了八對,不能不知道。

  那麼什麼是福?真正利益社會大眾的,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的是福報,真正幫助正法住世的是福報,絕對不是講今天建道場來弘揚佛法。你弘揚是用什麼方式弘揚?怎麼個弘揚?如果這個道場建立了,供上了佛像,誤導了眾生,不但沒有福,還在造罪。這樁事情我們看到的也不少!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說法就是誤導眾生,把眾生修學的方向指錯了。尤其是建道場,最不好的思想是拉信徒,這個思想錯誤!有這個思想,諸位想想,他的心能清淨嗎?能不迷嗎?能不邪嗎?墮落在迷邪染裡頭。打著佛菩薩的旗號,滿足自己的迷邪染,這個就是古大德常說的「地獄門前僧道多」。僧是出家人,出家人為什麼墮地獄?這樣墮地獄!

  世尊當年在世間是以乞食度生,每一天接受齋主供養的是什麼?一缽飯而已,沒有多求。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出家人接受施主的供養,不需要出去托缽了,但是生活非常節儉,知道「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知恩報恩,對世緣沒有希求,身心清淨這才能辦道。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德相應,決定不會與煩惱習氣相應,這個人叫道人,修道人。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有沒有道德?有沒有在行道德?

  這些話我們要天天提示,為什麼?沒做到。為什麼沒有做到?阿賴耶識裡頭這個種子少,力量非常淡薄。天天講,加深,把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加多,力量加大了,到有一定的深度,它產生力量,自自然然你起心動念,你就放棄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會再隨順煩惱習氣,自然的。現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煩惱習氣多,這個力量很大;佛法這個習氣是種子很少,力量微弱。我們今天怎麼做?把阿賴耶識的佛種子加多,使它的力量加深加大,真的,我們是這樣成就的。我自己學佛五十年,五十年沒有間斷,所以這五十年來,我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多了,產生力量,自自然然,這起念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佛的教誨相應,這麼一回事情。你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你阿賴耶識裡頭比例分量不夠,你要努力加強!這個事情沒有法子勉強的,努力加強。

  所以我們的學院每一個同學天天在讀經,天天在講經,天天在聽經。你學講經學一門,一門深入;聽經,所有同學講經我都聽。絕對不是說我只負責講這一部經,其他他們講的經我都不要聽,那你就錯了,你變成孤陋寡聞,你跟大眾、跟同學法緣斷掉了。即使你將來學成功了,通宗通教,成佛了,你想度眾生,跟眾生沒有緣,沒有人聽你的。到那個時候不是沒有辦法,還是有辦法,退到菩薩位置上跟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你才會有聽眾;否則的話,沒聽眾。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

  現在就要結法緣,法緣殊勝,每一個同學講經,我都去聽,很認真的去聽。所以聽經結三種緣:第一個跟道場結緣,我常在這個道場聽經,這個道場跟我有緣。第二跟法師有緣,跟這個講經的法師,跟這個寺廟常住法師有緣。第三個跟聽眾、跟信徒有緣,將來你才有機會到這個道場來講經,才有那麼多聽眾。你要不結緣怎麼行?開始學要從現在學起,現在就要跟大家結緣了。除非跟自己講經的時間衝突,沒有法子去聽經,這個可以。

  如果自己今天沒有講經,別的法師在這個地方講經,你不能不去聽。《菩薩戒經》裡面講四十里,諸位要知道,從前四十里是走路。四十里大概是我們現在的二十公里,二十公里這個距離,你要不去聽經你犯戒。二十公里以上,你一天沒有辦法來回,這個可以,你可以不去聽;但是現在交通便捷了,我們不能講二十公里了。二十公里走路要走幾個小時?差不多三個小時。換句話說,三個小時的路程,你要不肯去聽經,你就不是菩薩!你不是真正在擁護正法。三個小時,現在怎麼?現在算車程,開車。如果你自己有車,車程三個小時之內,你不去聽經,你就犯菩薩戒;去三小時,回來三小時,六個小時,大概聽經兩個小時。《菩薩戒經》上是這麼說的。如果自己沒有車,你要是搭公共巴士,你也要算這個時間,三小時之內。照這樣說法,菩薩不好當!從布里斯本到圖文巴搭公共巴士可能需要三個小時,自己沒有車坐巴士也要來聽經。你是菩薩!

  菩薩擁護道場,擁護佛法,為一切眾生做影響眾。如果是講經的法師更應該如此,為什麼?這聽眾一看到這在座的,講經法師都來聽,大概這個法師講得不錯,讓聽眾對法師生起信心,影響眾。在家居士裡面的大德居士,都足以為聽眾當中的榜樣,做聽眾的示範。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在台北講經,我小時候的校長周邦道先生常常到我講堂來聽經。他不但聽經,他還寫筆記,為人演說,做給別人看的,大德居士!他自己能講經,還要聽我學生在臺上講經,受了菩薩戒的。現在受菩薩戒的人很多,不懂這個道理。

  這些善行,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在相上來看,幾乎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用心上來看,不一樣,一個是三輪體空,功德;一個是沒有離分別執著,是福德。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修福德的多。什麼人修功德?真正是有道行的人;在家的大德居士,出家的這些法師,他們通達經教。修行,一切時一切處,真的是須臾不離,念念都跟性德相應,念念不違性德,那是真正的功德,真實的功夫。這個大乘經不熟,做不到。請看再上面一層,第十六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華毫相光。佛號普音雲。】

  這個世界的名稱比較長,『摩尼華毫相光』,名稱也很好。「摩尼」是如意。「華」是因行。「毫相」是德相,佛三十二相,白毫相,這是講的果。華是因,相好是果報;因好,果當然好!摩尼通因通果,如意自在的意思。

  『佛號普音雲』。我們從這個德號上能體會得到,這個世界的眾生也是耳根很利,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以音聲為教體。再看上面,往上第十七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甚深海。佛號十方眾生主。】

  這個名號我們比較少見。但是我們曉得虛空法界,世界無量無邊,同名同號的一定不少,比較上少見。『甚深海』,「海」,實在講就是比喻深廣無盡。「海」上加一個「甚深」,這是法海,還是業海?法海跟業海都是「甚深海」。這個世界肯定不是純一清淨,而是凡聖同居。

  佛的德號『十方眾生主』。我們從名號上就曉得,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開的是什麼課程?教導一切眾生要作世主。像《華嚴經》一開頭講的是「世主妙嚴品」,第一品是《華嚴經》的序分,經文有五卷,很長,我們讀到了。世主非常重要,我在介紹學習這第一品經的時候,勉勵同學們要向一切世主學習。世主無量無邊,事相上說之不盡,但是在總的原則、綱領上,我們要有能力掌握。這個綱領就是儒家所講的「君、親、師」,這是一切眾生主。我們對於家人、周邊常常親近的人,從這個地方做起,慢慢再把範圍擴大,擴大到十方世界,那就成了佛了,佛是「十方眾生主」。

  君,領導人;親,是父母;師,是老師。要知道我們自己有這三個義務,有這三個責任,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天賦的使命,不能不知道。在社會上只有兩種人,一個是君,一個是臣。君,領導人,臣是被領導人,沒有例外的;出家,出家也不例外,出家這個道場住持是君,清眾是臣。這一個寺院只有一個住持,住持是領導人,住持下面的執事跟清眾都是臣,都是被領導的。你不是君的地位,就是臣的地位,你要盡到你的責任,把你本分的工作做好,這個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

  我說每一個人都有「君」這個義務,不是說這個道場各個人都做住持,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樣去領導人、領導別人?做榜樣給別人看。不是職位上的領導,是什麼?工作上的領導。他做這個工作,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努力,足以給別人做榜樣,得到大眾的尊敬,他在這個位置上做好了。所以沒有那個君的地位,要盡君的職責,這是菩薩,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真正覺悟的人能做到,以這個來幫助領導人,來幫助君,協助他把領導的工作做好。

  「親」是說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大慈悲心,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一切眾生。所以從前地方的首長、縣市長稱為父母官,他要把市民看作自己的兒女那樣的關照、那樣的愛護。現在民主社會不是這個思想,民主社會是人民是主,政府官員是僕。那麼諸位想想看,僕人照顧主人,哪裡能比得上慈母照顧兒女?從這一點,我們就肯定民主制度不如君主。君主是用父母的心,像愛護自己兒女一樣,好好的養育他、照顧他,還有「師」的責任教導他。

  「養不教,父之過」,你要認真去教他。怎麼教他?在他面前,我們言談舉止都是他的榜樣、都是他的模範。換句話說,不良的言談舉止,不能在他面前表現,教!所以做老師不容易,老師是社會一切大眾的表率、標準,學人就要學像他那個樣子,他是老師,師表。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思想、有沒有這個願望、有沒有這個志氣,為社會所有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孔老夫子是這樣,孟夫子也是這樣,佛門裡面的菩薩、羅漢、祖師大德,你們仔細去觀察,哪一個不是?我們要發願向他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不可以放逸,不可以給社會大眾做出不好的形象。

  形象的標準,儒家最基本的是《弟子規》,世間聖賢的模型;出家是《沙彌律儀》,這兩樣東西不能不學,不能不認真學習,這是世出世間聖賢的標準,基本的標準。我們今天學習不是向上看,向上學不到。我們向下看,不看他的頭頂,看他的腳跟,他腳跟立在什麼地方,我們從這裡學習。世間聖人腳跟立在《弟子規》,出世間諸佛菩薩腳跟立在《沙彌律儀》,我們怎能疏忽?

  天天講,做不到;做不到,講有好處,阿賴耶裡頭下種子。我前面跟諸位講過,我們今天做不到什麼原因?阿賴耶裡頭種子少,力量很薄弱,所以敵不過煩惱的種子、習氣的種子,敵不過。挽救的方法就是天天講,不斷的講,果然講個幾十年,自然就做到了,不知不覺的變化氣質。《沙彌律儀》天天講,天天念,在現前這個階段是我們主要功課。那些大經大論我們可以學、可以聽,我們做不到。如果沒有這個根基,大經大論是永遠做不到。所以「行」要從腳下,這比什麼都重要!現在一般人都疏忽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