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四卷)  2003/1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4

  諸位同學,請看文殊菩薩說偈的第三首:

  【能見此世界。其心不搖動。於佛身亦然。當成勝智者。】

  這一首是說「依正等觀」,前面一首是「顯見理之益」,這首是依正等,等是平等,等觀。清涼大師說(我們看看他的註解),「次一偈」就是第三首,我們剛才念的,「依正等觀,佛菩提性,依正無二故,亦顯光所照處,以明離見」,這一句是總說。佛菩提性就是覺性,覺性依正無二,這句話很不好懂。因為一般人心目當中,覺性一定是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或者講生物。動物的覺性很明顯,植物的覺性比較遲鈍,要細心去觀察才能看得出來。至於礦物、山河大地、泥沙石塊,它也有佛菩提性嗎?它也有覺性嗎?就是覺知,它有覺知嗎?一般人總認為礦物沒有覺知,生物才有覺知。最明顯的是動物有明顯的覺知,能見、能聽,能懂得其他動物的意思。

  為什麼這個經上講依正不二?正報是講動物,依報是講植物跟礦物,它也有見聞覺知,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講到此地,實在講已經講了不少了。我們知道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一切現相、一切因果都是心現識變的。它的體,理體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菩提。由此可知,既然是法性,既然本來具足佛菩提性,它怎麼會沒有見聞覺知?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確確實實是平等、是不二的。所以在中國古時候,「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裡面給我們講了一個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講的心現識變。一切法的體性就是心想,心是法性,想是識,想就變了,心現、想變,這我們在大經裡面聽得很多。但是怎麼樣?聽是聽了,好像也理解了,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不能離苦得樂,不能破迷開悟。

  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目的何在,我們要知道。目的就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知道這一切法平等的,依報、正報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現象?那還是善導大師說得話好,「總是遇緣不同」!這句話答得太好了,遇緣不一樣,所以現的相不相同。不管現的什麼相,你要仔細去觀察,還是相同的。什麼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是虛妄」是相同。前面我們讀過,「體相無所有」,這是相同的。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一真法界跟天堂、地獄不二,為什麼?都是無所有,都是畢竟空,都是不可得。我們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你沒有見到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你不會起心動念,你不會分別執著,那你就是覺了,佛菩提性當家做主了。佛菩提性在哪裡?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所以,清涼大師講,「顯光所照處,以明離見」。你看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不起心、不動念,離見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偈頌的前面兩句,『能見此世界,其心不搖動』。「世界」是所見,不是不見,確實見到了。為什麼他的心不動?他了解事實真相,心不動才見到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是凡夫,凡夫人「能見此世界」,其心不是不動搖,其心是大動搖;搖動,大風大浪,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名聞利養。隨順自己意思的,貪求無厭;不順自己意思的,摒棄消滅,不就是造這個業嗎?這是大起大動,這是凡夫。不管你怎麼樣搖動,還是無所有,還是畢竟空,還是不可得,你以為你自己得到,其實不可得。

  不可得的道理前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佛給我們講到究竟處,念念不住,哪裡是真的!所以說,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性,性體;妙有是性德,就是性的德用,有體、有用,體用都不可得。因為體不是物質,六根接觸不到,六根裡頭最利的、作用最大的是意。意是什麼?意是心想,這個作用最大。眼、耳、鼻、舌、身必須要藉物質的器官來幫助你,才能產生作用,如果失掉這個器官,你就不起這個作用;但是意起作用,意是精神這方面。佛法中常說,意識作用之大,對外,它能緣虛空法界,它去想,能有這麼大的範圍;從內,它能夠緣阿賴耶,最深處了,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習氣。但是,它就緣不了自性。

  所以,用意識修行的人太多太多,一萬個修行人,實在說起來,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用意識,就是用思惟想像,沒有離開思想。難得有那麼一個不用心意識,不用他就入了,他就見到諸法實相。不用是什麼?不用是離見。你用這個你沒有離見,你還有能見、有所見,從能所裡面就起分別,就起執著,所以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如果不用心想,不用思惟,不用想像,這是自然而然,任運不知不覺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諸法實相就是一真法界,你就契入了。《華嚴》這部經裡對這樁事、對這個道理說得很多,幾乎九會七處,會會都說,處處都說,這是如來無盡的慈悲,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提示我們。這是他們從凡夫修成法身菩薩,修成諸佛如來,是過來人的修學經驗,把他們的經歷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所以最重要的,「其心不搖動」。你的心本來不動,現在有沒有動?現在還是不動。你不相信,「我的心很不穩定,我的心很不安」!你看二祖見達摩,不是請達摩祖師替他安心嗎?心很不安,心很亂!其實怎麼樣?其實你錯認了心。你是什麼不安?你是什麼在動?你的念頭,你把念頭當作心了。說老老實實話,你的心本來不動。前面不是說過嗎?你不能夠肯定、你不能夠相信,自心是不動智,自心是不動智佛。不動智佛是從理上講的,天台大師所說六即佛裡頭的理即佛,你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的自心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覺的時候不動,迷的時候也不動,不會說是迷的時候,我心動了。心還有動還有不動,這不是真心。沒錯!這叫妄心。妄心裡面有思、有想,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常講胡思亂想。

  六道、九法界,都把妄心當作真心,這個錯誤就大了!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瞭,說一切眾生錯用了心,把妄心當作真心,用妄心去修行。妄心修行頂多能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就是說,能修到四聖法界,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是妄心變現的,所以妄心能達到;一真法界不是妄心變現的,妄心達不到,離了妄心,真心就現前。一真法界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真」上加上「一」,這個字妙極了。只要你的心一,這個境界就現前了;只要你心一,這個境界你就證得;只要你心一,這個境界你就得受用。所以我在講席裡常說,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不二,能所是一。宗門大德說得好,「識得一,萬事畢」,你什麼時候真正認識「一」,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出世法圓融無礙,只要你認識一。

  可是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是二、三,就不是一了。一是什麼?一是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一。念佛法門以這個為目標,念佛求什麼?一心不亂。「一心」,我們現在讀《華嚴》知道了,一心是什麼?是不動智佛,是自性本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真心。「不亂」是智照,如果我們用經裡面的比喻來說,一心是不動智佛,不亂是文殊師利,他照見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一絲毫都不會錯亂。所以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說,「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你能懂得嗎?我們要不是通過學習,像《楞嚴》、《法華》、《華嚴》、《圓覺》這些大經大論,這句話聽不懂!通過這麼多經論的學習,現在聽這個話覺得有味道了。

  一心不亂,怎麼不是上上深妙禪?念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通一切法門。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叫吉祥雲比丘),給善財童子介紹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哪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顯示法門殊勝無比。「般若經」上佛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話怎麼講?你要懂得《華嚴》裡面所講的「主伴圓融」,你就明白了,一點矛盾都沒有。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是主,好像八萬四千法門,今天念佛這個人他來做大會主席,他代表整個大會。明天大會裡面禪宗代表做主席,禪宗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後天天台法華做主,法華代表全體法門。所以,主席,這個主、這個代表,他不是獨一,他是任一,任何一個都能做主席,任何一個都能代表圓滿的法門。

  《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圓融!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本來是圓融的。我們世間人講包容,包容就不是本來的,我要學習包容別人,我要學習包容萬法,我心量太小了,這是在學習過程當中,沒有見性,性裡頭本來如是。說個包容,包容已經多餘了。本來是一,一對一怎麼包容法?二才有包容,我包容你,你包容我,二才有包容,它不二,不二哪來的包容?大乘是不二法,二不是佛法,不是大乘法。小乘法裡面雖講二,二到最後還要歸一,那才是佛法;二要歸不了一,就不是佛法。二,心就動了、就迷了,所以動是妄動,妄心動;動是迷動,迷惑它就動,你不迷怎麼會動?

  什麼叫不迷?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講過多次,眼,睜開眼睛見色,第一念沒有起心動念,耳聽聲音,第一念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不搖動。「其心不搖動」,我們是真的不搖動,第一念是真,是自心不動智佛。但是凡夫可憐,可憐在哪裡?第二念就動了,就搖動了。第二念幾乎跟第一念同時起來,實在講是有先後,太快了!我們平常用形容話來講,這個快的速度是多快?幾乎是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夠覺察它有先後?真的是有先後,有第一念,有第二念,第一念跟第二念的差距是千萬分之一秒。所以,我們把真心忘掉了,為什麼?真心不相續,妄心相續,妄心障礙了真心;雖有真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純粹是妄心,這樣把一真法界扭曲了,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再有嚴重的迷惑顛倒,就變成六道三途。

  十法界裡面的人其心搖動,法身菩薩,這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能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變成第二念。這個事情是難,是不容易,這是大聖的事情,不是小聖,阿羅漢是小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己生慚愧心,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要覺悟,我要回頭,我要恢復性德。這個念頭起來,就是始覺,你開始覺悟了。開始覺悟,應該要怎樣修行?就是對於一切境界要看淡,要放下!古大德講修行就是放,現在還要放,將來還要放,永久都在放。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明瞭,明瞭諸法實相;你不肯放下,你永遠不會明瞭,讀經也不會明瞭,聽諸佛菩薩講經你還是不會明瞭。什麼原因?你放不下!你心在動搖。真正放下,你的心就不搖動了。這是大乘菩薩修行的秘訣。

  我們在許許多多佛家的變相圖裡面看到四眾修行相狀,在中國著名的敦煌、雲岡、龍門、大足,許許多多地方的石窟,你去看雕塑,你去看繪畫。這些出家二眾、在家二眾,你看他們修行的樣子,他是怎麼修的?看破、放下而已矣!天天看破,天天放下;天天放下,天天看破,就學這個,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回歸到自然。什麼叫自然?不存一點意思就是自然,為什麼?本來沒有意思,你本來是不動智佛,一動就不自然了!最初那個不動,就是剛才講,第二念,第二念你就變了,就起心動念了,就不自然了。第一念是自然,見也自然,聽也自然,嗅、嘗、覺、知,沒有一樣不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諸佛菩薩,一絲毫過失都沒有。所以你要曉得,一起心動念,不自然,一分別執著就不自然。

  我們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回歸到自性,你就反璞歸真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跟真性完全相違背,背道而馳。反璞從哪裡反,要知道;歸真,真是什麼要清楚。從起心動念回過頭來,歸不起心、不動念;從分別執著回過頭來,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回歸自性。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楞嚴經》上,菩薩給大家做了報告,他老人家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怎麼反聞?他耳朵有沒有聽到外頭聲音?有!一般人聽到外面聲音,第一念是用真心,一點沒錯,聞性,聽到的是聲性,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但是第二念他就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把自性轉變成識,識裡面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隨著分別、執著往外頭流,分別這個身,分別那個身,執著這個,排斥那個,排斥也是執著,取捨!取捨都是執著,這叫向外流溢。

  觀音菩薩他聽外面聲音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反聞。反聞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永遠保持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耳根對音聲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落第二念,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我們凡夫不行,聽到外頭聲音,好聽的多聽,在欣賞,不好聽的排斥;換句話說,好聽、不好聽都起煩惱。起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在根塵相接觸,你起七情五欲,把你裡面七情五欲的煩惱勾引起來了。這一勾引你就發作了,一發作就造業,業必有果報,有因不能沒有果,這是凡夫。所以最重要的,我們要學習「能見此世界」,這個世界裡頭一切人事物,你見的時候你的心不搖動,永遠保持第一念,那你就是法身菩薩。你的不動智佛現前了,你的文殊師利菩薩現前了,文殊菩薩是妙慧,無所不知;如如不動,無所不知。

  第三句是『於佛身亦然』。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一念,「謂上半於前所見世界,令離妄動」。這上半就是前面兩句,我們見世界一切人事物,你能夠不搖動。理由是後頭兩句,「知真法界,不應動故」。真法界如如不動,真法界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想想看,無所有,誰動了?畢竟空,還會動嗎?不可得,是叫你自己不要去打妄想,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為什麼?不可得。「次句」,第三句,「例前八相佛身,亦同平等,不動而了,故成勝智」。

  「於佛身亦然」,諸佛如來應化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了,示現八相成道,我們看到八相成道,動不動心?分不分別、執不執著?也不動心,也不分別,也不執著,為什麼?法爾如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是自然的,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佛身如是,佛身是現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再展眼觀望,這個世界、宇宙,哪個現相不如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要緊的,其心不搖動,這個不搖動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當成勝智者』,「勝智者」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圓滿的智慧成就了,在其心不搖動就成就了。成就沒有成就的相,成就沒有成就的念頭,為什麼?本來如是,不是現在成就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好像水,水起波浪,照失掉了。讓水慢慢平定下來,靜下來,靜下來像一面鏡子,照得那麼清楚,那是當成就。當成就等於沒有成就,因為水本來是這樣子的,只是不動了,這個現相現前了,動的時候這個現相見不到。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偈頌下面一首,第四首:

  【若於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

  這首偈是讚頌「佛法等觀」,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偈佛法等觀,了同體故,二念豈生,一亦不存,得難思果」,註解雖然不多,意思很清楚。『若於佛及法』,「佛」跟「法」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瞭。佛是能覺,法是所覺。佛這個字是從古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在中國把它翻成「覺」,或者翻成「覺者」;覺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稱他作佛。

  覺悟之所依是智慧,所以,佛裡頭有智的意思,智是覺之體,覺是智之用,智跟覺是分不開的。我們用前面的意思來講,就容易懂。智就是不動智,覺就是文殊妙慧,文殊妙慧是不動智佛的起用,從體起用。智覺的對象就叫做法,法的含義就太廣太廣了。宇宙之間,佛法裡頭常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一切因果」,全部包括了,可以說一個都不漏。這裡頭一切的一切,用一個總的代名詞,就稱之為「法」。所以,我們一般常常聽人講,「佛法無邊」,諸位想想,法沒有邊。佛是什麼?智慧覺了諸法,所覺沒有邊際,能覺也沒有邊際,能所是一不是二,同體!

  「了同體故」,這句話非常重要!體是什麼?體是自心。「出現品」裡面,佛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心是體。遍法界虛空界,佛在經上說「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以我們常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很可惜,許許多多眾生迷而不覺!於是依他迷惑顛倒這個身相,以這個東西為自體,以這個東西為重心;除這個之外,其他的都不是自己,掠奪其他的來為自己受用,就造無量無邊罪業。自己能不能得到受用?不能!不但不能得受用,反而還害了自己,害自己墮三途、墮地獄,這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眼目當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上所說的可憐憫者,迷惑顛倒,胡作妄為,苦報現前是自作自受,自己變現的,這個事情就是因果。所以講諸法實相,總的來說,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六個字統統說清楚了。這六個字你都能夠通達明瞭,你就是佛;這六個字完全迷惑了,完全不曉得,就叫凡夫。所以,凡夫跟佛差別在哪裡?差別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阿鼻地獄裡面的現相,佛眼睛看是什麼?一真法界被他扭曲了,變成那個相。變成那個相,是你自己變的相,你自己在受用。就如同在作夢一樣,你在夢中受苦受難,睡在你旁邊的人並不知道,他沒有見到,不是他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境界,這才是事實真相。

  雖然佛講有共業,共業還是各人跟各人的業。譬如說兩盞燈,這一盞燈不是這一盞燈,是兩盞燈,這兩盞燈是別業,各別的。可是這兩盞燈放了光,這個光照那個光,那個光照這個光,光光互照,這是共業。你得要想清楚,觀察清楚,共業裡頭不是我們兩個真的有什麼共同,有相似的。為什麼?我這個燈熄掉了,光馬上收回來了,沒有妨礙你,你也沒有妨礙我。共同受苦難,還是各別,你有這個受災難的罪,我也有這個受災難的罪,實在受,還是各人受各人的。就好像這個房間裡有十幾盞燈,光光互照,這個光,所有燈光都融合在一起,依舊是各別的。關這一個燈,燈光收回去,沒有了;關那個,那個燈光收回去,沒有了,沒有混雜!混合不雜,你從這個現象裡面去觀察。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眾生縱然造作共業,就像光光互照,他還是不雜。基督教裡面講,上帝最後的審判,還是一點都不會錯,同而不雜!

  這個地方了同體故,智覺之體是自性,萬法之體也是自性,淨宗法門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講的佛,唯心淨土是講的法,心、性是一不是二。這是文學裡頭所說的,希望言語、文字要優美,避免雷同。自性彌陀,自性淨土,這兩個都是自性就雷同了,所以換個名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心、性是一個意思。由此可知,能覺、能知,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能覺、都能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是什麼?佛性!我們六根對外面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知,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六塵叫做法。見聞覺知之體是自性,色聲香味觸法的體也是自性,所以,離開自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科題上講,「佛法等觀」。等是平等,等觀就是不二,就是一如,佛法不二,佛法一如。佛法不是別的,佛法是自己,自己心現識變。人要能契入這個境界,這個世間什麼樣的災難都沒有了,什麼樣的矛盾也沒有了,什麼樣的錯誤也沒有了。所以,你只要知見正,你認識清楚了,你的性德不要人教,自自然然流露。你對於年老的人,這是緣,看到老人,這個緣現前,緣就是感,你自自然然就會應,你的應是什麼?孝順。不是學來的,不是有人提醒你,你那個孝順的心行自然就流露出來。就對著他,他有感,你就有應,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你見到善知識,尊敬的心自然就流露出來;於天地萬物,謙和的心自然流露出來,統統是性德!

  恩愛、關懷、照顧,仁義、和平,這些美德都不是教的,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今天你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實真相,全迷了,迷了之後,性德統統不見了。把性德變成了妄想,變成了煩惱,煩惱薰習久了,就變成習氣,很不容易回頭!現在地球上這些眾生造作極重的罪業,自自然然感到災難,末日不是神制定的、決定的,不是!於佛菩薩也都不相干,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識變,唯識所變,確確實實自作自受。覺悟的人看在眼裡面,同情,看看能不能幫助,都在緣分。

  什麼條件之下能幫助?講了你能聽,能聽得進去,你能聽得懂,你能相信,緣成熟了,還是有緣。如果你給他講了,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沒人聽,緣不成熟。緣不成熟,諸佛菩薩暫時離開,或者說他沒離開,暫時不動,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正確的,為什麼?他不落階級,一動就落了階級了,就迷了。他如如不動,他永遠不迷,他在哪裡等待機緣。我的話是這麼說,如果有等待的念頭,他已經動心了,他已經是凡夫了,他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沒這個念頭。眾生沒有感,他就沒有應,等到什麼時候眾生有感,他馬上就應,這才是真話。緣成熟了,他的作用又現前了,

  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諸大羅漢,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一步,都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沒有感,他就沒有應。我們今天感是什麼?我們感都是惡念,都是自私。這種念頭起來的時候,什麼人應?妖魔鬼怪來應,因為你跟他同好。你有自私自利,他也有自私自利,你起心動念損人害己,他也是這樣的,你跟他志同道合。你有貪婪、瞋恚、嫉妒,妄語、兩舌、造謠生事,這些妖魔鬼怪也是這樣的;所以你一動這個,他們統統來了。

  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夏老往生的時候曾經告訴他們這些學生,這個世界混亂,在什麼時候?在猴年,上一個猴年壬申,到底下這個猴年甲申,甲申是明年。這十二年當中世間大亂,眾生很苦,魔王當道,佛菩薩也要退避三分;就好像中國人講走運,這十二年當中是魔走運。他又說了,猴年過後,他們的好運走完了,這些妖魔鬼怪都會離開這個世間。黃老居士告訴我這個話,我就想,妖魔鬼怪離開這個世間,怎麼離法?一個是他覺悟,他回頭了。大乘法裡頭沒有降魔,為什麼?迷了是魔,覺悟了就是佛。是不是這些人覺悟了?回頭是岸,這是一個可能。另外一種,是他們始終不覺悟,那大概就是一個災難來了,這些人被上天收回去了。這就很像基督教裡面講的末日審判,耶穌基督又來了,要來審判世人,這些人統統都被祂收去了。這兩種可能。

  我們希望是第一種,希望這些人在這樣大的災難痛苦當中覺悟過來。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真正發心向聖賢人學習,災難自然就化解了!為什麼?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一念惡轉變成一念善,這就行了。性相、理事、因果,我們單單談因果。

  江本勝博士做的實驗很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警覺。那就是他在日本琵琶湖,琵琶湖很大,在一個小的岸邊,這小的岸邊水很骯髒,氣味很難聞。他們召集了幾十個人,有一位法師領導,在這個湖邊祝願,大家同聲都念一句話,「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我們非常喜歡你」,用這樣的話。幾十個人同聲、同時發願,「湖水乾淨了」,這樣的小法會做了一個小時。三天之後再到這裡去看,湖水果然乾淨了,從上面能看到底,湖水平靜像一面鏡子,非常之美。所以他說,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上人,真正有一起覺悟的人,我們在同一個時間祈求「世界和平了,世界和平了」,一定會產生這個效果。

  這是什麼個道理?就是此地講的,能覺、所覺同體故,佛、法同體。你看看我們祝願,我們希望它乾淨,希望它美好,希望它和平,希望永遠沒有衝突,這是佛,這是覺、是觀。我們對世界上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是法,既然是同體,哪有沒有感應的道理!所以你愈是有修行,有修行是什麼?你愈是有真誠,不是口頭上說說;口頭上說說也有效果,那個效果時間不長。為什麼?它隨著你心變,你自私自利念頭起來了,它又恢復骯髒,它又不乾淨了。所以,我們自己能夠永遠保持心地純淨、純善,那個力量大!

  純淨純善之人,孝敬慈悲之人,具足眾德之人,他走到什麼地方就加持什麼地方,這一定的道理。他能發心,諸佛菩薩也跟他相應,這就得諸佛菩薩加持,他的力量就更大了,能與諸法起共鳴的作用,這個原理就是同體。我們知道法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本來具足色聲香味,這叫性德;這種德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緣聚緣散,而自性的德能不會隨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它存在,緣散它還存在,與聚散不相干,永恆的存在。這個道理我們在這部經,學習這部經學到此地已經相當清楚、相當明瞭了。這兩句就是說我們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能覺、所覺,心是平等的,平等就不動,搖動就不平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心是永遠不會搖動的,也就是永遠不會起心動念,永遠沒有分別執著。

  『二念不現前』,「二念」是什麼?,二念就是起心動念,一念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二念,妄想分別執著不會現前。清涼說得好,「二念豈生,一亦不存」,一念是對二念說的,二念沒有了,一念也不能存在;有一,一的對面是二。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兩邊不立,兩邊是什麼?一是一念,一是二念,兩邊不立。兩面都沒有,有沒有中道?中道也沒有,有兩面才有中道,兩面沒有,哪來的中道!這才是事實真相。二乘人執著空、有兩邊;大乘人離開兩邊了,有中道,大乘講中道;上上乘人中道也沒有了,哪來的中道!這才是真正的本來無一物。大乘有個中道,二乘有兩邊,都沒有真正徹底了解諸法實相,真正了解的是上上乘人,法身菩薩,他們了解。同體裡面就沒有對立,這是我常常說的,兩邊是對立,中道跟兩邊還是對立,對立沒有了,中道也沒有。

  對立沒有了,宇宙渾然一體!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圓滿的現前,你所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受用,這裡頭離苦得樂,苦樂統統都沒有。為什麼?苦樂是對立的、是兩邊的,苦樂都沒有,才叫真樂。苦樂都沒有,還有一個念頭在,「苦樂都沒有」這個念頭也不存在,這個境界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大乘經上有四個字是妙絕了,叫「不可思議」!思是想,不可思就是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以分別執著;不可議是決定說不出,教中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可是佛菩薩慈悲,不能動念還動念,不能開口還是開口,這裡頭有密義,這個密不是秘密,是深密,太深了,義理太深了,凡夫沒有法子理解,所以稱個密義。密義是什麼?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口業;身業,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意業,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是密義。

  有念、有說、有作,是什麼?是恆順眾生。無念、無說、無作,是自己如如不動。真的,自住不動智佛,他自分上不動,他有體、有用。起作用?作用是應化,文殊妙智,妙智裡頭有說、有思、有作。但是你一定要曉得,他的思跟無思相應,他的說跟無說相應,他的作跟無作相應,這是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的,你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在他一點過失都沒有,他要跟你說真話,他有沒有來示現?沒有。他有沒有給你說法?沒有。你要說佛說了一句話,你謗佛。無說,說了四十九年;無作,表演了四十九年,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法子體會到這個意思。

  果然有一天你能夠體會到了,那恭喜你,你入境界了;你不入這個境界,你怎麼樣都體會不到。你看,你看不出來,你聽,你也聽不懂,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你理解的是淺義,很淺顯,表面上的意思。深義、精義,你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時候你能體會到?你的心有一分清淨,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你放下一分,你能體會一分;你放下兩分,你能體會兩分;你放下十分,你就能體會十分,這叫功夫!所以說,眾生根性有利、有鈍,什麼叫利根?對於一切人事物分別執著淡,看得很淡,這個人根利。他聰明,他見色、聞聲,領悟得比較深。如果習氣很重,分別執著很嚴重,什麼都計較,什麼都不放鬆,他見色、聞聲,領悟就很淺。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心,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經上講的二念,二念就是相對的,這是我自己,那是他,自他二念。再給你講法上,真妄二念,邪正二念,是非二念,利害二念,你只要起念都是二念。二念不現前,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離了二念就是一念,一念這個念頭都不能有,你有一念,一念的對面是二念。一亦不存,這時候你才真正契入境界,所以你得的是難思果,這個果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對凡夫、對妄想分別的人講的,對他自分上,他連「無上菩提」的念頭也沒有。他如果覺得「我證了無上菩提了」,你們想想看,他是凡夫。為什麼?我相沒離!他執著有個我,我執在;「我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法,法執也在。我執、法執都在,他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金剛經》上說得好,須陀洹,我們說這是小乘初果,證得須陀洹,而須陀洹自己沒有這個念頭,自己決定沒有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了」,沒有。他要是說「我證得須陀洹果了」,他是假的,為什麼?他四相沒有破,他法執沒有破。「我證得阿羅漢果了」,那是假的,二執存在,二執猶存,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得到的訊息。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的階位,剛剛入門;剛剛入門,你看他就與性德相應。我們修淨土的,一般人講清淨心現前,這是我們要明白的,要細心體會的。

  所以這個事情不能研究,研究怎麼樣?落在心意識裡頭,怎麼研究也研究不出來,也無法明瞭。這樁事情古人講得很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這個境界裡頭才得『難思位』,這個「難思位」究竟的是佛果。而我們把這個意思展開來,擴大來講,像《金剛經》上講的須陀洹,像我們這個經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就是難思果了,沒有辦法想像。凡人怎麼想都想不通,凡人用心意識,他開始練習不用心意識。凡夫都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已經開始知道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雖然他不用,他不乾不淨,不用裡頭還夾雜著有,不純,這是一定的道理。一潭渾水,你要把它淨化,不是一下就成,它是慢慢的。所以,他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十地可以能說純淨了,純淨純善。下面,純淨純善裡頭還有夾雜。這是我們一定要懂,是我們自己修行必經的道路,必經的歷程。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