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五八卷) 2003/5/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58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娑婆世界鄰近十方,下方關鑰世界如來名號,我們還是看第二句:
【或名調伏毒。】
這名號在上面已經講了很多了,我們想想它實在太重要了,所以不妨多說說,多學習學習,什麼原因?我們的毒沒有化解,所以應當要常常提示。『毒』到底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面決定沒有毒。自性如伊斯蘭讚美真主,其實我看「真主」就是真如,就是自性,所以他是至仁的、至慈的,仁慈到極處。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教裡頭所說的「神」,所說的「上帝」,在我的感覺裡頭,那也是講的真如,也是講的自性。真如自性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的起用就是慈悲,大慈大悲,大仁大愛,所以他們教裡頭講「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
佛在佛法裡面講佛有三身,佛的法身是講的體,宇宙的體相,這體相從哪裡來的?是從智慧變現出來的,般若。自性裡的智慧,總名稱叫自性。自性有三種特性,有三種本能,這三種本能在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法身、解脫」,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法身,德能是解脫,都從智慧來的。智慧是體,佛門裡也常常講「靈覺」,它不生不滅。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在凡不減」,我們現在在凡夫,我們自己自性,自性這特性,自性的本能就是說智慧、德能、相好,我這樣講大家好懂。它永恆存在,縱然墮阿鼻地獄,它也沒有少一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他們的分上也沒有多一分,不增不減,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
而且這裡頭真正的意思,佛法裡面講的不二,不二這意思非常深、非常廣。我們常講凡聖是二,這裡頭沒有凡聖;遠近是二,這裡頭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先後是二,先後不二了就是沒有時間,沒有前後;善惡是二,不二就是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大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麼?任一。一個細胞,這細胞什麼?一個細胞是全宇宙,整個宇宙不大,這細胞不小。再說今天講原子,講粒子,最小最小的粒子,微粒子,它也是個圓滿的宇宙,這境界《華嚴經》上說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前面我們讀過。
誰能入這微細境界裡面的世界?普賢菩薩能入。普賢菩薩何以能入?融入了。這道理我們要曉得,自己跟宇宙完全合而為一了,所以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一迷了之後就對立了。迷了之後就墮到哪裡?墮到二去了,覺是不二,迷了就二了。迷了有什麼?有你有我,你我是二,有真有妄,有大有小,有前有後。這念頭一起來之後,這一真法界就變成了十法界,愈迷愈深,從迷惑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從執著生三毒。毒從哪裡來?從這兒來的。迷到極處,這本來的德能它就變成毒了。
諸位一定要曉得,所有這一切都是智慧變的,一切形相是智慧變的,一切德能也是智慧變的,無一不是般若智慧變的。所以佛家求的只是求智慧,現在你怎麼樣把所有一切現象恢復成智慧,把所有一切德能恢復成智慧,把所有一切毒害也恢復成智慧,智慧是它的本體,它原來就是那個樣子的!覺了就恢復了,迷了就不能恢復,所以迷了有三途六道。覺了,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不但三途六道沒有了,就好像你做夢醒過來了。永嘉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話過來人的話,他要沒有契入這境界,這話他說不出來;他能說出這話來,他入了境界。
『調伏毒』深一層的觀察,它毒從哪裡來的?我們把這根源找到,然後你才能把它化解。不是消除,是把它化解,是把它轉變。佛家講消業障,佛家講滅煩惱,那個消跟滅這種字句是隨順眾生說的,佛有沒有說?佛沒有說。這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隨順眾生說的,這是佛法常講「佛以二諦說法」。二諦是真諦俗諦,隨順眾生,俗諦,隨順如來自己所證的境界叫真諦。
真諦裡頭萬法皆空,可是又說「因果不空」,我們要問了,因果是不是萬法裡面的?還是萬法之外的?當然萬法之內的,哪有萬法之外的?因變成果,因空了。譬如桃樹,桃樹是桃核是種,種在地下,這塊土地土壤好,有足以幫助它長成的條件,肥料、水分、陽光、空氣,所有條件都具足,這種子慢慢長成小樹苗了,種子沒有了。種子是因,樹苗是它的果。種子沒有了變成樹了,這叫什麼?「轉變不空」。樹長大了結桃,桃裡頭又有桃核,又有籽,這就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種子長成樹,樹又結成籽,籽又長成樹,樹又結成籽,循環不空,是這麼個道理。這是宇宙運行的法則,這法則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
人沒有能力改變自然,人要想改變自然,必然有災難發生。一切萬物隨順自然,那就是無限的美好。你要自己作主,自己有意思,違背自然,你跟自然兩個對立,錯了!現在人就是要征服自然,他起了這麼個念頭,要改變自然,要控制自然,要主宰自然,這麻煩大!科學萬能,把太陽變冷,把月亮變熱,改變自然了。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能脫離自然。人有生滅,性不生滅,你有能力把這生滅的肉身叫它不生滅,不生滅的性你叫它生滅,你能做得到嗎?全是打妄想。你去實驗,最後自作自受。
我們知道毒從哪裡來的?是從迷失自性而產生的。聖人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明心見性。這一句話說「明心」,我們現在的心不明,現在的心糊塗,愚痴,迷了!迷了就不明,所以叫無明,無明就不覺,不覺裡面這就生麻煩,生三細相,生六粗相,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了,就這麼回事情。覺悟之後就把十法界又恢復成一真法界,也是一個因果循環,因果的轉變,因果相續,因果是法則是真理。五個指頭長短不齊,這是自然的,你要征服自然,這指頭短你要把它拉長,這指頭長你要把它截短,行嗎?現代人確實迷惑到所以然處,成天打妄想,自以為是,招來的天災人禍。最後他怎樣?把人天變成地獄,他在搞這個。什麼時候到地獄罪受夠了,他覺悟了,他所造的罪業他自己要受,要承當,不能說是造作之後沒有後果,這是不符合因果法則的。你造了因,你一定要承當後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只有諸佛菩薩如來果地純淨純善,為什麼?完全回歸到自性,與法性圓圓滿滿合而為一了,這是如來果地。法身菩薩已經融入了,融入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已經融入了,但是還不圓滿。他們的思想、見解、心行決定沒有錯誤,這錯不錯的標準就是性德,一點都沒錯誤就是完全與性德相應。十法界裡面眾生不行,沒有覺悟,沒有見性,他所想的、他所做的就難免沒有錯誤。這難免是講的四聖法界,六道凡夫很糟糕,哪有沒有錯誤的道理!為什麼原因?三毒沒斷。
要知道四聖法界沒有貪瞋痴了,見思煩惱斷了,雖然比六道殊勝多了,但是沒見性,不能夠融入法性,可是什麼?靠近了。古大德說他們是「相似即佛」,他雖然不是真的,有一點像。六道凡夫不行,你是一個好人,心地很善良的人,行為很善良的人,你心裡面還有對一個人或者對一樁事、對一個物,你還有厭惡,你那個三毒的根沒拔除,你還在!諸位想想,三毒的根沒有拔除,你就出不了六道,你那個瞋恚念頭很強,佛在經上講你出不了欲界。
你們看大小乘經論,色界天人沒有瞋恚了,色界天人瞋恚是不是真的斷了?沒有斷,他是禪定功夫伏住了,決定不起現行。換句話說,色界天人那個貪跟痴還會起現行,惟有瞋恚不起現行。他有慈悲喜捨,如果瞋恚的根沒有斷,真正的慈悲喜捨這心是發不出來的,為什麼?瞋恚障礙住了。佛法裡頭,佛教初學的同學們發心,發願四弘誓願頭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是不是還要加一個「某某眾生我不度他」,哪有這話!「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切眾生你要平等度他。
我最近遇到一個同學,他曾經受到都是學佛的人,受到另外一個學佛的人給他嚴重的打擊,一般人很難承受的。最近有傳言,聽說他那個怨懟得了病了,造作的惡業報應現前了。我聽說,我把這樁事情告訴他,他沒有通過頭腦去想,立刻就反應:我們怎樣去救他?他這一句話我都楞住了,他怎麼會有這種念頭?他對你是多麼狠毒,今天聽說他有難,你第一個念頭要去救他,我說:你的佛沒有白學。真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兩條他做到了,心裡面跟一切怨家對頭他化解了,這很了不起的功夫。
他是每一天都在聽經念佛,我說:你的經沒有白聽。他告訴我,從前他自己不能讀經,他這經念不下去,只能看一點點就不能再往下讀了,不耐煩;念佛也是的,念個二三十分鍾,再長,耐心就沒有了。他說現在,現在這經愈讀愈歡喜,念佛也愈念愈歡喜,福報現前了,智慧現前了。什麼原因?業障消了。業障從哪裡看?怨家對頭沒有報復的心,沒有瞋恚心,業障消了。貪瞋痴雖然沒有斷,很淡薄了,這佛經上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智慧長了,跟諸位說福報也長。因為他用仁慈的心、寬恕的心、包容的心,這種心裡頭有福報。
念念記恨別人對不起你的地方、陷害你的地方,念念不忘,這不是好事情。我遇見過,出家人大法師跟我也是好朋友,他年歲比我大,資格比我老,我很尊敬他。有時候遇到一起吃飯聊天,他就會講,講的那些事情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住在哪些道場?哪些人對不起他?哪些人陷害他?哪些人毀謗他?念念不忘,這樣子他能有成就嗎?當然不能成就,佛法白學了。佛教導我們轉煩惱成菩提,從哪裡轉?就在一切人事物裡頭轉。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他沒有成佛之前,他修菩薩道,忍辱仙人是修菩薩道,六度裡頭修忍辱波羅蜜。並不是說專修忍辱波羅蜜,那你就錯了,忍辱波羅蜜是他主修的,無量波羅蜜是他助修的。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多大的冤枉,多大的恥辱,多大的傷害,忍辱仙人沒想到這些;心裡面只有慈悲,只有憐憫,只有感恩。他被歌利王害死了,我們凡夫肉眼裡面,冤枉!被害死了,這麼慘死。實際上,他成佛了。為什麼成佛?前面我跟諸位說過,六波羅蜜圓滿了。遭受這麼大的打擊、災難,沒有一絲毫瞋恚心,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沒有一絲毫報復心,「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心裡面一點不散亂,「禪定」波羅蜜圓滿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般若」波羅蜜圓滿。不但沒有瞋恚心,還發感恩的心、感謝的心,成就他無上菩提。他發心成佛之後第一個來度你,來報恩,「布施」波羅蜜圓滿,「精進」波羅蜜圓滿。這是修道,這叫菩提大道,這真正是調伏三毒。
我跟諸位同修說得很明白,細菌牠也是生物,牠也是般若智慧變現出來的,牠也有靈知,跟那實驗水一樣。牠很小,我們肉眼看不見,牠也能看,牠也能聽,牠也有覺,牠也有知。我們這些有情眾生的意念,念頭一起來,這波牠能接收到,我們給牠善的波,牠的反應是善的,我們給牠惡的波牠的反應是惡的;牠不會消滅,但是牠會變化。我昨天看到人家從網路上節下來的報導,提到這事情,科學家的觀察,SARS病原就是這細菌,現在已經好像是第十二次的變種。而實際上?實際上應當不止。因為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不是定法,剎那剎那都在變,隨著外面這波,不同的波,牠產生變化。這道理我們懂。許許多多的波都是不善的,都是帶的有毒,極不善的波。譬如我們想我們跟牠對立,要把牠消滅,要把牠殺死,這是很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文字,不善的訊息,這東西牠接收之後,牠那個毒就愈變愈厲害。牠本來沒有毒,毒是我們的三毒傳染給牠的,傳給牠的,牠的毒性就發作了,你再天天把這毒傳給牠,牠麻煩大了,愈變愈毒了。用什麼方法來對付?解毒。我們中國人講解毒,化毒,把這毒化掉,把毒解掉。用什麼方法?用善念。
我們看看江本勝他的實驗,他的小冊子我昨天把它看完了。他用湖水做實驗,琵琶湖,琵琶湖很大,是日本島內的一個大湖,我們也去遊覽過,水不乾淨。他找了三百多個人,這是他自己領頭做實驗,請了個法師大家來做法會,來祈禱。集中三百多個人的心力精神貫注,對湖水發出信號,什麼信號?大聲叫出來,「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這法會做完之後,過了幾天湖水果然乾淨了。原來湖水混濁,對岸倒影都很模糊,現在水清了,水裡面的倒影像一面鏡子一樣。
如果我們集中力量,用這道理在我想能想得通。我們把這意志精神集中對SARS的病毒,我們心裡也在念,「SARS細菌乾淨了」,乾淨就沒有毒了,我相信牠的毒立刻就變乾淨了,意念比什麼都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意念,自己的心清淨,這我講經常常講,講了幾十年了,心清淨則身清淨。為什麼心清淨就身清淨?我們的心跟身聯繫的關係是最密切的,我們有個清淨心、慈悲心,我們身上所有細胞都清淨慈悲,這就是最健康的。如果我們還對一個人有怨恨,這怨恨在我心裡不能化解,我怎麼樣清淨都是有限的,得不到純淨。得不到純淨,換句話說,這外面的因素還是很容易感染的。
如果你的心地純淨純善,你不會感染。你的淨、你的善裡頭有夾雜,清淨裡頭夾雜著不淨,善裡面夾雜著不善,這也是違背佛陀對我們的教導。佛陀跟我們講「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樣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離一切世間苦,自己想想原因在哪裡?是不錯,現在我是修清淨心,是在修慈悲心,可是修得不純,裡頭有夾雜,我們要懂這道理。這道理從前佛經上常講,古聖先賢常常這樣教訓我們,現在人不相信聖賢人的話,也不相信佛菩薩,相信科學。科學現在也做出證明了,那你相不相信?江本勝博士的書接近佛法,佛法裡頭有一些真實的東西,他能體會到一些。他要能夠研究佛法,如果以純淨純善的心,不難開悟,那一悟之後境界完全不一樣了。古人常講「別有天地非人間」,你能夠親證得到,不是幻想,是事實。所以毒害不在外面在內心,外面的形相完全跟著內心在產生變化,這變化剎那不住。我看跟著我變化,你看跟著你變化,不一樣!
如果你的妄念少,精神意志集中,從你心意放出來的慈悲,放出來對整個宇宙感恩的意念,影響整個環境。影響一個城市,影響一個地區,這還是小的。法身菩薩的影響是遍虛空法界,我們今天還沒有辦法達到,這就是說什麼?我們意志不能像他那樣集中,那麼精純,像極光一樣。我們今天集中這面很大,人家那個集中可以集中成一點,那個力量多大!一般人?一般人是散漫的,他不能集中。禪定是什麼?禪定就是意志集中,只要意志集中,把念頭觀想對一個目標就產生力量,而且這集中對象沒有空間時間的障礙。我們觀想一個人,觀想一樁事情,盡量把你的意志集中起來,不要有妄想,不要有雜念,效果就非常顯著的顯示出來,這實驗實驗出來了。所以他肯定祈禱、禱告感應是真的,確確實實有不思議的能量。「調伏毒」這名號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關鑰世界如來名號第三句:
【或名帝釋弓。】
這名號清涼大師有註解,我們把註解念一念,然後我們再來說明怎樣學習。「下方云(這名號的第三句)帝釋弓者,如來念定之弓」,這『弓』就是比喻,比喻念、定,這是五根五力裡面的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裡頭的念、定比喻作「弓」。「以明利箭」,明利是智慧,「能射業惑阿修羅故」,阿修羅比喻作「業」,比喻作「惑」。這是一段,我們先看這一段,先來學習這一段。
弓箭在古時候兵器,是對於遠距離使用的,在武器裡面這是屬於利器,遠距離就能夠傷人、就能夠殺人。現在,在千百年當中發展,近代科學技術進步之後,從弓箭就發展成為槍炮。在最近這半個世紀裡面發展成為飛彈,射程能夠到幾千里到一萬公里,能夠射得很準確,這是科學技術製造出來的。好不好?不是好事。這真叫大殺傷力,擁有這樣的科學技術,眼前能得志於一時。像當年秦始皇一樣,以武力征服了六國,但是那個歷史的教訓不旋踵而滅亡,這他自己怎麼想都想不到的。這裡頭什麼原因?古聖先賢常常講,一個以力服人,一個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能夠長治久安;以力服人,一時人家屈服在你的威力之下,心不服!心不服就常常懷有報復的念頭,你還能過太平日子嗎?天天要提防,你說多痛苦,日子不好過。以德服人不需要提防,走到什麼地方什麼人都愛你,什麼人都尊敬你,什麼人都擁護你,你要什麼提防?不需要。今天講的保鏢衛隊,這些都是德不夠,德不足,才要防範。真正有大德的人,哪要這東西!
佛在此地用這比喻,這弓不是真正的弓箭,弓是什麼?弓是五根五力裡面的念、定。我們在前面講的「念力不可思議」,你這「念」的力量集中在一點,可以改變形象。我們有曾經看過氣功的魔術表演,他能把遠距離好像茶杯茶碗,他能夠移動,距離相當遠,他用什麼力量移動?「念力」讓它移動,真的不是假的。這茶杯為什麼能聽他指揮?茶杯是一個物質,這物質我們知道,現在明瞭了,不管什麼物質它都能看能聽能覺能知。你把這精神意志集中,給它的訊息、給它的這能量,它就改變了,它就起反應了,這反應跟你就產生共鳴,就會循著你的意志來做,就是這麼個原理。精神的力量能夠改變物質。同樣一個道理,精神力量能夠改變人的心理,把人的惡念變成善念。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世間種種變幻你會覺察到,地球上這一個環境千變萬化,無不是隨著地球上的居民,這些人他每天在想什麼?他在念什麼?他在做的什麼?有意無意這思想波放射出去,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植物、礦物,它都接受這資訊,它都產生變化了。如果這資訊是正面的、善良的,這山河大地環境變得非常美;這資訊是不善的、不健康的,就會發生許許多多天災人禍。
佛把念、定比喻作弓,把智慧比喻作箭,用這「念、定、慧(箭就是慧)」對什麼?對煩惱、對習氣。惑就是迷惑,煩惱習氣,業就是你的造作。內有煩惱習氣,那你的言行自然就不善了,為什麼?你隨順煩惱!你有自私自利,你有貪瞋痴慢,這是裡面的。外面有名聞利養誘惑你,有五欲六塵誘惑你;裡面有煩惱,外頭有誘惑,這事情麻煩了。你的造作自然是損人利己,中國諺語裡面所說的「謀財害命」,為了奪取權位,滿足自己的欲望,犧牲一切人民生命在所不惜,這是造業,業後頭有果報。這世間確實有一些似是而非誤導人觀念的思想言論,念定慧要來對治它們,改善它們。
在中國社會裡面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意思是人自私自利、人為自己好像這是正常的道理,哪個不是這樣的?這話誤導社會,不是真的。聖賢人都不為自己,釋迦牟尼佛沒有為自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不但天不誅,地不滅,他老人家過世之後到今年將近三千年,全世界還有這麼多人尊敬他,還有這麼多人稱讚他跟他學習,這不是把這句話推翻了嗎?在中國聖賢人不少,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大家都知道的。歷代的這些賢人,確確實實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他能捨己為人,天也沒誅他,地也沒滅他,歷史上留名,後人尊敬讚歎。誤導人!
現在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這從西方傳來的,也是誤導大眾的一句話,「弱肉強食,適著生存」,我們仔細觀察是不是這樣的?不是的,你看的是片面的,不是事實。你在動物奇觀裡面看到,弱肉強食,弱的人能不能生存?能生存。獅子老虎牠在餓得不得已的時候才抓個小動物來充飢,牠吃飽了之後,小動物在牠周邊,牠理都不理。牠只取牠需要的那一點點,牠就夠了。牠不是去傷害一切動物,牠並不是把所有動物統統殺死,儲存在那個地方慢慢吃,牠不是!所以,這兩句話我聽了之後,我給它續了兩句,但是續這兩句很少人知道,我續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講的是真話。合起來來講這四句,「弱肉強食,適著生存,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仇!這事情在中國、在東方古籍記載裡頭很多很多,記載這冤冤相報。人不是死了就沒有了,《楞嚴經》裡面佛告訴波斯匿王,人不死,人是身滅了,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靈性離開身體了,他立刻又去找一個身體,這世俗講投胎,他又投胎了,又得一個身體。得這身體是什麼?你跟他有冤仇,他來報仇!
佛跟我們說家人父子的關係,佛真的要不說,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佛講四種緣:「報恩」的,你過去對他很好,對他有恩德,他死了以後投胎到你家,做你的兒子,做你的孫子,孝子賢孫,他來報恩的。第二種「報怨」的,你的冤親債主,過去你曾經殺害他,這一生投胎到你家裡來,做你的兒孫,將來長大的時候要殺害你,報怨的。第三種「討債」的,過去你欠他的,你奪取他的財物,這一生他來討債,你要還給他。你奪取他的,他變成你的兒孫,到你死了之後,你所有的財產歸他,還他了,不是你的。第四種是「還債」的,他欠你的,這兒孫長大之後,很會賺錢,賺了錢來供養你,還債的。不是這四種緣,不會成為一家人。
這道理引伸出來,我們在這世間,在這一生當中,凡是跟我有往來交往的人都有這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一生都是陌生人。尤其像現在住在公寓房子裡面,香港就特別明顯,公寓房子隔一個牆,兩個門,住幾十年隔壁是什麼人不知道,從來沒打過招呼,也沒有問過「你姓什麼?」沒有。我們佛友在香港很多都是住這小公寓,有的時候請我去玩,我說:你隔壁什麼人?不曉得,沒打過招呼。住多少年了?住十幾年了、二十幾年了,陌生人!那是什麼?沒有這四種關係。一生當中跟我們有一面之緣,我們到外國訪問,曾經有過一面之緣,過去生中都有緣分,都是這四種緣,要沒有這四種緣你一面之緣,隔壁都不行。這公寓住在隔壁都不行,隔一個牆都不行,都是陌生人。這道理佛給我們講得清楚。
佛法當中常常教導我們,惜緣,珍惜這緣;善緣希望珍惜要繼續,惡緣希望能把它改善,這是佛法。報恩、還債都算是善緣,報怨、討債這是惡緣,學佛開了智慧怎樣把它化解。你要化解靠什麼?要靠定,靠念,靠定,靠慧。「念」是手段、是方法,用純善之念來對待他,用愛的念、用關懷的念、用寬恕的念,無論怎麼樣的叛逆,只是以真誠、慈悲來對待,決定能感化。「定」,那你就有定功、有耐心、有耐力。有些人真的是剛強難化!他有很深的執著,十年、二十年回頭,還有到臨終時候回頭,所謂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快死的時候,這時候良心發現,回頭。有些人是死也不回頭;來世還要幫助你,生生世世都以真誠、慈悲、關懷來對待。總有一生他回過頭來!這要很深的定功。「智慧」是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
這名號真實的義趣,我們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學習。特別是對業惑,這不是對外面,對自己!化解外面的惡緣惡境,從哪裡化起?從自己內心,不是在外面,這道理深。一定要瞭解世間人人情多變,從前對你很好,現在對你不好了;從前對你不好,現在對你很好了。從前對我好,現在對我不好,我要用什麼心態來對他?古德講的「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我們真正有報恩心,總是想著他的好處,不要想他的不善。《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要學佛菩薩,佛菩薩心裡頭沒有惡,沒有怨恨,你看這心行多好。我們學佛,學佛要學得像佛、像菩薩,不能不像。對從前對我不好現在對我好,從前不好的時候,根本就不要去想它。只念一切眾生的好處,決不念一切眾生的不好處,這就是聖人。聖人是明白人,真正是個明白人;還懷念別人的不善處,這人是個糊塗人,不是個明白人,凡夫!他有情執。
中國人講孝道,《二十四孝》頭一個舜王,舜王的的確確是孝行的榜樣,孝行的模範!他的母親死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太太,後母,後母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所以舜王是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他的妹妹很好,很善良,弟弟不好。後母討厭他,因此他的父親受這影響,一家人除了那個妹妹對他好一點之外,其餘都是他的冤家,常常設計想把他害死。他逃過幾次這種劫難,他能逃過得力於他妹妹幫助。他妹妹聽到了他們幾個人想什麼方法要把他害死,他就把這消息告訴他,舜就能夠預先做防禦的工作。有一次他們家外面有一口枯井,父親跟後母、弟弟商量,哪一天趁他不小心的時候把他推到井裡面去,然後用磚頭石塊泥土把他埋下,活埋掉。他妹妹聽到了告訴他,他就在井底下挖個洞,這洞很遠的地方挖了個出口。果然是這樣的,真的他不是不小心,每天去工作,要從那裡經過,被他弟弟推到枯井裡面去了,這就忙著用這些石頭把他埋掉。他預先挖了個洞,他從洞裡面爬出去,他絕對不敢說。他說他不小心掉到下面去了,沒想到裡頭有個洞,就從這洞裡面爬出來了。絕對不說他們設計陷害他,只記到父母兄弟的好處,絕對沒有記住他的不善處。所以他沒有想到別人的惡行,只想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為什麼讓家人這麼討厭我,天天反省,天天改過。
三年,他的父親、後母、弟弟都被他感化了,聖人!鄰里鄉黨沒有不受他感動的。當時的國王堯王,聽到這樁事情了,召見他,對他的孝行非常佩服,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傳給他。舜王,這真正是孝道的典型模範,對父母決定不能有絲毫怨恨心,學了佛法你更應當知道。為什麼?家人父子過去生中有瓜葛,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舜他就真的就像這經上講的一樣,以「念定之弓,智慧之箭」把這怨結化解了,這才叫慈悲,化敵為友,化怨為親,智慧是叫你來個轉變。你不能轉變,還放在心上,長時間放在心上,這事情麻煩大了。麻煩在哪裡?來生還會遇到。遇到的時候怎麼樣?你又會報復他,這不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不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決定要化解怨懟。
「仁者無敵」,仁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他有標準,標準是什麼?他心中決定沒有一個對立的。心中要有對立的,你就不能稱為仁慈,你還有對立的。「仁者無敵」,敵是對立了,仁者沒有對立的,他那個愛是真誠的,是平等的,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這愛充滿了虛空法界,這是佛法裡面講的「慈悲」。說實在的話世間人沒有,世間人他愛他總還有討厭的,世間人的愛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佛法講慈悲,講四種慈悲:第一種世間人的叫「愛緣慈悲」,我愛你,我喜歡你,我對你就慈悲;我不愛你、不喜歡你,我對你就不慈悲。第二種「眾生緣慈悲」,這是世間的賢人君子,讀書明理,我愛我,我愛我的家人,我也能夠愛一切眾生。這心量就大了,能夠把小愛擴大,愛他的同類,同是族群,我們這族群,我愛我的族群,我愛我的國家,我愛這世界,這還是世間人。第三種「法緣慈悲」,這是菩薩,菩薩瞭解事實真相。所以他的愛心、慈悲心從哪裡生的?從智慧生的。明瞭、遵守佛陀教誨,佛教導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遍虛空法界。我發了這願了,我接受佛陀教誨了,我有責任、有義務,我應當要慈悲一切;我要不能慈悲一切,我不是違背老師的教誨了!違背老師教誨對老師就不敬了,總是恭敬裡頭有欠缺。到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候自己真正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到這時候是「無緣慈悲」,他那個慈悲愛心沒有條件的。
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還是有條件,條件是法,法緣還是有條件。法身大士沒有條件,愛一切眾生就像愛自己一樣,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生佛平等,這才叫大圓滿,這才叫明心見性,能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不捨眾生。身應化在這世間,種種示現教化眾生的,言教化眾生,行為教化眾生,沒有一樣不是在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行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不是小乘。小乘所謂講自了漢,他找個地方自己去自修,他不接觸群眾。為什麼?煩惱習氣沒斷。接觸群眾這又造業,起心動念,他厭惡,不是大乘;大乘沒有這心,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小乘是自了,大乘是完全是利他,沒有自己!小乘自己還沒有忘掉,雖然講我執破掉了,法執猶存,誰執著法執?當然還是有我,這我跟我們一般講的很淡薄了;只要有執著,哪有沒有我的道理!無我,真的無我,那就沒有執著了,也沒有分別了,也沒有妄想了。誰打妄想?我打妄想。誰分別?我分別、我執著,總沒有把我忘掉。
佛教大乘菩薩,《金剛經》是般若綱要,教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初步;更深一層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念頭都沒有,哪來的執著?無四見那是妄想、分別都沒有了,無我相是不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大乘菩薩。《金剛經》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境界。釋迦牟尼佛教導這科目在方等之後,我們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磨掉?磨是磨鍊,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境緣之中,我們不捨棄境緣,隨緣,你能夠隨緣在裡頭磨鍊自己,就是「隨緣消舊業」。舊業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恆順眾生在這裡頭把自己這些習氣磨掉,磨到念頭都不生了。佛給我們的標準就是《金剛經》後面教須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修這功夫,什麼環境都可以接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所接觸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在那裡面修什麼?還不就是修《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我們換句話來講大家好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磨這個。再說得白一點,外面不管是什麼境界,我不受它的影響,它對我不會產生誘惑,不會產生影響;裡面我雖然跟他們接觸,跟他們應酬,我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痕跡都不著。你修成功了,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是法身菩薩了。
念佛人如果修到這境界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土,也不是有餘土,生實報莊嚴土。大小乘人修行不一樣地方在此地。小乘人選擇環境,大乘人不選擇。但是你要曉得,大乘你要真的沒有功夫,那你很容易墮落,就好像不設防,你要是禁不起誘惑,你墮落得很快;你能夠禁得起這考驗,確確實實能守住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不受任何干擾,成功了。這一段是這意思,應當這樣學習。
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後面還有幾句話,「然舊云法命主」,這「舊云」就是《六十華嚴》所說的。我們知道《華嚴經》總共有三次翻譯,這「舊云」是第一次晉朝時候翻譯,翻譯這地方它不叫做帝釋弓,它叫法命主。「意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所以它翻的時候它有意思,依舊是帝釋天,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以法教命」,就是說他在忉利天教化一般的天人,他以十善業道教化眾生,所以這是天主,天王。「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宮室字」,做為這宮,做為這宮室的宮。「以處取人,大同晉本」,如果「弓」改成宮室的「宮」跟《六十華嚴》就沒有兩樣,那是帝釋的宮殿,你能夠進到那個地方去學習。這是《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稍稍不同的地方,我們看用弓箭這弓的意思更好。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