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五三卷)  2001/10/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53

  請看「世主妙嚴品」,請看主藥神長行第七句:

  【普發吼聲主藥神,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解脫門。】

  這一位主藥神,類似我們現在醫藥界裡面所說的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是屬於這一類的。古時候有,現在可以說我們很常見,在國外心理醫生很多。由此可知,現代人心理情緒問題很嚴重,這道理佛懂得。佛在大乘經教裡頭常常跟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的心想是很嚴重的問題,他想的是什麼?想的東西太多,太複雜了。世尊有智慧,把無量無邊複雜的思想歸納為三大類,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這三類是大病、是心病。我們現在才明瞭,心是一切萬法的根本,《華嚴經》上講得好,「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這個心起作用正常,就沒有十法界,那是什麼境界?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那是一真法界,在本經稱之為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裡面,往生經就是淨土的經論,說它做極樂世界,它現這個境界。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小事,決不可以等閒視之。諸佛如來、菩薩聖者知道這是大事,他們出現在世間,《法華經》上講得好,「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大事就是指這一樁事情。

  十法界眾生胡思亂想,尤其是六道,六道裡面尤其是我們現在地球上,在我們這個階段、這個地區,所有一切眾生妄想太離譜了。我們要問,譜是什麼?怎樣叫不離譜?這個「譜」就是今天講的標準,儒跟佛所說的是相同。儒家講的倫常道德,佛家講的三福、十善、三皈、五戒,這就是所謂「譜」。過去我們從歷史上看到的,古代的人他們的思想、見解、言行也是妄想分別執著,但是距離這個標準起伏不大,因此社會能維持一個祥和的局面。近代,尤其近一個時期,大家把聖賢教誨疏遠了,許多人認為這是迷信,不再願意去學習,甚至於排斥,於是想法看法、言行距離這個標準就遠了。甚至於這個標準再也不會現前了,這個社會如何能不亂?這個地區怎麼能避免災難?這個災難從哪裡來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

  所以今天到處我們能夠看到心理醫生,人需要心理醫生開導,幫助他從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行回過頭來,正是所謂回頭是岸,確實能夠幫助一部分的人。可是最好的心理醫生,諸位知道嗎?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才是真正最好的心理醫生。為什麼?他知道我們的前因後果,所以經論裡面常常把佛比喻作大醫王,他有能力治我們的身病,身病的根本是心病,他能幫助我們治心病。

  我們今天心裡想的這些問題真的是錯了,錯在什麼地方?完全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這是大的;小的來說,完全不了解現在社會的人心。於是許許多多的想法,有些想法不錯,是想得很好,但一廂情願,不是事實。這些問題時時刻刻困擾著自己,有些人對這個困擾覺察到,有些人對這個困擾還沒有覺察到,那叫愚迷到了極處!這是佛經上常常講的「可憐憫者」。佛法教學講求觀機,我們觀機就是現在社會一切大眾,我們對於社會大眾就在我們面前的,我們也知道的非常有限,因此弘法利生雖然我們也全心全力在做,收不到效果,什麼原因?不契機。

  我們學佛的人只偏重在經教上的研究,疏忽了對周邊人物的覺察,我們講的東西、學的東西大概在理上沒有多大偏差,不能契機。所以學習的人很難得受用,也許他聽了很歡喜,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不契機,不能怪別人,怪我自己不善學、不善教,我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來誘導,所以教學的效果不彰。用現代話來說,成績不好,我們教學成績不好。要想拿出好的成績,那你不能不知道學習人的根性,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他,達到教學最佳的成績。

  『普發吼聲主藥神』在這裡提示我們,他修學的法門就是講經說法。特別提示我們『說諸法差別義』,這樣才能夠應機,才能夠普度眾生。所以說法就是教學。教學實在講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過去儒家所說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不能夠說一切法的差別義,也就是說他不能夠隨機應變,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機智,不能夠隨機應變。什麼時候你有能力隨機應變,那你的教學效果一定是非常的殊勝。譬如我一個班裡頭,有二十個學生、有三十個學生,學生根性不相同,老師教學的方法就不一樣,這就是此地所講的他有能力「說諸法差別義」,而不是用一個方法來教一切眾生。同樣在一起上課,他指導學生修學方法不相同,於是學生聽課的時候感受也不一樣。就像《法華經》裡面佛所說的比喻一樣,佛的比喻很有趣味,他比喻下雨,下雨天我們常見,雨水從空中落下來滋潤大地,這個大地上有大樹,它吸收的水分就多,小樹它吸收的水分就少,小草吸收的水分就更少。大樹、小樹、小草比喻不同的根機,雨水比喻佛菩薩的說法。

  說法是一樣的,學生所得的感受不一樣,有的根性大,有的根性小,上中下三等根機。教的人要明瞭,你對他們的修學如何去指導他,這是學問、這是功夫。這裡並不是指對每一個學生各別指導,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特別是佛法,佛法真正是大學,這個大學跟我們現在的大學不一樣,意思不一樣。佛法的講座是大講,為什麼?聽眾的程度參差不齊,上中下三根都有。善說之人,這一堂課下來,各種不同根性的聽眾各個都得他自己圓滿的利益,他所想得到的都得到了,這個講座是成功的,這一堂課才是圓滿的。如果這一堂課上完了,裡面還有眾生不得利益,甚至於還引起眾生生疑惑、生誤會,這一堂課就白上了。

  由此可知,「諸法差別義」不能不懂。我這個說法恐怕諸位同修聽起來還不能夠完全明瞭,我舉個比喻具體來說明。譬如我們講一部經,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處所、面對不同的聽眾,當然這些聽眾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愛好不相同、甚至於生活方式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你決定不能用一個方法講。我舉例來說明,如果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經,就是講這一個單元「主藥神」,如果聽眾全是出家人,那有出家人的講法;如果聽眾全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講法;如果聽眾裡頭有出家、有在家的,那又是一個講法;假如聽眾都是年輕的學生,中學生有中學生的講法,大學生有大學生的講法;如果我們聽眾是一群學醫學的這些同學,那又是一個講法;假如這些聽眾是學文學的、或者是學工的、學商的,講法都不一樣。經是活的,還是這一章經文,經文字字句句沒有改動,講的方法完全不相同,這叫「差別義」。

  我們看古人的這些註解,許多大乘經論自古以來註解很多,最多的無過於《金剛經》,五百多種註解,再加上現代人的註解,不止。《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概將近一百種註解,我看過的就三十多種。註解的人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區不相同,我們就曉得他註這個經是利益他那個時代、他那個地區的眾生。一看他的註解,我們就想到他註解的對象是哪些人。這就好像我們看到醫生的處方,就知道那個病人生的是什麼病,他用這個處方來給他治療。諸位從這些地方去細細體會「差別義」,差別義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是在佛法裡頭最難的。一般講悟性,可以領悟,不可以言傳,言傳只能舉幾個例子。活活潑潑,真的是世俗人常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是不管怎麼說法,決定不離這一部經裡面的根本教義,它的總綱領、總原則決定不違背,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學經學教不能不注意這些,但是這不是初學。初學「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你功夫不到!『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是功夫到家的人,決不是初學,所以我們要曉得。曉得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現在我們初學完全依照規矩,古德教人五年學戒,那個戒不是戒律,是老師給你訂的這些規矩,你至少要遵守五年,培養你的根本智,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悟入。根本智是悟入,禪宗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根本智。

  悟入之後,那就參學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學了。參學目的何在?成就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差別義」,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但是後得智一定從根本智生的,沒有根本哪裡會有後得?後得是枝葉,像一棵樹一樣,你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根本智一定要悟入。我們為什麼不能悟入?我們有障礙,佛經上常講的業障,你把業障除掉,你就很容易悟入。悟入之後,求後得智就不難。一切眾生、一切境界現前,一接觸就明瞭,自自然然就曉得給他說什麼法,自自然然就曉得他當前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應機說法。跟治病一樣,應病與藥,藥到病除,產生這樣殊勝的效果。

  今天我們根本智不開,障礙在哪裡?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為我們指出來,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這兩類的障礙。這個障礙太多、太深,力量太大了,我們自性般若德能相好都顯示不出來,哪裡來的後得智?我們要想求真學問,這個道理、事相不能不知道。還是要遵守佛陀的教誨,「煩惱無盡誓願斷」,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曉得,斷煩惱就是除二障,二障除了,根本智現前。「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成就後得智,然後你才能通諸法差別義,你才有能力像諸佛菩薩一樣善導眾生。我們想不想學?想不想成就?想學,真想成就,你要先除障礙。二障的根是什麼要知道,這個根我們就現前眾生來說,這是普遍的,自私自利、心量窄小,這是病根。

  《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有我相,我相就是自私自利;你有人相,就是是非人我,這個東西麻煩!你有我見、人見,這是妄想、分別,造成極其嚴重的障礙。我們真修行,真想成就,頭一個要把這個斷掉,拓開心量。一定要嚮往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那是我們的真心,那是我們原本的心量,我們的心量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非常可惜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變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你說可憐不可憐?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能夠愛人如己,看一切眾生跟看自己完全相同,我如何愛自己我也同樣愛護一切眾生,修行從這裡幹起。起心動念要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想,不要想自己,這種功夫二六時中不能夠須臾間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利根的人,三、五年成就了,這個障礙破了。障礙破了自己曉得,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自己清楚,我執沒有了。功夫再進一步,是非人我沒有了;再進一步,貪瞋痴慢沒有了,那恭喜你,你的根本智成就了。

  你要不在這裡下功夫,你縱然研究經教,參考古今大德註解,你也能登壇說法,說得天花亂墜,這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為什麼?你所講的全是別人的東西,這是記問之學,不是你自己的。我們學佛、學儒,諸佛菩薩、世間聖賢對我們期望是什麼?佛菩薩期望我們作佛、作菩薩,聖賢人期望我們作聖作賢,跟他一樣。好比孔老夫子,我們用比喻說,他拿到的是博士學位,夫子教所有的學生,目的是個個都拿到博士學位,他的教學成功了。如果他拿到博士學位,他的學生當中沒有一個能拿到博士學位,充其量是學士、碩士,他的教學失敗了。我們曉不曉得老師教學的用意?我們如何才能夠符合老師的願望?要作菩薩、要作佛。

  菩薩不能有四相,菩薩不能有四見,這是《金剛經》上說的標準,我們在這上努力。其實修學的總綱領,四弘誓願就說出來了。第一個教你發心,發大心,把你心量拓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說,度是服務的意思,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服務的對象,這一願就是這個意思,我要盡心盡力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我有這個能力嗎?心發了,發大心了,那要培養自己能力,恢復自己的道德,斷煩惱。煩惱斷掉的時候,你的德行成就了;然後再學法門,成就學問,成就才藝。學問才藝是屬於後得智,我們的服務才能做到圓滿,才能做出真實的效果。所以不真幹不行,要學諸佛菩薩,特別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我們看世出世間聖人回答一些學人的問題,有些人問的是同樣的一個問題,但是他們的答覆不相同,這都是屬於「諸法差別義」,他能觀機,他那種答覆讓對方領悟了,讓對方立刻就得受用。這一句裡頭含義很深、含義很廣,我們要細心去揣摩、去體會。第八句:

  【蔽日光幢主藥神,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咸生善根解脫門。】

  這一樁事情也不容易!實在講這兩位菩薩他們的修學教化是有密切連帶關係,為什麼?你要不能夠善教眾生,你就不是善知識,善知識一定有真實智慧、善巧方便誘導學人。哪些是真善知識?我們要學習,學習單從經教不容易。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師,他常常給我講,必須還要找一個典型、有一個模範,向他學習。我親近他老人家,他介紹我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早已經往生了。他是近代人,雖然沒見過面,親近他的人有不少人還在世,這是大師的弟子。我們常常從這些人中得知大師一生的行誼,讀大師的《文鈔》。現在《印光大師全集》出來了,精裝七冊,相當豐富。我們認真的讀誦,隨順大師的教誨,修正我們生活上的錯誤、學習上的錯誤、處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錯誤、弘法護法上面的錯誤,我們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學生,李老師這樣教導我。

  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以印祖為榜樣、為模範,教我也要學印光大師。這樣的教學,使我們想到經上常講的善知識,他善教,他善導,他很會誘導我們,幫助我們成就。到我這一代,我也常常幫助一些同修們,我勸大家親近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為榜樣,向阿彌陀佛學習,這總不會有錯。阿彌陀佛在哪裡?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兩部經上講得很詳細。阿彌陀佛的心願,諸位都曉得四十八願,我們要讀,現在我們淨宗同學採取這一品經文做為早課。大家要曉得,早課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的,你這樣想法就錯了。而是每天早晨讀這一品經文,我自己要發這個願,一定要做到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我們真的學阿彌陀佛了。晚課,我們採取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的內容是五戒十善,裡面所說的就是淨業三福詳細的講解,具體說明。

  我們要依教奉行,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以這個為標準。我們要成就阿彌陀佛的德行,這是真修淨土,這是彌陀弟子。彌陀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老師時時刻刻在我身邊沒有離開。我們自己這樣的修學,我們也勸導一切眾生大家一起來學習,這是世尊對我們唯一真實的期望。我們真幹,我們是世尊的好學生,是彌陀的真弟子。不但這一生父母恩報了,給諸位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父母恩統統都報了,老師恩也都報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圓滿了,這叫做學佛。然後自行化他,為一切眾生作善知識,一切眾生見到哪有不生善根的道理?他善根怎麼引發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真實的德行感動一切眾生,善根油然而生。這個善根總說四個,不貪、不瞋、不痴,後面是好學精進,世出世間善法圓滿成就。第九句:

  【明見十方主藥神,得清淨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脫門。】

  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信心,實在是第一功德。往年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他說了六條。淨宗修學最重要的條件,大家都曉得,所謂的三資糧,這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信跟願,我留到等一下再講,我們先講行。有人發願求生淨土,老實念佛,以為這樣就能往生,這個話有沒有錯誤?你要來問我,我老實給你講,這個話沒錯,但是也不能完全是對。什麼原因?這裡頭「老實」,如果你真的老實,這話沒錯,你肯定得生淨土。怕的是你不老實,你不老實自以為老實,到最後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你反而產生誤會,「佛講的話是假的,我上當了,我被他騙了。」你謗佛、謗法,你的罪過在阿鼻地獄。

  所以「行」這一個字,關鍵在「老實」兩個字。這個世間有幾個是老實人?「我自己老實嗎?」「老實!」好,我問你,你說不說實話?你還有隱瞞,還有不敢告訴別人的事,你就不老實!你想對不對?老實兩個字談何容易!什麼是真老實?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這才叫老實。我們還會想東想西,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你老實什麼?你才曉得「行」不容易。信願行,「行」,佛經裡講得清楚,正助雙修。正,這是一心持名,你要記住一心,執持名號。還有助修?這正行,還有助行?助行是斷惡修善。助行是什麼?《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就是助行。正助雙修,你往生淨土就靠得住,肯定往生。所以大家在行裡頭不要疏忽助行的重要,古人講正助雙修,像一個車有兩個輪, 像一隻鳥有兩個翅膀,鳥少一個翅膀飛不起來,車少一個輪沒有法子行走。古大德經教裡面所說的我們不能不相信,這個重要。

  我們現在回頭來給你講「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這是佛在大經大論裡說的。尤其是淨宗法門,非常著重信。所以我們有能力幫助一個人增長信心,這個功德多大!成就他的信心,就等於成就一個人作佛。蕅益大師講信的意義,第一個信自,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講信不一樣的地方。一般宗教裡面講信,第一個信神、信上帝;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第一個講「信自」。自是什麼?是自性,自性是真佛,是究竟圓滿佛,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相好,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的信是從這個地方生根的。

  我們的自性有沒有失掉?沒有,只是迷了,並沒有失掉。所以經上祖師大德也常說我們迷失,記住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哪一天不迷,不迷就恢復了。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這個詞句裡頭前後的順序,生佛平等,把眾生放在前面,佛放在後頭,沒有說佛生平等。生佛平等,謙虛恭敬,把眾生抬起來。佛菩薩謙虛,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學。我們凡夫不知道謙虛,處處都是自己高高在上,自己總比別人高一等,因此縱然你說的是正理,別人也不願意接受,為什麼?姿態太高了,目中無人,說的是正法,人家也不接受,你說多可惜!

  諸佛菩薩處眾,處處謙虛,真的是自卑而尊人,我們應當學習。所以經要常念,要多念,為什麼?否則的話展開經本想起來了,把經本合起來就忘掉了,老毛病、老習氣還是犯,就是改不了。聖教薰習的力量薄弱,聖教薰習的時間太短,所以他不起作用。真的必須是千遍萬遍,時時刻刻喚醒,到什麼時候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夠記住經中的教誨,都能夠依教奉行,得利益了,功夫得力。這個時候你的氣質真的就不一樣,你會法喜充滿,你真的得自在安樂,你得受用了。

  我們展開經卷好像是不錯,對於宇宙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眾生,知道與我們都有恩德,是一體的關係,總不能像佛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喝一杯水、吃一粒米、咬一個菜根,都生感恩之心。這些萬物它生活在這個世間,它為什麼?它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供養我的。我喝這一杯水,水示現在這個世間它來供養我的,我對它要感恩,我對它要回報!我怎麼回報?我要全心全力報答眾生,為眾生服務,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世間話常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就對了。一切眾生都為我,我不肯為眾生,沒有回報,錯了,怎麼不造罪業?一切眾生都為我,我應該念念、行行、時時刻刻都為一切眾生,我接受它的供養,這才是理所當然。我要沒有回報,我要不能夠布施供養一切眾生,我有什麼福分來消受這一份供養?所以佛門用齋,先教人存「五觀想」。但是今天這個五觀也變成形式,有口無心。怎麼知道他有口無心?他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不像,不像一個知恩報恩者,所以那不是真的,這就是徒具形式而沒有內容,怎麼能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學佛,真的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不知道從哪裡入門,這都是不讀經,少讀經的過失;或者是讀經的時候不能夠深解經義,沒有人指導,在細行上全用不上力,你說可惜不可惜?所以幫助人建立自信心,這個功德很大。

  第二「信他」,這個他是誰?的指諸佛菩薩,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信阿彌陀佛。信佛就是信佛在經中的教誨,信祖師大德,信善知識。我們都知道求學求道要去拜老師,拜老師的時候不能不慎重。我們用智慧細心觀察這個老師的德行,選定了,既然拜他做老師了,對他就要產生圓滿的信心。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講,有人問他:「學佛有沒有捷徑,能夠讓我很快契入境界?」問他的那個人跟我早年的心情完全相同,我也有這個問題,我向章嘉大師請教過。同樣的問題,這兩位善知識答覆不一樣。印祖的答覆,他說:「有!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印祖答覆的。章嘉大師對我的答覆不是這個說法,當然我問的問題一樣,根性不相同。我是初學,請教印祖的人可能是老修行,他的毛病是缺乏誠敬心,我的毛病是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怎麼落實?布施。我們細想這裡面的意思,要信善知識,要信老師,因為你信他,你才肯依教奉行。如果對於老師的教誡陽奉陰違,在老師面前裝著好像能夠信受奉行,離開老師那又是一副面目,這不能成就。這是自欺欺師,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老師,那道業怎麼會成就?世出世間的聖賢法沒有自欺欺人能夠學成的,世出世間聖賢常常教導人,聖賢之法從「不自欺始」。我們自己不能欺騙自己,然後你才能幫助別人,你才不會欺騙別人。

  我想有不少同修讀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分。這一部經過去我們講過三遍,都留下錄像帶,還有同學發心從錄像帶把它寫成文字。我們在這經裡面看到,佛為我們說一位比丘,因為嫉妒障礙,挑撥是非,造謠生事,把好心學法的信徒,破壞他對於善知識的信心,斷別人的法身慧命,果報墮地獄!經上給我們講,在地獄受罪一千八百萬年,這是我們人間的年份。人間的時間跟地獄有時差,地獄裡度日如年,實在講,在地獄感受那是多少大劫。破壞人的信心,破壞人學道的信心,有這樣重的罪過,我們幾個人曉得?反過來說,要是成就眾生學道的信心,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究竟是造極重的罪業,還是修積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一念之差,果報真的是天壤之別,我們不能不懂。

  我們懂得,我們明瞭,大家常跟我在一起的人,你看看我怎麼樣對人。早年我在香港講經認識了聖一法師,他邀請我到寶林寺去訪問,在禪堂裡面給大眾講開示。他是修禪的宗門大德,我對他的弟子,跟他學習的人,無論出家在家,我讚歎禪修,讚歎聖一法師的德行,讚歎這個法門,讚歎他們每一個同學,勸導這些學人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同學,要一心一意隨順聖一法師的教誨,你會得到圓滿的成就。我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我知道這是有機會給我積功累德,我絕不破壞別人,不會說「念佛好,參禪不容易成就」,我絕不說這話。我要是說這個話,破壞別人的學習,破壞別人的信心,破壞別人的善根,那我的罪過就跟《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所說的必定墮地獄,我懂這些道理。

  往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跟我是老朋友,差不多我一學佛的時候就認識他。那個時候他很年輕,大概還不到四十歲,他大我十歲,我那個時候是二十六、七歲,他不過就是三十六、七歲的樣子,都是講經的法師,我們很投緣,很談得來。我到新加坡去,他聽說我去了,很歡喜,到機場接我,我離開新加坡,他在機場送我。邀請我到他的道場裡面去講開示,我看到聽眾有五、六百人,我也很歡喜,是他的信徒。我勸導這些人要親近善知識,演培法師是善知識,要聽他的教誨。他學的是法相唯識,他求的是往生彌勒淨土,我也極力讚歎,成就聽眾們對於演公老法師的信心,希望他們傳老法師法相唯識的大法。我不勸他念《無量壽經》,我不勸他們來聽我講經。我懂這些規矩,我知道怎樣做是修福,怎樣做是造孽。

  所以破壞師生的感情,破壞師生當中的信賴,那個罪過比什麼都重。「信為道元功德母」,無論是佛法、世法,成就都在信心。善根深厚的學生,聰明智慧的學生,遇到那些挑撥是非,在學生面前說老師的過失,在老師面前說學生的過失,使師生兩面失去信心,這個事情常有,自古以來都有。真正善知識,不會受這些謠言所動;真正好的學生,也不會被人欺騙,絕不喪失信心,這都在「信他」。你對於老師有幾分的信心,你得幾分利益,這就是印祖所說的,你有一分誠敬,誠敬是從信心裡生的;對老師不誠不敬,沒有信心。你有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學生跟老師當中,要懂得幫助他們建立互信。這個功德之大,就像佛在經典上常講的「不可思議」!

  菩薩在此地,名號當中,『明見十方』,這個名號含義很深。「明」是智慧,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做的才如法,你做的才純正,你很願意做,很樂意做,那是你的大慈悲心,所以『清淨大悲藏』。幫助一切眾生建立信心,信佛、信法、信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是僧寶。僧寶諸位要記住,不是專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因為僧,他的本意是團體,是一個隨順佛陀六和敬教誨的團體,這個團體叫做僧團。佛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依六和敬,這叫僧團。這個團體四個人,出家的也是僧團,在家的也是僧團,不分男女老少,四眾同修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但是一定要依六和敬,不依六和敬,不能稱僧團。出家人在一起不修六和敬也不能稱僧團,這是僧團的本意。大慈悲『以方便令生信解』,這功德大,所以懂得信他。

  後面接著信理、信事,佛在經典上講的道理你要相信,佛在經典上講的事相你也要相信。譬如佛在這部經上跟我們講這麼多神眾,跟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是今天科學家沒有辦法證實的。沒有辦法證實要把它否定,那是錯誤。你要否定,也要拿出證據來。拿不出否定的證據,在正確做學問的人叫存疑,「我不敢相信它,但是我也不敢否定它,慢慢等我再求證。」這是做學問一個好的態度,應當是這樣作法。武斷否定,武斷說這是迷信,這是錯誤的。可是我們明瞭,我們清楚,我們自己對於佛陀經教裡所說的一切事理深信不疑。

  怎樣幫助別人也生起信心?這是要智慧,要善巧方便,這裡頭最重要的,自己做出來給別人看,而且自己做的真正有成績,別人才能相信。我們做了,做了沒有成績,說服力量就薄弱,拿出很好的成績給人看,這個說服能力才強。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說,我們修學究竟有什麼功夫?有什麼成就?頭一個就是我們的色相,色相是招牌。我們修得好,從哪裡表現?從色相上表現。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難尊者看到這個色相,才發心追隨世尊學習。《楞嚴經》發起的因緣就這麼來的,這就是你修學成績具體表現。

  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道理不難懂,連算命看相的都知道,相隨心轉。我從前的心,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總沒有離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學佛之後,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了,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相變了。跟大眾在一起相處,大眾都有非常明顯的感覺,現在人講的磁場好,氣氛好。真正有道德之人,我們親近他,接受他的磁場。我在年輕二十幾歲的時候,我認識十幾位名教授,我有空閒的時間,我就去親近他們。縱然沒有疑問,我坐在他旁邊聽他跟別人說話,我就得很多利益,那個氣氛不一樣,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能生喜悅心。所以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就這個道理,我們要相信。一切事理佛所講的沒有錯,如果我們覺得現實社會跟佛所講的有差距,我們相信佛所說的,再冷靜觀察社會的這些事理,不能輕易失去信心。

  最後兩個字是信因、信果。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經》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一乘因果。佛法世法總離不開業因果報,所以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造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之報,這是世出世法的真理。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相信。因果何以不空?它有三個現象不空,第一個「轉變不空」,因它會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轉變。「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這都是事實真相。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慎重,要想一想,我這個造作的因,將來會得什麼樣的果報?如果想到這個果報是不善的,那我們不可以起這個念頭,不可以說這個話,不可以做這個事情,這裡頭有大道理,不可以不明瞭。所以令一切眾生生信解,不但生信心,增長信心,還要幫助他正知正見,真正理解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第十句:

  【普發威光主藥神,得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

  這個法門是不能缺少的,為什麼?主藥神要是缺少這個法門,他為一切眾生治病不能達到究竟圓滿,有這一條那就圓滿了,確確實實做到究竟的治療,幫助一切眾生圓滿的健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得很好,他說「世醫療治」,世間醫生幫病人治療,那個病治好之後還會發生,換句話說,不能斷根,這個我們是知道的。甚至於有一些疾病,醫生只能夠用藥物控制,是不是真能控制得住?能控制多久?很多醫生自己也沒有把握,必須跟病人生活密切的來配合。但是佛法給眾生治病那就不一樣,佛法裡頭最殊勝的方法無過於「念佛」,念佛為什麼這麼殊勝?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什麼最殊勝?心想佛最殊勝。想佛就現佛的果報,想佛是種佛的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那個善果是成佛。想菩薩你就成菩薩,這是實話。想什麼,什麼境界就現前,所以佛家常講「心想事成」。

  佛家的修行,無論哪一個法門最重視的是「觀想」。念佛法門裡面,《十六觀經》,佛講十六觀最後的這一個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麼叫觀?你念這一句佛號,心裡想阿彌陀佛。這十六種方法,諸位要曉得,後後勝於前前,愈是最後愈殊勝。佛法也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我們講娛樂表演,我們看戲,最好的一齣戲在最後,叫壓軸戲;佛給我們說法亦復如是,最殊勝的法一定在後面講,在最後。十六觀,這十六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殊勝?最後一個,沒有想到最後一個居然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清涼在註解裡教導我們,「趣稱一佛,三昧易成」,這就是講的專念一尊佛,你容易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之後,智慧就開了。念佛三昧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又說得很詳細,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都是清涼大師所講的「三昧易成」。如果我們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要能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能生方便有餘土;要是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就生實報莊嚴土。話雖然是這麼說,極樂世界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世界,不是一般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平等世界,這個不可思議。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凡聖同居土,同時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都得到,這個不可思議,這是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在其他任何經論裡面都沒有講過的,這是把眾生的病圓圓滿滿的治好了,你成佛了。

  菩薩的德號,『普發威光』,威德光明。威德光明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我們要學習。我們這個身相、色相不好,怎麼能攝受眾生?要攝受眾生,一定有相好光明,因為眾生喜歡色相,佛菩薩就用色相做為方便,接引眾生,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