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四五卷)  2003/1/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45

  諸位同學,請看大威光菩薩聞法獲益,十一句裡面第四句看起:

  【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

  這一句含義很深,『大願海』,清涼大師科題「大願智明,知諸佛法,願為本故」。世間法,講世間人無論是從事哪個行業,或者是做學問,一切都是以志為本,人不能不立志。在佛法當中一切修行人開悟、證果都是以願為本。「願」跟「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世間人叫立志,佛法叫發願,所以有時候志、願可以連在一起用。你的志願是什麼,這是你一生努力奮鬥的方向目標。人在一生當中有方向、有目標,他當然會有成就;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所謂是隨波逐流,這樣的人一生都不會有成就。世出世法也如是。佛法的大願,諸位同學都知道,也常常掛在嘴皮上,但是沒有能夠從內心裡面發出來;嘴皮上掛的是一切諸佛菩薩的願,不是自己的願。所以自己修學,有人修學不少年,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

  我也發了願!發那個願,那是露水之願,像朝露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不見了。你發的這個願不是出於真心,感情用事發的這個願,這個願不可靠。你看看這不是對別人,對別人常常失言說話不算數,對自己也不算數。對自己都不算數了,何況對別人!對別人說話不兌現似乎是正常的,說了話會兌現的,現在在這個社會上愈來愈少;說話算話,說話能兌現,變成很希有了。於是人與人之間往來沒有不懷疑的,似乎與一切人事物接觸,懷疑是正常的,懷疑是應該的,應該有的態度,不能完全聽信人言,現在是這樣的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對人不懷疑,彼此都是坦誠對待。現在社會真的變了,這些疑慮都是不正常的,真心裡頭沒有,本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都可以說是不良的習性。上一堂課我們用有色眼鏡來做比喻,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比喻,我們戴了很多副不同顏色的眼鏡,所以看外面的境觀眼花撩亂,沒有法子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沒有法子辨別。眼鏡戴得太多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真的搞不清楚。古人不一樣,古人一副眼鏡也不戴,所以對於萬事萬法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沒有懷疑、沒有顧慮,過的是正常的生活。一生確實有方向、有目標,志願高大有高大的成就,志願小有小成就。如果一生不改他的志願,又能夠不斷的在學習經驗當中求進步,那真是所謂行行出狀元,無論哪個行業都有出人頭地的進步。

  在佛法裡面眾所周知,一切諸佛因地裡面發願不同,但是把所有的志願歸納,不出四大類,這四大類就是佛家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問這個願發了沒有?你說你發了,我說你沒發。為什麼你沒發?你這一生的思想言行,那個動向跟這個方向、目標不一樣。甚至於你的思想、見解、行為與這四弘誓願是背道而馳;所以,你沒有發。諸位想一想,如果你真的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真的發了這個願,度是什麼意思?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協助、是幫助。你今天不能夠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你這個願沒有!要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現在眾生受苦受難,受盡煎熬,他需要人幫助,最需要幫助的,是幫他破迷開悟。為什麼?所有一切苦難的根源是迷惑,才造業,造業才受苦報;所以,迷惑是第一個災難的根源。你有沒有很認真的幫助他化解這個根源,把他的迷惑轉化成智慧?我們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九法界示現幫助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捨、念念不離這個目標;不捨眾生,不離目標,不離方向。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所作所為就知道了,真正是關懷眾生、幫助眾生。你聽了:我也想幫助,我沒有能力。沒錯,你想幫助別人頭一個要幫助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夠轉迷為悟,你怎麼能幫助別人轉迷為悟?要想自己轉迷為悟,怎麼個轉法?後面兩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夠現前,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裡頭包括有我,我也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換句話說,但以煩惱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要想證得智慧、德能、相好,先要把煩惱斷掉,「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煩惱,你沒有發願,你的願是假的不是真的!煩惱、習氣不能不斷。「我也很想斷,我斷不了!」斷不了是什麼原因?你沒有上學,你沒有學。佛法,講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它是教育,它是教學,你要真肯學,你得天天去上課。學生不上課,逃學,三天不上課心就野了。我們學佛又何嘗不如是?決定不能離開書本,經本就是教科書,我天天要讀、天天要學、天天要練習。所以,一天都不能離開書本,特別是我們初學的凡夫;離開書本就像野馬一樣,沒法子控制,失控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的學習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就是要親近一個好老師,聽老師的指導。為什麼要聽他?他是過來人。所以,我們親近一個好老師,你要仔細觀察,這個老師是不是天天在學、天天在教。果然天天在學、天天在教,每天沒有離開過書本,跟他學靠得住。如果這個老師不常讀經、不常教學,這個難!古時候也有,他不讀經,他也不念經,但是怎麼樣?他沒有妄想,確確實實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他的身心在定中,他有真正的智慧。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什麼經也沒有念過,但是人家怎麼樣?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根本智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後得智。你看他對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生智慧是生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你學經教不懂經教裡頭的意思,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一講你就明白、你就開悟了,他有這個本事。那是什麼?人家沒有煩惱,成就根本智。雖然經他沒念過,你念給他聽,他一聽智慧就現前,智慧能解佛的真實義,所以他給你講解的時候你會開悟。《壇經》裡面都是講的這個例子。

  但是,六祖之後,跟諸位說,沒聽說有這樣的人物出現了。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因為我那個時候很喜歡看《壇經》,他就跟我講,他說:《壇經》不能看!為什麼?容易起狂慧,受害,不會得益。這個話是真的,因為它不是一個正規的教學方式,它是特殊的,那個特殊的是教天才兒童的,不是普通班。我們是普通根性,我們入不了他那個班,但是要知道有這種人,太少太少了。方先生講,六祖之前沒有這種人,歷史上沒記載過,六祖之後到今天,將近一千四百年也沒有,也沒有出現過。這些話都是教導我要走正常的路子。正常的路子,你要親近一個好老師,這個老師常常在課堂裡面教學上課的。他經驗豐富,天天在學,我們跟這種人不太容易走錯路。如果跟的老師,這個老師不常上講台、不常教學,自己又不常去讀書,這個難!我們很客觀的仔細去觀察,世出世間,中國外國,一個真正的學者、專家出現於世,你自己去調查一下,去問一問他怎麼成就的。多半是一生教書,自己學業完成之後,教小學、教中學、教大學、教研究所,成為一個學者。他一生就那麼一個方向,求學!一面求學,一面教學;他志在此地,願也在此地。志於學,願教學,他成功了,成為知名的學者,成為一個教育家,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佛教是教育,我們要找這樣的老師。

  早年我在台中,沒有學佛之前,我親近方東美先生,那是個好老師。天天讀書,他教的是博士班,不是天天有課,一個星期好像只有兩天的課程。但是他不上課的時候,他在家裡讀書。我常常到他家去,我了解他!除了課堂講學之外,平常在家裡,有客人來造訪,有學生來請教,把這些科目包括進去,教學內容不一定,時間長短不一定,天天在教。換句話說,他給一切眾生上課,一年到頭沒有一天間斷的。雖然學校課程一個星期只有兩次,平常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沒有中斷,這是個好老師。你跟他接觸,他沒有廢話,他不會給你說些不相關的話。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行住坐臥都在戒定慧中。他的戒定慧三學,是從身上表現出來給你看,你要會看,你就能看到他把他平生所學都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真的是從初一到臘月三十,我看他老人家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這個話怎麼說?與三學相應,這是大德。

  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知道我過去跟章嘉大師學的,他對於大師讚歎備至。大師的身心清涼自在,我到今天還是比不上他。從什麼地方看?從身體適應氣候來看。夏天炎熱,章嘉大師也會找棵大樹,樹蔭底下坐坐,但是沒有搧過扇子,沒有用過冷氣,沒有看到他家裡有電風扇。而且他穿的衣服,我們這裡有張照片,就跟照片上一樣,四季都是這個打扮,冬天也是這個衣服,夏天也是這個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很薄的衣服,在他不需要。這是什麼?身心清淨能轉境界,他不會被境界所轉。跟一切人接觸確實一句廢話都沒有,他老人家說話很少,但是他所說出來的話簡短有力。不要說沒有一句廢話,一個廢字都沒有,真正是做到中國古人所講的標準,簡要詳明,他真做到了。我這一生當中所遇到希有的大善知識!我跟他三年,我修學的底子是從他那個地方得來的;一個是他告訴我的,一個是我的觀察,我所受到的影響。這是我們怎樣觀察善知識、認知善知識,然後去拜老師,做他的學生,聽他教導,認真向他學習。老師不在了,離開我多年,老師的影響、老師的音聲、老師的教誨就跟在昨天一樣,我們做學生的人一生遵守。為什麼?那是正確的,那是真理,不可以違背。章嘉大師著作非常豐富,很可惜他離開中國大陸到台灣,沒有能夠帶到台灣,可能全部都散失了,沒有能夠流傳到後世。

  所以天天要讀經,天天要在經典當中學習,這叫真修行。念經不解其義,解其義不能落實,都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天天讀,解其義。這部經我常常講,裡面的義理深廣無盡,同樣這部經天天有悟處、年年有悟處。你所悟得的就改正自己的思想、行為,自己思想、行為裡面的過失完全都改正過來了,身心健康;身心健康顯示出來的,長壽。我常常講的不老、不病、不死,你會現出這個果報。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凡夫最嚴重的病根是妄念、妄想,妄想是根,從妄想起分別,從分別起執著。分別就是造作,妄想還沒有造作,分別就已經有造作;執著是嚴重的造作,在造業了。所以一切佛法的修學,大願為先!我們沒有辦法斷煩惱,就是因為你沒有學法門,要認真學習,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要做到!佛教給我們做的,一定要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決定不可以違犯。我們的目標是成佛道!目標不是求世間名聞利養,這要搞清楚!所以我們是不是真的天天在學法門、天天在斷煩惱,天天向著成佛道的這個大目標、大方向精進不懈。是不是這樣的?得好好自己問問自己。

  四弘誓願,總說。在別說裡面,《華嚴經》文殊菩薩教給我們十種法門,十波羅蜜;普賢菩薩也教我十個法門,十大行願。跟這一句經文相應,「知諸佛法,願為本故」。在《華嚴經》確確實實這個「願為本」就是普賢的十願,普賢十願是四弘誓願具體的說明。你仔細去分配,你看這十條當中哪幾條是屬於「度眾生」的,哪幾條是屬於「斷煩惱」的,哪幾條是屬於「學法門」的,哪幾條是屬於「成佛道」的。你這麼一分配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禮敬、稱讚、供養、隨喜,都是屬於度眾生的;懺悔法門、常隨佛學,是斷煩惱的;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學法門的;恆順眾生、普皆迴向,是成佛道的。所以大經裡面才說,菩薩不學普賢行,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要不修普賢行,四弘誓願裡面「成佛道」這個目標他達不到!你要想成佛道,你不能不學普賢菩薩的法門;換句話說,你不能不聽普賢菩薩的教誨,用現在的話來說,普賢菩薩的課程。普賢、文殊的課程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這兩位菩薩為大眾所開的課程。

  淨土法門,這是佛法裡頭常講的易行道,希有難逢。我們展開《無量壽經》,諸位就看到了,頭一句,還不是正宗分,別序裡頭頭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有的人,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賢這個課程。所以清朝初年乾隆時間,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我們聽到這句話,我們點頭肯定。他說得出來,我說不出來,他說出來我承認。我憑什麼承認?就是《無量壽經》別序裡頭這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大方廣佛華嚴》,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佛在大經裡面講,不學普賢行,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能得證無上菩提,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普賢菩薩這十願,我們要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得修!「修」就是你要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第一個「禮敬」,我們要學。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要有禮,內裡頭要存著「誠敬」。內有誠敬、外有禮貌,這是對人第一堂課。你們在這次舉辦的聖誕夜,慶祝耶穌聖誕舉辦的晚會,你們錄相我看了,內容確實不錯,可以流通。但是我看了之後,不能流通。什麼原因?「禮敬」這個科目太差了。你們的服裝疏忽了,所以這個東西不能流通,你說多可惜。這是一個慶典,圖文巴這個地方大家都曉得,是澳洲著名的基督教,還是保守派的基地,我們到這個地方來慶祝耶穌聖誕,好!但是我們沒有穿上禮服,我們的穿著太隨便,這拿出去人家怎麼說?你們的慶祝裡頭沒有誠意!所以這個東西就不能流通,提供自己做個經驗,希望明年要改進。你看看,一點點疏忽,要用一年的時間來補救,不容易!如果我們對別人尊敬,平常到人家裡去都要穿禮服,表示我對他的尊敬。隨便家裡穿的衣服,就能到人家裡去,那是什麼人家?非常熟的人家,不拘束這些形式,跟一家人一樣,那個可以。我們跟人家沒有這個關係。別人到我們家來訪問,我們可以接受,我們不責怪他。我們到別人那裡去一定要有禮貌,決定不能夠失禮,這個不能不懂。

  第二「稱讚」,稱讚是有分寸的,不能過分。過分變成什麼?巴結人。稱讚要稱讚到恰到好處,不過分,也不能夠不到,做到恰到好處。稱讚這裡面,佛教我們稱讚,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與性德相應,稱讚他。與性德不相應,有禮敬沒有稱讚,就夠了,決定不可以有毀謗。你看看大乘經裡頭,佛有沒有毀謗哪些人、批評哪些人?沒有。別人做錯事情,佛不說;不說就行了,就是不稱讚就行了,不能說人過失。這一不稱讚,對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個地方做錯了,沒有聽到讚歎」,他就要回去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如果批評、毀謗那就太重了,諸佛菩薩不如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對人可不可以批評?不可以,不稱讚就是批評,我們在普賢菩薩那裡學來的。禮敬決定沒有分別,縱然是做五逆十惡的人,我們對他還是要真誠的禮敬,不讚歎,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繼續來學習威光菩薩獲益的第四句:

  【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知諸佛法,願為本故」,本經最著名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確確實實是『一切佛法』的『大願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們要懂得「禮敬諸佛」,這個諸佛是遍虛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門禮懺,懺儀裡面常常說「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能有絲毫的分別,如果有分別、有執著,敬意就失掉了,那個形式沒有用處的。最重要的,內有敬意,外有禮貌,對人對事對物。至於「讚歎」,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們要讚歎;不善的,不讚歎,要懂得這個原則。所以,稱讚裡面有分別,禮敬裡面沒有。

  第三願是供養,「廣修供養」。供養裡面也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過這裡頭也要有智慧去觀察,那就是我供養他,他接受我這個供養,他做些什麼?最明顯的我們用財力供養,財供養裡面有外財、有內財。內財就是我們發心去做義工,這是很平常的。做義工的供養比拿錢財的供養還要殊勝,錢財是身外之物,果報比不上用身體供養;身體屬於內財,所以果報比外財要殊勝得多!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但是我們的供養,他到底拿去做什麼用途,我們要仔細觀察。如果他用得正,這布施供養福報很大;如果他用得不正,我們的供養不但沒有福,還有過,有過失。他拿到這個供養去造孽了,他要沒有這個供養,供養少,他造的罪孽少!他得到大的財富供養,他就可以造大罪孽,這個不能不考慮的。如果我們用我們的體力、財富幫助他造罪業,諸位想想這是不是一樁好事?這不是!所以修供養法這裡頭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自己造作罪過,自己還不知道。

  我在講席很多年了,大概三、四十年前,我就常常勸勉我們的同學,我們講經教學需要場所,這個場所古時候是如法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要觀察,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提供場所,來供養佛陀、供養大眾在一起學習。像我們在經上常看到的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些都是大富長者他們的別墅、花園,供養佛做為教學、學習的中心。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場所的產業是屬於長者居士的;換句話說,只是借用,可以長期借用,絕對不是把主權都供養你。主權供養給你,你要接受了,你還出什麼家?出家,沒有家了!你要接受這個產業,你不就是又有家了!接受這個產業,換句話說,你出了家之後,又把你引回家。你想想對不對?所以我們看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羅漢他們接受供養,都是我常講的,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你們的,這樣如法。修行人裡頭有很多是凡夫,看到產業多了,他就退心了,他就想爭奪這個產業。產業不是屬於道場大眾的,大家心就安了,會好好利用這個環境,「這環境不錯,好,我們趕緊利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對這個環境一絲毫貪戀的心都沒有。為什麼?產業是別人的。這個很如法,世尊在世的時候如是,佛法傳到中國的時候亦如是。沒有出家人自己的產業,沒有,他已經出家了。

  所以中國過去,古時候這些大道場,現在諸位到中國去觀光旅遊,你看到有很多大的寺廟匾額上「敕建」。敕建是國家建的道場,是皇帝下命令交代地方官員建的道場,這個道場是國家的,我們看到很多這種匾額。私人也有建道場供養佛法的,這是供養常住,不是供養某一個法師。所以道場都叫十方道場,只要是出家受了戒的人,他要到這裡來參學,只要他不犯過錯、不犯戒、不犯規矩,沒有理由拒絕,都要接納,十方常住!常住裡面工作的人員,像方丈住持就好像一個學校校長;裡面的監院這是管總務;首座管教學;維那管秩序,像訓導一樣。所有一切這些執事人員,他們的任期一年,正月初一上任,舉行就職典禮,臘月三十總辭。總辭之後,這個寺院所有一切住眾(住眾有出家、有在家,有在家居士做義工的),統統參加選舉新的執事。所以佛法是民主的,真正是民主、自由、開放,這個制度幾千年來,選出來之後第二天上任,來接班。每年選一次,所以地位是平等的。

  老住持下來,他不願意做了,你們選新的。他可能到菜園去種菜,那個時候還有挑糞的,專門洗廁所的叫淨頭,菜園叫菜頭,廚房裡面燒火的叫火頭,這是寺院裡面工作裡頭最辛苦、最粗的工作,可能住持下來就幹這個工作,所以,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他在職位上他的工作是不平等的,但是身分是平等的。真平等在佛門裡頭!住持、當家不可以作威作福,生活是一樣的,沒有單獨吃飯的。單獨吃飯是什麼?生病,要比較重的,跟大家報告,某人生病了要特別照顧,我們大眾的飯,吃的時候他不容易消化,要給他煮一點軟的東西。沒有例外的,跟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的寺院庵堂,你要跟裡面的人不熟悉,你想去住一天,人家拒絕你,不接待你,你出家也沒有用處,一定跟他熟,這跟古時候不一樣了。所以現在出家人非常辛苦,沒地方住。不像從前,從前只要是寺廟,出家人都有地方住,沒有家,處處是家,所以他身心安!現在出家人身心不安,我在這個地方出家的,這個地方老和尚收我做徒弟,我在這裡出家。我離開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道場去,那個道場未必收我,未必能叫我在那裡安心去學習,非常艱難。逼著現在出家人怎麼樣?自己要去搞小廟。實在不能搞小廟,也買個公寓房子搞一個小精舍。這個不能怪他們,他們有沒有過失?不能說沒有過失,也不能夠責怪他們。原因是什麼?時勢所逼。一個人搞一個小精舍在從前是決定不許可的,那是犯了大過失。為什麼?所有天下寺院庵堂你都可以住,你為什麼不住,你要去搞一個小精舍?今天能講得通,天下寺廟庵堂不給你住,你自己不去搞個小精舍怎麼辦?沒法子。所以,一定要觀察整個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末法時期實在講佛說得很清楚,《金剛經》上講的「後五百年」,後五百年就是末後的五百年。五個五百年,佛講了第一個五百年,「持戒堅固」;大家都守戒律,都是善人,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第二個五百年,指佛滅度之後第二個五百年,持戒的人愈來愈少,「禪定堅固」,參禪,還算不錯。到第三個五百年,參禪的人少了,「多聞堅固」;喜歡研究經典,真正坐禪他坐不下去,喜歡研究討論。第四個五百年研究經典的人也少了,「塔廟堅固」;喜歡蓋廟,喜歡造佛像,對這個很有興趣。在第四個五百年,就是佛滅度兩千年了。第五個五百年之後「鬥爭堅固」,我們今天是五百年以後的這個時代,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時代是屬於鬥爭堅固。鬥爭堅固裡面我們不參加鬥爭,退出來,不鬥爭,這就很不容易!我不跟別人鬥爭,別人要跟我鬥爭。怎麼辦?我們總是步步退讓。我們今天退到澳洲來了,澳洲,我們退出大都會,我們找這個小地方。為什麼?避免鬥爭。建一個小小的道場能夠安身立命,在此地好好的學習、養道、辦道就好了。好在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高科技的這種方法,我們的學習、我們的教學,我們幫助許許多多有志一同的同參道友們,依舊能夠不間斷。這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修學廣度眾生的一個新的方式,這跟過去不一樣。

  供養說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要有智慧。我還是堅持道場是信徒們自己的,你們自己的產業,借給我們使用,租借。現在法律上有租借,象徵性的一年一塊錢,每年換一個新的租約。你們信徒們看看我們做的如法不如法,你看到我們做得很滿意、很如法,明年再租給我們。你要覺得我們這裡不如法,你不滿意,你租約到期,可以把這個道場收回,我們走路,再去找地方,這樣子好!讓真正修行人一心在辦道,對於這個道場沒有一絲毫爭奪的念頭。這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他說我供養法師,我何必還要留這一手?這是對法師有好處,沒有害處。所以《了凡四訓》上講得很好,凡是善惡、功過不看這個事,看它的影響,你這樣作法影響好。如果在家信徒都明白、都覺悟了,都懂得這個方法,出家人都是好人,心都在道上,都不會去爭名聞利養。你讓他一心辦道,道業成就、學業成就,真正能教化眾生,這個功德多大!對於出家人供養的時候,只要照顧他生活面面都能過得去就好了,不可以太豐厚!生活太富裕,妄念就生了,心就不在道上。所以諸位你都沒有仔細想到,那是害出家人,障礙出家人修道,你不但沒有功,你有罪過。

  我這一生當中,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自己怎麼作法。信徒給我的供養,我沒有拿這個去享受,我也沒有拿這個去蓋道場。早年我做的幾樁事情,跟祖師學的。我第一樁事情是印經,流通法寶。我印什麼樣的經?絕版的經書我一定會印,希望這個版本不至於喪失。我們講席當中所採取的經論註疏,這個要緊,因為現在正在講的,要提供大家都能夠看得到,這兩種是優先。另外就是接受大眾請求,有人希望我們印什麼經書流通,我們看到這個經書是真的,不是偽造的,對當前社會有利不是有害的,我們也樂意印,這是最主要的工作。其次附帶的慈善救濟,放生、布施醫藥,我就做這麼幾樣事情。其他社會慈善事業很多人去做,用不著我去做,我的力量很薄弱,福報很小,只做這點工作。所以,從來沒有建道場這個念頭,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問人要過錢,沒有化過緣,心安、身安!不敢浪費一塊錢,用一塊錢都會想想可不可以不用?可以不用,應當要節省下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香港這個地方有人幫助捐助道場,我就教他用這個方法,產權屬於你自己的,你租給我用,期限一年,租金象徵性的付一塊錢。這一年做得很好,你很滿意,明年再給我們用一年,我們換一個租約;年年這樣換,好,省心省事,一點都不操心。沒有人想佔有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有主,我們自己是客,這是最如法的。如果這個齋主他要往生過世了,他的後人不肯再借用,我們要走路,歡歡喜喜的離開,一絲毫怨恨都不能有。為什麼?感恩他過去那麼長的時間對我們的照顧供養。不能因為他走了,他家裡的家屬要收回去,不讓我們再做了,我們去怨恨,那你就是忘恩負義,與佛陀教你的完全相違背。這是在供養裡面我們要懂得財供養。

  佛弟子如何回饋齋主?回饋齋主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第一條是「如教修行供養」。譬如他供養我這個道場,借給我用,我能夠依照經教老老實實來修行,這就是我對他的供養,回饋給他,他得福報。我們的成就,修學的成就,就是齋主的成就。你們想對不對?齋主不提供我們修學環境,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們的成就就是齋主的成就,這個事情明理的人知道。我也聽到一些法師大德們說過,淨空法師的成就就是韓館長的成就,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弘法的成就就是護法的成就,沒有人護持,你自己怎麼能修成?怎麼能夠把佛法弘揚光大?要靠護法。有很多護法在後面不願意出名的,真正在護持,他們護持佛法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都不願意沾,更難得了!我們自己心裡清楚明瞭。

  以一切所想的、所思的、所做的、所為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願以此功德」,什麼功德?我們的思想是為正法久住,是為一切眾生。我們的言行跟思想是相符的、是相應的,確確實實遵守佛陀的教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裡頭果然離四相,我常講的我們要離自私自利、要離名聞利養、要離五欲六塵的享受、要離貪瞋痴慢,「離」就是功德。「不離」是福德,果報在人天;離是功德,果報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怎麼樣修供養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普賢菩薩第四願「懺悔業障」。這個一定要肯定,無始劫以來,我們迷失自性,起惑造業受苦報。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不知道結多少冤業,這一生學佛明白過來了。懺悔是佛教修行方法裡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什麼叫懺悔?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後不再造」。你知道這個事情做錯了,以後不再有這個過失,這叫懺悔。所以,他老人家告訴我,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求佛菩薩原諒,不是的。改過自新是懺悔,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佛家講的「後不再造」。佛菩薩面前懺悔了,明天又造,造了又求佛菩薩原諒,這個不行,這種心態是自欺、欺佛菩薩。這種修懺悔法,不但業障懺悔不了,還要加重。我們看社會上許許多多人他是這麼做,他不知道。什麼原因?不讀書之過!他經教學得太少,佛所講的這些話的意思他都不懂,那怎麼辦?由此可知,學佛頭一樁事情,學經教!就是要上課。你想學佛,佛是個教育,你一定要進課堂,你不能夠缺課。你認真好好學習,慢慢這些道理懂得,事實真相了解,你就曉得應該怎麼作法。

  「懺悔」要從根本做起,根本是心,起心動念。一向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我現在怎麼叫懺悔?我把它顛倒過來,我把一切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我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後一位,這就是懺悔法門。往常無論什麼事自己總要站在前面,現在知道我錯了,我應當尊重別人,把別人放在前面,我自己排在最後。所以,你有沒有修懺悔法,在你行動上看到。我們常常講,從自己再幫助到別人,頭一個自己轉惡為善,轉十惡為十善,這是真正修懺悔法。都是在自己,我自己轉,轉過來之後給別人看。過去我造十惡業,現在我不造十惡業,我造十善業,化敵為友。以前我喜歡跟別人作對、對立,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報復的念頭很重。現在我統統把它化解掉,變成我會尊重別人,我會敬愛別人,我會稱讚別人的好處,我會感恩別人;化敵為友,化怨為親,冤家對頭。我不再跟任何人對立,從自己內心裡面把所有一切過惡化解掉,變成純淨純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是真正在懺悔。所以我們自己想想,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還有一個人,我跟他是作對的,我不能原諒他,懺悔法你沒修!「我修了,修得不夠徹底」,那是你自己安慰自己的話,說真的怎麼樣?真的你沒修。如果真修了,你心裡頭一個冤家、一個敵對的都沒有,心平氣和。

  爾後你才能夠修「隨喜功德」,一絲毫嫉妒、傲慢都沒有。看到一切人善心、善思惟你會讚歎;看到他做了一些好事,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你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決定不會去障礙他。這是看出你真的在修懺悔法,你真的改了。在中國,古大德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天生的聖人、賢人,哪裡說沒有過失?人有過失,說實在話是正常的,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嚴重的,非常非常嚴重濁惡的染缸。佛經裡面講的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在這個濁惡的染缸裡面,我們自己沒有被污染,了不起!如何能夠在染缸裡頭還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也不受這個染著,這是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這樁事情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處處要想到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這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時時刻刻抓到題目好做文章,好發揮教化的功能。現在世間人不知道敬祖先、孝父母,我們抓到這個題目。怎麼樣叫他覺悟?怎麼樣叫他回頭?我們想出建一個「萬姓先祖紀念堂」,清明、冬至我們舉行祭祖的慶典,從網路、電視把這個活動播出去,讓大家看看,我們相信會啟發不少的人。祭祖還是重要的,提倡「孝親尊師」。

  所以你要會抓題目,你要會做文章,我們講機會教育。現在世間人不知道尊重老師,不知道尊老敬賢,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首先率先做出樣子給社會大眾看,我們對老師尊敬,我們對老人尊敬,我們對賢人尊敬。要做出來給人看,這叫「隨喜功德」。在現今的社會裡面許多人都知道,尤其我們是住在國外,常常感到種族的歧視。儘管法律上規定種族平等決定沒有歧視,可是事實上還是無法避免,我們要把這個題目抓到,好好的來教。怎麼樣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就像一家人兄弟姊妹一樣;做出來給人看,「講」沒有用處,一般人概念不深,一定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個統統都是屬於社會教育。

  在這個世界上,今天講多元文化,不少人在鼓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能不能在一起生活?到底有沒有衝突?我們做個樣子給人看,所以才有「多元文化村」的構想,或者我們更進一步,「多元文化之家」。我們建一個社區,小型的社區,這裡面居住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這裡頭不同的言語,但是儘管種種不同,我們都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樣。做這麼一個社區展示給社會大眾來看,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這是教育,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這樣作法,課堂裡面說說,沒用的。要做出模型出來、做出榜樣出來叫大家看看,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處,真的可以變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一句還沒有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