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二二卷)  2007/9/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九段,「主伴嚴麗三昧門」,從第二首偈看起,這下面有四首偈「明一方業用」。

  【有妙蓮華光莊嚴。量等三千大千界。其身端坐悉充滿。是此三昧神通力。】

  「賢首品」,這品經是十信心滿,就是十信位到頂、到圓滿了,再升一級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華嚴經》上的地位。所謂破一品無明,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破了,無明破了之後才真平等。由此可知,所有一切不平等從分別出來,起心動念肯定連帶就生分別心,分別心裡面一定是連帶生執著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連帶起來,這個東西一起來就把自性轉變成阿賴耶。阿賴耶的四分,這是祖師講的,用四分來解釋阿賴耶的現相,有業相、轉相、境界相,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宇宙的現象生起來,不像科學家所說,科學家認為宇宙是大爆炸,從一個原點爆炸出來慢慢擴充的。佛法不是這個說法,佛法說一時頓現,迷了以後它就現境界,一時頓現,念念頓現。所現的境界確實是相似相續相,相似就是前後的念頭決定不是完全一樣,相似,相似相續相,迷了自性的人以為它是真實的,錯在這個地方。

  第一首偈是「法說」,清涼大師有個註解,首先我們要明瞭前面第一首偈,「標門顯意」,就是總標。「有勝三昧能出現」,這是前面我們學習過的,出現就是六祖大師在大徹大悟最後說的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出現就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一念之間萬法就出現、就頓現,沒有先後次第,物質就現了。這個地方現什麼?現佛剎,有佛剎出現,你看『有妙蓮華光莊嚴』,多大?『量等三千大千界』,就是一尊佛的一個教區。像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在此地不必解釋,前面講得很多。佛講世界的形成有小千、有中千、有大千,所以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講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它是由三千組成的。先是一個單位世界,這一個單位世界,從前我們都誤會了,以為單位世界是太陽系,一個日月所照,日月是環繞須彌山,須彌山在哪裡?從前以為須彌山在地球上。黃念祖老居士也是個學科學的人,我們見面談過這個問題,他說太陽繞須彌山,須彌山在哪裡?我們現在知道,太陽繞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在中國人稱為黃極,太陽繞銀河系的軌跡很大,它中心點,現在科學家認為銀河的中心是黑洞,是不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如果這樣看法,那就是一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單位世界。黃老居士肯定的跟我說,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然後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三千實在講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釋迦牟尼佛教化地區這麼大。所以佛有沒有滅度?佛沒有滅度,佛在這個地球上滅度,別的星球上他又出現,這是他的教區,哪個地方的緣成熟,他就到那裡去。

  這在前面我們都說過,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身是一個身。唯識家所講的自證分,自證分是一個,是法性、是理體,是一個,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在那裡應。感有顯感、有冥感。顯感,感的人他能夠覺知,我求佛菩薩,我希望佛菩薩能幫助我,佛菩薩果然現形,有求必應他來了,就是明顯的顯感。另外一種,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並沒有現身,有沒有在?在。我們講冥冥當中加持你,決定有應,哪有沒有應的道理!感應道交。可是真的也有沒感應,這個事情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為什麼沒有感應?不是佛沒有應,佛有應,應的時候你感受不到,這個原因是你有業障,自己有業障,你得不到佛力的加持。那怎麼辦?就要懺除業障,你能把業障懺除,那個應就現前。現在我們對這個原理了解得又更清楚,更進了一步,所謂一切諸佛菩薩不離自性,我們念佛人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你總離不開心性。實際上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心現,心性現的,還是從心想生。這是個大道理,現在人說這是個硬道理,就是永恆不變的。

  業障是什麼?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能夠輕一點,確實你就能得到一些感應;如果太嚴重,縱然有所求也是沒有感應。這你要曉得不是沒有感應,那說沒有感應,我們的性德就欠了一分,性德是圓滿,決定有感,你的障礙把它障住。如何懺悔?章嘉大師當年教給我,懺悔真正有效果的,一定要懂得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他老人家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的懺悔,懺完之後明天又造,那有什麼用處?佛菩薩面前念懺悔文,念得痛哭流涕,好像真懺悔,明天還照幹,這罪重!這是我們能體會得到,不難懂,為什麼?欺騙佛菩薩。你在佛菩薩面前懺悔,在打妄語,你騙他,欺騙佛菩薩,給你說就是欺騙你自己的自性。佛菩薩是你心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你心性變現的。所以說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華藏也是自性毘盧遮那,唯心華藏,你都要懂。

  業障統統懺除盡了,華藏、極樂就現前,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是一不是二?佛佛道同。因為佛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他當然是同。起心動念就不一樣,所以等覺以下就不一樣,同是等覺菩薩也不完全平等,為什麼?他起的念頭不相同。念頭雖不同但是很接近,大同小異,總還有小異的地方;不像究竟果地,究竟果地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到什麼時候出現?境界再提升一級就出現。這是十信菩薩,再提升一級就初住,初住真平等。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無明雖然沒有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習氣未斷,這叫無始無明習氣,習氣厚薄不一樣。《華嚴經》上把它分為四十一個等級,叫四十一品無明習氣,無明沒有了,有習氣在。習氣有障礙,障礙你性德的圓滿,但是性德起作用,好像沒什麼障礙。起什麼作用?就是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佛就現身。現什麼樣的身不一定,因為現身不是自己有意的,自己有意那不是聖人。

  說實在話,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應化在六道裡面,他雖然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諸位想想看,我們細心去觀察這個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我們看起來,好像他心清淨平等了,真的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說得好,因地修因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果報是什麼?果報是經題前面講的「大乘無量壽莊嚴」,果報。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佛的果報,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怎樣清淨?放下執著就清淨,只要你有執著你就不清淨;再放下分別就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然後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覺了。覺是佛,平等是菩薩,清淨是阿羅漢。你要曉得,清淨是戒圓滿,清淨心現前,戒圓滿;平等心現前,三昧圓滿,定圓滿;覺是慧圓滿,自性本具如來的智慧現前。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這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你不從戒律上下功夫,你怎麼會成就?

  現前佛教,我們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淨宗的同學,在家十善業道沒做到,出家沙彌律儀沒做到,你怎麼會有成就?如果這兩樁沒有做到,在六即佛裡面,天台大師講的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我們常常看到,古大德的這些註疏裡面講名字中人,那就是我們現前這一類的,有名無實。你學戒定慧,戒定慧功夫得力那就提升,你真的在幹,真的在修,他不是名字位中,那叫什麼?觀行位中。你看看觀行,觀是什麼?觀是慧,要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觀是看破,行是放下,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你修菩薩六度,你修布施是放下慳貪,你持戒放下惡業,就是放下!我們從十善五戒上來講,不殺生,不殺生是放下殺生,殺生是十惡,你放下殺生,不殺生了;放下偷盜,不偷盜了。殺生的範圍很廣大,有傷害他人的念頭就是殺戒。菩薩戒跟小乘戒不一樣,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事上你沒有害人,你起個念頭我要害他,你已經破戒,菩薩戒難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戒我想殺他,但是沒有殺他,沒有犯戒;菩薩戒是動念頭就破戒,所以菩薩戒非常難持。偷盜,有一點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你就破戒。連佔別人一點好處的念頭都沒有,就是放下這個念頭,那你就是不偷盜。所以戒律要好好去研究,你才曉得怎麼持法。

  每條戒有制戒的因緣,戒律如何去持,持這當中佛給我們講有開遮持犯。戒律是活潑的,在某種狀況之下他必須要開戒,開戒不是犯戒,什麼狀況之下?絕對不是自利,利他,有利於別人的時候是可以開的,這是菩薩大慈大悲捨己為人。佛經裡面,從前老師常常給我們舉的例子,經典上說的,有個出家人有神通,有神通當然有他心通,別人起什麼惡念他知道。我們曉得什麼樣的人有他心通?小乘二果。小乘初果有天眼通、天耳通,這兩種能力有了,恢復一點點。要知道六通是本能,不是從外頭來的,一點不希奇,你只要能把執著放下,這個能力就恢復,這是本能。二果就又增加兩個,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世,他心是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

  這個出家人跟著一條船,這個船是個航海貿易的商主,出去做生意,而做生意這是回國,所以船上帶了很多的財寶。就是五百個商主,這是海外做貿易的。其中有個人起惡念,想把這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財物獨吞。這出家人有他心通,知道這個事情,這怎麼辦?怎麼樣救這個災難?救是兩邊都要救。你要是勸他不幹,他這財迷心竅,他頭一個把你殺掉,為什麼?你洩密,你知道他的祕密,他頭一個一定把你殺掉,所以不能說,只好開戒,把起惡念的這個人殺了,這就開了殺戒,這叫開戒不叫犯戒。為什麼?把他殺了,救了他,他如果真的要造成這個惡業,把別的四百九十九個人殺了,獨吞他們的財產,他將來要墮阿鼻地獄。他現在被人殺了,只有這個念頭,他沒有這個事實,所以他沒有那麼重的罪,他不會墮地獄,把他從地獄裡面救出來,這對他是有好處。另外的這些商主,四百九十九位商主沒有被害,兩面都救了。

  佛講殺生的戒,這時候有個開緣,在這種情形之下這非開戒不可。你還守著我不能殺生,那你眼看著兩邊的災難,造的業,這四百九十九個人財產被人獨吞,被人吞的將來要討債。你殺了這麼多人,欠這個命,你要還命債;奪人家財產,你將來要還財物上的債。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能夠一下把這個問題擺平,解決了。這是佛法每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沒有開緣一定要堅持,持戒。持戒、犯戒,該遮的時候遮,該開的時候開,這叫持戒。犯戒是什麼?該開的時候不開,該持的時候不持,這都叫犯戒。你要是不懂開遮持犯,這戒律你沒有法子持。

  持戒目的何在一定要曉得。我們看到有很多對戒律斤斤計較,持得很嚴的人,看到別人不持戒,惡意的批評,這不是持戒。真正持戒不會批評人,看到人不持戒也不會批評。就像《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怎麼會去批評!喜歡批評的,都是見到別人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過失?見到外面境界引起自己的煩惱;換句話說,是自己的過失。外頭哪有過失?引發自己的過失,這就真正有過失,佛跟祖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要是真的不見過失,那你就白痴,你怎麼會見到都不知道?見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沒見到?他阿賴耶裡頭不落印象,這招高明。十二因緣裡面愛取有,他沒有「有」,他心地清淨,決定不染,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他心裡面不被外頭境界所動搖,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擾,這是真修行人。怎麼修法?就在這上練功夫,眼在色相上練功夫,耳在音塵上練功夫,鼻在香味上練功夫,舌在味道上練功夫。這真修行人!

  前些年我住在新加坡,我就聽說弘一法師訪問新加坡的時候,他們大家見到,弘一法師吃飯沒有挑剔,沒有一樣不好,給他什麼吃什麼,鹹的也好、淡的也好、酸的也好、辣的也好,他沒有挑剔。這是什麼?這就是舌在味塵裡面入定了。我們底下有一大段的經文會講到,舌根得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受裡面。凡夫的受有苦樂憂喜捨,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正受是什麼?沒有苦樂憂喜捨,平等的。眼見色沒有苦樂憂喜捨,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苦樂憂喜捨,這叫正常的享受,叫三昧,三昧是正受,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知道沒有分別就平等,沒有執著就清淨,他的享受是清淨平等,覺在其中,這是佛菩薩的受,所以他不造業。造業是什麼人造業?造業就是分別執著在造業。你要想你不造業,真的戒定得到,清淨是戒,持戒的目的是得清淨心,自己持戒不可以貢高我慢,瞧不起不持戒的人,那你心不清淨,你把持戒的意思完全搞錯了。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問題。

  真正修行人永遠是慈悲,縱然見到人造嚴重罪業,他心地還是慈悲,對待造業的人,他知道他將來要受果報,因果報應他看得很清楚,他生憐憫心,沒有責備心。憐憫他什麼?他愚痴,沒有遇到真善知識,不能怪他。無量劫來習氣這麼重,沒有遇到善知識,他怎麼能不造業?這個時候怎麼幫助他?佛菩薩有善巧方便,業障非常重的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人,就給他種善根,這就是幫助他。什麼樣的善根?在家居士你看到這個情形,合掌阿彌陀佛,滿面笑容阿彌陀佛,佛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將來業報、苦報報完之後,以後遇到緣他就學佛。不是責備,責備他生怨恨,有時候他不能接受他生怨恨,你反而還跟他結了怨。這善巧方便,這高度智慧善巧方便。能接受的跟他講,不能接受的,念佛,讓他生歡喜心。他將來或是墮地獄,或是變餓鬼,苦報受盡之後,再得人身遇到佛法,他就因為你是用歡喜笑面把佛法傳給他,他將來用歡喜心來接受佛法。

  佛菩薩度眾生看得很遠、很長,不在眼前。眼前不能著急,愈急錯誤愈多,總要看得很長遠,如何能把佛法介紹給大家。現在這個時代,社會一般大眾對佛法、對宗教誤解愈來愈深,愈來愈普遍,這是迷惑顛倒的眾生大不幸。我們要怎樣做?要把三寶的形象處處展示讓大家才能見到。所以出家人,不管他是持戒、是破戒,他是個好出家人,是個不好的出家人,無惡不作的出家人,真的他也做了好事,為什麼?形象。這個形象他在街上走一走,你看到多少人阿賴耶識裡看到這個佛,他的念頭它就到阿賴耶去,別的不會,就是這個他幫助許多人種善根。在家居士常常手上拿一串念珠,這串念珠就度很多人,別人一看到這個,佛、佛教,「佛」這個字就落到阿賴耶識裡。不信佛的人他做不到,你跟眾生結了很多法緣,雖然這一生當中沒有任何成果,將來你修行成功,你成佛了,他們有感,你就會有應。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到外面走走,不管認識不認識,他看你一眼,跟你就有緣,就是廣結法緣。

  已經接受佛法的幫助他提升,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這一生成就,所謂成就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那是成就。我們講的幫他往生淨土,脫離輪迴,那真成就,他成佛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也成佛,一生成佛。送一個往生就是送一個人去成佛,這功德很大!我們自己明白這些道理,要真幹。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你說很不幸可以這麼說,你說很幸運也可以這麼說,說不幸,這個時代不善的緣多,很不容易修,這是真的;你要說它好,好也很好,愈不容易修,成就愈可貴。所以經典裡面真有這句話,世尊說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在娑婆世界不錯。娑婆世界,今天我們遇到這樣困難的環境,大概修行一天抵極樂世界一、二百年,難能可貴!

  你如何能保持著你的正念,不受外面的干擾,我與許多同參道友我都提醒他,唯一的一個方法,現在這個世界一般人講知識爆炸,實在知識是什麼?不是正知正見。我們要遠離所有一切不善的薰習,要天天親近佛陀。佛陀在哪裡?經典就是佛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佛在。每天要讀經,也不必要讀很多經,真正修行人是講究戒定慧,東西讀得太多太雜分心,反而不容易得定。最好怎麼樣?一部經。我們從前在台中李老師的會下,學經教,李老師教導我們就是一部經,你同時學兩部不教你,他很肯定給你說,你沒有能力。我們現在曉得了,你沒有能力得三昧,學《華嚴》,你沒有能力得華嚴三昧;你修淨土,你不能得念佛三昧。一部經容易得到,心是定的,所以要一門深入。

  我們也有一門深入,為什麼不能成就?現在我們曉得,他沒有基礎,基礎是根。現在世出世法的學習,都是忽略根本的教育,根本是什麼?德行。我們通常講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這是根,古時候這從小學的,父母大人教的。在社會上非常明顯的,家家都有祠堂,春秋祭祖,教什麼?教孝、教倫理。每個縣市都有孔廟,孔廟做什麼用的?孔廟教道德的。每個地方都有城隍廟,有的地方不止一個,城隍廟教什麼?教因果的。所以你要曉得,硬體這個設施產生很大的作用,這三個設施,在中國是每個縣市裡頭必定有。沒有說哪個縣市裡頭沒有城隍廟,你找不到,說沒有孔廟的你也找不到,祠堂那就更普遍,家家都有祠堂。這個東西是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從小都接受這個教育的薰陶他有根,以後無論學儒、學道、學佛,都有成就,學佛十善業道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我們今天缺少這個根,所以怎麼樣?要補習。世尊在《佛藏經》裡面,《佛藏經》分量並不大,是一部經的名字,就叫《佛藏經》,《大藏經》裡面。佛在經上說「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可見得佛教導我們,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要按照順序來學習。那上上根是例外,像惠能六祖那是例外,那是人家一聽就開悟,就能立刻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這上上根。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示現上上根人,他還示現十二年的學習,最後徹底放下頓修,頓修就是一下放下,妄想分別一下放下,頓修頓悟明心見性。上中下的根都一樣要按照順序,上根進度快,中根次一點,下根進度比較慢,但是都有成就。而學習決定是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中國古人教學,佛法教學都是這個理念,一個方法,那就是根本東西修成之後,你學一門,一門你自己選擇,你喜歡的經論你選一種,你一生一直修下去,沒有一個不成功。我們看到現代,現代學術說起來,表面上很發達,其實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學的東西太多、太雜。所以你要能捨,你要能放下,你只取一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只取一門,三藏經卷我只取一部,你在一部經上下十年工夫,哪有不成就的,沒有一個不成就。今天你用十年、二十年工夫不能成就,是因為你沒有基礎,倫理、道德、因果你沒做到。

  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實在講是與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有關係。我要沒有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這是個緣分,我相信都是佛菩薩安排的,為什麼?沒想到這個事情。雖然過去在台中,李老師對於倫理、道德、因果他是有提倡,他沒有強調。這個倫理的教育他老人家叫我們學《五種遺規》,書發給我們,老師送給我們的書叫我們自己學,沒有講解過,沒有認真督促我們這個要學,好好學,沒有。發給我們這個應當要學,做為修身讀本,所以我們也就疏忽了,書偶爾翻翻。因果教育他老人家教我們學《感應篇》,學《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個我們都講過,講是講了沒做到,這是疏忽;《十善業道經》,他老人家跟我們講過,做不到。我請他老人家講《禮記》,我請他講經大概他都會接受的,《華嚴經》都是我啟請的。請他講《禮記》他不答應,我記得先後大概是我求了五、六次,勉強才答應,答應時候告訴我,你要我講這個幹什麼?做不到有什麼用!最後還是給我們講了一篇「曲禮」。李老師也是說這個東西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不太講什麼戒律,著重在經教上。

  我是參加許多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把中國儒釋道這種傳統在大會裡面介紹。因為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看得很仔細,西方那套方法行不通。他們用的方法,是用鎮壓、是用報復,這搞成現在的恐怖戰爭,愈搞愈麻煩。聯合國搞會議從七O年代到現在應該有三十六年,開國際和平會議,世界一年比一年亂,看不到效果。我前後參加了十次,十次裡頭七次是聯合國主辦的,我看得很清楚,我就提出來,中國五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麼?靠教學。《禮記》裡面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辦好了,什麼問題都化解。那我們這個理念在聯合國做報告,介紹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很振奮,聽了很歡喜。但是我們下台之後,他來跟我們聊天談這個,他說法師,你說得很好,很有道理,這可能是理想,做不到。這句話提醒我,我們要真幹才行。

  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下,我們做了個試驗點學弟子規,讓這個小鎮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效果收到了。這我才又告訴聯合國,這不是理想,可以做得到的。他們興趣很濃,許多國家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士,都很希望到湯池去看一看。許多的華校,這華僑在國外建立的小學、中學,這些老師、校長都希望到湯池去學習。現在好像有一批三十多位這些校長、老師們,是新加坡的,在湯池學習,現在這幾天在。往後接著有馬來西亞、有印尼,真能成就,這是提醒我,根太重要。就想到什麼?想到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的根,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法的根《十善業道》。佛說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中國人很聰明,唐朝中葉以後不學小乘,是不是違背佛的教誨?沒有,中國人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國的出家人,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儒的,沒有不學道的,而儒跟道的根從小就紮穩。我現在才想到,為什麼在家學佛十善業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沒根。所以這些年才大聲疾呼,希望大家重視根,沒有根,你是死的不是活的,有根才是活的。

  我們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必須把弟子規落實,這是什麼?根本的根本。你有弟子規,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十善業就一點都不難。為什麼古時候人能做到,現在做不到?我們就明白了,古時候他有這個底子,所以他很容易做到,很歡喜做到。有十善業的底子這真做到,沙彌律儀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救自己要從這救,從根救起。如果說沒有這個,你就是學教,教縱然你學得很好,你講得很好,你不得受用。為什麼不得受用?你的德行,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你變成什麼?就是李老師常講的,你變成一個佛學家,佛學的學者,你是搞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要從根學起,也就是說你要做到才叫學佛,你不做到那不叫學佛,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重視。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當中有這麼好的機緣,得人身又聞佛法,居然把它空過了,那多可惜!那叫罪過,一定要把握住。

  弟子規說實在話不是簡單東西,不要看輕,以為自己多讀,照那個樣去做了,不行,真正要想學,一定要到湯池。為什麼?這個小鎮它做成了氛圍,你進入這個地區,感受就不一樣,外國人所謂磁場不相同。這個地方的磁場非常殊勝,你不但看到中心裡面的老師、同學,你看到這個鎮裡面的居民,不一樣。受過這個教化,他心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在這小鎮上出現。所以這個鎮就變成個試驗點,這個點將來慢慢擴張,如果聯合國看了之後能夠推廣,用這個方法衝突可以化解,社會可以安定,世界能做到和平。這是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做。

  有這個基礎,搞一部經,學中國從前念書人,十年寒窗,一舉成名,一部經好好的學十年,這個十年信解行證都要做到。你不按照這四個標準去做,你學不到,雖然是講,講沒有用處,有口無心不能成就。你要真正能把經典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行為,經典裡面所說的境界變成現實的受用,你才真正學到。否則的話,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經,你自己還是自己,你跟佛合不起來。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經典變成自己,回歸自性,世尊說經是從自性流露出來,我今天學經也從自性裡面流露,自性流露出來跟世尊就一定是一樣的,佛佛道同,你才真的理解,你才真有悟處。

  這個地方這段講的最重要的意思,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說的「言量等三千」,註解裡頭講,這清涼大師的話,量等三千,「則不壞次第」,次第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上中下三根他要按次第修。這個地方十信菩薩,十信菩薩也能夠示現八相成道,這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我們從前也都沒有想到,哪裡想到十信位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一般叫藏頭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好像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地方也能示現,他是講什麼?「劣於十地及等覺也」,這就是不壞次第。怎麼劣於十地及等覺?他底下還有《鈔》,《鈔》裡面講「十信八相成道」,這就是此地所說的,十信菩薩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十地菩薩當然那更沒有話說,他在示現應以佛身得度者,他也示現八相成道。但是十地菩薩八相成道,那個蓮花有多大?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有那麼大。這個地方講量等三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次第就很明顯,他這個蓮花小,十地菩薩那蓮花大。如果說等覺菩薩他的蓮花是周遍法界,那就更大!所以從這邊看,統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以佛身來度眾生。蓮花大小不一樣,這就是說的他有次第,他不是沒有次第,他蓮花不是平等的,大小不相同,說出這麼樁事情。

  『其身端坐悉充滿』,是充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蓮花的大小。在這個地方,《華嚴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賢首在《六十華嚴》,清涼在《八十華嚴》,都給我們講的「理事無礙十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就在眼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要能夠看得出來,這是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對人生、對宇宙,現在人常講的價值觀,佛的價值觀跟世間人不一樣,我們要學佛菩薩的價值觀。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對我們自己靈性會有大幅度的提升,對我們現前生活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相處會圓融自在。你生活在佛法裡,佛法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生活就是佛法,這才得受用。所謂是受用非常明顯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不生煩惱,順境善緣不生貪痴,逆境惡緣裡面不生瞋恚,這才是真實受用。

  所以理事無礙十門,是「於事與理」,事現在人講現象,哲學裡面講現象,理是本體。現象跟本體是什麼樣關係?祖師給我們講了十條,《華嚴》用十表法,十表圓滿。第一個要曉得,「理遍於事」,理有些人講真理也行,在佛法裡講什麼?佛法講就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個理遍於事是在哪裡?那就是末後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事,自性是理,理是能現能變,事是所現所變。下面解釋說「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之事法。雖理無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於理」,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則亦無分限,故一一微塵具足真理」。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懂,你懂得的時候,自性在哪裡?所有一切事就是自性的相分。阿賴耶在哪裡?阿賴耶已經現成相,從見分到相分已經變成境界相。境界相裡面哪樁事、哪樁現象不是阿賴耶!哪樁不是自證分!

  自證分就是理,自證分就是自性,在佛法稱本性、稱法性、也稱作佛性、也叫真心、也叫第一義諦,名稱佛經裡頭至少有幾十個,說的是一樁事情。我們要問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這裡頭就是教學的善巧,佛叫你不要執著名相,隨便怎麼說都可以,只要說是一樁事情。正是《老子》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不要執著名字相。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就這樣教給我們,真正會學的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你真的能學到東西。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執著言說相,不能執著文字相,要知道它是工具。佛在四依法裡面告訴我們講得很清楚,「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說得多好。所以文字是傳法的一個工具,你要得的是法,不是得文字。是要在文字相裡頭你去明理、去見性,見理就是見性,性在哪裡?性在事當中,你才會真得受用。執著文字、執著名相這叫迷了,迷於事,理也就見不到。

  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好,這個事情,見性、明理的事情無關文字,這句話講得好。可是也不離文字,也沒有離開文字,你才能圓融。那我們好,我們講無關文字,我們經典都不要行不行?不行,經典不要,一天到晚打妄想。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我們不離文字,不執著文字,這樣學就對。知道它是工具,我要利用工具,好像過河要坐船,船是工具,我絕不留戀它,過河之後就不要,不能把船背在身上走。不即不離,不離是要用它,不即是不執著它,能不分別它就更好。我們還做不到不分別,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不執著,初步的利益得到了。所以解不是解得很深,但是真正理解、正確的理解少分,在我們人生一生當中,就能夠解決所有一切疑難雜症,這是佛法的殊勝。要曉得事是有分限的,它有限制的,一樁事情它有範圍、有侷限,有時間的侷限,有空間的侷限,但是理沒有、性沒有。可是事跟理分不開的,法相跟法性是分不開,是一體的,於是也可以說,事也沒有侷限。

  它在結論上說,「一一微塵具足真理」,真理就是真性,就是自性。宗門開悟的人懂得,教下開悟的人叫大開圓解,他也懂得。從性上看,宇宙是平等的,從相上看不平等,千差萬別,性上看是平等的。凡夫只見相不見性,所以在森羅萬象裡面起分別、起執著,這就生煩惱,造業受報,冤枉!如果曉得法法平等,他心清淨,他就能隨緣,他不造業了,他就得大自在,就得解脫。這個理事無礙是屬於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為什麼現在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不肯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我們暫且不談,那個太深,太不容易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在這兩方面,分別執著必須要降溫,年年要減輕,月月要減輕。這個東西減輕之後,三昧定功上升,智慧上升,他怎麼會不喜歡!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喜悅從哪裡來的?從這裡來。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從哪來的?也從這裡來的,都是從看破、放下來的。看破放下是大乘教裡面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非都是幫助你放下的。

  第二講「事遍於理。理既遍於事,事亦遍於理。以有分限之事,具無分限之理,故遍在一微塵法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而且它理事圓滿的,所以事再小它也是圓滿。一微塵,佛經上講的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佛在經上用比喻跟我們說,微塵是很小的,它從牛毛塵說起,牛的毛很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它停在那裡很穩當,它不會掉下去,這牛毛塵。把牛毛塵分作七分之一就羊毛塵,羊毛很細,那七分之一的牛毛塵就叫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就更細了,大概兔毛塵我們就沒有法子看見,就看不到。兔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塵,現在科學懂得,水它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的空隙裡面游來游去沒障礙。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我們說金屬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還是有空隙,你要把它放大幾千倍,你還能看到空隙,這一粒微塵在金屬空隙當中它能夠穿過來,它沒有障礙,它還是個物質。金塵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塵,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見,那你就知道天人的天眼看不見,色界天、無色界天都還看不到,阿羅漢天眼可以看見,這叫微塵。

  可是微塵再分為七分之一,色聚極微,菩薩能看見。那個色聚極微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大概是要到七地菩薩、八地菩薩能看見。這個物質是最小的,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隔壁,不能分,分就沒有,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微塵。物質從哪裡起來的?物質從極微之微,極微之微存在的時間又非常短,這個道理我們懂得剎那生滅。所以它存在的時間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十萬分、百萬分,億萬分之一秒那麼短的時間。

  我們看到今天,能看到微塵很大的,那就不知道多少個極微之微聚集在一起,這成為我們現在所講的物質。但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是極微之微這麼小的一微塵裡,裡面有圓滿的法界,這一微塵會不會消失?是會消失,但是它前面消失,後面相續又接上去,所以我們稱這種現象叫相似相續相。我是這麼個想法,果然《宗鏡錄》上有,永明延壽大師也講相似相續,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相似相續相。真的真相那就是佛講的八地菩薩,等證到八地菩薩才能看到。相似相續相,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銀幕,銀幕是相似相續相。看真相,真相看那個放映機裡面的底片,放映機裡面的底片一張一張的,那你就曉得它不是相續,它是各個不相同,沒有一張是相同的,這讓我們了解宇宙的真相。

  這段經文裡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意思在,它這裡講什麼?「具無分限之理,故遍在一微塵法界」,一微塵何能稱法界?真的,整個宇宙的現象一微塵裡面圓圓滿滿,它一樣也不缺,這是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末後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一微塵裡面的法界多大?跟外面法界一樣大,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好像那個影子濃縮在一微塵裡。所以一微塵裡面有法界,法界沒有縮小,一微塵沒有放大,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大小,性沒有大小,法性,我們講自性,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不來不去,沒有先後也可以說是時間沒有,沒有時間;自性沒有距離,沒有距離沒有空間,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沒有距離,這很難懂!沒有時間,沒有空間。

  現在科學提供我們一個參考資料,像我們看電視,電視屏幕,現場在哪裡?現場在美國,在那邊播出來。我們這一按頻道馬上就現前,美國這個頻道現場就在我面前,這是科學技術能做到。殊不知我們自性比它還要完備,不需要用任何技術,實在它就在現前,就在現前我們現在為什麼看不見?這就是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我現在坐在此地聽阿彌陀佛講經,有沒有可能?可能!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沒有距離。不但聽阿彌陀佛講經,《彌陀經》上講的我要聽十方諸佛講經,十方諸佛在面前,一點都不假。什麼人能做到?這是經教裡頭告訴我們,阿羅漢就能做到。我們在前面講的量等三千,阿羅漢至少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佛只有一個,菩薩很多,菩薩的淨土不少,在哪裡?都在面前。由此我們就知道、就明白了,科學家所講的空間維次怎麼形成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分別執著沒有了,空間維次就沒有。

  所以,執著放下了,六道裡面空間維次突破,他能看得到。分別要是沒有了,十法界的空間維次沒有,他能夠看到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下面看到餓鬼、地獄。比古印度那些宗教範圍大多了!他們定的時候只能看到六道,六道之外看不到。因為他只是把執著放下,他放下不是真的放下,真的放下他就成阿羅漢,他是暫時放下。所以佛法講他是伏住,把見思煩惱伏住,沒有斷。阿羅漢不是伏,阿羅漢叫滅斷,見思煩惱永遠沒有。所以,非想非非想天人壽命八萬大劫,就是他的定力,他的定功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失掉,失掉之後他就往下墜落,道理在此地。阿羅漢是再往上提升超越,不再墮落到六道,他到六道來是來應化的,是眾生有感他來應,不是他墮落,他不會再墮落成六道凡夫,叫位不退。菩薩是行不退,破無明見了法身叫念不退,這是淨宗所講的三不退。

  可是淨宗非常殊勝,往生到淨土,這是很不可思議的說法,因為經上講圓證三不退,那個圓字不可思議。初住菩薩證三不退,沒有圓,淨宗講圓,圓的定義至少是七地以上才可以說圓滿,七地以上,七地以下不能說圓滿。往生淨土的人,既然講圓證三不退,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太希有,所以叫難信之法!你太便宜了,你能夠超越六道十法界,已經不得了,怎麼會一下地位就提升到七地菩薩?這是叫人不能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可是這話是佛說,佛決定沒有妄語,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你要想淨土裡面事真正了解透徹,只有成佛,究竟圓滿的佛果他們知道,等覺菩薩還不能完全透徹。為什麼一生淨土就那麼高地位?這一定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願裡頭有。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就是圓證三不退,阿惟越致菩薩,在一般大乘教裡頭,七地菩薩才能證得。

  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到那裡,就有這樣的殊勝成就,這怎能叫人相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這樁事情,他說到極樂世界,你說他是凡夫,他不是凡夫,為什麼?他是阿惟越致菩薩。你要是說他是阿惟越致菩薩,他也不像阿惟越致菩薩,為什麼?他帶業往生,他業沒消掉。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沒有法子說,不能拿一般經教去解釋它。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現在能夠理解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他,不是他自己有。他那種受用,好像這個人投胎到人間來,他投在帝王家,一生下來就做了太子,那個身分就不一樣。他的一切享受就高人一等,大臣見他也要低頭,他再小你都得尊重他,這個比喻很有味道。他說確實就像這樣,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當然這是緣;因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從性上講,眾生跟佛沒有兩樣,為什麼?你本來是佛。因為你有業障,業障雖然沒有消除,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才會有這種事情出現。

  我們搞清楚、搞明白,那你好好珍惜,你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能提升到這個位次。你要把這機會錯過,再遇到這個機會可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就是我們這一天,我們在這一生能遇到。遇到了要非常的珍惜,怎麼能去?放下就能去。對於這個世間,我們常講的自私自利要放下,最大的障礙,名聞利養要放下,貪圖五欲六塵享受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講的十六個字,你能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你這一生決定得生。蕅益大師講得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的基本功具足了,放下這十六個字是基本功。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們諸位想想,倫理、道德、因果有沒有具足?具足!你要曉得《弟子規》裡頭字字句句是性德,《感應篇》亦復如是;換句話說,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拿著《弟子規》,拿著《感應篇》對照一下,像一面鏡子照一照,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完全相違背,本來乾乾淨淨,現在一身惡臭,把染污、惡臭洗乾淨就恢復了。

  放下就是放下這些垃圾,放下這些染污,你本來是佛,沒有人輕視你,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尊敬你。輕視你的是凡夫,都是染污人他才有分別,才有執著。放下分別執著的人,他心清淨平等,他會對你非常尊重,知道你本來是佛。現前你還是佛,你還是本來是佛,不過就是帶了一身骯髒,一身的污穢,如此而已。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懂得就是看破,你看清楚、看明白,你修行功夫才得力。沒有看破,修行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你很想放下,放不下!你麻煩在此地。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要人勸,你自己自然自動放下,那是真的,自動放下。所以,你也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為什麼?知道你所放下是應該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你的成就也是應當成就。

  世緣決定不可以貪戀,相信古大德所說的世味,世間的味道,這趣味哪有法味濃?法味超過世味太多了。現在最明顯的,我想有些同學,我說出來你們能體會到。佛法修學,經典的研究討論,我們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快樂,還是到歌舞場中會快樂?你去看電影、去看戲、去跳舞、去唱歌,能不能跟這個相比?就證實古人所講的世味沒有法味濃。一般人為什麼不知道?法味沒有嘗到,還是留戀世味。學佛學了多年法味沒嘗到,為什麼沒有嘗到?沒有去做,你停留在知解。就是你知道佛法,你能懂佛法,你沒有依教修行,就是說你沒有嘗到。

  那不要說大經大論,我們就講《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這是部小經,《十善業道》的法味你嘗到沒有?如果你要是嘗到,你對世緣再不會有留戀,世間所有一切歡樂你再都不會動心。可惜什麼?你沒有嘗到。我們再講得低一點,弟子規的味道嘗到沒有?一個道理!弟子規真的能做到你嘗到,你言行舉止確實就不像一般凡人,就有聖賢人味道顯示出來,這法味,那還是世間法味;感應篇是天人的法味,欲界天人。從這個地方慢慢往上提升,提升到真正把十善業道的法味嘗到了,我說這句話你就會證實,人天福報這些事情你不會動心,你不會想這些事情。別人幹這個事情,看到、聽到一笑而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