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四三卷)  2003/1/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43

  諸位同學,請看第一尊佛,第二段「威光獲益」。得益別中第二句,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標的小題目,這一句是「大心智明」。這個意思是說「後後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義」。第一個是「後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途至在初步,學者祿在其中」;第二是「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門內,攝一切法」;第三個意思說「三德開顯,前後圓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這三個意思很深,意思也很廣,包括一切佛法都在其中,《鈔》裡面解釋得比較詳細,我們細細的來觀察、來學習。

  什麼叫做「後後因果,皆入初心」?這一句是解釋「六位相望,故成後後」,「六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叫六位,這是講大的位次。前面五位每一位裡頭都有十個位次,五十位,加後面等覺一位,我們常講五十一位菩薩。除去十信位,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位就是法身大士,這是華嚴圓教所說。每個位次,前面一個位次是因,後面一個位次是果。我們就以六位來講,十信是因,十住是果;十住是因,十行是果;十行是因,十迴向是果;十迴向是因,十地是果;十地是因,等覺是果,這就是「後後因果,皆入初心」,就說明這個意思。實際上每一個位次裡頭都有因果,從這個地方我們細心去體會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前一個念頭是因,後一個念頭是果;後一個念頭是因,下面一個念頭又是果。你在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因果永遠無間斷的在轉變;因變成果,果變成因,最後一個果推到前面,還是第一個念頭是因,那就是初心!這個道理很細,要很細心去觀察。

  這樁事情說明了「初發心」重要!發心善,後面的因果愈來愈善;發心不善,後面因果愈來愈不善。我們過去沒有人教導我們,沒有善知識,自己無知迷惑,起心動念自以為善。接受善知識的教誨、薰陶,這才完全明瞭,往昔身、口、意三業造作都不善,所以才招致現前的苦報。現前苦報我們有沒有覺察到?沒有!覺得現前日子不錯。那我要問你,你現前有沒有憂慮?有。有沒有牽掛?有。有沒有煩惱?有。好,你統統都有,這個果報不善!果然是善的果報,肯定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心地清淨,身體清淨,我們一般人講健康快樂,常生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沒有不明瞭的,這才叫做善果,這個果報善。我們今天果報善在哪裡?即使你在這個世界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億萬的財富,你依舊不快樂,你有憂慮,你有恐怖。所以,凡夫真的就是凡夫,不覺!身在苦中不知苦,以苦作樂。明白人、聖賢人看在眼裡常常感嘆著說「可憐憫者」!可憐就是你在苦中不知苦,你造作罪業不曉得是造業。

  佛菩薩教導我們,教我們覺悟,覺什麼?知道苦,知道自己在造業,這先要知道。「知」就覺了,覺而後你就能改,改就是修。所以說「若修途至在初步」,這句話有典故,這典故在《肇論》裡面。《肇論》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如來功流萬古而常存」,為什麼?性德永遠不會磨滅的。「道通百劫而彌固」,這個兩句讚歎如來就是讚歎性德,性德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常不斷。它不是修德,修德可以被人事環境障礙,性德不會,性德沒有,暢通無阻。這也就是說明諸佛菩薩為什麼要教人,明心見性重要!你要是明心見性了,你就入華嚴無障礙的境界,世出世法裡頭什麼障礙都沒有了。學佛為什麼要成佛?為什麼要成菩薩?得大自在!我要不成佛、不成菩薩,我這一生、生生世世都不自在;不自在是苦,自在才是真樂。這兩句話很重要,「如來功流萬古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後面說,他怎麼成就的?「成山」,高山,高山怎麼成就的?是泥土、石土堆起來的;最初這一把土是這個山的根基。「修途」,什麼叫修途?途是路途,就是道路,修行的道路你走得再遠,你從哪裡走的?起步,開始那個第一步。第一步邁出去,你才能達到目的地,你才有圓滿的成就。所以「始」聖人重視。一個人在一生開始的第一步在哪裡?母親懷孕。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胎教!這是一個人開始的第一步,始自今日。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很能幹,無需要聽別人的,尤其古聖先賢的,「這是老人了,過去的,他懂什麼!」古聖先賢的教誨拋棄了,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作無量無邊的過失。你的小孩出世了,長大了,不聽話,不好教!這個時候你著急了,原因在哪裡?第一步你疏忽了,原因在這個地方。我常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做父母親的人沒有盡到責任,對不起子女。他既然來了,跟你建立了父子、母子的關係,父慈子孝!你愛護你的子女,從哪裡愛護起?懷孕的時候。這個時候思想見解要正,為什麼?起心動念影響胎兒,言語造作影響胎兒。

  昨天我也跟諸位提到過,現代科學家發現,這一杯水,我們喝這一口水。我們的心很歡喜、很善良,對這杯水也很尊重、也很愛惜,這個水的結晶在顯微鏡之下觀察到,結晶是非常美的,像花朵一樣,你看看你就影響它了。如果我們心情不好,很不高興,在憤怒之下,這個水在顯微鏡觀察之下,它的結晶就很不好看。起心動念喝的這一點點水,它馬上就受影響,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磁場,我們磁場干擾到它;有好的干擾、有不好的干擾,它馬上就改變樣子。連這一杯水都如此,你想想看你身上的細胞,母親肚子裡面的胎兒,他所受的影響,我相信比這個水還要大,不曉得要大多少倍。

  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說,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也看到,印祖常講的。母親餵奶的時候,嬰兒餵他奶,盛怒之下,心情非常不好發了脾氣,這個時候餵小孩奶,小孩吃了這個奶,兩、三天死了,不知道什麼原因。憤怒之下這個奶是毒!它的毒都在奶水裡頭,這個嬰兒吃了之後就中毒。以後這樁事情被醫學界發現了。所以印祖常常勸年輕的母親們,盛怒之下決定不能夠餵小孩奶水。那好,現在不餵自己的奶,現在用牛奶代替,行不行?你要懂得,這一杯水在歡喜的時候它是什麼樣的結晶,在憤怒的時候、不歡喜的時候它是什麼樣的結晶;同樣的道理,牛奶也一樣。你在盛怒之下的時候,你把牛奶的分子在顯微鏡裡面去看一看,你看它是什麼結晶。誰懂這個道理?但是古聖先賢懂,佛菩薩懂,佛菩薩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最高的原理、原則都告訴我們了。

  所以,好的磁場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切眾生,就是瞋恨你的人、想害你的人,進入你的磁場,他的惡念就不生了。什麼原因?你的磁場比他大,你的磁場的力量把它融化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懂得釋迦牟尼示現「八相成道」裡面的降魔,釋迦牟尼佛用什麼降魔?用磁場降魔!魔在面前威脅利誘,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釋迦牟尼佛不是如如不動,他也在動,他怎麼動?他在這裡面,用真誠、究竟圓滿的、清淨平等的大慈大悲,發這個心,發這個願。這種心願的磁場力量比什麼都大,把妖魔鬼怪的磁場全部融化掉。這些妖魔鬼怪本來都是來誘惑的、來搗亂的,進入佛陀磁場,一個個乖乖的來皈依,接受佛的教誨。

  我們明白了,再加以現代科學的證明,佛在三千年前沒有發明這些儀器,佛知道得清楚。因此修行人養什麼?這是我講了多少年,養自己的真誠心!無論別人用什麼態度對我,我一片真誠、究竟的清淨、圓滿的平等、正覺、慈悲,我們修這個,這是從根本修。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心是一心,一心我說了五個,這是一體的五面,一而五、五而一;就好像一個手五個手指,五個手指是一個手。什麼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真誠。什麼是慈悲?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慈悲。無論說哪一個,一定五個都具足,一而五,五而一,這是諸佛菩薩的根本。到什麼時候圓圓滿滿入這個境界,連這些名相都沒有、都放下,完全回歸到自然了,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佛,你就證得清淨法身!所以「開始」比什麼都重要。心始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沒有別的,就是養這個心,就是修這個心。

  在身,身是形象。形象怎麼個修法?也有五個原則,要看破、要放下、要隨緣、要自在、要念佛。念佛是歸宿!念佛是什麼?佛就是法。前面講了「知法名為佛」,知法就是佛。念佛是什麼意思?與一切法相應,與一切法相融,與一切法合而為一體,那個念佛就圓滿了。看破,真的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段經文『智光明』,看破也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照見」;放下就是《心經》裡面「度一切苦厄」,你就自在了,究竟圓滿的大自在。大自在絕不獨享,我要把我的自在與一切眾生共享,那就是隨緣。隨緣是教化眾生,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諸位這個地方一定要懂得,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人修行算是到家了,在我們佛門一般的術語講「證果」,世俗人也有說「得道」。他得的是什麼道?他所得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他這個得到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不自在!沒有不順性德的。什麼叫性德?我們用最簡單的話、最淺顯的話,就是倫常道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決定與倫常道德相應,這是從事上講。在佛法裡面,他跟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四攝、四無量心決定相應。

  我們不能不懂這種究竟真實的事理,成就自己這一生無與倫比的功業。世間人知道立大功、建大業,什麼是大功?有利於國家民族。什麼是大事業?建立一個政權,統治國家,大業!那個業要跟道業來相比,太小了。道業,道裡面的「功」是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功。「業」是作佛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事業。不要說是世間人王不能比,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不能比。這些天王見到佛菩薩沒有不禮敬的,稱老師!時時向老師請教。所以這才是真實不朽的功業。

  清涼大師在《鈔》裡頭也有引用《莊子》上的兩句話,說「千里之途,在於足下;滔滔之水,本於濫觴」,濫觴意思是源頭。譬如長江、黃河這是滔滔的大水,你去看源頭,源頭像泉水一樣。我們講長江的發源地,黃河的發源地,那個泉水不斷的往外流,愈流水就愈大,再會合許許多多支流就變成大江、變成黃河。「合抱之木,生自毫末」,大樹,幾個人牽手圍起來的一棵大樹,大樹最初是什麼?最初是個小樹苗。就像個小草一樣,剛剛從土裡長出來,它長了幾十年、長了幾百年、長了幾千年,變成很大的樹。所以那個大樹是「果」,「因」是什麼?最初的小樹苗。長江、黃河這樣大的水,它的源頭是很小的泉水,這就講「初」,最初、原始。所以果再殊勝,你看他最初第一個因,初心!這就是說「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

  最初發心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意思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說過!我講什麼?講三種覺,「始覺」,我講過。始覺,你開始覺悟了,到等覺菩薩還是始覺。為什麼?昨天沒覺,今天覺悟了,今天才開始覺悟了。到明天,今天沒有覺悟到,明天又覺悟了,他還都是始覺,開始覺悟。初信位的菩薩開始覺悟,二信位的菩薩也是開始覺悟,五十一個階級的菩薩你問他,都是始覺。始覺不離初心,最初那個始覺是初發心。我們今天有沒有發心?沒有發心。為什麼說沒發心,心是發了,忘掉了,隨發隨忘!所以後頭的接不起來,它不能相續,這樣就沒有結果了。我們觀察植物,最容易觀察到什麼?我們的菜園,我每天都要從菜園走過,每天看看菜園,是每天都不一樣,一天比一天大一點,那也是始覺。一直到它長成,成熟了,可以收成了,我們知道那是十幾天前,一、兩個月前種子長成這個樣子的。你要從這裡面去觀察,大乘經教亦復如是。凡夫成佛跟種子長成果實沒有兩樣,一個道理。

  它決定不能夠中斷,不能中斷是什麼?在緣上,我們講的增上緣。我們今天可以說,在這個道場「增上緣」並不缺乏,什麼東西中斷了?「所緣緣」中斷了,「無間緣」中斷了,當然「親因緣」不會中斷,阿賴耶識種子不會中斷。所緣緣是一會兒想學,一會兒又不想學,念頭常常在轉變,這就是你的心不定,你的心不專一。無間緣中斷了,學習常常發生中斷,所以很難成就。這幾天這一邊有些同修為了收看「華藏衛星電視台」,我聽說有不少人裝了小耳朵的天線,聽說收的效果非常好。這是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陳居士到這個地方來訪問我,我告訴她,這個作法很好。這是過去華藏視聽圖書館的延續,華藏圖書館的形式沒有了,如果能在空中發現,好事情!今天早晨我還在說,有這樣一個設備,我們可以不必辦培訓班、不必辦佛學院。為什麼?每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你喜歡學什麼樣的經論,都可以在電視螢光幕上來學習。只要你具足圓滿的所緣緣、無間緣,你就成功了!

  所緣緣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無間緣就是所說的長時薰修,這兩句話很重要!增上緣,現在有這麼一個頻道,你二十四小時可以不中斷的在學習,這個好,這比電腦好,比電腦網路好。因為網路是你要近距離看,很傷眼睛。電視螢光幕你可以距離遠一點,一般如果我們距離三公尺到四公尺,不傷眼睛了。這樁事情我想了至少有三十多年,希望有一個專用的衛星頻道,我們的講經二十四小時可以能夠不中斷。當然我一個人做不到,一個人沒有辦法一天講二十四個小時。所以我們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在家出家,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在一起研究。每天一個人上兩堂課,十二個人就辦到了,二十四小時就可以不中斷了。甚至於十個人也可以,另外有幾個小時穿插念佛,都是好事情,不是聽經就是念佛,不是念佛就是聽經,這樣學習進步就太快太快了。現在我們雖然還找不到這麼多人,好在過去留下來的這些錄相帶可以播放的,大概早年品質比較差一點,好在我們是教學,不重視畫面,只要能聽得很清楚就好。可以播放的我聽說總共有一萬多個小時,至少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也能夠延續兩、三年。這也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一樁事情。

  今天看到大威光菩薩得益的這一段裡面,所說的「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解得這麼透徹。所以在總結裡面講「後由初得,故曰在初」,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才知恩報恩。我學佛,在佛法裡面得這點成就,最初是方東美先生介紹,如果沒有他介紹給我,我怎麼會知道?作夢也想不到,這一生當中肯定錯過了,不會去接觸,最初!真正了解明白了,再遇到一個老師來指導我,就是真正入佛門學佛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人要記得最初的那個「因」。護持佛法,讓我們有修學的環境,這個我們不能不感激韓館長,護持三十年,護持的功德超過老師。老師教導,沒有人護持,沒有環境還是枉然,不會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

  

  前面這首偈還沒有講完,我們現在繼續接著講,但是先還是要把經文再念一次: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面,跟我們說出「後後因果,皆入初心」,他講了三點,第一點「後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途至在初步」,這一句我們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後面這句是「學者祿在其中」,這句也有一個典故。前面這句的典故是在《肇論》裡面。後面這一段典故是在《論語》上,儒家的《論語》上,《論語》孔子的學生子張學干祿。干祿是什麼?「干」是求,「祿」是祿位,就是很想求一個職位,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學政治,政治裡面包括的科目很多,像行政、內政、外交這些都是屬於政治這個部門。孔子告訴他,你應當怎麼樣去學習,你才能夠獲得一個職位,我們現在講工作的職位。孔子這幾句話很重要,「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清涼大師取《論語》裡頭這句話與經義也相應。

  夫子教子張的這段話,確確實實非常值得現代人做參考。尤其是現代人想為團體做一點貢獻,即使像我們現在講做義工,我們希望獲得一個義工的職位,來為這個團體服務,在國家裡面想獲得一個職位,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夫子講的是個原則。「多聞」,多聽聽別人。「多聞」、「多見」,多聞、多看實在講跟我們佛門四大天王表法意思完全相同。「東方天王」教我們負責盡職,履行道德。「南方天王」教我們精進日新又新,南方叫增長天王;我們智慧要增長、能力要增長、學術要增長,生活的水平也要向上提升。無論是物質或者是精神,全方位的向上提升,南方天王教我們的。要怎樣能夠達到這個目標?西方、北方就教給我們方法;西方「廣目天王」教我們多見,北方「多聞天王」教我們多聽。

  但是夫子在這裡教我們一個原則,「多聞闕疑」,你多聽,可以多聽,聽了有懷疑的地方,決定不可以馬上下斷語。你要把它搞清楚,沒有搞清楚,我有疑惑的地方不說。所以夫子講「慎言其餘」,其餘是什麼?你沒有疑惑的地方;沒有疑惑地方你能夠說,你有疑惑的地方不能說。為什麼?怕說錯了,說錯之後,你就得罪了,你就有了過失。「多見」,你可以多看,看到有不如法的事情,有危險的事情,你不必要做。你做到你所看到的沒有問題的,確實是好事,對社會、對眾生有利而沒有害,你看清楚了。這樣子你去做,你就「寡悔」,你就少後悔了。你要不把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你感到有問題的事情你也去做,做錯了以後你後悔!所以「多見」、「多聞」長智慧,這在佛門裡面講「成就後得智」。成就後得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理智,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感情容易犯錯誤,不可以感情用事,要用智慧。

  所以,佛家四大菩薩表法,大乘教!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親尊師,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根本從哪裡落實?儒家落實在《弟子規》,佛法落實在《十善業道》,出家人落實在《沙彌律儀》,起步!成佛作祖,莫不由初,初是什麼?沙彌。沙彌是菩薩、是佛祖的基礎,第一步,根源之所在。所以諸位同學你就曉得,你要沒有根、沒有源,水沒有源頭、樹沒有根,死的!他怎麼能成就!不能不講求,不講求不行。大根大本,出世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世間法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所以世出世間法總的根源是孝親尊師。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十善業,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你就完了。在世出世間法裡頭,你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別說大成就了,小成就都沒有。那就是迷迷糊糊把這一生混過去,隨業受報。果報比這一世要往下降,不會往上升,跟這一世平起都不可能,決定往下墜落。你懂得這個事實真相嗎?

  一個人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做到「言寡尤,行寡悔」,夫子說「祿在其中矣」,你想求干祿,雖然你還沒有去求,你已經具足求干祿的條件。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就是說你希望求一個職位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你現在雖然還沒有求,你資格具足、條件具足,這個話大家容易懂了。總而言之,夫子所說的還是基礎的德行。眼看、耳聽一定要學習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這叫學問,這是智慧,你才能夠趨吉避凶。邪的思想我們不要,邪的行為我們不能做,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決定不能夠沾惹。我們心正行正、心善行善,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講求謙虛、恭敬、忍讓,道義!具足這些條件,當然祿在其中。你一定會得到一個職位,得到一個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機會,這夫子教的。

  怎麼樣跟這個經講的相應?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頭說得很好。子張「雖未得祿」,地位還沒有得到,想求還沒有得到,但是要想得到這個地位、得到這個服務機會的道理,需要哪些條件,他具足了。事上得到位置,有服務的機會,那個在後;由於你現在來求學,才從求學當中具備這些條件,這個在初。正如同現在一般年輕人上學,上學幹什麼?去念大學選擇科系,他在認真學,這就是初。學成之後,他到社會上某一個行業裡頭取得職位、取得工作,就是子張所問的。現在你還沒有踏進社會,你還沒有服務的工作的位置跟機會,但是你現在在學校裡頭已經在開始學習。學習在初,將來你得到工作機會,為社會大眾服務在後。後,必定有前因,後是果;現在在學校學習這是因。這就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頭的「後後因果,皆入初心」,還是說的這樁事情,說得很好。這是第一個意思,他三個意思,這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門內,攝一切法」,這一句怎麼講法?講「菩提直心」,這是《起信論》裡頭說的。《起信論》裡面講菩提講三個心,「直心」是菩提心的體,還有「深心」、「大悲心」,那是菩提心的用;有體有用。直心怎麼用,用在哪裡?自受用就是深心。對待別人,叫他受用,就是大悲心,大慈悲心;大慈悲心的體是直心。什麼叫直心?現在人有很多看到這個名詞:我直心!我對人都直來直去的,有什麼說什麼,該喜歡的喜歡,該罵人可以罵人。他以為這是直心,都把這個字的意思誤會了。所以我們要把《起信論》跟《觀無量壽佛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清楚了。《觀經》裡面講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那才叫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這個經論合起來看,我們就不至於把這個名詞看錯了。

  什麼人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你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你超越十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發菩提心。為什麼?他發不出來。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意識心作主,他不是直心。直心作主,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完全(就是起心動念)與道德統統相應,決定沒有違背道德。古大德講「好善好德」,好德,決定不違背道德,好善,決定沒有惡念。這惡念是什麼?煩惱!菩提心要是發起來之後,煩惱就斷了。我們在經教裡面去看,他的見思煩惱斷了,他不是伏斷,滅斷。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至少也要破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心裡頭還有自私自利、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凡夫!那是意識心作主,他哪有直心!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直心!

  「正念真如」,念是什麼?念是心上有,與心相應叫做念。正念是正確的、圓滿的。什麼叫真如?真如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生滅真如二門」,這兩門都「總攝一切法」。「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這是真如,攝一切法。「生滅門」也攝一切法,生滅門所謂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和合實在講,經上講的「非一非異」,不能說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也不能說生滅跟不生滅是二,這就叫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染淨和合;真是純淨,妄是染污。由此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所以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那是真如門,現;唯識所變的是屬於生滅門。這是兩門,這個兩門都能攝一切法,現在此地偏重在真如門。這是說「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後後諸德,皆依真如」。「後後」我們在前面明瞭了,就是從果上講。因果轉變上來說都是依真如,真如不二。所以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也就叫第一義。佛說這樁事情,說它的名字總說了幾十個,為什麼說這麼多?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你知道說的是這樁事情,你執著在名字相上錯了。一切法裡頭「知離名為法」,一切法自性離故,所以你決定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而且還不能分別。你懂得嗎?

  一切法的真相,《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法存不存在?不存在!一切法也可以說存在,存在跟不存在是一不是二。你要說真相,真相不存在,你說幻相,幻相存在。幻相是什麼?相續相!相續相是個影像,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常常用電影,從前老式的電影裡面都有底片的,你在放映機裡面去看放映的時候的底片,你在這個地方領會到佛這四句偈的意思,「如露亦如電」。你在電影銀幕裡面看到好像是真的,實際上它是假的,相續相。當你看完這張,這張已經不在了,已經換掉了。它的速度太快,我們看了,眼睛的現相還沒有滅,實際上這個相已經滅了,它已經換成第二張。這才叫事實真相,所以它的真相叫「剎那生滅」。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跟不生滅幾乎是同時,所以叫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個話不是叫廢話嗎!它確實有生滅,但是生滅的速度太快,你沒有辦法看出它的生滅,所以稱為不生不滅。

  「真如」前面講過了,真如是一切諸法的體性;換句話說,虛空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的,法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星系剎土是它變出來的,生命是它變出來的,宇宙之間萬事萬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就叫做「真如」。所以真如能現一切法,是一切法的本體。現在說「菩提心,正念真如」,所以「能攝」,菩提心就能夠含攝一切法。這個道理希望我們不要忘記前面所講的,佛、法、僧這三個字的意思,「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威光菩薩他聞法得益很深很廣,真正的悟入進去了,入了佛的境界。所以這個經文上不稱他太子,稱他作菩薩。這是清涼註解裡面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三者,三德開顯,前後圓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這一句怎麼講法?清涼大師說這就是「別教一乘圓融義也,不同餘宗」;換句話說,其他宗派裡頭沒有這個講法。說「三德開」就是「發心功德品」(這個在後面我們還沒講到)經文裡頭佛這樣說的,「初發心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則法身開顯」。初發心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初發心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純、心正,非常可惜這個心保持不長久。這種現象在哪裡?隨時隨處都能看到。現在我們展開經卷,我們在這裡學習《華嚴》,我們的心是真、是純。但是這堂課上完之後,出了教室跟外面境界一接觸,剛剛在課堂學習的,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不能成就!這就說明你的初心保不住,你要保住了,保住你就成佛了!經上我們讀的這些大道理似乎懂了,一接觸外面境界馬上就糊塗了,又不懂了。

  什麼時候功夫才能得力?接觸一切境界不礙初心,這功夫得力了!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緣當中,我們講磁場大家好懂,我的磁場強,我的磁場純正,我能夠融化別人,別人不能干擾我,這就叫佛菩薩,這就叫功夫得力。如果我們學習了,正在學習的時候這磁場不錯很好,但是一下課之後馬上就軟弱,一接觸外緣的時候又變惡了,保不住!心像水一樣,在上課講堂的時候是很平靜,這水是靜的,一點都不動;下課之後一接觸外面,外面風一吹,這水馬上就起波浪。什麼時候到「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用現在的話說,你不受任何磁場的干擾,你能夠永遠保持你的正覺(佛法裡面講覺正淨,永遠保持你的覺正淨),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擾,你成就了,你得道了。威光獲益,你也獲益,真正獲得利益。為什麼威光行,我們不行?真正的原因就是薰習的時間不夠。如果薰習的時間長,產生力量了,你不會被外境影響,你會影響外面境界,就這麼個道理。

  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都在自己功夫成就、德業成就,自自然然感化眾生。不能感化眾生是自己修學功夫不夠,勢必要加功用行。所以經上講「初發心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過很多,怎麼樣把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思想見解,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如何把我們自己的身,與一切剎土眾生融合成為一體,這就是「法身開顯」的意思。「三德開顯」第一個是「法身」,第二個是「般若」,大師接著說「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則般若開顯」。所以我們學佛人求的什麼?求的是究竟智慧,求的是一切智慧。智慧在哪裡?智慧是我們自性心中本來具足,不在外。現在智慧不開,就是因為你有煩惱習氣把它障礙住了。佛在經上說得非常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般若就開顯了。

  第三個「不於諸法少有所得,即以心離妄取,寂照雙流,故解脫開顯」,解脫就是大自在。我們今天是一點都不自在,為什麼?你有得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煩惱,你的心事重重!所謂是心有千千結,很可憐!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財富,你心有千千結,你一點都不自在。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佛菩薩何以自在,「不於諸法」,諸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少有所得」,他沒有得失,沒有得哪來的失!一個人得失沒有了,你說他快不快樂,你說他自不自在!世間人憂慮的是什麼?牽掛的是什麼?總而言之一句話,還不是得失!沒有得到,想什麼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累死了!覺悟的人告訴我們這是假的,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可以得到的,包括這個身體,身體也是剎那生滅,得不到的。得不到的東西,你操那麼多心,不是冤枉!

  什麼東西能得到?真如能得到,正覺可以得到,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法,六百卷《大般若》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我做了個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於一切法不可以生控制的念頭,不可以起佔取的念頭,佔有,佔有就是得;不能有佔有的念頭,不能有控制的念頭。「心離妄取」,取就是佔有,佔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把這個念頭斷掉,你心就定了,所有一切妄念放下了。這個時候智慧現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解脫開顯」,是這麼回事情。

  「故此心中,無德不攝,因該果海,並在初心」,這個時候你心裡頭具足圓滿的德性,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統統都現前。「因該果海」,菩提心是因,這個因裡面包含著果海。就像一棵大樹,那棵樹的種子是因,這個因只要得到緣,它落在很適合生長的土壤,這土壤裡面有足夠的肥料,提供它生長的這些條件,它將來一定長成大樹,幾丈高、幾十丈高的大樹,那是果。果都在那個種子裡頭,這因該果海。「並在初心」,因該果海是比喻,這句話說都在初心。

  下面又說「離初無後」,種子是初,我們舉植物做比喻,大樹是後,沒有種子哪來的樹?「離後無初」,沒有樹哪來的種子?這是講「緣起法」,「故舉初攝後」。若再就「法性融通」來講,「一切因果,不離心性,契同心性,無德不收」。接著大師說,「以一切法,隨所依性,皆於初心,頓圓滿故」,「頓」不是漸次的,這是從法性融通上講,也就是從理上講,一切因果,不離心性。因果也遍世出世間一切法,因果的現相轉變、相續、循環,不離心性。「契」,契是契合,與心性相應這叫「契同」。「無德不收」,這個德收在因果裡頭。只要你跟心性相應,心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德行都在其中。我們細細去思惟,細心去觀察,義理無窮,對我們的覺性自然開顯,我們一般人講開悟,怎麼開悟的,從這些地方就能開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