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九卷)  2003/1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29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苦集聖諦第七句看起:

  【或名不和合。】

  這個名稱我們讀到,確實會深深感觸到無限的感慨。娑婆世界,尤其是此時此處,這個處就是講的我們這個地球,在地球上居住的這些眾生實在是『不和合』。由於彼此不和,這才產生誤會,產生爭執,產生衝突,造成這個地球上的動盪不安,感來的天災人禍。每次讀到像這一類的名稱,我自自然然就會想到李老師臨走的前一天給同學們所說的「我們今天只有一條生路,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想到老人家這句話,愈想愈能體會到他的慈悲,他對現前同學們的厚愛,特別提醒我們。正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為我們示現教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印祖的心傳,古大德講傳心法要,這十六個字。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認真的依教奉行,我們走的是生路,我們走的是成佛之道,自行化他都在其中。

  聖人無不是以和為貴,儒家如是說,佛家六和敬,我們要懂得。中國古時候的帝王用什麼來教化眾生?用什麼來治理國家?用和。和是自然的法則,和是性德,也就是說自性本來就是和合,與一切諸法決定沒有衝突,本來就和合的。像我們一個身體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這裡頭沒有一個不和合;全體和合,這個人健康長壽。哪個器官跟另一個器官不合作,不和,這個細胞跟細胞不和,這叫生病。所以和合是自然的,和合是健康的;不和,造業!果報是苦。和合的果報是樂。同學們有很多人到中國去旅遊觀光,北京一定去看看故宮,故宮有三個主要的建築,命名都是用「和」,最大的一個大殿是太和殿,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再後面是保和殿,你看三個殿都用和,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我們佛法裡面講的體,本體,就是法性,法性是太和。法相是中和,法相也就是大乘經上講的法身。法性是太和,法相是中和,就是法身,法身是中和。我們要用,用你要保和。這講的是體、相、用。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古聖先王得諸法實相之體,太和;得諸法實相,中和;然後用保和來治天下,用保和來教化眾生,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長治久安。

  佛教學生必須要修六和敬,六和敬裡面第一條是基礎,「見和同解」,這就是我們現在社會裡面常說的建立共識,也就是說我們大家想法、看法要接近。想法看法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異,這是如來,所謂是佛佛道同。為什麼?真的是證得諸法實相,徹底通達明瞭諸法實相,所以他的想法看法完全一致,沒有絲毫差別。法身菩薩也入這個境界,但是怎麼樣?還小有差異,我們一般講大同小異,不妨礙,他們能和合。九法界眾生麻煩大了,他們是大異小同,所以和合愈來愈困難,到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那個不和合的狀況就非常嚴重,所以這三道苦。人天兩道比較有善根、有福報,能夠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教導我們和合,教我們覺悟,明瞭諸法實相。所謂是「願得智慧真明了」,這個智慧真明了是和合的基礎,如果你真的智慧開了,你的內心與一切人事物對立、矛盾完全化解,別人對我不和,我對他和;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久而久之,他那邊跟我對立的也化解,為什麼?對立要雙方才能夠立得起來,單方面立不起來,這是聖賢教育。所以大乘佛法,見和同解是建立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真的是大徹大悟,是叫你契入境界。

  第二「戒和同修」,這一條講的是世間法,世間法,眾人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個規矩,儒家講的禮,佛家講的戒律。這規矩必須要遵守,我們這個團體居住才有秩序。秩序是性德,秩序是順乎自然,大自然它有秩序,它有規律。你要不相信,我們人的身體,父母生下來,身體各個器官、各個部位,它怎麼樣互助合作,怎麼樣在運行,它有秩序,一點都不亂。氣脈運行秩序要一亂,這個人就生病,健康就失掉,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懂。社會是個大的有機體,跟這個道理沒有兩樣。所以地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生物,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他們的存在,他們的活動,也都是有秩序,完全符合於自然的法則,這是健康的。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人可以利用這些科技,利用它幹什麼?利用它改變自然生態,如果說的實在一點,就是破壞自然生態,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也就是失去和合,變成不和合,於是有人說地球病了,真的地球生病,生病怎麼樣?它不正常,我們今天講的許許多多自然的災害。實在講它不是自然的,自然沒有災害,破壞自然,違背自然,災害就來了;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人為的那是戰爭。現在戰爭要爆發麻煩可大,諸位都曉得社會上盛傳的末日戰爭,最後的戰爭,也就是這個戰爭爆發之後,差不多人都死光了,這個時候天下太平,從此以後再沒有戰爭。這是實話,但是非常淒涼、非常悲觀。東西方許許多多的預言都是這麼說。

  我這次訪問印尼,那邊的同修還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到了末日?印尼是穆斯林國家(回教國家),《古蘭經》裡面確實有信真主,信末日。基督教《新舊約啟示錄》裡頭,那是預言,預言的世界末日。但是在佛法裡面沒有講到世界末日,佛法講佛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不是末日是末法。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的教化,這個力量逐漸逐漸薄弱了。末法時期,這是跟從前不能比。末法有一萬年,一年不如一年,我們這個一年是用一千年來做比喻,一萬年,十個一千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還算不錯,後面還有八個一千年,所以我們肯定佛法裡頭沒有說末日,但是這個末法也就是講倫理道德逐漸衰微。但是我們不必悲觀,它有起有伏,起伏在眾生的福德因緣。眾生有福,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以正法教化眾生,聖賢的教學又興起來。眾生造作罪業太重,聖賢人隱沒,不在這個世間,這個教化衰退,災難又現前,這就衰,一興一衰互相交替,這一萬年中肯定有這個現象。

  這樁事情早年我也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末法這個一萬年佛法有興衰、有起伏,但是決定不是末日。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知道斷惡修善,我們要知道轉迷為悟,所以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佛在經上千叮嚀萬囑咐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這一句。這句就是諸佛如來、菩薩羅漢應化在世間真正的用意。這就是弘願裡面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用什麼方式度?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用這個辦法普度眾生。真有效果!

  我們今天沒有感觸到這個效果,那是什麼原因?我們沒有把這句話做到,這句話裡頭受持,我們沒做到;讀誦也許你做到,天天念經,天天在聽經;演說,說可能有做到,演沒做到,演是什麼?演是表演。所以佛這句教訓,我們七折八扣,最重要的受持沒做到,最重要的是表演,把你所受持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沒做到。只有念經,只有跟人家研究討論,變成什麼?變成玄學,不切實際!所以有人說佛法是迷信,佛法不合現實,又說忽略現實。他講的沒有錯。今天佛教徒確確實實忽略現實,沒有照做。日常生活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性德不當家,智慧不當家,這就是「不和合」。如果性德智慧當家,那一定和合,凡聖差別在此地。

  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佛希望能有一點成就,這個成就決定建立在和合的基礎上,為什麼?不和就是煩惱,煩惱就是障礙,障礙,你不但不能證果,你不能開悟;不但不能開悟,你不能往生,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你有跟眾生不能合作的這種心態,這個心態障礙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從實報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沒有一個不和合。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容忍,你怎麼能入極樂世界!為什麼說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道理在此地。我們自己尤其要明瞭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所以自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還有沒有跟一切眾生對立?我還有沒有跟一切眾生不和?這個裡面要明瞭,他跟我不和是他的事情,我千萬不能跟他不和。這個相上有不和,那是缺乏緣,我們內心起心動念那是因,這個因決定是和合的。我們是萬分樂意跟大家和睦相處,可是他對我有成見,他不願意接近我,這是緣上不成熟,不是因。他什麼時候明白、了解我們的態度,他就願意過來,那就是緣成熟。

  由此而知,我們的和要大和,要太和,不僅是這個地球,遍法界虛空界!我們這個六和的境界太廣大,與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心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界限,對立當然更談不上,這就是與自性、與性德圓滿的相應。在這個境界裡頭,自自然然身同住,住在哪裡?法界,不止地球,不止我們這個銀河系。「口無諍,意同悅」,這是身語意三業圓滿的和合。和合裡頭,身和,決定沒有殺盜淫,有殺盜淫不和;口和,決定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和,決定沒有貪瞋痴。最後一條「利和同均」,這就是我常常講的,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有控制、有佔有就不均。諸位想想,六和敬的意思深廣無際,應用在我一身,我心裡頭,我心裡頭有六和,我的身體健康,百病不生。失去和,毛病出來了。一家和,常言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團體社會和睦,安定繁榮興旺,這一國和睦,國運昌隆,這一個世界和睦,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自己心裡有個成見,有個執著,有個冤家對頭,我不喜歡他,這個事情對自己來講小事一樁,在影響上來說那你造了大罪過。什麼大罪過?小的來說,你破壞了世界和平;大的來說,你破壞了宇宙的和平,這個罪大了!我講這個話不是開玩笑,是真的。你要肯冷靜去思惟、去觀察,你就能看到。所以《地藏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就是這個意思。你要觀察沒有這樣的深微,《地藏經》上這一句話很難懂。「閻浮提眾生太多太多,起心動念都是罪業嗎?未必。有很多人起心動念是善的、是好的」。我們的觀察不夠細微。佛菩薩的觀察,你心裡頭有矛盾,你心裡頭有對立,你心裡頭有不和,你會影響社會,你會影響世界。身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無二無別,我心裡這個毛病會影響大宇宙,誰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法身菩薩。我們如果不是常常讀誦大乘,我們也沒有辦法體會到。讀經讀到這些地方,真的不解如來真實義。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深解義趣」,這是何等的艱難。但是難,不怕,我們自己有信心,再難,我也能解,我也能入。為什麼?不離自性,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你要真正通達明瞭,你就想個方法明心見性,見性就通達明瞭。

  我們今天選的這個法門,念佛法門,我們用這個法門去做見性的功夫,行不行?行。你念佛要深入,功夫淺了,不行。事一心不亂,功夫淺,你的功夫能伏煩惱,不能轉煩惱成智慧,這個你做不到。功夫再要深,到理一心不亂,就轉煩惱成菩提。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你看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只聽到他這句話就知道他是什麼境界,他見性的境界,他明心見性。沒有見性常生煩惱,我們這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煩惱,生煩惱就是生妄想分別執著,念念離不開這個。見性的人跟我們不一樣,他念念生智慧,念念之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換句話說,念念與自性相應,念念與性德相應,念念與大自然的規則相應,落實在這一句念念與和合相應。《壇經》裡面所記載的,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對道場裡頭所有大眾,上面從方丈住持,下面到幹粗活的這些同參道友,包括臨時來掛單的,他對每個人謙虛恭敬,他的和合表演出來了,真的做出來,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為什麼?心裡面和合。他有一個和合的根,有一個和合的本,所以展現在枝葉,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與人和,與事和,與一切萬物和,沒有不和。我們讀《壇經》要懂這個事實真相,要學習!

  特別是在佛門道場,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僧,眾中尊」,這句話你懂不懂?眾是團體,佛說:人是過社會生活的有情眾生,過社會生活的有情眾生就是過團體生活的,他不是單獨生活。夫妻兩個人結合成這個家庭,和合,這是和合最小的單位。然後你再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兒女生活在一起,我們中國人講的三代同堂,社會生活。社會生活裡頭最重要是和合。六和敬,那個「敬」的意思是雙關語,第一個是自己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另外一個意思,諸佛菩薩尊敬你,天地鬼神尊敬你,一切大眾也尊敬你,所以這個敬是雙關語,必須自己具足誠敬,具足和合,先從本身做起,然後才感應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才知道和合的重要。

  佛門團體為什麼叫眾中尊?眾是剛才講的是團體,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就是這個意思,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讚歎的,為什麼?他這個團體和睦,這個團體真正做到了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所以這個團體是模範的團體,一切團體都要向它學習,這叫僧團。我們在這個僧團裡頭,我跟人對立,我不跟人和,我喜歡這個人跟他和,我討厭那個人跟他不和,你知道你犯什麼過失?你犯的過失叫破和合僧,你破壞僧團。破壞僧團,什麼樣的結果?你去看《戒經》,你去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去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去看,果報在阿鼻地獄。

  所以進入一個僧團,首先要把自己內心擺平,決定不能有矛盾,決定不能有對立,你就被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要有矛盾,你要有跟人事對立,果報你自己要承受。所以進入一個僧團,第一個條件要把所有一切的恩怨放下,所有一切成見放下,歡歡喜喜跟大眾合作,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不破壞和合僧團,決定不能破壞。世間所有一切眾生,團體生活的太多太多,你這是為人演說,你在這裡表演和合,無量無邊功德。你在裡頭製造爭端,破壞和合,那個不得了,那是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因果報應更不能不知道,爾後你才知道怎樣學和合,怎樣把不和合放下。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八句,苦集聖諦第八句:

  【或名所作。】

  今天晚上學院大家正在做三時繫念,我們想到普賢菩薩的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首偈怎麼講法?早年我做學生的時候,老師問過我這首偈怎麼講?第一句是把罪狀舉出來,往昔所造諸惡業,現前有沒有造?現前還在造!昨天造了,今天又造了,明天還要繼續造。我們念這首偈有沒有警覺到為什麼會造?造作一切罪業的根源是煩惱習氣,那是無始劫以來的貪瞋痴,生生世世累積成強有力的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我們沒有能力把它消滅,這是一切惡業的根源。所謂的三毒煩惱,我常常用病毒來解釋,大家比較容易懂,這是最嚴重的病毒。世間所有一切的病毒都是從它生的。它發作,從哪裡發作?從身口意。從身語意之所生,這是講它發作。發作在身,身病了;發作在語,語傷害眾生;發作在意,心壞了。

  最後一句這是懺悔,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是覺悟,後不再造叫做懺悔。懺悔之後,明天還造,那不叫懺悔。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懺悔真正的意思是後不再造,所以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一個造作五逆十惡之人,臨終真正懺悔,至心懺悔,這一念功德求往生,品位不可思議。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臨終懺悔求往生,世尊告訴我們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我們看到經文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這怎麼可能?但是想想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決定不妄語。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真正悔改。如果今天改了,明天還造,就沒有這個力量。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門,也可以說八萬四千懺悔門。所以我們執持名號是修懺悔法,真的是一切我今皆懺悔,我什麼妄念都沒有了,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歸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這個名號裡頭具足無量智慧,具足萬德萬能。所以佛在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萬劫生死重罪,這是佛講的。真的還是假的?這個人天天念,他為什麼業障還消不掉?他的念有口無心,所以效果不大。我們常講念比不念好,為什麼?聲聲佛號他裡頭有夾雜。這祖師大德、佛菩薩教導我們,念佛最重要的,這大勢至菩薩是頭一個念佛人,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他沒做到,依然在聲聲佛號裡面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念佛念得再多,古大德也有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無濟於事,不得力。

  疑惑、夾雜、間斷把你的念佛功夫破壞了。這個破壞不是從外來的,是你自己破壞自己。如果外面環境不好,你可以找一個清淨環境去念佛。從前一般人建道場、建茅蓬,建到哪裡?深山,人跡罕至,在那裡面修行用功,把外緣杜絕功夫容易得力。這是祖祖相傳,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佛就常常勸導學生們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寂靜處,沒有人事干擾你。在那個時候(這個古書裡頭有註解)什麼樣的環境才算清淨?牛叫的聲音聽不到。牛,農民家裡養牛,牛叫的聲音很大,你住的與這個地方距離很遠,農村裡頭鄉村村莊,牛叫的聲音都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遠離吵雜。

  這個清淨道場真的是祖祖相傳,到民國初年在中國大陸還是用這個標準選擇修學的場所。但是古時候的道場現在都開成馬路,汽車可以直通,甚至於還有地方有纜車上山,變成觀光旅遊的勝地,這就不能修行。真正想修行的人,你還是要效法古時候的這些祖師大德們,還是要找一個清淨地方,人跡不到,在那裡搭個茅蓬。古人搭茅蓬是自己動手,不是找建築師。山上砍幾棵樹做柱子、做樑,上面蓋一些茅草能夠遮蔽風雨,他就在那裡清修;吃的東西非常簡單,附近採一點野生的果實野菜,用這個來充飢。時間住久了,自己可以種一點糧食,最普遍的種蕃薯,現在外國這馬鈴薯很好,營養價值很高;種花生,種玉米,可以做主食,種一點青菜,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二六時中佛號不中斷,你在種植的時候佛號不間斷,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接著念。

  一個人住山,住個幾年你的心定了,定生慧,智慧開了。天天讀經,經裡頭意思自然就懂,所謂是自然智,無師智,沒有學過的無師智就現前,這是你自性裡頭的本能。經義通了,你能夠說得頭頭是道,真的法喜充滿。在這個時候肯定有人發現你,「某個地方有個人在那裡住山,一個人清修,真的有道德、有學問」,就會有人來親近你,這時候親近,山的一塊,你在旁邊再搭個茅蓬,我們一起在一塊修行,一個人一個小茅蓬,逐漸逐漸就形成一個道場。人多了,參學的人多了,真是志同道合。凡是來的,慕道而來,這個地方一無所有,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享受,慕道而來的,就稱為道場。感動諸天善神擁護,有一些修福的齋主來幫你建幾間殿堂,讓你們有個地方共修,自己的寮房還是自己的小茅蓬,這叫真正道場,這真正叫消業障,真正在修懺悔門。這樣的道場,這種修行方式,肯定不是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他住不住,太苦了。真正有道行的人,那這就是好道場,無比殊勝的道場,阿蘭若。

  所以建道場總是盡量避免城市聚落,人口多的地方盡量避免。大的寺院叢林,那都是千百年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形成的。住眾多了,這一多,古人說得好,龍蛇混雜,這裡頭有真修的,也有在這裡頭混日子,龍蛇混雜。在家的佛門同學護持道場,他們出錢出力照顧清修人的生活起居,為報施主恩,所以在城市裡面、鄉村裡面,人聚集的地方建下院,下院是什麼?講堂,也有念佛堂、禪堂,那是什麼?接引在家人的,給他們方便。道場在以往每半個月派一個法師到那裡去講經,或者到那個地方去打佛七領眾念佛,下院的事情。諸位要知道,下院是報施主恩的。施主對道場有財布施,道場對施主有法布施。

  有同修來問我建道場,這是古人建道場的理念,建道場的方式,絕對不是道場建立好了再去找人來,不是的,沒有這個道理。總是先搭茅蓬進修,人多了,修行,真的真修,自然會感動護法神,感動地方上的長者大德,他們出來擁護,替你建造殿堂。絕對不是你去化緣、募捐,他們來找你,不是你找他。佛陀在世所作所為是我們永恆的榜樣。佛陀為我們示現的,長者、居士供養場所給大眾修行,或者是講經說法,可以接受,接受的是使用權,絕不接受所有權,出家了,出家沒有家。如果人家建個房子買了土地都給你,那你不就又回家了嗎?你出的是什麼家?所以那個家永遠是施主的,施主供給我使用,可以,我哪一天不用了,不用是他的,還他,這個行。

  世尊當年就是做這個榜樣給我們看,出家人決定沒有財產,決定沒有土地、沒有房舍。佛教傳到中國,許多道場是國家建的,長者居士建的叫十方叢林,絕對不是個人產業。現在佛門道場來管理的,設立一個董事會或者管理委員會,可以邀請一些在家出家的大德,他們有修有學發心來做護法,來負責管理這個道場,這個對,這是正確的。立的有章程,依照章程行事,沒有私心。對待道場裡面的大眾完全用平等心,絕對不是說你這個出家人,你是方丈,你是當家,對你特別尊重一點。那個出家人是在那裡做義工、做打雜,你輕慢一點,那就錯。要用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大眾,修普賢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這樣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才會真正有成就。

  所以要常常想到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我們說與經教相應。經教,只能受持一種,不能夠涉獵太多。一種,你的心專一,專一就是禪定。涉獵東西太多,你的心散亂,你的雜念妄想很多,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換句話說,你的煩惱不能斷,煩惱不斷肯定是隨緣增長,你一生所修的、所學的是佛學常識,你是在搞佛學,你不是在學佛,這兩個字一顛倒意思完全不相同。

  你把佛法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來看待,這還是恭維你的。李老師曾經講開示的時候說了一句很不好聽的話,「現在確實有不少人在佛門裡頭消遣佛法」,他沒有地方消遣,到佛門來消遣,是來消磨時間,不是學佛,是來湊熱鬧的。尤其是法會,敲打唱念,熱熱鬧鬧,他喜歡搞這個,真正講經的道場他不去,為什麼?聽經枯燥無味,也未必聽得懂,不來,喜歡搞法會。喜歡搞法會,那真是李老師這個話說絕了,他來消遣佛法的,寺院就跟戲院一樣,變成一種娛樂場所,這是錯得太離譜,這就是所作諸惡業。根,根還是從貪瞋痴起來的,從身語意發作的。身語意是造作罪業的工具,罪魁禍首是貪瞋痴三毒,三毒細細去追究就是自私自利,這個錯誤觀念把我們害慘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所作』,感觸很深,如何能在往後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所作不犯過失。下面一個名詞:

  【或名取。】

  這個『取』,就是十二因緣裡頭「愛取有」之取。我常常講控制佔有,取就是佔有。取什麼?總不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即使在佛門裡面也不例外。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只要有這個念頭在,這個念頭是煩惱習氣,你決定是自私自利,你決定有分別執著;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裡面有所知障,見思是煩惱障,這二障障礙了你的自性,障礙了你的性德,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一切的善行,你所造的正是懺悔偈頭一句所說的「諸惡業」,往昔、現前所造的諸惡業。

  《般若經》上佛教導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是我們的代表人,佛教他就是教我們,我們要直下承當,這個事情不能客氣,這佛教須菩提的,不是教我的,那你就錯了,須菩提是我的代表,教須菩提就是教我。我在一切諸法裡頭不取,不取就不造業,不取不是不做,這個不取就是不著相的意思,不把它放在心上,是這麼個意思。事情要做,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周到,為什麼?利益眾生,供養眾生,廣修供養。

  在這裡面,其實我們哪個人不是天天在修?你修的是功德?還修的是福德?這裡頭有差別。把它放在心上是福德,不放在心上是功德。不放在心上,你心清淨,用清淨心供養一切眾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功德。功德就是什麼?你所得的是定慧,如果把它放在心上也有德,那是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我們今天在人間,看到人間有很多富貴之人,富是擁有財富,貴是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到帝王、大臣,現在人講做到總統、部長,貴,這是人間福報,有漏的福報。所以斷惡修善,心裡面常常憶念著,就變成福報;斷惡修善,沒有這些念頭,不執著,事要做,很認真做,很努力的做,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就有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壇經》上能大師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麼事?生死大事。六道輪迴生死大事,福救不了,功德能救,功德是什麼?定慧。定慧能救,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我們不能不懂。但是在這個世間畢竟還是修福的人多,真正修功德的人很少,修功德的人有真實智慧,他的眼光遠,他的心量大,他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我們念佛人方向目標正確,這是真正走的成佛之道,但是問題你是真走還是假走?這關係你一生修行證果的成功失敗,你要是真幹,你成功;你要是還留戀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那你就不是真幹,你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這些事實不能不懂得。你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就會錯了方向、錯了目標。心目當中希求的果報達不到,不能怪佛菩薩不靈,要怪自己伏不住煩惱習氣,要怪這個。你沒有能力降伏煩惱習氣,你沒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你還是取境著相。這是一個念佛人念了一輩子,最後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迴真正的原因。

  愛取有,要是從因緣果上來說,愛是因,取是緣,果就是果報,有就是果報,因緣果報,有就是有來世的因緣果報。在惑業苦裡面講,愛是迷惑,貪痴是迷惑,取是造業,有是果報,三途六道,這就有了。所以三途六道本來沒有,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輪迴。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幻相、夢境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造業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人到什麼時候不迷惑了,於一切法沒有貪戀,可以受用,決定沒有貪戀,也就是說可以受用,但是決定不能放在心上。他不結業,當然就不感果。

  順境,放在心上就是貪愛,逆境,放在心上就是瞋恚,無論是貪愛,無論是瞋恚,他肯定造成生生世世纏綿不斷,因果相續。所謂是冤冤相報就這麼來的,就這麼回事情。這個事情最重要的、最可貴的就是要看破,看破就是真的看透徹,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能放下,你才能捨。捨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心上再不執著,再也不分別,把分別執著捨掉,把分別執著放下。剛才說了,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有所知障,二障放下,自性就現前,性德也現前。隨順性德,生智慧不生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智慧能解決,其他不能解決,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佛法所修、所證、所成就的,沒有別的,般若波羅蜜多而已。《壇經》,禪宗的,他是不是修禪定?不是。他修什麼?他修智慧,你看看《壇經》,你打開那經本頭一句話,六祖惠能大師說什麼?大眾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頭一句話就把修行的總的綱領、總的目標顯示出來。真正的好老師,真正的善知識教化眾生,總是第一句話就先把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告訴你,你在這一生當中,念念不離這個方向,念念向著這個目標,你就成就。儒家教人,「人之初,性本善」,你看一句話就把方向目標說出來,人性本善。佛法裡面,這通常習俗大家都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第一句話就把它說出來了。平等,真誠清淨平等,從哪裡生的?就從這裡生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誠平等清淨慈悲現前了。所以他什麼都不取了,都放下了,他所得到的,遍法界虛空界圓滿的性德。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