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一一卷) 2001/5/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11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夜神偈頌第十首:
【佛昔修行為眾生,一切願欲皆令滿,由是具成功德相,此現福神之所入。】
這是示現淨福主夜神的偈頌,也就是他的修學報告。他提供我們的啟示非常殊勝,我們在前面曾經讀到他所修學的法門,「普使一切眾生所樂滿足」,我們應當要牢牢的記住。偈頌裡面把這個修因得果都說出來了。
第一句『佛昔修行為眾生』,『一切願欲皆令滿』,這兩句,半偈是講的修因。佛沒有成佛之前行菩薩道,換句話說,佛也是從我們的身分修成的。他已經修成功,我們現在才開始。我們要怎樣才能修行成佛?這是提供絕佳的教材,頭一句告訴我們一個總原則,為眾生決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果報在自己。第三句『由是具成功德相』,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記載所說,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實際上在大乘經上教導我們的,像華藏世界的毘盧遮那佛,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相好從哪裡來的?「往昔修行為眾生」,為自己錯了,為自己怎麼會得到相好?怎麼會得到光明?所以念念為眾生,決定不要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想別人。想到別人他的求願,想到別人的需求,這個「欲」是需求。確確實實能做到捨己為人,這才能叫行菩薩道。
菩薩攝受一切眾生,經典裡的名詞叫「攝受」,用現代的話來說,與一切眾生交往,攝受就是交往。佛教四個方法,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能令眾生生歡喜心。所以我講經講到這個四攝法,四攝法裡面的布施,就是現在所講的交際應酬,多請客多送禮,四攝法的布施是這個意思,多請客多送禮。我們跟人交往,先從感情上建立,這是佛家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總得先有往來,先彼此信任,交個好朋友,然後你才把佛法告訴他,他就會相信、就會信受奉行。如果他對你有成見,跟你不往來,你就沒有法子度他。所以要幫助他,先一定要建立很好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個非常重要。怎樣把惡的朋友變成好朋友,這是功夫;把你的敵人變成朋友、變成好友,這樣才能夠化解戰爭。對抗決定不是辦法,對抗雙方犧牲都太大,而且結的這個冤仇,生生世世永遠沒完沒了,無量劫的報復仇殺,你想想看這多麼痛苦!這是愚痴人幹的事情,決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幹的。有智慧的人決定是把冤仇化解,就是無量劫的冤仇,也要把它化解。用什麼方法?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就行,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大慈悲心能化解,沒有不能夠化解的,讓對方覺悟。要想讓對方覺悟,先要滿足對方的需求;他要名,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什麼,只要我們能力辦得到的,我們都給他。然後讓他仔細去觀察、仔細去反省,到底誰生活得快樂?誰得殊勝功德利益?
人生在世,不僅是人,一切萬物出現在這個世間,它的目的何在?意義何在?這個總得要懂得,如果這個事情不懂得,那你就是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糊塗過一生。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到畜生道去,這是說你不造大的罪業,為什麼?你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如果你再造作罪業,再造貪瞋,那好了,你的結果必定是餓鬼、地獄。可是哪一個愚痴人不造貪瞋之業?所以十法界裡頭哪一道的眾生最多?給諸位說,地獄道的眾生最多,我們怎麼曉得?從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造作這些業因,我們就能看出來。我自己將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東西自己要清楚,不必去問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一生造善因,一絲毫惡念都沒有,縱然別人加害於我,我還是讚歎他,我絕對沒有一絲毫惡意向他。我為什麼這麼做?為了來生去好地方,就為這個;我要有一絲毫惡念對付別人,來生極樂世界去不了。你們同學要注意,有人來騙你、來欺負你,甚至於殺害你,你還有一個惡念對待他,這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錯過了,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的大眾,個個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們不是普通的善,上善,我們要把自己修成上善,這個太重要了。
所謂上善,心裡頭絲毫惡念都沒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的念頭,我們念佛肯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追求的,這是我們希望得到的。我們的心裡頭夾雜絲毫不善,雖念佛也去不了,這個道理要懂。絕對不是你念佛念一輩子,將來不能往生,你還要罵佛,佛騙了我,佛打妄語,「我一生這麼老實念佛都不能往生!」你想想你該不該往生?對佛還埋怨,還說佛欺騙了你,你怎麼能往生?你決定不能往生,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沒有慈悲。
我們最重要的,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心理,我們的心不誠實、虛偽,要把這個心修正。我們要修真誠心,所以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你決定不吃虧。不要認為說,別人騙我,我真心對人,那我不是上當吃虧了嗎?沒錯,上當吃虧只這一輩子,這一輩子頂多你活一百歲不得了,你來生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一點小虧不肯吃,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打滾,沒完沒了,你想想,到底誰佔便宜誰吃虧?然後才真正懂得古人所講:「吃虧是福」,一點沒錯!我吃這輩子虧,吃一百年虧,來生到極樂世界享大福報去了,吃虧不是福嗎?這一點小虧不肯吃,完了!所以這一生當中我遇到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欺負我、陷害我、欺騙我,我歡喜都來不及!為什麼?消我的業障,看看我的這個反應,等於是考試,來測驗,看看我的反應;我的反應是正面的、我的反應是好的,我就知道我會到極樂世界去;如果我的反應跟世間一般人的反應一樣,我知道我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虧吃大了。
佛菩薩在此地做榜樣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沒有怨恨一個人,提婆達多處處想方設法陷害他,釋迦牟尼佛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反而回過頭來讚歎提婆達多。你看看《提婆達多經》裡頭佛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感謝提婆達多成就自己的道業,處處在考驗自己,是不是真的「清淨平等覺」?這樣的心行,給諸位說,自度度他。那些毀謗陷害的人,他受不受罪?提婆達多墮阿鼻地獄。雖墮阿鼻地獄,佛說了,他在地獄裡過的生活跟天堂一樣。什麼原因?他墮阿鼻地獄是存心陷害釋迦牟尼佛,這個罪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在阿鼻地獄享受跟天堂一樣?他成就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釋迦牟尼佛的大德大行從提婆達多陷害而成就,釋迦牟尼佛能忍辱、能寬容,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我們才看到;要不然釋迦牟尼佛這種德行你從哪裡看見?我們從什麼地方學習?提婆達多這個功德在地獄裡過天堂生活,這合情合理。看一個事情要分析得清楚,不能只看一面,往往你把事情看錯了;換句話說,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像平常人一樣生瞋恚心,那他墮阿鼻地獄就受罪。所以自度就是度他,釋迦牟尼佛自度,也度了提婆達多;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利他自利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我們決定要把不善的念頭連根拔除,在順境裡面要特別小心。逆境絕對沒有一念瞋恚,順境絕對沒有一念貪戀,你有一念貪戀麻煩了,要生生世世報償。所以佛教給我們用平等心、大慈悲心。什麼叫慈悲?慈悲就是真正的愛心,真正愛心裡頭不夾雜自私自利,這個愛心叫慈悲;如果這個愛心夾雜自私自利在裡面,這不叫慈悲心,這是凡人的愛,凡夫講的愛。佛菩薩愛心裡沒有自私自利,純粹是利他,所以不用愛這個名詞,換個名詞叫「慈悲」。
在第一句裡頭,這是一個基礎,這是個根本,我們必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這個世間學哲學的人講宇宙觀、人生觀,第一句裡頭人生觀跟宇宙觀都包括在其中。要曉得「為眾生」這個範圍就廣了,眾生不是指人,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就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包括我們今天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換句話說,眾生兩個字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全都包括在裡頭。我們今天的愛心能不能達到蚊蟲、螞蟻,能不能達到樹木花草,地上長的一棵小草,你對它有沒有愛心?蚊蟲螞蟻這些小動物,你對牠有沒有愛心?佛菩薩對牠們有愛心。對於這些小動物,乃至於對於一根小草,那個愛心跟對待父母的愛心、師長的愛心沒有兩樣,他的愛心是清淨的,他的愛心是平等的。我們能不能做到?要懂這個道理,這個要學習。
我們天天講,菩薩道裡頭,大乘法裡面講菩薩修行,頭一個是「布施」,四攝法頭一個也是布施。蚊子來咬你一口,正是修布施。你把牠趕走,那你就不肯修布施。牠想來吃一頓飯,你好好的供養牠一頓就好;你要把牠打死,那你的罪過就無量。我們是一個人,也是個動物,每天也想找一點東西吃,我們去找一點東西吃謀生,不犯罪,那人家把我們打死,跟你把蚊子打死,罪過是一樣的。不肯布施是吝嗇,慳貪吝嗇,你才把牠趕走;真正肯布施、肯供養,你就讓牠吃飽。學佛從這些地方學。我們對這些小動物都誠心誠意布施供養,何況對一切人,何況對於自己認識的人,又何況對自己的親人?佛家這個愛心是從這裡建立的。
戒經裡面講:「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那個小草長得活活潑潑,你怎麼忍心從它上面走過去?佛說法合情合理,如果這個地方沒有路,一定要從這兒通過,可以!如果有路,你一定要繞著路走,你不可以踏生草。你踏生草,你不尊重它,等於說你欺負它。別人欺負我們,我們不高興,我們欺負草,草也不高興,一樣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人有沒有想到這些問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不是在佛堂裡敲著木魚念著經,那是搞形式;形式不重要,實質上重要。你怎麼去生活,怎樣工作,怎樣待人接物,怎樣對待一切人事物,這裡頭是真修行,這裡頭是真功夫,不能不知道。
眾生的願很多、欲也很多。願裡頭有惡願,爭名奪利是惡願;欲裡面也有惡欲。善惡一定要辨別清楚。佛菩薩成就一切眾生的善願善欲,絕對不幫助他滿足惡願惡欲,那就造罪業。所以諸佛菩薩跟中國古聖先賢教誨一樣,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個要懂得。你不要看到這裡,「一切願」,那好,他幹壞事情我也幫他忙,那就錯了。這裡頭善惡必須要辨別,因果要辨別。我幫助他種什麼因,將來什麼樣的果報;如果果報不善,我不能幫助他。所以不可以滿足一切眾生貪瞋痴,不能在這上滿足他。在物質生活方面,佛菩薩幫助人的那是適可而止。適可而止的標準是什麼?你每天沒有挨餓、沒有挨凍,他的標準在此地,所以標準很低,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這個標準。他老人家一天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頓可以活得下去,不會餓死;三衣一缽,那個三衣,你能夠不受風寒就可以了,決不會幫助你貪心。只要你生活能安定,你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這個肉身可以活得下去了。最重要的是把道傳給你,這就是為你講經說法,幫助你覺悟。所以佛對於這個願與欲,關鍵在此地,幫助你覺悟,提升你的境界,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開智慧。
真正覺悟過來、明白過來,曉得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就是這個。絕不重視我這一生的物質生活享受,不重視這些,這些是福報。縱然有福,我也不享,為什麼?世間苦人太多,我的福報要與一切苦難的人共享,這個好。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中國過去修福積功累德的人,他只讚歎三個人,三個人當中有兩個我們知道,一個是孔老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這兩個人我們知道,第三個他寫得沒有清楚,滿清初年的葉狀元。孔老夫子的大德,一直到今天,他的後代都受人尊敬,人家一聽到是孔老夫子的後代,都特別禮遇。往年我在美國住的時候,孔德成先生到舊金山,連海關的人一聽說孔老夫子,中國孔老夫子的後代,特別禮遇,沾祖宗的光,連外國人都尊敬。可見得這個善德修得厚、修得大,二千五百年之後的子孫還享他的福。
第二位范仲淹先生,這是宋朝有名的宰相,他的家道到今天,差不多將近九百年不衰,代代都有好子孫出現,祖宗積的德太厚。范仲淹做到元帥、做到宰相,富貴到了極處。在傳記裡面我們看到他的生活,他一生過平民生活,國家給他的俸祿那麼多,他絕對不是貪官污吏,一生清白;國家給他的俸祿,他去養這些窮苦的人,他養了三百多家,三百多家窮人靠他生活,這就是自己有福跟大家共享。積這樣的大德,他的子孫,代代傳到印光大師那個時候是八百多年,家道不衰。你積的善德不夠厚、不夠大,哪裡會有這樣的果報?兒孫得享的這個福是「餘福」,他自己的福報可想而知。按照佛法,當然我們現在沒有天眼、沒有神通,但是按照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因果來說,范仲淹先生至少他今天的地位是天王,這是他應該得到的。欲界有六層天,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不曉得他是哪一位天王,我肯定他作天王。他要不是念佛求生淨土的話,決定是天王。
所以人一生幾十年當中,過這種清苦的生活,後來的福報不可思議。如果是榮華富貴在一生享盡,底下一代就沒有了,這是花報,果報可想而知,他決定在三途。孔老夫子的子孫、范仲淹的子孫,這麼好,這是花報,果報決定更殊勝,果報是他自己,肯定至少是欲界天王,欲界六層天的天王。所以對一切眾生善願、好的欲望,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這個善願善欲是什麼?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為自己是私,為自己是惡。
現在在這個世間行善很難,為什麼?善惡混淆,你沒有能力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偽善。假的善不是真善,你不懂!我們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智慧辨別。印光大師表演了一套,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體會,我們明白了。印光大師一生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我們知道這個事情純善無惡,我們印的書,縱然你拿去賣也是好事情,只要有人買就行,這真善,一點惡都沒有。我很細心、很留意,我學習印光大師,所以我在這一生當中,十方的供養我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放生我也做,早年做得多一點,現在很少做了;布施醫藥。我一生做三樁事情,貧苦的人生病沒有醫藥,我幫助他醫藥費,但是百分之九十用在印經上,放生跟布施醫藥大概只佔百分之十,數量很小。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不但印書,我們製作CD、VCD、錄像帶、錄音帶,贈送全世界,我們沒有版權,完全免費流通,數量我自己都沒有法子計算,這個工作至少做了四十年,所以流通到全世界。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我人還沒有到,結緣的東西已經寄去。去年在馬來西亞,我們在馬來西亞兩天的弘法大會,我們贈送的結緣品五噸,我聽說有五噸,在那個場地結緣兩天。算算這些結緣品,價值好幾十萬,這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具足。我一生不蓋道場,我覺得蓋道場非常可惜,把那個錢埋在土地下,不起作用,我把它印成書、做VCD,送到全世界,每一個人得到,看的人得受用,聽的人得受用,他真得好處。
我們要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送到每一個人的手上,要幹這個事情,這是真實利益,這是真正為眾生。現在科技進步得很快,現在已經發明電話裡頭有螢幕,將來電話小小的電話螢幕就是電視機,小型電視機在你手上,全世界的電視都可以在電話裡頭收看,這個東西產品已經造出來。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如何能把講經這個訊息,也能夠在電視台廣播,他就用他電話手機,無論在哪裡,他都能看到,都能聽到聲音,我們用這個弘法。要寺廟幹什麼?講經說法場地就我們這麼大就可以,就足夠了。機器一架,全世界傳播,我們在此地講同步播到美國,所以聽眾不只你們這幾個人,在美國,在香港,在台灣,在澳洲,他們同時都在收看。所以今天弘法利生,小小的一個小地方就夠了,對全世界弘法。你要蓋那麼大的寺廟幹什麼?花那麼多冤枉錢。寺廟蓋大了,每一個人都想搶,造罪業。我們這小小地方,送人家,人家沒瞧得起,為什麼?太少了,不值得來搶的,你說多麼省心,多麼省事!
現在有攝像機,可以跟著我們一起旅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架上網路,跟全世界聯繫。我們今天也有這個設備,但是這個設備,還可能再有個兩三年會更進步。無論到哪裡旅行,山林水下,我們的機器往這裡一架,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連這個小房子設備都不需要。我們要懂得利用科技,要用科技的方法,把佛法傳播到世界每一個眾生,這是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從這個啟示就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知道在今天這個世界,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們不要道場,我們不要信徒,什麼都不要,你的心多清淨!沒有罣礙,沒有憂慮。現在人講壓力很重,沒有壓力。生活的目的,自由快樂,我真得到了;生活的意義,與一切眾生歡歡喜喜和睦共處。我愛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愛護我。我愛護花草樹木,花草樹木也愛我,它長得特別茂盛,花開得特別好、特別香。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些道理無限的深廣,我們在學習的當中要細心去體會,只要是在這個世間存在的,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都非常可愛,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觀察它,我們要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去觀察,沒有一樣不可愛,都值得我們尊重,我們互相幫助,共同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滿足一切眾生的善願、善欲,好的欲望,我們只要在這個地方辨別善與惡。善惡裡面的真假、端曲、是非、大小、半滿,尤其要細心觀察,你才能夠修圓滿的善德,修善因一定得善果。
「由是具成功德相」,這個「具」在此地非常重要,這一句裡面這是眼目,具是具足,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一句裡面,包括的就是依正莊嚴,不僅是正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依報莊嚴也具足。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果我們要想學,《華嚴經》就是範本,《無量壽經》就是範本。阿彌陀佛是怎麼樣莊嚴極樂世界的?經上雖然講得不多,綱領全都說出來了,細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華嚴經》講得詳細,《無量壽經》只說了綱領。《無量壽經》裡面每一條綱領,你要知道得透徹,知道得細密,你就不能不讀《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
今天在中國、台灣,還有一些人極力反對會集本,前天北京有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們確確實實發現了證據,印光大師讚歎這個本子。我說這個證據要是拿到就太好了,這些所有反駁的人,都要啞口無言了。印光法師晚年跟夏蓮居交往非常密切,多次到夏蓮居住所去訪問。那個時候夏老組織了一個「同願會」,這個同願會,我們曉得是四十八願同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求生西方淨土。同願會的會長是夏蓮居老居士,印光大師是同願會的會員。而印光大師往生的時候,夏蓮居送了一幅對聯,這個對聯裡面的兩句話,是夏老會集《彌陀經》上的兩句話。由此可知,我原先以為夏老的會集本,印老沒有看到,他看到了;《彌陀經》的會集本他也看到了。所以他們晚年有這樣交往密切的事實,那肯定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就是佛所印證的,末法時期九千年的第一經。將來一切經典都滅盡了,這個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這就跟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裡面所說的一樣。非常可惜,梅老沒有在序文裡把印老跟夏老往來這些事實寫進去,這很遺憾。
早年我們心裡總是想,夏老居士是再來人,決不是凡人,這是我們肯定的。現在大家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相信夏老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決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為什麼?不是這樣的人,沒有辦法把這個經會集得這麼完美。前面兩種會集本,我們如果對照一下,這就太明顯了。宋朝王龍舒會集的,清朝魏默深會集的,跟這個本子一比就差太遠了,不是凡人能做的事情。所以批評會集本、反對會集本,我們知道這是可憐憫的眾生,這個業造得很重,斷人法身慧命,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你如果真正說,會集本不好,原譯本好,行!你來講,你出來弘揚,出來講,講得我們大家都服,好事情。自己又不肯講,又要毀謗別人,這個罪造得就重了。
夏老會集的時候自己曾經說過,這是在留下的文稿,我看得很多。他說得很明白,希望他這個本子能夠引導所有修淨宗的同學都認真去讀五種原譯本,拋磚引玉,這個話說得非常謙虛。我們對於這樣的大德,今天會集本流通在海外,海外許許多多的同修,依這個本子得度,依這個本子念佛真正往生,不要說多,就是這個本子能夠幫助一兩個人往生極樂世界,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能普度一切眾生。我們要覺悟,我們頭腦要清醒,絕不可以迷惑顛倒,聽別人話,人云亦云,那就錯了。
在這個時代,弘揚這個本子不容易,《楞嚴經》、大乘經裡面常講,魔來擾亂,世尊在世,魔尚且來擾亂,何況末法時期?所以魔來擾亂,在我們心目當中是正常的,只要我們自己有智慧、有定力,我們不受干擾就好。
「由是具成功德相」,這個功德相廣大無邊際。在這個地方,順便把「功德」兩個字跟諸位略略的說說。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過,「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生死大事,出離六道輪迴的大事,這一樁事情,福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都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修世間最圓滿最究竟的福報,果報去作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得大福報,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六道輪迴要什麼?功德。可是諸位要清楚,寺廟裡擺的那個箱子叫功德箱,那不是的,那個是誤導人,那不是功德,那是福德。有些地方它上面寫福田箱,這是正確,這是對的,福田箱,沒有功德。你們想想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遇到梁武帝,梁武帝實在講就有一點像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他在佛門做了很多善事,很值得驕傲。他在位的時候,江南在他管轄範圍之內,建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古詩裡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他建的。度出家人,幫助別人出家十幾萬人,所以他值得驕傲。見了達摩祖師,他把這個事情向他誇耀,達摩祖師是個直心人,不打妄語的,跟他說:「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下去之後,話不投機,梁武帝不護持他,他只有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如果梁武帝要是問他,我做這麼多,我的福報大不大?那他一定說你的福報很大;他問的是我有沒有功、我的功德大不大?沒有功德,並無功德。
這個當中諸位一定要清楚,功德是自己修的,你一分功夫,你才有一分收穫。功德是什麼?戒定慧是功德,因戒得定,戒是功,定是德;你修戒得定,因定開慧,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瞋恚心、發脾氣,一發脾氣,你想想看,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太難太難了。你要問問你的功德,那要問你從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到現在修戒定慧,那是你的功德。如果早晨發了一頓脾氣,那你的功德只有幾個小時;臨命終時發個脾氣就完了,全完了。所以《飭終須知》、《飭終津梁》裡面,為什麼那樣的慎重警惕警策大眾,臨終的人八個小時不要去碰他,他躺的那個床,床都不能碰,怕的是什麼?八個小時他神識沒有離開,他有知覺,你碰他,他一起瞋恚心,他的功德全完了。功德太難太難了!什麼人能積功累德?一生不會發脾氣的人,你怎麼樣傷害他,他都歡歡喜喜的,這種人功德成就了。
所以我們對誤會我們的人、毀謗的人、侮辱的人、陷害的人,我們很感激,感激他什麼?成就我的功德,他對我的傷害我完全沒有放在心上,我絲毫不受影響,我的功德沒有被他破壞。如果自己不能承受,起一絲毫不高興的心,完了!功德全被他破壞。我的功德破壞了,我很不幸,他有罪;如果我能夠功德不被他破壞,他不但沒有罪,他也有福德,他沒有功德他有福德。為什麼?成就我的功德。所以陷害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都有福。罪他有沒有?他也有,罪跟福混合在一起,這個你要懂。他對我惡意相向,那是他造罪;但是他成就我忍辱波羅蜜,他有福。就跟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一樣,罪的那一部分墮阿鼻地獄,福的那一部分在地獄裡還享福、還不受罪。所以你才曉得自度就是度他,我們自己不能夠忍辱的時候,自己害自己,也害他。所以要普度眾生,要成就圓滿的功德相,不是侷限的,是圓滿的。密宗裡頭有大圓滿法,是這個修法。修行的方法雖然不一樣,理論完全相同。顯教裡頭也是大圓滿,這一首偈就是教我們修大圓滿,顯密是一不是二,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向佛菩薩學習。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不能不做,不能怕難。說老實話,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難,古人講「求人難、登天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別人,只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就不難,這是一種屬於克己的功夫。那我們為什麼克己的功夫會這麼困難?你對這個道理沒有通達,道理沒有清楚,做起來就難。我為什麼要這樣作法?人家這樣惡意對我,我為什麼要對人好?你不曉得這個道理!真正把道理搞清楚了,他對我不好,我對他好,我的果報比什麼都殊勝;也減輕他的苦難,自己成就,還幫助他,你看看這多好,多麼圓滿!決不是這個人不好,我要害他,「我還要幫助他?」這個念頭錯了。幫助他!他雖然受苦受難,希望他苦難減輕一點,好事!到將來自己成佛了,他會做你的學生,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人跟我有緣,善緣、惡緣都是緣,只要有緣,我就應該要幫助他。
所以要記住,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目的是要提升自己境界,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自度。要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幫助他轉惡為善,絕不嫌棄惡人。這個事情的確是真難,一般人這個觀念很不容易轉過來,聽到我這個話起反感,「淨空法師,你教我別的,我還能受;教這個東西」,趕快走,不聽你的了,他就跑掉了。但是這是真實法,這是大利益法,真正純正的佛法。一般初學的只能夠接受摻假的佛法,純正的他受不了。所以對於一些老同學來說,你們已經學了十年、二十年,應該可以接受純正的。不要在裡頭再摻一半假的,那是投你的所好,那是接引初機的辦法,現在不可以再用從前那個方法了。一定要修純正、純真的佛法,自己逐漸逐漸聽這些話,細心去想想,冷靜的去觀察,你就明白了。佛在這一切大經大論裡面,傳給我們的就是這些,句句都是真實,字字都是真實,字字句句含無量義。
總的來說,起心動念一定要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就是真正為眾生。為什麼?眾生不得佛法永遠不會覺悟,所以為眾生就要真正為佛法,佛法跟眾生是決定不能分開的,他是一體的。為眾生第一樁大事情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要令眾生覺悟,那不用佛法,沒有第二個方法。唯有佛法、大乘佛法能令眾生徹底覺悟、圓滿覺悟,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此現福神之所入』,這是示現淨福,這一尊菩薩他是以主夜神的身分,他的名號叫「示現淨福」,他的名號我們要記住。我們對於世間,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示現清淨之福,那這一段經文我們就沒有白念。無論在什麼時候表現是純淨,不雜絲毫污染,這就把福轉變成功德。福德轉變成功德,所以果報無比的殊勝。都要落實在思想上,思想是一切的主宰。你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那我們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生歡喜心。對待我惡意的人,時時刻刻想傷害我的人,我供一個長生牌位在佛前,把他的長生牌位供在我佛像旁邊,我天天禮佛拜佛做課誦,我都給他迴向;他以惡意對我,我以善意回報他,決不會以惡意來答覆他,成就自己淨福,成就自己圓滿殊勝的德相。何必做惡人?何必要去搞報復?希望大家能懂得這個道理,能接受佛陀的教誨,在這一生當中成就自己真實功德。這一段我們講到此地,這一大段主夜神講圓滿了,下面一段是主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