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四卷)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請看智首菩薩偈頌第七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

  這個『行』要念去聲,當作動詞,去聲念ㄏㄥˋ。在沒有講這首偈之前,我們應當回味一下前面智首菩薩所說的第三首偈,這前面都講過了,可是還有許多同學沒聽到,同時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特別將它做一次複習。首先開端,答覆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說佛法當中,「智為上首」,這句話很重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行化他,都是以般若為中心,以般若為宗旨。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夠化解問題,諸位要留意「化解」,什麼問題遇到般若都化解了。

  為什麼佛還為眾生讚歎這段經文裡面所講的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代表了無量法門,學《華嚴》的同學聽到這個話自然就明瞭。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般若,多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都不離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法門之本體,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然後才曉得我們學佛求什麼?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中來。現在人心散亂,沒有定功,散亂哪來的智慧!智慧決不是從多聞而來的,多聞能夠獲得知識,不能獲得智慧。知識跟智慧不相同,知識當然也能解決局部的問題,不能夠徹底化解,徹底化解一定要靠智慧。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包括他自己修學,總離不開戒定慧這三個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總的原則我們總要把它掌握住,一定要依照這個綱領認真的學習。

  世出世間的事業,還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能不能成就,建立在戒學上,戒學是規矩;能不能持久,那就是建立在定慧上,有定有慧,這個事業千百年不衰;戒能夠建立,定慧能夠保持,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從個人來講,個人修身,我們講修養,儒家講修身,《大學》裡頭講得清楚,「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裡面告訴我們,教學為先。這八個字重要,「修身為本,教學為先」,修身是自度,教學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不學怎麼行?

  學,一定要講求效果,現在人所講的成績。你修學有什麼成績?學得再多,如果沒有成績,那你什麼都沒得到。成績是什麼?明道、行德這就是成績,道明白了,德做到了,這是你真的有了成績。道,我們淺而言之,在佛法就是戒定慧;德,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六度、四無量心,這是德,前面已經跟同學們介紹過。介紹雖然不夠詳細,不要緊,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品是十信菩薩,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不斷的重複,題目還是這些,內容是後後勝於前前,愈往後去愈有深度、有廣度。可是修學一定是由淺而深,由狹而廣,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在這個地方所講的,這是大乘教,所以最淺的我們看起來也有相當深度,常常感嘆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得受用。我們要想,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不要說六度、四無量心了,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就注意到修學的綱領,所以我們選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當然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不但是淨宗修行指導的總原則、總的方向目標,決定不能違背,實在講,一切宗派,無量法門,哪一法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佛所說,這個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重!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修行人,他能成菩薩、他能成佛,依據什麼?就是依據淨業三福,你就曉得淨業三福是多麼重要。像我們蓋大樓,蓋一百層,蓋二百層,二百層大樓現在世界還沒有,一百多層的有了。淨業三福是地基,沒有地基你怎麼能蓋得成?三福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修學沒有根據,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了沒有?有很多同學說,我做到了!那我們要問你,你對於孝親尊師做了哪些事情?就答不上來了。慈心不殺,你的慈悲心有沒有現前?你還會不會傷害眾生?蚊子咬你,一巴掌打死,這算不算殺生?十善業道有沒有做到?你還有沒有貪心?你還有沒有瞋恚?你還有沒有愚痴?這樣一問,再想想自己,真的沒有做到!第一條沒有做到,哪有第二、第三?

  第二條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受持三皈有沒有做到?三皈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捨離迷邪染,心行念念與覺正淨相應,這就入佛門了。覺正淨就是三學,就是三藏,我們受了是形式上受了,實質呢?實質上沒有。為什麼沒有?第一條沒做到。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為什麼極力提倡《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就是第一條。《弟子規》、《十善業道》不能夠百分之百的落實,哪有第二條?

  第三條頭一句講「發菩提心」,這還得了!什麼是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是菩提心,我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這五句是圓融的,任何一句都圓滿具足其餘四句,缺一都不行,那就不是菩提心。圓滿具足,真誠裡面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慈悲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再「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前面三句是自行,後面一句是化他,菩薩行!根都在孝親尊師,換句話說,根就在《弟子規》,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弟子規》是儒家的,為什麼要用它?祖師教導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佛講的。可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可以不必學小乘,所以小乘在唐朝中葉就衰了,現在完全沒有了。為什麼中國人這樣做?中國人有儒、有道,代替了小乘,是這麼回事情。我們今天選《弟子規》來學習,你就懂得,是代替小乘。你要不學《弟子規》,你就學小乘教。小乘教的分量很多,實在講很不容易學。《弟子規》可以說是小乘的集大成,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你看文字不多,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每句三個字。一定要落實,不是說《弟子規》我能背、我能講了,那個沒用處,字字句句都要做到才行,你才具備學佛的基礎。

  從《弟子規》提升到十善業,十善業就不難學了,而十善業是佛法的根基,諸位看看《十善業道經》你就明白。佛說得很清楚,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於無上菩提、人天善法,統統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所以佛家常講,欲界裡面,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這是講三善道。三善道的因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分配在三善道,人、天、修羅。如果不修十善業,失掉人身你就得不到人身了,這個事情同學們有沒有意識到?有沒有想到?

  《十善業道經》前面,文雖然不長,義理很深。講到性相的緣起,用現在的話來說,講到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這個道理很深。為什麼前面要說這個?那是後面你修十善業的理論基礎。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十善是必須要修習的,不能不修習的。有十善基礎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無量功德,在佛法裡獲得究竟圓滿,都要靠十善業,怎麼能不學?過去,蕅益大師很慈悲,從《十善業》裡頭節錄一個節本,節要,那個節要便利於初學,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功過格來看。每天用這個節本來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真幹!實在講,《弟子規》也應當把它當作功過格來看。

  《十善業道經》我也做了個節本,蕅益大師的節本偏重在行門,我的節本是偏重在解門。為什麼要這樣做?蕅益大師的節本很好,沒人依照著修,為什麼這麼多人不肯學?不明它的道理,所以我這才另外搞個節本,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我節本的文字不多,只有五百一十六個字,把為什麼要學《十善業道》說清楚了。我們有講演、有光碟流通,也有文字的本子。這是特別提醒同學們要留意的。

  今天這個經文,就是第七首,『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這兩句是用造房子來做比喻。造房子先打地基,「基」是基礎,「堵」是牆,也是基礎。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文字,疏文,「文中初偈二度」,這個二度就是講的施、戒,六度裡面這二度。「為治不發行因」,這個「行」念去聲,當動詞講,治是對治,你不肯發心去做,那你什麼都得不到。底下舉了兩個比喻,「謂著財不發施」,著是貪著,貪著財,你布施的心發不起來。「著家不發戒故」,貪著家庭眷屬的歡樂,持戒就做不到,就發不起來了。比喻這二樁事情。

  「基堵有二義」,第一個「基即是堵」,這兩個字的意思可以通用,都是講的基礎,我們在此地比喻地基;堵就是指牆腳,非常重要。在此地用來比喻,「即施為進善之首,戒為防惡之初,並稱基也」。六度裡面這二個是先,布施、持戒,你就想這個多麼重要。施,實在講施就是放下,放下什麼?前面說過,放下慳貪。慳是吝嗇,我已經有的,捨不得給人;貪,我還沒有得到的,貪而無厭。慳貪是障礙一切善法的根源,你只要有慳貪,一切善法你都做不到了。世間人雖然有好心,雖然天天在念經、在念佛,樣子好像真正在學佛,可是對於財不能捨,對於身家過分的染著,所以布施、持戒這二條你就做不到。而不知道這二條是修行的基礎,沒有這二條,什麼都沒有。

  六波羅蜜這是講六度,六度是後後勝於前前。就好像蓋六層大樓一樣,布施是第一層,持戒是第二層,忍辱是第三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前面二層沒有,後面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打哪來?全都沒有。六度沒有,四無量心是更沒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基就在施,我們這個心沒發,要發心,要學布施。

  我學佛的時候,算是一般人講運氣很好,遇到好老師。什麼叫好老師?他教給你的方法簡單明瞭,督促你去做,這就是好老師。我在講席裡面報告了很多次,我學佛頭一天親近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第一天他教我的方法,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方法能夠叫我很快的契入佛法?我說我已經知道佛法的殊勝,我很想很快契入。他教給我的方法,「看破、放下,那你就很快契入」。看得破,放得下,我能懂得這個意思。接著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又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你好好的去做六年」。督促我去做,做什麼?布施,先修布施修六年,然後再教給我要持戒。

  布施我能接受,持戒不能接受。為什麼?這個道理我完全不懂,我們只是平常一般邏輯思惟的方法。佛家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制定的,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規範,就像中國儒家的禮一樣。禮我懂,三代之禮就不同,三代,夏、商、周,生活規範確實因時因地而異。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了,印度又不是在中國,那是外國,三千年前外國人那種生活規範,怎麼能適用於今天?所以對於戒律一點興趣都沒有,碰也不碰它。

  章嘉大師有智慧,他把我看得一清二楚,他有真實智慧,有耐心,他教我。用什麼方式?每次我去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跟我規定是一個星期一次,每個星期天,星期天我放假,去看他老人家。他通常給我是二個小時,如果他有客人的話,就一個小時,沒有客人的時候都是給我二個小時。常常在離開,向他老人家告假的時候,老人非常慈悲,非常客氣,都會送我到門口。送到門口的時候,常常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就提醒這麼一句。所以我記得他老人家的教訓,這句話記得最清楚,因為聽了幾十遍,但是統統沒有在意。他說得聲音很低,說得很輕,並不是很重,就這麼提一下。

  到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受他三年教誨,感他老人家的恩。他的遺體火化,特別做了個火化爐,我在火化爐旁邊搭了個帳篷,住了三天,思惟這三年當中他老人家教我些什麼,我學到了多少。這一反省,「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印象最深。我就想為什麼他常常提這麼一句?這一句正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接受的,我們喜歡經論,經論裡面講道理。認真的思惟,再研究,終於答案現前,發現這個答案。那就是戒律跟儒家的禮不同,跟我們人間生活規範不相干。為什麼?它是超凡入聖的規範。我想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才接受了,完全接受,開始讀戒經,開始學戒。

  學戒這個事情大師曾經跟我講過,我們那時候談到學佛受戒這樁事情。他告訴我,受戒不在形式,它講實質,不重形式。你能做到一條,能夠堅持終身不變,這一條你真的就受了,不一定要別人傳授;你能做到二條,你就受了二條,這他老人家教我的。登壇受戒,受了之後做不到,那是騙自己又騙佛菩薩,那個罪過很重!所以他教我,你自己學戒,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是正確的。

  所以他老人家教導我的,跟一般法師所講的不一樣,對於我們知識分子很容易接受。可惜的就是親近他的人不多,這個障礙有許多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可能是因為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太高,沒有人敢親近他,這的確是個原因。很多這些法師想親近,不得其門而入。我算很有幸,能認識這樣一位老人,慈悲教誨,才知道戒律不是一般的生活規範,是凡聖的生活規範。世間的禮、生活規範,可以因時因地而修正,戒律不能修訂,戒律一修訂,就把聖人改成凡夫。必定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因戒得定,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這怎麼能改?每一條戒都有很深的道理,真的有理論依據,不是隨便制定的,不是!很深的理論依據。

  所以我們讀《十善業道經》這才曉得,你看十善業,這是最淺最淺、最基本最基本的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十條,依據的理論很深很深。明瞭之後才歡喜學,把從前的成見放下,歡喜學習,在這個地方奠定基礎。

  所以施為進善之首,進是進入,你要是沒有這個,善法你就不能夠進入;而戒是防惡之初,特別是十善業。五戒十善,防惡之初!十善反面就叫做十惡。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相應,你看進善離惡。殺生是惡,偷盜是惡,偷盜,我在前面說得很清楚。殺生引申的意思,有殺害別人的念頭,就屬於殺生;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就是偷盜。極微細的,都在起心動念之處!無論是出家、在家,淫欲要斷,不能斷要漸漸的斷,一定要記得古聖先賢的教訓,「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誨,我們稱為聖賢之道,古人所說的,「孝悌忠恕而已」。中國幾千年來古聖先賢所傳授給我們的,總的來說四個字,「孝、悌」,堯舜所傳的,「忠、恕」,孔夫子所傳的。所以孝悌忠恕這四個字,把中國五千年傳統聖學就包括盡了,純善無惡。

  不妄語,真誠。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佛跟道教裡面所講的,果報在哪裡?拔舌地獄。兩舌,挑撥是非;綺語,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惡口,說話難聽。口有四種過失,身三、口四、意三,所以口業最容易造。意三是貪瞋痴,貪欲、瞋恚、愚痴,這是意的三惡業,翻過來叫十善。所以你看看進善,施是進善,施就是放下,放下十惡,我就進入十善!從這個地方下手。不可以把它看作「這個太低了,這個太小了,我要學高的、學大的」,你決定學不成。一百層的高樓,一定是從地基一層一層築起,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基礎。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無論世法、佛法都要從這個地方生根,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才會有成就。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請坐。接著我們還來看第七首偈: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

  這個比喻容易了解,我們一定要把布施、持戒這二個學習綱領搞清楚,搞明白,認真的來學習。因為在現前這麼多年來,我們佛門四眾同學,很明顯的我們能夠看到,有很多確實很發心。財布施(財物),做義工(內財布施),可是沒有獲得像經上所講的那麼殊勝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施是修福,而疏忽了戒律;疏忽了戒律,罪業也常常犯,於是福就抵消了。這個道理沒人講,沒人把它說穿,我們始終都有疑問。我們在佛門裡面發心做多少好事,為什麼沒有得到好的果報?原因在此地。

  有人果報很殊勝,肯修布施又能持戒,得了重病,癌病,檢查是毒性的,醫生堅持要開刀、要動手術,他自己對於佛法信仰非常虔誠,他不接受手術。天天在家裡念觀世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就有感應,這個毒瘤沒有了,再去檢查,不見了。把從前的照片來對照,以前確實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佛門不是沒有,少數。我們細心去觀察這個人,布施、持戒,其餘的我們還沒有看到,只看到這兩點。於是我從這裡就得到一個結論,真正布施、持戒,幾乎就像古德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你再能夠加上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那還得了!哪有不感應的道理!這個道理大家要好好想想。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境界沒提升,沒學佛前是這個樣子,學了之後還是老樣子,沒改變。我在講席裡頭常說,我們自己的身相就是修行的一個招牌。佛法裡面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身體是一法,相貌是一法,身體的健康與否,色相的善與否,都在念頭。念善相就善,念清淨相就清淨,身就清淨,身就健康。如果煩惱習氣不斷,這是最貼近的境界,你就轉不過來。中國相面算命的都會說,相隨心轉,風水家常常講,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都很有道理。相貌確實隨著你的念頭在轉,體質也是隨著你的念頭在轉。真正持戒、布施,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縱然命裡面不好,運不好,全都轉過來了。最明顯的例子明朝袁了凡先生,諸位都念過《了凡四訓》。最近中國大陸有同學在那邊想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好!我不知道有沒有開拍,他們有這個計劃。這都是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我這一次在澳洲開會,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開完之後,因為這段時期我們講經停止,很多人猜測法師到哪裡去了。我在大陸上聽到,有人說我到五臺山去了,有人說我到浙江去了,那裡聚集很多人,全是謠言!所以我做了一個重要的聲明,我年歲已經到八十歲了,除了講經之外,所有一切活動我都不參加。所以諸位以後要聽說哪些地方邀請我參加什麼活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偶爾國內外探親訪友,老朋友,年歲都大了,見一次面,下一次能不能再見到,誰都不敢說。老朋友知道,我很重視義氣,很重情義。朋友老了,尤其是身體不太好,我總想去看看,去探親、訪友。

  這次難得有同修臨時動議,邀我去遊黃山。黃山雖然在我的故鄉,我沒去過,聽說那裡風景很美,沒去過。大家這麼樣的熱情,我這次也就到黃山去了一趟,確實很美,真的,黃山這個地區看一個月都看不完!看看皖南,聽說還有十幾個村莊是三百多年以前的,那個村莊還保留下來。我去看了一個,保存到幾百年前的文化,看過之後感觸很深。知道從前的人住在鄉下、農村,對於家教非常重視,不論士農工商,有做官的,有種田的,有經商的,有行醫的,有教學的,教書先生,我們都去看看。你看看他們家裡的陳設,看看家裡這些對聯、字畫,顯示出中國倫理道德教育的興旺,都懂!

  我出生在農村,生長在農村,我十歲離開老家,童年農村裡面的社會,記憶很清楚。我們做小孩的時候,管教的人太多了,父母管教,鄰里鄉黨這些大人統統都管教你。我們在外面玩,玩得過分了,不守規矩了,看到一個大人走過,他看到的時候他就教訓你,就指責你、呵斥你,我們小孩乖乖的受教。現在這個風氣看不到了。這就想到從前,太平盛世有太平盛世的因素在。這些村莊大概都是明末清初那個時候遺留下來的,一磚一瓦,我們看到皖南的文化,叫「徽文化」,安徽的徽,徽州文化。非常令人懷念,令人尊敬。不但看山川之美,你能夠感到文化的薰陶。

  所以偶爾我出門,都是探親訪友,決定不參加任何活動,我的活動都在攝影棚。我不在攝影棚,希望諸位像經上講的,要有一點定功,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沒有智慧。到處猜測我到哪裡去了,想到什麼地方去找我,錯了。真正在家裡念佛、聽經,我們的網路、衛星二十四小時天天在播出,你真正能在網路、衛星上聽經,接受教學,念佛,這就是我們真正親近。何必一定在形式上要見個面、要照個相?照相我講著相,這個錯了,這個沒有意義。你看你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為什麼不在家好好修行?人與人之間,自古以來都是講緣分,有緣一定有相會的時候。我們統統念佛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天天見面。所以今天求往生是我們第一樁大事,可是真正要想往生得了,施跟戒太重要了!

  戒律,五戒十善這是根本大戒,一定要做到。菩薩戒經裡面,過去我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老師常常提示我們,《梵網經》裡面有兩句,「不作國賊、不謗國主」。賊,我們曉得是強盜、小偷,你要是遇到,你的財物就受損失。佛用這個做比喻,就是教導佛弟子決定不能做損害國家、社會的事情,這叫不作國賊。第二不謗國主。國主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在一個村裡面,村長就是這個村的國主;在一個鄉鎮裡面,鄉鎮長就是國主;在一個縣裡面,縣長是國主。他縱然做錯了,我們管不著,我們不可以毀謗。他做得對,佛教給我們要讚歎;做得不對,教我們不毀謗。

  你看普賢十願裡面不就講得很清楚嗎?「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諸佛是從相上講的,一定要恭敬,不管是善人、惡人一律要恭敬。可是讚歎,善事讚歎,不是善事不讚歎,沒有毀謗,不讚歎就行了,不提,不說。這是很大的道理!修自己的清淨心,不要把別人不善的事情常常放在自己心上,這個過失就大了。為什麼?自己的清淨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你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怎麼會幹這種傻事?聰明人,我們的心裡面所落的,全是一切眾生正面的、善面的,放在我們心上,我們讚歎,我們向他學習;負面的決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能修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為什麼菩提心你不能現前?就是因為你的心裡裝了很多別人的垃圾,所以你怎麼用功發憤修行都不能成就,原因在這裡。

  所以,一定要學不謗國主,國主他做錯事情,自然有國家法律處分他,我們管不著。他做的事情我們認為錯了,到底是真錯還是假錯,我們不知道,怎麼可以隨便說?為什麼佛要制這條戒?這條戒用意很深。他是一個地區的領導人,如果我們毀謗他,譬如一個寺廟,寺廟的住持這也是個國主。我們如果毀謗,讓很多信眾對他喪失信心,不到這個道場來,不接受這個法師教誨了,試問我們要不要負責任?這個因果責任,我們從前曾經講過一部經,《彌勒菩薩所問經》,另外一個名字是《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裡面就是講破和合僧,任意毀謗,讓信徒對法師喪失信心,障礙法身慧命。《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一切經裡說這樁事情,不只這幾部經,至少有十幾部。像這次我們查出世尊在一切經裡面講地獄的狀況,我們查出二十五種,現在把它抄在一起,已經印出來了,統統抄在一起。我們定個名字,《諸經佛說地獄集要》,一切經裡頭佛講地獄,把它抄出來統統集在一起。我們看這一本就看到佛對地獄的說明,我們會生起高度的警覺心,惡不能造!戒律就是防非止惡,它的功能就在此地,所以戒稱之為淨戒。這是決定不能夠毀謗的,我們要知道。

  另外,《瓔珞戒經》裡面也有兩句,《瓔珞》通常是在家菩薩戒。第一條是「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國家的財源從哪裡來?稅收。如果我們漏稅,漏稅就是偷盜國家的財物,偷盜國家財物那個帳就很難算了。你偷盜一個人的東西,將來還債還一個人;你偷盜這個國家的,這個國家有多少人你就欠多少人的債,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中國有十三億人,你要是漏了國稅,你結罪是要向十三億人結罪的,很麻煩。所以佛在許多經上說,你犯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你,你要犯偷盜國家的財產,偷盜十方常住,佛不能救!你債主太多了,這個事情做不得。

  末後一條,「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一定要遵守、要順從,決定不能違背。舉個比喻說,國家現在下命令要把佛法滅掉,你怎麼辦?這個例子有!中國歷史上經過三次,三武滅法,歷史上有記載的。這三次國家下命令滅佛法,你去看看歷史上的記載,當時佛教的這些弟子們,在家、出家,有沒有抗議的?有沒有上街遊行的?沒有。為什麼?佛教徒守法,你滅,我也守法,決定沒有瞋恚,決定沒有反抗,這叫做護法。這怎麼叫護法?讓天下人看到,佛教徒是最好的國民,你就是殺他、害他,他沒有瞋恚,他沒有報復,他沒有反抗,最好的公民。

  天下人看到了,下一個國王、國主,你說要不要把佛法興起來?肯定要把它興起來。佛教這麼好,對社會、對國家有這麼多的利益,怎麼能不要?那個影響就很大了。如果國家滅法,佛教徒有瞋恚心、有報復心、有抗拒,世界上其他的國主看到了,「佛教徒不好,不是東西,他們會作亂,永遠禁止」,那就真的滅法了。所以佛法的興衰,在佛教徒能不能持戒。持戒決定興,要是不持戒,那就衰落了,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又何況佛法對於這些因果講得最透徹,《華嚴》講五周因果,《法華》講一乘因果,佛跟我們說世間任何一法,無量因緣生。教學當中,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叫四緣生法,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懂得緣生法,你的心就平了,確實人生在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個人有命運,家庭有家運,我們居住這個縣市,縣市有縣市的運,國家有國運,世界有世運,這些說法,基礎都是因果。所以人與人之間,古大德講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結」,教你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跟人結怨,你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障礙都是你自己跟人結的怨,叫業障!不是天然的,不是佛菩薩來折磨你的,不是,是你自作自受,這又何苦?明白這個道理了,怨結要化解,這才叫真實智慧,決定不跟人結冤仇。別人毀謗我,我讚歎他,他總有長處,他的長處讚歎,缺點不提。這是守佛的教誡,這是化解衝突、化解怨恨的不二法門。

  怨恨有時候不是這一生結的,過去生中,多生多劫。連在外國,像美國預言家凱西他都講過,他很肯定人有輪迴,有過去,許多事情都是過去生、過去幾十生之前。他曾經給一個人看病,病根是過去生中好像是八十世之前,要算時間算到四千多年前,結是那個時候結的,病在這個時候發的。這些道理佛講得很清楚,給人結怨,有這一生他就報復你,有來生,有後世。後世的時間長了,第三世之後到無量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懂得這個道理,又為什麼跟別人結怨?人家是惡意對我,惡行對我,我一想,大概是我過去生中有對不起他的事情,這一世他報過來,好,這個帳了了。歡喜接受,沒有怨恨,沒有報復,我們這個帳就了了;如果還有怨恨,這筆帳還在;如果還有報復的念頭,好了,愈來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諸位如果真正能把因果這個道理參透,你就了解現在的社會狀況,你也懂得在這個社會裡頭怎麼樣過幸福快樂的生活,怎樣迴避這些天災人禍,你有智慧了。所以布施是修福,不能不布施,不布施哪來的福報?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你看看這三樣東西,都是你想要的,這三樣東西都是從布施得來的,愈施愈多。雖得果報,生活並不快樂,那是什麼?夾雜著惡業。夾雜惡業,持戒一定不清淨,沒有認真去持戒。認真持戒,戒清淨,惡業就少了,善就多了,你的生活一定過得非常快樂、非常美滿。常常念著十善,常常念著五戒。六念法裡面,佛教給我們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時時刻刻要想著佛菩薩的教誡,聖賢人的教誨。天天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的惡業化解,成就我們的善業。

  所以清涼大師這二句話講得是非常之好,「施為進善之首,戒為防惡之初」,這二句話講得好。可以把它做一副對聯,讓我們常常看到,時時警惕,要學布施,要持戒,施戒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經裡面講『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菩薩萬行的大根大本就是在施戒。你要想學佛,你不能不留意,你不能不重視。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下面這一段,「堵為環牆」,環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圍牆,圍牆都是防盜用的。說「即檀為萬行首,基也,戒防未非,堵也」。「防」它是防兩樁事情,一個是你過失,非是過失;「未」是還沒有發生的過失,所以戒就好比是圍牆。在從前城市都有城牆,外國有堡壘,都是防範盜賊的。戒律所謂是防非止過,就是此地「未非」兩個字的意思,使我們不再犯過失,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要很認真去反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常常想著過失。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為什麼處不好?在一個家庭裡面,夫婦為什麼不和?如果這對夫婦都會自己反省、自己檢討,這對夫婦就能夠和合,就能夠白頭偕老。如果不知道反省,只知道別人有過失,不曉得自己有過失,過失都在對方,這對夫婦決定不能長久,這個家庭會破碎。影響不只是你的一家,你影響到社會,你影響到整個世界。如果以大乘佛法裡面來講,那個範圍可大了,你影響到虛空法界。

  這個話是經上說的,一念善,那個善的波(我們講思想的波)遍虛空法界,一念不善也遍虛空法界。起心動念尚且遍虛空法界,何況言語造作?這個道理只有大乘《華嚴》裡面講得透徹。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想像我們起心動念怎麼能不謹慎?這時候才真正曉得,佛菩薩、聖賢人他們是真正了不起,真正的過來人。把他們修學的經驗,他們所見、所聞、所知,和盤托出,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後面比喻宮室,宮室是比喻解脫,「宮室者,解脫也」,你就是安居樂業了。進如來宮,入如來室,如來就是講的自性,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是佛法究竟圓滿。有人問,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樣子說不出,如果勉強說,你的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只能說到這個地方,再就沒法子說了。但是真實話,經裡面佛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但不能開口,開口就錯了,動念頭就錯了。真解脫,那是明心見性。

  下面一段還要說到,「一道甚深」,這底下第九段是一道甚深。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八段,助道甚深,後面是一道,那就更有味道,完全跟你說真實法。真實是真樂,西方世界講的極樂,極樂的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不是極樂,那個樂是壞苦。苦樂兩邊都沒有,大乘教裡頭所謂「兩邊不著,中道不存」,也沒中道,真解脫境界。這個解脫是個形容,沒有辦法形容,讓你在這個裡面去細心體會。你要起心動念,那根本體會不到,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入這個境界。所以我們在平常,特別是跟人事相處,順著自己意思生歡喜、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生瞋恚。你想想看,你還有這種念頭,你能得解脫嗎?不能,這是真難得到。

  解脫也有很多層次,小乘阿羅漢證解脫,法身、般若他沒有證得,已經開始接近自在了。愈往上面去,解脫得更深更廣,一直到如來果地才到究竟圓滿,我們平常講自在。這是老師教的,教初學!「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幾句話是老師教導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行的守則。上面這幾句是存心,我們的存心要真誠、要清淨、要平等、要正覺、要慈悲,如是存心;生活一定要守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往生就得圓滿,就得究竟圓滿。基礎就是布施、持戒。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