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五八卷)  2005/2/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58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六首,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這首偈是教我們「依行時思惟觀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思惟觀察。為什麼教我們要思惟觀察?如果不知道思惟、不知道觀察,你必然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習氣,這是迷情!隨順迷執一定會造成愈迷愈深,於是知見就不正,把諸法實相全盤看錯了。由於錯誤的知見一定造成錯誤的行為,造不善業感不善果報,這就是凡夫為什麼沉淪在六道輪迴,真的像佛所說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無有出期。所以佛教我們思惟觀察。

  「思惟觀察,成四種觀」。這四種觀是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樁事情從四面去觀察,你才能了解它的真相。清涼給我們指出來「無常,空,無我,無相」。這個觀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觀、人生觀。這個地方的無我是人生觀,無常、空、無相是宇宙觀,實在說人生跟宇宙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哲學不一樣,哲學是分開來說,我們人跟生活環境雖然息息相關,但是它不是一;佛法裡頭你看萬法歸一,佛法裡頭沒有二,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究竟的果證叫什麼?入不二法門,這是究竟果證,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入不二法門!二尚且沒有,哪來的三、四。可以說三、四,但是你要知道三、四還是說的一樁事。

  我們講一體的多方面,從多方面觀察,你才真正認識事實真相。如果你只看一面、二面就產生偏見。譬如我們以這個杯子做比喻,我們這樣子放法,從這面的人看,問你這是什麼樣子?他說凹進去的,沒錯!從這面的人來看,問他它是什麼樣子?他說凸出來的。所以你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多面,就產生偏見。不能說你錯,瞎子摸象,都對,不能說錯,但是看到完完整整,面面都看到,這才叫智慧。如果沒有面面看到,免不了偏見、偏執。所以佛教導我們,總是要從面面去觀察事實真相。

  這個地方經裡面講的『一切有』。前面我們已經談過這「一切有」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三有」,六道輪迴裡面,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業因、有業緣、有果報;另外一個大乘教裡面說一切有是有為法,也跟諸位報告了。什麼叫有為法?凡是有生有滅就叫做有為法。那我們想一想,在這個宇宙之間,哪一法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用科學的術語來說,動物,人是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就是有為法;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是有為法,無常;再說礦物,山河大地、星星太陽,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真的像佛所講的它有成住壞空,還是有為法。

  自古以來,古人說虛空沒有變化,虛空裡面所有的萬事萬物是無常的、是生滅的,沒有看到虛空生滅,所以虛空不是有為法。佛從方便說,方便就是恆順眾生。是的,你們沒有看到虛空的生滅。虛空有沒有生滅?有!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大千世界包括時空在內。不過到近代科學家才發現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時間跟空間沒有了。但是這個時間長,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見不到。那這個功夫是什麼功夫?在佛法裡面講法身菩薩,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你才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無明沒有破,這個現象就在。這是真難,這不是容易事情。

  十法界裡面有時間、有空間,一真法界裡面沒有,也就是時間、空間都等於零。不但諸佛菩薩隨緣示現,隨眾生的感示現。給你說真話,一切眾生業力感召亦復如是。所以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講,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諸法實相「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當處我們要注意到,如果真的有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真的有空間,就不能叫當處;只有時間、空間等於零,沒有,根本沒有,才能叫當處,真的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現在沒有親證,但是大乘佛法薰習的時間長,有這麼一個影像能夠體會到一分、二分。佛經上比喻得好,說燒火,火我沒看到,但是已經感到暖氣,感受到一點暖氣;換句話說,距離這個火是愈來愈近了。我們把火當作事實真相,我們距離事實真相漸漸接近、接觸到了,接觸到暖氣了。

  『無常』,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說「然無常等,經論異說」。經論講這個事情講得很多,許多都是佛說的。佛說的有時不一樣,那我們要依什麼來學習?諸位要知道,佛說法是有對象的,世間聖人教學也是有對象的。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孔子的學生問孝,我們舉這一個例子,夫子跟每個人答覆的都不一樣。世尊當年在世,學生來問這些問題,同樣的問題佛的答覆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因事而異。當時聽佛說法的他都開悟了,一聽就覺悟、就明白了,善說!這就是常常講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今天我們讀當年談話的紀錄,經就是佛教學的紀錄。這些紀錄不是對我說的,也不是對你說的,是對當時那些佛弟子們說的。那我們要多看多聽,細心的看,細心的去觀察,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就對了,不必執著也不可以排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看出佛說法的那種活潑,自在無礙,善巧方便,你從這裡能看出來,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

  清涼在此地舉的例子是「依辨中邊論」,《辨中邊論》裡面是用「三性」來解釋,這是法相唯識裡面講的三性三無性。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依這三性來說的。「初約遍計,名無性無常,以性常無故」。《辨中邊論》,清涼《疏》裡頭有說,這個地方省略掉,我們這個本子裡面省略掉。《辨中邊論》上講了四樁事情,無常、苦、空、無我,跟這個地方講的四種觀稍稍有一點差別。這裡有無常,有空,有無我,沒有苦,但是這個地方有個無相,這是經跟論說法就不一樣,可是我們互相參考,互相來觀察。

  什麼叫做無性無常?無性無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沒有實體,所以它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頭一個是「得」,你們想想得是什麼意思?得到了。單單說這個得是不相應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我們世間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抽象概念是牢牢的執著著,那這個東西苦!我們常講患得患失。得到什麼?得到財,財是色法。誰得?我得。執著這個我,我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單單講這個得是遍計執。法相唯識分得很細密,讓我們在這裡了解這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遍計所執,計度分別,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在《百法》裡面給它立了一個名稱叫不相應行法,這統統是遍計所執。但是它決定離不開前面這三法,心法、色法、心所法,它離不開。

  後面說無為,無為是體,那是根本依。無為有六個,虛空是屬於無為,六個無為只有一個是真正的無為,「真如無為」。虛空是相似無為,因為你看不出、感覺不到它的生滅,好像它沒有生滅。實在講它也是個生滅法,但是不像我們這一般的剎那生滅很明顯。動物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山河大地成住壞空,這個很顯然。虛空什麼時候你會看到它的真相?破一品無明就見到了,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沒法子了解。我們今天在大乘經教裡面聽佛所說,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不是自己親證。佛這樣教給我們,佛教給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去親證,然後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相是什麼?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六祖大師他老人家在《壇經》裡面也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從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曉得萬法跟自己的關係,這很重要。你要從哪裡下手?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修行的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方法固然很多,原理原則只有一個。這一個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無明就破了,真相大白。你要是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就曉得從哪裡下手,從持戒下手。所以六祖教人下手的方法,先去十惡,再去八邪。這昨天跟諸位說過,從十善業道下手。十惡斷了,十善就現前;八邪除掉了,八正道就現前。十善跟十惡,八邪跟八正,一體的兩面。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懂得了,我們就非常喜歡,而且知道這必要的,除這個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去要去得乾淨。殺生,不殺生,把殺生斷掉,不但在事上不犯,最重要是心。心裡面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念頭,這一條你才真正轉過來。去偷盜,盜在經教裡面稱為不與取。這個物是有主的,主人沒有同意,我隨便拿來,這就是盜的行為。不但我們在事相上有主之物我們不能隨便取它,更應該從心念裡面下手,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我常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要緊從心上下功夫。因為我們真心裡頭沒有十惡,真心裡面顯示出來的純善;十善到了純,這個純就是一絲毫不善夾雜都沒有,這是真心。十惡除掉,心清淨了;八邪除掉,真心就顯露了。

  所謂因戒得定,定要不要修?不要修,為什麼?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你自性本來是定的,被什麼給擾亂?被十惡八邪給擾亂了、搞亂了。其實亂是十惡八邪在亂,我們自己本性並沒有亂,這個道理要清楚。所以你只把作亂的十惡八邪除掉之後,自性本定它就現前。自性本善,儒家都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十善,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自性本定就是八正道,你才曉得這十善業道看起來簡單,功德不可思議!佛祖在經上常講,下品十善是修羅的福報,中品十善是人間的福報,上品十善是諸天的福報,究竟圓滿的十善是法身菩薩、如來果地上的福報。十善業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隨著你修行的果位節節上升,無有窮盡。為什麼無有窮盡?它是性德,性德是無盡的。

  只要是佛法,大乘教裡面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最後究竟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什麼法門?十善業道。今天我們十善業道做不到,雖然修,但是夾雜太多了,十善只有一分,夾雜了九分的染污,不純,所以善功不顯,善的果報也不明顯。什麼原因?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所以我們才想起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說的話,「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話說得好。特別是我們現代這一代的人,我們讀這句經文感觸都很深,為什麼?就講我們眼前的事情。我們從小沒人教,父母沒教,長輩沒教,老師沒教,我們怎麼知道?過去家庭裡面有教,這是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前的人家庭都有教。老人不管識字不識字,有沒有讀過書,但是這些倫理道德都懂得。這個東西紀錄下來寫成書就是《弟子規》。

  諸位同修如果有機會你們去看看清朝陳弘謀編的,他編了一部書叫《五種遺規》,蒐集了自古以來幾十家家訓;古聖先賢他們怎樣教兒女,怎樣教子弟。《弟子規》就是中國自古以來這些優良的傳統家教集大成,這書好!編這個書指導的原則是孔夫子的一句教訓,「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是講文藝、藝術。以這句話做綱領。所以這篇東西雖然不長,它講孝,講弟,講謹,講信,講愛眾、親仁、學文,言簡意賅,這個東西是一生都不能離開的。

  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講不殺生,不殺生是屬於哪一條?不殺生是屬於泛愛眾。你愛他,你還會傷害他嗎?不會了。人要愛,動物要愛,植物要愛,一切萬事萬物我都要愛。愛,你就不會傷害,是不是不殺生!你還有殺生的念頭、殺生的行為,泛愛眾你就做不到。所以《弟子規》是《十善業道》的落實,《十善業道》是《弟子規》的綱領。編《弟子規》的人是儒家的,他用的是孔老夫子這個標準。孔老夫子這個標準,用我們佛法大乘教裡面《十善業道》你去一比照、一核對,完全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都一樣,真的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無常」,我們講遍計執。再看下面「約依他起,名生滅無常,有起盡故」。這個很明顯,「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條件,任何一個現象的生起一定具足許多條件,缺一個它就沒有辦法生起。所有現象的生起都是要依靠許多不同的條件,依他起就是緣生;緣聚,具足了它就現前,相就起來了;緣要是散了,這個相就消失了。所以它有生滅,有生滅就是無常的。譬如我們住的這個房子,房子是不是現相?它自己不會突然就會生起來變成一個房子,沒這個道理。他們一定是先有建築這個房屋的土地,一定有許許多多建築的材料,鋼筋、水泥、磚瓦、木材這些建築材料,還要加上人工,這是依他起。條件統統具足,房子蓋好了,這個相現前,緣起。這個房子如果是比較簡單一點的,二、三十年它就壞了。如果你要不是經常保養,在每年或者一、二年翻修一次,它的緣就散掉了,房子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生滅無常,有起有盡。

  第三「約圓成實,名垢淨無常」,這個意思比較深。圓成實,圓是圓滿,成就真實,稱為圓成實性。垢淨,又說「位轉變故」。在最近我們常常提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用這個來比喻比較容易理解。他用的是玻璃瓶,大概是醫學上常常用的,或者化學做實驗長長的管子,像這樣的一個瓶子,它沒有這麼大,很小,細長的管子,管子裡面放水。我們把水比喻自性,自性不變,但是它那個相會隨著它環境的感染而改變。我們用一個善念、愛心,我喜歡這個水,我愛這個水,這個水很清潔,令人生喜歡心,它在顯微鏡之下的結晶非常美麗。那我們再換個念頭,還是這瓶水,這個小實驗瓶,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在顯微鏡一看,它那個結晶的圖案馬上就變醜了。美也好,醜也好,是它變化的相,依然是那一瓶水,叫垢淨無常。垢就是不好看的相,淨是清淨的相,剎那剎那在轉變。

  江博士告訴我,他這個工作做十年了,每天做很多次,做了多少萬次,從來沒有看到有兩個結晶是相同的。這杯水,我說我很愛你、我喜歡你,那個結晶是一個結晶;你到這個地方來看到這個水,你也很喜歡它們,它也是個結晶,都是很美,仔細一看並不完全相同,找不到相同的。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每個人意念不完全相同,愛它、恨它念念都不相同,前念愛之深,後一念愛之淡薄,它不一樣,不是一個程度。所以宇宙之間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分別執著千變萬化。用佛經上的術語來講、形容是很有意思的,說得很好,「不可思議」,沒有辦法想,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你也想像不到,這叫事實真相。

  他是從這三種性來說無常,萬法無常。體,體是法性,體就是真心,永恆不變。體不是心也不是物。我們講的心,心是依他起,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物是物質,都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但是自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它是永恆的,它沒有生滅。心法跟色法(就是精神跟物質)都是生滅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無常裡頭有真常,真常裡頭有無常。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接著看清涼大師《疏》裡面講的第二段,「空亦有三,一無性空,性非有故」。無性空是遍計所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此無理趣可說為有,由此非有說為空故」。這個意思也就是這個空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疏》裡面說得簡單,性非有故。無性空這個性,性沒有。這個沒有,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緣不到;你眼看不到,耳也聽不到,鼻也嗅不到,身體也接觸不到,你連想像都想不到,所以說它是空。

  無性之性就是真性,它存在,現在科學家給它建立一個名相叫能量。能量有很多很多種,能量不是一種,物質有能量,精神也有能量。這個性也是一種能量,但是這個能量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跟物質的能量是有限的,這個能量是無限的,沒有生滅的。所以大乘教裡面把這個性,在有情眾生的這一邊說之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從精神上說,叫它做佛性。在物質上說,就是一切(動物不算,動物算有情)植物、礦物連虛空法界,說為法性。所以法性這個範圍大,統統都包了,動物、植物、礦物什麼都包括在裡頭。佛性只是動物這一部分,在有情眾生稱之為佛性。現在我們把佛字去掉,法字也去掉,單單講這個性,就是此地所講的無性空。為什麼?性非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稱它為空。

  第二種說法叫「異性空」,異性空是依他起,清涼在註解裡頭說得很好,「與妄所執自性異故」。不是真有,但你也不能說它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與妄所執自性異故。第三叫「自性空」,自性空是「二空所顯為自性故」。二空就是前面兩種,所以這是屬於圓成實性。從前面講的無性空、異性空所顯示出來的,這就是自性空。自性能現,你要問,它為什麼會能現?它現的是什麼?虛空法界。這個事實真相如果我們參不透,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用比喻,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能體會。而佛講比喻講得最多的是講夢,為什麼?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曾經做過夢,許許多多人常常都作夢,天天都作夢。夢,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是意識變現出來的。那我們要問意識在哪裡?意識是什麼樣子?找不到,找不到是空。它為什麼能現相?它為什麼要現相?這是第二義,容易解釋。確實是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習氣種子,在你睡眠的時候,你的意識不集中成為一個散漫的狀況,所以這些種子容易起現行,就變成夢中的境界。你的精神意志稍微集中,你就清醒了,它就沒有了,這境界就沒有了,這個容易懂。

  那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為什麼會變成虛空法界?在六道裡頭,那是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十法界的種子,遇到緣,自自然然它就起作用,就現行,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所以佛講「法爾如是」,這個法爾就好像自自然然的,佛不用自然,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爾比自然還要純,自然可能還有個因緣,沒有。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講「非因緣,非自然,法爾如是」。這是自性的本能,或者我們講自性的德能,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所以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心法跟物質都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的,先變心法然後再變物質,我們後面會講到。因為《華嚴》也是法相唯識宗所學的經典,法相唯識宗主修的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是六經之一,這裡面也講到。

  我們今天講唯心唯物,心跟物在大乘教裡面就是見相兩分,見分是心,相分是物。這兩分從哪裡來的?從自證分來的。自證分就是自性,自證分不是見分也不是相分,見相兩分是從它這裡生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換句話說,心物同一個源起,從自證分生。你怎麼知道有個自證分?還有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跟自證分是一體的兩面。古人用鏡子做比喻。古時候的鏡子跟我們現在的鏡子不一樣,中國古時候是銅鏡,就是一個銅把它磨,磨得很亮能夠照見,所以叫銅鏡,古人用這個做比喻。比喻這四分就很有意思。把銅鏡的銅比作證自證分,銅磨光的這一面,這一面鏡子就是自證分,這一面鏡子能照叫見分,鏡子照見,鏡子裡面有影像,那個影像就是相分。一面鏡子,知道這四分是一體。所以證自證分跟自證分可以說是屬於體,我們在哲學裡面講萬有的本體,從它這個地方生出精神、物質。精神就是能照,照見,物質就是照裡面的現相,這現相就是物質。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從比喻裡頭細心去體會諸法實相。這是講的「自性空,二空所顯為自性故」。

  「無我亦三」,第一個是「無相無我,我相無故」。無相無我是遍計所執性,這個相本來沒有,所以叫無相,「即此無相說為無我」,無相無我。我們現在要問,我相到底有沒有?你要是稍稍契入大乘,你就知道真的沒有,正如《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一切法的真相。那我們這個相有沒有?沒有,剎那生滅,遷流不住。就像那個旋火輪,你看到那個火是一個輪,不是的。它好像是一點一點的相續,實際不是相續是遷流。它速度太快了,你看到好像是個輪,實際上根本輪就不存在。我相亦復如是,所以說是無相無我。現在科學家也發現到這個事實真相,說宇宙之間沒有物質存在,只有能量,沒有物質,物質是能量變現的。這些發現逐漸逐漸與佛法講的接近了。

  所以我常常感到遺憾,這些科學家沒有能夠看到佛教的經典,他們如果能夠接觸到佛教經典,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啟示,他會有更多的發現,有更精闢的解釋。但是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典籍,我們都知道用文言文寫的。你要想讀中國古聖先賢遺留下來的這些典籍(這些典籍確實是智慧、是經驗),那就不能不學漢文,還得要學漢文,學中文裡面的文言文,你才能夠直接讀誦研究漢學裡面古聖先賢的智慧、經驗、教誨,你才能受益。如果你要不認真學習,這個典籍在,我們講堂裡面這麼多書架都是的。世間法的我們這裡頭有《四庫全書》,出世法的,我們這裡面有十幾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現在放在這個地方沒人看,為什麼?鑰匙沒有。

  鑰匙就是文言文,你能夠通達文言文,這個鑰匙你就拿到了。你要是拿到這個鑰匙,你要是打開這個寶藏就欲罷不能,你會感覺到時間不夠用,夜以繼日。以前你們都知道楊老師楊淑芬在此地,《四庫全書》我看只有她一個人在翻,每天晚上看到三、四點鐘,天快亮了,捨不得放下,她有這把鑰匙。這一把鑰匙取得也並不難,《三字經》、《弟子規》裡頭都講,教學最重要的「專」,《三字經》上講「教之道,貴以專」。教要專,學是更要專,你就拿到了。要多少時間?在一般講是一年,不長。我們沒有把一年的時間專用在這門上,所以不行。

  以前李老師教導我們要拿這個鑰匙在古文,取古文。為什麼不取經典?經典是當時最淺顯的文言文,就等於那個時代的白話文一樣。所以佛經的體例在中國文學裡面稱為「變文」,文學史裡稱之為變文,變化的變。你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漢唐時候的翻譯,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我們現在看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很淺顯,好懂。你要把《古文觀止》拿來比較,古文難懂,佛經容易懂。佛經為什麼用這種文字?祖師大德為了普及佛法、普度眾生,用最淺顯的文字,譯經的法師他的一片慈悲心。所以你能看得懂佛經,你不見得能看得懂古文,中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這些東西你未必能看懂。你能看得懂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那你讀佛經就輕而易舉,一絲毫困難都沒有。願不願意拿這把鑰匙?現在不能夠強迫,現在我們是講的民主自由開放,完全是自己發心,自己想不想要這把鑰匙。

  無我第二個叫「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異相無我是說的依他起,意思是講相有不是沒有。雖有相不是像它遍計所執的,為什麼?相是依他起的,決不是憑空想像的,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相無我是個抽象概念,所以我相無故,這個地方不能講我相有。我相是什麼?身相,身有。身是不是我?一般人就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在哪裡。總是這樣執著,這是我,我在這裡。這就是異相無我的意思。第三個意思「自相無我」,這是屬於圓成實,圓成實性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這個無我所顯就是前面兩種無我,無相無我、異相無我,這兩種無我顯示出來就有自相無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就這個自相稱之為無我,這是無我的三個意思。

  後面還有一句「無相亦三」,第一個「相都無故」。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是說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相都無故。第二「相無實故」。因為相無實,所以它都無。相不是實在的,相不是永恆的,雖有,時間太短暫了,古人用旋火輪做比喻,比喻得好。旋火輪在快速轉動的時候有沒有輪的相?好像是有,實際上呢?實際上沒有。相有無實,不是真的,是光的點轉動得太快了,我們看起來好像是有。第三「無妄相故」,後面它有一句「然皆融攝,則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約前二性辨」。前二性就是遍計所執跟依他起。說得那麼多,說的是一樁事。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從一樁事情面面觀察,我們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相是幻相,事也不是真有。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問:你要不要放下?最後真正的用意是放下,明瞭事實真相叫看破。

  佛的千經萬論、千言萬語把諸法真相說破,讓你明白,讓你了解,看破了。看破之後,你才肯真正放下。也許有人問,這是很普遍的,我想自古以來都不免,世尊當年在世也不免。我統統放下之後,我的生活怎麼辦?提出這個疑問的人他有沒有看破?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不是跟你說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那你怎麼樣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是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了,這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同時的。釋迦牟尼佛放下了,放下之後怎麼樣?現身說法,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如果你要誤會,我什麼事情都不幹了,我統統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成佛應該不要再教化眾生,也統統放下。為什麼?在這個世間示現是給大家做榜樣、做模範。身體要不要生活?需要。但是生活很簡單,吃飽了,穿暖了,有個地方遮蔽風雨,夠了。給我們示現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生活所需是福報,福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當然我們凡夫沒見性,性德裡面的福報我們享受不到。那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享受是修得的,我們這一生貧富貴賤,這是命!貧富貴賤在果報裡面是屬於滿業,前世所修的,這一世你來享受。前世你修的因多,譬如財富,財布施多,這一生當中,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發財。你做的工作是緣,你命裡有的財富是因,人家跟你做同樣生意他不會發財,你會發財,緣相同,因不相同;你命裡頭有,他命裡頭沒有。

  財富是過去生中修的,在這一世當中果報現前。你修得多,你得的就多,修得少,得的就少,是這麼個道理,不需要刻意去經營,用不著。用清淨心,用真誠心。如果真的有智慧,我錢財多了,除了我自己正常生活之外,你再拿去布施,愈施愈多。中國古時候范蠡就給我們做了個典範,三聚三散,他永遠散不盡,為什麼?愈施愈多。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就吝嗇、吝財,不肯修財布施,這樣子他的財富就有限,他命裡頭的財用完就沒有了。所以,不懂得業因果報!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我們要想得這三種果報,你就修這三種因,不要疑惑,不要有所希求,自自然然的果報就現前了。你利益一切眾生的心無盡,那你這三種果報也是無盡的。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多,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財寶是五家所有。你命裡頭沒有,你雖然得到,你守不住。大火會把你燒掉,大水會把你漂掉,還有盜賊,還有敗家子,你怎麼能守得住?所以有智慧的人怎麼守?散財就是真守,幫助一切苦難的人,你那個財用永恆不盡,無論做什麼事情是財源滾滾而來,災難也能化解。災難怎麼化解?無我就化解了,無我誰受災難?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用修自己的功夫來化解災難。這很有道理,因果上講得通。災難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所招感來的果報。修自己,把自己不善的念頭去掉,不善的言語去掉,不善的行為去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十善業相應,這個人怎麼會有災難?什麼樣的災難對他都不會造成傷害,火不會燒他,水不會淹沒他,甚至連惡人都不忍心殺害他,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世界上劫難這麼多,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所以才有這樣的果報現前。那要怎麼樣拯救這個社會,化解這個劫難?沒有別的,教育,教學為先,讓大家覺悟。在這個世界,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地區,哪一個種族,哪一種信仰,你去調查調查,你去問問,你要不要財富?你要不要聰明智慧?要不要健康長壽?這三種祈求超過了國家界限,超過了種族界限,超越了宗教信仰界限,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是一切眾生共同的希求,共同的願望。佛法裡頭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去十惡、修十善,今天我們勸導大眾,你認真落實《弟子規》的修行,你就能改造命運,你就能化解災難。你自己一個人化解了,就影響你一家;你一家化解了,就影響你的鄰居,鄰里鄉黨。

  如果我們能有效的使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把《十善業》、《弟子規》的教學向全世界來推展、來介紹。這裡面首先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把語言文字這個問題解決,那就是要翻譯,把它翻譯各種不同的語文,向全世界快速的推展介紹。人人都明白了,人人都覺悟了,人人都回頭了,這個世間的災難就化解了,古老的預言就不靈了。預言說的是常數,但是諸位要記住,數是常數不是定數,會變的;斷惡修善的行動就是變數,《了凡四訓》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認真努力的去幹,真有效果,這不是假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把這個道理講給我聽,我明白了,我相信,依教奉行,這一生改造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學佛實在講老師很重要,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可遇不可求,學生對老師的信心,誠敬是你學習成敗的關鍵。好老師真的遇到了,那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個老師教很多學生,這許多學生在一生當中成就的不一樣,有的成功了,有的半途而廢,有的墮落了。什麼原因?一個老師教的,對老師的誠信、對老師的誠敬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換句話說,你要樂意接受教誨,你才真正能有收穫。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