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一三卷)  2008/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下方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

  【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後偈」,就是第七首這首偈子,「拂前無二之跡」,前面跟你說無二,就是第五、第六兩首所說。連前面兩首這一共是三首偈,這三首偈非常好,我們可以多念幾遍,把它念熟,常常幫助我們做提升境界的功夫,就是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性相、空有二邊都不能著,為什麼?能現萬法的一體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都緣不到,眼耳鼻舌身緣不到,第六意識也緣不到,所以說無。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真有,真有為什麼說無?這是自性的性體,它能生萬法,它不是萬法,它能生萬法,所以不可以起心動念。在相分上來講就是能生萬法,這些萬法擺在我們面前,這是有,有不是真有,是幻有。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他是這麼說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現象上,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後頭還有個「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在此地有句話說「不壞於法性」,生心也不能住,生的什麼心?生的無住心。無住之住叫做「如理巧安住」,這個心不住在空有、不住在性相,這叫巧安住。

  末後這首偈把這回事情講圓了,圓圓滿滿的跟我們說出來,『無中無有二』。明明是有二,為什麼沒有二?這個二是什麼?《還源觀》裡面講起二用。二用真的是起來了,你要記住,雖然起來,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這一切法是現前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都在一切法裡面。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性跟理都是無,事跟相有即是空,《般若心經》上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都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最後又怕你什麼?怕你著了無,無二,一切都無,那你又錯了,所以說『無二亦復無』。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於一切法當中不可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尤其是我們凡夫這個地位,起心動念是什麼?起心動念就是執著、就是分別;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明瞭。

  清涼講這個無二,「言無二者,但言無有二,非謂有無二」。你看他的字很有味道,無有二,有無二,有無顛倒一下,這是中國文字的巧妙、文字的藝術。只是說無有二,非謂有無二,非謂是不是講有一個無二,為什麼?怕你在這裡著了相,無有二,後面這個無是無有二,那你又著了。「若存無二之見,則還成二」,你還是念二,你看這個相對的不容易破,這是什麼?叫邊見,二邊,你總是落在一邊。我們前面學過離四句、絕百非,把你的念頭放得乾乾淨淨。「以無二必對二故」,你有個無二還是有,你心裡還有個無二。像前面所說的「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二邊離了,實際上你還是站在對立上,這就叫妄想、這就叫無明,這就叫愚痴沒智慧。什麼是真智慧?不起心、不動念,它又不壞於法性,為什麼?眼睛看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照見。如果起個念頭有二、無二,就不叫照見,叫什麼見?叫情見,情是迷,也就是六識見,不是自性見。自性見,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見,起心動念就變成情見,因為起心動念就有了十法界,就有了六道輪迴。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裡修?「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那是真正修行人,跟《心經》上講的是一樣的境界。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你真聽懂了,性相二邊都不去想,都不會起心動念。性上不會起心動念,相上也不會起心動念,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

  所以後頭講「遣之又遣之」,遣,用我們現在的講,放下再放下,到放下這個念頭也沒有了,「以至於無遣」。無二亦復無,放乾淨了,所以說『三界一切空』。清涼大師在小註裡面告訴我們,「三界一切空,空謂第一義空,諸佛同見」。你能夠見到第一義空,第一義空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一義」是佛門的術語,佛在教學當中常用的專有名詞,第一義是什麼?第一義就是法性,第一義就是理體。我們依照經典裡面來解釋,「凡事理最初緊要者,謂之第一義」。第一義是什麼?就是《還源觀》上講的一體二用。《勝鬘經》上說「理極莫過,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義」。這個目就是以這個甚深的性體,把它看作第一義,所以第一義也稱之無上甚深的妙理。這樁事情實在講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不能起心動念。佛以善巧方便,不可說也說出來;不可議論,他也論述明白。這裡面他老人家最擔心的,是怕我們著了相,譬如佛法裡面講空有,眾生執著有,佛講空,講空什麼意思?破你執著的有。你把有放下,佛說是空的,他又執著空,執著空怎麼辦?佛說有,有是對治你執著空那個錯誤,這樣來說的。空有二邊都沒有,那就變成二無,這裡講的二也不可得,二邊也不可得,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

  我沒有注意到,下面還有《鈔》,這也是清涼大師作的,怕《疏》我們看不懂,再加以解釋這叫《鈔》,《鈔》是解釋《疏》的。《鈔》裡頭說「遣之又遣」,底下這個文「拂跡」,拂是把它掃乾淨,掃除,跡是痕跡,用意在此地。「若不得意,千重遣之,未免於二」,這是凡夫的病,凡夫總是會落在二邊。千重是講四句百非,你再說上十遍,就是千重遣之,怎麼樣?不能夠覺悟的人還是落在二,這邊不是,一定是那邊;那邊不是,他又落在這邊,就是不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就入佛的境界,就悟入;這個不能放下,是凡夫知見。四聖法界,四聖叫外凡,六道叫內凡,不能見性,不能夠真正通達明瞭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有無的念頭都沒有,你心裡乾乾淨淨。所以古人舉的比喻比喻得好,「用心如鏡」,這個好!我們六根起作用的時候,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照見;一起心動念就是情見,起心動念迷了,所以情叫迷情。怎樣把迷情放下,凡夫就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師怎麼成就的?沒有別的,他把情見放下。情見放下,它起作用的是什麼?是自性般若,這個理很深。「何者」,為什麼?何者是為什麼?「謂有人聞無二亦無,復謂無無二為是」,無二也沒有,那好了,無無二就對了,無二也不對,有這個念頭他還住在一邊,「亦有所著」,他還是著相,還是執著。

  下面引《中論》的幾句話說,「故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諸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你要是不能體會到佛的意思,一切諸佛來教你,你都不會開悟,化是教化、教學。成績在哪裡?成績在聽的人變化氣質,那就成績有了。聽了之後沒有變化,還是老樣子,這樣教學等於沒教,你不能說他沒有好處,好處是什麼?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在聽進去,糊裡糊塗聽進去不知道什麼意思,到將來不論是什麼樣的因緣,又遇到佛法,再聽的時候豁然大悟。所以開悟的人他不是一次聽的,過去生生世世不曉得聽了多少遍。我們今天聽這個經文聽不懂,依舊是用情見,真的像此地所說的千重遣之,未免於二,我們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曉得重複多少遍才豁然之間開悟,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這一悟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所謂上上根人還是長時薰修出來的,古人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無道理。這是經無量劫來一切諸佛菩薩們成就了,一切眾生在這裡修學都做出了實驗。現在人講科學,科學就是講實驗,都是從實驗裡面成就的,它不是講玄學,不是假想,它是事實。所以這個經典學到這個地方,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就用這個經文回光返照,照見自己的性相、理事、因果,雖然不能夠悟入,有好處,因為這是一個趣向無上菩提的道路。也就像我們走路一樣,方向正確,路沒走錯,總有一天到達目的地,這講悟入。

  下面大師有兩個比喻,「以楔出楔,以賊逐賊,無有已時」。以楔出楔是從前木匠用的,在從前不像現在蓋房子,用螺絲釘鎖住兩頭,以前不是的,以前全是木頭。榫頭對進去之後,怕不牢固會脫掉,所以有個小的木片把它敲進去,這就堅固。如果要把它拆下來,必須再用一個小木頭把這個打掉,它就又鬆了,這叫以楔出那個楔。可是一打它,它又進去了。那我們曉得,打到鬆的時候,趕快這裡拔出來,兩頭就鬆了。如果你拼命打,把它打平了又麻煩了,那邊出來了這個進去,你再敲它,這個出來新的那個又進去,這就是以楔出楔。下面說,以賊逐賊,無有已時,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覺悟?底下兩句說得好,也非常重要,「心無所著,當法即絕」,這八個字重要,絕是什麼?絕二無,絕無二,這乾乾淨淨了,所以這八個字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心有著就麻煩,真正修行人修什麼?就修這個,無所著就是放下,執著要放下。說得容易,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在講、在學習,沒學到,為什麼?不肯放下。

  我在學佛這半個世紀,再過幾天就過年,我學佛就五十八年了,經上這些意思我才能體會到。以楔出楔,以賊逐賊,五十八年就幹這個事情,這是什麼?心依然有所著,還想這樣、想那樣。不過現在分別執著確實愈來愈淡薄,這就是學習還是有一點進步,沒有達到諸佛如來對我們要求的標準。為什麼?諸佛如來的標準是心無所著,就《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當法就絕,絕什麼?絕妄念,不再起心動念,這個境界是好境界,有沒有入?沒入,你只是淡薄了一些,你的意識心沒轉過來。一轉就不叫意識,叫什麼?叫妙觀察智。法相宗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只要一轉一切都轉,這個妙不可言;一個沒有轉,就統統都轉不了。能夠轉的就在六、七這二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這兩個轉過來統統轉了。《唯識頌》裡面講,「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只要因一轉,它就連帶都轉。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其實大圓鏡智就是我們講的常寂光淨土,就是真如自性,或者此地講第一義空,這講真如自性。前五識叫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的,那就是自性起用,像《還源觀》裡面的四德,自性起用。「隨緣妙用,威儀有則」,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居然能做出最好的榜樣,這是什麼?性德,自性起用。

  我們也是自性起用,但是不妙,為什麼不妙?我們自性起用裡面連帶著妄想分別執著,連帶這個東西,所以染污了自性。其實這些話都是比喻,為什麼?真的說不出來,真的自性從來沒有染污過,這個道理要懂。妄心在作祟,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它從真心生起,它不是真心。就如同我們精神世界(受想行識)、物質世界,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沒有,它現,八識就這麼回事情,八識是心現的。為什麼會現?現在我們知道,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現象就出來了。那個一念不覺不是真的,為什麼?一念根本就不存在,當體即空,它就是自性;可是它真起作用,只要它一動搖,極其輕微的動搖它就能生萬法,物質、精神同時出現。如果不在這上面覺悟,十法界、六道裡面的事情永遠不能解決,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不能解決,想出來許許多多好辦法,能夠解決現前這一段,往後五年、十年這些事又變化,它又不能解決。這所謂是知識,六粗裡面第一個叫智相,它在這個範圍裡頭,所以它沒有辦法緣到自性,沒有辦法叫自己覺悟自性。覺悟了之後能解決問題,什麼疑難雜症到他那裡統統都化解,那叫妙用。只有接受大乘佛法長時薰修,他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這兩句一定要記住,「心無所著,當法即絕」。這個即絕也可以這樣說法,當體即空,當體是即相離相,離是什麼?起心動念離了,分別離了,執著離了。要知道,決定是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用功要在這裡用,要真正放下!

  清涼末後說「故至於無遣,若以無遣為是,亦有著矣」。古大德說了兩句話說得好,「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就是這幾首偈裡頭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第二個方法,真的是異口同音,怎樣回歸自性?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相顯示出來,講到最後就是叫你放下,無所著就是放下,《金剛經》上「應無所住」,放下而已,放下就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一切問題全解決了。惠能大師在《壇經》上給我們說出二十個字,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給我們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講得詳細,能大師講得簡略,但是內容是圓滿的。惠能大師沒有在釋迦牟尼佛《華嚴經》上多一個字,釋迦牟尼佛覺悟講出這部《華嚴經》,也沒有在六祖大師二十個字裡加一個字,不增不減,大圓滿的境界,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悟入。

  尤其現在這個時代,所謂是危機重重,現在爆發的是金融危機。接著下面,你看網路、媒體常常提到,南北極的冰山,大概北極快化完了,南極那邊科學家估計五年,我們看到最近的報導。在十年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跟我們講到怎麼樣?大概一百年,以後又說五十年,又說三十年,又說十年,現在講的只剩五年,怎麼那麼快!南北極的冰真的要是化完,高山的積雪沒有了,危機又來了,什麼危機?飢餓。我們知道大地綠洲,綠洲怎麼形成的?它有水分,如果水要斷源,高山積雪沒有了,大江大河水源斷掉,水源一斷掉草木不生,就變成沙漠。居住在這個土地上的人怎麼活下去?吃什麼?這個危機可不是假的,是真的。科學家都在想方法怎樣來挽救,方法能不能想得出來?太難了。要怎麼樣想才能想得出來?依照佛經上所講的理論跟方法,你得開悟,你悟了之後你就明白。真的,有能力化解這個世間種種危機,真的有能力,有這個智慧來化解,可惜怎麼?世間人不相信,不能接受。他病得很重,要命了,你給他說這服藥吃了就能恢復健康,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從前的人能接受,現在的人不能接受,從前人從小受過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對父母相信,父母所說的都是對的;對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是對的,一點懷疑都沒有。小時候跟父母,長大跟老師,你自己迷失了方向、失了目標,老師在前面領著你走。一直到你對這個方向感、目標的感觸不懷疑,有了信心,不需要老師自己也能走到,這個時候老師不帶你,讓你自己去走。世出世間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就是這麼成就的。

  「第一義空」,在佛門裡面也有個說法,「對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涅槃是梵語,這個名詞是含多義不翻,在四諦裡面,涅槃是滅,苦集滅道,翻作滅。滅什麼要知道,我們看到這個滅不要害怕「滅是滅亡,什麼都沒有了」。小乘證到阿羅漢,證得涅槃就稱為阿羅漢,這個滅是滅煩惱。對小乘來講滅見思煩惱,錯誤的看法叫見惑,惑是迷惑,錯誤的想法叫思惑,你想錯了,你看錯了,六道都是這樣的人。他的想法、看法不錯,完全順著明心見性的方向、目標,那就正確,這就叫正知正見,無上正等正覺他達到了正覺。不要小看阿羅漢的正覺,在這個境界裡面,六道輪迴的現象沒有了。六道從哪裡來的?就從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變現出來。阿羅漢會不會迴小向大?肯定,時間長短不同,根性利的立刻就轉,一證得小乘涅槃立刻就迴小向大。這什麼原因?這個阿羅漢過去世當中肯定是多生多劫學大乘,所以他一聽就明白、就回頭。回不了頭來的,生生世世都修小乘,對小乘有堅固的執著,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他往上提升慢。慢也有限度,世尊告訴我們,最慢的到什麼時候才迴小向大?兩萬大劫他就迴小向大。兩萬大劫,在我們現在聽起來是天文數字,時間太長,可是從自性上面來看也不過是一彈指而已。那要跟你講,大乘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佛說時間長短是隨順眾生情見而說,不說這個你不能理解,隨順眾生的知見來說。所以見思煩惱不能不斷,斷不了一定要把它降溫,希望怎樣?一年比一年少。煩惱輕,第一個受用,身心快樂,我們現在講健康長壽;第二個好處,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無量智慧。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第八、第九:

  【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見。是佛無上身。】

  這兩首偈是講「外化德」。前面所說的都是自己,自利的修行證果,我們用現代的話說,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頂點就成佛。成佛之後沒事,沒事當中他也現相,確實是沒事,沒事是怎麼說的?他達到這個境界之後,我們不說太高,實在講《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就達到這個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像鏡子一樣,不起心、不動念。達到這個境界,就能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起感應道交。感應四句我們前面學過,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前面我們都學過,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是情,情識沒有斷掉;但是諸佛菩薩(這是法身菩薩)他有應,他應的時候他是智、是德、是能,他沒有情見。沒有情見,就說明了,用《華嚴經》說,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能恆順一切眾生,自己心地就像能大師所說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所以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前面是成就自己,現在是幫助眾生,所以這兩首偈,八、九是外化德。在外化德的當中有兩首偈,前面這首,「前偈正顯,令住無住之覺」。《金剛經》上有這一句話,不學佛的人他也很熟悉,也能說得出來,「無住生心」,無住是自利,生心是利他,生心就是應,佛菩薩的應,無論是顯應、還是冥應,都叫生心。生心是什麼?教人住無住之覺。

  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從哪裡開悟的?《壇經》上說得很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我們摘它的精要把它變成一句,變成四個字叫「無住生心」,住是心安住。我們現在這些眾生,現在社會有不少人他心住在哪裡?住在財富,念念沒有離開財富,他住在這裡。住在這裡不好,為什麼?貪財!無論是貪財、貪名、貪圖權位,你有地位、你有權力都沒有離開貪。心住在貪上,住在貪欲上,是餓鬼道的業因,你將來到哪裡去?到鬼道去。如果是念念傲慢、念念嫉妒、念念瞋恚,這個人住在瞋恚上,瞋恚是地獄的業因,我們就明瞭他將來是到地獄去的。還有一等人迷惑顛倒,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貪瞋痴叫三毒煩惱,這是必須要把它清除掉的,你說你要不要放下?名聞利養來了,你接不接受?你要是接受,你在這裡造三途的業因,將來的果報是三途,這太可怕了。能大師聽到這句話立刻就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沒有貪瞋痴,放下,這一放下他就成佛,跟佛一樣住無住之覺。住無住它後頭有個覺,很有味道,覺是什麼?幫助一切還沒有回頭的那些眾生。不但要用言語常常勸他、誘導他,還要現身為他作證,他才會相信。

  三十多年前,香港何世禮的母親(何東居士的夫人),年歲大的人都有印象。現在東蓮覺苑那個建築,原來就是他住的家,他母親往生之後,把這宅子捐獻出來做道場。他母親往生做樣子給人看,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自在往生。你看她這個動作,在當時新聞媒體給她傳播,她度了多少人!就這一個表演就度很多人。在四德當中她全表現出來,讓我們一想,她四條都具足。「隨緣妙用」,他們一家都是基督教徒,老太太念佛,不過這基督教徒還是受了傳統的教育,對母親很孝順,在家裡給母親立個小佛堂,不反對他母親念佛、吃素。到母親示現往生,全家都皈依佛法,為什麼?親眼看見念佛、素食的效果,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要住在正法上,這個正法範圍很大,包括世間法。

  底下這兩句才是佛法裡面的,『諸法無所住,悟此見自身』,那個「自身」就是自性,法身,你見到法身。於法有所住,現在人樣樣都住,他什麼都想,想控制、想佔有,這樣的心情念佛都不能往生,你的業力太重了。大乘教裡佛講得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均等的,你的心(念頭、起心動念)、佛的威神、眾生的業力,這三個力量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得度,我們至少要跟佛學那麼一點點,他才能幫得上忙;如果你分別執著非常嚴重,佛幫不上忙。怎樣他才能幫上忙?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個執著的念頭要淡幾分,不能夠嚴重。淡到什麼程度?可以放下,一天當中能夠放下個幾分鐘,不要以為時間短,它很管用,這幾分鐘當中他真放下。我們平常講的放下,讓頭腦一片空無,什麼念頭都不要想,能空得了嗎?沒有。他安住在空無裡頭,執著空無,所以他還不能見性,可是這個有點好處,念佛就在這種狀況之下就能往生。每天雖然很短的時間,慢慢養成習慣,到什麼時候用?臨終的時候用。人臨終是最麻煩的事情,幾個人到臨終的時候放下了?這是我們學佛不能疏忽的地方,沒放下。然後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放下?我自己要放不下,極樂世界去不了。你看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怎麼教我們的,在古時候他們除三衣一缽之外,一身無長物,沒有累贅。真能做得到嗎?能。半個世紀之前,妙善法師就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裡面一套內衣,外面一條長褂,什麼都沒有,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這就妙!我們看了、聽到了,不要用一種稀奇的眼光去看他,不要被一些神通迷惑。

  他做給我們看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都有他的智慧,只是我們自性裡面這個東西出不來,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的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一點,佛講的見煩惱放下,就是錯誤的看法。標準是什麼?標準是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你依教修行,依照這個標準把自己錯誤的修正過來。第一個身不是我,頭一關,這關就很難!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把看身跟看衣服一樣看法,你珍惜它,你對它沒有留戀,珍惜它是什麼?需要它來做工,需要它來幫助眾生,清涼說外化,對外教化眾生的一個工具,沒有這個工具不能教化眾生,它是工具,它不是我。放下對立,這裡講二邊就是對立,二邊都放下了又怕執著裡頭還有個中。講中道,二邊是偏,二邊放下,中道就現前,又執著個中道,中道對二邊,還是一邊,很不好搞。直接的就是告訴我們,你的心必須無所著,你常常用這個心。先開始鍊,鍊的時候,一天鍊個五分鐘也好,五分鐘就不錯了,放下萬緣,然後慢慢的把時間延長。到最後會有一天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跟一般凡夫沒有兩樣,表面上是一樣,骨子上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你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隨緣,分別執著也隨緣。眾生說這茶杯,我也分別這是茶杯,其實呢?其實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不隨順跟眾生不能交換意見,這叫善巧方便,菩薩應化在世間。

  正法從五乘佛法來講,《十善業道》是講五乘,你看人天法,作人的法、生天的法,後面講「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菩薩,都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但是那是示現的,我們看起來好像沒離開,實際上他完全沒有,他們能在境界裡頭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而且非常嚴重,所以日子過得好辛苦,不快樂,沒有法喜。連儒家世間法我們都做不到,孔子代表世間法,人天法,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有法喜。在哪裡學?在生活上學,在工作裡面學,在待人接物裡面學。儒家學的是什麼?學的是倫理、道德、因果。大乘佛法教給我們在十善業道裡面學,把十善業道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的標準。菩薩把它做得非常細緻,八萬四千細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極其微細,根就是十善業,十善業在佛法是共同的一個根,人天在其中。這個正法就非常之廣,要用經論做代表,那就是《十善業道》,從這裡起步。

  到無所住,無所住這是般若,是真實智慧。我們第九段這位菩薩的德號叫真實慧,那就不是凡夫。你看末後一句「悟此見自身」,悟什麼?悟正法,悟諸法無所住,他就成佛。他自己問題解決,他也能幫助別人解決,所以是真學佛。於一切法,我們不說太高,說得太高做不到,就變成玄學,我們從不執著下手。不執著,具體跟諸位講,我也講了幾十年,四句話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把這十六個放下,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放下這些功夫不錯了,不必驕傲,沒有什麼自豪的,為什麼?幫助你到達佛的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剛才講身見斷了,邊見斷了,對立二邊都放下,成見放下了。自以為是,用自己的標準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曉得,諸佛如來沒有標準,對六道凡夫給他假設一個標準,這假設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我們今天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以及佛門的一些戒律用這個做標準,為什麼?它們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從這些地方學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出這個範圍就好,那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標準的,不是說我一學佛皈依,受了菩薩戒,不是,與那不相干,那是形式,那是世間佛法的樣子。你是不是真做到?真做到你才能入門。

  入門在《華嚴經》上是初信位的菩薩,進了佛門。我們進不了是什麼原因?自私自利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對五欲六塵貪圖這個受用沒放下,貪瞋痴慢的煩惱沒放下。所以我們天天在學佛,跟佛的道場距離得很遠。這十六個字放下是到達門口,然後只要把五大類的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放下你就入門。佛講得很清楚,《華嚴》尤其不思議,你一入門你就有《華嚴》的智慧。這跟小乘不一樣,小乘初果入門的時候得的是小果,小小果,不能跟大乘比。就是小乘須陀洹,真的他要一迴小向大來學《華嚴》,比我們各個都厲害。那是什麼?我們有三重障,他沒有,所以他入得了門,我們入不了門。在現象上講,這種人六根有兩個根通了,我們叫神通,哪兩個根?眼根是天眼,耳根是天耳。那就是說我們見不到的,隔一個牆壁,那邊的什麼活動我們就看不到。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要在此地,他看我們上面,上面看得很清楚,透明的。看下面,下面還有十層,十層裡面狀況也是透明的,一清二楚,這個能力現前,最容易得到的,這不是特異功能。再升一級,升到二信位、三信位就有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別人心裡面想什麼你知道;宿命通是對自己,也能看別人,他過去生生世世是什麼你都知道。如果到五信、六信就有神足通,神足是變化,空間、時間沒有了,我們要到北京不需要坐飛機,無需要交通工具,我念頭一想人已經在那邊,在那裡出現,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叫神足通。變化,《西遊記》上講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個太小了。五信位的菩薩、六信位的菩薩他有能力分身,有能力變化,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能變化。這是什麼?放棄執著就能獲得,這不放棄行嗎?

  前幾天我在北京,有個同修告訴我,有個很年輕的出家人三十幾歲,很聰明修苦行,住在山洞裡面。他告訴我,這個人太難得,像我們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好像他都放下了,這是法器。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一定會成就,遇不到善知識很困難。他在深山修行心清淨,到都市來一轉,他又亂了,他就被感染,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很多。你看看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面就記著有這麼一段,他的一個朋友,也是很有名望的一個高僧,住山住了很多年,居士們很仰慕他,請他下山講經說法,見的人也多,供養也多,心思也亂了,佛門講退轉!禁不起誘惑。明朝時候那個社會誘惑,哪有現在大,現在跟明朝相比,超過一百倍都不止,我們想法至少可以說超過三百倍到五百倍,那個誘惑。現在住山洞,住上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再出來看看花花世界,心又動了。《華嚴經》裡面修定,五十三參裡面他在哪裡修?他就在花花世界裡面修,不離開花花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頭鍊什麼?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真功夫,不必離開。蓮池大師告訴他的朋友(那個老和尚):深山住了幾十年,一出來道心退轉。他就問:是誰?他還打聽。蓮池大師指著他,就是老兄。你就想想看這個多麼困難。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是自己修行成就的,不是別人幫的,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諸佛如來幫助我們只是開示,開是什麼?他講解給我們聽;示是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示現給我們看。你看他老人家教我們放下,又自己做樣子,他是個富貴的家庭出身,完全捨棄,去托缽,托缽沒有選擇,給什麼吃什麼,做到這種程度。叫我們放下,他自己真放下,這沒話說,放下你就見性!你所得到的是整個宇宙的全體,不是部分,是整體的,就如同《還源觀》裡面所說的,你全得到了。所以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幹,不能不住正法,在現在這個時代,離開正法你就受感染。所以我們在這個小道場裡,這麼多年來年年都是如此,臘月三十我們一樣講經,大年初一還是講經。有幾年大年初一放假,放一天假,初二我們就開始講經。現在社會太亂,眾生太苦,我想我們初一也講經,除非是很不得已,我要到別地方去暫停幾天。一般我們都會跟網路、電視朋友在一起,電視上看、網路屏幕上去看,好,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立刻就能體會到。不要有情執,情執很麻煩!這個時代最殊勝的就是遠程教學、空中教學,無比殊勝,你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只要有電腦你就能收看。我們電腦跟衛星是連線的,我們衛星確實是覆蓋全世界,有六顆衛星,但是很多地方沒有辦法落地,要看要裝一個天線接收。國內同修說鍋,裝個鍋,形狀很像個鍋,不必太大,大概七十五公分的直徑就能收看得很清楚。亞洲這個地區有兩顆衛星,我們天天在一起,二十四小時沒有一刻是離開的。

  《華嚴》講了四千多個小時,現在有三個華嚴班,安徽廬江實際禪寺有個華嚴班十幾個人,山東海島金山寺也有個小班,東天目山也有個小班,三個小班專攻經教。用什麼?用我們《華嚴經》的光碟,四千個小時的光碟。我們佛法裡頭沒有吝嗇,決定是和盤托出,大家想學都可以學,也不必參加那個班,你一個人也可以學,二、三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也可以學,你看多方便。《華嚴》從第一片看起,每天看六個小時,有兩個小時要把看了之後要消化掉。所以我給他們訂的課,早課兩個小時念佛,晚課也是兩個小時念佛,每天四個小時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上午看三個鐘點《華嚴》,下午也看三個鐘點光碟,留下一個小時靜坐也好,你想你聽了這三個小時有些心得,可以簡單的記在筆記上,你有所領悟的,你有得受用的簡單記下來。這樣子三年心就定了,每天十二個小時,三年心就定下來,心要一得定一切法就很容易接受。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心浮氣躁,佛菩薩當面教給我們,我們都聽不懂,聽不懂講不能吸收。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心地清淨叫做有緣。

  所以我們勸導同學們用三年的時間把心定下來,然後真正走這個路子,要記住中國古人的經驗,我們一定要採取「十載寒窗一舉成名」,用閉關的方式在一起共修。記住古大德的教訓有兩句話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不要去打聽這個、那個,為什麼?那是增長你的煩惱,障礙你的智慧。「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的人愈少愈好,少應酬,每天在應酬場合裡面是是非非自然就多。這說穿了就是少管閒事,更不可以管人,你才得清淨心,你才會真有受用。將來佛法教學弘法利生,肯定是用網路、衛星電視,衛星電視現在看情形我想三年到五年會淘汰掉,它成本太高。現在的寬頻網路電視會取而代之,寬頻網路這個畫面現在愈來愈清晰,而且成本很低,只要你有個電腦在家裡,你就可以聽,天天可以收到。而且電腦可以接到電視上,電視的屏幕大,一家人很多人在一塊都學習,頻道一打開那個地方就是道場。所以以後道場不在形式上,是在這裡。我還聽說現在那個接收的機器很小,像香煙盒一樣,還沒有香煙盒那麼厚,厚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口袋裡隨時裝,隨時可以收看,非常方便。所以這是科學技術帶來的方便,我們可以把用在建築道場的錢,都用在空中教學、遠程教學上這就好。

  我這次到北京,去了那麼多天,主要是鳳凰電視台他們開了一個新的欄目,叫「智慧東方」,它是每個星期一次四十五分鐘,第一次首播是二00九年一月三號星期六。以後就是每星期六播一次四十五分鐘,時間是下午六點半到七點十五分,四十五分鐘。這個節目的內容,我也順便跟諸位報告,那不是講經,這裡面我們不談宗教、不談學術、不談文化,談什麼?談現在社會上這些疑難雜症,就類似我在星期五的「學佛答問」,每個星期有這麼一段時間,我來解答。我想了一想這個事情,我不能長時期在一般電視台露面,不太好。所以我想既然有這麼一個平台,我請鳳凰邀請儒釋道三家學者專家也可以來講儒釋道。或者是邀請中國的五大宗教,他們有個組織叫「宗教和平委員會」,這裡面有許多人我都認識,來談談當前社會所發生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給社會大眾做參考。這是好事,讓大家都有機會,不要專門叫我一個人去,為什麼?去一趟,你看我們的經也停好多次,所以我現在是不願意把我們《華嚴》的學習中斷。我在此地向大家透露這麼一個訊息,諸位留意鳳凰電視台去收看。他還有很多個專欄,「世紀大講堂」,他還邀請我給他們再做幾次。另外還有一個叫「鏘鏘三人行」,也許你們很熟悉的,這次也來找我,我給它錄了三次。他們在香港有個攝影棚,我去參觀過,將來大概「鏘鏘三人行」這個節目他來找我,統統可以在香港這邊錄,那就很方便。所以這是鳳凰台找到我,有這三個項目,我們同學都可以看看。雖然沒有談佛法,也是談佛法如何落實在現實社會,幫助大家來化解問題。希望佛法或者是宗教界、學術界,幫助社會大眾化解衝突,安住在倫理、道德、和諧的社會,所以這個很有意思。

  「悟此見自身」,這個自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在佛法術語叫法身,見法身就成佛了,法身佛。依照佛法好好的去修行,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見法身。希望我們每個人自己努力,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契入華嚴境界,一定要取得彌陀淨土,彌陀淨土是我們的歸宿,華嚴境界是現在的受用,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不能過凡夫的生活。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