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三八卷)  2001/7/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38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水神十法:

  經文也為我們舉例十位上首。神眾裡面,我們在前面曾經讀過,每一個族類,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無不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為目的,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就像現前這個社會上,他們的工作崗位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人民、為眾生服務的。主水神,要是方便說,就是我們一般社會裡頭主管水利、航運這些行業的工作人員,都是屬於這一類。

  【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

  水,它的特徵很多,佛法裡面常常用它來做最重要的表法,我們供佛、供菩薩,在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供水,不燒香可以,不點蠟燭、不燃燈、沒有香花供養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供淨水。所以在所有一切供具當中,淨水是第一。水表什麼?不是說供這一杯水是給佛菩薩喝的,不是的,那你就全錯了。它是表法的,讓我們見到這一杯水,就想到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心就像水這樣的清淨、像水這樣的平等、像水這樣的善良。水往下流,這是真正的「止於至善」,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所以它代表純淨純善。我們看到這杯供水,就要生起這樣的覺悟,我們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要用清淨心,要用善心、至善之心,這是供水的意思。不是供給佛菩薩喝的。

  這十位菩薩,第一位代表的就是平等大慈,菩薩的德號,「普興雲幢」,經裡面凡是用一個「普」,都是超越國家的界限、超越種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全部都超越叫「普」;「幢」是高顯的意思。他所修行證果的法門,『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大慈大悲,這是我們頭一樁要學習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能夠和平?「和平」這個口號叫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不能落實,什麼原因?我們把供水忘記了。佛弟子天天知道在佛菩薩面前供一杯水,不曉得供水的道理,不知道供水的學習。如果我們自己人人都發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即刻就能夠落實。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諸佛菩薩他懂得,無一不是從自身做起,所以他能成無上道,他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華藏世界,道理在此地。他有能力教化九法界眾生,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在這裡要學習「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從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愛心就是慈心。第二尊:

  【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

  「海潮」是比喻「信」,住在沿海地區的人都知道,海水漲潮、落潮有一定的時間,一分一秒它都不會差錯。這是教導我們,幫助眾生要抓住時節因緣,時辰沒有到,我們等待,充實自己;時辰到了,機會到了,要勇往直前,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海潮」是取這個意思。「音」就是開悟眾生的音聲、講經說法的音聲;「雲」表非有非無,現身說法不執著現身說法的相,不但相不能執著,功德也不能執著,我們永遠不失清淨平等覺;稍稍有一點情執,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就喪失了。所以經上用一個「雲」字來代表。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無邊法』,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四種法:「教法」,教學的方法;「理法」,佛所講的理論;「行法」,如何將教學理論落實,這個落實是行法;最後是「果法」,果是你得到的真實利益。教、理、行、果,都是無量無邊,以無量無邊教理行果莊嚴自他,我自己得利益,也能教一切眾生都得利益。第三位:

  【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

  佛經裡面「妙」這個字用得非常之多。什麼叫「妙色」?色空不二才叫做「妙」,《般若心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才叫妙。如果說色不是空,空不是色,這個色就不妙了,空也不妙了,真的不妙了。為什麼?你著了相,你已經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哪來的妙?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得觀所應化』,觀是觀機,看看眾生根機有沒有成熟,應機說法,這就妙了。通常我們講根機有三類:一類成熟了,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他根性成熟了,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幫助他作佛去,這成熟的;沒有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所以善觀機者,大地所有眾生,無非機宜,個個都是佛法的當機者,只是這一切眾生根有利鈍大小不相同,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學習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有兩句話講得很好:「寂然不動以觀機,感而遂通以隨攝」,這兩句話說得好,這兩句話也是一副對聯。所以我們要想能觀機,一定要有定慧,「寂然不動」是定,「感而遂通」是慧。緣分還沒有到的時候,努力修定修慧,這是我們修學裡面第一樁大事,我們現在明瞭,這是我們一生來到人間真正的目的,成就自己,代佛菩薩接引眾生。第四尊:

  【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

  清涼的小註不多,「妙音演佛深旨,令悟妙法漩澓」。漩澓是水旋轉迴流的樣子,我們在水裡看到的漩渦是這個樣子的,佛在此地用這個現象,讓我們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悟。『善巧漩澓』,把「漩澓」形容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他修學的法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弘法利生,『普演諸佛甚深境界』,我們要著重這個「演」字,他不是說「說」,沒有說「普說諸佛甚深境界」,他說「演」,演是表演。漩澓,不斷的重複表演,這就是漩澓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把那種真正覺悟的生活,每天在表演給大家看,他是過究竟圓滿的生活,我們能懂嗎?

  釋迦佛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每天早晨起來,帶領他的學生們做個祈禱,祈禱什麼?感恩,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感誰的恩?父母之恩、佛菩薩之恩,佛菩薩之恩就是老師的恩德;國主之恩,國家的恩,一切眾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一切眾生不知道,佛作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要能懂得,要能體會得到。早晨這一堂課完了之後,大家出門去托缽,這一個僧團平常居住是在郊外、城外,也不會太遠,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都要學習。為什麼?進城去托缽不至於太辛苦;大概的距離,一般距離是五里路,三里到五里路,方便!走路需要多少時間?半個小時、四十分鐘可以走到,太遠了托缽就不方便。那我們這裡就學到了,我們將來要建立一個道場,距離都市要多遠?想到釋迦牟尼佛是半小時到四十分鐘的距離,從前是走路,我們現在開車,現在開車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這個距離,那就是很適中的,我們從這裡學。進城去托缽,托缽有規矩,只能托七家,不能太多,太多是貪心。你去托缽的時候,人家是頭一家,如果他家裡供養很豐富,你這個缽就裝滿了,你就不要到第二家去了。頭一家給得很少,吃不飽,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看看可以吃飽了,就不再去干擾另外一家,告訴我們知足常樂,表演給我們看。

  施主供養這一缽飯,那不是白供,施主對出家人這一缽飯是財供養,出家人接受這一缽飯之後,一定要跟他說法,說法不要太長,幾句話,祝福他的話,問他有沒有疑難問題,為他解答;所以說法都很簡單,在我們想像時間大概是五分鐘、十分鐘,不會超過十分鐘的。所以出家人對在家信徒有法供養,彼此互惠。天天去托缽,每一家都是教化眾生,佛這麼多弟子分頭去教化,這個社會哪有不安定、哪有不和睦的道理?這是大乘經上講的「作不請之友」。本來法是很尊重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可是在托缽的時候,這個情形不一樣,這是一種特殊情形。佛菩薩與弟子們,真的把佛法送到每個人家裡,天天如是,這就是漩澓,「善巧漩澓」。

  吃完飯之後,《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洗缽,缽洗完之後,洗腳,走這麼遠的路。然後回來修行打坐,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入佛境界。每天做的事,所有學生亦復如是。把整個身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定一段時期,一兩個小時,這入定也是養神、也是休息。接著下午就上課了,佛為大眾講經說法,說完之後同學們研究討論,各人提出自己聞法的心得,如何將佛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接眾之中,真修!這叫「普演諸佛甚深境界」,每天做出榜樣來給人看,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世間人為什麼搞得這麼辛苦?心放出去收不回來,心永遠在妄動,所以心神不安、身心不安,這個很苦惱,佛菩薩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大家有工作,佛沒有工作」,其實搞錯了,佛有工作,佛每天上午、下午上課,他的行業是教學,每天給同學們上課八小時,他怎麼沒有工作?他有工作;他雖然工作,身心還是那麼樣的寧靜,這個要學習,這個太高明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身心都要保持寧靜,那才真正是健康智慧。心煩、神勞、身躁,智慧沒有了,清淨平等沒有了,換句話說,就是樂沒有了;樂沒有了,苦就來了。人生真正的意義,總要生活在快樂當中。所以「善巧漩澓」這個名號含義很深很深。我們再看第五尊:

  【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淨大光明解脫門。】

  菩薩名號裡頭有「香積」,我們一看就會想到香積如來,香積如來用什麼方式度眾生?他那個地區的眾生舌根最利;我們釋迦佛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教學用音聲,講經說法,用這個方法,契機。香積國的人耳根不利,眼根也不利,你跟他講經他聽不懂,不容易覺悟。舌根利,舌根利佛用什麼方法?天天請他吃飯,舌一嘗味他就開悟了,所以我們佛門裡面的廚房叫香積廚。我們的舌根現在不利,為什麼?看到好吃的就想多吃,貪、垢染,所以不利。人家「利」在哪裡?離垢,他沒有貪心,貪瞋痴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安世高那一位同參道友,如果要學到『離垢香積』,他也會像安世高一樣證果,不至於墮落了。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只要一提起毛骨悚然,我們冷靜思惟,我們的修為比不上他,我們的過失比他嚴重不知道多少倍。他的果報,墮落在水族裡面,還能做到龍王,這是過去生中修行,明經好施;那我們想想將來要是墮落的話,那就是魚蝦了,做不了龍王,想想前途很可怕!如果現在還自以為是,那怎麼得了!人不能不覺悟,不能不趕快覺悟,及早回頭,回頭是岸,這是真實話。

  清涼大師在小註裡頭提示我們,菩薩「身智二光」,他得的法是『普現清淨大光明』,「遍覺開化,大充法界,清淨無垢。」那我們曉得,菩薩以什麼教化眾生?示現身心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感化一切眾生。我們在經上看到,哪一位不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再看下面第六尊:

  【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

  「福橋」,橋是橋樑,意思是溝通兩邊、融合兩邊。兩邊有界限,橋把這個界限消除了,把這個隔礙打通了。什麼橋?『福橋』,福裡面有慧,福裡頭沒有慧就不能做為橋樑;高度的智慧。『光音』很妙,光是智慧。他得的法是『清淨法界無相無性』,清涼註解裡面說「證淨法界性相」,這個「證」字是錯誤的,我們在清涼《疏鈔》裡面看到的是,它是「清」,就是「清淨」,「清淨法界性相」。這個應該是這樣念法,四個字一句:「清淨法界,性相俱絕,德無不見,則大用不亡。」改過來。「清淨法界」,諸佛法界清淨,四聖法界也清淨,為什麼?心淨則國土淨。

  今天我們這個地球,真正是到了濁惡不堪,《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五濁惡世」,現在是濁惡到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程度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有許多人說是工業的污染、科技的污染。沒錯,這只看到表面,沒有看到骨子裡頭。骨子裡頭是什麼?我們的心性被污染了。物質文明、工商跟科技,這是染緣(污染的緣),不是因。因是什麼?因是失去了聖賢的教誨,這個麻煩大了。現在全世界,不是少數人,佔著有相當大分量的人,不相信神聖的教誨,不相信因果報應,把聖賢教誨完全摒棄;全世界的學校,哪一間學校裡面,用聖賢教誨做教材?沒有。只有少數宗教的學校,像一般神學院、基督學院、佛學院這一類宗教的學校,少數人在修學,但不為社會所重視,也不被國家政府所承認。所以這一個世紀以來,我們能夠明顯覺察得到的,社會大眾自私自利,三毒煩惱加速度的上升,倫理道德完全摒棄了,這是因;加上工商業、高科技帶來的利潤,增長人們的貪瞋痴,這樣發展下去,肯定是世界末日。為什麼?彼此競爭、鬥爭,最後是戰爭,互不相讓。

  二千五百年前,孟子講過:「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不是「其國」,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那裡爭利,這個世界危矣!世界末日的徵兆已經明顯的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是不是跟著這個世界同歸於盡?這是愚人,這個人沒有智慧。真正聰明人看到末日現象,自己要尋求一條生路。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一天,教導學生,他說:「世間大亂到了,即使諸佛菩薩、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諸位一定要懂得老師最後這一句話,「念佛求生淨土」,不是消極,是積極。念佛不是進念佛堂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念法是消極的念法,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要我們積極的救護一切眾生,挽救劫難。那是怎麼個念法?佛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導我們的這些方法,我們要為人「演說」,演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所以李老師不消極,李老師一生教學、講經,他九十七歲往生,往生前兩個星期還在講臺上講《華嚴經》,沒有休息;他是個中醫師,依舊給人看病,依舊在學校上課,那個時候他是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在兩個學校教書,九十多歲都不休息;主持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兩個道場,這就叫念佛求生淨土。

  進念佛堂天天念阿彌陀佛,不做其他的事情,那是沒有機會做,我們應當進念佛堂老實念佛;有機會從事弘護工作,那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正懂得念佛。所以菩薩在此地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這個「無」當「離」講,不執著,離相離性;不但相不執著,性也不執著,你才得真正解脫。清涼註解裡面講「性相俱絕」,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性德才圓滿的顯現,那個作用就不可思議。第七尊:

  【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

  清涼在註解裡頭說「大悲無盡,滿而不溢,有知足義焉。流止從緣,斯為自在。」說得好!智慧、慈悲完全稱性,那就是無量無盡,像一個容器、像一個杯子,滿,並沒有漫出來,這是知足的意思。應化在世間,一切隨緣,隨緣就是隨順機會,有機緣認真努力做,沒有機緣絕不強求。無論是做,或者是不做,心都是靜的,都是不動的,這就對了。像我們這一次在澳洲有這個機緣來辦佛學院,政府批准的,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就要認真努力去做;他要不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連這個念頭都不起,這樣就自在,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我想怎樣做怎樣做,那你就不自在;隨緣,自在。我們的心智,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不被境界所動。這是以無盡的慈悲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自己要知足,要得自在,而後才能以平等清淨的智慧、愛心去幫助別人。第八尊:

  【淨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得好:「處處見佛,故大喜無窮,喜從佛生,即佛名藏。」把菩薩的名號跟他的法門都說盡了。菩薩的德號好!「淨喜」。由此可知,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清淨心來的。為什麼?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這是佛境界,所以清涼說「處處見佛」。我們在經上讀到菩薩成佛,菩薩剛剛成佛的時候,「普見大地眾生同成佛道」,這是初成佛的樣子,初成佛的境界。我們沒有,我們只覺得我自己成佛了,別的人一個都沒有成佛,我是不是成了佛?沒有!我哪一天要是成佛,我一定看到大地所有眾生都成佛道,我成佛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把境界降低一點來說,哪一天我們真正看到全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我才是個善人;如果看到眾生還有不善的,我善他不善,說老實話,是自己不善。你要問為什麼?道理並不難懂,也並不很深,我們用善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善;我們用惡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惡。由此可知,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善惡從心生。佛菩薩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他以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成佛了;我們是用凡夫眼看眾生,用凡夫眼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凡夫,就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修清淨心是多麼重要!

  「淨喜」所發當然是「善音」,善心、善言、善行,無有不善,所以他於『菩薩眾會道場中』,成就『大歡喜藏』,我們相信。古人常講「愛人者人恆愛之」,菩薩對一切眾生尊重,對一切眾生熱愛,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協助,眾生哪有不歡喜的?所以不分國家界限,不分族群界限,不分宗教界限,普遍得到大眾的歡喜。我們看第九尊:

  【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告訴我們,「性相無礙之福,故能普現神通」,我們看這兩句提示就知道了,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如何能入無障礙的境界?《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入無障礙的法界。在《四十華嚴》品題裡面講得很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障礙境界)普賢行願品》。清涼大師在解釋經題的時候告訴我們,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能所不二,才是真正的契入。這就明顯的教給我們普賢行能入,所以《無量壽經》一開端第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往生者,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我講《無量壽經》說過,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不修普賢行,決定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從事相上來說,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完全相同,不一樣的是在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的心,性相無礙,也就是說普賢菩薩的心是真心,永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才「普」;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這是普賢的見解、普賢的思想、普賢的智慧、普賢的福德。所以學《華嚴》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是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讀了《華嚴經》心量不能打開,你白念了。心量拓開之後,那你的智慧福報就現前了,能現多少?看你心量拓開多少,果然跟普賢菩薩一樣,等虛空、遍法界,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證到等覺菩薩果位,真正是圓頓大法。所以他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這個「普出現」就是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才顯示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末後這一尊菩薩:

  【吼聲遍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發起如虛空調伏方便解脫門。】

  『吼聲』是形容佛菩薩說法的音聲,如獅子吼;『海』比喻深廣無際。清涼註得不多:「調生行廣,如空無邊。用靡暫停,如空無盡。」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行願不落空。『觀察一切眾生』,觀機,應以什麼身得度,為眾生現身;應以什麼法門教誨,為他演說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令他覺悟之法叫做佛法。「調伏」,調是調心,他心不清淨,心有煩惱,心有邪見,如何跟他調理;「伏」是降伏,他有習氣惡業。「調伏」兩個字是對身心兩方面來講的。如何能教他身口不造惡業,這是用戒律,戒律是調身的,降伏你錯誤的造作;經論是調心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戒律幫助眾生斷惡修善,伏煩惱,方法稱為善巧方便。由此可知,這一位菩薩他修行證果、成無上道,是用教化眾生這個法門。

  由此可知,法門無量,法門平等,真的是無有高下,這顯示出從教學也能成無上道。一般講經說法教學,古人有所謂這是修的福報,福不能解決問題,六祖在《壇經》上講「此事福不能救」。講經說法是福,如果這個經講得沒錯,是勸導別人的,那是福報;如果講經說法,知道經裡字字句句是勸我自己的,依文入觀,那就是功德,那就能成無上道。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沒有成佛之前,這個經百分之九十九是講給自己聽的,別人是旁聽,只是百分之一。如果你搞顛倒了,百分之九十九是講給別人聽的,自己稍稍準備準備,那你是六道輪迴眾生,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裡頭毫厘之差,果報不可思議,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定要曉得,自己沒有成無上道,化他還是自度,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著重在自度自行,這就對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