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七四卷) 2006/6/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7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九大段最後一首偈: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這首偈意思很深很廣,前面雖然說過,『證無相法』沒有交代,我們利用這個時間把它補出來。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佛教我們的是什麼?他是怎麼教的?我們應該怎麼樣學法?這基本的概念必須要清楚。學佛的目的,簡單的講,教我們在這個世間做個明白人;換句話說,不能糊裡糊塗過一輩子,一定要做個明白人。明白人可不是容易做的,明白人是真正幸福快樂,可是確實是不容易。
明白什麼?明白諸法實相,這就難了。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真相你本來明白,明白就叫佛。佛明白,一切眾生跟佛一樣也明白,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子?我們是迷失了明白事實真相那個「明」,我們現在變成什麼?變成無明。明迷失就變成無明,無明就是今天對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知道,我們的思惟、我們的行動就失去方向、目標,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沒有,你以為有,所以這些話都很難講。迷了是什麼?迷了像作夢一樣。我跟你講夢是假的,夢不是真的,夢裡頭沒有。可是人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他會把夢境當作真的。什麼時候他作夢知道自己在作夢,那就叫覺悟了。
佛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常常用比喻,這個對於中下根人,讓他從比喻當中去領悟,是很好的一個教學方法。比喻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夢。《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說四個比喻,夢是主,幻、泡、影是輔助,最主要的是講夢。一切有為法,就是整個宇宙,學過唯識的同學都知道,彌勒菩薩把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好教!天親菩薩慈悲,認為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人還是太複雜、太多了。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一百條,叫百法。諸位要知道,百法是一切法的總綱領,展開來,像《瑜伽師地論》裡有六百六十法,再展開來是一切法。
百法,這一百條裡面,有為法九十四條,九十四條是有為法,無為法只有六條。而六條裡面,實際上真正無為只有一個,最後一條,叫「真如無為」。真如是什麼?法性、法身。其他的是什麼?其他的是相似的無為,因為有為裡頭不能歸納。有為是什麼意思?有生有滅就屬於有為;無為,不生不滅。虛空,我們看不到虛空生,也看不到虛空滅,所以虛空也列在無為法,但是它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無為。虛空有沒有生滅?有。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永遠看不到,看不到虛空的生滅;今天講時間跟空間的生滅,凡夫看不到。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講,誰看到了?佛說八地菩薩,這個地位高,八地菩薩見到;換句話說,六個無為法裡頭,八地菩薩才真正知道真的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其他的不是真的無為。
虛空生滅的現象,現前存不存在?存在,只是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無法覺察。虛空是一種生滅的相續相,現在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他,他們發現了。這是最近的事情,發現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說在某種條件之下,它就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就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就沒有了,提出這麼一個訊息。但是用什麼方法?他們沒辦法。這個說法我們心裡聽了有數。時間跟空間的維次,在甚深禪定當中可以突破,突破之後,你就能看到它的生滅,看到它的相續。因為它的相續沒有變化,所以它不收在有為法裡頭。有為法是生滅相續才有變化,前念跟後念不一樣,這個生滅很容易體會出來。像虛空的生滅,因為它沒有變化,我們就不能覺察,以為它是真的、是永恆的。
生滅,佛經上講剎那,那是形容。實際上,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般彈指,我們彈得很快,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就以彈指四次來計算,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生滅多少次?恰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它生滅的相沒有變化,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這個問題談過幾次。在我學習的經驗當中,我感到釋迦牟尼佛在《仁王經》上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為什麼?因為真實說,我們現在科學發現的光速、電磁波,超過釋迦牟尼佛的講法,這就曉得世尊是方便說。要真實說,是億萬分之一秒,哪裡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真的是沒法子看出來。
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什麼是「無相法」,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們現前的身體。這是什麼?這才叫諸法實相。你要真正徹底明白這個,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人之所以放不下,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一切都放下。放下什麼?把你的障礙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你的習氣放下,那就恭喜你,『成就佛身』。真的嗎?是真的,因為你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圓覺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不能成佛,就是你放不下。念佛往生的人,如果不能把在這個世界上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不能往生。能把這個放下之後,你隨時往生,你愛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統統放下了,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跟什麼相應?跟無相法相應。
學佛這樁事情,早年我初接觸,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對我非常愛護,我有很多疑問,向他老人家請教,他都很慈悲、很耐心的給我解釋。放下,他教給我們,我們接受的時候只是個籠統的含義,要放下,不知道放下裡面就深廣無盡。到今年,學了五十五年,愈學愈覺得深,其深無底;廣,其廣沒有邊際。這個地球放下了,我們這個身放下了,三千世界有沒有放下?六道十法界有沒有放下?到最後,無量無邊的恆沙佛剎,你有沒有放下?統統要放下!到最後,連時空都要放下;所以粉碎虛空,虛空不是真的。
所以我說過,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放下而已,放下、放下,再放下、再放下。菩薩修學六個條件,頭一個布施,布施不就是放下嗎?徹底放下,最後那個無明放下了,無明的習氣放得乾乾淨淨了,就是究竟圓滿佛身。那個身有沒有相?沒有相,那個身就是宇宙全體,在佛法不叫宇宙,叫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的全體。佛是教我們回歸到這一點,這才叫究竟圓滿。
你看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學習到的,十信位菩薩,我們現在念的是十信位菩薩。這品經是十信菩薩修行的方法,或者說是他修行的科目,破無明,證法身,這講到最後。但是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真的斷了,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來的分別、執著?從初住開始,十信菩薩只要把無明放下,就是起心動念放下,他就脫離十法界;往後就是在一真法界,一般就是在華藏世界,念佛的人在極樂世界。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祖師大德明白的告訴我們,極樂即是華藏,華藏即是極樂,二而不二。
你超越十法界之後,入了平等的法界,一真是平等法界。平等裡面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那不就不平等了嗎?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裡頭還有三輩九品,那不就不平等了?這個要知道,唯有《華嚴》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叫「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圓融是一不是二。這些話我們聽起來難懂,行布是次第,有四十二個位次,圓融是沒有次第。在現相上講,真的沒有次第;但在習氣上講,真有厚薄不相同。這個我們前面都講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綱領,必須要掌握住。
習氣斷只有靠時間,靠它自然的斷,你沒有辦法用方法,諸佛如來也沒有辦法,一定要靠時間。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你不能把它縮短,也沒有法子把它延長,就是要這麼長的時間,到那個時候自然就沒有了。但是它不妨礙你教化一切眾生,在十法界裡頭現身說法,一點都不妨礙。像《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一點都不妨礙;究竟圓滿的果佛。等覺菩薩,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初住菩薩跟他們沒兩樣,應以佛身得度,他也現同樣的身,這是平等的。無明習氣,初住菩薩還很重;等覺菩薩有一點點,幾乎沒有了;究竟果佛是完全沒有了。它不礙事,不像見思煩惱跟塵沙煩惱它礙事,它會發作、會起作用,無明煩惱習氣不礙事。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
修行,說實在話,深位菩薩所修的也是十信所修的。十信菩薩從初信到第十信所修的,通五十一位,五十一個位次完全貫通的。我想這個我們不難體會,譬如我們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裡面總共一百一十三條,也就是說一百一十三法。這個法,初學的人學,一直到他老死,他也不能違背,也不能離開。家教!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家教,父母教的。他將來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上研究所,踏進社會,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達到什麼樣的地位,達到國家領導人,現在講的總統、主席,從前講的帝王,還是要遵守。不能說那是教小孩的、幼兒的,我們現在不需要學,哪有這個道理!教小孩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到你做了總統、做了帝王,你可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嗎?哪有這個道理!從這個例子你就能夠知道,十信菩薩所學的,就是五十一個地位的菩薩徹始徹終都不離這個法,然後你再想到這個東西重要。
基礎法我們要特別重視,所有一切菩薩、諸佛如來修行的基本法,就是十善業。一切法都是十善的展開,歸納起來就是十善;十善再歸納,身口意,身三、語四、意三,身語意,這是基本法。佛囑咐我們,要先從小乘再學大乘。我們今天不用小乘,我們用《弟子規》,我們用《感應篇》,用《文昌帝君陰騭文》,用《了凡四訓》;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用《五種遺規》,更詳細了。這就是基本法,在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基本法,佛法的基本就是十善業。幾乎在基本法全部都通的,基礎都一樣。在佛法,這個基本法、行法展開來之後,就是戒律,戒律、威儀必須要遵守。歷代祖師都是這樣告訴我們,佛菩薩的相好,總而言之,離不開持戒。在道理上我們能體會到,心善相就善,心清淨身體就清淨,身心清淨哪有不健康的道理!怎麼會生病?這個道理我們懂得。
我們今天學習,戒律重不重要?規矩重不重要?通達,自自然然會遵守;不通達,我們要強迫自己遵守,養成習慣之後也就通達了。所以上上根人自然遵守,歡喜遵守,為什麼?性德。你開悟之後,你的思想、行為自然就是這樣,不會違背,沒有學過也不會違背,自然就相應了。沒有開悟的時候,沒有開悟因為有煩惱習氣蓋覆住你的性德,性德不能現前,所以要勉強,就是要克服你的習氣,把性德做出來。做成習慣,習慣成自然,煩惱習氣逐漸就淡了,障礙去掉之後,性德就顯現、就透露了。從勉強到自然,從克制到生歡喜心,這叫功夫,這叫靈性的提升。《華嚴》說得詳細,就是要很長的時間,對於我們的修學無論在解行確實有大幫助。
有同學很關心,聽說我晚年要教幾個學生,人多了,我的體力照顧不過來。所以我想了很多年,不超過十個人。教什麼?你們同學應該知道。孔夫子當年教學,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第四個是文學,這是世間法。可是佛法是以世間法做基礎,世間法的前面兩條,我們不能不修,前面兩條就是小乘,德行、言語。從前人是從出生下來就學,父母、長輩教,人人都有責任來教。怎麼教法?做示範給他看。雖然他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嬰兒,他會看,他會聽。佛家講的,他看到的、聽到的都印在阿賴耶識裡頭,這叫「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二、三歲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別這是對的、那是錯的,他就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要正確的教導小孩,他就有標準,將來看到跟這個標準相違背的,他就曉得那是錯的。
我們學佛,如果我要來教十個學佛的同學,我教他什麼?近代,可以說近代,這還不到一百年,弘一大師他老人家提出這個方法,我想很有道理。他老人家在世,對待受過高等教育的;因為弘一大師本人,他的德行修養就受到社會大眾的景仰尊敬。以後出家了,所以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親近他,他教人學《華嚴經》。《華嚴》從哪裡學起?從《華嚴疏鈔》學起,有道理!所以你要問我,我將來要帶十個學生學佛法,學什麼?學《華嚴》,一經通一切經通。要講淨土宗,《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學了《華嚴》,你講《無量壽經》就像吃冰淇淋一樣,輕鬆愉快。所以我們學習淨土宗的人,是把《華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樣是一部經,內容、義理、境界毫無差別,在分量上講有大有小。也就是說,一個說綱領,《彌陀經》是總綱,《無量壽經》是綱要,《華嚴經》是細目,一而三,三而一。
可是基礎的德行、言語,就是在戒律,戒律的根本戒是沙彌律儀。無論在家出家,你要學《華嚴》的話,統統要學沙彌律儀。要想把沙彌律儀學好,《弟子規》是基礎,《感應篇》、《陰騭文》幫助你消業障。無始劫來至今生,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用那些條目懺悔。那個條目我們也都介紹過,明清那時候的出家、在家,真正用功學習的人,都用那個綱目做為功過格。認真的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很有效果。那是真正持戒,那個可不是假的。有那個基礎,再學習十善業道、學習沙彌律儀是輕而易舉,你確實可以落實。能在這上面落實,就是現代真正的菩薩,你不是小乘,你是發大乘心的真正菩薩,在世間法裡講你是真正聖賢。我們這一生沒有空過,這一生活得多有意義,生活真是多采多姿,多麼豐富。自己學成之後,幫助別人。
所以,如果我有十個這樣好的志同道合的道友,十年之後學成了,我們就開班教學。現在想辦個佛學院不難,但沒有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才能教得出來?菩薩老師。我找十個人,真正菩薩,基礎的標準,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是我講了多年的標準。你學菩薩,證菩薩果,教化眾生,不從這個方法,佛教的衰微你沒有辦法救它。你要想救,除這個方法之外,大家想,還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萬緣放下,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你個人的事情,不能興教。要讓佛教正法久住,你往生沒用處,你個人成就了;乘願再來,還是要興教。
興教,一定要懂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創教,在鹿野苑,一個老師,五個學生,這諸位知道,五比丘,從這兒起家。我們今天把佛教再復興起來,不能超過十個人,為什麼?超過十個人,照顧不到,這是以前李老師跟我講過多次,我深深有感受。十個人確實照顧不過來,五、六十歲的時候還可以,八十以後照顧十個人,不敢想像。像我這種年齡的人,能照顧二、三個就不錯了,我為什麼還要講照顧十個人?好在現在《華嚴經》已經講了三千多個小時,保留這些光碟、錄相在,同學們可以每個人在自己螢光幕前面學習。有問題,每天兩個小時研究討論,這就省事了。如果沒有這麼多東西在,我不敢,不敢講《華嚴經》,這是高科技帶來的方便。跟十個人每天兩個小時研究討論,我的體力、精力還行。《華嚴》通達了,一切經都通達。以後就希望同學們每個人專攻一部經,不可多,這也是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
佛法貴精不貴多,要精通,為什麼?一部經通,那個「通」是能通一切經。一切經沒有辦法精通一部經,一部經可以通一切經,又何況是《華嚴》。《華嚴》在這兩千年來,不分宗派,就是每個宗派的祖師大德,都肯定《華嚴》是釋迦牟尼佛的根本經典。方東美先生最初介紹給我的,佛學概論,他說《華嚴》是佛學概論,釋迦牟尼佛全部的佛法、綱領都在這部經;也就是說,大小乘十個宗派的東西都在這裡。所以他也是非常喜歡這部經,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就開「華嚴哲學」。通佛家一切經,再跟諸位說,不但通佛家,通世間所有宗教;教相有差別,最高的原理原則沒有差別。在這個地方真正下功夫,利益無邊。
無相法,在宗教裡面就直通到真神。每個宗教都承認宇宙之間有一個真神,是造物主。真神沒有形相,無相。他們是真神,佛法裡頭沒有用「真神」的名詞,佛法裡頭用「法性」,沒有相。但是它能夠現相,現的相稱「法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在其他宗教裡頭,還沒有聽說這個講法,但大乘教裡面就講得很多。《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大是法性,方廣是法相,法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體相用,一而三,三而一。體是空,相是有,用是中,天台家講的三諦三觀,空、有、中。雖然有這個說法,說是方便,你可不能執著,可不能分別。如果一落到分別、落到執著上,就變成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有說、有行,但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謂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佛法。這個大的原理原則、總綱領要抓住,我們學習才會有進步。好,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偈頌最後一段,第十段,「寤寐安息時願」。這一段總共只有三願,是講在睡覺的時候。真是從早到晚,面面都顧到了。我們看第一首: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睡覺之前,一定要洗腳。我們知道印度人因為他們不穿鞋子,出門回來之後,進到房間之前都要洗腳,洗乾淨才能進來。印度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我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去過印度廟,到印度廟裡面去參訪,也是要脫鞋子。因為現在脫鞋子,你的腳是乾淨的,所以就不洗腳了。但是印度人還是在旁邊洗乾淨再進去,對我們客人就不要求洗腳,就脫鞋子,禮節就可以了,所以也是很如法。
『洗足時』引發的大願,『具神足力,所行無礙』。「神足」是六種神通之一,在小乘教裡頭常說,初果須陀洹就得兩種神通,天眼、天耳,就有這兩種。在一般經教裡面,佛告訴我們神通是本能,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你為什麼會失掉?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愈重,這個能力完全喪失了。怎樣恢復?你能把煩惱習氣放下,這個能力自然就恢復。
我們知道,無論大乘、小乘都修定,定就是清淨心。佛家修行的樞紐就在禪定,我們在講席也是多次跟大家報告,絕對不是說修禪的人才著重於禪定,那你就搞錯了。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儘管不同,統統都是修禪定,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如果他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修禪定的方法很多,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修禪定,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定。
定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叫禪定;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壇經》裡面,用我們中國一般的語言來說,就更容易懂,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用什麼方法?用這一句佛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有分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分別念頭打掉了。永遠保持這個阿彌陀佛,你就外頭不著相,內就不動心,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下去了。雖然沒有斷,這一句佛號得力、管用,能把它控制住,這就對了。控制住,這叫伏煩惱,這不是斷,伏煩惱。伏到相當程度,你不必伏,煩惱也不起現行,這就叫功夫得力。功夫得力,能力就恢復,天眼、天耳就恢復了。
所以雖然是須陀洹果,每個人天眼、天耳的能力大小不一樣,為什麼?定功淺深不相同,也就是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清淨心程度淺的,通的能力比較小;清淨心功夫深的,他的能力就比較強。這是一般常識,我們都容易理解。他統統得的是天眼、天耳,各個人不一樣,他在起作用的時候還要入定,不入定他還起不了作用。你們看《地藏經》,光目女想知道她母親(母親過世了)在哪一道,現在的狀況。她供養一個羅漢,羅漢入定來觀察,出定的時候再告訴她「妳母親現在很苦」,就問她,母親在世造什麼業?為什麼受這苦報?阿羅漢還要入定。菩薩的定力就深了,菩薩不必入定,不必做這個。為什麼?他本來就在定中,見色聞聲還是在定中,這個就比他高得多,定力深!
四果羅漢還要入定,能力才能現前,你就可想三果、二果、初果都要入定,能力才能現前。所以初果就有兩種神通,天眼、天耳。二果,到第二果又有兩種,他心、宿命。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未來,都知道,但是能力並不大。四果羅漢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在我們想很了不起了,能知道五百世。我們看到外國,他們用催眠,我看到有個報告,在深度催眠,他看到過去八十幾世,八十幾世已經是二、三千年了。一世一世,看到過去八十幾世,這是很特殊、很少見到的。他講那個時代的狀況,他是什麼樣的身,在什麼地區,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都能夠說得出來。阿羅漢五百世,要在地球上來講,人類恐怕是在原始時代,都能知道;也能知道過去、未來五百世,阿羅漢。
三果、二果、初果呢?初果不知道,只有天眼、天耳。二果知道,二果有宿命通、有他心通。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他心通,二果斯陀含就有這個能力。當然,他的天眼、天耳的能力比初果要大得多。到三果,又增加一個,就是神足通,真的是「所行無礙」。有神足通的人他能夠變化。我們看小說,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是屬於神足,能變化。但是孫悟空要跟三果阿那含相比,那差得很遠,那個距離就大了。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三果聖人的神通不止七十二,超過太多了;能夠飛行變化,他到哪個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四果阿羅漢,得最後一種,叫漏盡通。漏盡通是見思煩惱斷了,斷盡了,不會再起來,可是見思煩惱的習氣還沒斷,阿羅漢。菩薩的神足力,當然超過阿羅漢多多,這個我們知道。
有神足通的人,真的是得自在,得解脫、得自在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這是屬於傳說,達摩祖師在中國過世,示現入般涅槃。他的學生,當然是慧可大師,還有些四眾的同修,給他收拾後事。好像是半年以後,半年以後有一個也是佛門的一個佛弟子,從西域回到長安,就是現在新疆這個地方。那時候都是走路。到長安就說,他在某年某月,他記得很清楚,連日期都記得,在西域見到達摩祖師。他說很奇怪,他只穿了一隻草鞋,另外一隻腳上沒有穿草鞋,一隻腳穿草鞋。這個訊息傳來之後,他講的那一天正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入滅的那一天,怎麼會見到達摩祖師在西域?於是大家就把棺材打開來看一看,棺材打開來,沒有人,剩下一隻草鞋,證明他講的話完全正確。這是什麼?神足通。他入滅是示現的,他走的時候身體都走了。
由此可知,為什麼身體可以走?身體是假相。我們現在講,物質是能量變現的。他怎麼走的?現在科學懂得,是把物質的身體轉變成能量,他就走了,你也看不見他。到達他的地方的時候,他能把能量再恢復成身體,變化的!中國筆記小說裡面有很多這些記載,連《閱微草堂筆記》裡面都有。有些鄉下的農夫,在野外耕種的時候,看到有一道光,閃光,像閃電一樣,落在地面上,非常驚訝。到那裡去看,看到一隻小白兔,再仔細去看看牠,忽然就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全是神足力變的。他能變人,他能變動物,甚至還能變植物,變成一棵樹,變成花,他能夠隨意變。
我們就曉得,《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的意思是非常之廣。三十二應都是講現人身,人身之外,現畜生身、現鬼神身、現樹木花草身、現山河大地身。他的現身,目的都是帶給這個有緣人,讓他在這個環境裡面豁然開悟,給他的靈感,給他的啟示,豁然開悟了。所以諸佛菩薩不但現有情身,還現器世間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知道眾生的根性,為什麼?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所修所學的,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助你提升,幫助你開悟,幫助你證果;換句話說,你要沒有這個根機,他現身沒用處,對你不能產生啟發的作用。這就是講根熟眾生,你跟他有緣。
你懂這個道理,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廣結法緣,重要!結法緣的好處是什麼?他要是先得度,他會來幫助我;我如果先得度,我可以幫助他,有緣!而且幫助決不只一次。你看幫助你提升,像念書一樣,一年級升到二年級,二年級升到三年級,不斷幫助你提升。到你開悟的時候,在邊緣了,將悟未悟的時候,這個時候來提升,你就大徹大悟。證果的邊緣的時候,一定來幫助你。甚至我們講念佛往生,肯定來幫助,不定用什麼身,這才知道廣結法緣的重要。可千萬不能結惡緣,結惡緣,到那個時候他來障礙你,他不是來幫助你,是來障礙你。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障礙我們的緣特別多,什麼原因?沒有跟人結好緣。所結的都是不善的緣,這就錯了。
老師教我,常常跟我們講,惡緣要化解,轉惡為善;怨家要化解,轉怨為親。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對自己如是,對一切眾生亦如是,只要他肯接受,沒有不幫助的。念念有幫助人、成就人的心,有幫助人、成就人的願,這才能廣結法緣。如果個人有好惡,就難了,你結的緣很窄小,你喜歡的人跟他結緣,你討厭的人就不跟他結緣。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不要小看討厭的人,現在做事情都不如法,說不定哪天他開悟在我們之先,他成佛比我早,這太難講了。
我們看到《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的例子,那是很大的一個警覺。這個人大逆不道,造五逆十惡,應該墮阿鼻地獄的,臨死之前懺悔,求往生,真的往生了。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因為《觀經》上講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都是造作罪業的人。照這個經的標準來說,阿闍世王一定是下品下生,他怎麼能上品中生?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至誠心懺悔,永不再犯,一下就提升了。也給我們一個警惕,不可以輕慢造惡的人,我們怎麼知道他將來臨命終前遇到善知識,把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統統開發出來,一下就超越了。阿闍世王年輕是迷於權位,沒有親近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造作無量的罪業。畢竟過去生中有善根,所以臨終知道自己錯了,真誠心懺悔;感得佛菩薩幫助,開導他、提醒他,具足信願,一心念佛,他能夠如願以償。
不但惡人不敢輕視,畜生也不敢輕視。前幾天我們在答問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他家的老鼠往生了,他問「老鼠沒有念佛,怎麼往生」?老鼠的語言你不懂,你聽到牠在叫,牠在念佛,你聽不懂。寺院裡面有很多畜生,老鼠、蟑螂、壁虎,還有蛇,常常在做早晚課的時候牠們來。來了,乖乖的,在那裡不動,好像在那裡看,實際上牠來參加。
諦閑法師給我們說了一個公雞往生的例子。這是早年他在浙江頭陀寺裡面當方丈,小廟,廟裡養了一隻公雞。那時候是民國初年,生活也很苦,寺廟裡面沒有鐘,每天早晨公雞報曉,天一亮牠就叫,把大家都叫醒做早課。早晚課,公雞都參加,跟著大眾後面繞佛。他說,有一天早課完了之後,通常公雞也就走了,這一天公雞沒走。香燈師收拾乾淨就趕牠走,「大家都走了,你還不走?」牠就是不走,站到佛像的當中,站在那個地方,叫了三聲,就死了,就往生了。諦老那個時候是寺廟的方丈,依照出家人的規矩,把這個公雞葬在山後面,公雞往生。葬了之後沒多久,牠那個小墳的地方長了一朵蓮花。挖開來看,蓮花是公雞口裡面長出來的,這不會是假的。諦老常常用這個來勉勵念佛人,畜生都能往生,念佛往生!有這麼好的瑞相,示現給我們看,怎麼能輕視牠?
一切眾生都有靈性,不但是動物,連植物,我們現在都知道,樹木花草都有神靈附在那裡;不是樹成了神,不是的,神靈附在樹木。佛經上講得清楚,他以那個為家,他住在那裡。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肉身,我們的靈性住在這個身體上,住在肉身。有些靈性是住在樹木花草,以那個身做為他的身,所以就成了樹神、花神。愈是大樹,幾百年、幾千年的,那個感應不可思議。他也能變化,樹神能變成人的樣子,變成老公公,變成老婆婆,變成兒童,我們人不知道。像這些,全都屬於神足通。
所以每當洗足的時候,都想到這個願望。因為印度人的習慣,一天絕對不止洗一次腳,洗好幾次,出門回來就要洗,所以他的房舍裡面就保持很乾淨。出去,外面就髒了,有灰塵,回來一定先洗足。修學總綱領裡面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洗足的時候想的是神足,「具神足力」,一切法從心想生。而六通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把這個能力蓋覆住,這個能力不能現前。天天想它,這就是修行,天天想自己的智慧,想自己的德相,你就沒有其他的妄想,把其他的東西都放下。你說你能不能恢復?
阿羅漢、辟支佛、權實菩薩怎麼修行成就的,我們應該明白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與性德完全相違背。所以輪迴心,你所想的、你所做的全是輪迴業,跟性德不相應,跟煩惱相應。所以我們自己不能不冷靜,每天晚上都要做反省,都要檢點,要懺悔。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自私自利?是不是名聞利養?是不是五欲六塵?是不是十惡八邪?每天還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都沒有放下,你就想到我們功夫如何得力?我們每天誦經、拜佛、發願,敵不過我們的十惡八邪。為什麼?我們落在十惡八邪的時間多,力量強,我每天修行的力量很微弱。怎麼樣修,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善的種子,這一生不能起現行,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煩惱習氣不斷,抗拒了。什麼時候我這些善念、善行能夠排除十惡八邪,能跟它抗衡,功夫才能得力。而且功夫一定要超過十惡八邪,才真正得力,念佛才有把握往生。
修行最關鍵的,就是日常生活的人事環境,必須要克服。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不再有惡念,不再有邪思,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如法;法,在佛法講就是戒律。戒律的基本戒律就是沙彌律儀,再基本的就是十善業道,先從十善業道學起。十善業道一展開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所以十善業道是弟子規、感應篇的綱領,因為它只有十條,展開來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你不從這兒做起,你怎麼辦?功夫怎麼能得力?功夫都不能得力,我們的本能怎麼能透得出來?本能就是六通。總得要知道。
所以我們今天所行不是無礙,有礙!處處都是障礙,能不懺悔嗎?能不慚愧嗎?為什麼別人沒有障礙,我有障礙?古德教誨教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要牢牢記住。遇到障礙,不要怪別人,不要怪外面境界,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決定有業障。消除業障,內消除業障,外面障礙自然化解了。如果自己不承認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你的業障天天在增長,天天在累積,沒有化解的一天,這個太可怕了。我們自己有沒有警覺到?基本的警覺,沒有業障你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也就是說,沒有業障的人不會到六道。六道,在天上還是有業障,沒有業障的人超越六道了。在六道裡面的人,一定要肯定是迷惑顛倒,不覺!如果你真的是覺了,覺了你怎麼在六道?正覺是阿羅漢,真正覺悟,他超越六道了。
由此可知,修行人一定要記住六祖講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自己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外面的,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一不是提醒自己、警覺自己,讓自己在境界裡頭生真正慚愧心。真正知道懺悔,這就是世尊在《楞嚴》上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怎麼轉?轉迷成悟。一向我們都是迷在境界裡頭,順境善緣生貪愛,逆境惡緣生瞋恚。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什麼?生煩惱,長惡習氣。這種搞法,你哪一天才能了生死,才能離開三界?如果不把它改正過來,我們自己想想看,佛菩薩常講,在六道裡面,三途是你的故鄉;三善道是你出來旅遊,你來度假、來旅遊的,三善道。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三善道的時間很短,在三惡道的時間很長。
你不知道三惡道苦,沒有出離的心,所以你才會懈怠懶散,你振作不起來,永遠墮落下去。憐憫你的人,幫助你的人,對你幫不上忙。不是不慈悲,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能幫上忙,哪有不幫忙的道理!不幫忙,他就沒有慈悲心了。為什麼不幫忙?是因為你自己不自愛。我常常講,人必須自愛,而後別人才愛護你;自己不自愛,別人對你是一籌莫展,想幫幫不上,那是真的。真想幫你,排斥、懷疑,總是以不善的心待人,以懷疑的心對人,錯了。別人是個惡人,不是善意對我,甚至陷害我,我不懷疑,我沒有惡意,沒有瞋恚念頭,他的惡念、惡行到我這兒就轉變成善行、善意,這就是大乘教裡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對這個道理講得很多,怨懟是兩邊對立才能造成惡業;你那邊惡意,我這邊善意,善跟惡打不起來。所以,化解怨結不是從對方,是從自己本身,我這裡化解了,那邊就沒有了。那些冤家對頭,對我來講都是我的有緣人,我每天修積的功德可以迴向他,可以超度他,幫助他、提升他。他也非常樂意,原來是找麻煩的,現在來護法,怎麼不好?所以一定要懂得化解,依教奉行,無往而不利。
所以我看到這首偈,感慨很深,特別是最後這一句「所行無礙」。我相信,不管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教,甚至一切眾生,誰不想在一生當中所行無礙?所行無礙,換句話說,就是大自在,要靠德行,要靠聖賢教誨。我們有緣接觸到,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證,這才是真正接受。沒有信解行證,雖然遇到聖賢教誨,沒接受,空過了,很可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