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七五卷)  2006/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四大段無方大用分。在這一段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無邊的大用都是由普賢德,所以普賢德就是十大願王。《華嚴》跟《無量壽經》說得完全相同,《無量壽經》在序分裡面就說出極樂菩薩皆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很有道理。

  普賢之德我們要如何來學習?這十願前面六條我們學習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七,第七是「請佛住世」。十條裡面前面五條是自修,成就自己內德;六、七兩條是化他,自行化他。化他第一就是「請轉法輪」,啟請法師大德有修有證的人給我們上課,來教導我們,這比什麼都重要,世出世法裡面第一功德、第一福德;我們以釋迦牟尼佛來說是功德,以中國孔子、孟子來講是福德。同樣都是教學,為什麼不相同?功德跟福德的差別總在著相離相,儒家沒有離相。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斷惡修善都是屬於福德。佛法裡面斷惡修善都離相,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是功德。功德、福德差別就在此地。

  要修真實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你看看,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功德。如果斷惡修善,修再大的善,執著沒有放下,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四相還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還在,這是福德,果報在人天。如果把執著放下了,放下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叫功德。所以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這個道理要懂。執著放下、捨掉了,小功德,小功德不要瞧不起它,小功德就超越輪迴了。往上去,菩薩再修大功德,大功德怎麼修?大功德要把分別放下,把妄想放下,超越十法界,這是大功德。明白了,搞清楚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所以世出世間法第一等功德、福德的事情,就是請大德們來講經說法利益一方。

  現在這個時代由於科技傳媒的發達,請法師講經不一定需要大的講堂,不一定需要這個。像我們這個小攝影棚,我們請法師大德到這邊來講經,統統把他錄下來,同時在網路上傳播,在衛星電視上傳播,那個聽眾不知道有多少!不是利益一方,是利益十方。十方裡面有上方、有下方,確實九法界眾生都有機緣聞法,這個福德、功德就無比的殊勝。尤其錄下來的光碟,現在光碟流通的成本很低,真正放下的人決定不會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絕對不會有的。你就曉得,如果要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修的就是福德,為什麼?他執著沒放下。換句話說,再大的福報,到天上可以做大梵天王,可以做摩醯首羅天王,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學佛最好一開頭就學放下,這個法門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是從進佛門第一天,老師就教我看破、放下,從此以後沒有執著,在佛法裡面受用良多,我講的是受用。

  請老師講經要注意的,邪正要有能力辨別,要講的是正法才叫真實利益,如果講的不是正法,不但沒有功德,福德也沒有。為什麼?你在此地做大法會,講經說法是法會,教學上課,把一切大眾引導向邪道不是正道,這就有過失。你沒有能力辨別,請來的邪師說法,是過;如果你知道這不是正法也請他來,那是罪,那個很重,這不能不加以辨別清楚。當然最好的是有修有證,古時候有,現在在這個時代大概證果的人沒有,不但證果的人沒有,可能開悟的人都沒有。那怎麼辦?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的標準,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他有信、他有解、他有行,他沒有證,在今天這個社會算不錯了。這個人能夠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就是今天真正的善知識,那我們請他就沒錯了。

  真正一個好老師,我們請他到這邊來講經,你想想眾生的根性,一部經聽完了,他能開悟嗎?他能成就嗎?我們所見到的,聽的時候很歡喜,法喜充滿,這部經講圓滿了,法會散了,法師走了,聽經的大眾過了一、二個星期又變成老樣子。把這部經,或者是半個月、一個月的薰習,只要一、二個星期統統還給老師了。這什麼原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所以保不住。那怎麼辦?最好是希望法師長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所以就請佛住世,就更進一步了。

  請法師講經是臨時的,像過去,我從一九七七年開始,在香港每年都會來一次講一個月,一年十二個月只講一個月,一個月講圓滿就離開了,別的地方去了。早年自己沒有道場,所以到處奔波,處處結法緣。這樁事情李老師以前跟我說過,他說這個辦法不能成就眾生,要怎樣才能成就眾生?他說你看看古來的祖師大德,一生住一個地方,哪裡都不去,就在這個地方教學,這個地方的人民有福報、有緣,長時間聽老師的教誨,有開悟的、有證果的。今天的證果,能念佛往生淨土就是證果,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證果,真成就了,這一點都不假。到處去講,時間都很匆促,只結法緣而已,不能成就眾生。老師告訴我,我知道,我也想住一個地方不動,但是怎麼樣?自己沒有道場,別人的道場也不肯請我去長住,所以只能成就自己。自己一年十二個月講經沒有中斷,到處去講,自己能成就,不能幫助別人。

  於是請轉法輪的功德很大,請佛住世的功德就更大,這個要知道。真實智慧,有毅力、有決心,也有這個條件,這個條件是什麼?請法師到這邊來長住,總要給他建一個道場,道場大小沒有關係,要能讓他在這裡安居,生活能過得去,讓他在這個地方長時間的教誨。他在那裡住十年、住二十年,有一個開悟、有兩個開悟就不得了。真的,我們看過去的歷史確實有這個事情。現在也有不少法師大德講經,沒有看到開悟的,證果更不必說,什麼原因我們不能不知道。把原因找出來,把原因消除掉,這問題就解決了。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關鍵在哪裡?在放下。《華嚴經》上講得好,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成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是佛。怎麼放下法?持戒,戒律就是幫助我們放下的。

  持戒又分為兩大類,一類叫止持,一類是作持。你看我們這十願有止有作,十善業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全是屬於止,加個不,不可以做。作持是什麼?作持是一定要做。哪是作持?請轉法輪是作持,應該要做,自己沒有力量,邀幾個人一起,志同道合的,大家集合眾人的力量來請法師講經。或者在行門裡面,我們找個地方來打佛七,好好的念七天佛,兩個佛七、三個佛七,能打到七個佛七,甚至於打到十個佛七,七十天,很有利益。七十天,兩個多月,一句佛號,請一位法師來領眾。七十天止語不說話,口念佛,心裡面想佛,身拜佛,不必用精進佛七,就是一般佛七就可以,能夠實行,利益很大,這是行門。解門,這是請法師講經,這我們都是在請轉法輪裡面所說的。

  請佛住世就太殊勝了。請法師長住在我們這個地區,給他建講堂,給他建念佛堂。我們今天佛陀教育協會是個很小的道場,我們的十一樓是講堂,九樓是念佛堂,雖然不大,真正發心念佛的,我們提供場所。道場大小、住眾多寡都是屬於這個地方的福報。如果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法師大德們多,這大德裡面包括在家居士,大乘教裡面四眾是一家,不分彼此,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見和同解。無論道場大小、住眾多少,一定要修六和敬,真的佛就住世了。沒有六和敬,那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這我們一定要懂。

  為什麼今天我們六和敬做不到?你們諸位想想,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把弟子規做到、把感應篇做到、把十善業做到,你們想想六和敬能不能做到?六和敬不要學,自然就圓滿。見和同解落實在哪裡?就落實在這三樣東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大家有共同的認識,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就見和同解了。戒和同修也落實在這三樣,把這三樣東西完全消融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念念都能夠跟這三種相應,不相違背,那就戒和同修了。後面是果德,佛說法有因有果,前面這兩條是因,後面的果一定是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就法喜充滿。在一起共住,無論是長期住在道場,或者是每天你回家,有空到道場來參學,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沒有衝突、沒有矛盾、沒有猜疑,這是一個現在中國講和諧社會。我們這個道場是個社會,通常社會是六個人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我們這個道場就是和諧社會。最後是利同均,利同均是我們的物質生活完全平等,衣食住行大家是一樣的。這樣一個道場必定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這話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講的。哪個地方出現這麼個道場,這個地區都有福。

  我們同學們在此地聽經聞法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應該共同努力,關鍵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成見,一切不能和合就是這個執著。不肯隨順大眾,一切要聽我,我想怎麼做法就怎麼做法,要別人都聽我的,這個和合就做不到。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沒有自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不要講法身,就連阿羅漢,與眾生有緣應化在世間,沒有一個不是恆順眾生的,所以他得大自在。叫眾生恆順我,自在就沒有了,你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恆順眾生,煩惱習氣都沒有了,為什麼恆順眾生就會沒有?恆順眾生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能恆順。順是隨順,恆是永遠隨順,沒有自己才做得到,有了自己就做不到。我們今天的關鍵在哪裡?「我」放不下,這個我是什麼?身,我的身、我的想法這個東西放不下。所以大乘教薰習還是不夠,真正薰習到家你就曉得,我的想法全是錯的。

  佛告訴我們無我,哪來的我?我是假的不是真的。到法身菩薩以上,給你說有真我,那不是假的。大涅槃裡面有常樂我淨,那是真的,那個我是什麼?法性,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華嚴》前面給我們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是真我,那不是假我。六道裡頭沒有真我,十法界裡頭沒有真我,全是假的。

  大乘教裡面講什麼時候你見到真我?明心見性。見性的時候,自性是真我。但是你要曉得,我們自性並沒有丟掉,只是不認識。《楞嚴經》上說得好,在哪裡?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那個是真我。這是說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在舌、在身叫覺性,在意叫知性,見聞覺知。這在六根門頭起六種不同的作用,說為六個,實際上是一個,那是真性。為什麼一個說六個?我們這個身體實在講就像現在所說的機器一樣,每個器官作用不相同,眼的作用是見,耳的作用是聽。就像我們現在的機器一樣,你看我們的攝影機它見,把相錄下去了;錄音機它聽,把聲音錄下去了。能錄相、能錄音的是什麼?電,電都是一個,它要沒有電就不起作用。然後你就曉得,電流,電在攝影機裡面會錄相,在錄音機裡面會錄音,電是一樣的,在不同的機器它就起不同的作用,在燈它就起照明,在爐灶它就放熱,能煮東西,一個。

  這個東西在佛法裡面稱為真性、自性、妙性,說了很多名相,其實一樁事情,那是真正的自己,為什麼?它能現能變。不但我們這個身是它所變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一切現相都是它變的,佛在《華嚴》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不是二,心是講真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叫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就叫做識,識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它會變,變什麼?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不帶,不帶那只有現的這個境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沒有識變只有心現的稱之為一真法界,像《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唯心所現,沒有識變,它沒有識;西方極樂世界是心現的,沒有識變。由此可知,我們只要把識放下,識是假的不是真的,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是真的,你能把這個放下,你的感官世界就是一真,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此地。是因為你沒放下,把一真法界的現象看彎曲了、扭曲了。

  所以覺悟之後,原來妄是真,真妄不二。沒有悟的時候,佛跟我們講有真有妄,沒講錯,悟了之後才曉得原來妄也是真,這個不好懂。我們過去做了一個「凡聖迷悟示意圖」,你能把這個圖參透,佛這些話你全懂了,你都明白了。那片光碟要常常看,決定有好處,看多了你自然明白什麼叫凡、什麼叫聖、什麼叫轉凡成聖。

  所以現在請佛住世比從前容易。請一位老師到這個地方長住講經不是容易事情,現在我們講經有光碟,你請一部經回家去天天看、天天學,太容易了。如果有緣,你真的發心,你把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統統都度了,你就把佛法介紹給他,也不必到道場,光碟拷貝是很簡單的事情,你拷貝一套送給他,他在家裡面天天放,天天學習。

  你就曉得,在從前是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在,展開經卷,面對佛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可是經典最晚的翻譯在南宋,那個分量就很少,絕大多數是在魏晉到隋唐,大量的經典是那個時候翻的,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對現在人都有困難。現在人不學文言文,所以讀經就難了。可是現在有法師大德們講經的錄相、錄音流通非常普遍,所以我們今天講請佛住世,你請一套光碟回家就請佛住世。可是你回去之後要天天聽,佛在你家裡你要會天天接近他,接觸他。

  我們這個道場初步做到遠程教學,我們每堂課都是同步上網,所以在網路上都能看到,這就是把佛法送到你家裡去了。跟從前講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又是一個新的講法。跟過去不一樣,過去沒有這個技術,沒有這個設備,難。現在有衛星、有電視、有網路,而最新的、最進步的寬頻網路電視已經開發出來,現在還沒有推廣。在這一個多月之前,有同修把這個設備帶到我這裡來給我看,我看了很滿意。在我想法,頂多三年就可以普遍。三年之後,大眾傳播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對我們學習佛法有大幫助。

  你接收寬頻網路電視,就像我們現在電視機,電視機多大?大概就像名片那麼大,可以隨時隨處接受全世界的播放訊號。現在你在家裡看需要一個機器,需要一個大電視機擺那裡,以後不要了,在你手掌裡面。那個螢幕就像一張我們現在看好像是二吋、三吋的照片放在手掌心上,隨時隨地可以收看。所以我們會努力,這個設備推出來了,成本很低,我們會做出二十四小時不斷的播放。你學任何一部經,隨時你都能夠學習。如果成本不太高的話,我們可以同時開幾個頻道,比如《華嚴經》開一個頻道,二十四小時播放,你隨時能看得到;《無量壽經》也開個頻道,《十善業道經》也開個頻道。分量比較少一點的,二部、三部經同一個頻道,像《華嚴》大部的話就是一個頻道,供養全世界愛好佛法的同修。大家聽了有問題,可以用電子信箱、傳真機把問題傳給我們,我們每個星期有一天解答,解答也播出。

  所以今天「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比過去方便太多。科技發達,有這麼好的工具,我們要好好的去利用它,真正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沒有那麼大的道場,所以用這個方法,每個人在自己生活環境當中的修學同樣可以取得圓滿的成就。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普賢菩薩十願真正講到願只有七條,從禮敬諸佛到請佛住世,這是真實的願。七願當中前面五條是自利,六、七是利他。後面這三條是屬於迴向,也就是迴向三處,「常隨佛學」就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所以這後面三個都是屬於迴向。由此可知,大乘教對於迴向非常重視。

  迴是迴轉,迴轉之後有一個方向,也就是我們自己所學的、所修的、所行的,無論是功德還是福德,不要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錯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你看自己所學的、所修的、所行的統統迴向,不要了,迴向給誰?迴向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菩提,不為自己。是為自己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我們講的回歸自性,自性是實際,所以要懂這個。決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四聖法界,連一真法界裡面,像《華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淨土裡面四土九品往生,我們不迴向這個,迴向最終極的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的,究竟圓滿的,我們的目標在此地,不在十地,不在等覺,這個道理要懂。你有這樣的志趣,你才會甘心情願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好!

  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榜樣!出生在貴族,不出家,繼承他父親的王位,捨棄掉了。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一般人在追求,求之不得;他老人家既然得到,不要了,放棄了,去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真苦!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他修行的時候我們不談,他開悟的時候三十歲,七十九歲圓寂,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四十九年沒有後悔,沒有一絲毫覺得不如意,天天跟學生、大眾在一起講經說法,快樂無比。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我們常說,佛門裡頭人家看了很苦,苦中有樂,真樂!我們回過頭來看世間,世間這些大富大貴,樂中有苦,真苦。釋迦牟尼佛示現佛法這種生活方式,苦中有樂,有真樂,你能夠看出來,你能夠體會到,能夠享受到,那你就樂此不疲,你才能真放下。放下之後是什麼態度?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多快樂!

  試問問我們今天跟人還有沒有爭?爭名、爭利、爭權,那都錯了。所以六和敬做不到是什麼原因?就是那個爭沒放下,求沒放下,自己還有貪求,求名求利,你還有求。什麼時候真正做到無爭無求,身體在這世間一切隨緣,你說多自在!決定不要攀緣。於自己修行、於自己弘法有沒有障礙?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隨緣哪有障礙?

  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科技發達,對我們自行化他帶來太大的方便。緣不具足的時候,講經用錄音可以,不必錄相。錄音機現在太方便,無論在什麼地方,錄音機很小,裝在口袋裡。現在的帶子,好像一個帶子可以錄一個半小時,錄一個小時的這品質最好。一堂課一個小時,三個人、五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坐下來就可以講。錄下來之後再去做光碟,就可以大量流通利益眾生。

  錄相的技術也很進步,我曾經看到新聞記者來採訪我的時候,好像是鳳凰,鳳凰電視有一次來採訪我,在我住的地方。他那個小錄相機很小,就像一個小照相機一樣,非常輕便,只用兩盞燈光就可以錄相,好像那個錄了,他在電視裡面播出去,非常簡單。現在東西愈來愈精巧,愈來愈方便,隨時隨地,一點障礙都沒有。何守信訪問我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不需要用燈光,自然的光線,這個光碟諸位都可以看到。愈來愈方便,什麼障礙都沒有。縱然住在深山裡面,沒有這些設備,沒有網路,沒有攝影棚,可不可以做得到?可以做得到,一個小小的機器,我們錄下成母帶,拿給別人去製作就行了。所以《華嚴》裡面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我們今天得到科技的幫助,雖然不能像菩薩那麼大自在,我們也有點小自在。理要懂,事更要清楚。

  我們自行化他,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可以真正能夠做到不間斷。我們一天兩個小時在攝影棚裡面錄相,另外可以用兩個小時錄音,把它做成CD,一天可以保持四個小時,你說多方便!問題是事在人為,我們有沒有這個心去做。古諺語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何況這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好事情。現代的社會,無論是國內、國外,迫切需要。我們就是志同道合朋友不在一起,沒關係,每個人各人可以錄自己的,不能錄相就錄音,把母帶寄到我們這邊來,我們就可以給你做光碟,真正做到自利利他。

  第八「常隨佛學」,學佛的人不可以忘記這一句,佛才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佛,佛是我們的典型,佛是我們的模範。學佛的人如果對於佛不認識,你怎麼學法?你怎麼能學得像?首先要明確的理解什麼是「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的,音譯過來的。中國古時候文字並不多,這個字是隨著譯經造的一個新字。中國古時候有「弗」這個字,沒有人字邊,這個字中國古時候有。印度這個佛跟這個音相近,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加一個人字邊,這是佛法到中國來才創造這麼一個字,當然造的也不少,為了翻經造不少新字。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佛法沒有到中國來的時候沒有這個字,中國沒有這個字。有沒人字邊的弗,弗當作否定講。這個字是專門翻譯佛經上一個專有名詞。

  印度人稱佛跟中國人稱聖、稱神,神聖,意思很接近,只是講接近,並不完全相等,所以沒有辦法用神、用聖來翻譯。中國的神聖兩個字的意思相同,都是講通達宇宙萬物,這種人稱之為神,稱之為聖。佛這個字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要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相,要加上這兩個字。中國人沒有說真相,通達宇宙萬物。但是佛是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相,在佛經的名詞是「諸法實相」。我們中國神聖是通達諸法,而佛跟法身菩薩是通達諸法實相,實相是真相。

  真相是什麼?這真的是大學問,真相是萬法皆空。《般若經》上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明明看到現在這個相好像是真的,這相不是真的,在佛法裡面講這種現象叫相似相續,是相續,但是相續絕對不是這個相跟前面的相相續來的,不是的。相怎麼來的?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大學問,大乘經教裡面講得很透徹,絕不輸給現代的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決不在他之下。甚至今天科、哲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裡都有,都給你講清楚、講明白。

  最新科學發現的報告,其實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已經都說出來,說得比現在人講的還要圓滿、還要透徹。這麼好的東西,可惜就是什麼?沒有人能夠講得透徹,沒有人常常講,所以使世間人產生很大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認為佛教是宗教,這都是搞錯了。佛教真的不是宗教,佛教是學術,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沒有建立宗教,他也不是教主,我們稱他為老師,現在後人尊稱他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就是這種教育,佛陀的教育,他是第一個開始的,我們稱他為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號,佛就像我們中國講聖人,一個真正通達宇宙真相的人,是這麼個意思。

  而釋迦牟尼,實在講這個稱號就是他老人家一生治學教人的宗旨,名號表現出來了。佛教的是什麼?佛教的是釋迦。釋迦是梵語,什麼意思?仁慈。仁者愛人,慈者予樂。所以佛家過去祖師大德常講,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是什麼,真的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教。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以說這八個字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的教學。他怎麼修行的?牟尼是他個人修行的成就。牟尼是印度話,意思是清淨寂滅;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做牟尼。所以他的教學宗旨就在名號上,我們念這個名號就是念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念這個東西。

  上面再加一個「南無」,南無是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我一心一意要學習,這個學習是兩方面,我自己要學習的,就是要真正學到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這叫根本智;幫助別人叫後得智,叫權智。幫助別人就是釋迦,仁愛慈悲,用這個幫助別人,所以佛教在世間是慈悲為本。那個方便,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念這段文字,「無方大用」就是方便。這一段文總共有二0三首偈,講作用。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幫助眾生得樂,這是佛住世一生給我們示現的,所以佛弟子要向佛看齊。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在理論上講,肯定可以做到。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換句話說,你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有沒有?現在雖然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認識清楚了,它不礙事;你不認識它了,它障礙你。認識它怎麼樣?真妄不二。

  就好像我們戴有色的眼鏡,在太陽底下我們戴個太陽眼鏡,我們戴是綠色的鏡片,看到外面境界有一層綠色;戴上灰色的鏡片,看到外面統統是灰色。我們知道自己戴上的是眼鏡,綠色也好,灰色也好,有沒有妨害我眼睛?沒有。有沒有妨害外面境界?也沒有。你知道它就不礙事,你要不知道它,怎麼外面東西都變灰、都變綠?那是你不知道,你就產生妨礙,你心裡就不安了。是不是我的眼睛也變綠?眼睛也變灰?佛給我們講,所以我們做的「凡聖迷悟示意圖」,就把這三個東西用三種顏色來表,三原色,紅的、黃的、藍的,把黃色的代表妄想,藍色的代表分別,紅色的代表執著。如果這三副眼鏡一起戴上,你看到那個外面境界就很難看,就嚴重的染污。有位居士(哪個我忘掉了),他看了我這個東西,他想去配三副眼鏡給我做道具,我說很好,你去找,很有意思。

  所以你要曉得它並沒有妨礙自性,就是你的真心上絲毫沒有染著。外面山河大地有沒有染著?沒有,統統都沒有。只要你認識清楚,你就不礙事。所以徹悟之人,古德說一句好,悟了之後才曉得妄是真,不礙事,哪一樣不真?樣樣都是真的。沒有悟的時候,樣樣都是虛妄的。為什麼?你著了相,就好像你戴上這三副眼鏡,你認為外面的境界相就是這個樣子。你不知道它本來清淨不染,是你自己誤會,外面有沒有染?沒有染。自己有沒有被染污?也沒有染,內外都沒有。問題就在你的眼睛上面這幾個鏡片上,只是你不知道自己戴了鏡片。這個說法妙極了!真的懂得之後,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之後,慢慢這個東西變沒有,消除了,為什麼?妄想執著分別就是你有執著、有分別才起來的。

  如果分別執著你都放下了,統統沒有了,沒有之後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真相是什麼?知道真相整個宇宙是一體,都是心性變現的,唯心所現。心性在哪裡?心性所現的一切相全是心性。古大德用金跟器來做比喻,把金比作心性,能現,器是所現,器就是金,金就是器,然後才曉得能現跟所現是一不是二。能現的是性,所現的是相,在佛學的名詞:法性、法相。我們這個身,身從相上講是法身,從性上講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我們自己的身跟宇宙之間一切的現象是一體,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宇宙確實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門。

  入不二法門就是見性成佛,佛法教學你就畢業了,這才完全通達明瞭,所以這個時候稱你為佛。迷惑的時候一切都不明瞭,叫你做凡夫。三大類的煩惱你去掉第一類執著,稱你為羅漢;再去分別,稱你作菩薩;最後妄想你也放下了,稱你為佛。到統統放下了,生佛的念頭都沒有,哪裡還有稱呼?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這個意思。

  見到真相之後,沒有言語,不會起心動念,那個時候就叫一真法界,那個時候就叫圓滿大覺。十法界依正莊嚴,過去現在未來都像幻影一樣顯現在面前,有緣的眾生有感,感就是有求,自然就有應。應身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自然就應,絕對沒有動一個念頭。這是我們要曉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究竟是什麼性質?諸佛菩薩從哪來的?唯心所現,還是唯識所變,絕對不超過這個原則。連華藏、連極樂,你看古大德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在《華嚴》也是一樣,「唯心華藏,自性遮那」,毘盧遮那佛,這才真正明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最高的境界,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自然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完全相同,仁慈清淨。

  事實真相通達叫看破,幫助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叫放下。放下不是放別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說事上都放下了,不做了。事上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就不要四十九年天天教學,我們看到教學也很辛苦,他可以不要做了,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教你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叫你把幫助眾生、教化眾生的事放下,那你就搞錯。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生煩惱。就像《壇經》裡面惠能大師所說的只生智慧不生煩惱,那什麼境界?放下。他說這兩句,五祖聽懂,別人聽不懂,別人聽了覺得奇怪,甚至於說他很傲慢,真的。所以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行誼,我們是凡夫,我們知道一點是在大乘經裡面得到佛菩薩的境界,當前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做放下。

  放下從哪裡做起?首先就是人事環境裡面著手。人與人的相處,放下自己的成見,能夠隨順別人,先學這一點。這好難!佛做起來為什麼不難?絲毫沒有困難,從來沒有聽說佛講有困難過。你看看,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佛統統隨順。只要沒有分別執著你就沒有煩惱,你跟環境接觸、跟人事接觸全是智慧,智慧就把複雜的問題處理得四平八穩。我們常常說這種現象,這是智慧用在日常生活上,用在你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用得那麼好、那麼恰當,而不知道他是自然的,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然?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沒有把分別執著放下,所以不知道是自然的。

  我們天天要學,怎麼學都學不像,怎麼學,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生煩惱,根本的原因不知道。煩惱太重,習氣太深,怎麼辦?我勸大家從《弟子規》下手。凡是我做不到的就曉得那是我的煩惱習氣,不是我做不到,而是什麼?而是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弟子規》是你本來的,《感應篇》是你本來的,《十善業道經》,許多戒律都是你本來就是那個樣子。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本來就是那樣子,現在是迷失了自性,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扭曲了,跟你本來的樣子不一樣了,那就叫煩惱習氣。你就曉得本來的是什麼?性德,自性本來這樣,性德。弟子規是性德,誰的性德?我自己的性德。我今天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我自己,就是讓我自己從煩惱習氣裡回歸到我的性德,我要把我的本來面目找回來,就是這個意思。不是別人定的,不是別人想出來的。

  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沒有思想,思想是煩惱。釋迦牟尼佛心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心是什麼?心像鏡子一樣,所以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用這個來做比喻,鏡子照外面形相照得清清楚楚。我們早晨起來洗臉照鏡子,晚上睡覺洗臉也照鏡子,你們想到鏡子,心要跟鏡子一樣,鏡子照的時候它有沒有分別?它有沒有執著?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統統沒有;照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漏掉,所以古人常常教導我們「用心如鏡」就對了。用心如鏡是佛,是法身大士,是我們本來,我本來的心就是鏡子。現在的心就像照相機裡面底片一樣,照一個印一下,照一個印一下,染污到極處,所以六根對六塵境界什麼都不知道,迷惑顛倒,這心被染污了。染污無量無邊,佛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執著,第二大類是分別,第三大類是起心動念,三大類的染污。

  心性就在當下,諸法實相也在當下,就是搞不清楚,就是不能明瞭,天天在那裡猜,天天在那裡疑,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三途地獄,這些境界,夢境,《證道歌》上講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諸位要曉得,學佛就是回歸自性,佛是誰?佛是自己不是別人,自己本來是佛。我迷了,釋迦沒有迷,阿彌陀佛沒有迷,毘盧遮那沒有迷,那我照他那個樣子就能把我自己的佛找出來,可不能找別人,因為別人跟我一樣迷,迷不能破迷,覺才能破迷。難得現在我們知道有幾個覺悟的人,釋迦覺悟了,彌陀覺悟了,毘盧遮那覺悟了,好!我們以他做榜樣,認真向他學習就是向自己自性學習。他所顯示的一切,教我們的一切,全是我們自性。我是眾生,他是佛,眾生跟佛不二,所以你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是我自性現的釋迦。

  今天這個世界是唯心世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那個地球是唯心所現,是好是壞、是福是禍都在一念之間。一念善,這個世界美好到極處;一念不善,這世界就變成餓鬼、地獄,假的不是真的。怎麼樣改造這個社會?怎樣化解問題?都在自己內心,不在外面,這是佛學。希望同修要向這裡面細心去體會,那你得的受用無窮,你會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條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