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三六卷)  2006/9/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3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下面有兩首半偈頌,「明十行位」,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

  這是第一首。每一句都是承上而來,前面在十住位最後一行,「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也就是圓滿十住末後的四住。可見得「信樂心清淨」這一句非常重要,這是正心住菩薩所修的。由於正心,清淨心現前,才能夠圓滿十住,所以得最殊勝的清淨心。能得『最勝心』,是自自然然他就落實『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用中國的意思來翻,一般古人翻作「到彼岸」。這個「彼岸」怎麼說?六道這邊,這是生死輪迴,這是此岸;彼岸是如來不生不滅一真法界,那是彼岸,波羅蜜是這個意思。我們從另外一個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懂,可以把它翻作究竟圓滿,確實它有這個意思在,究竟圓滿。

  這一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波羅蜜是十行總名」。這個裡面十行就是修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跟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六波羅蜜是一個意思。前面的五種是屬於事,後面一種是屬於理,理事不二,理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就不能圓滿。由此可知,最重要的還是般若波羅蜜,這是智慧。佛法所學的,不是學別的,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你開智慧。智慧能不能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只是現前你有障礙,你能把障礙放下,你的智慧就現前。

  如同我們前面讀過,清涼大師引經據典,告訴我們,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我們曉得佛是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的,既然是不生不滅,哪有成跟不成?有成、不成,那不就有生滅了嗎?這個道理不太容易體會,我們舉個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你就明白了。白天,太陽,太陽有沒有生滅?我們知道沒有。為什麼說每天太陽出來了、太陽下山了,日落西山?有出、有沒不就是有生有滅嗎?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大家都懂了,地球是圓的,自轉產生的現象。地球自轉一周二十四小時,地面對著太陽是一半,另外一半是背著太陽。太陽確實沒動,確實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地球在轉動。這個例子說明太陽沒有出山、落山,沒有。

  還有個更近的比喻,下雨了,一片烏雲把太陽遮蓋住。雨後天晴,雲散掉,太陽出來了,我們不是也這麼說嗎?太陽出來了。太陽怎麼出來?雲散掉了。你們想想看,雲散了,太陽就出來;雲遮住,太陽就不見了。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像太陽,現在我們是怎麼回事情?確實就像太陽被雲彩遮蓋,不見了;不是真的不見了,問題就是有雲彩,雲彩很厚,而且有三重,就是三層。佛給我們講,《華嚴經》上講,妄想是一層,分別是第二層,執著是第三層,三層雲彩遮蓋住,最嚴重的就是執著。所以你本來是佛,說老實話現在還是佛,你根本就沒有變,就是因為這個東西蓋住,妄想分別執著蓋住了,產生變化,把你的佛相扭曲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原本是百分之百,現在是百分之九十九障礙住,現在透出來的百分之一而已,而且這百分之一還有扭曲,還不是正常的。

  這世間人雖然百分之一,也有正常的,哪些是正常的?學佛的人,真正能夠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能信能解,依教奉行的人。你看每部經後面有四個字,最後收尾的,「信受奉行」。你能信,受是理解,接受過來,奉行是落實,做到了。那個是什麼?那個雖然是百分之一,智慧德相百分之一,沒有錯誤,有一點像。如果你要是與佛陀教誨相違背,那你就全都錯了。這就是佛菩薩在經典裡面常常嘆息的,說六道眾生是可憐憫者,只剩下百分之一的作用,還完全顛倒。這些名詞都是佛在經上常講。

  這個地方的十行總名,我們要是相信、理解了,依照這個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那就是你雖然是被重重烏雲覆蓋的太陽,還能起相應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起了作用,難得,不容易,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思想、見解、言行與佛相應,對佛的教誨沒有懷疑、沒有憂慮,完全能肯定,依教奉行。《華嚴經》上,連十信來說,五十一位菩薩。前面十信位不算,後面四十一位都是法身菩薩,妄想沒有了,明心見性,法身大士。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上等覺,六個階段。他修行的,修什麼?統統都是十波羅蜜,都是修這個。

  前面也跟諸位略略的介紹過,十個波羅蜜,前面六個大家都很熟悉,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持戒,第三個忍辱,第四個精進,第五個禪定,第六個般若,這是通常大乘經裡面都是講這六個。《華嚴經》講得詳細,從般若波羅蜜再開出來,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開出來的是後得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它起作用:第一個方便,第二個願,第三個力,第四個智,這個智是權智,後得智。般若是根本智,從這裡開出去四條,合起來十波羅蜜。

  按照順序來搭配,這十行,初行修布施,二行修持戒,三行修忍辱,四行修精進,五行修禪定,六行修般若,七行修方便,八行修願,九行修力,十行修智。十行如是,前面十住,後面十迴向、十地,乃至等覺,皆如是,都是修的這個。我們用學校的讀書來做比喻,好像我們念書,念初中有國文,高中還有國文,大學還有國文,研究所還有國文;科目名稱一樣,裡面內容的深淺可不相同,就是這個道理。十行菩薩所修的十波羅蜜,名目跟十住相同,但是比十住高太多;十住跟十信也相同,那比十信又高多了。諸位明白這個道理,菩薩是修這個法門成佛的,你說這個多重要!我們不修,行嗎?我們念佛求往生,不修這個能往生嗎?

  這個十波羅蜜,說實在話,要是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放下;你要不放下,不能往生。布施,放下什麼?放下慳貪。慳是什麼?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自己沒有的,貪求,貪而無厭,總想自己擁有,有了之後,捨不得放下。布施就是度慳貪的,這是大病,生死輪迴頭一個根。你以為一切擁有是好事?那不是好事,一切擁有是擁有六道輪迴,你出不去。如果貪心重的話,你這個一切擁有是擁有三惡道,死了以後到三惡道去。為什麼?貪戀之心,貪心是餓鬼,你願意去做鬼嗎?所以這個要曉得,統統是放下。

  持戒是放下惡業,不再造惡。忍辱是放下瞋恨,瞋恨是地獄業因。你就曉得布施是放下餓鬼,忍辱是放下地獄,精進是放下懶惰。懈怠、懶惰,這個人一切都完了,決定不能成就。不但在佛法裡不能成就,世法事業也不能成就。哪一個世間事業有成就的,他不是在那裡精進?你看到有一個懶惰的人,能成就事業嗎?禪定是放下散亂;般若是放下愚痴,愚痴是畜生,有智慧的人不會墮畜生道。你們想想看,十波羅蜜用一個字來說,它總的綱領、總的義趣,「放下」。

  那麼你現在不能放下,什麼原因?你沒有智慧,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沒有看破。看破,你就會放下,歡歡喜喜放下。原來放下就往上升,不放下,這個東西是累贅,就把你往下墜落。你要不要放下?佛陀勸人放下,放下肯定有殊勝的果報。佛講得清楚,殊勝的果報現前,你要不要享受?不能!為什麼?一享受,貪瞋痴又起來。所以,布施另外一個名詞叫「捨得」。實在講,捨得就跟放下的意思完全相同,同在哪裡?就是貫通十波羅蜜,十波羅蜜都是捨得。你看捨財,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捨就有得,這是因果定律,是事實真相。

  你要懂得,佛講捨得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你懂不懂?更深的意思是什麼?你捨不是得了嗎?要把那個得捨掉,不能享受,這就對了。捨得是兩重意思,第一重,捨一定有得;第二重,那個得也要捨,把得的捨掉。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本來沒有,那時候你才叫真正得大自在。如果你得的那些福報,你得財、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要是不肯捨的話,還是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可能(因為你要是善的話,善業)你這些果報都在人天,是人天福報,你要不捨的話。

  人天福報捨掉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六道,看你功夫的淺深,也就是你捨的多少,有證阿羅漢果的,有證辟支佛果的,有證菩薩果的,有超越十法界成佛的,不一樣。所以,完全看你看破的層次,你究竟看破多少?看破幾分?這是什麼?在你行為上講,你放下多少!你看得愈徹底,看的層次愈高,你放得愈徹底。身心世界沒有留戀的,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佛法。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所以世尊在《金剛經》上講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又說佛法好比渡河的船,是工具,幫助你到達彼岸,如果這條船你捨不得放下,你永遠達不到彼岸。這個道理你要懂!工具就是工具,我在沒有到彼岸,我需要用它,雖用它,不執著它,執著不得。

  學佛的人決定要相信感應,要相信三寶加持。我們學佛,當然在學習過程當中,有些必要的資料不能缺少,這就要懂得感應。你真心想學習,你想要的這些經典、資料自然就來了,很不可思議。這是我自己學佛五十五年的經驗,特別是在初學的時候,還沒有出家,跟李老師學經。我那時候自己蒐集一些《法華經》的資料,好像也蒐集了十幾種註解、參考書,帶到台中去想學《法華經》。為什麼?過去沒出家的時候,跟李老師學了十三部都是小部經,大部頭的經一部都沒學過,總是感覺到不足,所以就選了這部《法華經》。

  到台中之後,向老師報告,老師說:我現在正在講《大佛頂首楞嚴經》,這部經的分量跟《法華經》差不多。他說你如果學《楞嚴》,這就非常方便,我每個星期在講,你就隨著學習;要學《法華經》,我另外要找時間跟你講,經太大了,實在抽不出時間。我想想也歡喜,反正我要學一部大經。他一說,我就改了,改了,這學習參考資料沒有了。在台灣只能找到三種,一種,大概流通得最廣的,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記》。這個在台灣比較好找,白聖法師他們都是學《楞嚴》的,都是跟圓瑛法師學的,所以這個本子很容易找。第二種,孫仲霞居士的《楞嚴經直解》,好像是台南慶芳書局出版的,這個能找到。當時在台灣出版的,能找到的只有這兩種。其他的,我所聽說歷代對於《楞嚴經》的註疏,有名的註解很多!在《續藏經》裡面,《卍字續藏》,我們看到有五十多種。我在裡面選了二十幾種,寫信給香港智開法師,請智開法師留意,遇到我想要的,給我蒐集,寄到台灣,提供給我參考。沒想到,不到兩年的時間,李老師講這部經講三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的樣子,居然我想的這些本子統統都到手了。

  李老師講這部經,有時候想到古人有哪些版本,可惜沒有辦法找到。他一提,我說老師,我這兒有。另外想了幾本,我統統都有。他說:奇怪!你手上怎麼會有這麼多?實際上,他只講了六、七種,我那時蒐集二十多種,相當豐富。感應不可思議!真的是章嘉大師早年教導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跟我講,求,一定如理如法,不合理、不如法的,你求不到。如理如法你求,還沒有感應,那你自己要好好的檢討反省,你有業障!業障消除了,感應就現前。我們學了這些東西,幹什麼的?學了,幫助別人開悟,不是我自己獨自享受;自己先要悟入,我才能幫助別人悟入,道理在此地。

  這樁事情,我很感激智開法師,去年他到我們道場來過一次,很歡喜。他跟我同年。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幫助我很大的忙,我所需要的參考資料都是他在這兒蒐集給我的。而且對我非常優待,知道我沒有錢,剛出家沒人供養,所以統統可以記帳。我有錢的時候,馬上就寄給他;沒有錢的時候,欠帳,對我就非常方便。如果每一套書用現金買,那對我就造成困難。所以要捨。

  我手頭上這些書,《楞嚴經》三年學完之後,我講了好幾遍,複講;不複講,學了就忘掉了。我記得我《楞嚴經》有三遍是講圓滿的,還有四、五遍沒有講圓滿。像一九七七年到香港,沒有講圓滿,好像只講到第三卷還是第四卷,《楞嚴經》有十卷。那時候在這邊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有翻譯,所以每天講一個小時;後兩個月,聽眾,這同學們不要翻譯了,「法師,你的話我們可以聽懂」。所以後面兩個月沒有翻譯,每天兩小時,四個月的時間,好像講了三分之一。

  這個我們都有信心,有信心你才敢捨,我捨了之後,想要的東西一定會來,這就是感應。你要是不肯捨,不肯布施,得來的東西,縱然是你很用心去研究,因為你的心量很窄小,你的福報有限,你有「求不得苦」,八苦裡面的「求不得」。所以八苦裡面那個求,那不是感應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命裡沒有,求不得。感應就不一樣,佛菩薩加持的,這個要懂。

  所以財要捨,法也要捨,不要怕沒有,你怕沒有,永遠不開悟,這個障礙太嚴重,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真的捨掉,你就成菩薩。經論裡面講得這麼清楚,執著捨掉,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智慧、神通、道力超過六道,六道裡面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跟阿羅漢比都差一截,比不上。再要能把分別放下,你是菩薩,比阿羅漢、比辟支佛都高。你為什麼不向上提升?為什麼甘願墮落?諸位要曉得,甘願墮落就是吝嗇,就是放不下,很苦。總而言之,還是沒有智慧,沒有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求知、求學,我們學佛,學佛要求學,你不肯學,不行,上上根人還是要求學。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上上根人,還要到黃梅五祖那裡去求學,又何況中下根性,你不求學怎麼行?求學能不能有成就,有多大的成就,我們常常講,關鍵在你是不是真正好學,關鍵在這裡。你對於學這一門很喜歡,很愛好,真肯幹。孔老夫子他學生很多,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可是孔老夫子常常講,真正好學的只有一個人,顏回。

  顏回好學,好學的標準是什麼?第一個是能夠領悟,老師所講的他真懂;第二個,他能夠行,他能落實。別的人聽懂了,未必能做到;顏回聽懂了,都能做到,落實到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正叫好學。其他的人不行,其他的人也能做,沒有顏回做得那麼徹底。徹底是什麼?不貳過。顏回接受夫子教誨,天天反省,這就是天天真正在做功課。反省,把自己的缺點都能夠改正過來,這個太難得。過失只有一次,絕對不會有第二次,同樣的過失沒有第二次,所以夫子讚歎。這是個好學的標準,儒家好學的標準。

  佛法裡面好學的標準,《華嚴經》上講的善財童子,我們這部經末後五十三參。我們還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法藏比丘,那是個好學的榜樣。他的老師,世自在王如來,你看他在老師教學的課堂上,老師對他讚歎,所有學生裡面他確實是第一。就是清涼在此地教給我們,真信、真解、真行,後面就真證。法藏比丘那個時候的修學,老師對他的讚歎,所有學生沒有能超過他的。就像顏回在孔子的會下一樣,孔子也是讚歎,那麼多的學生,沒有一個能趕得上顏回,有悟性,又勤奮。悟性實在講不容易,這與過去生中有關係。有悟性,沒有勤奮,不能成就,成就很有限;沒有悟性,有勤奮,還是有成就。真正肯用功,勤修,沒有不成就的。

  所以要知道,布施度慳貪,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貪心沒有了,慳吝的心沒有了,這就圓滿了。還有一點貪的念頭,還有一點捨不得的念頭,沒有圓滿。所以圓滿不是布施很多,不是每一個眾生布施到,不是講這個,如果那樣講法,那永遠不能圓滿。就是說它對治你的煩惱習氣,它專門對治慳貪,慳貪斷掉,布施波羅蜜圓滿。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經文。

  雖然經教是將十波羅蜜分配在十位菩薩,每個位專修一種,但是實際上我們要曉得,佛法裡面常講賓主、講正助。初行位的菩薩,正修的是布施波羅蜜,助修的是其他九波羅蜜,十度齊修;有一個做主修的,其餘的九個助修的都是幫助圓滿成就布施波羅蜜,是這麼一個意思。二行菩薩主修的是持戒波羅蜜,同樣道理,其餘的九個波羅蜜都要來成就持戒波羅蜜。往後可以以此類推,一修一切修,不是專門修一個,其他都不要。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才是《華嚴》裡面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十個菩薩配十個波羅蜜,就是次第、行布;圓融,同時都修,絕對不是只修一門,其他的不修,那就錯了。修成之後,無論自己在生活當中,或者在教化眾生,無一不是行布圓融,是一不是二。《華嚴》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法門裡面講,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就是一法門,這就是講的看破。你完全明白了,然後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就是這麼個道理。十波羅蜜就不要細說,往後還很多,我們可以在後面來給諸位介紹。

  【若常修習波羅蜜。】

  『常』是不斷,諸位要記住,十波羅蜜沒有間斷的。『修習』這兩個字要注意,「修」是什麼?用這十個科目修正自己的過失;「習」,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練習。修是修正,布施修正我們慳貪的壞習氣,持戒修正我們惡業的習氣,忍辱修正我們瞋恚的習氣,修正。修正之後要表現在生活上,在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真的沒有慳貪,真的不造惡業,真的沒有瞋恚了,叫修習。永遠沒有間斷,這是常。這樣修行:

  【則能具足摩訶衍。】

  『摩訶衍』是什麼?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摩訶衍是異二乘行」。二乘是小乘,就是聲聞跟緣覺,「異」是跟他們不一樣,跟小乘不一樣,就是大乘。所以「摩訶衍」就是大乘。

  小乘法,通常我們講三法印,也就是小乘的性質。它的經教很多,總不出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叫三法印。第一個是講「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講「諸法無我」,第三個是講「涅槃寂靜」。所以他們知道「諸行無常」,整個宇宙的活動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剎那不住,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去年的我絕對不是今年的我。那我還在!這個在是什麼?相似相續,相續相似,絕對不是一個;一年一年不一樣,再往下觀察,一月一月不一樣。孔子在河邊看到河水,水在流,「逝者如斯夫」,這句話意思很深,逝就是逝去,就像流水一樣,剎那不住。從流水就講到人生,就講到宇宙,人生、宇宙剎那不住就像流水一樣,沒有兩樣。二乘人有這個智慧,他懂得。再微細觀察,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這個我們大乘教講得很多,前面說了很多,說到最後是前念跟後念不一樣,那太微細了。我們只是講,可以這麼說法,前一分鐘跟後一分鐘的我不是一個我。

  宇宙之間,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決定不是真的,我們在從前,還是在《華嚴經》上說的,說了很多,說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舉《仁王經》的例子,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照這個算法,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是兩個十萬八千次,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十萬八千次生滅!《仁王經》上說的,是世尊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還要快,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知道現前這個相是真的?所以小乘教裡面講相似相續,相續相似,不是真的。

  第二個原則,「諸法無我」,也是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我是什麼?我是主宰,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沒有,絕對沒有,無我!大乘《般若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的千真萬確。不管你覺不覺悟,不管你明不明白,事實就是這樣。明瞭的人稱為菩薩,不明白的人稱為凡夫,凡聖沒有什麼差別,就在覺迷;覺了就是聖人,迷了就叫凡夫。所以知道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幻相,佛家稱為妙有,妙有非有。只有一個東西永恆不變,你的自性,永恆不變,可是你不知道你有自性,難得佛給我們說出來。永恆不變就叫做佛,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的是佛,一點都不假。

  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講經常用比喻說,你現在戴上三副眼鏡。我們用三原色來代表,用黃色代表妄想,你有妄想,用藍色代表分別,用紅色代表執著。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三副眼鏡戴在眼睛上,看外面境界就永遠看不到真相。可是你這個眼鏡有沒有真的障礙外面的境界相?沒有。有沒有真的染著你的眼睛?也沒有。那你不是佛,誰是佛?本來是佛。你絲毫都沒有染著,可是你現在眼睛上有這麼個東西,只要把這個東西拿掉,你是佛!現在就是問你,你願不願意把這個放下?經上講得很清楚,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在我們這部經裡面講,七信位的菩薩;放下分別,你就是九信位的菩薩,《華嚴》九信;放下妄想,十信就圓滿,超越十法界,你就是法身大士。你是真的佛,不是假佛,就證得圓教初住以上,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你在現前的世間,由於你障礙沒有了,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統統現前。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念過佛經,可是你念他聽,你念的人不懂,他聽懂了,他可以給你詳細講解。你如果根要是利,要是會聽,準能開悟。你看在中國佛教史上,實在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一生,學生當中有四十三個開悟的,明心見性的,歷代祖師大德都沒有這麼多。一生教學,學生當中開悟的,三、五個人有,一個人比較多一點;一生當中,學生當中一個都沒開悟的,太多了!惠能大師居然學生裡頭有四十三個開悟的,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

  所以,開悟要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徹底放下。不能悟入的,沒有別的,放不下!這以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你可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你要怪別人,你的罪就更重。佛菩薩、善知識、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希望你快快成佛,你要是責怪他們教得不好,大錯特錯。他教的沒錯,只是你沒聽懂,為什麼聽不懂?心不在焉,你怎麼會聽懂?我常常講,我講十六個字,最粗俗、最淺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你有沒有聽懂?你肯不肯放下?真正肯放下,你就能入大乘之門。小乘人也很聰明,不能不佩服,他看到事實真相,所以他放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他放下;放下之後,他就證「涅槃寂靜」。

  我們這部經裡面前面講的自樂,這是二乘。此地佛菩薩教我們不求五欲、不求王位。王位我講得很清楚,就是一切團體裡面的領導地位,每個人都想爭,都想帶頭,我們這個協會,都想做個會長;不求。不求富饒,這是現代社會的通病,舉世之人沒有一個不貪財的,想盡方法都求發財,這個心是貪心,這個心是鬼道的業因。自樂,剛才講是二乘,二乘偏在一邊,自度,不肯幫助別人。後面是大名稱,大名稱用現在的話說,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名望。經上教我們這統統不能求,你要求,全都錯了,為什麼?這是輪迴業,你念念不捨就念念沒有離開輪迴。二乘是不錯,自樂,不究竟。你能出得了六道,你出不了十法界,二乘錯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學大乘,摩訶衍。

  大乘自利利他,開頭學的時候是自利利他,學到一定的程度是利他自利。像我們開始學經的時候,先很認真努力求學,自利,把這部經學會了;學會之後,到處講給別人聽,這是利他。利他怎麼樣?自己每講一遍都有新的悟處,那是自利。遍遍不一樣!才知道這個經教字字句句義理無盡,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同樣是一部經,愈講愈有味道。我也有些經典講過很多遍的,過去也有留著錄音帶的,諸位要聽聽看,遍遍不一樣。為什麼?境界提升了,愈提升,愈放下;愈放下,愈提升。

  我這一次講這部《華嚴經》,跟三十多年前講的《華嚴經》完全不相同,什麼原因?三十年前,我境界很低,大家聽了都很高興,那就是他們境界比我更低。諸位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為什麼不重視以前所講的東西。有很多人收集這些錄音帶保存著,我什麼都不要。我今天講的,我覺得比昨天好;這個星期講的,覺得比過去一個星期好;比它好,那個就不要了,還保留它幹什麼?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也有人保留到,保留,好!你們樂意保留,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保留做什麼?接引初機。所以這部經愈講愈有味道,其味無窮,常生歡喜心,你才學不厭、講不倦,道理在此地。對於諸法實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

  大乘,小乘人住涅槃寂靜,大乘菩薩怎麼樣?不住生死。不住生死不就住涅槃嗎?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涅槃、生死二邊都不住。所以大乘菩薩叫「無住涅槃」,「無住」是二邊都不住。後面還有一句,「不捨眾生」,為什麼不住涅槃?不捨眾生。要幫助眾生,要成就眾生,幫助他覺悟。釋迦牟尼佛一生所作所為就是幫助眾生覺悟。

  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大分,上、中、下三根,再細分,上根裡頭有上中下,中根裡頭有上中下,下根裡頭也有上中下,就有九種。九種再分,每一種裡頭又有九種,眾生根性差別無量無邊,所以佛開無量無邊法門,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根性很差的,幫助他轉惡為善、轉禍為福,對下根人。他的志願不大,也就是他覺得人間、天上滿好,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念頭。那麼你就要幫助他,希望他在六道輪迴裡不墮三惡道,所以教學的目標就訂在轉惡為善、轉禍為福。中等以上的根性,要幫助他轉迷為悟;上等根性的人,要幫助他轉凡成聖。

  你就曉得,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自己沒有意思,確實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佛菩薩來了。佛菩薩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佛菩薩說什麼法也與自己不相干,完全看眾生,真的是應機施教,這叫善巧方便。巧是巧妙,方是方法,最巧妙的方法,便是跟他的根性完全能相應,就是最適合他程度的教學方法。善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目標。方便波羅蜜。

  接引眾生,成就眾生,世法、出世法統統照顧到。不像小乘,小乘完全出世,他不入世的。大乘菩薩入世,入世跟這些眾生和光同塵,生活在一起,有沒有煩惱?有沒有造業?有沒有生死輪迴?沒有,不住生死。為什麼沒有?雖然教化一切眾生,佛菩薩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住涅槃,住大涅槃。可是他又現身,現身跟大家在一起,他同時好像又住生死,二邊不離,這個高明。

  應化到這個世間來,也有身,也表演的生老病死苦,表演這個幹什麼?叫你們看了覺悟,實際上講,實際上沒有生老病死苦。不僅僅是他沒有,每個人都沒有,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菩薩知道。世法跟佛法是一不是二,差別在哪裡?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沒有絲毫差別。你要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小乘上就講得很圓滿,「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真的,一點都不錯。

  小乘還是沒有放下,放是放的很多,最後那個無明沒放下,貪著涅槃之樂,涅槃寂靜的樂。所以釋迦牟尼佛楞嚴會上呵斥他們,焦芽敗種,得少為足,無非是勸他們回小向大,為什麼?習氣沒斷,執著是放下了,執著的習氣沒斷,分別還有。到阿羅漢才斷分別,斷執著的習氣;到緣覺,再升一層,升一級了,執著的習氣斷了,分別沒斷,緣覺;到菩薩,分別斷了,分別的習氣還有。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確實都詳細的介紹過。

  所以這第一首偈,第二句,清涼大師說「初二行收」,初二行收就是初行、二行,初行是歡喜行,二行是饒益行。下面「如法供養」,是無違逆行,無屈撓行,這是「順理行」,具足大乘。具足大乘,那就是修十波羅蜜。不是像小乘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由此可知,大乘人是常修習十波羅蜜。可是你要知道十波羅蜜的基礎是什麼?是戒定慧三學。十波羅蜜都是慧,圓滿的智慧。慧從哪來的?慧從定來的;定從哪裡來的?定從戒來的。那你就知道,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真正善知識太少了,什麼原因?都是把戒定疏忽了。所以這一代,充其量有佛學,有研究經教的,有講經說法的,有寫文章著書的,中國、外國不少人。從前李老師所說,佛學學者,不是學佛,佛學的學者很多,他不是佛教。佛教人學佛,絕對不是把佛學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不是的。佛陀教我們真幹,從哪裡幹起?從持戒下手。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特別告訴學生,有問題趕快問,他要走了。學生當中,阿難尊者代大家問,最重要的,佛是我們老師,老師走了之後,我們以誰為老師?這個問題重要,佛答的時候,不是人。佛答覆的是,佛滅度之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以戒為師」,規規矩矩做人,決定不能違背做人的原則。淨業三福是基本的指導原則,要把它當作戒來看。第一句教給我們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那是不是戒?四句是有次第的、有順序的,可不能顛倒。佛教我們從哪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做起。所以佛教到中國,立刻被中國人所歡迎,為什麼?中國在佛沒有來之前,諸位要曉得,佛教到中國來才兩千年,中國歷史有五千年。過去三千年,我們的老祖宗都教我們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中國有根。

  佛法的根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所以你要曉得,佛陀當年在世,以及滅度之後,佛法,這些弟子們傳法,四面八方到處都有人去傳。為什麼三、五百年之後,很多地方就沒有了,原因在哪裡?我們一般講水土不服,像植物,我們把它移植,水土不服,那個地方不適合它生長。那就是不知道孝親尊師,所以法逐漸就滅了。到中國來的這一支活了,確實在中國生長起來、茁壯起來,開花結果。

  中國佛法的成就超過印度多多,這個原因你要曉得。中國人過去,佛沒有來之前三千年,就教孝親尊師。這個環境對佛法,特別是大乘,太有利了。所以我們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怎麼能學佛?你怎麼能開悟?孝親尊師是一樁事情,尊師就是孝順父母。我們從小,父母教我們,上學念書要知道尊重老師,要知道孝順老師,父母教。如果我們心目當中沒有老師,對老師不尊重,他什麼都學不到,再好的老師都沒用處。印光大師講得好,講求學,一分誠敬,對老師真誠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說眼目當中沒有老師,那你就曉得他什麼利益都得不到,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對佛法,對釋迦牟尼佛,佛雖然不在世,釋迦牟尼佛活在我們的心目當中,念念不忘,念念感恩。展開經卷,我們才能得十分利益,十分誠敬。沒有誠敬心,不但你讀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利益,最後什麼?厭倦,就是我們講讀不下去,不想讀,沒味道。聽講也聽不下去,聽不懂,法味嘗不到,他怎麼會有興趣?真正有興趣,是嘗到法味。真正嘗到法味,欲罷不能。活在這個世間,三天不聽經、不讀經就不知道怎麼辦,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有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這個自己要反省,要明瞭,要覺悟。佛經的奧妙,佛經的殊勝,確實世間典籍裡頭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要認真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