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七卷)  2009/9/29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我們從第二「加分」看起,還是從第一句念起: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

  『以三昧力』,這是佛所加持的,所以十方佛都現前。我們看清涼的《疏》,清涼《疏》裡面告訴我們,他舉論,引論來做例子,「論云,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定故,前由佛力能入,今由定力佛現,互為增上,力相云何,謂無作三昧,顯自覺智,寂不失照,冥同佛心,故感佛現三業加也」,到這裡是一段。三昧,世出世間法都非常重視,我們無論是學世法、是學佛法,總要記住,大乘教裡面佛有「四法不斷」。這是教給我們,哪個四法?第一個是正念,第二個是正定,第三個是總持,第四個是辯才。因為這四法是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所起的作用,所以它不會斷的。這四法我們要學,不能不學。什麼叫正念?大乘經教裡面常講「正念無念」,可見得有念就不正。為什麼?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變質,起心動念就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叫做妄心。這一變之後麻煩就大了,阿賴耶就做主、就當家,我們的真心有,真心永遠不變,但是它不起作用。大乘教裡面,大乘跟小乘的差別,最明顯的就是菩提心,大乘教講發菩提心,小乘沒有發菩提心。給諸位說,小乘在哪裡?在方便有餘土,這個我們要知道。十法界,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六道上面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做方便有餘土,合起來十法界。十法界的外面,叫做實報莊嚴土,我們現在學的這個經,法慧菩薩他們是住在實報土。所以他有住,十法界裡沒住,搞輪迴,四聖法界還好一點,他不會墮落到六道。六道裡面就很糟糕,升沉不定,行善,善業就感三善道,惡業就墮三惡道。雖然是六道,說老實話,六道裡面眾生,墮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佛經上常講,六道眾生是把三惡道當作老家,三善道是出去觀光旅遊,不久他又回來了。這個話我們能相信嗎?能。為什麼會相信?我們冷靜想想就明白,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善念、幾個惡念,這事情不就明白了嗎?善念生三善道,惡念生三惡道。

  什麼叫善念?什麼叫惡念?起心動念為別人的是善念,起心動念為自己的是惡念。為什麼?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法頭一個教我們放下的,就是放下身見,身不是我,這個放下才能入門,這個放不下不能入門,總在門外。所以佛不許我們有身見,換句話說,六道怎麼來的?六道就是我執變現出來的。你再不執著「我」這個念頭,六道就沒有,你就超越六道,至少你也跟阿羅漢一樣,生到方便有餘土去,不再搞輪迴。所以就曉得,我們起心動念都有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不就搞三惡道嗎?幾個人起心動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捨己為人?那是什麼?那會生人天道、三善道。我們從這裡就搞清楚,我們的念頭確實惡的念頭多、善的念頭少,要是不經佛給我們說,我們總自己以為不錯。尤其世間有一句成語,從前我在香港的時候,香港有個何守信,也是個很有名的記者、電視主持人,他來訪問我就問過我這麼一個問題。他說法師,諺語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是真的嗎?他問我這句話。我就告訴他,這句話是錯誤的,我說孔子沒有為自己,釋迦牟尼佛沒有為自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這句話誤導了多少人,錯了。

  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教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想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剛剛學完的《妄盡還源觀》,四性德,真正是大德,是自性起的作用。第一德是「隨緣妙用」,我們都隨緣,但是用不妙,我們用錯了,菩薩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隨一切眾生的緣,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叫妙用,那是佛菩薩;我們起心動念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不妙,這是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的。第二個「威儀有則」,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在人間,我們要想幫助別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聖賢。如果我們表現的形象不好,讓人家學這壞榜樣,我們就錯了,我們就有罪。希望我們對社會、對大眾有正面的影響,不要有負面的,正面的就是把道德做出來,把因果報應做出來,把倫理做出來,這就好,這是正面的。如果我們要做殺盜淫妄,要做妄語、兩舌,這就錯誤,大錯特錯,那就要負因果責任,要負倫理道德的責任。所以威儀有則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行為能夠給世間人做好樣子。

  第三個德,「柔和質直」。質直是什麼?質直是我們中國人講誠意、真誠,內心真誠,外面表現出來是柔和,你看都給十法界眾生做好樣子。最後一句「代眾生苦」。我們到世間來幹什麼?你說諸佛早就成佛了,他到世間來幹什麼?法身菩薩早就成佛了,他來到世間代眾生苦,都給我們做好樣子。會的,一生決定成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學華嚴,怎樣入華嚴境界。五十三位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我們一看,那就是現在所講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佛菩薩在表演。《華嚴經》的修學,善財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學人(就是學生)就一個人,我自己,我自己以外的都是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我們中國人習慣叫老師,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他在我們面前表演。他表演善的,提醒我們,我有沒有?有,好好保持;沒有,趕快學。他要是表演惡的,我們就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沒有呢?沒有勉勵自己不能犯他那個過錯。你看善人、惡人,正面表演、負面表演,統統是幫助我的,統統是提升我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那怎麼會不成佛?對於順境、善緣不起貪戀,能放得下,對於逆境、惡緣沒有瞋恚,永遠心平氣和。

  所以正念就是真誠,沒有妄念,這個非常重要。得正念就是法身菩薩,四聖法界裡頭沒有,我們講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還沒有。他們的正念,天台智者大師說叫相似即,相似的正念,跟真正的佛菩薩的正念很像,但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用的是阿賴耶識,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用真心叫正念,用真心的人不在十法界,超越了,他在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的初住以上,華藏世界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他們住在那裡。那個地方沒有災難,那個地方真的是究竟圓滿幸福的環境,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連四聖法界也不能跟它相比。所以,正念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真誠心,法身菩薩有,我們要學。怎麼學法?盡量的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感應,就有一分的受用,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一定要放下,不要再執著。

  第二,正定。這兩句都是八正道裡頭的,正念、正定。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自己心要能做得了主,不要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要為外面環境所染污。動搖就是起分別,動搖了,生起七情五欲那就是被染污。譬如看這個東西很合自己的意思,貪心就起來,貪心起來就染污了,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貪戀;不合自己意思,心裡不高興,這也被染污。永遠保持著清淨心,那就是正定,正定裡頭不但有清淨,而且還有平等,因為你不平等,正定得不到。正定就是清淨、平等,正念就是覺,咱們《無量壽經》經題上有。中國人講真誠,我們把這兩個字做為菩提心之體,佛在經論上講菩提心不好懂,我用變通的方法大家容易體會,我用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自受用一般經論叫深心,古大德對深心的解釋叫好善好德,我們也不容易理解,我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這就很方便。所以清淨,不受染污;平等,沒有動搖;覺就不迷。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時時提起,不被外境所轉,《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那就相似了,很像,佛菩薩不會被境界轉,我們要學。

  萬一起心動念怎麼辦?立刻要觀照功夫提起,那就是覺,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為什麼會起?習氣,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哪能不起?不起你不就成佛了嗎?你是凡夫,肯定會起心動念,佛知道,清楚得很。一起心動念立刻就警覺到,這就覺悟,警覺到什麼?把念頭轉過來,我們念佛的人轉什麼?轉阿彌陀佛。善念,阿彌陀佛,惡念,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就擺平了,這叫真修行,這叫會念佛。所以念佛你會不會?會念這叫功夫,你看,把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打掉,一句佛號取而代之,這叫會念佛;念久了,念久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見色聞聲,就會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成功了。能夠念到不執著,那叫功夫成片;念到不分別,叫事一心不亂;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你就超越了。除了這些功夫,跟一切大乘法裡面同一個原理原則,但是淨土還有特別殊勝的,那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力加持你,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阿彌陀佛本願力,你只要有小小一點功夫,對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真能放下,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能放下那麼一點點,常常保持清淨心,相似的正念、正定現前,就決定得生淨土。

  我們學佛,不論你弘不弘法、教不教人,因為淨宗是大乘,我不上台講經說法,我在台下遇到人都能勸他,勸他信佛,勸他對佛的教誨能有些理解,勸他念佛。應當要做,而且自己要做出樣子給別人看,自己不做出樣子,你就沒有辦法影響別人,你也沒有辦法勸導別人。我們過去在廬江做實驗,辦了一個中心,還沒開學,老師先開始集訓。第一天我跟這些老師講話,我告訴老師,我說我們這一次開這個班意義很深,這是救國家、救民族,真正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重擔在我們每一位老師肩膀上。我說孔子是老師,他教學成功了,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他教學也成功了,他為什麼成功?我們得好好想想,他成功祕訣在哪裡?他所教的自己全做到。自己做到然後再教人,這是聖人;第二,說出來之後決定能兌現、能做到的,這是賢人;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希望別人做到,自己做不到,那是騙人,騙人這種教學會失敗。聖賢人教學祕訣就在此地,一定是先做到。我們推動《弟子規》,《弟子規》裡一共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我們全都做到,這樣才行。那是我說的,我希望老師們用四個月的時間,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然後我們再向外推廣,來幫助這個小鎮,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都來學,肯定會做得成功。我沒想到老師兩個多月就落實,非常歡喜、非常安慰。我聽到這個信息之後,行了,就可以下鄉入戶,到每個家庭去表演,身教重於言教。所以這個小鎮,我們原先以為二、三年才有成績看到,沒有想到四個月,三、四個月成績卓著。這什麼原因?我們把聖賢人這個方法真的學到,才能產生這種效果。

  學到,這就是四法裡面的總持法門,總持是什麼?重要的綱領原則掌握到了。總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我們現在講抓綱領,綱領掌握到,細節活學活用。第四個是辯才。辯才學不來的,怎麼學法?辯才從哪裡來的?辯才從正念、正定、總持來的,只要你前面三個有了,後面無障礙的辯才就出現,這是我們要學的。總之,誠心誠意為別人,不為自己,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辯才也是加持才有的。

  所以前面佛力加持,他有這個願代眾生苦,看到六道眾生這麼多迷惑顛倒,在那裡造業受報。佛菩薩有願,沒成佛之前都發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你想幫助人,沒有能力,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你成佛了,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起心動念還有,能夠放下分別執著,這是菩薩;分別也放不下,能放下執著,那是阿羅漢,都有能力在六道裡面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重要的你要真放下,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名聞利養。見到有能力比我好的、德行比我高的,我怎麼樣?我得讓位給他。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有個非常顯著、著名的例子,六祖惠能大師。接受五祖衣缽之後,由於嫉妒障礙,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都沒聽過。在黃梅雖然住了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還是他的本行,他是樵夫,山上砍柴挑到城裡面去賣,是幹這個行業的。現在世間這個行業沒有了,抗戰期間還有,現在沒有了。昨天跟我在一起的余老師,我們兩個是小學同學,那時候我們住在福建建甌,我們念小學二年級就在一起。那時候城裡面沒有自來水,所以有賣水的,在外面挑水,挑到城裡面來賣,賣水的。有賣柴的,惠能大師就是賣柴的,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我們能想到,忍和尚會下神秀法師,那是五祖的大弟子,經聽得多,也有很好的修養,在五祖會裡面常常是代五祖說法,很不錯。所以每個人心目當中都認為將來六代祖一定是他,一定傳給他的,沒想到傳給一個賣柴的人,這什麼人能服?一聽說衣缽給惠能拿去了,全寺廟這些人統統分頭四面去找,想把衣缽搶回來。五祖攔不住!倒是神秀還不錯,真的還有點修養,神秀說師父把衣缽傳給他,當然他確實是比我高。從能大師那首偈子他也就服了。五祖叫他們作偈,神秀法師作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神秀寫的。惠能聽到這個,當然他不認識字,他聽人家念,聽說這個偈子沒有見性,所以他把它改了,他叫人家寫到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寫出來之後,沒有一個人不吃驚。他在黃梅八個月,就在柴房裡面舂米、劈柴,幹這個事情幹了八個月,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大家不服。他跑到獵人隊裡面去躲避,這一躲避就是十五年,經過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也淡忘了,他才出來。

  出來到廣州,現在的光孝寺,那時候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他坐在後面聽講經。印宗法師那個時候的身分了不起,嶺南一帶,就是廣東這一帶,是第一位大善知識,這還得了!他在講經,外面有旗杆,那個旗杆現在還在,我去看過,還在,當然換了,壞掉之後重新又立了個旗杆。當年在那裡掛的幡,風吹得幡動,裡面就有兩個出家人起心動念,一個出家人說你看外面風動,那個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兩個人風動幡動爭來爭去,彼此都不服。惠能大師坐在旁邊,告訴他,他說「仁者」,你看他多謙虛,佛門裡面稱仁者是稱菩薩,仁慈的仁,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一聽馬上就服了。這座經講完,印宗法師下來,聽到這個事情,心裡面也服了,就懷疑,問他「聽說黃梅衣缽傳了很多年」,他就問「仁者,是不是你得的衣缽?」惠能大師承認「是的」。他說「衣缽拿來看看」,展示大家看。印宗法師給惠能剃頭,惠能這時候還是在家身分,得衣缽是在家身分,居士。印宗法師給他剃頭,剃了頭之後,倒過來拜他為師,如果要有嫉妒障礙,惠能大師出不來。立刻讓位,這還得了!嶺南第一高僧拜他做老師,水漲船高,一下就把惠能大師抬舉上來。所以我們要知道,惠能大師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師的成就,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嫉妒、障礙在唐朝時候就那麼嚴重,在現前這個社會那就更難。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老師就給我說了好多次。他說學經教是不錯,好事,可是你將來經教要講好了,講不好還無所謂,如果真的講得很好,大眾都讚歎,你就走投無路。老師跟我講了多少次,我就曉得,就心裡有個底。這一生你看我學佛五十八年,再過兩年就一甲子,講經講了五十一年,真的,老師的話應了,走投無路。是到處受歡迎,但是你頂多只能住一個月,住兩個月就討人嫌了,三個月人家就要趕你走。還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做了榜樣,我想到這裡就想起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沒道場,過遊牧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比他還幸福多了。所以想起世尊我就很安慰。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得很好,「花無百日香,人無千日好」,這是我一生自己很受警覺,無論在哪個地方決定不能過三年,過三年趕緊就要走,不走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統統都來。我們沒有遇到印宗,但是我這一生能成就,遇到韓館長,韓館長照顧我三十年,要沒有這三十年這樣的照顧,安定的環境,我們不可能有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瞭,要知道感恩。怎麼成就的?老師是指路,章嘉大師、李老師指引我們的方向、目標,護持的人重要,護持的人是你在菩提道上走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問題,障礙,有人來保護你,讓你重重突破障礙,你才能成就。

  所以細心去觀察你就會開智慧,你就會明白,學了《華嚴經》那更清楚、更明白了,法喜充滿。以前遇到毀謗、障礙,心裡還有點難過,那就錯了,學了《華嚴》才知道不可以怨恨,而且還要感恩。我記得我第一次講《華嚴經》是民國六十年,今年民國是九十八年,三十八年將近四十年。三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講《華嚴》,在台北志蓮精舍開講的,一個星期講三天,那時候年輕,精神體力好,兩天講八十,一天講四十,就是八十、四十同時講,好像也講了十幾年,斷斷續續的。因為常常出國,講了十七年,講了一半,沒講完,那時候沒有錄音,更沒有錄像,這第一次講。在《四十華嚴》裡面才真正有一點領悟,知道感恩。韓館長往生了,我們離開台北,接受李木源居士的照顧,我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三年半,將近四年,我們感恩。我離開台北的時候,有二十多位悟字輩的同參道友們跟著我一起去的,當時大家的心很不平。我寫了這幾個字,「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勉勵我們二十多位悟字輩的同學,六句話。第一個「感激斥責你的人」,為什麼?「他幫助我們增長定慧」,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第二個「感激絆倒你的人」,為什麼?「他強化我們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我們應該能自立;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我們的業障;感激欺騙你的人,他增長我們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他磨鍊我們的心志」。總而言之,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正確的。所以,一個嚴重的困難,我們能夠心平氣和的度過,確實增長我們的定力,增長我們的忍辱,增長我們智慧。

  我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這些同學們也跟著我一道去,我給同學們兩句話互相勉勵,第一句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第二句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人生天天在學習,天天在受考驗,問題在你會不會。如果真的把善財這套本事學會,你這一生決定成就,問題是你會不會。天天都是在折磨、在磨鍊,不是正面的就是反面的,正面也是磨鍊,正面你會不會起貪戀?你要起貪戀你就墮落了。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裡面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對了,你叫真學佛。真學佛的人會感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為什麼?道道關口你都順利通過,這叫學佛。學佛是學智慧,一個人有智慧他怎麼會生煩惱,哪有這種道理!我們有所損失,什麼損失?沒有損失。世間一切所有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大家都清楚,你有什麼損失?沒有損失。記住,永遠造善業,不造惡業,為什麼?這是你帶得去的。金銀財寶你帶不去,你的房屋田宅帶不去,你的家親眷屬也帶不去,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修什麼業?至少我們得修淨業,不但惡業我們不造,善業也不造,我們造淨業。什麼叫淨業?斷惡不著斷惡的相,行善不計行善的相,天天斷惡修善,心地乾乾淨淨。不要說我做了多少好事、修了多少功德,那就壞了,你全著相了。那是什麼?那你造的是染業,不是淨業,淨業是心地乾淨,一塵不染。

  我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我也常常提供同學,讓大家分享,提供諸位做參考,那就是這一生當中沒有一天離開經卷。經卷就是佛,佛的教誨,天天接受。有緣跟同學們一起來分享,我在講台上,從開始學講經就跟大家說了,我是學生,我不是老師。坐在台下的諸位,你們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跟大家提出報告,歡喜接受大家的指教。始終是這個態度,這個態度老師教的,一生也沒改變。別人稱我法師,我怎麼敢當,但是沒有法子,習慣如此,就隨緣,自己不能真正認為是法師,那就錯了。自己要像善財一樣,沒有成佛,永遠是學生。誰是我們的老師?所有眾生都是我的老師,他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演的,我看到的、我聽到的,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他的心行善,我向他學習,他心行不善,我要反省,回光返照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還是老師。他是不是惡人?他不是惡人,不是惡人為什麼做壞事?他是舞台上表演,他演惡人演得很像。表演什麼?來度我的。你要這樣想、這樣看,這個看法是真的,世間法沒有什麼真假,真假是在你自己的心、你的念頭,沒有真假。佛法裡沒有相對的,真妄、大小、善惡、罪福都不是真的,都是相對的,就看你怎麼看法。你用分別執著,那個看法就麻煩,你離妄想分別執著,法法平等,《金剛經》上說得好,「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給你講真話。地獄裡面眾生是佛菩薩,在我學佛的,特別是學《華嚴》、學善財的,那怎麼不是菩薩?他做這個示現給我看,造什麼樣的不善受這個果報,我一看明白了,我要不要做這個不善?我不願意做這個不善。全都在表演,我們全都要感恩,明白了、懂得了、會了,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們得佛菩薩的加持,一切眾生所作所為你要是真的明白了,不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加持你嗎?從來沒有離開過佛菩薩,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回頭,你是不是真的回頭。

  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互為增上,力相云何」,底下告訴我們,「謂無作三昧,顯自覺智」,自覺智就是佛。什麼叫無作三昧?在大乘教裡面簡單的說,於一切生死法中,離願求造作而得的定,就叫做無作三昧。所以無作三昧也叫做無願三昧,也叫做無求三昧。我們在「賢首品」裡面讀過五首偈,佛教菩薩的,這五首偈我們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再溫習溫習,很好。第一首,「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菩薩發心求無上菩提,就是求正覺,俗話講求成佛,不是無因、不是無緣。因是什麼?因是自性本來是佛,這一定要知道。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人性本善,《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自己沒有例外的,人性本善。佛講得更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因。緣是什麼?底下這一句說的,「於佛法僧生淨信」這是緣。如果你對於三寶不相信,信,信不清淨,不清淨你有懷疑,你有夾雜,你常常忘掉,這都不是淨信;淨信至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緣就結上了。你自己本來是佛,於佛法僧能生淨信,你一定會好好的去學習,你這一生肯定妄盡還源。諸位要知道,妄是什麼?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確實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是三大類的煩惱。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惠能是上上根人,他一下就放下了,所以他是頓悟、頓修、頓超,一念就轉凡成聖。我們是業障深重,沒有法子跟他比,沒有法子跟他比,佛很慈悲,教我們慢慢放,一點一點的放,這叫漸修,它也有效。從哪裡放?從執著,處事待人接物不再執著。執著裡面,我常常勸同修,先從對立下手,學著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有對立就會有矛盾,就會有誤會,就會有衝突,所有一切不善都從這生的。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這在佛法裡屬於邊見,邊是二邊,這個不是真的。我們學了《華嚴》才知道宇宙是一體,宇宙是和諧的,我們懂得一體,我們跟天地萬物和諧,這跟自性相應,這就對了。天天讀經,天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就不會迷失,學了要真幹你就有受用,這個受用快樂無比。這個快樂不是精神上的,也不是物質上的,是與性德相應,孔子也有這個樂趣,你看《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快樂、喜悅。從佛菩薩、從聖賢我們知道,喜樂從哪裡來的?是從學習當中得來的。你不認真學習你就不會有喜樂,這個喜樂在佛法裡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歡喜好,歡喜的人健康,歡喜的人沒有煩惱,所以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個能養人。為什麼年歲增長還能保持著很好的體力,道理在此地,他沒有煩惱、沒有憂慮。

  底下一首偈接著講,講得就更好,他說「不求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要求這個東西你就有煩惱,你喜樂就得不到。五欲得到,財色名食睡得到不是很歡喜嗎?那個歡喜裡頭有情執,那不是真歡喜,那個歡喜裡頭不乾淨,有染污,五欲丟掉你又苦惱了。那個歡喜是苦樂之樂,是相對的,法喜充滿這個喜它不是相對的,因為它不是外面求來的,從內心裡頭你自性裡面的歡喜,我們自性原來就是歡喜的。所以,愛心出自於自性,它不是對立的。世間人苦樂是對立的,苦樂是對立的,那個樂也不是真樂,這個道理要懂得。「王位」,王位很苦。我在澳洲見到總理,忙得不得了,他告訴我,晚上睡覺只能睡五個小時。跟我見面泡了一大杯濃咖啡,他告訴我這個提精神,沒有這個不行。我跟他說了一句開玩笑的話,我說在現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裡頭,最辛苦的就是幹你這個行業,王位。你每天開多少會?頭腦有多少事情?我說在這個社會裡頭,最快樂的是幹我這個行業,沒事,萬緣都放下了,沒事。那個事情太多了,光是每天見客,每天跟人握手,很累。你要是想通了、看清楚了,你會幹這個事情嗎?送我我也不幹,求我我也不幹,太苦了!代眾生苦,我是發了這個願,那個苦太苦了,太辛苦,不能幹。有人去競選、去幹的話,我很佩服他,他這個勇氣很了不起,我沒這個勇氣,這講真的。「富饒」,擁有財富好不好?億萬財產也可憐,我也見過。我在香港,香港首富李嘉誠,我跟他見面聊了五十分鐘,富而不樂,每天不吃安眠藥不能睡覺,你說多痛苦。所以佛聰明,釋迦牟尼佛聰明絕頂,他有王位他不要,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你看五欲、王位、豐饒他統統具足,大聰明人,做榜樣給我們看,捨得乾乾淨淨,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這種最簡單的生活,快樂無比。那不是糊塗人幹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他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你有這些東西你心裡就有牽掛,你很不容易放下;你把這些東西統統都不追求,不要這些東西,你就很容易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六道可不好出,永遠不再搞生死輪迴,這是多麼大的福氣,多麼有意義的成就。「自樂」是小乘,這不是講別的,世間人哪有自樂,世間天人也沒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沒有,阿羅漢、辟支佛他得自樂。但是他不主動去幫助眾生,眾生求到他,他也很慈悲,他會教你,你不去找他他不來找你。不像菩薩,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有苦難,不找他,他來找你,找你幫助你,這是菩薩。後面「大名稱」,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高官顯爵,王位是國王,大名稱是大臣,佛教我們這個東西都不可以有。

  「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這什麼?這是《還源觀》裡面四願末後的一願,「代眾生苦」。眾生苦在哪裡?苦在迷惑,苦在不覺悟。佛給我們講得好,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來的,覺悟就快樂,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在《論語》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孔子學生很多,他最欣賞、最讚歎的是顏回,而顏回的物質生活是最差的,住在陋巷,日常生活簞食瓢飲。簞食,諸位沒看見過這個簞,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杯子沒有,用葫蘆瓢,他過這個生活。但是最快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受不了這種物質生活的貧窮,顏回快樂,無論在什麼地方見什麼人都歡喜,笑容燦爛,面門放光。為什麼那麼快樂?快樂從哪裡來?覺來的,他覺悟了,這種快樂從內心裡面、自性裡面發出來的,與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不相干。如果聖賢教誨裡頭沒有這些東西,誰願意幹?愈學愈快樂,你就學不厭。經書愈讀愈快樂,為什麼?遍遍有悟處,就樂在其中。如果遍遍都一樣的,你會念厭、念煩了,不想再去讀;遍遍有新的東西發現,其妙無窮。典籍確實其深無底,其廣沒有邊,裡面講什麼?完全講我們的自性,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是自性變的,讀這個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要捨,你只要放下,才知道比擁有快樂,你就漸漸的入佛境界。擁有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怕失掉,患得患失,他有這個念頭。你全部放下,煩惱就沒有了,就斷盡了。幫助眾生做再多的好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前面講的無作三昧。做了沒做?真做了,為什麼說無作?心地痕跡都不著,做成功了不居功,眾生有福;做不成功也沒有什麼遺憾,眾生福報、因緣不足。自己盡心盡力,功德圓滿,不管事情做成做不成都是功德圓滿,心地清淨平等覺,這才叫學佛,這才叫得受用。

  底下這一首,「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你看這首偈說得很清楚,你學佛為什麼?學佛為證菩提。沒有忘掉國家社會,為什麼?莊嚴國土。用什麼來莊嚴?用供養佛,用受持正法修諸智。供養佛怎麼供養?大乘教裡面,處處佛都說了,佛講的是法供養,不是講別的。法供養裡面第一條,「依教修行供養」,佛所教你的你統統做到,這叫供養佛。佛教什麼?我們淨土宗,遵守佛教導我們的最高修學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上的三句話,這是淨土宗最高的指導原則。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我們真正落實做到,這叫供養佛。我就從這一句,這些年來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從哪裡得來的?從這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弟子規》落實了。《弟子規》是不是佛法?是,儒家的東西是佛法,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慈心不殺」,我就想到《太上感應篇》。底下一句「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上說的。這句話是儒釋道三個根,重要!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第三句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教化眾生,自己修成之後要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最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於言教,我自己要做出來給人看,這才行,你自己做不到,你教人,人家不相信。所以受持正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智慧,菩提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我們要把它開啟出來,那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前面所講的全都是戒律,《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戒律,《十善業道》是戒律,這個叫根本戒,這個做不到,其他的你都不能成就,所以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展開經卷,常常看到佛稱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第一條做到才叫善人。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真正落實,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落實了,工作上也落實了,處事待人接物統統能落實,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

  今天有個同學送了兩本書給我,講預言的,一本書是二0一二年,講全球的災難,另外一本是一百年這個世界,我略略的翻一翻,我覺得那是胡造謠言,不能相信。我們相信佛法,佛怎麼告訴我們?境隨心轉,如果我們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所有災難都能化解,為什麼?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我們起心動念,人不知道,人本來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煩惱習氣太重,他障礙太多,心浮氣躁,我們的信息他接收不到,他接收的全是負面的。不如物質,你看,我們也幹了十幾年,從一九九九年,到今年就十一年了,我們種菜,澳洲院子大,種菜。我們種的蔬菜、水果,種的這些農作物,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我們每天教它念佛,把念佛機在菜園裡掛了好幾個,滿菜園都是念佛的聲音,有時候佛教歌曲的聲音來供養它們,菜長得特別好。附近這些農家來看到我們的菜園,問,你們怎麼種,種得這麼好?我們告訴他,他感覺到不可思議。它懂得我們的意思,愛心!幫助它成長。而且那些小蟲,吃菜的那些小蟲,我們跟牠約定,牠非常遵守有信用,我們都很感動。我們的菜園一定劃一個角落專門供養牠,小蟲專門到那邊去吃,隔著旁邊的菜牠決定不會去吃,牠給我們留著,我們也給牠留著。我們尊重牠,牠也尊重我們,互助合作,共存共榮。我們果木樹很多,大概也有十幾種,我們跟小鳥約定,小鳥也很遵守,懂得我們的意思。我們指定幾棵樹,這幾棵樹長的水果你們可以去吃,不是指定的,你一定要給我保留,你們不能去動。統統都遵守,所以跟這些小動物相處比人好,人都不守信用,牠們非常守信用。

  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不但是一切動物跟我們心靈上能溝通,礦物也能溝通。江本博士水實驗很清楚、很明顯,能,礦物、山河大地都能溝通。我們的善念一起來,整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統統都變成善,哪裡會有災難?災難怎麼產生的?《楞嚴經》上佛講得很清楚,貪瞋痴慢,貪婪感來的是水災,瞋恨感來的是火災。現在地球溫度上升,科學家感覺到很害怕、很嚴重,這問題。地球為什麼溫度天天上升?發脾氣的人太多了。你要真正懂這個道理,以後可不能發脾氣,你發一次脾氣,就把這溫度又加深一點,你說你造不造罪業?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你身體健康,你也幫助了一切眾生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瞋恚是火災、火山爆發,這都屬於瞋恚,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傲慢就不平,感應得地震。所以,貪瞋痴慢疑統統斷掉,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一樣,永遠不會有任何災難,山川秀麗,五穀豐收,那是多麼美好的自然環境,都是我們起心動念所感的。佛法不要說多,就是淨業三福這三條做到,這個世間就太平。我們自己要做,做出來給人看,我們那個菜園就是弘法的道場,讓很多人參觀,一看真做成了,不要農藥、不要化肥,長得這麼好,天天豐收。而且這些菜真的懂得我們的意思,平常供養的量能供養三百個人吃的,我們有時候做法會,不多,一年大概有二次、三次。法會可能有一千人,那個菜園裡的菜就能供養一千人,奇怪!長得又肥又胖。真的,我們互相照顧、互相關懷、互助合作,莊嚴國土。

  下面一首,「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深心是自受用的心,深心是什麼?信,對佛陀教誨真信、真幹。你真的理解你就真幹,幹了之後真有效果,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不受外面環境污染。恭敬尊重一切佛,這個一切佛是一切眾生,《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範圍就廣大。佛是什麼?佛是覺。動物有覺知,植物也有覺知,江本博士實驗水,水是礦物,現在我們知道礦物也有覺知。我們坐在這個講堂裡,桌椅板凳有沒有覺知?有覺知。彌勒菩薩講得好,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換算一下,它的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形皆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就是受想行識。所以物質有,只要是物質都會聽、都會看,都懂得人的意思。虛空也是物質,你怎麼能說它沒有?法差別很大,無量無邊,但是同一個自性,自性清淨圓明,同一個自性。自性本來就有見聞覺知,所以自性變現的一切法統統有見聞覺知。

  江本博士把水實驗做出來,我看到了,有個同學在網路下載給我看,我看得很歡喜,我就告訴他,打聽他住在哪裡,找他來。我邀請他到澳洲做了幾場講演,我到東京開會也去參觀他的實驗室。他以前不敢碰宗教,他認為宗教是迷信,他是科學家,怕有連累,接觸我之後他才恍然大悟,「你所實驗的東西佛三千年前都說過了」,他嚇了一跳。我說佛講得比你清楚,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有色聲香味,你現在才實驗一種色,還有香、還有味,你都沒有實驗出來。我說你要努力,你統統都能把它實驗出來、測驗出來,你就高明了。所有物質現象都有色聲香味,都有見聞覺知、受想行識這個他實驗出來了,色聲香味只找到一個,還有三個還沒找到、沒發現到,你要努力。佛法是高等科學,你不要看錯了,方老師當年介紹給我,佛法是最高的哲學,我現在這麼多年學習,明白了,從理上講是最高的哲學,從事上講是最高的科學,一點都不假。

  所以恭敬尊重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切萬法。《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情是動物,無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跟礦物,全都是佛,一個性。佛經上說在動物身上來講,叫佛性,在植物、礦物裡面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個地方的一切佛,意思就廣了,我們對於所有一切萬物都要有恭敬心,都要有尊重心,自己一定要學謙卑,這就對了,要學謙卑。早年我在新加坡,講過天主教早晚課誦的《玫瑰經》,我聽說這個光碟還在天主教裡流通。天主教《玫瑰經》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佛法教人謙卑,天主教也教人謙卑,聖母瑪利亞自己做出榜樣給大家看。這是敬佛,下面有法、僧,法是什麼?方法,學習的方法,僧是代表清淨,法是代表正知正見,僧是代表清淨不染。我們要明白它裡頭的意思,我們對於正知正見恭敬尊重,對於清淨平等恭敬尊重,要認真學習,這是我們在發心。

  末後一首偈是在勸我們,「深信於佛及佛法」,這是從事上講的。這個佛是誰?《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我們修淨土的對於阿彌陀佛,要深信。以及遺留下的經典,告訴我們這些法門,理論、方法、境界,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亦信佛子所行道」,佛子就是佛後世的弟子。我們今天學佛,這是我最初接觸,方老師就告訴我,佛法在哪裡?佛法在經典裡面,這些指導好。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他教我念的經不是普通一般的,我們都沒想到過,他教我念《釋迦譜》、念《釋迦方志》,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時候人編的,裡面統統是從經文裡節錄下來的。認識釋迦牟尼佛、了解釋迦牟尼佛,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次接觸,老師就這樣教導我,我就依教奉行。我一生沒有道場,釋迦牟尼佛沒道場,但是釋迦牟尼佛非常活潑,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有別墅、有花園,請佛到那邊去講經說法他也接受,他不拒絕,講完了就走。我們現在講是接受使用權,不要所有權,這個花園別墅的所有權是主人的,佛在那裡面講經教學,過個幾年,他這個課程一個大單元講完,別的地方去了,道場就還給原主。好!他的學生那麼多,不去爭財產,沒有財產,所以沒有想爭取財產的念頭,沒這個念頭。這個方法太好了,沒有一點執著。佛法到中國,那是國家建的道場,最初帝王,國家建的道場,不是私人的。以後也有私人,所謂大富長者,他們的田園、別墅捐獻出來做道場,這個有的。但是沒有說是出家人去化緣建道場,沒有,這到很晚的時候,晚近才有這種事情發生,這對佛教很不利。為什麼?放下就困難,你要不放下你永遠不能入門。所以佛子所行道,我們要看過去佛子所行的,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行,跟佛一樣,這個我們要相信。

  「及信無上大菩提」,佛教導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自己本性裡頭本來有的,所以你決定可以得到,只要放下。佛教給我們,放下執著你就成正覺,放下分別你就成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佛。統統是自己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來的你未必能得到,自己本有的你決定得到。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兩句話,「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的你當然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放下。所以放下是沒有的,自性裡沒有的,這些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個沒有,自私自利,自性裡沒有這個東西,真可以放下。自性裡有的是智慧、是德行、是相好,佛在經上講,《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就是我們今天講德行、能力,相是相好、福報。只要把三種障礙放下,它統統現前,這三種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叫妄盡,智慧德相現前叫還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