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三卷)  1999/4/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33

  請掀開經本,他化自在天長行最後的一段:

  【因陀羅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間大威力自在法解脫門。】

  這一段經文上一次曾經談過,意猶未盡,含義很深很廣,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非常重要,所以不能不多說幾句。從經文字面上看,『普入』是平等入;『一切世間』範圍就非常廣大,就本經來說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現代人的講法就是一切族群、一切族類,中國《易經》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說族類包括所有器世間,說族群包括所有有情世間,在佛法裡是這樣的一個區別。通常一般族類、族群常常混在一起講,但是在佛法裡面不一樣,它的界限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有情世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器世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跟礦物。植物也是一類一類的,也是類聚,如果諸位去參觀,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原始的森林,你們看到樹木一片一片的它是一類,另一塊它又是一類,雖然生長在一起,它的界限很清楚,它不亂。如果說是混雜在一起種植的,大概都是人為的、人工的,如果是天然自然而生的,確實它是一類一類、一群一群。這裡面一些道理,在此地就不必多說了,它不是沒有道理的。

  特別是在我們人類,人以群分,所謂是氣味相投,嗜好相同他就會聚在一起。譬如我們喜歡學佛的,學佛的人他的朋友都是學佛的,他往來都是這個圈子;喜歡念佛的,朋友都是些念佛人;喜歡打牌的,他的朋友都是打牌的;現在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他的朋友都是打高爾夫球的,這就是氣味相投,這也是一個族類。念佛是個族類,打球也是個族類,跳舞也是個族類,不必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那是大的族類,大族類裡頭還有小族類。此地講的「一切世間」,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族群、族類,平等普入。

  「入」是什麼意思?這裡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菩薩平等教化眾生,要入一切世間。這是大乘經上常講,諸位常念《普門品》,《普門品》裡說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們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謂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的心是平等的,沒有一切分別執著,那叫普。有分別執著就不普,你的服務對象是某一個族群、某一個族類,不普。普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普度。佛家講普度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平等的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要用平等心、用真誠心、用慈悲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普入一切世間。

  什麼叫『大威力』?什麼叫『自在法』?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夠疏忽。世間,諸位想想看,哪一種威力能夠使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能夠融合,這就是大威力。能令一切眾生,不同文化的眾生,不同族類的眾生,不同宗教信仰的眾生,個個都能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是形容他生活的美滿。自在是從果上講的,大威力是從因上講的,諸位細細去想想你就會覺悟。大威力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大威力,世出世間的威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真實之際是什麼?我們用現在很淺顯的話來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的術語裡面講就是一念自性,真實之際是一念自性、真如本性。開化顯示那就是明心見性,開是開導、開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教導,顯是明顯,示是展示。

  一切眾生都有自性,在有情眾生,經典裡面稱之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自性。在無情眾生裡面稱作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能包括佛性,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法性的範圍比佛性的範圍要大。但是諸位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我們講哪個能包哪個,哪個不能包哪個,這是方便說,真實說是一不是二,這裡面沒有大小,但是我們對於佛講的佛性跟法性的意思要清楚、要明白。見性就成佛了,佛是什麼?佛是個徹底覺悟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的人,明心見性,見性你就成為究竟圓滿的明白人,這叫佛。這樣的人散布在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行業、各個不同的身分,只要他徹底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那個人就叫佛。由此可知,佛無處不現身,明顯示現在我們眼前,《華嚴》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現在看的這一段,他是以他化自在天王的身分出現的。他化自在天王是一個族群,是個大的族群,這裡面給我們說了十個天王,每一個天王是一個小的族群,代表一個小族群。每一個族群裡面的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他們身分雖然是天王,他們徹底覺悟了,究竟明瞭了,他怎麼不是佛?他的行為,以天王的身分教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他所行的是菩薩道。佛家講本、講跡,「跡」是講現相,「本」是說他真實所證得的果位。從真實證得的果位,他是如來,他是圓教的佛果;從現相上看、跡相上看,他是天王,他是行菩薩道。豈不是《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天王身得度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也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天王是佛示現的,他們所表現的是法身菩薩之所作所為。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地藏菩薩在因地作小國王,與另外一個小國王是好朋友,同樣都是以十善教化眾生,以十善業道做為國家國策的根本,這個國王就是菩薩。

  我們在此地看,這個天王就是菩薩。諸位想想這個大威力是指什麼?大威力就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以這個來教化天人,以這部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我們今天講原理原則,來融合各個不同的族群,來融合各個不同的文化,圓融整合,但是又不壞各個族群文化的現象,這是真正了不起。他不是同化別人,他是彼此融合,圓融和合並不同化,所以才呈現這個社會多采多姿,美不勝收。如果把各種不同的文化,把它勉強變成一個,真善美慧就沒有了。像我們一個大花園,各色的品種都有,幾千種、幾萬種,你到這個花園去參觀、去欣賞才有味道,如果這個花園其他品種都沒有了,都廢除掉,統統種一種,有什麼好看?看一朵、兩朵花全都看到了,再不要去看了。諸位要曉得,同化那個觀念是錯誤的,融合觀念是正確的。如何圓融,如何能夠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能合作,這樣才能夠讓各種不同的族群都歡喜接受。你要是同化,你同化我,我也想同化你,這就有鬥爭,就演變成仇恨戰爭,不能解決問題,圓融和合能解決一切問題。《華嚴經》是什麼經?是一個圓融和合各種不同族群的一部經典,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五十三種不同的族群,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要達到共存共榮,《華嚴》的教學是最好的一部教材。我最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拿這部經介紹給我,他是個哲學家,他說這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真實智慧。諸位要曉得,哲學所探討的、所希求的就是真實智慧,這本書才是真正真實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特別是現代複雜的社會問題。

  《無量壽經》上說「住真實慧」,我們的心怎樣安住在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就是《華嚴經》,把這部《華嚴》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學問,自己的生活,你就是住真實慧。你再能夠教別人,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隋唐古大德講《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結論,你們想想他有沒有說錯?能說出這個話都是過來人,不是過來人說不出這個話。才知道在一切法門裡,這個法門多好,多麼重要,特別是適合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幫助我們這個時代解決問題。世尊留下這樣寶貴的教訓,非常可惜認識的人太少了,所謂是不識貨。我們很幸運,發現了,認清楚了,搞明白了,我們有義務依教修行,有義務把這個珍寶介紹給別人。

  現在世間這些國王大臣,他們如果能夠發現、能夠明瞭,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原則去治國,去教化老百姓,這個領袖就是諸佛再來,就是菩薩示現,眾生就有福了。這個世界有沒有仁慈的領導人,在佛家講仁王?現在這個世界多半是民主制度,許多國家領導人是總統、是主席,無論是什麼樣的稱呼,總而言之,都是一個國家地區的領導人,在佛法裡面就是王。他們也很想把國家治好,讓老百姓能真正享福,但是沒有找到方法,他們在尋求。非常可惜沒有向佛法裡頭尋求,什麼原因?因為大家認為佛法是迷信,甚至把佛法看作牛鬼蛇神,極力排斥,哪裡曉得這裡頭是珍寶!我們深深相信,世界上這些領導人裡頭一定有菩薩在其中。可是菩薩也有隔陰之迷,也要有人幫助他、提醒他;菩薩實在講很聰明,有智慧,一有人提醒,他就覺悟了,就是沒有遇到提醒他的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但是我們沒有緣分接觸這些仁王,但是今天有一個方便法,我們普遍提醒大眾,大眾明白,大眾覺悟了,這些領導人逐漸逐漸我想他也就會來接觸。

  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要接受佛的教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地講的大威力,實在講就是講教學。唯有教育,唯有教學,才是融合族群、融合不同文化的大威力。這種圓融和合一切世間、一切眾生,我們深深的體會到,政治不能解決,做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經濟做不到,科學技術也做不到。如果這些能夠做到,釋迦牟尼佛早就選擇這個途徑,他了解這些都是無濟於事,他才選擇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是一個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我們用現代話來給他定位,他是這麼一個人;以真誠的心來教化眾生,以無私的心來幫助一切眾生。如果他的教學還要收學費,還要講求自己享受,一般人就很難接受了。他是無私的,自己生活永遠保持一個最低的水平,布施他的真誠,布施他的清淨,布施他無私的愛心,所以才能感動一切世間,這是大威力。

  能令一切眾生得大自在,這個自在法是什麼?放下,就是布施。再說得具體一點,菩薩所修學的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自在法。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放下。有很多人聽我講經把意思錯會了,隆振法師告訴我,我常常講放下,在中國大陸有一些同修在磁帶上聽到,他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也辭掉,好天天去念佛,念了幾天,飯也沒得吃,所有困難都來了,這是斷章取義,是絕大的錯誤。如果這樣放下,釋迦牟尼佛也放下,何必講經說法?不要教化眾生,放下了!佛教我們放下的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煩惱,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你看看《華嚴經》上,這麼多人他們作天王,沒有說把天王也放下,他還當天王。那些大臣還是作大臣,沒有把工作辭掉。每天很認真、很努力的工作,這個工作是為一切眾生工作,不是為自己,把為自己這個念頭放下,是叫你放下這個。一切眾生每天工作很勤奮、很努力,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個念頭錯了。雖然為社會服務,但是真正是為自己的名利,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為自己名利。你認真努力工作為一切眾生,這就對了,不是叫你工作辭掉。你是個家庭主婦,你把你的家事都放下,一家人怎麼生活?你也不燒飯,也不洗衣,一家人都不照顧,這是迷惑顛倒!這樣學佛,佛變成邪教了,那哪裡是正法?這是曲解如來真實義,產生很大的誤會,絕大的錯誤。

  你看看大乘經裡面,這些菩薩們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過什麼樣生活方式,他都非常認真、非常努力,都會把這些工作做得盡善盡美,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所以叫你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工作做得更認真、更努力、更圓滿,為一切眾生服務,那叫普度眾生,你在工作上得大自在,這叫自在法。為自己工作會累、會辛苦,為社會大眾工作,這裡頭沒有我,《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是教你放下這些。你真正到無我相、無人相,你的工作就不會累,你做得很快樂,你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樂,諺語講「人逢喜事精神爽」,愈做愈有精神。普賢十大願王,每一願末後一句「無有疲厭」,他不會疲倦,他不會厭倦,什麼道理?他做得快樂,無論從事哪一個工作、哪一種工作,他把他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圓滿,樂在其中。那個樂是樂在為眾生服務,不是為自己名聞利養,為自己名聞利養有的時候還有疲厭,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疲厭,諸位細細去參究這些道理。

  所以三福、六度是自在法,真實智慧的教學是大威力。因陀羅妙光天王,以這種理論方法自行化他,成就無上菩提,『解脫門』是無上菩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退墮到小乘。有一些同學也在經上看到,「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成就別人,無有是處」,這話沒錯,是佛說的。於是他也斷章取義,先去搞自己成就,自己沒有修行成果不能度眾生,等到他自己修行成果,恐怕這個世界已經毀滅掉了,這都是錯解佛的意思。自行化他是同時的,怎麼說先度自己再度眾生?自行化他在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你的修學是在自利這邊,你自己究竟得什麼樣的利益,這是自利。絕不是得名聞利養的利益,絕不是得崇高地位的利益,也不是得大眾對你尊敬的利益,那就害死你了,這個叫你自己沒有成就不能度眾生,佛是從這裡說的。如果你在自行化他上,你一心一意為眾生,絕不求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求自己的地位,也不希求別人對你的恭敬,你就成就自己了,這是真實利益。你能把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接觸廣大的眾生,不會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你能夠禁得起誘惑,這是智慧,你在那裡修慧。境界裡頭確確實實,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禪定。你在接觸廣大眾生,教化廣大眾生,成就自己真實的定慧,這就是自利。我們定慧從哪裡修?從這裡修的。離開群眾,你的定慧到哪裡修?你們去看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一些心量小的人,只顧自利的人,跑到深山裡修行,遠離社會,沒錯,修個一、二十年心很清淨了,自己以為有成就,都市人看到這個老和尚不錯,有道德、有修行,請他下山弘法利生,沒幾天沾上名聞利養墮落了,很快就被污染。蓮池大師教訓他,這就是禁不起考驗。

  大乘法的修學是在紅塵裡鍛鍊,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要有善知識時時刻刻提攜,經教天天要讀誦。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與佛菩薩的教誨相應,是真修行。面對著廣大的群眾,在這裡頭鍊什麼?鍊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行。等到你自己真正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成就了,那個時候你教化眾生完全為他,不為自己了。這是佛的意思。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接觸這些群眾起心動念了,回來趕緊要懺悔,讀經、念佛、禮佛,我六根接觸六塵現象,為什麼又會起惡念?為什麼會起貪瞋痴?為什麼又迷了?趕緊回來懺悔,這樣才叫先成就自己。不是遠離都市,找個山洞鑽到裡頭去,你就會成就了。搞個幾十年,一下山也完了,一切都完了。開經偈裡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很深,我們能懂嗎?

  修行靠誰?靠自己。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古時候尊師重道,說老實話,都受過很好的基礎教育,懂得孝親尊師,聽老師的調教。現在我們沒有這個基礎,說老實話,不要說對老師沒有尊敬心,對父母都沒有恭敬心,這說實話。誰心裡有父母?誰心裡有老師?對父母發脾氣,對老師也發脾氣,所以今天成就靠誰?完全靠自己的自覺。我們今天在一堂是不是師生?不是,朋友。如果要論師生,我趕快就跑掉了。我看大家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善友。今天師道沒有了,所以修學困難。我跟我的幾位老師還有師道,我尊重老師,所以老師對我愛護,我對老師的教誨一生都不會忘記。我們的講堂,我命個名叫報恩堂,我們講堂我幾位老師的照片都掛在此地,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我在此地跟諸位講經,如同我老師在面前看到一樣,我是這樣的心態。我在這個地方表演一個師道的樣子,最低的水平了,我這一生能有這一點成就,有這麼一點覺悟,也得這麼一點自在,完全從老師那裡得來的。

  今天我跟大家是同學,我們是同參道友,我把我從老師那裡學來的,自己這些年修學的心得,都說出來貢獻給大家。大家有沒有成就完全在你自覺,我沒有責備人、沒有勉強人。但是我的老師對我有責備、有管教,我能接受,我還能沾到一點師道的邊緣。我了解現在人沒有受過儒家的教育,也沒有受過佛法基礎的教育,佛法基礎教育,諸位也許聽說過,但是沒見到過。五年學戒,我們現在出家,都沒有受過這個教育。五年學戒學的是什麼戒?老師的教誡。實在講,我們現在出家了,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出家之後,我出家的師父沒教我。一出家就什麼?一般都是披上這個衣服,趕緊學唱念,學敲打唱念,趕經懺去,做法會去。這是現代出家的老一輩教底下一輩,道與學都廢棄,沒有人提了。我學的這點東西是出家之前學的,不是出家之後,我一出家就到佛學院教書。我跟我的剃度師是有條件的,我不搞經懺佛事,這不是我出家的願望。我出家一直到今天四十年,從來沒有做一次法會,也沒有做一堂經懺佛事,我守住我的原則。

  我了解佛法是什麼,我盡心盡力把佛法發揚光大,這也得得三寶加持,很不容易,艱難重重,突破這個難關。我受的苦難,你們同學們想都想不到,我所受的苦難,我不希望你們再受。佛法不修無益的苦行,我非常歡喜幫助同學們修學的環境,將來弘法利生的環境,我給你們鋪路,只要你們肯學、肯修、肯努力,我全心全力幫助大家。很難得!我們在這部經上真正是認識《華嚴經》,《華嚴經》到底講的是什麼,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我們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在無盡寶藏裡面發現到真正的珍寶,字字句句都給一切眾生帶來圓滿的利益,真實的利益。長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的偈頌:

  【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這是說偈儀式,前面介紹得很多了。必須要提醒,是我們現在這些學人非常健忘,雖然聽了很多遍,我們的念頭依舊轉不過來,這就必須要一提再提。世尊慈悲,緊要關頭真的叫千言萬語,不厭其煩,說的次數多了,遍數多了,我們的印象才加深,才會省悟過來。這一段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謙虛,不敢說自己有成就,『承佛威力』加持。我們能說不是自己有智慧,不是自己有能力,佛力加持的。我們自己能做能為,也不是自己真有本事,佛力加持的。佛是老師,老師教導的,念念不忘老師。下面『普觀一切自在天眾』,這是念念大眾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是自己有能力。我們在這裡把佛法介紹給大家,大家聽懂了,開悟了,明白了,成就了,我們有功勞嗎?是不是我們的智慧,我們教學的方法善巧?不是。是大眾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怎麼可以居功?「承佛威力」是對上,「普觀一切自在天眾」是對下,你看人家是什麼態度,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個句子在這部經裡面多了,消除我們自己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這個錯誤的觀念,大煩惱。說偈是在大會當中,報告他自己修學的成就,這是參與大會古時候的禮節。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這是屬於稱讚如來。向佛、向與會大眾提出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用偈頌歌讚的方式。這是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十位天王的第一位。第一位天王他所得的法,諸位要記住,他是「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他是修學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所以他要讚歎他這個法門。

  【佛身周遍等法界。普應眾生悉現前。種種教門常化誘。於法自在能開悟。】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偈也是十首,跟前面長行文完全相應,這是第一首自在天王他說的。四句裡面第一句是講「體遍」,『佛身周遍等法界』。清涼唯恐我們在這一句著了相,特別點醒我們這是講體,體這個身是什麼身?就不是報身,不是應化身,是法身。這個「佛身」是法身佛,法身才周遍,跟虛空法界完全相等。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一念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一念自性它能現相,這是佛在這個經上講,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現所變的這些現象就稱之為法身;能現的心識就是法性,所現所變的是法相,法性跟法相合起來叫法身,法身才是真正的自體。禪宗裡面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你什麼時候體會到,什麼時候認知了、肯定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是法身大士。諸位要曉得,法身大士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就是佛家講的頓悟、圓悟、頓證、圓證,這是上根利智才做得到。我們這一生當中可不可能?不能說不可能,問題在哪裡?問題在精進。大乘經上講,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你要是真的能精進,這一生確實能入華嚴境界,能入華嚴境界,也就是說你就有能力往生彌陀實報莊嚴土,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亂,入華嚴境界是得理一心不亂,不是生同居土、方便土,生實報莊嚴土。不是不可能,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也就是說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把這一生完全奉獻給一切眾生,沒有一樁事情為自己做的,沒有一個念頭是為自己想的,你能從這個地方下手,就很有可能契入這個境界。在中國歷史上,宗門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有大開圓解,淨土有得理一心不亂,都是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都是對這一句肯定了、認知了,不但沒有懷疑,他契入了。契入就是我們講證實,證實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不是假的。

  入這個境界之後,心思就變了。沒入這個境界你在迷,迷的時候分自、分他,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我這個族群跟他的族群不一樣。契入這個境界之後,知道是一樣的,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一樣沒有兩樣。所有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都是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真正曉得這是本是同根生,同一個源流。可是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但是那個時候的分別執著,跟你沒悟之前分別執著不一樣,以前的分別執著是意,現在的分別執著不是意。就像六祖惠能問永嘉禪師一樣,永嘉禪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見性之後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說「分別亦非意」。什麼意思?就是說分別不是我自己,他們要分別,我就隨順他們,恆順眾生的分別,恆順眾生的執著,這就叫「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什麼叫佛法在世間?徹底覺悟的人在世間,絕對不會破壞世間人的分別執著,一切隨順,《華嚴經》展示表演給我們看的就是這個。對於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真誠的尊敬,真誠的愛護,真誠的讚揚,才能夠達到沒覺悟的人也能夠圓融,也能夠合作,我們這個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有和平。沒有覺悟的眾生多,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要幫助沒有覺悟的人少造罪業,消除災難,讓這些人生活過得更好,過得更美滿、更幸福,再不斷的教導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轉凡成聖。

  這就是底下兩句所講的,『普應眾生悉現前』,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身體形狀沒有一定,與一切眾生說法也沒有一定。我跟大家講的《華嚴經》,你們仔細看看《華嚴》註子不多,清涼大師的註解,李長者的註解,他們說得沒錯,我也參考他們的,我跟他們講的不一樣,要是依照古註講,現在人聽不懂,沒用處,學它幹什麼?但是我所講的不違背他們的意思,諸位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我們講法是一個意思。第二句就是隨類現身,第三句是隨機說法。為什麼要『種種教門』?「教」是教學,「門」是講方法,有教學的內容,內容不一樣,方法也不一樣。何以種種?種種族類不一樣、種種文化不一樣、種種信仰不一樣,所以不能用一個方法來教一切眾生,那是做不到的。如果說是一個方法對一切眾生,說真的連等覺菩薩都辦不到,到如來果地上才完全相同,佛佛道同,等覺菩薩裡頭還有差別,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知道。佛法就廣大了,佛法大海比喻佛菩薩的教學又廣又深。教學的方法,前面跟同學們提過,善巧方便,巧就是不同的方法,方法太多太多了,而且是無有定法;善,這些方法都能幫助眾生開悟,這就善。幫助眾生明心見性,轉迷為悟。最低的水平是幫助眾生真正明瞭因果報應,了解因果的事,了解因果的理,讓他回頭斷惡修善,這是善的最低水平;再往上提升,幫助他破迷開悟,最高的幫助他轉凡成聖,轉凡成聖是證果,是真實的成就。『常化誘』。「常」是沒有間斷,教化眾生的心沒有間斷,心願沒有間斷,教化眾生的行為也沒間斷。教化眾生就是成就自己,自他不二,你要是把自他劃分做兩段,你的成就就太難了。難在哪裡?難在分別執著沒有捨掉,分別執著是最嚴重的障礙。自他能夠不二,你的分別輕了,執著也化掉,所以容易覺悟,容易開悟,容易契入,契入就是證果。末後還有一個「誘」,就是誘導,誘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這兩個字,他不講常開示、常教學,他沒有用這個,他用「常化誘」。化誘比教學、比開導的意思,還要深、還要圓滿,為什麼?看到成績了。你教學教導的時候沒有成績可言,人家沒有回頭,教學不能算成功。化是什麼?變化氣質,你教導他,他真的變化了,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個教學有了成績。

  『於法自在能開悟』。這個「自在」是自在天王,自在天王對於前面這個方法他開悟了,他依照這個方法修學證果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清涼的註子也好,第一句是講「體遍」,第二句是講「用周」,第三句是講「教藏能成」,末後一句是自己成就,「所成自在,開於法藏,悟深法門」,就成熟了,這是證果。從相上說,這是菩薩修行證果,而從實際上來講,這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