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七六卷)  2007/7/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看第十四個小段勇猛光。這一小段有三首偈,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覺悟懶惰者。令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法欲滅時專守護。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三首偈是六度裡面的精進波羅蜜,所謂勇猛精進。精進這兩個字用得好,進是進步。古今中外所有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教人天天要有長進,天天都要有進步。在中國,古大德教我們日新又新,就是天天要有進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跟佛門裡面講的精進的意思非常接近。不過佛法更殊勝,它還有個「精」字在裡頭,精是純而不雜,這樣精進叫做精進,進是進步;不是盲目的進步,不是雜亂的進步,而是純一的進步。這個意思在《三字經》也講到,《三字經》講到什麼?「教之道,貴以專」。諸位要知道,教學是一樁事情,教,老師教學生要專,貴以專,學生學功課當然也要專。專是精的意思,專是專一,專一就是精而不雜,所以這一句「貴以專」跟佛家講的精進意思就相通。

  所以聖人之道,確實是聖人,不是凡人,凡人沒有這麼高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看得清楚,看得明瞭。他是怎麼來的?其實智慧德能,佛經講得好,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可是在現象上差別太大,這個差別從哪裡來的?差別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迷失自性狀況不相同,有人迷得深,迷得很深,有人迷得淺,於是差別就大了。深淺次第用千差萬別都沒有辦法形容,實在講差別之大真的是無量無邊,沒有邊際。迷得淺的人,如果機緣不好,遇到逆增上緣,他的迷惑就加重。逆增上緣是什麼?引起你的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不斷的增長,你的智慧德能就逐漸的萎縮。迷得重的人,如果他的運氣好,我們一般講遇到很好的緣,也就是說遇到聖教,認真學習,他深重的迷惑會大幅度的減輕,他的智慧會逐漸的增長,靈性的提升。

  由此可知,所以佛家不講因生,佛法因緣生,佛不講因,佛講緣,有道理,非常有道理。為什麼不說因?因大家都一樣,因沒有差別,緣有差別;緣有差別,果就不一樣。果,大的來說,十法界、三途六道,這是果,果確實是緣造成的。三途六道的因、一真法界的因大家都平等,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佛才說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雖然是對念佛往生人講的,往生生淨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這是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以前那些法師體會的,他們總覺得實報土那是菩薩往生的,方便土是聲聞、緣覺往生的,凡夫怎麼用功只能生同居土。到善導的時候才把這個說法轉過來,告訴大家,凡夫要是遇緣殊勝,他也能夠生實報莊嚴土。很多人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宣說的。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善導大師念佛,他念一聲佛號,口裡面就有一道光明,口放光,光中有化佛。我們看到善導大師的畫像,看他口中一道光,光裡頭有一尊佛像,這在傳記裡面都有。所以這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

  可是事實上我們知道,自古至今真的有大善知識,大善知識出現的時候跟他學的人多。我們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例子,他老人家當年住世的時候,追隨他的、跟他學習的人有多少,不止幾十萬,肯定不止,受他教化而真正成就的,四十三個人。通過他的指點、教導,也達到他的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徹大悟的,四十三個。在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個人能超過六祖的,歷代祖師大德當中,有的一生只有一個學生,有的二、三個,多的不過是三、五個,沒有一個像能大師有四十三個人。你要問這原因在哪裡?我們一般講原因在根性不同。這個也有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可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因素,是精進,根性擺在第二,根性差一點的人,精進他就能超越。

  佛門講善根,一般凡夫的善根,佛講三個,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你能真正在這上下功夫,那叫真精進,你這一生想作佛是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是什麼?貪放不下,瞋、痴放不下,那就沒有法子,所以放下就是。世間,世間給你做國王、給你做皇上,你又怎樣?享盡世間榮華富貴,給你生殺大權,你一發脾氣可以殺幾億人,人家殺一個人都要犯罪,那是你多大的福。可是你死了以後依舊脫不了六道輪迴,你說有什麼意思?你在這上搞貪瞋痴,不值得!這個機會太難遇到,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為什麼還貪戀世間名聞利養、還貪戀世間五欲六塵?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能不能在這一生作佛,能不能在這一生永脫輪迴、永離十法界!

  真正明瞭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榜樣,王位捨棄了,後頭給哪個人問都不問,理都不理,他心清淨。王位捨了,還要問後面繼承人做得怎麼樣,沒有捨掉,那捨的是個形相,心裡沒有捨。心裡面捨了,乾乾淨淨,別人去做,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怎麼能還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叫什麼?難捨能捨,能捨你才能精進,你不能捨,這個東西是障礙,嚴重的障礙,我們一定要真正把它想通、想清楚。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通常大概總是一百個人當中至少有九十多個人,三年。有少數人不需要,像宋朝瑩珂法師你看三天,那是什麼?勇猛精進,他做到,真精進,真的萬緣放下,一心繫念阿彌陀佛。三天三夜一分一秒都沒有把佛放下,一分一秒佛號都在心裡,三天的感,阿彌陀佛就來應,就現身。這就是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誠就是心裡沒有一個雜念,精是做到純淨,沒有一個雜念,那個感應太快,三天的時間佛就現前。所以這個事情都在人。

  瑩珂我們看他的傳記,普通人,沒有什麼特殊,破戒犯齋,他那個精進的力從哪裡來的?是從畏懼地獄苦。他知道他一生所做的必定墮地獄,想到墮地獄他就生大恐怖,怎樣能夠逃避不墮地獄。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看,他看了之後非常羨慕,就下定決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關起房門,不吃、不喝、不睡覺,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求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等到你十年陽壽盡的時候我來接引你。這是瑩珂的聰明,十年陽壽不要了,他有自知之明,就是禁不起誘惑,沒有這個定力,十年當中又不知道造多少罪業。想到這一點,十年陽壽不要了,現在就跟佛走。所以佛答應三天之後來接引他,他真的三天之後,沒有生病就走了。這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至於一般念佛到三年預知時至往生的,《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就不計其數,太多了。這些人在佛法三轉法輪裡面來講,叫作證轉,給我們做出證明,這不是假的,你能夠如法炮製,試試看。前年深圳黃忠昌他就是試試看,試成功了。他看到《往生傳》上都是三年,他試試看,二年十個月,預知時至走了,才三十幾歲,為我們做出現身說法。所以世出世間法,成大功建大業的沒有別的,就是專一、精進,你就會成就。

  經文第一首偈講到精進,這個光是對懶惰的人來說的。懶惰的程度也是千差萬別,一般大乘教裡面叫懈怠、放逸,都是懶惰的意思,就是一般講很隨便。這樁事情可不能把它看輕,你這一生當中修行不能成就,這是重要因素之一。你看佛教菩薩,說出六種毛病你修行不能成就,這六種,第一種就是你有貪心,慳貪,自己有的捨不得放下,沒有的想求得。佛教你用什麼?教你用布施,布施度什麼?不是度別人,度自己,度自己的慳貪。布施是一服藥,治慳貪的毛病。這是真正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不肯放下。第二個是造作惡業,有意無意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錯誤的。經教裡頭告訴我們,沒有見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罪過,重的是罪,輕的是過失,全是錯誤的。什麼時候沒有錯?明心見性就沒有過失了。這個話說得很嚴肅。第三個瞋恚,這是嚴重障礙。第四個懶惰,你在道業上提不起精神來。第五個散亂,心散亂,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佛用禪定。末後一個障礙是愚痴,佛用般若、用智慧來對治。這就是你為什麼修道不能成就,這個不能成就,第一個你修道不解教義,就是說如來所說的真實義你不懂。你會用自己的意思去想、去猜,全錯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所以這是五大類的障礙,叫業障。你連佛經聽都聽不懂,看也看不懂,你怎麼會覺悟?所以學佛,你能夠把這五種障礙放下,那叫學佛;研究佛教,五種障礙都沒有放下,叫佛學。佛學不管事,早年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對於你了生死、證菩提毫不相關。你要是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慳貪要放下、惡業要放下、瞋恚要放下、懶惰要放下、散亂要放下、愚痴要放下,那就行了,你障礙就沒有了,回歸自性、求證菩提你就一帆風順。諸位想想看,放下而已,大乘裡面的菩薩法。

  這段經文都是講這些毛光裡面有六波羅蜜光,有勇猛光,這是精進德裡面流出來的功德。他怎麼教我們?『令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三寶,佛,本覺本善;法,離一切貪婪,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這是法。所以我們三皈依說「皈依法,離欲尊」,欲是欲望,對世出世間法所有一切欲望沒有了。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除這個之外,什麼願望都沒有。有緣幫助別人要做,做了怎麼樣?三輪體空,心上痕跡都不著,這是真放下。做了好事常常念念在心,沒放下,那叫世間法,六道輪迴裡面你得福報。福報享福,我們知道畜生道裡有享福的,餓鬼道裡有享福的,你要得不到人身的話,就在那兩道裡面享福去了,福享盡了苦報就現前。因為我們在一生當中所作所為並不是全善,善惡混雜,到來生後世,哪個力量強哪個先受報。如果惡的力量強,先受苦,苦盡甘來,你然後再享福;善的力量強,先享福,福享盡了,苦就來了。就這麼回事情,這不能不曉得。

  僧是什麼?三寶,僧寶,僧寶是和合、誠敬。佛法裡面也講有兩種精進,這個會用上了,恭敬供養。一種是身精進,對世間人來講,如理如法的修學,修布施。如理如法這就不太容易,如果你對於佛法沒有相當的契入,用你自己意思去解釋經教,那就不如理不如法。這是難,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如理如法的修財施,得財富,修法施,得聰明智,修無畏施,他健康長壽,總在是如理如法。這三種果報得到了,用在什麼地方?護持正法,幫助苦難眾生,叫身精進。第二種,心精進。心精進就是斷煩惱,把自己這些煩惱、迷惑、習氣要放下,要不斷的放下,永恆不斷。為什麼?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要放下。到如來地的時候才沒有了,所有無始無明習氣都沒有,都斷乾淨,那才叫究竟圓滿。所以我們放下是決定不能中斷,時時刻刻念念都要想著放下。

  從哪裡下手?從恭敬,這要學,現在我們很大的毛病就是不恭敬、不好學,身體動作不合禮就是不恭敬。什麼是禮?儒家有禮,佛家講威儀。戒律就有了,《沙彌律儀》裡你看沙彌戒十條,規矩(就是禮節)二十四門,二十四門威儀,站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孔子的威儀,學生說出來了,溫良恭儉讓,這是學生對夫子的讚揚,也是真實的體會。孔夫子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溫和,說明孔子沒有粗暴的行為,溫和。善良,沒有惡意、沒有惡言、沒有惡行。責備人,受責備的人感恩流涕。那個責備,你就曉得,用什麼責備?完全是一副真誠愛心來責備你。責備叫對方感恩,所以他如理如法,如果責備叫對方懷恨,錯了。現在有很多父母責備兒女,兒女受責備之後有很多自殺了,有很多離家出走,這我在外國常見,那就是你責備的態度,你的心固然是善心,態度不如法。一定要曉得對方的反應、對方的承受,這就是有智慧、有涵養,善良。夫子恭敬,敬人、敬事、敬物;節儉、禮讓,處處總是讓,不爭。這說明孔夫子他的這些所修所學的,他做到了。

  溫良恭儉讓五德,你們細細去看《弟子規》,《弟子規》裡每一句都具足。這五德要是展開來,把《弟子規》全包括在其中,再細細看,《弟子規》裡每一句都有溫良恭儉讓。所以學弟子規,不要說我學得很好了,還差得遠!能背、能記住,已經能應用在生活上,但是溫良恭儉讓那個標準還差很遠。聖人也是落實在弟子規,賢人也落實在弟子規,凡夫也落實在弟子規,好像都是一樣,其實不一樣,境界差別深淺廣狹真的是不相同。

  譬如我們講的恭敬,我們自己以為都做得很恭敬,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常常看到各地的同修寫信來給我,字都寫得很潦草,裡面內容都很恭敬,都稱讚,字很潦草,這就是不恭敬。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教人,佛弟子,我們不是書法家,我們不一定字要寫得怎麼好,每天去練習這個,那錯了;但是字要工工整整,一筆一劃寫得清清楚楚。你看他老人家就表現這個,印光大師隨便你在哪裡看他的字,他的字沒有一筆是潦草的,這是什麼?他的恭敬在裡頭,你能看到。現在人雖然不會寫字,但是一筆一劃寫清楚,不要潦草,那就是你的恭敬。現在很多人利用機械,電腦打字,打得整整齊齊,這是恭敬。看你有沒有真正恭敬心,都在這些小地方。言語、態度、恭敬、布施、活潑,很活潑,但是你看到的時候很歡喜,他有節度,並不是呆呆板板,那個夫子也不贊成,佛也不贊成,釋迦牟尼佛待人接物很活潑,都是滿面笑容。

  我們在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身心精進就是表現在生活裡面,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從這裡做起。你從哪裡去做起?我們常常教同學,學佛首先要學謙虛。真的,我們這一想,孔夫子因地我們不知道,我們從跡象上來看他是世間聖人,他不是來表演一個出世間聖人;佛是出世間聖人,他是世間聖人。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但是比一般人輕,不嚴重,比一般人輕。我們就看溫良恭儉讓,我們能不能做到?那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謙卑的心從這個地方就會現前,謙卑。我們看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第一段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耶穌的母親,她把謙卑擺在第一條,就是從這裡做起。你要真正做一個天主教徒,第一門課就是學謙卑。

  凡是聖教,無不是從這裡開始。自己能謙卑,你才能尊重別人,這是性德的流露。佛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德是性德,相也是性德,所以我們要學著尊重別人,尊重萬物。連《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人事物統統要有恭敬心。再能夠從恭敬裡面流露出來的關懷、照顧、幫助,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自己雖然這麼做,絕不求回報,如果說求回報那就錯了,那就變成生意買賣。沒有求回報的,你的靈性才提升,你的業障才消除,你的智慧、你的福報都能夠現前,也可以說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有求果報,性德就完全迷了。求果報,也許有求得到,也許有時候沒有,為什麼做了這個因,回報得不到?緣不成熟。所以,雖有這個因,還得有緣,因緣具足,果報才能現前;有因沒有緣,緣缺了,果報不能現前,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從恭敬做起。

  三寶是講的自性三寶,所以我跟諸位說,佛是本覺本善,這是自性三寶。要知道自己本覺本善,別人也是本覺本善,平等的,平等對待就能夠和睦相處,不是用平等心,和睦是決定做不到。從哪裡做起?一定從自己本身做起。我以平等心、恭敬心待人,別人不是用平等心對我,也不是用恭敬心對我,怎麼樣?沒關係,一點妨礙都沒有。我走的這個路對的,正確的,這是什麼?成佛之道。他走的路,他迷惑,他走的路是六道三途,我們很清楚。我們要有耐心,要慢慢的引導他,讓事實、讓時間幫助他覺悟,不能夠急著一時,沒有那麼快,各人時節因緣不相同,要有耐心慢慢等。

  精進,佛在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通常講三種,第一種是「莊嚴精進」。莊嚴是古時候的術語,現在人講美好,跟莊嚴的意思接近。莊嚴比美好還要精彩,因為它有莊重、有嚴麗,麗是華麗,現在人講美好裡面不見得有莊重,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所以莊嚴兩個字好,莊嚴就是有德行,佛菩薩莊嚴,聖賢人莊嚴,莊嚴裡頭最重要的是品德,我們今天講的倫理道德。倫理的學習,道德的學習,因果的學習,智慧的學習,莊嚴自然就現前。沒有這些教學長時期的薰陶,我們表現出來的是俗氣,《弟子規》裡面講的「市井氣」,就是俗氣。所以這個基礎教育你就曉得多重要。

  學佛如果真正落實四個根,除了一般講的儒釋道這三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還加上一個沙彌律儀,那就更莊嚴了。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夠護持,這是持戒,不放逸,都能守住,都能做到,這就是佛法講的莊嚴道果。你做到了那是果,你得受用,你能夠受持就不會退轉,所以這是基本的。佛教裡另一個名詞叫「被甲精進」,內容也是這個意思。這是用比喻說的,古時候打仗都是戴上盔甲,保護自己,現在戰爭也是這樣的,衝鋒陷陣,前面是戰車,戰車就是被甲。我們持戒,我們把這四樣東西做到,這四個根本做到就是被甲精進,這個不能捨。

  第二種叫「攝善法精進」,戒律裡沒有講的,但是這個事情是善事,我們一定要做,不能說佛沒有說我們就不要做,那就錯了。佛沒有說的太多了,他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世間事太複雜,怎麼能說得完?尤其是時代不斷在演變,佛滅度到我們現在,就是外國人的講法,二千五百年了,二千五百年這個社會有多大的變化。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從前沒有過,沒有當然佛就沒有說,佛講的是原理原則,你要如何把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到現前這個時代。佛在原則上講過,細節上沒講,你要懂得。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瑣碎的細則一定跟佛講的原理相應,跟真誠相應、跟清淨相應、跟六度相應、跟四攝相應,那就對了,就沒錯了。所以知道這是善法,善法是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一定要做。

  第三「利生」,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也要做。攝善法偏重在自利,利生精進偏重在利他,縱然是對自己不利也要做,這是菩薩。那麼在現在,現前的同學,我們對於六度裡面的精進應該怎麼學法?這就很重要。首先要知道循序漸進,自己一定要肯定我不是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像古代祖師大德那樣的修學我們做不到,我們是中下根性。這個中下就是中輩裡面也有上中下,我們是哪一等?我們是中下,不是中中,不是中上,這個一定要知道。人貴自知之明,這是很可貴的,你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應該怎麼樣學習,怎麼樣提升。人不了解自己,好高騖遠,自己不是上上根也以為自己是上上根,那就壞了。到最後,是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把自己所有好的緣分都失掉,那就真可惜。

  中下根人就一定要照著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要違背,你去跟他學一定有好處。他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不叫我們做的,我們一定守住,不要去違犯。因為他這套方法,我們現在很清楚,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自性裡頭本有的,迷了,他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恢復。絕對不是像現代人想的要增長知識,佛不是這個意思,恢復德行,為什麼?德行是你本有的,智慧德相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所以聖賢教誨跟我們世間學校教誨不一樣。

  現在世間學校是多,傳授的是知識、是科學、是技術,至於怎麼做人他不懂。所以現在很多大學畢業出來之後找不到工作,這些企業家很感嘆,他能做事他不會做人。古聖先賢的教育不一樣,像孔子四科,教學的四個科目,先學做人,後學辦事,做人比做事重要;現代教育是做事比做人重要,做事重要,做人不重要。世間許多的災難、社會動盪不安就這麼造成的,原因你要懂,人不會做人了。古時候在中國,就是儒釋道三教,教你做人;在西方,宗教教你做人。科學發達之後,大家一味都是以科學為標準,所以宗教是迷信,不要宗教了,西方社會亂了。中國人說破四舊,古聖先賢是舊的,舊的東西不要了,要新的,中國社會亂了。你要把根找到。

  所以我們今天想到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佩服英國的一個學者湯恩比博士,不能不佩服這個人。這個人看到世界動亂,看到二十一世紀比二十世紀更嚴重,所以他說要解決這個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才能救,這他說的。他為什麼能說得出這個話?他是歷史哲學家,他研究歷史跟古今中外一般研究歷史的,有一個很大不同之點。一般研究歷史的,在中國都是研究一個朝代,所謂斷代史;或者是研究不分朝代,自古至今,叫通史。可是湯恩比博士他搞歷史他脫離這個規範,他搞文化史,專門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史跟各個朝代沒有那麼嚴肅了,對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也不像一般史學家那樣嚴肅,他專門研究文化。從文化,文化就離不開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把動亂的因素找出來了。就像大夫治病一樣,他把病根找出來,然後才知道用什麼樣的藥能對治,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才能收到效果。

  我們聽了這個話,我就問一些同學們,我說你們大家想想,他說的孔孟,提到孔孟我們都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能救這個社會嗎?大乘佛教一提起來,人家一定就想到《華嚴》、《法華》、《楞嚴》、《般若》,管用嗎?研究這些的人很多,學者專家有的是,世界還是這麼混亂,亂到使很多專家學者都感到懷疑,這世界還能好嗎?還有救嗎?信心都幾乎喪失掉,這個太可怕了,也太嚴重了。所以我就提出這麼一個反問。然後我再問,湯恩比的話有沒有說錯?他說的沒錯。你們講到四書五經、十三經、大乘這些經典,這是儒佛的精華,花果,你真正要救,你要找它的根!根是活的,枝葉花果不是活的,你去學這個東西,等於說花瓶裡面插的花,很好看,沒有生命,幾天就枯死了。你要把花的種子找來,你去培養它,它生根、發芽,那個雖然不好看,你知道慢慢培養,它茁壯、開花、結果。所以你找到根。

  根是什麼?儒的根是什麼?儒的根是中國傳統的家教,《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教的集大成,所以它可以代表,那是根;道教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教的根是十善業道。你用這三個根就能幫助今天的世界,使動亂恢復到平靜,恢復到正常。怎麼教法?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才能產生效果。我們在廬江湯池做的實驗,不到一年做成功了。前幾天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傳來的訊息給我,說去年我們辦的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們沒想到的。今年還有些人想再辦一次,要邀請我做個主題講演。我早就宣布國內外所有一切活動我從此以後都不參加了,但是聯合國總部這個關係整個世界的和平,邀請我做個主題講演,我說可以。希望把孔孟、大乘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現在我們看到的效果,能夠推展到每個國家,能夠讓聯合國真正明瞭,它來帶頭。

  如果能夠用,就是哪個國家或者是聯合國,能夠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做遠程教學,我相信一年,只要一年的時間,人性本善、人性本覺就能夠喚醒,這個喚醒就是佛法講的破迷開悟。人只要能從迷惑當中省悟過來,衝突就沒有了,和平就落實。人與人之間都能做到自己謙虛,尊重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你說這個世界多麼美好,天災人禍自然就化解。所以這是一樁大好事情,來找我,我怎樣辛苦我也要去做,不是這樣的事情我就不願意再做。今年八月馬來西亞有個活動,這是前年答應的,所以我們要履行。就是一般這些活動我這是最後一次,以後像這種活動我不會再參加,我也不會再答應別人邀請。

  我希望我自己能夠靜下來,自己求生淨土重要。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我們希望將來能有一個小型的書院,我們來學習儒釋道的三個根,從根紮起。然後把儒釋道主要的典籍好好的來學習,一個人學一樣。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最重要的。道教最重要的典籍,《老子》、《莊子》,這是它的根。佛法的根可以說《十善業道》、《華嚴》、《無量壽經》,這三種是佛法的大根大本。量不多,展開來是無量無邊,歸納到最後的根本就這幾樣東西。

  我們學習一定要遵守佛陀教誨,恭敬供養,無有疲厭,無有疲厭就是精進。要做到真正無疲厭,我們就不能離開經教,為什麼?離開經教我們就會墮落在煩惱裡面。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受社會的影響;能夠不受社會影響的原因,天天在學教。我們如果不是天天在學大乘,天天跟佛在一起,天天聽佛說法,天天佛在幫助我們、在提醒我們、提示我們,我們才有能力避免現在這個社會的誘惑。所以一天不聽經,我們的染著就要加重一點,三天不聽經可能就迷惑了,一個星期不聽經的話就會墮落,你說多可怕。所以經不能不讀,教不能不學。幫助別人是其次,第二個目標,幫助自己是第一個目標,怎麼樣能使自己在這個時代不墮落。

  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早年我常常講,我哪裡是講經教學,我是自己在幫助自己提升。所有的聽眾我不把他看作聽眾,我沒有把他看作學生,我都把他看作自己的老師、自己的監學,他們來督促我。而我把自己看作是學生,聽眾都是老師,我上台是對老師、對護法、對監學來做報告,我始終是這麼一個心態。我也曉得許多年輕法師到最後都被淘汰掉了,那是什麼原因?他上台是老師,他是法師,下面是聽眾。這什麼原因?恭敬供養沒有了,對大眾的恭敬沒有了。講經是對大眾的法供養,我上台是做報告,是做法供養。所以,我有好幾個講記是用研習報告,「金剛般若研習報告」。是真的,不是假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恭敬心喪失掉,恭敬心喪失掉肯定要向下滑,你不能向上提升,恭敬供養是往上提升。我們學習半個世紀,能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還就是靠這個,靠天天不離開經教。

  如教修行是真精進,落實戒定慧,落實六波羅蜜。你真正想,這是落實菩薩行,前面講的四個根要記住,沒有這四個根,後面你做不到。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前面四個根,你是能說不能行;有前面四個根,能說又能行,你真正能做到。最後要記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明心見性,就功德圓滿,這是要常常提醒的。我們特地做了一個光碟,「凡聖迷悟示意圖」,這個光碟大量贈送。我曾經講過,每個星期至少要看一次,對你會有幫助。不要說一句話,就這示意圖你反覆看,看多了你就會想凡聖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執著你就是聖,不肯放下那你就是凡。你要想轉凡成聖,什麼時候轉?轉到什麼程度?不要問別人,完全在自己,這全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

  第二首偈是講果,精進的果報。『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若」是假設,你真的經常都在三寶當中修恭敬供養,這就是講你真的能落實,你真的能做到。諸位要曉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自性,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我們迷,迷的什麼?就是迷這樁事情,不知道以愛心、以善意對人是尊重自己,不曉得。我為什麼要愛他?我為什麼要尊重他?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為什麼要尊重他?如果你要是真的搞通,搞明白了,他不知道尊重自己,他不知道尊重性德,我也跟他一樣嗎?他墮地獄,我也跟他下去嗎?不就這個意思嗎?他迷惑顛倒,你並不比他聰明,你跟他是一樣的,就錯了。

  所以前面,佛法裡面講三種惡,前面給諸位說過,我們今天再重複一次。什麼叫惡?別人以惡意對我,以惡言對我,以惡的行為對我,我也以惡意、惡言、惡行對他,佛說這是惡,這叫造惡。現在就是這樣的,你看我們在美國,我看到一些同修教他的小孩。小孩剛剛上小學念書,同學欺侮他,他怎麼說?「他要是打你,你打回去,他要罵你,你罵回去,你不可以示弱。」這是惡!第二,別人並沒有以惡意、惡言、惡行對我,我以惡行、惡意、惡言對他,這叫大惡。你看這裡面有差別,這是大惡。第三種是別人有恩於我,對我是善意,我不知道報恩,不知道感恩,而且還以惡來報復,佛說這是大惡裡面的大惡。知恩報恩,以德報怨,這才是善。

  所以一定是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真正的放下,明心見性,這才叫真正精進,究竟精進,圓滿精進。記住,一定是從「恭敬供養無疲厭」,從這裡下手。而且諸佛菩薩永遠是這個樣子的,對人對事對物永遠是恭敬,永遠是供養。供養就是布施,恭敬心的布施叫供養,沒有恭敬心的供養叫布施。所以在事上講完全是一樣,你以財物布施別人,恭敬心、尊重心,這叫供養。像我們說以財物供養父母、供養老師,都有恭敬心,你能夠把對父母、對老師這種恭敬心對一切眾生,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平等的恭敬供養,這是行菩薩道。這是什麼境界?是你的真誠心、你的平等心、你的清淨心、慈悲心完全流露出來。這是真正發菩提心,真正在行菩薩道,你跟性德完全相應,自性就這麼流露出來。見性的人他自然的,他就是這樣的,沒有見性的人好好的學,學他,學久了不知不覺自己自性就流露出來,那叫功夫純熟,根熟了。根熟的時候,佛菩薩肯定來照顧,來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悟入。

  我們看這個果,果裡頭怎麼說?『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無上佛菩提就是成佛,你就證得佛果。注意,速成跟精進相應,精進就能速成,一生成就。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是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你看善財童子多麼活潑。那你要記住,善財童子是四個根紮穩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到了。他學的是哪一門?善財學的是哪一門?跟諸位說,念佛法門。我初學佛,初講《華嚴》的時候不知道,《華嚴》講了一半,第一次講的,這是第二次,第一次也是講到一半,沒有講圓滿。講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華嚴會上,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菩薩眾裡面的兩位首領,毘盧遮那佛的助手,等於說一個是教務長,一個是訓導長,這兩個人多重要。我就想到,他們兩個學什麼法門?五十三參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善財學什麼法門?因為這在後面,經沒有講到,我就一直看後面的經文。看到五十三參,「入法界品」,這才看到文殊、普賢統統是念佛求生淨土,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入室弟子,是傳他法的,傳人,那肯定是傳這個法門。

  然後再仔細看五十三參,這才看出來,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翻譯不同,是一個人。這位善知識學什麼法門?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時候我就懂得了,為什麼?頭一個去參訪的,中國跟印度都是這樣說法,先入為主,這是他頭一個老師。而且頭一個老師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一期是九十天,他九十天是一期。在這一個時期的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躺著,也不能坐著,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動,九十天,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修般舟三昧這也是勇猛精進,一般人受不了,要年輕體力好才能夠修這個法,還要求三寶加持。在這個九十天當中,你不能坐下來,你不能躺著,你可以走動,你可以站著,你可以拜佛,日夜不間斷,跟閉關一樣,要有人護持,送飲食給你。

  看到最後,五十三參最後,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這才明白,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就是一門深入。五十三參怎麼回事?五十三參就是接觸社會廣大的群眾。所以五十三參,實在講就是現在這個社會從早到晚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統統可以接觸。你接觸他,對他們的學習統統了解,統統清楚,對自己有沒有妨礙?沒有,決定不放在心上,決定不去學他。哪個法門都通,可以教人,自己不學,自己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一生成佛。善財童子往生那是上上品往生,實報莊嚴土,不是有餘土,一生成就。這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他們是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是為我們做榜樣,為我們做示現,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才行,才能成功。

  四魔,大小乘教裡頭佛陀常講,像《八大人覺經》上就講得很清楚。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我們前面念過,在前面的「忍嚴光」裡頭講過,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是魔。這五種現象都不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你在這些現象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魔。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祖師大德當中很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諸位曉得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們給我們做種種示現,在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裡面跟我們示現的沒有兩樣,他有沒有超出四魔?他超出了,他是唱戲,做給我們看的,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真的執著。所以他們超出,我們沒有超出。他們真正住在哪裡?他真正住淨土,我們不知道。所以第一個是五陰魔。

  第二個是煩惱魔,貪瞋痴慢,煩惱魔。第三個是死魔,壽命到了,你死了。死了怎麼是魔?我修行還沒成功,壽命到了,再投胎再來再接著學,至少當中要差十幾二十年,中斷了,這是折磨。最後一種叫天魔,天魔就是講外面的,環境,環境的障礙。前面三個都是你本身的,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所以你真的能把分別執著放下,死魔你就超越了。所以要精進,你才真的能夠超越。魔,本來這個「魔」字下面不是個鬼,是個石頭的石,意思就是折磨你,這四種折磨你。這個字是梁武帝他造的,他說折磨太可怕,把石換成一個鬼,這個比鬼還可怕。所以這個字是佛經裡面造的字,原本中國字裡頭沒有,梁武帝他是用的這麼一種做法,也很好,以後佛門也就接受了。所以你真正勇猛精進,內外煩惱都不會影響你,都不會障礙你了,這叫超出。這是消業障,下面是證菩提,所以這是精進之果。

  後面這首偈是精進的因,精進光的因。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再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