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九七卷)  2007/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今天從第二十六「香嚴光」看起,香嚴光有兩首偈,我們經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香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聞者悅可意。決定當成佛功德。人天妙香以塗地。供養一切最勝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八句偈頌,這是放光裡面有『香嚴』的,香光莊嚴的氣氛,或是現在人所講的磁場,你能夠覺察得到。香是表法的,最平常所說的,它代表信息,我們跟佛菩薩、跟天地鬼神傳遞訊息,傳遞信息,古時候用香。現在科學發達,就方便太多了,有無線電的傳真,有隨身攜帶的手機可以傳遞訊息。在從前古時候沒有這些工具,用什麼方法?就是用香。諸位如果到中國北京,我相信你會去參觀長城,長城是防禦工事,每隔一段距離有個烽火台,烽火台做什麼用處?第一個是駐守衛長城邊防的士兵,他們駐在那個地方。台的頂上,上面就是傳遞信息的,用什麼來傳遞?燒香,那個香不是普通香,狼煙,狼的糞便。狼的糞燃燒,它的煙不容易被風吹散,用這個方法傳遞訊息。如果那個地方有敵人來攻打,用這個來報信,一看到這裡有狼煙,知道這個地方有事情了,馬上要派兵去援助他。長城,萬里長城從西面傳到東面,傳到首都,那個時候首都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要幾千里。這個訊息傳過來,傳到首都需要多少時間?大概六、七個小時。你看到那邊點著了,這邊就點,再一個一個傳,大概六、七個小時皇帝就知道了,知道那邊上有緊急的地方,就傳來了。所以,烽火台就像香爐一樣,燒香傳遞訊息。

  我們跟佛菩薩、跟天地鬼神傳遞訊息的時候,我們就燃香。所以要懂得,香叫信香,代表信息,表這個意思。這是從形相上說的。從意義上來講,香表戒定真香。我們修行人,我們的敵人是誰?敵人就是魔,魔現前,魔來干擾了,魔是誰?頭一個是煩惱,煩惱是魔。生煩惱了,這時候要求三寶加持。所以這四種魔你一定要知道,這是佛經上常講的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天魔是什麼?天魔是外面的,外面環境來干擾,這叫天魔。因為前面三種都是自己本身的,五陰是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身體,色受想行識叫五陰,身是五陰身,這不可以不知道。五陰身,色是物質,這肉體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是心理的現象,我們今天講是精神的一部分。身體是精神跟物質組合的,這裡頭出了麻煩,這是五陰;外面環境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我們要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來加持,讓我們這種干擾恢復正常?佛菩薩的教誨就是加持,戒定慧三學,所以香叫戒定真香。我們燃香,就想到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戒定慧,持戒、修定、開慧,你自然就能降伏死魔,就不會再受魔的干擾。戒定慧是自己的性德,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化解問題依舊是要自己修德,這才能真正產生效果。不知道佛的教誨,求佛菩薩用威神來加持你,那是迷信,這個要懂。如果佛菩薩,你自己不必修行,佛菩薩用神通道力來加持你,問題就能解決,那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有困難,他應該趕快來加持,他要不加持的話,他不就違背自己的本願,這哪裡能講得通?《般若經》上佛講得好,一切眾生自己開悟、自己修行、自己得度,佛不度眾生。中國諺語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為什麼?煩惱是你自己迷的,不是別人幫助你迷的,這要曉得。你一念不覺這是你自己,那一念不覺決不是佛菩薩叫你一念不覺,也不是外面魔王叫你一念不覺,沒有。一念不覺之後魔才現前,一念覺,魔就沒有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佛菩薩用什麼來加持我們,你真的明白了,佛菩薩用教誨來加持我們。

  佛滅度之後,三寶裡面最重要的是遺留下來這麼多的經典。經典我們稱之為法身舍利,一切眾生依此而能得度,你要是不依教修行怎麼行?如何能依教修行?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信解行證」,這四個字都難,非常之難,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頭一個信,信可不容易。我們年輕的時候,對這樁事情常常疏忽了,認為我們已經信了,不是信佛了嗎?皈依、受戒、出家了,還講經、教佛學院,信還有什麼問題,不都信了嗎?所以我受戒之後去見李老師,在慈光圖書館,我還沒有進門在外面,他在裡面看到我,指著我,「你要信佛」,好大聲叫,叫了好幾聲。裡面、外面的人都呆了,怎麼不信佛?我受戒,學佛九年了,講經教學也搞了兩年,怎麼不信佛?經過老師一開導,想一想真的不信佛。為什麼?佛教給你的,你做到沒有?沒有做到,那就不信。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沒做到就是不信。你看看這個問題多嚴重,我們確實是粗心大意,把它疏忽掉了。

  今天講真正要學佛,學佛要學作佛。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學作佛,你說你能不能成佛?當然肯定你成佛了。為什麼?你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這叫信佛。我們沒有這樣做,不信,所以信心建立不是個容易事情。大乘教裡面,信心一建立,你就超凡入聖。你看馬鳴菩薩講的《大乘起信論》,大乘佛法,起信是信心剛剛生,信心一生起來你就超凡入聖。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境界,《金剛經》的境界不是很高,什麼程度?「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金剛經》上所講的。在《華嚴經》上是什麼地位?法身菩薩。你真的信了,就不是凡夫,你是法身菩薩,超過阿羅漢,超過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在事上講,你超過十法界,就不談六道了。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大乘信心一生起來就超越十法界,你到哪裡去?一真法界;念佛往生淨土,生哪一土?生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有餘土。所以不經過李老師那一番的教誨,我們對於信真的疏忽了。信疏忽了,後面都不能成就,解、行、證都不能成就。信真是根本的根本。

  我們今天學戒為什麼學不好?因為不信佛,信佛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輕而易舉!你信你自然就很歡喜去做,不能歡歡喜喜去做,信心現在講不到位。不能說你沒有信心,也不能說你有信心,你的信心古人所講的叫「露水道心」,若有若無,說沒有,你有;說你有,你的信心不管用。為什麼?禁不起考驗,境界一現前,信心就沒有了,這怎麼能成就?

  所以香,頭一個信香,戒定真香。有信,決定有戒定慧;沒有信,戒定慧就沒有了。我們不要說得太深,我們用《三字經》的幾句話來講,諸位就能夠體會到。《三字經》上講「苟不教,性乃遷」,這是講教學,不能不教,不教怎麼樣?不教就愈迷愈深,罪業愈造愈多,墮落就愈來愈重,所以不能不教。教學是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的,為什麼要辦教育?為什麼要教學?道理在此地。教學的目的我們也就明白了,教學目的是回歸自性,轉迷為悟,這是教學的目的。轉凡為聖,轉煩惱為菩提,這要教學。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同一個道理,教貴以專,學當然也是貴以專。所以古人的成就,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裡頭就有定,他學一門。你看看五千年來祖宗傳下來的祕訣,成功的祕訣,決定不改換題目。一門深入,他心是定的,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

  隨著你定功的淺深,悟入的層次不一樣,小定小悟,大定大悟,定到一定的程度叫大徹大悟。小定什麼是標準?阿羅漢是標準,阿羅漢是小定,成就之後六道輪迴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小定,阿羅漢所證的叫小果;再往上去,定功更深,辟支佛,辟支佛超過阿羅漢很多。阿羅漢煩惱斷了,習氣沒斷,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還在;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這真得受用。再往上提升,提升沒有別的,提升定功,定功怎麼樣往上提升?沒有別的,放下,要放,不能不放。阿羅漢把六道放下了,辟支佛把阿羅漢也放下了,菩薩把辟支佛也放下,佛把菩薩放下,法身大士把佛也放下了,才出十法界,那叫證大果。放下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有佛、有菩薩,統統放下,證大果,這就是一般講的成佛,證大果是成佛了。

  所以你說信,我們放下多少?然後你就曉得,我們現在的信若有若無。名聞利養一現前,佛菩薩、戒定慧統統忘掉了,還是這個重要,這怎麼成?這不行。你為什麼不能成就?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事實真相是什麼?天天講,講了沒用處,沒聽進去,不得受用,你沒有開悟。頭一個是信,第二個是解,你不解如來所說真實義,還是迷於假相裡頭。佛在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太透徹了,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曾經起過這個念頭嗎?沒有,那你就是沒解。說起來你很熟,你也會說,可是境界現起來的時候,真的就忘掉,馬上就在境界裡起分別執著,把佛所說的統統忘得乾淨,這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佛法的薰修太淺,所以境界你轉不過來。

  這樣我們才曉得,長時薰修重要,教之道,貴以專重要!貴以專是讓你心裡真有。什麼叫真有?境界現前,佛的教誨馬上能提起來,這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來,佛的教誨立刻就提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計較的?還有什麼好分別執著的?分別執著的念頭馬上就停了。停能辦事嗎?所以有人說,這樣說我什麼事都不要辦了。你沒有覺悟,你把佛的話意思錯會了。真正放下,你是不用煩惱,不用分別執著,用什麼東西?用自性般若的真實智慧。你處理事物、待人接物用智慧,不是用分別執著。我這個東西放下了,智慧不能現前,你沒放下;真放下,智慧就現前。煩惱跟智慧就是明暗的兩面,暗去掉之後,明就出現,暗生了,明就滅了。晚上黑暗現前,太陽就滅了;早晨的時候,黑暗滅了,光明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你說我煩惱習氣、分別執著我放下了,智慧不開,是你沒放下;你真的放下,智慧就開了。沒有放下自以為放下,這個誤會的人很多!他不是真放下,所以他不管用。一定要真放下。

  真放下,給諸位說,不重視在事上,為什麼?事是虛妄的。重在什麼?重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屬於心理的,心裡面真正沒有,外面事,事就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解重要。這使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真的是慈悲,沒有任何條件,教導我們四十九年,我們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他不收。他所需要的飲食,供養一缽飯,他一天吃一餐,供養一缽飯;衣服破了,供養他一件衣。飯是天天要的,衣不一定要天天要,一件衣可以穿很久。而且在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是熱帶,所以衣著很少,三衣就夠了,叫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不要。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醫藥的供養,其他都沒有了。晚上休息的時候,衣也當作被用,搭在身上,他們的睡覺都是不倒單,都是打坐,三件衣統統披在身上就可以禦寒,生活簡單。這是示現的什麼?一切都放下了,所以身心清淨,像六祖所說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想想看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沒有做到才常生煩惱,不生智慧,這不就很明顯了嗎?你要想常生智慧,不生煩惱,你學釋迦牟尼佛;在中國,你學六祖惠能大師。再近一點,李老師介紹給我的,學印光大師,這個很近了,印光大師的生活簡單。如何能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無非就是這個,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佛陀入滅的時候,教導我們「以苦為師」,這句話是關鍵,持戒不能受苦,不能甘於淡泊,持戒不能成就。什麼叫不能成就?那個戒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心不清淨,心裡貪瞋痴沒斷乾淨,心不清淨。所以要想心清淨,一定要甘於淡泊,真正能夠放下、自在、隨緣,衣食住行都很簡單。所以最理想的還是古大德所示現的住茅蓬,一生都住茅蓬,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剛剛出家,沒有人供養,山上搭個小茅蓬。以後人家覺得這個人修苦行,很值得別人讚歎,恭敬供養。好了,錢愈來愈多,信徒也愈來愈多,恭敬你的人愈來愈多,這一恭敬就傲慢。錢多了怎麼樣?蓋廟,廟愈蓋愈大,愈蓋愈莊嚴,貪瞋痴慢全起來,道心沒有了。如何能夠一生都住茅蓬?給諸位說,虛雲老和尚住茅蓬,雖然他也蓋廟。舊的廟、損壞的廟他發心把它重新修建起來,修好之後,找個好修行人請他去做住持,交給他,他老人家就走了。這很難得,不容易。虛老和尚一生喜歡建廟,幫助一些出家人,他的福報大,出家人沒福報,他願意幫助人,自己住茅蓬。實在我們想想,如果在今天這個時代,初出家的人幫助他建個小茅蓬,以不建寺廟道場為好,建茅蓬。讓他真正有道心,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道心才能生起來,道心才堅固,才不會退轉。這都是我們要懂得、要明瞭的。

  所以要有解、要有行。行要堅持,決定不能動搖,經教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這樁事情不是個容易事情。學教要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最好?最好是證果的,有修有證。證果的老師大概現在找不到了,沒有了,李老師就教我,實在找不到證果的找什麼?找有修行的。他教我們,有解有行,你跟他沒錯。有解沒有行就靠不住,有解無行是什麼?佛學,搞佛學的,不是學佛的。這是我在年輕時候跟李老師,老師常常提醒我們,修行務必要解行相應,你才會有成就。末法時期的證就是往生淨土,念佛臨終生淨土那就是證,證果了。對於淨宗一門深入,決定沒有懷疑,一生就走這條路,樂意過個簡單的生活,這個香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夠落實在行門上。

  香的表法再說得更深一層,不但它表戒定慧,它表五分法身香,法身是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前面三個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再加上解脫、解脫知見,這稱之為五分法身香。這些全是自性本具,不是從外來的,你自身本來就是。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戒定慧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迷失了自性,戒定慧變成貪瞋痴,戒德變成貪婪,定德變成瞋恚,慧德變成愚痴。要曉得,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迷悟不同,迷了是貪瞋痴,悟了是戒定慧。所以,貪瞋痴不能斷,斷掉之後,戒定慧也沒有了,這個要知道。慧開了,轉貪瞋痴,又恢復了,變成戒定慧;迷了,把自性的戒定慧轉變成貪瞋痴。所以它是轉變,斷是轉變的意思,不是真的斷;性德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這個要知道。所以,統統是性德。

  但是迷悟相不一樣,受用不一樣,覺悟受用樂,迷了受用苦。戒定慧的報是在實報莊嚴土,貪瞋痴的報是在地獄、餓鬼、畜生,它怎麼會一樣?你看體是相同,就是迷悟的差別,這個我們要知道。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在這一生當中追求什麼?追求覺悟。我們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覺悟?用經教,長時薰修慢慢會開悟。要想開悟提前一點、快一點,那怎麼樣?學了真幹,就很容易開悟;學了不幹,開悟就很難,時間就很長。學了真幹,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對於開悟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光能覺一切眾』,香嚴,我們也是一切眾裡面的一分子,我們聞到香、我們見到香有沒有警覺?我們早晚禮佛都要燃一支香,應當有這個警覺。聞到香、見到香,至少要想到戒定慧三學,提醒你,這就是「能覺一切眾」。『令其聞者悅可意』,因為香是德香,德香是法爾如是,如同天體的運行,有規律、有秩序,自性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法爾如是,一切法就是這樣。這個話的意思很深。覺,法爾如是;迷,還是法爾如是。你在這個當中,無論是覺、無論是迷,你才如如不動,你才真的放下,怎麼放下?二邊都放下。你放下一邊,那邊不放下,不行!迷放下,覺沒有放下,覺還是迷,為什麼?覺跟迷是相對建立的,二法。有迷才有覺,有覺才有迷,它是相對建立的。你說我執著這個,那個沒有了,還是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怎樣才是真覺?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真覺了。真覺了他才自在,他隨緣,能隨染淨緣。隨染而不染,他心地清淨,他不染,就是在染緣裡面他不起分別、不起執著,就不染;在淨緣裡面不染淨。隨染淨緣,染淨二邊都不染。

  「悅可意」是法喜充滿,這句話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這個意思。悅的是什麼?悅的是德相,自性本具的德相透出來了。透出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在你的身體,就在生活、就在處事待人接物,性德流露了。性德是什麼樣子?在世間法裡面,在中國人來講,倫常八德;在佛法裡面講,三學、六和、三福、六度、普賢十願、十善業道,這是性德,法身香!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個你要知道。現在我們統統失掉,所起的作用是反面的。並沒有失掉,變質了,十善變成十惡,六和變成六不和,六還在,和沒有了。三學變成三毒,三學是戒定慧,變成三毒是貪瞋痴,變質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全是自性起用。

  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在這些地方做個轉變,再把它變回來,把三毒轉變成三學,把十惡轉變成十善,變回來,變回來是正確的。我們想變回來,它變不回來,那是什麼?你的惡、毒沒有捨掉,你就變不回來。你必須把十惡、三毒放掉、放下,這轉過來了,放下就是!佛法的學習從這裡開始。你要不肯放下,在這一生當中,用現在好聽的話來說,你搞佛學,你沒有學佛。搞佛學,你可以得到世間的名聞利養,你能做成佛教的學者專家,對你自己的性德沒有轉變,依舊在迷位。那就是古人所說的話,你出不了六道,你無法了脫生死,在六道裡面你該怎麼樣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個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樣生死,就是說你脫離不了業力的控制。輪迴是業力變現出來的,起惑、造業、受報,輪迴是受報。

  所以經教長時期的薰習,天天在學習,慢慢才省悟過來。說到這個地方,你就不能不修福,為什麼?如果不修福,你壽命到了有死魔。這一生還沒有開悟,還沒有真正學佛,壽命到了,這就是你受死的折磨。縱然來生有點福報再得人身,再接著學佛,至少要斷二十年,中斷二十年這是最短的,長的會中斷三、四十年,接不上了,這是諺語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學得太困難了。怎麼樣把壽命延長?壽命延長要修福,要做好事,可以延壽,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分別執著沒放下,能延壽,能延長壽命。斷惡修善要能把分別執著放下,那能證果,那就是佛法,就是學佛了。

  我們看《了凡四訓》,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都是斷惡修善勇猛精進,真的他命運轉變過來,壽命延長了。他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在世法上的成就令人讚歎,在佛法上的成就不大,如果不求生淨土的話,他這一生也空過,獲得來生的福報,修得來生福。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很容易走錯了路,那叫真可惜。所以德相,性德的流露既然是自己本有的,那就像馬鳴菩薩所說的,本有當然可以恢復;煩惱習氣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放下。我們自己真的要做個轉變!

  第二首偈說『人天妙香以塗地,供養一切最勝王』,這是講修因。人天妙香塗地,用來什麼?用來供佛。佛的大殿、佛所行處香花供養,這個地散花,現在是用香水,噴香水,這表法,跟我們香爐燒香是一個意思。我們現在懂得了,我們用什麼去供養?用戒定慧供養,用斷惡修善供養,用轉三毒為三學供養,轉十惡為十善供養,轉八邪為八正供養,妙香塗地是這個意思。你千萬不要看到這句,你去買很多好香、名貴的香,到佛堂地上去塗,你完全錯了。所以佛法,一定要曉得言外之音,文字之外它所表的真實義理,你才真的會學到。

  「供養一切最勝王」,最勝王是法王。這上面「一切」,一切怎麼講法?一切裡面包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過去諸佛,釋迦牟尼佛曾經為我們介紹過,《大藏經》上有部經叫《佛名經》,完全講佛的名號,一共講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過去佛。現在佛,佛也介紹了,《三千佛名經》裡面,佛曾經講現在千佛、過去千佛、未來千佛,講到現在佛。最重要的你要曉得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心目當中看到現前的眾生,有行善的、有造惡的,一接觸就起分別、就起執著。我們怎麼學法?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做到像諸佛菩薩一樣,對一切眾生起平等心。面對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真誠心、修慈悲心,智慧就開了。這個很難,難在哪裡?我們不知道覺迷不二,染淨不二,所以才起分別執著。

  就像我剛才所說的,迷的時候,三學變成三毒,十善變成十惡;覺的時候,十惡變成十善,三毒變成三學。迷悟不二,染淨不二,你能入這個境界,你心就平了。眾生行善,好,你會點頭;眾生作惡也好,你也點頭,你心裡面不會起分別、不會起執著。但是行善、造惡你很清楚,各人因果報應不同。佛菩薩都看在眼裡,要不要度他?要度。佛怎麼度?隨緣。《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了解他的程度,你知道他的根性,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助就用什麼方法,可不能搞錯了。他迷得很重,你要隨順他的迷惑,慢慢誘導他回頭;一下就要他回頭,那他是善根深厚之人,他不是普通人。這個事情看別人想自己,我們自己回不了頭,業障習氣重,佛菩薩用什麼方法讓我們心裡很歡喜?你就曉得,就明白了。佛總是順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但是順裡面他有個原則,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隨順他的善,不隨順他的惡,不批評他的惡,不隨順他的惡;他善的,隨順他的善,讚歎他的善。

  這就是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真諦,真正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他現在作惡他迷得很重,在這個時候你不能勸他,你沒有辦法轉他,只有隨順他,隨他去做,不要理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處處示現好的榜樣,不說,讓他自己看,讓他自己去悟;他不悟沒關係,今年不悟還有明年,明年不悟還有後年。有人三、五年明白了,回過頭來了,善根深厚;有人要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才回過頭來。佛菩薩很有耐心,有的眾生這一生都不悟,來生會覺悟,來生還不覺悟,後世會覺悟,佛幫助眾生是長遠的事,不急在一時。我們眾生沉不住氣,總希望他趕快回頭,往往搞得欲速則不達。沒有佛菩薩的智慧,沒有佛菩薩那樣的耐心。這些「供養一切最勝王」裡面,特別是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

  說老實話,過去佛、現在佛不需要你們供養,我們用什麼方法供養?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佛最歡喜的,他希望你趕快遠離煩惱,恢復自性。恢復自性就是圓成佛道,他教學的事情不就功德圓滿了嗎?這是佛菩薩最歡喜的,依教奉行真供養。對於一切眾生,這是未來佛,你就要學習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換句話說,是法身菩薩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佛對法身菩薩這樣的指示,法身菩薩尚且如是,我們不能不遵守!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形象幫助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在苦難眾生,你細心觀察他錯在什麼地方?不要去指責他。我做出正面的樣子給他看,能教的教,不能教的不說,做樣子給他看。長時間讓他看,雖然看一輩子他也沒看出門道出來,他看到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裡面已經種下好的種子,他看到好的榜樣。這一生迷得重,不起現行,來生、後世他煩惱輕一點,這個種子就起現行,不是沒有用,果報不在現前。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懂,一般都是迷惑。

  佛菩薩、聖賢他懂,你做的是真的好事,所以眾生不悟,自己覺悟了,自己提升了。眾生不悟是現在不悟,將來會悟,怎麼能說沒好處?好處肯定有,不在現在。好像你種的種子種下去了,不是馬上就開花結果,種個桃要等三年,現在種下去,什麼時候結桃?三年之後它才會結果,那你就明白了。我現在示現好的樣子、好的形象給他看,我說出話,好的言語,念佛、誦經,他聽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在下種子。善根深厚,這一生他回頭了,善根薄的人來生後世。你就曉得,這一生當中善根深厚的,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絕對不是這一生的。現在善根很薄的,我們現在給他種種子,慢慢來生後世他的善根逐漸加深,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叫大慈大悲,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怎麼樣學習。這句裡頭最重要是一切,一切裡頭最重要是未來,一切眾生是未來最勝王。

  你看看怎麼供養法?下面一句還提示我們,舉了幾個例子,『亦以造塔及佛像』,這是給現在,就是未來佛,種善根的。造塔,塔是藏佛舍利的,讓他見到塔他就想到佛,它表法的。佛像更顯著了,見到佛像不但是想到佛,還想到什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裡頭講的是業因果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果必有因。所以佛像不能隨便造,現在造像不合乎規矩,現在是藝術,所以他造的是人像,不是佛像。佛像要怎麼造法?要把三十二相造出來,八十隨形好不容易表示,但是三十二相要做出來。《大藏經》裡頭有部經叫《造像量度經》,這是佛說的,造像應該怎麼造法,他有比例、有尺寸的。要依照《造像量度經》去塑造佛像,或者是畫佛像,都不能夠違背,就是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要造出來,讓人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跟佛菩薩有緣。例子只舉兩個,我們要曉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根利的所謂一聞千悟。

  我們曉得經藏是佛的法身舍利,塔有高顯的意思,塔高很明顯。所以在中國,藏經的叫藏經樓,也是高顯的意思,通常一般寺廟裡面看藏經樓,多半是三層的建築。在現在講,佛寺是學校,藏經樓是學校裡面的圖書館,圖書館建得很莊嚴,為什麼?那裡面是佛的法身舍利。佛在不世,三寶是法寶擺在第一,我們要認真的修學,要全心全力去保全,去傳遞給下一代,代代相傳。現在這些,近代科學技術發達,不要手寫,從前是用抄寫的,抄一部經流傳給後世,這功德很大。現在可以印刷,印刷那你要曉得要印刷精美,讓別人拿在手上生歡喜心,這點很重要。古大德為了保存經典,知道世間災難很多,唯恐在災難當中,經毀掉了、失傳了,所以對於流通經典、保存經典,真的是用心良苦。

  在古時候,用什麼方法能長遠的把它保存?最好的方法刻在石頭上,保存的時間比較久。所以石經,一塊石頭磨平,兩面都刻,我們在北京房山看到,全部的《大藏經》,非常完整,裡面還有一些現在《大藏經》還沒有收進去的,它有。我們看它雕刻的年代,從開雕到完工八百年,你就曉得代代承傳在那裡刻。刻好,藏在山洞裡面,一共藏了七個洞。現在我們知道,好在那山上沒有發生地震,如果一個地震,你想想看這麼多人的心血毀於一旦。但是從前除這個方法,就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現在我們就放心了,大量的印刷流通,分藏在全世界。世界災難雖多,不可能全部毀掉,一定有一部分流傳下去,這目的就達到。大量流通,哪個地方有人願意收藏,我們就要幫助他,贈送給他。

  有些地方真正有困難,貧窮落後,幫助它造小型的道場,不要大,也不需要建宮殿式的。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都不是宮殿的建築,是一般的平房。中國,佛教傳到中國才有宮殿建築,印度沒有宮殿建築。由此我們就懂得了,在今天建道場不要建宮殿式的。我常說道場建立用現代化的,我們要求是什麼?堅固耐用,這是個目標,建築可以簡單。尤其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一個道場修行在一塊共修的不超過二十人,小道場,為什麼?容易護持。有二、三個得力的信徒來供養,你問題解決了,你的心才會在道上。道場太大,開銷很大,你不能不巴結信徒,你不能不搞法會、經懺佛事維護道場,道心就沒有了,祖師都為我們想到了。《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覺明妙行菩薩他們一共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搞個小道場,十二個人都往生,無比殊勝!道場哪裡在大?什麼叫殊勝?個個成就,無比殊勝。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圓滿的成就。

  所以,印祖的教誨我們應當念念在心,哪裡需要搞大道場!二十個人,普通一個四合院夠用了。人不多,一個講堂,講堂跟念佛堂就在一起,講堂跟念佛堂、圖書館也可以在一起,你四面牆壁做成書櫃就是放藏經。二十個人不多,殿堂就是多用途的,是講堂也是念佛堂,也是圖書館。兩邊廂房可以住人,做宿舍,前面可以做餐廳、廚房,所以小小四合院就行了,真正在修道。這樣小型簡陋的一個道場,你對於這個世間不會起貪戀,你的心是定的,所以今天我們建造道場要走這個路子。花錢很少,錢都是信徒的,你要對得起他,要有良心。多少信徒,出錢出力的信徒,錢雖然不多,他們自己生活很辛苦,你要知道!那是真正在修供養。如果我們不知道節儉,過分的浪費,你已經背棄你的德行,你怎麼會成就道業?印祖的教誨對於現代這個時代,意義非常之深。

  現代人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對於道的學習已經非常的淡薄。佛在經上有預言「五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就是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真正持戒的人他就能得定、就能證果。第二個五百年,人的根性比不上前面人,一代不如一代,持戒不能成就,要修定,「禪定成就」。第三個五百年,禪定也不能成就,變成「多聞成就」,這是研究經典,多聞成就,跟前面又差一個等級。第四個五百年,兩千年,「塔廟成就」,大家都比賽蓋廟,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莊嚴,蓋廟成就。第五個五百年,「鬥諍堅固」,爭名逐利,道沒有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他滅度之後五個五百年,現在正好是第五個五百年。去年我們在巴黎的活動,就是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紀念,現在是什麼時代?鬥諍堅固。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果現在不是鬥爭,那釋迦牟尼佛的話講得不靈,講錯了。實在想想,釋迦牟尼佛講得沒錯,現在我們看到鬥諍堅固的現象,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完全正確,釋迦牟尼佛了不起,二千五百年前就知道了。你要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要想成就,千萬不能搞鬥爭,你不鬥爭就成就,也不搞塔廟。

  怎麼樣才能成就?老實念佛。對於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善導大師教導我們,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怎麼修法你要知道,一門深入,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真正說能保險成就,決定成就,絲毫沒有疑惑,我在前面加個儒釋道三個根,這個決定不能疏忽。我們今天真正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有人問,那我修十善業道就好了,我何必要去搞弟子規?《弟子規》是儒的,儒教的,《感應篇》是道教的,我們學這個幹什麼?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太多了,那是因為什麼?你十善業道做不到。十善業道是佛的根,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自古以來聖賢教育,確實是把孝親尊師做為教育的中心、核心。

  佛教給我們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弟子規。我們把弟子規做到,不是別的,孝親尊師這兩句的經訓落實了、做到了。然後再做到「慈心不殺」,我們學《感應篇》,真正了解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知道怎樣趨吉避凶。吉凶是果,因就是善惡,你自然就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從這個基礎上再去學十善業道,就不難了。我們今天為什麼十善業道不能落實?沒有前頭這個根。這就是佛教導後人,教導後學,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就這個意思。

  中國佛教把小乘放在一邊,不學了,並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中國佛教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用這個基礎來契入大乘,《弟子規》、《感應篇》你能不學嗎?你要是不學,學小乘。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人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學中國這個東西很容易學,比學小乘的容易多了,接近,用這個基礎契入大乘。我們從歷史上的證明,大乘教裡面成就的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遠遠超過印度。這個理念正確,方法沒有問題,有這樣殊勝的成績,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應當生起堅定的信心,依教奉行。『是故得成此光明』,香光莊嚴,香光莊嚴特別用在淨土,確實極樂世界是香光世界。所以,淨宗大德他們修行的精舍,通常都用個匾額「香光莊嚴」,看到香光莊嚴,這是淨土道場,必定是淨宗的學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